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君子之道

合集下载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这是一本6月份出版的新书,虽然说是《新论语》,但书中论述的论语是重新进行了编写。

其实是对于孔子有一个全新的解说,非常值得一读并且会收获良多。

我曾经看过《论语》的注解与解说,但一直没有能从大处理解与掌握《论语》,无法深度地学习到核心。

拿到了此书,学习我们老祖宗的宝贵的财富,就有了一种新的途径与方法。

《新论语》是一本重构的经典,是以孔子的思想脉络重构《论语》原文,不增不删一字一句,令孔子思想的逻辑和深刻直接显现。

将孔子和弟子的言论分列内编和外编,保持了孔子思想的纯粹和完整。

文本的新意仁为核心,孝悌信为呈现形态,礼为外化形式,学习和修身是求取途径,治国和处世是实践方式。

孔子抨击时政、评论人物,则如案例教学,旨在让弟子学习如何在事例中评判仁。

重构后《论语》变得有主题、有论证、有展开、有层次、有案例;成为无需繁琐注释、人人都能读懂的经典。

看过《新论语》后我才真正的发现《论语》的核心,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渴望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它对于当今社会,每一个人的生活,有着实际的意义。

书中涵括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

读了《新论语》后我才知道,它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以及后人,让每个人都成为一粒种子,把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论语》读后感2这周,同学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二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语录。

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在一齐行走,那么他们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以诚实为先,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这天,是同样具有教育好处。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8篇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8篇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优秀8篇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篇一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

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君子与小人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小人”。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

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君子而不是小人呢?孔夫子眼中的君子与小人又到底是怎样的呢?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告诉我们:用孔夫子的说法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比如我们大家在一起争论问题,不可能意见都一致,君子会很平和的跟每一个人都能交流,但是他会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不会苟同别人。

小人没主见,别人一说什么好像都对,但是还经常跟人打起来,叫做同而不和。

君子好处事,但你很难取悦于他,但他对人了解是非常准确的,能够量才用人。

而小人难处事,你却很容易取悦于他,但他对人却常常是求全责备。

于丹教授认为,孔夫子描述的这个现象它远吗?这肯定不是远古的事,这一切现象其实今天就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如果你要把这个标准想明白的话你会发现,孔夫子给了我们一个考察人品的标准。

孔夫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斗,老戒得。

少年时为何要“戒色”?中年时又为什么要“戒斗”?老年时“戒得”指得又是什么?于丹教授在这一讲——《君子之道》中将为我们详细讲解这三戒的内容和它对人生的重要影响。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做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标准就是两个字“君子”,其实这是我们在今天也经常说到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

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我们今天就说说《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画外音:“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字,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我们怎样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将为我们讲授《于丹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君子之道》是一本关于修身养性的经典著作,作者通过对君子之道的阐述,深刻地揭示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和修养,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有着深远的启示。

首先,书中提到君子之道在于修身,这是一种内在修养。

君子应该注重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素养,做到心存仁义,言行端正,不为私利所诱,不为名利所诱,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内在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其次,书中提到君子之道在于安身,这是一种外在修养。

君子应该注重修养自己的外在形象和仪表,做到言行举止得体,举止文明,礼貌待人,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做到自重自爱,尊重他人,才能在社会上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外在修养,做到言行得体,举止文明,尊重他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再次,书中提到君子之道在于安家,这是一种家庭修养。

君子应该注重修养自己的家庭关系,做到尊重长辈,关爱子女,和睦相处,共同进退,做到和睦相处,共同进退,才能在家庭中和谐相处,共同创造美好的家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家庭修养,尊重长辈,关爱子女,和睦相处,共同进退,才能创造和谐美满的家庭。

最后,书中提到君子之道在于治国,这是一种社会修养。

君子应该注重修养自己的社会关系,做到忠诚为国,忠心为民,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做到忠诚为国,忠心为民,才能在社会上做出一番事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社会修养,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做出一番事业,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总之,《君子之道》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我们应该注重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做到内外兼修,家国兼顾,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做出一番事业。

希望我们都能够从中受益,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论语心得》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

《论语心得》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

《论语心得》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论语心得》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心得》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心得》读后感篇1学习了于丹的《论语》心得使我受益非浅,《论语心得》读后感1500字。

于丹对《论语》从七个方面进行了拆讲与分析。

先我就从作为一名普通的角度就于丹《论语》心得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天地人之道孔子说:“天人合一”。

于丹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

我觉得教师很学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本书后,我们应该追求的和谐。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

我们作为一名技校的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扎实的学习功底。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我们的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的教育学生,而且要对我们自己的学生有信心。

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我们的学生。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提到了“怒”和“仁”,并对其进行了解释。

谈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给别人干。

我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学中也许已经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我们怎么处理的?我在教学工作中有过这样错误的认识我是老师,你是学生。

