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分析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一、什么是君子人格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定义,但是在《论语》中,孔老夫子给出的定义是最全面的,并且在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

孔老夫子把“仁”定义为“君子”,认为仁德乃立身之本,“人之有仁义犹如有伦理,而学仁义者可谓有方。

”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仅仅依据其中一个是不够的。

二、仁为第一仁在《论语》中是所有品德的基石,老子也认为君子必须有仁德。

仁义是指具有正直、善良、关爱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孔老夫子强调“以己度人”,“仁者不失其身”以及“大正乃仁之本”。

另外,《论语》中还讲到孔老夫子的“道不拾遗、德不拾漏”,认为非常重要的是不混淆道德原则和实际行动。

最后,孔老夫子还指出,仁德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种表面文章,而是在实践中展现出来的能力。

三、其他品德除了仁,《论语》中还提出了义、礼和智这三个品德。

义是指遵守法律道德准则,尊重自然规律和正直正义的思想和行为;礼是指对待他人有礼节,尊重老师和上司;智是指集聪明智慧于肩,具备洞察力,灵活应变。

四、启示《论语》中的君子品德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大学生应该明白,仁义是最重要的品德,只有仁德才能使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果;其次,大学生应该在行动中将仁德落实到实处,而不仅仅是谈论;最后,大学生应该在仁德基础上,注重发展其他三种品德,做到“学仁无疆,学义无涯”。

五、结论《论语》中的君子品德对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启示,他以勤奋、踏实、真实的精神为指导,激励大学生以仁义为核心,兼具义、礼、智。

立足社会实践,追求真善美,彰显君子风范。

君子品性

君子品性

“君子”人格《论语》里的“君子”一般是指道德修养达到完善境界的人,即具备了“仁”的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说话要慎重,做事须勤勉;“君子坦荡荡”,指君子因为依循于道,内心无私,所以精神上很放松自在,小人则相反,内心充满杂虑,所以总是忧愁不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要帮助人成就好的品德,而不是去助长别人的恶,这其实也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强调个人应该以修身求学为重,而不应在意能否出名。

下面是《论语》中提到“君子”品性的部分语录及其大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学而》)(态度要庄重不轻浮。

做事要尽力,要讲究诚信。

不要和道德品行不如自己的人结交。

犯了过错要勇于改正。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一切行事以“义”为准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意思同上)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意思同“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强调言行一致。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卫灵公》)(一切行事以“义”为准则,具体做的时候要符合“礼”,言词要谦逊,要讲信用。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卫灵公》)(积极修身求学,虽不求名而定能有美名,否则,表明修身求学功夫没有做到,应该以之为耻。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君子态度庄重,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但并不争什么;和大家相处得很好,但不会结党。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在《论语》这部经典的儒家文化宝库中,君子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和价值观。

君子被视为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是儒家文化中的理想人物。

本文将通过论述《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来揭示君子的特质和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观。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强调了君子的学习态度和修养。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表明君子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和修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君子应该追求学习的乐趣,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完善。

君子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和接纳来自远方的朋友,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学习态度。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还谈到了君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表达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差异。

君子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观点和意见,但君子能够保持理性和宽容,尊重他人的意见,并且通过对话和讨论来达成共识。

君子之间的和谐相处,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素养,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谈到了君子的政治智慧和行为准则。

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注重根本和本质,扎根于道德的基础之上。

君子应该以道德为准则,以孝悌之心为本,来行使政治权力和管理国家。

君子应该注重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仁爱之心来对待百姓,这是君子的政治智慧和行为准则。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还谈到了君子的忍让和谦虚。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持有宽容和谦虚的态度。

君子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立场,虽然与他人不同,但能够保持和谐的关系。

与此同时,君子能够谦虚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以此来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修养。

