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_孔子的理想人格

君子_孔子的理想人格
君子_孔子的理想人格

第35卷 第4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Vol.35 No.4Journal of Sout 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J uly,2009

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

胡继明1,2,黄希庭1

(11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市400715;21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摘 要:“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仁爱的宽广胸怀、中庸的处事准则、重礼的道德规范、智明而圣的自觉意识、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不欺的为人品行等是其基本特征;其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

关键词: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基本特征;内圣外王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841(2009)0420007205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李泽厚先生讲到:“我至今认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1]1“《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1]2孔子在《论语》一书中论述的理想人格有君子和圣人。君子是孔子极力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圣人则是孔子想象中的最高人格,是一种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因此,本文仅对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进行探讨。

一、君子———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

理想人格作为一种最为完善的人格模式与人格典范,是指人格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各种特征完备结合与有机联系。

“理想人格本是晚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产物,从先秦的时事看,理想人格正与知识分子普遍要求统一天下的愿望相整合。”[2]30孔子在《论语》里关于人格形象描述的词语有圣人、君子、志士仁人、成人、惠人、贤

人、善人、有恒者等,唯有“君子”才是孔子极力倡导、推崇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是比较现实的能够实现的理想人格,而“圣人”则是想象中的最高人格,在当时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虚悬一格的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因此,“君子”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即他所培养的“君子”亲社会(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生命意义感(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君子”在《论语》中共出现107次。“‘君子’一词原为对贵族的通称,自孔子始,才赋予其道德含义,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者的称谓。”[3]张立文认为:“君子是孔子认为现实社会中可以实现的理想人格,圣人是个可得见的终极人格。”[4]孔子认为要成为“君子”,其构成要素包括仁、义、礼、知、信等作为“人”应具有的品质,同时,只有“君子之质”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君子之行”:见利思义、临危不惧、言而有信。“孔子的人格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基础之上的,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理论。他的理想人格即所谓‘志士仁人’,学习并向这个方向最高目标奋斗的人就是‘君子’。背离志士仁人这个目标,违背君子的思想和言行规范的人就是‘小人’。‘小人’是孔子唾弃的一种人格类型。”[5]从人格的角度讲,人最理想的行为模式是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模式,将个体的自我人格融合到社会整体人格之中,不断追求

7

3收稿日期:2009205206

作者简介:胡继明(19632),男,重庆忠县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在站博士后;重庆三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人格心理学以及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7年度“春晖计划”科研合作项目“孔子教育思想对青少年健全人格发展的影响”(S2007212 63003),项目负责人:胡继明;西南大学博士后研究课题“孔子健全人格的理论解读”,项目负责人:胡继

明。

全面发展,这种人格正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

二、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基本特征

“儒家学派认为,‘仁、义、礼、智、信’构成了人格的‘五伦’。”[6]34景怀斌对孔子理想人格的代名词“君子”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论述,认为“仁、礼、知”组成了儒家人格的结构[7]。我们认为除“仁、礼、知”之外,“义”和“信”也是其构成要素。“仁、礼、知、义、信”不仅是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构成要素,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基本特征。

(一)仁爱的广阔胸怀

“仁”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的‘仁’是人的以博大之心‘爱’人的理念、行为和境界。”[7]仁爱是孔子君子人格的最高道德准则,从而也成为了其所创立的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道德准则。“在孔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情感,它不仅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而且还是处理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绳。”[6]36可见,孔子的仁爱强调的是“己”与“他人”关系的和谐。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爱人”和“忠恕”两个方面。孔子的爱人首先是讲求孝悌,所谓孝就是指尊敬父母,所谓悌是指尊重兄长。孔子的“爱人”由爱父母兄弟姊妹、亲情、亲族,再推及到“泛爱众”,所以孔子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要做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必须实行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实质上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具体行为准则。景怀斌先生认为:“对于人际认知原则或方式,儒家有自己的基本主张,这就是‘忠恕’思想。……从心理学角度看,‘忠恕’是个体以自己的心理状态,推测、判断别人心理并进行相应反映的过程,本质上属于‘推己及人’的过程。”[8]《论语?雍也》:“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张岱年先生指出:“仁的主旨是‘爱人’,亦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9]82张晔、秦华伟认为:“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36要做到“忠恕”之道,孔子也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交往的原则:一是“九思而后行”,一是与有益的朋友交往。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对“九思”进行了论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同时,孔子也告诫人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此外,孔子也提出了交友的前提条件“道不同,

不相为谋”。

(二)中庸的处事准则

“‘中庸’是儒家推崇的应对社会问题的原则。”[8]即以中正之道作为处事的根本准则。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皇侃疏:“中,中和也。”什么叫“中庸”呢?《礼记?中庸》:“君子中庸。”郑玄注:“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郑氏《中庸》解题曰:“名曰中庸者,以记其中和之为用也。”朱熹在《中庸章句》题下注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又引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谓“中庸”就是“用中为常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思想提出了处理人和事的准则,主张“允执其中”。“允,信义。中,谓中正之道。”[10]即以中正之道,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恰当地协调处理矛盾。它是人际关系的准则,是仁爱道德准则的延伸。孔子强调“过犹不及”,《礼记?中庸》引用孔子的话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在强调“过犹不及”的同时,也主张“和而不同”,即人与人和谐相处是有原则的。“什么是和?什么是同?在先秦时代,人们把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叫做和,把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叫做同,和与同有原则区别。”[11]《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见,孔子所倡导的中庸思想是有原则的,即以保持中正之道积极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孔子在强调“过犹不及”、“和而不同”的同时,也指出人与人和谐相处也要因时而变、因人而异,讲求灵活性。“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由此可见,‘中庸’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随大流’、‘混日子’,而是更协调地积极做事。从这个角度,‘中庸(用)’可以作为个体处理复杂问题的基本原则。”[8]

(三)重礼的道德规范

“礼”作为全社会的道德规范,规范了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礼”在《论语》中共出现75次,足见孔子贵仁重礼。“孔子的‘礼’,是人的以‘仁’为内在基础,以恭敬之心,传统礼仪为标准的社会心理和行为。”[7]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深感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正在走向衰落,于是他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仁’是‘礼’的心理基础;没有‘仁’这一发自内心的道德意思,就不能遵守礼制。于是,‘礼’这一原作为行为规范的标准约束成了人心的内在要求,提升为人们社会生活的自觉意思,从而使行为规范(礼)与‘爱’人心理(仁)融为一体,‘礼’也就由于取得‘仁’的心理基础而变得含情脉脉而具有人情味,即所谓‘礼之用,和为贵’了。这是孔子对传统礼制的重大发展

