孔子界定“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十三条标准

合集下载

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标准

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标准

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标准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君子的定义标准影响了中国几千
年的文化传统。

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标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些标准包括道德修养、学识修养、行为修养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展开讨论。

首先,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他强调了仁、义、礼、智等道
德观念,认为君子应该以仁为本,尊重他人,有同情心和宽容心,能够体恤他人的疾苦,不伤害他人的利益。

同时,君子还应该有义气,能够做到言行一致,言而有信,做到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君子应该懂得礼节,有礼貌和谦逊之心,尊重长辈,关爱晚辈,维护社会秩序。

其次,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学识修养。

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君子应
该不断学习,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孔子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认为君子应该以修身为首要任务,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最后,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良好的行为修养。

他强调了君子的言行应该一致,要做到言行一致,言而有信,做到言行相符,不言而信。

同时,君子还应该有节制,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做到心平气和,不为外物所动。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君子的谦逊和谨慎,认为君子应该虚怀若谷,不自负,不骄傲,不轻率行事,要谨慎小心,不轻易言语和行动。

总之,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标准包括道德修养、学识修养、行为修养等方面,这
些标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人提出了崇高的要求。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个符合孔子标准的君子。

君子小人的十大名句

君子小人的十大名句

君子小人的十大名句君子小人是一组相对定义的词汇,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品行和品质。

以下是十大名言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表述,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什么是君子和小人。

一、孔子论君子:“君子以道德为主。

”君子注重道德、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具有敬畏上天、尊重生命的品质。

君子通过自我修造来成为他人的榜样,以道德行事,以高尚的行为赢得尊重。

二、孟子论小人:“小人之心,非君子之心也。

”小人缺乏道德原则,行事阴险狡猾,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追求个人物质利益。

小人常常会假装正直,但是他们不尊重他人和社会规则,很容易从道德和伦理的高度犯错。

三、《大学》论君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虽然在很多地方表现得与众不同,但是他们能够趋于和谐,接受不同意见和想法,尊重他人,并把这些个性化的不同点发挥到服务社会的领域。

相反,小人总是走群体化的道路,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合作和沟通中要比君子困难得多。

四、《论语·阳货》:“君子之道,厚德载物。

”君子在实际行动中体现了高深的厚德载物原则。

大道至简,因而要遵循正义、礼貌、诚实、勇气、责任等道德标准,以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

五、《荀子》论小人:“人无不亡其所爱,小人亦然。

”小人不仅没有信仰或家庭的道德支持,而且没有强烈的使命感。

他们往往固执地保持自我利益,追求短期目标和狭隘的个人利益。

最终,他们经常因此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东西。

六、《孟子》论君子:“君子不以言举人,以人见人之是非也。

”君子有深度的智慧和洞察力,他们不过度关注发言者,更注重言语的真实性,这样,别人会更高度评价他们的品质。

七、《中庸》论君子:“君子志道,小人志己。

”君子以博大的世界观、高尚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出发,通过提升自己,为社会、为人民建设做出重大的贡献。

小人只关心自私愚蠢的自我利益,没有思想深度。

八、雪莱论小人:“小人永远记得自己,大人永远记得他人。

”小人具有狂妄自大的特点,对自己的行为和成就感到自满、开心。

古人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的标准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古人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的标准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古人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的标准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古人之所以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完全是继承了孔子的说法。

而其标准也大体上是按照孔子针对这两种人的言论而定,只是后来逐渐有所发展完善,形成了一种普遍而固定的说法。

孔子的言论中对于“君子”和“小人”的说法相当多。

按照孔子的说法,“君子”与“小人”首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畏”。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里提出了君子不以自己为大,心存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德行的人,敬畏圣人的教诲;而小人在内心里以自己为大,没有敬畏,不信天命,不敬畏圣人,任意而行。

这里道出了君子、小人深层心理上的区别。

其次,君子的行为与小人的行为的出发点不一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行事是依据道义所在,超脱自己的利害得失和好恶,如同孔子所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意思是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没有一定执着的,没有一定否定的,只按照“是否合乎道义”的原则来衡量。

