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论语读书笔记(2篇)

论语读书笔记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受《论语》影响的社会中长大,从学习到生活,我们的行为处事的标准无一不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
读了论语,更觉得是如此。
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他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仁义礼智信是孔子学说的基石和支柱,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
孔子学说中涉及到仁学、义利,礼乐智和、诚信、和谐、人生、君子、孝道、正直、朋友、修身、好学、志向、忧患、教育、德育、为政、用人、为官、饮食、感恩等多方面的内容。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孔子关于朋友方面的论述。
有一首歌唱到:“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歌词虽然浅显,却把朋友对于人生的意义说得很到位。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就充分显示了朋友在孔子的人生当中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我非常认同一句话:亲情是最让人觉得温暖的,爱情是最让人觉得甜蜜的,而友情才是最让人觉得快乐的。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使佞,损矣。
这句话明确的告诉我们,要和正直的人交友。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治理强调我们要和君子做好朋友。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
”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为自己和家人奋斗,然而在这奋斗的过程中,与自己共同度过的,更多的是我们的朋友,朋友之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才会使通往成功的路上,不那么孤单,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无论是什么性格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朋友,而这种关系得以维系的桥梁就是信任与诚信。
两个人的相处,如果没有信任可言,那么这样的关系是不会持久的。
答应朋友的事,一定要尽力做到,不能做到的就不要随便答应。
读孔子的《论语》,我更加深刻的领会了朋友对我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如何去交朋友,要交什么样的朋友,一句话,读《论语》,我受益匪浅!论语读书笔记(2)《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传身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
读书笔记论语摘抄(精选7篇)

读书笔记论语摘抄(精选7篇)读书笔记论语摘抄篇1我在寒假的时候看了《论语》这本书,知道了很多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
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成为现代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思想劝导。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
看了《论语》后,我从中悟到学习应脚踏实地外,还从中得到不少的学习方法。
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就会从中领会更多的新知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它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为人的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的意思就是: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长处来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也告诉了我们无论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每次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这些话都告诉了我们要重视品德的修养。
读完了《论语》的我,从书中收获的人生哲理,将会在我今后的生活中不断的自我吸收和体会,它将伴随着我成长,成为我人生的指路标。
读书笔记论语摘抄篇2作为儒家的代表作,论语,在中国文化中占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理念是中国人处事的指导是中国人做人的标准,它是滋养中国文化的精神土壤,古时候便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论语提倡积极入世,以克己复礼的思想给众人约束自我智慧于他人的治理理念,让人们能够更好的创造一个有人心的社会,在于天下他汇集了天下,人在于个人,他指导人们实现自我价值,这份传承至今的思想影响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人,甚至给海外也带来了思想的碰撞。
《论语》学而篇读书笔记

《论语》学而篇读书笔记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论语》学而篇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论语》学而篇读书笔记1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德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按】这段孔子主要从四个细节方面综合阐述了儒家的修身为人之道.1)不重不威,庄重沉稳这是君子的为人处事的气度目标.尤其是在企业团队管理实践中,部分团队成员里“远之则怨,近之则不恭”,精力一味放在窥探领导隐私及爱好,以便投其所好走终南捷径(无数的中国历史充分证明这些人在所有团队中都存在)。
保持距离感的度,是LEADER亲贤远小人的必须。
2)学习力,人与人的差别就在终身学习、格物致知上。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过来修正理论。
日格一物,日致一知,累计起来,通过3万、5万、8万小时的积累后,人与人的差别就是天壤之别了。
3)道不同不相为谋。
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与分歧,表象上是利益分歧,本质上实际上是不同出身背景、家庭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人生经历与阅历、认知模式所决定的价值观的分歧(对人、事、物、金钱的看法)。
所以我们在关键团队成员和合作伙伴的选择过程,一定要慎之又慎,宁愿慢点来慎重选择也不要贪快求全!4)知错能改,不讳言忌医。
反省及自我纠正是伟大企业家与一般企业家的根本区别。