8

和改造。”[12]孔子认为礼的社会功用十分巨大。首先是“礼”规范了亲缘关系。“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礼运》)只有做到上慈下孝,父母与子女关系和谐,兄弟姐妹关系和谐,夫妇关系和谐,才与“礼”相符。其次是“礼”规定人与他人的关系[7]。孔子规范了“君之礼”、“臣之礼”、“父之礼”、“子之礼”、“友之礼”,“礼”在日常生活中成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道德准则:“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和为贵”正是源于此,它成了调节和处理人际关系时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人与人之间“以礼节之”,社会生活就会和谐稳定。再次,这种规范推到社会层面,就成为社会运作的制度[7]。这种社会运作制度,强调的是“以礼治国”,而不是法治和暴敛天下。如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在孔子时代是否“以礼治国”成了衡量一国好坏的价值标准。

(四)智明而圣的自觉意识

“知”不仅是孔子理想人格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孔子人格结构中表征理智的因素,是实现理想人格的自觉意识。在《论语》中“知”共出现116次。其中,作名词“知识”讲有2次,作动词“知道”、“了解”讲有89次,同“智”,表示“智慧”、“聪明”的有25次[13]256。“孔子在《论语》中所述的知实分为知的活动和因知所成就的一种完美的判断力两项。前者叫‘知’,是理性认知能力的发挥,后者叫‘智’,是理性判断能力及其涵摄力的表现。前者是心灵认知世界及人生的能力,后者是基于已有的世界与人生认知心灵所具有的态度取向与价值体验。”[14]可见,智以“知人”、“不惑”为特征,只有智明,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拥有真正的智慧,具有“智慧或理性的心理状态”[7],必需要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把人的智慧从心理状态出发,分为知之、好之、乐之三个层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与‘知之,好之,乐之’可以作为交相辉映的三个层次。这层次都是就心理状态而言,都在指向所谓‘乐’———既是音乐,又是快乐的最高层次、最高境界。这也就是所谓‘天地境界’,即我称之为‘悦神’的审美境界。”[15]可见,“乐之”是孔子倡导的认知过程的完美和最佳的理性的关于“心智”的心理状态,进入到了智明而圣的自觉意识阶段。孔子认为“知人”的实质是“知礼”,目的是“行仁”,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知”在孔子人格结构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它是形成“君子”品质的心理前提[7]。如孔子

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冯友兰先生说:“智是人对于仁义礼底了解。人必对于仁有了解,然后才可以有仁底行为。必对于义有了解,然后才可以有义底行为。必对于礼有了解,然后他的行为,才不是普通底‘循规蹈矩’。”[16]其次,更重要的是,由于“知”是智慧的或理性的状态,“知”也就成为衡量君子的一个标准[7]。如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五)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

“义”本指仁义,社会公认的合宜的道理和行为。孔子的“义”强调的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的价值取向必须符合正义和道德规范,它是实现“仁”的具体表现形式。黄希庭先生认为:“‘义以为上’,是我国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人的人生追求。‘义以为上’是指一个人的人生应该把道义放在第一位:生死、利害的取舍,是非善恶的判别,都要以道义为准绳。”[17]165“利”指个人的私利私欲。孔子认为“义”是君子第一位的价值准绳,义利问题是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首先肯定人都存在自然欲望,但必须取之有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但是,在义与利二者不能兼顾时,必须毫不犹豫地选择“义”,所以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忧道不忧贫”,主张“义以为上”、“义以为质”、“见利思义”。在此基础上,孔子还认为君子应该助人为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舍己救人:“见义不为,无勇也。”“见危受命。”同时,孔子要求君子要有“杀身成仁”的献身精神,后来孟子将其进一步发展成为“舍生取义”。“‘义以为上’还体现在一个人的为人要讲气节上。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在评价伯夷叔齐时,特别赞扬他们‘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品格。”[17]166就是孔子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杀身成仁”追求的是生命的价值和永恒,“匹夫不可夺志”、“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强调的是要保持个人品格的独立性与人格尊严。孔子的“重义轻利”思想是其处理群、己关系的基本原则,追求的是高尚的人生价值,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和体现。黄希庭先生指出:“中国人的人格动力是把个人的发展与群体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在社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为个人的人格尊严,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17]166

(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孔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安贫乐道”,二是自强不息。“安贫乐道”与“重

9

义轻利”是一脉相承的,安贫乐道体现了孔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人生价值观。所谓“道”笼统的讲,指仁义道德,具体的讲,指社会的有序状态。所以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在孔子看来,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不受贫富贵贱对自身品性和人生理想的影响,都有志于“道”。“安贫乐道”、“忧道不忧贫”是君子永恒的追求,并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并由此获得内心情感的愉悦。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人生的最高价值、境界和安身立命的终极价值关怀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黄希庭先生在《自我与健全人格的养成》一文中指出:“无论从哪一个维度进行描述,自我在人格中都处于核心地位,同时也是个体维持心理健康、形成健全人格的核心问题。”[18]321又“‘自强’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的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论述,指人要像天的运行那样刚健有力、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强调自强是君子的内在特点,具有自然性或自发性。孔子则把自强作为‘君子’的人格特征,如《孔子家语?五仪解》中有:‘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18]3312332孔子的自强不息思想主要表现为持久的意志力,其心理结构涉及个人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刚健有为、充满自信、自强自立、奋斗不止是孔子自强不息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道义的追求上,孔子倡导顽强执著、知难而进、坚韧不拔、不畏艰辛、敢于牺牲的大无畏勇气和精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对事业、人生的追求,就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七)诚信不欺的为人品行

“信”表现的是一种诚实守信的心理品行。“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道哲学,是人性存在、社会价值成立的本体,在中国古代成为内修、言行、持国的通则、天人和谐之道义。”[19]6孔子认为“信”这种心理品行体现了个人立身处世、交朋处友、从政治国等行为准则。“信”在《论语》中共出现38处。孔子认为“信”这种心理品行首先体现在立身处世上,一个人要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就必须要讲信用,守诺言。“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孔子对不信守诺言的人是十分反对的和鄙视的,认为这种人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主张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其次,孔子认为“信”作为一种心理品行也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上。孔子的观点非常明确,主

张慎交朋友,提倡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识广博的人交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即使是朋友,在交往中也要恪守诺言,讲求信用,以诚相待。只有如此,才能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否则,就会出现信任危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行为准则就会出现缺失。再次,孔子认为“信”作为一种心理品行还体现在治国之道上。统治者从政治国,只有讲信用,守诺言,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信任,老百姓也才会讲信用。孔子及其弟子多次讲到民众与统治者的信任关系,“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只有统治者与老百姓相互信任,统治者与老百姓的关系才会和谐,社会才会稳定。孔子还专门论及到统治者如何才能获得老百姓的信任,其中之一就是对人民讲诚信,“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当然孔子所强调的“信”是有原则的,“君子贞而不谅”。朱熹集注:“贞,正而固也。谅,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20]即君子固守正道,只讲合乎道义的信,不讲不合道义的信。“先秦儒家诚信思想具有许多积极合理的因素,它不仅强调人的社会性和道德性,突出对社会伦理秩序的遵守,更重要的是它凸显了一种浓郁的人文关怀,即关注人的德性,关注人的人格等问题。”[19]10

