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历史局限及负面影响
孔子思想的十大糟粕

孔子思想的十大糟粕孔子,中国最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明,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但是,尽管孔子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是,也有一些关于孔子思想的糟粕。
首先,孔子主张完全的社会等级结构。
他认为,社会等级分明,上级应当有尊严。
在孔子的思想下,社会等级的差别被增强,这对帮助贫困者的努力产生了阻碍。
其次,孔子主张礼仪和规则要严格遵守。
他认为,礼仪是每个人的道德义务,应该严格贯彻,任何违反礼仪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
因此,礼仪和规则给大家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使得他们不敢犯错。
第三,孔子主张一种极其保守的思想,他深信传统总是最高的,不容利用任何新方法来解决新问题。
他反对改革,以致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
第四,孔子主张礼让。
他认为,任何人都应当礼让他人,甚至应当以谦卑、服从的态度去服从上级。
这个思想对人的竞争能力没有鼓励,反而抑制了大家的精神进步。
第五,孔子主张恪守礼教。
他认为家庭教育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家长必须严格规定孩子的行为,不准违反传统礼仪。
然而,这种无动于衷的态度却阻碍了孩子发挥自我的能力,缺乏创造力。
第六,孔子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家庭的孝道和礼仪应当严格贯彻。
然而,这种思想却使得家庭结构变得死板迂回、缺乏生气,使家庭生活中的和谐不再存在。
第七,孔子强调父权制。
他认为,家庭是以父亲为中心的,而孩子的行为也只能被父亲检验和指挥。
这种思想使得家庭缺乏民主,孩子没有学会如何尊重他人。
第八,孔子认为,人性自古有两种,一种是仁慈,一种是恶。
这种思想有助于建立一种有条理的社会秩序,但也影响了人的逻辑思维,使得人们容易停留在一种“黑白分明”的思维模式上。
第九,孔子主张要按照常人的标准,而不要追求超越常人的标准。
这意味着,任何人都不应该去追求更高的成就,以此来超越社会对他人的期望。
第十,孔子曾经认为,最可敬的是贫困、服从以及自然的状态。
这种思想忽视了人类向着真正幸福的进步,使得全体人民都没有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从而延缓了发展。
孔子思想的十大糟粕

孔子思想的十大糟粕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孔子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学者世代的思想偏向和重要方向,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石。
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根据今天的社会条件和现代观念,子的思想也存在着许多缺点。
下面我们来看看孔子思想的十大糟粕。
第一,孔子的思想排斥新思想和新变化。
他不承认任何改变,只能坚持传统和旧社会秩序。
尽管他本身也改变了一些传统,但是他但是并不鼓励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孔子倡导社会等级制度。
他认为社会上各种身份应该有特定的等级规定,用来管制人们的行为行为和权利。
然而,这种制度可能会抑制社会的进步,会剥夺弱者的权利,促使他们无法自主发展。
第三,孔子倡导和平。
他认为和平是一个社会最优先的目标,只有和平社会才能进步。
但是,有时候斗争和争夺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处理政治和社会问题时,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未必达到最优的结果。
第四,孔子重视宗法礼仪。
孔子曾经提倡“尊敬祖先,守礼仪”,因此他认为遵守礼仪和宗法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仪和宗法也随之发生变化,有的礼仪甚至会抑制社会的进步。
第五,孔子认为“以德治国”。
他认为政府应该以道德来管理国家,以引导人民自私自利,行善获自由。
但是,有时候社会现实并不符合这种理论,因为有时候道德和现实还有很大的不同。
第六,孔子以“克己复礼”为指导原则。
孔子曾经提倡“克己复礼”,他认为如果不做任何事,就会拥有自由和幸福。
这种想法可能会使人失去机会发展自己的潜力。
第七,孔子的思想排斥全球化。
他认为社会应该聚焦在“内政”,而不是“外交”,他认为外交只会带来麻烦和不利的后果,因此要避免发展对外联系。
但是,作为21世纪的现代化国家,发展与全球化互动显得至关重要。
第八,孔子重视“君子有仪”。
他强调社会上各种身份应该有足够的仪式来表达尊重。
但是,有时候过多的仪式只会形成一种繁文缛节,制约人们的行动,而不利于社会进步。
第九,孔子重视“修身齐家”。
他认为个人应该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照顾家庭,向好外在的环境,这样才能获得极大的幸福。
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评析

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评析作者:陈歆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13期摘要:孔子提出的“君子”这一理想人格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支撑。
孔子的君子人格是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有机统一的,涵盖“君子之质”与“君子之文”,且“文”与“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基石,是道德的总称,是君子“质”之本,而体现“仁”之本质的外在形式为“礼”,因此礼的意义同样不可忽视,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的自觉复礼。
孔子从内转功夫与外转之方阐述君子养成之道,于内不仅须笃志于道、重学慎思和勤于内省,向外还应重视躬行实践、推己及人,一贯忠恕之道。
关键词:孔子;君子人格;文质彬彬;内外兼修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3-0090-04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方面都经历了巨大变革。