《论语》学而篇读书笔记2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不怕没有自己的位置,只怕能让自己站住脚的真本事;不怕没人知道我,只求有可以让人知道的真才实学。
工作十几年,换过很多,认真想起来,还真的没有什么求职经验。
有过辞职在家待业的时候,也去找过工作,可最后从事的,都是找上门来的工作。
家电圈那几年,做得好就不怕辞职,辞职了立即有几家公司的人过来拉。
脱离家电圈以后,开始新的工作,之后的公司都是朋友在做老板,所以叫我过去帮忙。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相关推荐论语读书笔记(精选3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读书笔记篇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为政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里仁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第五,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述而第七,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子罕第九,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乡党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宪问第十四,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微子第十八,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以及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也记录了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子张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尧曰第二十,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读论语后的读书笔记

读论语后的读书笔记最近读了《论语》,真的是感触颇多。
《论语》里的那些话语,就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和你聊天,亲切又实在。
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句,初读的时候觉得简单,再读却能品出其中深深的意味。
学习并且时常温习,这是多么朴素又实用的道理啊。
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仁”的论述。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一开始我对这个“仁”的概念很模糊,觉得它很抽象,不好理解。
但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对“仁”有了具体而真切的感受。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商场逛街。
那商场人特别多,熙熙攘攘的。
我们逛得正起劲,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争吵声。
原来是一个顾客和售货员因为一件商品的价格问题吵了起来。
顾客觉得价格标错了,售货员则坚持没有错,两人互不相让,声音越来越大,周围的人都围了过去。
我和朋友也凑过去看,只见那顾客面红耳赤,情绪特别激动,说话也很难听。
售货员呢,也是一脸的委屈和无奈。
这时候,我心里就想,这局面可真不好。
就在这时,一个大哥走了过去。
他先是轻声地让顾客别激动,有话好好说。
然后又耐心地听售货员解释。
原来真的是顾客看错了价格标签。
大哥就和颜悦色地跟顾客解释,态度特别诚恳。
顾客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最后发现是自己的错,还跟售货员道了歉。
这件事看起来很小,但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孔子说的“仁”。
那个大哥能够在别人争吵不休的时候,站出来调解,用温和的态度化解矛盾,这不就是“仁”吗?他克制住了自己看热闹或者不管不顾的想法,努力去恢复一种和谐的秩序,这就是在践行“仁”啊。
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以前觉得就是一句简单的不能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可读了《论语》后再琢磨,发现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有一回,我在公司里和同事合作一个项目。
我负责的部分我自认为做得很好,可同事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
我当时心里就不太乐意,觉得他多事。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5篇)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5篇)《论语》读书笔记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就是君子的风度吗?“论语”,有些人念成“论(lùn)语”,也有念成“论(lún)语”,小时候上学时,老师教我们说,就应念第二声“论(lún)语”而不就是第四声“论(lùn)语”,其实,也不能这么绝对,念第四声“论(lùn)语”时,“论”就是“讨论”的意思,“语”就是“对话”的意思,念第二声“论(lún)语”时,“论”就是修改,“语”就是对话,即把很多对话修改起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上学时,老师教我们的(当然课本上也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就应翻译成“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也就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此刻想想,这翻译的好扯哟,并且逻辑上也讲不通啊,谁说温习功课就是一件高兴的事啊!其实“时”在古代很少当“经常”讲,翻译成“适当的时机”更好,而“习”呢,翻译成“印证练习”更好,而不就是“温习”。
所以,按傅佩荣的观点,这句话应翻译成“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君子”,最初的意思就是“君之子”。
“君”代表贵族社会里那些有身份、有背景的领导,天子、诸侯、卿大夫,都称为君。
他们的子弟称为“君子”。
之后孔子把这个词的词义扩大了,指一种德行完美的人。
“子曰”的“子”,在古代本就是一种身份,如“公、侯、伯、子、男”中的“子”,之后在民间就把“子”当老师的称谓了。
“朋友”,同一师门为“朋”,志同道合为“友”。
此刻的“朋友”就就是一般交往的人。
就像“同志”一样,志同道合才能称之为“同志”,而此刻只要不就是“阶级敌人”就就是“同志”,“同志”如今还有同性恋的意思,此刻很多词都被用滥了。
论语中的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学而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摘抄: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不仅要勤奋刻苦,还要时常复习,以巩固所学。
同时,结交远方的朋友,相互学习,也是一件乐事。