而小人则是按照一己的利害行事,所谓“拔一毛而利于天下,不为也”。

这里从行为动机上道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还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君子之间见解不一定相同,各自拥有独立的思想,却可以相处得很融洽;而小人之间因为没有自己的精神坚持而显得彼此相同,却不和睦,这里从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说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因为不在意得失而内心坦荡,小人因为在意得失而经常表现得很忧虑,这是“君子”与“小人”在外在精神状态上的区别。

另外,还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等。

总之,古人主要是根据一个人的德行、心胸以及是否心怀道义来评价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

这种分法体现了古人重视责任、道义以及德行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随着时代的演变,“君子”与“小人”逐渐简单化,分别指“品德高的人”与“品德低的人”。

儒家君子人格的特征

儒家君子人格的特征

儒家君子人格的特征
儒家君子修身术:自省、克己、慎独、宽人。

自省:指检省自己,从思想意识、言论行动等各方面去审视自己是否遵从道义原则。

孔圣人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遇到问题找自己的原因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志。

克己:指培养节制自己的能力。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是说人们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说:“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孟子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

慎独:指在个人独处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是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思想意识进行自律的一种修养方式,防止错误思想及私欲,邪念不生,时时保持正念,对自觉性要求更高。

宽人:孔圣人倡导"忠恕"的道德原则,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里指凡事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即君子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而对于他人,则要宽以待人。

君子小人的十大名言论语

君子小人的十大名言论语

君子小人的十大名言论语1、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第二》简释:君子先做后说,先把要说的做到,然后再根据自己做到的去说,言行相符,这是君子所为。

小人则相反,先说后做,甚至说了也不做。

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第二》简释:君子做事,为公不为私,平时修身养性,也是为了去其私心,存其公心。

小人做事,为私不为公,平日没事的时候,心中所想的也是有私无公。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第四》简释:单从事情表面来看,君子和小人是很难分辨的。

君子但知公义,只要是符合公义的,君子都会去做;小人但知私利,只要有利于己的,他也一定去做。

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第四》简释:君子心中所思的是道德,所以会选择有仁德之人的地方居住;小人心中所思的是利益,所以会选择有利可图的地方作为居处;君子有所行动,要考虑是否合乎刑法;小人不计后果,为了利益可以铤而走险。

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第四》简释:君子不抢人说话,看似言语迟钝,但做起事情来,却非常敏捷。

小人喜欢抢人说话,做起事来,却拖拖拉拉。

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第七》简释:君子居易以俟命,不为名牵,不为利役,心境平坦广大,无忧无惧;小人不为名牵,便为利役,未得患得,既得又患失,所以终日忧惧不。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第十二》简释:君子帮助别人成就善事,不会助人成就恶事。

小人与君子相反,见人做善事便心生嫉妒,阻拦破坏,见人做坏事便心生欢喜,助纣为虐。

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第十三》简释:君子虽然见解与众不同,但能和平忍让,与人和谐相处;小人所见平庸,与大众相同,但因其争利之心很强,所以不能与人和谐相处。

9、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第十四》简释:君子知本,凡事从根本做起,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小人相反,凡事舍本逐末,贪图物欲,逐渐走向堕落。

孔子对小人与君子的见解

孔子对小人与君子的见解

孔子对小人与君子的见解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视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之一。


在《论语》中对小人与君子的区别作了深刻的见解,下面是具体内容:小人特点:
1. 贪婪自私:小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和需要。

2. 野心勃勃:小人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实现自己的野心和目的,无所不
用其极。

3. 缺乏诚信:小人缺乏诚信和道德操守,经常欺骗和背叛他人。

4. 咄咄逼人:小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经常使用压迫和威胁的手段
来控制他人。