孔子生逢其时,提出“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以期实现仁政德治。
孔子对君子的描述林林总总,一言以蔽之曰“文质彬彬”,即文质并重的人才能称之为君子。
君子理想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的修养和教育,内外兼修才是真正的君子人格养成之道。
一、孔子的人生阅历(一)生于曲阜大族孔子君子人格观念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支撑。
就文化环境而言,鲁国在古代文化史上地位显赫。
鲁国拥有天子礼乐,传承了最多周朝的文化,可谓“周礼尽在鲁”,后众姬姓之国敬奉它为宗国。
孔子生在鲁国一个贵族家庭,其家族虽逐渐走向没落,但是在这样富有古文化传统的家庭里,自然感受的文化甚多,这对于孔子的教养和成长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家庭环境和曲阜古文化的感染双重影响之下,孔子幼年就已经接受且敬畏周的贵族政治制度了,从而为他后来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长于贫贱之中孔子幼年在贫贱中成长,这段经历磨炼了他的心性。
双亲早逝[1],他不得不靠自己独立谋生,“多能鄙事”,同时还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冷落例如阳虎的侮慢,可以说年少的他经受了生活的极大考验。
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历史局限及负面影响

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历史局限及负面影响第一篇: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历史局限及负面影响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历史局限及负面影响【摘要】本文通过对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考察与分析,试图从儒家自身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阐述其历史局限、内在矛盾和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说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已经不堪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重任。
第二篇:“君子人格”论述题(50分)仔细阅读与理解下列孔子关于“君子”的文字: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第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第四》)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同上)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雍也第六》)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第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颜渊第十二》)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同上)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第十三》)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同上)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同上)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宪问第十四》)子曰:“君子上达。
小人下达。
”(同上)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卫灵公第十五》)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同上)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同上)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季氏第十六》)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阳货第十七》)然后论述:1.如何理解孔子及儒家的“君子人格”?2.当今社会纷繁复杂,人们以“为了活在这个现实社会中”为托词,总是在为自己的私欲私利算计着,那么,是否“君子人格”仅仅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甚至只是一个空谈,请说说你的看法?3.结合生活实际,论说如何培养我们自身的“君子人格”?以下是期末考试试卷中,应试学生的优秀答案,请大家参考学习!第一份:答:1、孔子以及儒家的“君子人格”也就是养成“成人”。
孔子的历史贡献与负面影响

孔子(前551-前479年)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贡献(徐复观的观点):1、打破社会政治上的阶层限制,传统阶层上的君子小人转为品德上,使得可由每个人的努力加以决定,使君子成为每个努力方向上的标志,而不复是阶层上的压制者。
2、由孔子开辟了内在的人格世界,以开启人类无限融合及向上之机。
3、由孔子而开始有学的方法之自觉,因而奠定了中国学术发展的基础。
4、教育价值之积极肯定及对教育方法之伟大启发。
5、总结整理了古代文献,而赋予新的意义,从文献旧奠定了中国学术发展的基础。
6、人格世界的完成。
孔子主观想法和做法对历史负面的影响:1、通过周礼试图救治时弊。
礼崩乐坏不是人为结果,而是失去分封制的载体,孔子却错人为人心不古道德败坏,要重新过上严格意义上的尊尊亲亲生活。
而复古主义价值祈向,无疑培植了中国人墨守成规的思想,使“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类的伦理规范成两千多年的行为准则。
2、依周礼的文化模式,将礼与乐结合,将乐完全赋予一种伦理性功能,即是对乐的损害,又是历代专制王权效法之榜样,汉民族此后不再有能体现生命活力的歌舞艺术,甚至不再有浪漫主义的人生态度、讴歌生命的艺术传统,英雄主义气质。
变得文雅而懦弱古板而又虚伪,周公虽始作俑者,孔子的作用却为最大。