这种忍让和谦虚的态度,体现了君子的人格魅力和修养水平。

简论论语中的君子内涵

简论论语中的君子内涵

简论论语中的君子内涵君子的内涵“君子”见于《论语》107次。

孔子所谓君子分为两种: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崇德重仁,孝悌安乐。

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

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

作为道德标准的“仁”见于《论语》105次。

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君子的基本要求。

(二)用礼贵和,恭让忠信。

美国芬格兰特认为,人类的尊严在于礼仪,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

“礼”见于《论语》74次,指礼仪、礼制。

有学者认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礼。

孔子主张运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礼约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三)重义轻利,改过徙义。

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合于礼仪。

“义”见于《论语》24次。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

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因态度恭敬、事上负责、施恩于民、役民合道而获君子美誉。

“行义以达其道”(《季氏》),“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行义有助于谋道,义勇关系密切。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君子立足忠诚信实,勇于知错改过,循义行事。

“义”是君子做人的根本和为人处世的首要原则,是君子判断得失的价值标准。

在孔子看来,为义而为者则是君子,为利而谋者亦是小人。

(四)好学笃行,进德修业。

“学”即学习,接受新知识,见于《论语》64次。

学习是进德修业的途径,社会实践有助于成就人格。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摘要:《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观《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这部儒家的经典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于社会各个现象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构成了统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成为中国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纲领。

在《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对“君子”这个概念做到了全方位的诠释。

然而君子一词发展到今天仅仅保留了它最初含义的一部分。

下面就以《论语》文本为中心,以“君子”一词为切入点,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孔子对“君子”的界定等方面来探析孔子思想体系中至为重要的“君子”观的来阐述孔子的“君子"观.在《论语》20 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 次,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可谓是首尾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

“君子"一词虽非孔子首创,但《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规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

一、“君子”的修进之道在《论语·先进》篇,子曰:“德行:颜渊,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被后世誉为孔氏四门,孔子认为君子应尽可能地修身砺己,在这四科中求得精进。

二、“君子”的特质对于君子之道,孔子在《论语》中屡有提及。

从《论语》管窥孔子的君子人格管理哲学

从《论语》管窥孔子的君子人格管理哲学
1 . 恭。 恭 是指人体 态样貌 的端肃 。 《 论语 ・ 季氏》 中孑 L 子 提
乐, 君 子也 。 如用 之 , 则吾从 先进 。 ” ( 《 论语 ・ 先进 》 ) 孔 子对“ 先
进 于礼 乐 ” 的在野 “ 小人 ” 更加 钟情 . 已然 透视 出其 “ 德 位 一
的核心是“ 仁” , “ 仁” 是具有 高度概括性 的“ 德” , 涉及君子对人 生、 对 民众 、 对 家庭关 系、 对社会 关系 、 对义利之辨及管理方法
等诸方面 , 是 包括 气 质 、 能力 、 价值 观 、 道 德 品 质 等 的 总括 。

《 论语》 中子 L 子 对君子人格 的定位
“ 仁” 是《 论 语》 中使用 频率 最 高的词 。关 于 “ 仁” , 在《 论
语》 中孔子 有许多不 同的说法 。笔者 认为 , 孔子 对弟子 的不 同回答 具有 因材施教 的特点 。孔子 对樊 迟 的回答最具概 括 性: “ 爱人 ” 。 所谓 “ 爱人” , 是指人 ( 包括 君子 ) 在人 际关 系中的
君 子一词 . 在孔子 之前 的先秦典籍 中 已广泛使 用 , 如《 诗
在《 尚书 ・ 蔡 仲之命 》 中, 周 成 王在 给蔡 仲 的诰命 时说 :
“ 皇天无 亲 , 惟德是辅 ; 民心 无 常 , 惟 惠 之 怀 。” 这里 的德就是 “ 敬天保 民” , 而“ 敬天 ” 又重在保 民惠 民, 因为“ 天 矜 于 民 。 民 之所 欲 , 天必 从之” , “ 惟 天惠 民, 惟辟 奉天 ” 。口 孔 子 充 分 发挥 这一 思 想 , 将 德 治 置 于 管理 的优 先 地 位 . 认
内涵 , 使君子成为中国人的理想追求 。“ 君子文化是孔子忧患现 实和期待理想的表达 , 体现了孔子 的政治追求和文化理想” l 】 ] 。 君 子一 词在《 论语 》 中出现 的频率极 高 ( 1 0 7 次) , 仅 次于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李世高君子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称谓。