所以我不想干的事让你来干。

现在看到这样的一个“怒”字。

我不仅对自己有这种思想而觉得不该。

这是没有正确理解“教师”这个名词的结果。

而“仁”解释是“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当看到这里我不敢问自己我对别人做到“仁”了吗?我只问自己对自己工作、教育的对象做到“仁”了吗?我真的从心里关爱我的学生吗?真的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吗?我认真的审视并认真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以天地人之道的中和谐的思想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论语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论语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论语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论语读后感1中国文化,这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它拥有了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如此的渊源博长。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

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于人格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人类社会正处在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意思是说:君子胸怀宽广{所以少了许多忧愁};小人心胸狭窄{所以多了许多忧愁}。

教育我们,宽容是一种美德,要学会宽容。

当今社会,纷争不断,就是因为很多人心胸都很狭窄,别人的一点错误一点缺点也不原谅,换个角度来说,自己的缺点是不是更多,犯的错误是不是更大?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也使别人能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是别人能行的通。

这句话强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己,不管别人。

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社会就和谐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言义为:多优秀啊,颜回!吃的是一篮捞饭,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般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苦的生活,但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

多优秀啊,颜回!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当今,虽然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也没有必要一定吃捞饭,喝清水,住简巷,但“颜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为人生的道路艰难曲折,有点“颜回精神”,心里才能平衡,事业才可有望可成。

尤其是当今的许多学生家庭富裕,让他们体会一点“颜回精神”更具深远意义。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书五经,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

论语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论语读后感2《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2024年高中论语十二章每章读后感悟总结

2024年高中论语十二章每章读后感悟总结

2024年高中论语十二章每章读后感悟总结(____字)第一章:学而篇《学而篇》是论语中的开篇篇章,通过孔子的话语,向我们传递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读完《学而篇》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学习无止境。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来来不亦说乎?”。

这就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时时刻刻地复习巩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成果。

其次,我认识到了学习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说:“由,不得其死而得其生”,意思是通过失败和反思来取得进步。

这告诉我们,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挫折和困难。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到哪里出了问题,然后加以改正,就能够不断进步。

第二章:为政篇《为政篇》是论语中的第二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和治国之道。

读完《为政篇》,我受到了很多启示,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为政之道在于德。

他说:“人主善为则民服,人主不善为则民畔”。

这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治家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真诚、正直、公正的品质,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其次,我认识到一个好的政治家应具备的才能。

孔子说:“君子务本”,意思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应当注重基础,注重根本。

他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够制定科学的政策,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八佾篇《八佾篇》是论语中的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仪的看法和礼仪之道。

读完《八佾篇》,我对于礼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礼仪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方式。

他说:“朋友之间言而有信者,过矣夫”。

这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讲究礼仪,要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我认识到礼仪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孔子说:“致我无错”,意思是礼仪使我们的行为更加规范,更加文明。

只有我们都遵守礼仪,才能使社会更加协调、和谐。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有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此次阅读让你有什么意会呢?这时我们很有必需写一篇读后有感了。

可能你此刻毫无眉目吧,下边是整理的《君子之道》读后有感,供大家参照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君子之道》读后有感 1 余秋雨在《何谓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那即是:“文化是一种包括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经过累积与指引,创立集体人品” 。

而中华民族在集体人品方面的最独到的文化表记即是君子。

把君子作为人品理想,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特色。

而做个君子,平常意义上讲,就是做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君子之道》联合儒家与诸子百家的理解,在人品模式上,作者论述了君子之道。

儒家用一种划界确立法,将君子与小人定义出来。

小人作为君子的对峙面,如影相随。

它们既能够存在于不一样人群之间,也存在于同一人群,用能够存在于同一人身上。

每一个人身上既有君子的一面,又有小人的一面。

时时辰刻,这两个“我”都在斗争。

西方的弗洛伊德说,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自我、本我与超我。

人自己就是一个矛盾的联合体。

哲学家阿德勒说过,“人生就是自卑与自我超越的博弈。

”这类博弈的直接表现即是我们所倡议的修身养性。

比方,“三人行,必有吾师”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察” ,以及“一日三省其身”等。

在不停的自我超越中,最后让君子靠近中庸之道,在人品上尽如人意。

1/15的起点,是公民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在价值取向上也是“利人利他利天下”。

德是一个弘大的范围,仁义礼智信能够作为其邻近看法。

君子怀德,君子弘道,君子以厚德载物,只有德才能够行天下。

就教师而言,第一要有公德,其次要有师德。

其次,君子中庸让君子之道与中庸之道合流,中庸成了最高的道德。

中庸防止了极端,允执此中,进而远离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困局。

所以,中庸不不过成为生活中的方法论,并且成为我们的价值观。

就教师而言,教育的中庸之道就是回归教育原点,关注人的发展。

人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人是教育的目的而非手段。

[君子道完整]君子之道

[君子道完整]君子之道

[君子道完整]君子之道一:[君子之道]论语读后感之君子之风论语读后感之君子之风一《论语》中提倡大家成为君子。

君子,乃孔夫子心中理想的做人标准。

当然,现代人的做人标准也是如此。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呢?君子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孔子认为君子的标准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义的人,由于内心的富足使得他不会担忧。