即他使汉人变得愈为理性,却以牺牲人的感性生命为代价,其艺术服务于政治,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歌功颂德的歌舞,是后世的不好榜样。
3、为人文教化对古籍大面积删改,对古代文化传承同样不利,甚而是中国文化第一场劫难,秦火退为二。
4、“因史记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但过重史学的社会政治价值,将之提至“以史代法”,这使得统治者用史学为己歌颂涂抹,并以史整人诬人或杀人。
摘自启良的《中国文明史》。
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历史局限及负面影响

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历史局限及负面影响【摘要】本文通过对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考察与分析,试图从儒家自身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阐述其历史局限、内在矛盾和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说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已经不堪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重任。
【关键词】孔子;君子人格;权力;道德思想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儒家学说对我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乃至个人的精神世界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按照其道德理论和实践谋取功名利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剧烈的变动,中国社会的道德构成日趋多元化,传统儒家道德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在这种情况下,关心中国传统文化命运和中华民族价值观念走向的人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甚而提出新时期的“礼崩乐坏”是缘于对儒教长期的批判,试图重建儒家伦理以恢复传统道德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并对抗当下的各色价值观。
然而,儒家道德学说因其历史局限性、自身理论困境等因素已不可能担当此任务。
一、“君子”辨正杨伯峻先生对《论语》中的“君子”有两种界定:一种是有道德的人,一种是身处高位的人。
这一论述比较符合史实,但是实际上有道德的人不一定身处高位,身处高位的人不一定有道德,那么孔子是怎样将它们结合为一体的呢?孔子的道德思想可以表述为“成圣之学”,即以一种理想的人格作为道德实践的最高境界。
可以说,儒家道德思想的全部内容和思维方式都是围绕着成圣之路而展开的。
正是由于儒家的道德实践旨在成就一种圣人的品格,因此儒家思想的落实必然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可以承担这一理想的社会群体。
“君子”就是能够负载儒家道德理想,躬行儒家道德规范的理想群体。
圣人是最高理想,非一般人可以达到,那么人们就应该按照君子的标准来实践儒家道德规范,不断“超凡入圣”。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君子”是对居于统治地位的贵族的通称,所以君子这个概念自开始就是一种身份的认定,孔子虽然打破了传统的等级界限,奉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但是身份本身就包含有对特定行为模式的要求,所以这种身份中包含了对一个人在被认定了的身份之后的道德评判。
论孔孟人格思想的差异及其不同影响

论孔孟人格思想的差异及其不同影响孔孟学说,一脉承传、源流贯通。
但在人格思想方面,孔子所津津乐道、反复倡扬的是“君子”,而孟子所崇奉高标、心所依归的是“大丈夫”。
那么,孔子的“君子”和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历史上的影响又有哪些区别呢?本文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孔子的“君子”人格理论,在《论语》中的表述颇多,其内涵极为丰富,难于一言以蔽之。
因此,在“君子”人格基本特征的概括上,学术界也见仁见智,各有所得。
下面三段话是论者考察“君子”人格常常引用的材料,也是孔子对学生有关“君子”提问的直接回答。
其一:“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已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已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修已以安百姓。
修已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其二:“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其三:“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我觉得这三段话看起来是孔子对“君子”概念的直接论述,但实质上不足以体现“君子”人格的内涵。
因为孔子说这三段话的根本意图在于阐明一人要成为“君子”的方法和途径。
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目的是要为社会培养一批他理想中的“君子”。
而他的学生在品德追求上,将成为“君子”当作梦寐以求的理想。
子路、司马牛、子贡向老师请教的是怎样才能成为君子的问题,孔子分别告诉他们的方法是“修已”、“内省”和“先行”。
子路为人果敢率直、粗陋鲁莽,与“礼”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孔子告诫他要成为“君子”,关键在于“修已”。
即加强自身修养、去掉粗野鲁莽的坏毛病。
而司马牛,因为他的哥哥司马桓魋作乱于宋,家人或死或逃,便产生了忧愁恐惧的情绪。
正是忧惧在心的司马牛请教成为君子的门径,孔子才说:“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至于子贡,能言善辩是其显著的特点。
当他问君子之道时,孔子十分关切地教导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子思想的弊端主要有哪些