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君子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

讲礼貌、讲义气、行仁道、有修养有正气的人被我们称为君子。

而反之,则是被称为小人。

君子也就是没有人格污点,而对于行为和道德有相当高的标准。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之中,君子的观念也是非常的流行的,某某有君子的风范,某某有失君子之风,某某是一个小人。

现在也有很多的俗语,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

在每个人的心中,似乎都会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知。

而究竟君子是一个什么具体的概念,却是很难讲清楚的。

而心里面却无不有清楚的判定。

(是否如此?)说明了君子的观念深刻的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之中,已经是形成了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

所以君子的观念是我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

而这种君子观念的特色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论语。

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多。

同时通过论语对于君子的阐述,君子的观念就深深的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之中,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

对于中国人的人格世界的构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当然,君子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早已存在的观念。

比如在诗经和尚书中就经常提到君子。

如:“君子所其无逸。

”(《尚书》)又如大家所熟知的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等等。

而这个古代的观念经过孔子与其弟子的阐述,变的更加的常用和流行,同时也被赋予了一些更为丰富的内涵。

我们先从论语的开卷第一句话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来谈起。

开始孔子讲到学习的快乐,讲到朋友之间的友情和欢乐,接着就就讲君子。

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学习、快乐、君子观念的非常的重视。

我们大都免不了在别人不理解或者误会的时候,会感到很生气,而孔子则是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

”则是“不亦君子乎!”在这种情况下,做到不生气抱怨,就可以说是君子了。

这种行为即是君子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具有君子上午修养。

当然也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

关于《论语》(六则)中孔子关于人格、道德性和意识的解读

关于《论语》(六则)中孔子关于人格、道德性和意识的解读

关于《论语》(六则)中孔子关于人格、道德性和意识的解读关于《论语》,其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或再传弟子根据笔记和记忆整理出来的一本语录体散文集。

(一).人格道德性人格与身份何谓君子“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无逸》篇中,在西周、春秋时期,“君子”这一概念最初产生时,是对有权位有财产的贵族、统治阶级的统称。

孔子的所谓君子主要有两种含义:身份意义上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可以没有道德的人;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即有道德而无贵族身份的人。

孔子认为君子是求“道”,并学以致其道的人。

在孔子看来,理想的人格主要是君子人格,并且是否为君子并不取决于其经济政治地位。

人格与财富一般认为儒家是不屑于谈论个人利益的,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也。

但是,儒者也是人,也需要以一定的经济基础而生存。

挣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虽然很少谈到个人利益。

但是他也并不仇富:“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就是说人人都期望富贵,但是用不正义的方式得到富贵,不会长久;人人都厌恶贫贱,但是如果想用不正义的方式摆脱贫贱,贫贱不会离开。

贫富观:贫而乐,富而好礼。

贫穷和富贵是孪生兄弟存在于任何一个社会中。

大多数人也都经历过贫穷和富贵的人生阶段。

最重要的是面对这两者的心态。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道:“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就是说贫穷的时候能乐观地面对生活,不要怨天尤人;富裕的时候要知礼,不要傲慢狂妄。

慈善:周急不继富。

现在一部分人富起来了,慈善成为了一种时尚。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的一个叫“子华”的学生出使齐国。

子华的朋友"冉有"就请示孔子给子华的母亲大笔接济。

孔子同意接济,但是不同意给很多。

因为子华在齐国”乘肥马,衣轻裘”,何况“君子周急不继富。

"就是说帮助急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那些已经比较富裕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分析【摘要】孔子在《论语》中树立了君子人格这一人格典型,其中孔子对“君子”这一概念的含义做出了修正,认为君子是求“道”,并学以致其道的人。