君子特点:
1. 忠诚正直: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以诚实和正直取胜。

2. 有爱心:君子关心他人的利益和福祉,从不只考虑自己。

3. 温文尔雅:君子举止得体,不轻易飙言赌气。

4. 心态平和:君子处事冷静,不被情绪所控制。

孔子认为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在于其内在的品德和修养。

他强调道德修
养对于人的一生至关重要,认为只有通过卓越的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
操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在现代社会,小人和君子的差别同样存在,很多人追求自身的利益,不顾及他人,而真正的君子则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更注重和谐共处,关注社会和他人的福祉,为他人利益着想。

因此,我们应该以孔子的思想为指导,选择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论语中君子的标准

论语中君子的标准

论语中君子的标准
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标准有多个方面,具体如下:
1. 博学多识,不应像器具一样只局限于某一方面,而应具备多种技能和知识。

2. 遵循道义,对待人和事不应有固定的立场或偏见,而是要依据道义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3. 注重德行和法律,君子应关心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而不是只关注个人利益。

4. 言行一致,君子的言行应该一致,先做后说,而不是空谈或言行不一。

5. 公正无私,君子应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不因私情而偏袒或歧视任何人。

6. 心胸坦荡,君子应心胸宽广、坦荡荡,不忧虑、不疑虑,而小人心胸狭窄、忧虑不断。

7. 远离仁义,君子应该始终遵循仁义道德,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背。

8. 讷言敏行,君子应该少说多做,注重实际行动,而不是只说不做。

这些标准是孔子对于君子的理想标准,也是儒家思想中对于人的品德和行为的要求。

孔子辨别好人与坏人的标准

孔子辨别好人与坏人的标准

孔子辨别好人与坏人的标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很多关于人的品德和行为的观点,其中也包括了他对好人与坏人的辨别标准。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是可以通过一些标准来辨别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孔子是如何辨别好人与坏人的。

首先,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为好人,可以通过他的言行来判断。

孔子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说话应该与自己的行为相符合,如果一个人说了好话却做了坏事,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坏人;反之,如果一个人说了好话并且做了好事,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好人。

孔子强调了言行一致的原则,这也是他辨别好人与坏人的重要标准之一。

其次,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为好人,还可以通过他的行为举止来判断。

孔子强调了做人的礼仪和道德规范,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友善待人、恪守诚信等。

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些,那么他就是一个好人;反之,如果一个人不尊重长辈、不孝敬父母、对人冷漠无礼、不讲诚信,那么他就是一个坏人。

孔子通过人的行为举止来辨别好人与坏人,这也是他的一个重要标准。

此外,孔子还认为一个人是否为好人,可以通过他的修养和学识来判断。

孔子强调了修养和学识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良好的修养和广泛的学识,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人。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修养和学识,就会做出很多愚蠢和错误的事情,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坏人;反之,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修养和广泛的学识,就会做出明智和正确的选择,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好人。

孔子通过人的修养和学识来辨别好人与坏人,这也是他的一个重要标准。

综上所述,孔子辨别好人与坏人的标准主要包括言行一致、行为举止、修养学识等方面。

这些标准都是孔子对于人的品德和行为的重要观点,也是他对好人与坏人的辨别标准。

通过这些标准,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选择交往的对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界定“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十三条标准汪凤炎郑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摘要:“君子——小人”二分式的人格类型说,指主要以德行高低(兼顾才智大小)为标准,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等两种人格类型的一种观点。

它是孔子提出的一种重要人格类型说,对后世中国人做人方式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在做人过程中,假若较好地体现出仁、义、礼、智、信、忠、恕、勇、中庸、文质彬彬、和而不同、谦虚与自强等13种素质,就是君子;反之,如果基本上不具备这13种素质,那就是小人。

关键词:人格类型说;君子;小人;标准;孔子从人格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角度看,具备和谐精神的典型人格正是孔子等人所倡导的君子人格。

因为依孔子等人的言论,君子一般是用“兼容多端而相互和谐”(张岱年语)的思想来处理天人、人我、身心和主客我的关系,这样,君子人格实际上是一种具有仁爱、平等、尊重、宽恕等人格特质,且具共生取向、和谐发展的独立人格。