三、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价值目标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而不断追求全面发展的人格———君子。孔子设定的成为“君子”的过程是“修己———济众———民兴于仁”,足见孔子理想人格的价值目标是行“内圣外王”之道,所体现的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以及坚韧不拔的昂扬进取精神。“内圣”是指通过人自身主体的心性修养而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求圣成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外王”则是君子以天下为己任,把自身主体心性修养所得推广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仁政礼治,行道于天下。把内心之心性修养与外在之治国平天下融为一体,以“内圣”作为“外王”之本。“内圣”是体,“外王”是用。“内圣”以“外王”为终极目的,“外王”以“内圣”为依据。“内圣”是“外王”的起点,“外王”是“内圣”的归宿。二者为一种体用关系。“内圣”与“外王”强调的是知行合一的原则。“修身”的终极目的是推己及人,成己成物、成行成业,由“内圣”转向“外王”。“内圣”是主体内在的心性修养,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主体内在心性修养的表现形式和实践。

孔子对如何实现“内圣外王”提出了“修己安人”

01

说。“修己即整饬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言行无不合乎原则,这样就可以‘安人’了。”[9]157“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孔子竭力推崇的“内圣外王”之道。“修己”是“内圣”;“安人”、“安百姓”是“外王”。孔子以“修己”为出发点,由“修己”推广到“安人”、“安百姓”,把“修己”之“内圣”与“安人”、“安百姓”之“外王”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是孔子对君子理想人格价值目标“内圣外王”的具体阐释。孔子努力倡导和追求“以修身为本”,其目的在于追求人格的完善和超升,实现生命的价值,追求生命的永恒,成就“内圣外王”。

孔子从如何改变社会,建立一个天下有道的社会为出发点,竭力倡导和推崇君子要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行“内圣外王”之道,而要行“内圣外王”之道必须依靠仁义礼智信等人格要素。所以,作为一个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应该根据时事的发展和安邦治国的要求,加强自身心性修养,修己治人,修己治国,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使自己成为能负担起改造社会重任的人。人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就必须超越个人的情欲追求,通过不断的心性

,最终达到天道合一、天人合一。由此可见,孔子特别强调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在社会中的作用,重视君子的心性修养和道德培养。这意味着重视人的作用,肯定人的生存意义和社会价值,强调人性、人心对社会的开放与容纳,也意味着对人与社会关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在此,我们不妨把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价值目标作如下表述: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仁义礼知信的完整统一。内心装着仁,成善成德,知明而善,依乎规范的礼,诚信不欺,体悟道而知时命,求仁成圣,以天下为己任,施仁政行礼治,行道于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铸就理想人格的典范———君子,实现其价值目标———“内圣外王”。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廖其发教授的精心指导。在此,特向他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1论语今读?前言[M]1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21

[2] 韦政通1传统中国理想人格的分析[G]//李亦园,杨国枢1

中国人的性格1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01

[3] 杜振吉1孔子的理想人格与当代社会人的自我完善[J]1唐

都学刊,1996,12(2):592611

[4] 张立文1孔子仁学形上学[J]1孔子研究,1995(1):152191

[5] 郭祖仪1试论孔子理想人格理论对国民素质教育的作用[J]1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32(2):372391

[6] 张晔,秦华伟1人格理论与人格构造[M]1北京:国防工业出

版社,2006:34,361

[7] 景怀斌1儒家的人格结构及心理学扩展[J]1现代哲学,2007

(5):482561

[8] 景怀斌1儒家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咨询的启示[J]1心理学报,

2007,39(2):37123801

[9] 张岱年1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1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82,1571

[10] 钱穆1论语新解[M]1北京:三联书店,2003:5031

[11] 匡亚明1孔子评传[M]1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81

[12] 朱贻庭1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修订本)[M]1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4:431

[13] 杨伯峻1论语译注[M]1北京:中华书局,1980:157,2561

[14] 成中英1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M]1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1:1911

[15] 李泽厚1论语今读[M]1桂林:广西师范大学书社,2007:

12321241

[16] 冯友兰1新原道[G]//冯友兰集1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3521

[17] 黄希庭1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J]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6):5291

[18] 黄希庭1自我与健全人格的养成[G]//时间与人格心理学

探索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21,33123321 [19] 唐贤秋1道德的基石?引论[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4:6,101

[20] 朱熹1四书章句集注[M]1长沙:岳麓书社,1985:2031

责任编辑 曹 莉

Junzi:The Ideal Confucian Personality

HU Ji2ming1,2,HUAN G Xi2ting1

(1School of Psychology,S out hwest Universit y,Chongqing400715,China;

21Chongqing T hree Gorges Universit y,W anz hou404000,Chi na)

Abstract:“J unzi”(man of noble character)can be regarded as the best model of ideal Confucian personality.It is charac2 terized by broad bosom of love,moderate principle of dealing with things,courtesy2based norms of morality,self2aware consciousness of being saint out of wisdom and wit,righteousness as value orientation,enterprising spirit of constant en2 deavor,and conductive characters of being honest.The value pursuit of it is to be as capable and virtuous as a saint before governing a state with kingcrafts.

K ey w ords:Conf ucius;ideal personality;features of J unzi;capable and virtuous as a saint before kingcrafts