孔子思想的弊端主要有哪些孔子是一代圣人,但对于孔子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思想的弊端主要有哪些,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思想的弊端一、违背了生命平等和个体差异性及自然属性的本质特征。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生命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但同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而儒家思想却舍本逐末,以权力的大小高低建立起一套极不平等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并扼杀人的个体差异性,竭力要求各项行为准则的同一。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矛盾之处:当建立等级制度时,孔老似乎注意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此差异不属于本质特征);而在各项言行(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等要求上,又忽视了人的个体差异性,一棒子挥下君子当如何如何,如何如何是小人,对于手工技艺、发明创造类,硬是斥为奇技淫巧。
二、儒家只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却忽略了人的自然属性。
前面已经提到过,自然属性是生命的本质特征。
首先,人是自然人;其次,才是社会人。
儒家不在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社会属性,却只片面强灌社会属性(且仅是为封建统治阶层服务的社会属性),犹如空中楼阁,势必塌下来压垮扭曲人的天性个性人性理性。
比如:所谓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说得如此伟大,却尽是社会任务,而且是较为单一的社会任务,即:家庭和社会管理,说白点,就是赤裸裸的政治;全然不管不问首先个人的本能欲望、先天兴趣是什么,一个人适不适合从政,今天吃得饱吗?明天有地方住吗?后天怎么生存下去?……一代一代的儒生们只管捧着《四书五经》摇头晃脑,满口之乎者也,为将来进京赶考、为官从政作充足的准备。
至于生活的其它乐趣,探究大自然的种种奥秘,从事其它的社会劳动等等等等,与他们何干?!又比如:“妇从夫,夫亡从子。
”此妇在这里还有自然属性吗?我们知道,她首先是她!是一个人!一个女人!其次才是丈夫的妻子,儿子的母亲。
作为个人,她有她选择的权利,可以从,也可以不从;为何却只有从的份?孔子的主要思想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孔子全身画像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历史局限及负面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对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考察与分析,试图从儒家自身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阐述其历史局限、内在矛盾和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说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已经不堪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重任。
【关键词】孔子;君子人格;权力;道德思想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儒家学说对我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乃至个人的精神世界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按照其道德理论和实践谋取功名利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剧烈的变动,中国社会的道德构成日趋多元化,传统儒家道德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在这种情况下,关心中国传统文化命运和中华民族价值观念走向的人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甚而提出新时期的“礼崩乐坏”是缘于对儒教长期的批判,试图重建儒家伦理以恢复传统道德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并对抗当下的各色价值观。
然而,儒家道德学说因其历史局限性、自身理论困境等因素已不可能担当此任务。
一、“君子”辨正
杨伯峻先生对《论语》中的“君子”有两种界定:一种是有道德的人,一种是身处高位的人。
这一论述比较符合史实,但是实际上有道德的人不一定身处高位,身处高位的人不一定有道德,那么孔子是怎样将它们结合为一体的呢?孔子的道德思想可以表述为“成圣之学”,即以一种理想的人格作为道德实践的最高境界。
可以说,儒家道德思想的全部内容和思维方式都是围绕着成圣之路而展开的。
正是由于儒家的道德实践旨在成就一种圣人的品格,因此儒家思想的落实必然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可以承担这一理想的社会群体。
“君子”就是能够负载儒家道德理想,躬行儒家道德规范的理想群体。
圣人是最高理想,非一般人可以达到,那么人们就应该按照君子的标准来实践儒家道德规范,不断“超凡入圣”。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君子”是对居于统治地位的贵族的通称,所以君子这个概念自开始就是一种身份的认定,孔子虽然打破了传统的等级界限,奉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但是身份本身就包含有对特定行为模式的要求,所以这种身份中包含了对一个人在被认定了的身份之后的道德评判。
中国道德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道德要求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所有的规范都是依身份而定。
“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句话,其中就既包括了对身份等级的确认与肯定,也包含了相关的道德要求。
在孔子生活的“礼崩乐坏”的时代,旧的等级秩序以及附着于这一秩序的行为规范已不再能有效地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孔子面临的课题就是要为当时的人们确定重新划分社会等级的依据和尺度,从而为等级制度的恢复和巩固提供更牢靠的基础。