既然如此,界定和培育君子人格就是在当代中国德育心理学研究里落实和谐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

同时,近年来随着文化心理学(广义的)的兴起,探讨人格心理学中一些重要主题的文化差异就成为人格心理学研究中一种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其中,对不同文化所推崇的人格类型这一主题,现在也越来越受到学人的重视。

在这一问题上,孔子提出了对后世中国人做人风格影响深远的“君子——小人”二分式的人格类型说。

所谓“君子——小人”二分式的人格类型说,是指主要以德行高低(兼顾才智大小)为标准,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等两种人格类型的一种观点。

在这里,“君子”意指“有才德的人”,[1](p486)“小人”意指“无德之人”。

[2](p1871)据杨伯峻的研究,在《论语》一书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3](p241)其中,意指“有才德的人”的“君子”共106次,意指“在高位的人”的“君子”只有1次(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3](p129)这之中的“君子”是“在高位者”或“领导人”之义);“小人”一词共出现24次,其中,意指“无德之人”的“小人”共20次,意指“老百姓”的“小人”共4次。

[3](p218)由此可见孔子对“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重视程度之高!综观《论语》里记载的孔夫子言论、孔门弟子的相关言论以及明显受到孔子思想影响的其他流派的著作,孔子判断一个人是在做“君子”还是在做“小人”的标准主要有13个:仁、义、礼、智、信、忠、恕、勇、中庸、文质彬彬、和而不同、谦虚与自强。

依孔子的见解,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心理素质和言行表现泾渭分明,一个人在做人过程中,凡是在整体上较好地体现出上述13种素质,就是君子;反之,凡是基本上不具备上述13种素质的人就是小人。

正如《淮南子·泰族训》所说:“圣人一以仁义为之准绳,中之者谓之君子,弗中者谓之小人。

君子虽死亡,其名不灭;小人虽得势,其罪不除。

”[4](p.685)当然,在孔子心中,上述13种人格特质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

若借用现代人格心理学的术语,上述13种人格特质中的后9种特质只是君子人格的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s),前4种特质才是君子人格的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

因为,第一,孔子曾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3](p.146)可见,一个人一旦有“仁”,其内必有“勇”的素质。

第二,孔子曾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p.65)并将“宽”视作仁者的品质之一,[3](p.183)而“宽”本有“宽恕”之义,这说明“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恕”本就是“仁者”所具备的两种重要品质。

第三,以谦虚谨慎、自强不息、“和而不同”、诚信的方式做人,以“中庸”的方式待人接物,这都体现了一个人的高超智慧,换言之,拥有高超智慧的君子也就拥有了中庸、谦虚、诚信、“和而不同”和自强不息等表面特质。

第四,一个人若能做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自然既儒雅又有礼貌,能给人一种文质彬彬的良好印象。

正由于只有仁、智、义、礼4种特质是君子人格的根源特质,深知孔子思想精义的孟子才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5](pp.197-198)当然,为了让读者准确而系统地把握孔子界定“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13条标准,就有必要对它们一一进行细致的梳理。

正是秉持这一想法,我们才作此文,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仁在心理素质方面,孔子明确主张君子是仁、智、勇三者的完美统一。

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3](p.155)认为君子泛爱众人,故无忧;君子富有知识,故不惑;君子果敢刚毅,故不惧。

这里孔子主要是从“全和无”而不是从“大和小”的角度立论的,孔子的意思是:至仁之人才无忧,至知之人才不惑,至勇之人才不惧;而不是说:小仁之人就可无忧,小知之人就可不惑,小勇之人就可不惧。

此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以至稍后的《中庸》将智、仁、勇称为“天下之达德”。

[6](p.28)可见,在孔子看来,“仁”是君子首先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必须坚决、持久地保持之,有时甚至要不惜牺牲生命去维护之。