11

君子_孔子的理想人格

第35卷 第4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Vol.35 No.4Journal of Sout 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J uly,2009 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 胡继明1,2,黄希庭1 (11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市400715;21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摘 要:“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仁爱的宽广胸怀、中庸的处事准则、重礼的道德规范、智明而圣的自觉意识、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不欺的为人品行等是其基本特征;其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 关键词: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基本特征;内圣外王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841(2009)0420007205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李泽厚先生讲到:“我至今认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1]1“《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1]2孔子在《论语》一书中论述的理想人格有君子和圣人。君子是孔子极力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圣人则是孔子想象中的最高人格,是一种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因此,本文仅对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进行探讨。 一、君子———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 理想人格作为一种最为完善的人格模式与人格典范,是指人格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各种特征完备结合与有机联系。 “理想人格本是晚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产物,从先秦的时事看,理想人格正与知识分子普遍要求统一天下的愿望相整合。”[2]30孔子在《论语》里关于人格形象描述的词语有圣人、君子、志士仁人、成人、惠人、贤 人、善人、有恒者等,唯有“君子”才是孔子极力倡导、推崇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是比较现实的能够实现的理想人格,而“圣人”则是想象中的最高人格,在当时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虚悬一格的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因此,“君子”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即他所培养的“君子”亲社会(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生命意义感(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君子”在《论语》中共出现107次。“‘君子’一词原为对贵族的通称,自孔子始,才赋予其道德含义,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者的称谓。”[3]张立文认为:“君子是孔子认为现实社会中可以实现的理想人格,圣人是个可得见的终极人格。”[4]孔子认为要成为“君子”,其构成要素包括仁、义、礼、知、信等作为“人”应具有的品质,同时,只有“君子之质”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君子之行”:见利思义、临危不惧、言而有信。“孔子的人格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基础之上的,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理论。他的理想人格即所谓‘志士仁人’,学习并向这个方向最高目标奋斗的人就是‘君子’。背离志士仁人这个目标,违背君子的思想和言行规范的人就是‘小人’。‘小人’是孔子唾弃的一种人格类型。”[5]从人格的角度讲,人最理想的行为模式是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模式,将个体的自我人格融合到社会整体人格之中,不断追求 7 3收稿日期:2009205206 作者简介:胡继明(19632),男,重庆忠县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在站博士后;重庆三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人格心理学以及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7年度“春晖计划”科研合作项目“孔子教育思想对青少年健全人格发展的影响”(S2007212 63003),项目负责人:胡继明;西南大学博士后研究课题“孔子健全人格的理论解读”,项目负责人:胡继 明。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doc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第16卷第3期(2011)甘青离奸孑拒V o1.16No.3(2011)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石芳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孟子提出的理想人格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浩然之气”,”舍生取义”等丰富内涵,具有自信自尊,刚正不阿,舍生取义,杀生成仁,至大至刚,充塞 天地等精神特征.”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养成则要遵循存心寡欲,持志养气,意志磨砺,反求诸己的”居仁由义”之道. 关键词:孟子;人格;”大丈夫”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1)03—026—04 孟子不仅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 而且在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链条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上承孔子思想之统绪,下启宋明理学之端倪,直接从人之 内在心性出发,发掘他所理解的道德主体的价值和实现方 式,一次又一次地张扬着自己的主体意识.作为先秦儒家的 杰出代表,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

“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 一 ,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丰富内涵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理想人格 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认为普通人只要善于发现和扩充自己与生俱来的”善端”,就可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尧舜等圣人的理想人格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只要人们认真去做,都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圣贤,从而揭开了圣人的神秘面纱,即作为理想人格典范的圣人同样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员,这就为普通人成就理想人格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尧,舜,禹,商汤,文王的圣人目标仍缺乏具体的标 准,为此孟子提出了更利于践行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将理想人格进一步形象化,具体化,为人们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提 供了更具体的操作规范,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大丈夫”的 英雄气概涵养了中国人不卑不亢,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 其一,孟子提出”大丈夫”应有高尚的志节,独立的人格, 决不向权贵低头.他们坚持正义,扞卫真理,崇尚道德,乐行 仁道. 孟子提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浅谈君子人格

《经典世界的儒家哲学》中期作业 题目: 浅谈君子人格 姓名:王荣闯 学号: 专业班级: 任课教师:彭国翔 上课时间:周一11,12节周二11,12节

目录 闲话两句 (3) 君子人格的诠释 (4) 1.恕道——君子道德品质的来源 (4) 2.中庸——君子的处世之道 (5) 3.亲民——君子的修炼环境与方向 (6) 4.无适无莫——君子的杀手锏 (7) 5.慎独——君子与伪君子之辨 (8) 君子人格的实现 (10) 主要参考文献 (10)

浅谈君子人格 姓名:王荣闯 学号: 班级: 摘要,本文主要以《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对于现代社会的思考讨论了什么是君子人格以及如何实现君子人格。其中,君子人格的论述是从恕道、中庸、亲民、无适无莫、慎独五个方向来论述的;君子人格的实现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角度来论述当代大学生如何实现君子人格。 关键词:恕道、中庸、亲民、无适无莫、慎独 闲话两句 初看作业的要求,我的内心第一反应是:老师曾经花了这么多节课的时间,讲的不就是什么是君子吗?四个主体记忆尤深。那这不就成了一个很机械的作业了吗?只要分析一下四个主体不就可以了?但我转念一想,老师和助教哥哥都那么机智,事情似乎并不是那么简单。君子人格和君子的四个主体论是有区别的,依愚之见,君子人格偏重于君子的道德主体,当然也包括其他主体的部分内容,毕竟两类说法是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对君子进行分析,不免交错。私以为老师着重讲了人为什么要有四个主体属性才能成为君子,但对四个主体特别是道德主体所包含的内涵没有特别详细的论述,所以我想这份作业是想让我们分析这部分的内涵也就是所谓君子人格,并从中体会修炼自身的道理吧!想到这里,我自然的想到了所谓的“仁义礼智信,忠恕敬诚勇”等我们朗朗上口的君子品质,但我并不想就此论述。诚然它们属于君子人格无疑,但只是君子人格的某一表象,这样寻找下去将是无穷尽的。正所谓“理一分殊”,我想肯定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去使得君子表现出如此多的良好品德。又如《大学》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因此我想抓住重点,舍弃末端,讨论君子人格的几个重要特征。但因所学有限,所思有限,有些观点不免拙劣肤浅,还望老师同学批判斧正。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分析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分析 【摘要】孔子在《论语》中树立了君子人格这一人格典型,其中孔子对“君子”这一概念的含义做出了修正,认为君子是求“道”,并学以致其道的人。君子这一与小人相对的人格有其独特的内涵,包括君子的德性、君子的学问、君子的形象和君子的境界等多个方面,探究君子人格的内涵,不断进行君子人格的修养,对当前社会建设仍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君子;小人;君子人格;德性 一、君子与人格 1.何谓君子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无逸》篇中,在西周、春秋时期,“君子”这一概念最初产生时,是对有权位有财产的贵族、统治阶级的统称。君子见于《论语》107次,孔子的所谓君子主要有两种含义:身份意义上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可以没有道德的人;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即有道德而无贵族身份的人。 “君子”一词通常意义上是与“小人”相对的,在产生初期,君子表示对有身份地位人的统称,而小人就指那些无权利无财富被人统治管理的劳动者们。而孔子则提出了“君子—小人”二分式的人格类型说。据研究,“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其中表示“有才德之人”的“君子”共106次,指“在高位”的“君子”只有1次;“小人”一词在《论语》中出现24次,其中表示“无德之人”的“小人”共20次,意指“老百姓”的“小人”共4次。 2.人格的所在 想要真正了解君子人格,何谓人格也是需要去认真考察的。关于人格一词,它源自拉丁语“persona”,是面具的意思,意味着向社会显露自己。现代西方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等认为人格是个体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是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人们则给人格赋予了品质价值的涵义,人格已不仅指个体内在的潜能和资质,更侧重于个体的社会性和社会性自我。当前最普遍的人格定义涵盖了三个层面:其一,人的道德品质;其二,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要素;其三,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及其外在表现。 中国古代并没有人格一词,但是却有“人品”“品格”等词语表达与“人格”相近的含义,且更侧重其伦理道德意义。在中国,理想人格更多的表现为实现其道德人格,理想的道德人格是人生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孔子看来,理想的人格主要是君子人格,并且是否为君子并不取决于其经济政治地位。换言之,君子并非主要是从经济与政治的意义上来讲的,君子另有其本质性的内涵。 二、《论语》中对君子人格的具体阐释 首先,孔子继承沿用了“君子”与“小人”原初的含意。在文章许多句子中谈到的“君子”,明显的表现出了它有与“民”的政治地位相对的贵族和统治者的意思,但是继续探索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君子并非仅仅是从经济和地位的意义上讲,而另有其本质上的内涵。 1.君子的德性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他的“仁”学思想,“仁”作为一种伦理思潮,经孔子总结和发展之后,有着自身相对独立的思想内容和伦理价值,集中反映了君子的德性。