孔子继承和发展周礼表明他是想打破旧的按血统划分的等级制度,确立道德规范和文化修养的权威地位。
但在孔子看来,确认道德规范和文化修养的权威并不是对身份认定的否认,君子作为一种身份的概念在孔子的思想里是一以贯之的,他对道德的强调反而从另一侧面重新确立了君子在社会中尊贵的地位。
所以,君子就有双重的含义:首先是身份的认定,其次是道德的修为。
孔子心目中的道德概念只能是“君子之德”,代表着贵族阶层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不可能反映出一般人的价值倾向和利益要求。
孔子讲君子-小人的对立,目的是确认君子身份的优越地位,以论证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这在《论语》中多有表述: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论语·先进》)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论语·阳货》)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
以为谤己也。
(《论语·子张》)
所以在孔子的观念中,只有君子才能成为其道德实践的主体。
孔子通过他的教育实践,对各
种谮越行为的谴责以及对传统等级制度下行为规范的恪守,表明他始终把社会的等级结构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并且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差别看成是无可置疑的,小人、野人是与道德无缘的。
另外,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
这句话很清楚的说明了君子的身份归属,小人是不能以“仁”相许的,这句话还说明了孔子心目中君子也是有高下之分的,划分君子阶层的标准就是道德修养,真正的“仁”人是来自于君子阶层的。
孔子这的种道德宣扬,是想通过将贵族生活道德化以达到凝固社会等级的目的。
二、君子人格观与权力的实现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看,是否承认道德具有独立不依的品格,承认道德有其不能用其他标准衡量的价值,是建立一种真正的道德哲学的必要前提。
而一种纯粹道德哲学的存在,不仅是个人有可能过一种真正与自己的心灵相关的道德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由野蛮向着文明过渡的必要环节。
在《论语》中,凡涉及道德价值与道德内容之处,无不着眼于道德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
道德的目的不是自律,而是治人。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论语》中俯拾皆是。
如: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论语·子路》)
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
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及其弟子是将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理论归宿,不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给社会提要求,而是站在社会的立场上给个人提要求,这势必会将某些人的利益踩在脚下。
如果道德的一切方面都要要由圣王为全体民众制定,而不是个人作为自由的理性存在作出的选择,为着使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按照社会事先分配给他们的义务行事,一个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政治统治机器的存在就成为落实孔子道德理想的必要条件。
这样,道德就有了压迫的性质。
在孔子及历代儒学思想家那里,关于道德的隐含命题是“道德即权力”。
道德不仅被用来驯化民众的精神,而且被用来论证统治者权力的合法性。
道德实践上的成就可以成为对民众行使统治权力的理由,所以孔子及其弟子将政治活动看成是实践儒家道德的主要形式,道德与政治的合二为一是孔子君子人格观的必然逻辑结果。
孔子道德训诫的着眼点是政治生活,孔子君子观中蕴含的价值倾向和实践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使统治关系理所当然。
由于孔子把道德看成是内在于统治权力本身的一种属性,因此他的道德思想必然以等级制度和统治关系的正当性作为理论的前提和归宿。
不管人们怎样挖掘孔子君子观的现代意义,我们应该始终看到它是统治人的道德,无论后人赋予它怎样的新意,统治者-道德-被统治者的层次都不会变,而依据现代的价值观来看,一个以统治别人为目的的道德观是否还是道德的,这是大可商榷的。
另一方面,对儒家道德的学习和实践不仅对统治者有利,对实践者(包括了被统治者)也是有利的。
因为它在保证了统治秩序的同时好像也对个人开启了获得社会地位和有保障的生活之门,我们在这里用“好像”,因为它在实际上并没有,也不会实现我们现在所谓的“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而是作为某一道德观念的载体和特定政治秩序的“道德人”与“政治人”。
联系到孔子眼里的义-利关系,虽然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是实际上孔子的义是义中有利,他的君子思想中蕴含着超出道德之外、又紧紧依附于道德的强烈的
利益诉求。
故樊迟请学稼,被孔子视为“小人心性”,而对南宫却大加赞赏,这就是因为南宫认识到了对道德的实行是有利可图的。
有德必有权,无权必无德互相印证,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深层次的逻辑思路。
由于道德不是独立的,所以人对道德准则的依从与对实际利益的追求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孔子的许多学生出身低微,他们追随孔子问仁、问礼、问君子,目的就是想改变自己当下的身份,“君子观”是他们获得更高社会地位的工具;而这正是统治阶层所需要的,他们可以用君子人格来培养出利于统治的大众性格。
虽然孔子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但由于从来没有明确肯定过道德的独立地位和绝对价值,他的有关这方面的道德训诫和率先垂范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君子人格观的内在矛盾和负面影响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小编国台酒编辑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