因此,孔子才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p.163)因为一旦抛弃了“仁”,君子也就不成为君子了。

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p.36)此思想为后世儒者所继承。

如孟子曾说:君子与一般人的区别之处,就在于君子的内心所向不同。

君子一门心思全在于仁和礼。

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他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

对于君子而言,不是仁爱的事情不做,不是合乎礼节的事情不做。

如果能这样,即便有时遇到飞来横祸,君子也不会由此感到痛苦。

[5](pp.197-198)那么,仁的实质是什么?君子怎样在行动中去践“仁”呢?在孔子看来,首先,“仁”的重要内涵之一是“爱人”,这样,一个人若能以爱心待人,也就是在行仁了。

因此,当“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3](p.131)其次,“仁”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孝悌”,这样,一个人若能行孝悌,实际上也就是在行仁了。

所以,深得孔子思想精义的有子才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p.2)第三,仁道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能够从眼前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重要方法。

因此,当子贡问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3](p.65)最后,身为仁者还要具备恭、宽、信、敏和惠等五种素质,一个人在做人过程中如果能体现出这五种素质,也就是在行仁了。

所以,据《论语·阳货》记载,当“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3](p.18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p.187)君子既然具备上述仁的素质,自然不执着于一己之私利,也就愿意“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3](p.129)在与人发生误解或矛盾时,君子自然是反省自己的言行中的不足,这样,才有所谓“君子求诸己”[3](p.166)的说法。

与君子相反,小人虽可能也会爱人,不过,他或她一般只是爱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且往往优先考虑的是保全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毫不顾惜他人的利益,这样,小人自然不愿意做“成人之美”的事,相反,喜欢做损人利己的事,即“成人之恶。

”小人既然将自己看得如此之重,一旦与他人发生纠纷时,总觉得自己简直是真理与美德的化身,过错都在他人身上,自然只会“求诸人”[3](p.166)2.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义”和“利”这一对重要范畴的含义众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对关系密切的含义:一是,当“义”总指道德品质时,与此相对的“利”一般指经济利益;另一是,当“义”指多数人的公共利益时,与此相对的“利”一般指少数人甚至个人的私利。

做人必然要与“义”和“利”打交道。

在孔子看来,从一个人处理义与利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其是君子还是小人:一个人若优先考虑的是“义”,那么,他或她就是在做君子;一个人若优先考虑的是“利”,那么,他或她就是在做小人。

因此,孔子明确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p.39)同时,据《论语·阳货》记载,当子路问:“君子尚勇乎?”时,孔子答道:“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3](p.190)可见,在孔子心中,作为君子,“义”的重要性要高于“勇”。

其后,孟子、墨子和荀子等人都继承了孔夫子力倡的君子“尚义”思想。

例如,《墨子·贵义》说:“万事莫贵于义。

”[7](p.439)《荀子·王制》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8](p.164)主张人之所以贵于万物,就在于只有人才独具“义”这一高贵品质。

需指出,在孔子心中,义和利之间是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像后儒如董仲舒所说的那样是你死我活的矛盾关系(董仲舒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是片面的)。

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3](p.36)涩泽荣一就认为,这段话并不表明孔子轻视富贵,孔子的本义是,“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过,必须“以道得之”。

如果不是合于正当的富贵,则甘愿处于贫贱,所谓“君子固穷”是也;[3](p.161)假若是本着正道而得的富贵,则可心安理得地拥有。

正由于此,孔子才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由正道而致富,虽当卑贱的执鞭之人也无妨;如果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则宁可贫贱。

[9](pp.78-80)这说明,一个人若坚持以义制利的做人方式,他或她就是在做君子,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在当代中国,就是指合乎社会主义法律与道德规范的正当挣钱手法;一个人若眼中见利不见义,“穷斯滥矣”,[3](p.161)那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

同时,正由于君子优先考虑“义”,而小人优先考虑“利”,这样,只有君子才会以道义来团结人,而小人则会为了一时的私利而相互勾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