浅谈孔子的思想

浅谈孔子的思想 历史纷纷扰扰,当今世人对孔子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孔子在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仍然没人能动摇,随着历史的变迁,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沉淀。孔子被后人称之为至圣,这就证明了在后人心中地位之高。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理论政治家。他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后人。 孔子思想核心为“仁”,这个字看似简单,而其内涵丰富。孔子在讨论中没有明确指出“仁”的具体含义,而我们在读《论语》时或多或少可以从中体会到“仁”的含义,然后汲取所需,用以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增强自身的修养。孔子所说的“仁”包罗万千:在上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由此推及亲友邻居等;其次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再者要注意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做事不要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他的思想仍有许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意思就说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了。这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末期适用,在相对和平的今天仍然适用。不论时间流向何处,“孝”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意思是:仁人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遇到有名利的事情就退后。这虽然不被广为接受,可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谦让的美德。中华民族向来愿意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也和儒家思想密不可分。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迫别人去干,自己不愿意承担的责任不能逼着别人去承担。这是为人处事的大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责任感的体现,做到这点,我们就能融洽相处,相互尊重和支持,矛盾就会减少。这同是也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教育上,孔子的影响更是突出。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在一个战乱频繁,教育不被重视的时代,这是不可低估的数字。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也间接当了孔子的学生,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在影响着我们。

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

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 ——以《论语》为文本 蔡振磊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 [摘要]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君子人格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君子, 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理想人格,成为了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君子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君子,一直为人们所希望了解。以《论语》为文本,在对书中关于君子内容地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孔子的君子人格进行一番阐述和解读。 [关键词] 孔子君子标准塑造 一提到“君子”,对中国文化略有了解的人,都会在脑海当中浮现出一个品格高尚,以天下为己任,具有远大抱负和理想,言谈举止温文尔雅的人物形象。而这一人物形象的来源同诞生于春秋时代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孔子将君子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首先提了出来,并大力倡导君子之风。[1]孔子的君子人格,经过后世儒家学者地传承和完善,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做一名真正的君子,成为了每一个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时至今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君子人格,仍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格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论语》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宝贵文献。从《论语》入手,通过对书中关于君子内容地整理和分析,进而真正理解、把握孔子的君子人格。 一、君子释义 “君子”一词并非孔子首创,在孔子之前的典籍中便已出现。例如《尚书》中出现8次,《诗经》中出现186次,《周易》中出现20次。①在这些典籍中,虽然“君子”的含义并不固定,但从总体上看,“君子”一词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特别是与庶人百姓相对的贵族在位者。如“呜呼!我西土君子。” [2] (《尚书·周书·泰誓下》)“彼君子兮,不素食兮。”[3](《诗·魏风·伐檀》)“君子豹变。” [4] (《周易·革·上六》)到了孔子那里,他赋予了“君子”更多道德品质的内涵,使“君子”一词更多地被用来指代一个人品格的高尚。例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5](《论语·颜渊》) 在《论语》当中“君子”一词共出现了107次,遍布全书的20个章节。②从这些关于君子的论述中,可以大体得出在孔子心目中君子的含义。首先,君子与小人相对,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这里的小人,是指道德修养较低的人。通过与其的对比,来反衬出君子的高尚。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里仁》)“君 ①此处数据根据以上三本书的电子版并结合纸质版本对照统计得出,其中《诗经》中“君子”的出现次数包括标题在内,《周易》一书特指不包括《易传》。 ②此处参照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的数据,并经过验证得出。

评孔子的人格魅力

评孔子的人格魅力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家族影响最大,历史也最悠久。一个是孔府,一个是天师府。 这两个家族历经各朝各代,影响最为久远,超越了每一个封建王朝。孔子个人的成就 和久远影响是导致孔府倍受尊崇的主要原因。 孔子生活的年代,其实已经是礼崩乐坏了,也就是说周朝的礼治已经在诸侯间名存实 亡了。可是孔子却始终坚持正统的儒家观念,影响了当代的有识之士,纷纷从各国赶来向 他学习。 当时的诸侯都知道,孔子是个文武全才的人,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是不可多得 的人才。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尽管世事不如人意,与他所想相差甚远。可 是他却始终乐观地面对人生,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 孔子一生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得到高官厚禄。他曾经在鲁国做过三公之一的大司寇, 以仁义礼乐治国仅三月,人民自行守法,不好意思犯法。这是儒家治国的最高境界,而法 家治国靠的是酷政峻法,人民守法是因为不敢犯法;而儒家治国靠的是礼乐仁义,人民守 法是因为不好意思犯法。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执政成就。 在孔子执政鲁国时,鲁国民心高涨,使得一直想以强凌弱的邻国齐国非常不安,丞相 晏子便想出了与鲁国结盟的办法来讨好鲁国。另一方面齐国通过鲁国的弄臣,赠送名马名 妓来讨好鲁国国君,以消磨鲁国君臣的斗志。鲁国国君慑于孔子的严格,不敢公开接受。 却私下里答应对方,将名妓安置在接近齐国的鲁国境内,并偷偷地瞒着孔子去寻欢。孔子 知道后,觉得鲁国国君胸无大志,亲近小人;自己在祖国难以实现王道政治,于是就离开 祖国去游学。 孔子周游列国求仕的消息传开后,很多诸侯跃跃欲试,想请孔子来为官,卫灵公就对 此有着强烈的愿望。可是大臣中有人问卫灵公:“我们卫国在治国方面可有人能够比得上 冉有(孔子的学生)?”卫灵公说:“没有”。又问:“我们卫国的将军中英勇善战的可 有人能够比得上子路(孔子的学生)的?”卫灵公也说没有。又问:“我国的谋士外交人 员中可有比得上子贡的?”回答还是没有。“道德声望可有比得上颜回的?”也还是没有。卫灵公听到这里,就打消了请孔子做官的想法。因为把引狼入室,国家都可能拱手送人了。 不过,卫灵公还是对孔子表示了非常地尊重,只是在迎接孔子时,自己乘车与嫔妃同行,让孔子独车随行在后;目的是让孔子知难而退。果然,孔子看到卫灵公如此好色,也 就打消了念头。事后孔子就此事向学生们评价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在孔子从政屡屡失意之后,他开始放弃政治实践,转而去从事思想的传播教育。他对 学生们的教育,都是身体力行的,所以有很大的感召力。他教育学生们要做到仁、义、忠、勇,要孝、廉、守节,等等。而这些,无一不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去做的。所以 孔子的人格魅力,在中国历史上是无人能及的.