有智慧的人,在面对多种选择的时候,能从容不迫。

勇敢的人由于内心的力量,内心的勇敢,可以有足够的自信和镇定。

君子能够同时具备仁,智,勇。

所以避免了忧,惑,惧。

所以,君子是那种内心完满富足,先自我修缮了修养,而后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人。

君子之力来自于内心。

所以,孔子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意思是: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相对会厚道一点,即远离了怨恨。

这说明君子不去更多的苛责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

即不怨天不尤人。

北师大的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对君子的界定总结了四条。

第一,要做君子,一定要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

这是《论语》中对君子的第一条界定。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永远着眼于当下,君子永远要做自己内心一个完善的人。

君子的目标永远不好高骛远。

所以做好自己的事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善良就更不用说了。

对于一个恶人来讲,“君子”一词对他还有什么意义呢?第二,君子必须是一个伟大高尚的人。

做到“达则兼济天下,而穷则独善其身。

”就是说在发达富有时,要想到天下己任。

在贫穷困难时仍不忘自身修养。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已经穷困潦倒。

但他仍不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在不能“居庙堂之高”时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由此可以看出此二人是多么伟大高尚,可谓君子也。

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意思是:君子与小人每天惦记的事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的怎么样。

小人每天惦记的是自己家的房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读后感:君子之道
《论语》读后感:君子之道
海南中学语文组徐丹
文化有许多级台阶,每一级都安顿着不同的项目。

那么,最后一级是什么?
最后一级不是名校,学派。

不是国粹,唐诗。

它们每一项都有资格找到自己的文化台阶,自成气象。

但实际上它们都不是而且也互不承认,然而当说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人格,几乎没有人有异议。

那在中华文化中,最后一级台阶便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范围之广,难以一言以蔽之,君子怀德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中庸君子知耻而我今天所想谈的是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出于孔夫子之口,见之于《论语.为政》表面白话翻译很简单:君子不是器具。

但它所想反映的命题就比较艰深了,所以我选择从“君子有礼”这点切入,精神需要赋形,人格需要可感,君子需要形态。

中国历代文人君子没有不讲究礼仪的,所谓煌煌中华,礼仪之邦。

中国礼仪可上溯周公定礼制商国是,周朝礼制分为礼和乐两个部分。

礼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而乐用于缓解社会矛
盾。

孔夫子就季氏用了不合规矩的八熤,他立刻愤然不平“是可忍,孰不可忍”他极其注重礼乐这方面的修养,强调乐这项对政治起非常大的作用的杆秤。

而如今的我们对此丝毫不在意。

生活中从来无仪式感这一说。

这由此能让我们联想到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前阵子引起公愤的北京幼儿园红黄蓝事件,教师的形象受到深深的玷污,所谓教育的仪式感何在?况且人类文明在名义上应该是在前进发展而为什么会有这样泯灭人性的事发生在帝都之中?中国礼制是否要在如今断片?我们到底缺失的是什么,是已经被所有人所遗忘的君子之礼。

回到“君子不器”这个命题,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我们做事总是重复着完全一样的言语与笑容,对于我们而言与道德相悖的事情也几乎没有机率去做,但我们机械的生活常常让我们缺少一种君子之道很重要的东西—仪式感。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没有仪式感,小到写一篇文章,也总是像写反思一样在脑中机械构造,缺乏应有的灵感与灵动。

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敷衍。

我们就像孔子所说的器物一样地在生活总觉得生命不该这样平淡,于是我们提出了“从前慢”“希望能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而真实生活中一遍遍地麻木着自己,总抱怨着过年没有年味,而实际上是我们对生活的尊重不够,不愿用心编辑一条祝福的短信,没有耐心写一份带着温
度的信,是我们自己将多彩的生活变成了复制之器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人世间最重要的是“这一
个” 亦即独立生命的自我把持,因为人的生命不可重复。

不要让自己成为器物过着循规蹈矩一尘不变的生活,同时也不要成为器物的奴隶,将外界物质看的比自身品性还重要,中国文人讲究一个气节,很多人将之称为“文人的清高” 不错君子之道需要的就是这种不仅于外在而且于心底所生的这种清高的品质。

俗话说相由心生,当你内心坚持着一种仪式感的时候。

你的所作所为也都让人感动。

因为有体温,有弹性,不极端,不做态的君子如今已寥寥无几了。

诸君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希望所有人的生活都能够过出一种仪式感而让自己觉得自己不仅仅是活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