在他人不了解自己时,不生气,不怨天尤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2.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摘抄: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积极主动,勇于请教他人。
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羞于向他人请教,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摘抄: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加以借鉴。
二、为政篇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摘抄:这句话强调了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复习,我们可以发现新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可以成为他人的老师。
2. 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摘抄: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不应局限于某一领域,而要广泛涉猎,具备多种才能。
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摘抄: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
只有学而不思,容易陷入迷茫;只有思而不学,容易误入歧途。
三、八佾篇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八佾》)摘抄: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在饮食、居住等方面不追求过分奢华,而在工作和言谈举止上要严谨认真。
2.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八佾》)摘抄: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要追求美好,避免恶行。
而小人则相反。
四、里仁篇1.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摘抄:这句话告诉我们,居住在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地方是很美好的。
如果我们选择不居住在仁爱之地,又怎能称得上是明智之人呢?2. 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4篇)论语读书笔记篇1君子自古就是被赞颂的对象,他们主忠信,性如菊,居于竹,周而不比,品格高洁。
一本《论语》读毕,我对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彻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君子将食、住视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对待他人,以温、良、恭、俭、让为主,亲和待人。
服事君主,信实无欺,做事周而不比。
贫而乐,富而好礼,独善其身,兼济天下,这大概是君子的心性品格、对国家的热忱之心吧。
古有陶潜范仲淹,今有鲁迅李大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对待敌人横眉冷对,掀起复兴的革命。
对待民众俯首成牛,挽起希望的狂澜。
若君子有所求,必然是为了大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对于自身的修养是十分看中的,不因利益而迷失,不为重金而屈服,讷于言,敏于行。
巧言令色足恭,为君子所恶。
匿怨而友其人,亦为君子所恶。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爱憎分明者,岂不为君子,人而为仁者,岂非君子耶?仁德为君子的必需品,也是君子的天性: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为仁的代名词,德是君子的昵称。
与之交往,不必饕餮盛宴,只需粗茶淡饭。
与之情谊,并不浓如烈酒,只似淡水清汤。
君子如天上北辰,众星愿共之。
儒家智慧诠释君子之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做到言忠信,行笃敬,这样才能成仁,成德,成君子。
论语读书笔记篇2论语是孔子写的一本名著,分别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学而第一、第二篇是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今天我读了第一篇学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
其中有一段使我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最让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这一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之《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其实在抛开诸如升学需求或者专业需要之类的功利心去看《论语》的过程中,我倒是得到了很多身心上的愉悦。
此前认为《论语》太蠢,基本上都是教条,没逻辑没理论,一点都不高深。
但说实在的,所谓的高深又是什么,对你活着这件事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于我而言,《论语》中承载的精神,最令人佩服的就是他可以避而不谈很多像“天地”“宇宙”“超我”之类玄而又玄的东西,而回归社会行为生活本身,这对于俗世生活中的每个人而言都是相当实用的。
而所谓关于君子的诸多“教条”,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其实广大人民群众,基于庄子的观点,我认为他们是愚蠢的。
他们不喜欢高深,不喜欢你跟他们说理论,他们可以很轻易地解构辩证法和认识论,把尼采当蠢货,把马克思当共产主义的神棍。
这时候教条就显得尤为重要。
知“其然”便可,“所以然”这个层面的东西交由受教育者自己思索,自己大脑想出来的东西自己当然也比较信服,于是教化的逻辑似乎有所颠倒,但效果仍是客观的。
至少从小读君子之道的会活得比较地道些。
回到《论语》文本本身。
全篇出现“君子”这个词107次,若是加上“士”、“贤者”、“仁者”之类的更宽泛的概念,那整本书基本上都是在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君子”了。
首先谈谈“君子”一词本身。
君子初始指的是“大人”,既贵族统治者,如《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君子,与其相对的便是“小人”;而后在孔子的论说中,君子身上被尤其突出的便是其道德层面与知识修养的东西,君子在这时变成了社会文化精英。
后一种君子身份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被不断强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文化浸淫下的我们。
孔子看来,理想的君子应是上述两种身份的结合,贵种好好学习成为祖国栋梁,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孔子心中君子身份的完美典范就是周公。
