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
论语心得体会总结(优秀8篇)

论语心得体会总结(优秀8篇)论语心得体会总结篇1《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论语心得体会总结篇2通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讲座和董事长《致全体党委委员的一封信》,我感触颇深,受益非浅。
《论语》观后感——君子之道

《论语》观后感——君子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著作,它让人们深入思考君子之道,引领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在阅读《论语》之后,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真理。
《论语》中的言行举止,展示了儒家思想中的君子风范。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行一直为人所景仰。
通过他的教诲,我们了解到了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君子的特质首先表现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提醒着我们要善待他人,不要做对他人有害的事情。
君子懂得尊重他人的权益,理解别人的困难,在行动上给予关怀和帮助。
君子在言语上也要谦和有礼。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和别人交往时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要盲从他人。
君子要有自己的主见,但又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与人和谐相处。
此外,君子还要重视自身的修养和人际关系。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在于,只有自己先变得完美,才能影响到他人和社会。
君子要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塑造出高尚的品格。
在家庭生活中,君子要尽到自己的责任。
孔子说过:“父母疾,子孝之;父母崩,子哀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父母有病时,子女要尽自己的力量照顾和孝敬父母;在父母去世时,子女要表现出对父母的深深怀念。
治国平天下是君子的又一责任。
孔子认为,一个合格的君子应该努力学习,培养自己的才能,并为治理国家做出贡献。
君子要担当起社会的责任,积极投身于社会事务,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理解到君子之道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
它并不只是某个时代、某个地区的描述,而是具有普适性的价值观。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无论时间如何发展,君子之道都是我们应当追求的标准。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学习《论语》中君子之道的精髓,将其融入生活中。
我们应该尽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自身的改变来改变周围的环境。
论语的读书感悟收获感悟5篇

