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中“君子之道”的思想阐发
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论语中的君子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关于君子之道的论述更是占据了很大篇幅。
君子之道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类理想境界的追求。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论语中君子之道的主要内容。
一、修身齐家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应该修身齐家,即使自己先做到了这些,才能够去教育别人。
在《论语》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说明一个人应该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在待人接物上友善待人,在遇到挫折时保持平静和从容。
二、以仁为本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以仁为本。
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仁慈、宽厚、谦虚等品质,尊重他人权利和尊严,并且愿意帮助别人。
在《论语》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明了君子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
三、正直诚信君子之道还包括正直诚信。
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言必信,行必果”,这说明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高度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不会为了个人私利而牺牲他人利益。
同时,在言行上也要保持一致性和真实性。
四、尊重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
孔子认为,“有礼则有容”,礼仪是一种对他人尊重和关注的表现。
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尊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修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适当的礼仪规范。
五、谦虚谨慎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说明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谦虚谨慎,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在待人接物上友善待人,在遇到挫折时保持平静和从容。
综上所述,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人类理想境界的追求。
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高度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尊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修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适当的礼仪规范。
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论语中的君子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君子之道的核心内涵。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论语中的君子之道进行分析,力求揭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首先,君子之道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君子应该以德行为根本,通过自我修养来塑造自己的品格。
例如,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达了君子应该具备的谦虚、宽容和善良的品质。
此外,在《为政篇》中,孔子还提出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等观点,强调君子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修养来影响和感化他人。
其次,君子之道注重道德伦理的规范。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道德准则,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
这些准则要求人们在行为和言语上要遵循道义,追求正义和公平。
例如,在《为政篇》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表明君子应该以义为准则,而不是以个人利益为导向。
此外,在《八佾篇》中,孔子还提出了“君子无所争”的观点,强调君子应该追求和平、和谐的社会关系,避免争斗和冲突。
再次,君子之道强调孝道和仁爱之心。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孝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克己复礼为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等观点。
这些观点表明君子应该尊敬父母、敬重师长,并以孝道为行为准则。
同时,孔子还强调了仁爱之心的重要性,他认为君子应该怀有慈爱之心,关心他人的利益和福祉。
例如,在《述而篇》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表达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善良、宽容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最后,君子之道强调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
这句话表明君子应该不断学习和修养自己,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论语心得——君子之道

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君子之道的重要性和价值,也对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有了新的认识。
君子之道有很多方面,首先是修身。
《论语》中提到,“君子和而不同”、“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些都强调了君子要有宽容包容的品格和追求学问的精神。
君子应该有宽广的胸怀,遇到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人,能够退让和妥协,以和为贵,不因小事而争斗。
同时,君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问或事业,从中取乐并做出贡献。
这种修身的态度让人感到深深地敬佩和向往。
其次是治家。
《论语》中,“谏而不怒”、“父母唯其疾之忧”等关于家庭的言论,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君子,要善于教导家人和亲友,并保持良好的家风家训。
我们不能因为与家人观点的不同而怒火中烧,应当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引导他们正确地行事。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心、照顾好自己的父母,使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关怀。
这样的治家之道,使得家庭和睦、和谐。
除此之外,还有处事的态度。
《论语》中说“温故而知新”、“友死无所求”,这些都表明了一个君子对待事务和人际关系的态度。
君子应该保持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和终生学习的精神,同时不忽视对历史经典的研习。
一个君子应当保持与他人的和睦友好关系,不计较得失,不图虚名,处事以诚实、善良为准则。
这样的处事态度,不仅有利于个人的精神成长,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领悟到,君子之道并不只是一种理论或道德准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哲学。