君子的人格理想

君子的人格理想 许继莹 中国的君子人格理想是儒家的人格理想。几千年来,儒家的君子人格理想在传统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继承和发扬其积极因素,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当代人而言,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思想中,关于人生的修养以及个人向内心探求从而达到某种境界的学说十分丰富。“君子人格”是儒家做人的理想或人格追求。实际上,儒释道三家都有着各自的人生修养境界说。儒家是成仁,道家是逍遥和素朴,佛家是成佛。就道家的逍遥而言,是成为真人或仙人。以《老子》的话来说,是做到“无私无为”,道家在强调超然物外的逍遥的同时,也强调回归素朴本真之性,即在精神上回到赤子式的婴儿状态。就是如何摆脱功名利禄的引诱,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的问题。 一君子求学的动机 儒家学说向来把为学动机看得十分重要。进行道德学问的学习,首先得要明确为学的动机,学了不是说说而已,更不是用去换取功名利禄,不是哗众取宠,或以道德学问为资本,去换取外在物质利益,这不但不能成就自己,反而丧失自己。 二如何成为君子 人本身是可以改变的,人的道德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提升的。古代的学或学问并不一定是现代意义的文化知识的获得和积累,而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视、听、言、行、思等人伦道德的践行。因此,中

国古代的学或学问,是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的所有社会成员均能够参加的普遍性活动,而这种学或学问,也就是成就君子人格的道德实践。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别人待自己不好,不是要去责备别人,而是要多检查自己,使自己的道德水平提高,从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为仁。”也就是说,自己要制约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才可称得上仁。张载认为,克己就是不贪私利,只要改过从善,不自暴自弃,还是可以成为君子的。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孔子的弟子曾参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孔子也曾说过,对于自己的过失应当严格地自责。 自我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决不是可以一蹴而就。孔子曾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孔子从自身体会中得知,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要经过漫长的自我修养过程。总之,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强调人们要朝内层层打开,层层内推,以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我们所说的为学目的,为学的方法,克己与自省等,正是《大学》中的这段回文:“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孟子指出环境的磨练的意义。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三君子气象

《以“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阅读题及答案

《以“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阅读题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而言,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截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理想形象: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下位不馁,居上位不骄。在道德和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当今时代,作为有知识有理想的一代人,我们仍然向往君子式的人生。 (摘编自杜晓丹《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 1.下列关于“君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一直以来都有把“君子”作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典型的传统;即使在今天,人们依然把它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B.虽然“君子”曾经是指统治者,但根据诸多论著的解释可知,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C.《论语》中的“君子”,不仅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而且有着极好的行为准则,所以他们有着几近完美的人格。 D.“君子”要想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借以提升内心的人格修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学习而不思考或者只思考而不学习都是不可取的,唯有二者结合,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和洞穿一切的眼光与视野。 B.在孔子时期,“诗”是君子修身的重要内容。体现君子人生美学意义上价值的仁义和知礼,正是通过学“诗”获得的。

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历史局限及负面影响

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历史局限及负面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对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考察与分析,试图从儒家自身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阐述其历史局限、内在矛盾和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说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已经不堪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重任。 【关键词】孔子;君子人格;权力;道德思想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儒家学说对我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乃至个人的精神世界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按照其道德理论和实践谋取功名利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剧烈的变动,中国社会的道德构成日趋多元化,传统儒家道德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关心中国传统文化命运和中华民族价值观念走向的人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甚而提出新时期的“礼崩乐坏”是缘于对儒教长期的批判,试图重建儒家伦理以恢复传统道德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并对抗当下的各色价值观。然而,儒家道德学说因其历史局限性、自身理论困境等因素已不可能担当此任务。 一、“君子”辨正 杨伯峻先生对《论语》中的“君子”有两种界定:一种是有道德的人,一种是身处高位的人。这一论述比较符合史实,但是实际上有道德的人不一定身处高位,身处高位的人不一定有道德,那么孔子是怎样将它们结合为一体的呢?孔子的道德思想可以表述为“成圣之学”,即以一种理想的人格作为道德实践的最高境界。可以说,儒家道德思想的全部内容和思维方式都是围绕着成圣之路而展开的。正是由于儒家的道德实践旨在成就一种圣人的品格,因此儒家思想的落实必然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可以承担这一理想的社会群体。“君子”就是能够负载儒家道德理想,躬行儒家道德规范的理想群体。圣人是最高理想,非一般人可以达到,那么人们就应该按照君子的标准来实践儒家道德规范,不断“超凡入圣”。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君子”是对居于统治地位的贵族的通称,所以君子这个概念自开始就是一种身份的认定,孔子虽然打破了传统的等级界限,奉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但是身份本身就包含有对特定行为模式的要求,所以这种身份中包含了对一个人在被认定了的身份之后的道德评判。中国道德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道德要求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所有的规范都是依身份而定。“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句话,其中就既包括了对身份等级的确认与肯定,也包含了相关的道德要求。在孔子生活的“礼崩乐坏”的时代,旧的等级秩序以及附着于这一秩序的行为规范已不再能有效地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孔子面临的课题就是要为当时的人们确定重新划分社会等级的依据和尺度,从而为等级制度的恢复和巩固提供更牢靠的基础。孔子继承和发展周礼表明他是想打破旧的按血统划分的等级制度,确立道德规范和文化修养的权威地位。 但在孔子看来,确认道德规范和文化修养的权威并不是对身份认定的否认,君子作为一种身份的概念在孔子的思想里是一以贯之的,他对道德的强调反而从另一侧面重新确立了君子在社会中尊贵的地位。所以,君子就有双重的含义:首先是身份的认定,其次是道德的修为。孔子心目中的道德概念只能是“君子之德”,代表着贵族阶层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不可能反映出一般人的价值倾向和利益要求。孔子讲君子-小人的对立,目的是确认君子身份的优越地位,以论证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这在《论语》中多有表述: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论语·先进》)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 以为谤己也。(《论语·子张》) 所以在孔子的观念中,只有君子才能成为其道德实践的主体。孔子通过他的教育实践,对