论语的读书感悟收获感悟5篇论语的读书感悟心得体会篇1学习了于丹的《论语》心得使我受益匪浅。
我就从作为一名普通老师的角度就于丹《论语》心得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心灵之道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所以一个老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
于丹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
”因此我们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要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
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于丹是这写到的“当不幸降临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仅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重要。
要使学生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二、处世之道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
我们如何和自己周围的人相处呢?如何适应这样的社会?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是这样说的:“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正确的交际观点,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还要自我做起。
在与别人交谈或评价他人时要先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有资格去评价他人。
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应该时时刻刻要遵循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
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
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
用这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处世心态要约束自己要求自己。
并贯穿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能从自己的观念中提前适应社会。
无论以后在社会中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
三、君子之道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谈了自己的三点认识,她认为作为君子要具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做一个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
[君子道完整]君子之道
![[君子道完整]君子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cc84cfea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3.png)
[君子道完整]君子之道一:[君子之道]论语读后感之君子之风论语读后感之君子之风一《论语》中提倡大家成为君子。
君子,乃孔夫子心中理想的做人标准。
当然,现代人的做人标准也是如此。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呢?君子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孔子认为君子的标准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义的人,由于内心的富足使得他不会担忧。
有智慧的人,在面对多种选择的时候,能从容不迫。
勇敢的人由于内心的力量,内心的勇敢,可以有足够的自信和镇定。
君子能够同时具备仁,智,勇。
所以避免了忧,惑,惧。
所以,君子是那种内心完满富足,先自我修缮了修养,而后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人。
君子之力来自于内心。
所以,孔子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意思是: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相对会厚道一点,即远离了怨恨。
这说明君子不去更多的苛责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
即不怨天不尤人。
北师大的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对君子的界定总结了四条。
第一,要做君子,一定要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
这是《论语》中对君子的第一条界定。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永远着眼于当下,君子永远要做自己内心一个完善的人。
君子的目标永远不好高骛远。
所以做好自己的事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善良就更不用说了。
对于一个恶人来讲,“君子”一词对他还有什么意义呢?第二,君子必须是一个伟大高尚的人。
做到“达则兼济天下,而穷则独善其身。
”就是说在发达富有时,要想到天下己任。
在贫穷困难时仍不忘自身修养。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已经穷困潦倒。
但他仍不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在不能“居庙堂之高”时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由此可以看出此二人是多么伟大高尚,可谓君子也。
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意思是:君子与小人每天惦记的事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的怎么样。
小人每天惦记的是自己家的房子。
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人格理想,在欧洲早期,他们的人格理想是骑士、绅士,在东方是武士,而在中国,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
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对于什么是君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在《论语》当中有很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我们从另一方面对君子有了明确的理解,接下来我们从九个对比来更深刻的理解何为君子之道:第一、君子怀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怀德就是心存仁德,怀利天下的原则,怀土就是怀自己脚下的土地,也就是身上的占有物。
《大学》里讲到,作为君子放在最前面的是道德,有了德才有真正的人,有了人才有脚下的土地,有了地才会产生财物,有了财物才能享用,因此,道德为本,钱财为末。
第二、君子之德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小人是指一般的民众,说一般民众是草也不是贬低。
君子必须挂起道德之风,必须去影响我们脚下的草,让他们产生起伏,让他们产生有利于社会道德的那种波动,这也是君子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对社会负责。
君子必须成为风,成为社会上的一股道德之风,去改变人间。
对于有狭隘性,暧昧性,占据性,草根性的草民,君子必须拿出自己的高贵的生命能量对他们传播和梳理,如果默不作声,那仁义何在,道德何在?所以一定要告诉大家,一定要传播,一定要教育大家。
第三、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第一,没有完成的美尽量完成。
第二,没有起步的美开始起步,化非美为美。
这种成人之美超过了与人为善。
成人之美是一个选择,是一种水滴石穿的修炼。
第四、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在进入一个生疏的环境里,我们都会着急找几个朋友,但是这几个朋友一旦形成,就有了一个小圈子,叫做利益共同体,和圈子之外的多数人明明暗暗的产生了比较,对峙,算计,防范,这就形成了小人行迹了。
而君子会把这些朋友作为过渡,队伍扩大之后这个小圈子就不存在了,这就在人际关系中成了君子。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修身之道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修身之道儒家学派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君子”和“小人”区分人的道德境界,以“圣人”为最终道德目标。
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儒家学说的精要,“仁”是一种人生境界。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提倡个人注重自律、自强、自省的修身之道,这是接近“仁”的重要途径,是其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具体体现。
我将从为人之道、为己之道、修身之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为人之道社会属性是人的重要特征,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地理村子啊啊,这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具有不同的关系。
在人际交往的处世哲学中,既有因交往对象不同而存在的特殊性,也有人与人必然存在交往的普遍性。
(一)孝悌《论语》多次提及“孝弟”。
“孝”即孝顺父母,“弟”通“悌”,即敬爱兄长。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儒家学说将孝弟看做仁的基础把它当做维护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的一种道德力量。
(二)友恭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孔子看来,交友是人生一大乐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择接见他人的优点以提升自我,看出别人的缺点以提醒自己改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善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将阿谀奉承的人,当面称赞背后诽谤的人以及夸夸其谈的人都归为有害的朋友,提倡与正直、信实、见识广博的人交友,认为这三类朋友有益于个人自身的修养和成长。
总之如家提倡交友要善于选择对象,懂得向他人学习。
(三)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诚信亦为儒家学说所提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
”形象地说明了诚信的重要。
子贡问“君子”,孔子认为应当先做后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但是儒家所讲的诚信并不是不问是非曲折所有的诺言都要兑现。
孔子曾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种适度原则正好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哲学思想。
从《论语》中悟君子之道

从《论语》中悟君子之道作者:张文娟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01期《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作为一本语录体的文集,其中收录了孔子和弟子之间的言谈,其中涉及修身齐家等多重修养条例。
其中对于君子的论述则更为高妙。
君子是富有高尚品德,才智卓尔不群的人。
从不同的论语篇目都可以感受到孔子内心对君子的价值判断,领悟到孔子内心对君子的憧憬。
1 君子仁爱又信义,品格高尚如山峰在孔子的眼中“仁者爱人”,他把富有爱心作为君子判断的第一要义。
富有爱心的表现在于自己能够爱护家人、爱护朋友、爱护贫苦受难的人。
在这种博爱中,融合自己的“泛爱”思想。
同时孔子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使得他追求仁爱中的“孝”、“悌”,在这种孝敬父母和关爱长辈中,感悟到仁爱是君子的第一精神操守。
在他大爱无疆的思想中,包含了他对宇宙万物的挚爱之情。
因而他的仁政思想是其精神的内核所在。
子曰:“道仁,仁与不仁而已矣。
”就是主张用仁政来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注重仁爱,更要讲究信义,孔子对于信义的认识是格外推崇。
从先秦时百家争鸣中主张信义的重要开始,在孔子的思想中,融入了自己的普世价值。
在孔子的《论语》中,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道出了义气的重要作用。
见义勇为是做人之本、舍生取义是做人根本、慷慨就义是成功之道。
孔子更是奉劝要不义之财不要贪,主张用信义来面对人间的万象,获得高尚的人格。
2 君子尚礼兼智慧,才学渊博若古井在《论语》中也提出了君子的外在行为要求,在尊崇礼仪的要求中,让自己懂得要用谦卑的情怀来面对一切。
在尊崇礼仪的历史中,从周代崇尚行礼开始,礼仪就开始呈现出了一定的规范。
在示范、规矩的引领下,使得统治者对于文明等的要求都有了一定的规范。
孔子在《论语·颜渊》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孔子对于礼仪的要求已经上升到了一种内在的价值规范,让自己能感受到这种规范在内心的潜藏。
精选君子之道书籍读后心得体会五篇