一个君子应当不断追求并实践的道德准则,使之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生活习惯。
而这种道德准则,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中,更融于血脉之中,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人格魅力。
通过修身、治家、处事的实践,一个君子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和人生的满足。
作为当代年轻人,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
结合论语谈谈对儒家君子论的看法

结合论语谈谈对儒家君子论的看法孟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良好的品质,比如谦恭、正直等。
而孔子则认为人们不应当是君子,但也不应成为小人。
为此,孔子和孟子之间有过多次辩论。
然而,从整体上来说,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观点基本一致。
在这里我觉得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看待任何人事物,不能以主观眼光去对待每件事情。
孔子所谓的君子,大概指的就是具备某些特质的人,而非世俗意义上的那种“高尚”人士。
简单地说,我认为孔子的君子并不是后人所说的那种温文尔雅,更非仗义疏财,仁慈爱民的类型。
真正的君子,绝不会去干有损国家利益的勾当,相反的,他会做出巨大的牺牲;他不会违背自己的信念与道德准则。
因此,他是可敬的。
其次,孔子的君子精神是指代那些有原则有骨气的人。
我想,大多数国人应该都认同“义”字。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言出于《左传》。
而孔子则进一步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认为真正的朋友,就应该将好的让给别人,就算自己的内心再怎么愧疚,也要保持风度,忍辱负重,绝不去做有损原则的事情。
君子也有七情六欲,但决不会被情感牵着鼻子走,即使有人犯下大错,君子也只是尽力规劝,以达到道义的制高点,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出手。
君子之志在于天下,小人之志在于一己。
君子是怀抱理想而活着的人。
小人虽有恻隐之心,但往往却将私心放在第一位。
小人从不设身处地的替别人考虑,只求自己的目的达到,无论对象是什么。
因此,孔子认为君子比小人可爱。
小人没有善恶之分,而君子却需要强调自己的良知。
最后,关于君子这一称呼,很多人认为儒家宣扬君子有失偏颇,应该摒弃。
因为当今社会,许多暴发户或权贵都具有君子的品质,但实际行动上却是卑鄙的小人。
因此,现代人对君子这个词语表示否定。
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君子,但它却不是泛指所有的君子。
我们不能因为那些自私的小人而贬低君子。
君子应该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恶人试图颠覆我们的世界观,但这些君子往往会站在最前面,用他们的坚持来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
浅析《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浅析《论语》中的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即成就君子之途径,就是君子的核心价值观。
本文拟从九个方面揭示《论语》一书中君子之道的內涵。
标签:《论语》君子之道在中华文化发轫之初,“君子”是人们对于为官者的称谓,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要求,是全体社会成员对于权力阶层所抱持的理想期待。
以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君子”概念逐渐脱离了权力意义,成为普通民众的人格向往,形成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规范。
所谓“君子之道”,即成就君子之途径,就是君子的核心价值观。
辜鸿铭先生说:“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君子之道。
”本文拟就《论语》一书中所蕴含的君子之道作一浅析。
1 君子人格的道德根基是“仁”君子人格的第一要义,就是必须具备爱心。
儒家把这爱心归结为一个字——仁。
孔子说:“仁者爱人”。
爱心的体现,首先是爱人——爱父母兄弟,爱姐妹同宗,爱邻里师长,爱同事友朋,爱同胞手足,爱异族异邦,爱弱势穷苦者,爱老迈残疾人,爱志同道合者,爱异见陌生人……总之,爱一切人。
孔子管这种对人类普遍的爱心叫做“泛爱众”。
孔子认为爱心的培养首先要从“孝”、“悌”开始,即从爱父母、爱兄长、爱亲朋做起,由亲亲而亲民而亲天下。
爱心扩展开去,由爱人而爱物——爱花鸟虫鱼,爱草木走兽,爱山川河流,爱风雪雷电,爱地球,爱月亮,爱太阳系,爱银河系,爱宇宙,大爱无疆。
在当代语汇中,我们经常会用“为富不仁”“麻木不仁”“不仁不义”等词句,来表达对小人的鄙视,说明今天的中国人,仍然以“仁”与“不仁”作为衡量人格的道德尺度。
作为执政者的君子,怀着忠爱恻怛之心,无条件地为全体公民求利益谋福祉,这便是仁的行为,这样的出发点变成国家的政策,政府的行动,这便是施仁政。
君子执政,必须具有对人民的同情之心,体贴之意,关爱之情。
孔子说,执政的道理,无非是仁与不仁罢了,就这么简单。
(孔子曰:“道仁,仁与不仁而已矣。
”)仁是儒家的核心理念。
孔子为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而奔走呼号了一生。
结合《论语》谈谈对君子的理解

结合《论语》谈谈对君子的理解《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关于君子的描述和论述颇多。
下面结合《论语》中的相关内容,谈谈对君子的理解。
首先,《论语》中对君子的描述主要围绕其品行和修养展开。
例如,孔子在《学而篇》中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这表明君子是以学道为目标的,他们通过学习来修养自己,使自己具备爱人的品质。
君子不仅在道德上要有高尚的追求,还要以身作则,成为他人的榜样。
另外,《论语》中还强调了君子的修养和行为准则。
例如,孔子在《为政篇》中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这说明君子应该怀着德行,追求道德的完善,而小人则只顾自身私利。
君子还要尽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同时,《论语》中还强调了君子要有节制、有分寸的行为准则,例如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表明君子不会随意攀比和嫉妒,他们更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追求。
此外,《论语》中还提到了君子与礼仪的关系。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尊重礼仪,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意味着君子不仅要遵循礼仪,还要追求道义的实践。
君子通过尊重礼仪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并以此来塑造自己高尚的品格。
综上所述,通过对《论语》中有关君子的描述和论述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君子是一个道德修养高尚、以学道为目标的人。
他们以身作则,具备爱人的品质,追求德行的完善。
君子还要有节制、有分寸的行为准则,尊重礼仪并追求道义的实践。
总之,君子是一个具备高尚品质和修养的人,他们以德为基础,以道为准则,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更关注他人的福祉和社会的和谐。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在《论语》这部经典的儒家文化宝库中,君子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和价值观。
君子被视为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是儒家文化中的理想人物。
本文将通过论述《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来揭示君子的特质和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观。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强调了君子的学习态度和修养。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表明君子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和修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君子应该追求学习的乐趣,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完善。