浅析孔子的三观思想及其相互关系

关键词:礼乐观人文观天命观 孔子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肯定人的文化创造,尊重历史上积累的文化成果。周代礼乐教化是中华先民长期伟大创造的结晶。礼使社会秩序化,乐使社会和谐化。礼让为国,安定社会,消弭争夺战乱,节制骄奢淫逸,是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前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知,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即以一定的规矩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调和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事处理恰到好处,这是礼乐制度的正面价值。 《中庸》中记载孔子答哀公问政的一段话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这就是说,“仁”是人类的本质,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义”是合宜、恰当,尊重贤人是社会之义的重要内容。孔子重礼、执礼,主张仁礼并重、文质并茂,但主要是想透过礼的形式复兴其所内蕴的文化价值理想。孔子是把周文化作为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人生与文化的根源、理想来信从、坚守、承担、自任的。“礼之用,和为贵”是协和万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融合并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基础,孔子对礼乐的继承、传授大有益于他身后几千年世道人心的维系和民族的大融合、文化的大融合。 孔子人文观的核心是“仁”。孔子重“礼”,是对春秋时期乃至春秋以前的文化成就的继承。没有仁的礼乐,只是形式躯壳,虚伪的仪节,这正是孔子要批评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论语•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这里指出了礼乐形式背后的是生命的感通和人的内在的道德自觉。“仁”的内涵包括物我之间、人人之间的情感相通、痛痒相关,即社会普遍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孝悌是“仁”的基础,“仁”是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之心,把父母子女兄弟之亲情往外一层层推扩,推己及人;“仁”不仅是社会的道德标准,更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道德理性、道德命令、道德是非判断、道德情感、道德实践和道德行为。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什么是“仁”呢?仁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人们都可以从当下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去做,这是实践仁道的方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终身奉行的“恕道”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决不强加给别人。例如我们不希望别人羞辱自己,那我们决不要羞辱别人。尊重别人,是别人尊重自己的前提。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宽容精神,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什么是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就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综合起来就叫忠恕之道或矩之道。实际上,“忠”中有“恕”,“恕”中有“忠”,“尽己”与“推己”很难分割开来。这就是人与人之关系方面的仁道。推而广之,这也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宗教与宗教的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是人类与动植物、人类与自然之普遍和谐之道。仁的价值理想,尤其体现在人在道义与利欲发生冲突的时候。孔子不贬低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和食色欲望的满足,只是要求取之有道,节之以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同上)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然而不用正当的手段去得到它,君子也不接受。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过仁德,就是在仓卒匆忙、颠沛流离的时候,都与仁德同在。人生存的价值就在于他能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为学也已。”()

论述类文本杜以向、王雪梅《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木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不能仅满足于掌握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物质追求,还要能够胸怀天下,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因此教育之重,首要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首先要塑造人格,做一个“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一个人值得称赞的不是他的技能,而是他的人格,完善人格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其意义要重于技能的培养。因此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成人”“成德”上,并始终贯穿这一目标。 孔子认为,技能培养必须以人格培养为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格,那么即使他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却仅仅用来为自己谋事、谋食的话,也未必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甚至若缺乏完善的人格,一个人掌握的技能愈高,就愈有力量危害人群。这从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可以清晰地看出。比如他认为以“言语”著称的子贡不如以“德行”著称的颜渊。对同样以“言语”著称的宰我,孔子更是因其不行三年之丧而斥之“不仁”。冉有精于“政事”但他帮助季氏搜括钱财,孔子号召弟子群起而攻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子夏以“文学”著称,孔子告诫他“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说明孔子评价弟子的首要标准是人格而非技能,绝不会因为其某方面的技能而对人格缺陷姑息迁就、孔子把培养学生人格作为教育首要目标,强调以完善人格为目标,重视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而不是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发展。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孔子不仅把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提出了完整的人格体系理论。“圣人”是孔子的人格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但圣人的境界即便尧舜也做不到,遑论普通人。但孔子依然提出圣人的目标,意在使人始终具有提升的目标。但这种几乎达不到的要求可能会使人产生畏难心理,从而放弃提升努力,甚至连较低的人格层次也达不到。因此孔子提出了比较现实的人格层次——君子——作为现实的目标:“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君子是相对比较现实的理想人格,是实践礼乐文明和体现仁义价值的精英。具体来讲,“君子之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是具有通过修身努力培养仁、智、勇品格的人。君子还有四道,有九思,君子还须做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等。概言之,君子的品格可分为两方面:不仅要对己能“修己”,还要对人能“安人”。作为普通民众的先进分子甚至领袖,君子应担当领导人们实现“仁”的责任。所以孔子努力培养学生树立君子风范来引导社会形成良好风气,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与小人泾渭分明:在做人上,“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在个人胸襟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是政治文化的承传者,在社会上起到榜样的作用,对普通百姓的言行举止、思想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摘编自杜以向、王雪梅《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必须有广阔胸怀,不是靠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追求。 B.孔子认为人格的培养是基础,技能的培养是次要的,仅有技能是无法为社会做贡献的。

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 一、君子要安贫乐道 在这一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一位真正的君子处于贫困的处境之中时,要学会安贫乐道,在困境中安之若素。当他看到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时仍能“不改其乐”,不禁感叹“贤哉,回也!”而当他看到追求真理的士人中有“耻恶衣恶食者”,便认为“未足与议也”。这都说明了孔子对这一品质的看重。 在我看来,孔子这一观点的确精辟。一个人,对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并以之为乐,做到“乐道”,自然面对条件不好的生活及各种困境时不会怨天尤人,便是“安贫”。“安贫”是“乐道”的外在体现,而“乐道”是“安贫”的本质及精神支柱。比如同样是下棋,练段考级的人可能感到枯燥,而真正的“棋迷”才能无时无刻不想着它。王国维先生口中学习的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便是最好的诠释。 可是,孔子所说的难道便已是追求理想的最高境界吗?我认为,非也。针对现实而言,在实现理想的路途上所存在的坎坷越来越多,安贫乐道已难以满足我们的追求,我们需要“乐道不安贫”。面对挫折,当然不能面对它谈笑风生;在坚定理想的同时,我们更要想办法克服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化“安贫乐道”的精神动力为“乐道不安贫”的现实作为,才能真正到达理想的彼岸。