君子这一与小人相对的人格有其独特的内涵,包括君子的德性、君子的学问、君子的形象和君子的境界等多个方面,探究君子人格的内涵,不断进行君子人格的修养,对当前社会建设仍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君子;小人;君子人格;德性一、君子与人格1.何谓君子“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无逸》篇中,在西周、春秋时期,“君子”这一概念最初产生时,是对有权位有财产的贵族、统治阶级的统称。

君子见于《论语》107次,孔子的所谓君子主要有两种含义:身份意义上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可以没有道德的人;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即有道德而无贵族身份的人。

“君子”一词通常意义上是与“小人”相对的,在产生初期,君子表示对有身份地位人的统称,而小人就指那些无权利无财富被人统治管理的劳动者们。

而孔子则提出了“君子—小人”二分式的人格类型说。

据研究,“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其中表示“有才德之人”的“君子”共106次,指“在高位”的“君子”只有1次;“小人”一词在《论语》中出现24次,其中表示“无德之人”的“小人”共20次,意指“老百姓”的“小人”共4次。

2.人格的所在想要真正了解君子人格,何谓人格也是需要去认真考察的。

关于人格一词,它源自拉丁语“persona”,是面具的意思,意味着向社会显露自己。

现代西方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等认为人格是个体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是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

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人们则给人格赋予了品质价值的涵义,人格已不仅指个体内在的潜能和资质,更侧重于个体的社会性和社会性自我。

当前最普遍的人格定义涵盖了三个层面:其一,人的道德品质;其二,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要素;其三,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及其外在表现。

中国古代并没有人格一词,但是却有“人品”“品格”等词语表达与“人格”相近的含义,且更侧重其伦理道德意义。

在中国,理想人格更多的表现为实现其道德人格,理想的道德人格是人生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孔子看来,理想的人格主要是君子人格,并且是否为君子并不取决于其经济政治地位。

换言之,君子并非主要是从经济与政治的意义上来讲的,君子另有其本质性的内涵。

二、《论语》中对君子人格的具体阐释首先,孔子继承沿用了“君子”与“小人”原初的含意。

在文章许多句子中谈到的“君子”,明显的表现出了它有与“民”的政治地位相对的贵族和统治者的意思,但是继续探索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君子并非仅仅是从经济和地位的意义上讲,而另有其本质上的内涵。

1.君子的德性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他的“仁”学思想,“仁”作为一种伦理思潮,经孔子总结和发展之后,有着自身相对独立的思想内容和伦理价值,集中反映了君子的德性。

“仁”的最初含义就是对根基于宗法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的概括,孔子把“爱亲”规定为“仁”的本始,另一方面,孔子又把“仁”规定为爱人,在这里“仁”由“爱亲”推至“爱人”,体现了“爱”由远及近的变化。

“仁”的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仁”是君子重要的德性,同时也表现于君子的生活之中,那“仁”的表现是如何呢?首先,孔子认为“仁”的外在表现并不是智,而是看起来有点愚。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又认为做一个君子要“讷于言”,说:“刚毅木讷,近仁。

”因为,在孔子看来,“仁”是直接从内心发出的,是不需要学习的,“我欲仁,斯仁至矣。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孔子并不‘其完全认为“仁”是从心中直发出来,而是把仁看作是“礼”与“心”的结合“有子曰: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君子的重要品德,但是心中天生的孝悌只是“仁之端”,要真正成长为符合社会规范的“仁”,还是要经过“礼”的学习,君子须要“博文约礼”,“下学上达”,从简单的日常生活中悟出高深的道理,悟出“德性”,而“克己复礼”是仁的终极目的。

“仁”作为君子的德性,是君子之为君子的根本,君子不仅应领悟“仁”,发掘“仁”的内涵,还应当去施行仁德。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问孔子如何行仁。

孔子说:“能敬用而施行五事于社会,”就算是在做行仁的事了。

2.君子的学问孔子强调为学的重要性,认为君子应该好学笃行,进德修业。

作为君子,不能只追求物质的享受,还有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君子应该不遗余力的终生为学;“君子不器”反映了君子为学的另一方面特征,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