君子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和接纳来自远方的朋友,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学习态度。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还谈到了君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表达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差异。
君子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观点和意见,但君子能够保持理性和宽容,尊重他人的意见,并且通过对话和讨论来达成共识。
君子之间的和谐相处,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素养,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谈到了君子的政治智慧和行为准则。
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注重根本和本质,扎根于道德的基础之上。
君子应该以道德为准则,以孝悌之心为本,来行使政治权力和管理国家。
君子应该注重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仁爱之心来对待百姓,这是君子的政治智慧和行为准则。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还谈到了君子的忍让和谦虚。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持有宽容和谦虚的态度。
君子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立场,虽然与他人不同,但能够保持和谐的关系。
与此同时,君子能够谦虚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以此来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修养。
这种忍让和谦虚的态度,体现了君子的人格魅力和修养水平。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修身之道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修身之道儒家学派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君子”和“小人”区分人的道德境界,以“圣人”为最终道德目标。
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儒家学说的精要,“仁”是一种人生境界。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提倡个人注重自律、自强、自省的修身之道,这是接近“仁”的重要途径,是其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具体体现。
我将从为人之道、为己之道、修身之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为人之道社会属性是人的重要特征,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地理村子啊啊,这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具有不同的关系。
在人际交往的处世哲学中,既有因交往对象不同而存在的特殊性,也有人与人必然存在交往的普遍性。
(一)孝悌《论语》多次提及“孝弟”。
“孝”即孝顺父母,“弟”通“悌”,即敬爱兄长。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儒家学说将孝弟看做仁的基础把它当做维护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的一种道德力量。
(二)友恭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孔子看来,交友是人生一大乐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择接见他人的优点以提升自我,看出别人的缺点以提醒自己改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善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将阿谀奉承的人,当面称赞背后诽谤的人以及夸夸其谈的人都归为有害的朋友,提倡与正直、信实、见识广博的人交友,认为这三类朋友有益于个人自身的修养和成长。
总之如家提倡交友要善于选择对象,懂得向他人学习。
(三)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诚信亦为儒家学说所提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
”形象地说明了诚信的重要。
子贡问“君子”,孔子认为应当先做后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但是儒家所讲的诚信并不是不问是非曲折所有的诺言都要兑现。
孔子曾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种适度原则正好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哲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论语》中“君子之道”的思想阐发《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一部著作,是研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深邃内涵的经典文献。
《论语》博大精深,“君子之道”作为其重要内容,一直深受人们的推崇及信奉。
通读《论语》一书,不难发现,孔子非常注视对其弟子自身修养及品德操行的培养和提高,教育弟子克己修身,努力塑造“君子”这一理想的人格范式。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频率很高,共有107次之多。
足以看出,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早已将君子视为自己做人的标样。
一、“君子之道”的基本理念自古以来,君子道德与君子人格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这一人生境界可以概括为——君子之道。
(一)乐道——君子的境界追求乐道的意蕴之一是不懈追求万物发展之规律和人类道德之境界。
古代圣贤认为,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是人有礼义廉耻,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人不能见利忘义,而应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因此,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道得之,不去也。
”“道”与“义”不仅是孔子选择富贵贫贱的标准,而且是其一生崇尚和追求的人生境界。
(二)弘毅——君子的意志保障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说明有志向的读书人要刚强、有毅力,因为他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
以在天下实现仁德为己任是沉重的任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遥远的征途。
所以要追求和践行君子之道就必须有刚毅顽强的意志。
(三)善良——君子的道德基石善良是道德的重要范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内涵常被浓缩为“仁义”二字,“仁”是孔子创立的一个道德范畴,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意蕴是“善”。
因此,善良是君子必备的道德品行。
怀有一颗仁慈、善良的心,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没有私心,不以利用他人或从别人身上获得好处去真心诚意地与人相处,是君子的道德基石。
(四)尊贵——君子的人格品位尊贵作为君子的人格品位,主要表现为君子为了追求道义而展示出的刚直方正的独立人格。
儒家认为有德有识之士要实现自己经天纬地之抱负,不仅要通天、地之道,更要通人之道,做到能安人、能服人。
因此君子应具有谦和的处世之道与刚直的行为准则。