二、君子须重行慎言 “敏于事而慎于言”是多次出现在孔子对君子的评价中的话语。夫子的学生中,子贡和宰予算是口才一流的人了,但这位老师却对这二位评价并不甚高。他对子贡的评价是“器”,还算客气;对说话妙语连珠却白天睡觉的宰予就只说“朽木不可雕也”,都懒得去批评。可见孔对巧言之人并不如何看重。相反的,他认为君子应当先做后说,不做不说,说了就一定要做,做了却不一定要说。 我们来看看这简单的话中包含着什么吧!“先做后说,不做不说”体现了君子办事认真谨慎,踏实稳重和品质;“说了一定要做”便是要求君子须言而有信,言出必践,就是说要“耻其言而过其行。”而“做了不一定说”则较为困难,就是告诫人们要谦虚,即便你为此事出过大力也不必宣扬得人尽皆知。这样看来,重言慎行四字几乎包括了君子应有的诸多美德,所以做到自然极难。无怪夫子说“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话语中的道理是会变的。如今,“先做后说,不做不说”已成为许多人办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借口;“做了也不一定说”又为一群事后诸葛亮所曲解。那么为了适应当代的需要,我们可以提炼出新的内涵:说了就做,做了就说,敢做敢说,实事求是。这样,才能正确地在生活中正确运用千年前的智慧。 三、君子须严于律己 严于律己,似乎听上去有些与自己较劲的感觉。孔子可不这

孔子如何描述君子的人格

孔子如何描述君子的人格? 2013年05月10日10:30 来源:光明日报 孔子讲学图 儒家论学,有“乐学”之说。《论语·学而》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章论为学之道,即体现了一种“乐学”的精神。 今人从学,常常感受到的是“苦”而不是“乐”。这是因为,今人为学的态度,多将学仅仅作知识技能的理解,而此知识技能,又常被视为达到某种功利目的的手段而失却了自身的目的和价值。这样的“学”,当然只能是苦而不是乐了。 孔子所谓学,乃以成德为内容,其目标是成就君子人格。《学而》首章三句话,在义理上是一体贯通的:首句言学,学而能乐;次句言“有朋而乐”;末句讲“人不知而不愠”,乃为君子。也就是说,“学”也好,“有朋而乐”也好,皆以成就君子为其归宿。因此,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思想内涵,对于把握孔子的为学之道和“乐学”精神,是有重要意义的。 孔子以“人不知而不愠”来标示君子的人格成就,并不是一个偶然的说法。这里,我们可引几条材料作为旁证: 1.《论语·宪问》: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2.《易·乾·文言》: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3.《易·大过·大象传》: 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 4.《礼记·中庸》: 子曰:“……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上述4条引文,都可以视为从不同角度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之义的阐发,从中,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不知而不愠”所表现的君子人格之丰富的思想内涵。 就《学而》首章而言,其首句言学,这个学,其目标是德性的成就和人格的完成。《论语·宪问》:“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引文1则明确指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由此可以确知,这个由“学”(“学而时习之”)而臻“人不知而不愠”或人不知而不怨尤的君子人格,就是一个“下学而上达”的历程。孔子特别重视“学”。孔子自谓不敢当仁圣之名,而惟以“好学”自许。在诸弟子中,孔子亦仅称颜回为“好学”。盖“学”实为成就君子人格的基本途径。但是,如无“上达”这一向度,则此学便会流为知识技能的口耳之传,而失却其“为己之学”之本旨。“下学而上达”一语,很准确地揭示了《学而》首章三句话的逻辑关系及其义理精神。 不仅如此。《论语》开篇首章与末篇最后一章皆论“君子”,首尾相应,其中颇有深意。不过,《学而篇》首章三句话言“君子上达”或“下学而上达”之义,仅讲到学至于君子,乃能有“人不知而不愠”之境界这一层道理。从《宪问》“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的说法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人不知不愠”的君子之德,须臻天人合德的形上境域,才能得到实现。《论语》全书末章“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则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孔子谓“君子有三畏”,其第一条就是“畏天命”,并把它视为判分君子小人的首要尺度。其晚年亦自述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天命并由之而敬畏天命,标志人的内在超越性至善价值原则的挺立,由此乃能达到人格的完成和道德的自由。 《易·乾·文言》以“遯世无闷”喻“龙德”,《中庸》则说,“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可知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实为修养所能达之最高境界。君子“上达”,或下学而上达于天德,有超越性的价值原则主乎一心,乃能成就一种自作主宰,转世而不为世转的独立人格。上述引文3讲“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引文2讲“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的人格魅力——读《论语》有感 内容摘要:《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论语》一书,介绍了当年孔子及其弟子的一言一行。让我们知晓了孔子对人生的看法,对待别人的态度,处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关系,以及对弟子的谆谆教诲。 关键词:论语,孔子,仁,礼,义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一位圣人,《论语》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实现了孔子的伟大的人格形象。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孔子的主张是“忠”“孝”“礼”“义”,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义”。“仁者爱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他对“仁”的解释。 一·仁 孔子思想学说的内在核心是“仁”。孔子所谓的“仁”,体现在各个方面。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又说“仁者,爱人”。(《颜渊》)[33],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郭沫若说孔子此功是“人的发现”,匡亚明说“泛爱众而亲仁”正是“古代原始人道主义精神的反映”[34]。孔子所谓的“仁”,体现在各个方面。“孝弟也者,其人之本与”?孔子认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要体现“仁”,首先就必须要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这就是孔子的英明之处。李泽厚亦云,“尽管…仁?字早有,但把它作为思想系统的中心,孔子确为第一人”[27]。他在那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道德观念是第一位,这在当时来说是罕见的。的确,总是你在读再多的书,你没有道德没有修养,那你读的书都是没用的。孔子的“仁”不仅体现在孝悌上面,还体现在治国之道上。孔子追求的政治状态是一种仁政。实际上,这一点也是孔子仁的理念在政治领域的展开。在孔子的哲学观和社会观上,“仁”是一个最高范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第三·第三章》)仁才是最根本的,礼和乐都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因此说,前述孔子所向往的秩序井然的礼制社会,其精神支柱是仁德。“克己复礼为仁。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天下归仁”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没有争讼的理想社会。在当今社会,没有人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每个统治者,每个被统治者都有一颗仁爱之心,那么,这个国家的实力将会无比强大了。 二·礼 为了实践“仁”这一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与行为标准,孔子十分重视“礼”,可以这样说,“礼”就是孔子思想学说的外在行为准则。“仁”和“礼”的关系,可以说是内容和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