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其次。

孔子强调为学的重要性,但是为学并不是空洞的为学,君子所学有其“学”的内容。

六艺是君子六门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

关于六艺教育的实施,是循序进行的,并且有小艺和大艺之分。

但君子的学问还不仅停留在六艺上,孔子十分重视诗和礼的作用,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还指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和“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其中都强调了诗和礼是君子为学的重要方面并且对君子的安身立命起重要作用。

孔子提出为学的重要性、为学的内容,同时也提出了为学的方法:要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君子的形象君子的形象主要是外向性的东西,主要是指与人性本质相对的外在形象及表现,如服饰、礼仪、语言、行为之类,君子不仅应注重培养内涵,还应重视自己的形象与外在表现,做到表里相宜。

君子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文质彬彬,谦恭有礼的。

“文质彬彬”,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此外君子的服饰也是君子形象的重要象征,孔子曾在《论语·乡党》中提出“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亵裘长,短右袂。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必杀之。

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朝服而朝。

”他对君子服饰的要求,随场合而变,很有讲究,这也是君子符合礼仪的一种表现。

君子的形象这种外向型的表现一定有其内向型的本性与其相对,君子的形象是君子仁德的外在表现,是君子思的结果,是君子主动反省的意识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外在体现。

“君子有要做到三戒九思,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至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至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三戒”、“九思”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样,都是规范一个人言行的功夫,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遵守“礼”,反躬自省,无所愧疚而无忧无惧。

4. 君子的境界作为一个人,如果能恪守君子的德性,坚持为学,注重自己的形象修养,就能不断提升自己,而后达到君子的境界。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因为它符合“君子之自道”。

孔子把“道”看作一个君子的根本。

真正的君子是以通过学习、修养使自己的德性得到提升,最后获得“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足以见得道的重要性。

从内在的角度讲,承担“道”是君子的“天命”。

对于君子,“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认识到自己要追求、学习、担当“道”并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而是天命必然,这成为君子的前提。

“道”对君子来说完全是“为己之学”,成为一个顺应、体悟道、遵循道的人,是君子应该达到的最终境界。

从外在来看,国家的发展也需要道,不能顺应和发扬天道的要求,没有认识或违背了天命的无道之“邦”必然天下大乱而无法维系。

因此有道君子的存在对于社会、国家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

达到“道”的境界是君子一生的追求。

三、君子人格的影响、价值君子人格的光辉形象一直都是被世人所传诵的,君子人格的一些优秀品质不仅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对我们的现代生活也产生重要影响。

《论语》中君子人格的提出有其历史背景,在孔子所生活的时期正是“礼崩乐坏”的奴隶社会时期,君子本身就一直有统治阶级的贵族身份特征,虽然孔子力求打破传统的等级界限,实现“有教无类”,但是依然是对某种确定身份的道德评价。

“君子”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人格修养境界,同时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君子人格旨在成就一种圣人的品格,圣人是最高理想,非一般人可以达到,需要按照君子的标准来实践儒家道德规范,不断“超凡入圣”,“君子人格”和一定的社会要求和政治主张相适应,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典型。

“君子人格”在现代仍有其价值,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君子之道,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首现,君子人格的修养以及弘扬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尤其是君子的五种美德:温和、恭敬、谦逊、简朴、善良,是人人都该追求的,也是如今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其次,孔子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贯思想反映在“君子人格”身上,君子不是一个隐者,而是要投身社会实践的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应以坦荡荡的胸怀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

审美与道德关系十分密切,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可以看到审美对道德的启发和基础作用,孔子主张君子人格的修养,涉及到人的安身立命和道德风尚,也有利于缓解人们在法律关系中的陌生和紧张,“君子人格”的最高境界其实是达到一种美学状态。

在这一境界中,个体身心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能得以实现。

“君子人格”的发扬,对构建当今的和谐社会也有极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1]林觥顺.论语我读[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3][美]赫伯特·芬格莱特著,彭国翔,张华译.《孔子:即凡而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4]宋希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朱贻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6]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7]道德与文明[J].2008(4).[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李春秋,毛蔚兰.传统伦理的价值审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