精选2019君子之道书籍读后心得体会五篇君子之道心得体会(一)所以什么人是君子,君子不去更多地苛责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这就是孔子所谓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相对会厚道一点。
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什么人厚道,厚道不是窝囊,而是他的人格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能够自内心厚道而去薄责于人,少苛责于人这就是君子,一个真君子,他那种坦荡情怀是一种由内而外洋溢出来的人格力量,所以君子从来不抱怨,不哭天抢地,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说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没有人了解我,人能做到这样吗?不容易啊。
其实我们经常会听到身边有人抱怨社会的不公,抱怨自己的怀才不遇,于丹教授认为,《论语》中对于学习的论述很有意思,它认为学习者有两个目的,一种是为君子学,一种是为小人学,难道在学习的问题上也有君子与小人之分吗?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其实这个观点后来在儒家的一个大师荀子《劝学篇》中又得到了发挥和解读。
什么叫古之学问为己呢,说真正尊崇学问的人,远古的遗风是学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真正人去做学问是为什么,就像今天的读书,从小读到大,无非是学会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学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有内心忠诚的公民,再让自己能够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就是为了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那么那种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就是学了一点知识以后把它当工具,比如说去写*、评职称,作为一种技能谋一份职业,用这样的知识和学问来取悦他人,在社会上为自己谋得一份福利,这就是被孔子所说的那种为人之学。
所以孔子曾经直接了当跟他的学生说:汝为君子学,不为小人学。
何谓君子学,就是让我们更超乎功利一点,让我们所学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着实用,而要想着修养。
因为一个人,只有你内心修养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了解自己在这个坐标系上的位置以后,你才不能够有那样一种起起伏伏的欢喜或者沮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
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
《论语》把人分为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等,但实际上又可大致可分为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类。
如何做一个君子,能够称为君子的标准又是什么。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使许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与动力。
提到“君子”一般都会与男子相联系,谁说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
“君子”并不是男子的惯用名词,所谓“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夺放异彩的人物,并不是从外表能看出来的,而是内心散发的一种无可彼及的光辉。
称之为“君子”的标准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所谓善良是攻于身,行于义。
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无闻的,待人处世皆以善为本。
所谓:“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说一善话,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
”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
善良之人是不求回报的,这种善是发于内心的。
如果你挖掘它将不断涌出来。
善良的心灵是园,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语言是茎,善良的行为是果,善良之人会使灵魂变得高尚,会对生活充满勇气,会对未来充满自信。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宽容。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坦”即平;“荡荡”即宽广的样子;“长”指常;“戚戚”是忧愁、悲伤的样子。
意思是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
”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拥护,有亲和力的条件。
孔子说“宽则得众”(当权者宽容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
所以,商汤说:“如果我本人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如果天下万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担。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谦让,孔子认为君子有四种道德品行。
其中之一就是谦逊。
君子的美德之三就是讲仁义。
君子明白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私利。
正因为如此,君子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在下位而诽谤地位在他以上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得礼节的人,厌恶固执任性顽固不化的人。
“矜而不争”就是要庄重自守。
君子庄重自守,与人无所争;能够合群相处,但不与人相互勾结。
“躬行君子”就是指在身体力行方面做君子。
君子凭文章来交朋友,靠朋友的交往来培养仁德。
在言行方面,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方面的政事)。
正因为君子能对自己严格要求,所以他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环境,都能泰然处
之,把事情做好。
君子是那种追求大的信念,而不计较小的信誉的人。
因此,君子很注重名声。
君子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君子处世待人方面有三个问题应该重视:常注意自己的容貌真诚谦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慢待;常注意脸色庄重严肃,就可以使自己日益接近诚信;常注意说话的言辞和语气,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