这个结论是从厦门大学的姚金伟老师的论文中拿来的,虽然自己在看《论语》的时候就分明感觉到孔子对周公深深的爱,但有专业人士的结论傍身还是比较踏实些。
首先周公是贵族,有了血统上的先天优势;其次周礼是他定的。
这可太重要,因为我们老说孔子把周的礼制提升到“道”的高度,其实从源头上来看,他之所以那么推崇周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对周公深沉的爱。
《论语·宪问》中关于君子的三道如下:“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周公以仁心辅政爱民是为大仁,吐哺之态收天下士人之心是为大智,以武功平“三叔”之乱、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为大勇。
周公是稀有的,当时贵族普遍的样子大约就是季氏那样“八佾舞于庭”,变着法子骄奢淫逸,血统观念在他心中份量逐渐减轻,社会文化道德精英,也就是“士”,成了孔子“君子观”中的重点。
于是我们退而求其次地来谈一谈《论语》中孔夫子给我们这些天生的“小人”铺就的“君子之道”。
所以何为“君子”?受限于语录体这种很不方便索引的文体,孔子的学生也没有规规矩矩地把大纲列好,说“那句话和那段话是讲那个的所以要摆一起”,所以作为一个识过字的粗读过《论语》的人,我也只能依据自己的感觉经验很粗略地把君子之道分为四块。
所谓的划分依据也并不严谨,既然要论内在的道德修养,这四块必然是免不了要提到的:性情、品德、胸怀、理想抱负。
《论语·雍也》有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首先从内在修养而言,一个君子,首要是稳重敦厚,如同山一般坚韧稳固。
其实孔子很强调处变不惊这回事,无论遇上什么情况,第一条就是不能失态,缩小到日常生活中就是“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论语·尧曰》),衣冠端正,不斜眼看人,外表端正和性情统一。
同时话也不能乱讲,“敏于事而慎于言”,多做少说。
《论语·述而》有云:“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性情温厚但自带些许严厉,威仪不显凶猛,庄严且安详。
我认为这是作为一个君子的性情修养的第二大点,将孔子学生对他的这些评价稍作概括,我觉得就是所谓的中庸吧。
照这样看来,我觉得孔子也并非单纯到只有“温、良、恭、俭、让”这一面,他所提
倡的,或者说是他学生们印象中的老师并非是一个好好先生,也绝非是一个严肃刻板的人。
他正处于中间,君子就应该像块玉石,温润待人,却永远保持自己的坚硬。
既然提到温润,更进一步的讲,那就是乐天了。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胸襟开阔,乐观明达,志向远大,才是君子的气度、怀抱,蝇营狗苟,不是君子的作为。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一个一生都在碰壁的达官贵人眼中的失败者,却为着自己的奋斗,不为成功,仅仅是为奋斗而感到愉悦,这是令我十分振奋的。
所以我觉得孔子的乐天豁达还是有别于常人的,他是真的在享受生命的过程。
论及品德,其实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取向问题。
取向问题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如何对待利义取舍,孔子就会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以利”(《论语·里仁》)君子之义超越了个人的私利,能够利他人、利社会,进而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比如如何对待贫富,孔子就会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处富去贫都要依据道义,贫富其实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有没有因为其破坏底线。
这里要说的是孔子的“义为上”原则,君子的基本品德操行。
又比如何以报德、何以报怨,孔子讲的清清楚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不偏不倚,高风亮节。
在待人接物上,《论语》也对君子做了要求。
孔子不提倡与人相争,《论语·八佾》中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必有所争时也要保持翩翩风度,一派谦和。
这是第二条,谦逊。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言行一致,信守诺言,追求人格的完整,守信是君子必要的德行。
《论语·为政》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棿,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无信之小人在社会上无法立足,因为,“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可能以上列举的不是很齐全,因为要论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在道德上可做要求的太多了,而我列举的“义以为先“、谦逊,守信在我看来是品德的基础,先把根扎实了,再谈其他的。
君子之义是大义,儒生自古以来都想着匡扶社稷,当国之栋梁。
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读书是为了兼济天下,这是儒家思想这门典型的入世哲学所提倡的,胸怀中始终要放着苍生,不单为学习而学习。
把对象缩小来看,缩小到个人的学问钻研上,照样是要胸怀开阔。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中我们能读到的不应局限于谦虚上,因为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基础是承认别人比自己强,却又不以自己的不足为耻,心中有他人,也有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开阔。
开阔是一面,坚定又是君子胸怀的另一面。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这句讲的是信念的坚定,更进一层,又有“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中所展现的对人生起落的宠辱不惊,泰然处之的淡定。
所以君子在某一程度上是乐天的苦行僧,这是我所做的或许不准确的注脚。
至于理想抱负上的内容,作为学过马哲的现代化青年,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
”我看到是想骂人的,因为在我看来等级制度的存在是合理的,但是认为划分制度的标准是可以不变的,这是很愚蠢的想法。
但是转念一想,其实为百姓安居乐业也没什么错,只不过他一直想得不是太通,这就是为什么说反对盲目崇拜了,周公再厉害周礼也不可能是永远的真理。
所以尝试着理解他吧,理解这个在某些方面略显固执的老人,他有着朴素的远大的志向,他给他心中的君子立下了同样朴素而远大的志向,“天下归仁”总归是没错的。
关于《论语》中的君子之道,他谈的肯定不止这么点,我读到的也不止这么点,然而能够系统地阐述的大概就这么多了。
其实读《论语》的初衷只是想真正了解身为马列主义信仰者的父亲一直批判的“孔老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读完之后,深感此人远比我想得有趣且智慧。
说到底我也只是个小人,生活中许多层面在外人看来不是很地道,读了《论语》我也不一定觉得它对,觉得它对我也不会改,因为我想做的不是俗世里的君子,而是洪荒中的圣人,因此道德体系里多的是“老庄”,现在受儒家教育有点过晚了。
痴话说到这里,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