二、如何成为一名“君子”(一)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对于什么是君子,《论语》中记载了一次司马牛跟孔子的对话。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论语·颜渊》)不忧不惧就可以做君子了?对于司马牛的疑问,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可见,在孔子心目中,“君子”作为一种理想人格更多地是靠道德修养建立起来的。
一个人在反省自身的时候,能够做到问心无愧,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够经得起推敲、考验,内心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于丹教授曾经说过:“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
他的内心完满、富足,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孔子在和弟子讨论君子的时候也曾经说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一个拥有仁慈之心的人,他的内心就会宽厚、慈爱,因此也就不会计较生活中的得失,使自己的内心处于一种坦然平稳的状态,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忧愁呢?有智慧的人处事得当,考虑的全面,权衡恰当,怎么会有迷惑不定的时候呢?内心无比勇敢,又有何所畏惧的呢?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因此在孔子看来,做一个善良的人,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做到内心无愧、坦荡,处事经得起考验,构成了君子所应具备的一个条件。
(二)要有博大的胸怀,勇于担当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
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君子首先体现的就是时刻把握时代的气息,在特定的时期彰显自己的担当价值,临危受命,以天下为己任,不以一己之私利而背信弃义,舍小家顾大家,弘扬道义,传播仁义,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把个人安危抛在脑后。
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身、破败漏雨之时,他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想让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
我们不会感到杜甫是在说大话,而是会被那博大的胸襟和炽烈的感情所震撼!再比如范仲淹,他认为一个士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就拿最基本得遵守法制说起,我们每一个人,走过街天桥,走人行横道,等待红灯,这些看起来都会给我们生活多多少少带来一点限制,但是当这点限制成为彼此尊重、社会默契的时候,却保障了自己的安全,更重要的是这小小的举动就为维护社会秩序尽了自己的责任,这是我们必须要学会的担当。
(三)努力做到“和而不同,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
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
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
许多人在一起的时候,大家的观点肯定会不完全一样,当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一个真君子是会认真倾听的,他能够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样就既保证了整体的和谐,又保留了不同的声音。
而小人则刚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生活中经常会看见这样的场面:大家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领导的话还没说完,马上就会有人跳出来说,对对对,领导说得真好,“高屋建瓴、深谋远虑”之类的溢美之词说了一堆后,可是到会后他转脸就会对别人说,哎,这个领导说的都是什么啊?我一点都不同意他的观点!这种表面上趋炎附势,为利苟同,而背后却为了争名夺利而中伤别人的行为,是与“君子之道”完全背道而驰的。
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
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
三、当代大学生该如何践行“君子之道”(一)牢记“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礼记云:“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
现在很多大学生认为,知识和技能是其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非常重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提升。
岂不知良好的道德素养乃生存之本。
事实上,一个具备良好素养,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人,在处理问题和解决困难时会更加得心应手。
因为他本身就具备了良好的承受能力和思维能力,只有具备了大真、大爱、大城、大智的品质,我们才能更好地克服前进上的种种困难,取得成功。
因此,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善良品行的培养和砺炼尤为重要。
(二)探索万物之规律、人生之真理自古以来,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是安贫乐道、追求真理的楷模。
曲肱而枕之却甘为天下人木铎的孔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究天人之际,探古今之变的司马迁都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理应弘扬君子之道中的乐道精神,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懈地追求自然界、人类社会运行发展的规律,在人生征途上不断追寻自身成长与成才的规律。
同时,在探索规律、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还应具有不为物欲所动的理想信念、不为挫折所阻的坚强意志、不为权势或权威所屈的大丈夫气概。
(三)培养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君子精神当代大学生适逢盛世,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无疑要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这是个人成功、民族昌盛的重要保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中的这句古训所诠释的是一种奋发有为的主体精神和独立不惧的坚毅人格。
正是这种强烈的主体精神和坚毅人格,使得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天灾人祸的危难之际,无论是个人、集体还是民族、国家,都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时刻激励自己,不要为眼前的困难打倒,只要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就要勇于向前,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风雨过后的彩虹一定会更加绚丽。
(四)塑造富有教养、人格独立的尊贵形象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常常将尊贵与金钱、地位、权力相连,甚至与之等同,似乎有了金钱、地位、权力,一个人就可以摆脱低俗而走向尊贵。
事实上,与金钱、地位、权力等同的所谓尊贵是虚浮的、表面的、难以持久的,而真正的尊贵来自一个人的道德层面和精神领域。
有教养的人才尊贵,精神上的贵族才是真正的贵族。
当代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具有高雅尊贵的气质和形象,那就应在道德层面上不断提升自己,而不是追求物质上表面上的虚华,而应该在人格境界上追求君子之道,使自己具有独到的见解、独立的人格和高贵的尊严,这才能从根本上赢得别人的尊重,彰显自身的人格魅力。
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像某一个人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因为只有自己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忠于自己,做每一件事之前能追随自身的价值观,无怨无愧,胸怀坦荡而无恻隐之心,便是对“君子”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