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doc

合集下载

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内涵及其精神特征

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内涵及其精神特征
为 典型 的是 圣 人 和 君 子 。“ 子人 格 是 孔 子 极 力 君 倡导 、 崇 和追求 的理 想 人 格典 范 , 比较 现实 的 推 是
能哉? 只要人们认 ຫໍສະໝຸດ 去做 , ” 都可以成为尧舜一 样 的圣 贤 , 而 揭开 了圣 人 的 神秘 面 纱 , 从 即作 为理
想 人格 典范 的圣 人 同样 是 现实社会 中的一 员 , 现实 的人 与 之并 没有不 可逾 越 的鸿 沟 , 这就 为普通 人成
v1 9 o 0 2 N. . 2
21 4 00

孟 子大 丈 夫 理想人 格 的 内涵 及其 精 神 特征
邹 振 卿
( 西北 师范大 学 , 甘肃

兰州
707 ) 300
要 : 为先秦 儒 家的杰 出代表 , 子继承 并发 展 了孔 子 圣人 理 想人 格 思 想 , 出 了大丈 夫 作 孟 提
圣人 的精 神境 界 , 人 皆可 以为 尧 舜 ”5, 圣 人 即“ _ “ J 之于民, 亦类 也 。 这无 疑 是 说 , 舜 等 圣人 的理 ” 尧 想人 格并 不 是 高 不 可 攀 的 , 夫 徐 行 者 , “ 岂人 所 不
作 为儒学 的开创者 , 子首 次提 出 了理想人 格 孔 理 论 , 设 定 了圣人 、 并 君子 、 贤人 、 士 仁 人 、 人 、 志 成 善人、 有恒 者等 不 同层 次 的理 想 人格 典 范 , 中最 其
二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精神特征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明确而系统地提出理想人格的哲学家建构了中国古代完整的理想人格理论体系他的大丈夫理想人格与其说是孟子所建构的理想人格模式毋宁说是孟子建构其理想人格体系的基本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贯穿于孟子理想人格理论的各个层次

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三个条件

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三个条件

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三个条件
《大丈夫》是孟子提出的三个条件:知道自己,知道朋友,知恩图报。

“知道自己”,就是要拥有特殊的才干。

全面认识自己,把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全面摸索出来,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交往中,都要谨记拿捏己备,以此充实自身,达成取之有道,得计自由的目标。

“知道朋友”,就是重视友谊关系,关系的珍贵之处在于能有效扩大自己的能力,正确建立和维护友谊,有助于提升自身的魅力与效率,也可以让我们壮观自己的名声。

最后是“知恩图报”,在任何联系中,都要重视恩情的回报与保障。

有帮助我们的人,我们要做好回报的准备,及时表示报答,要以和礼相处,且尊重彼此,不失为一位君子应有的品质。

总而言之,大丈夫的三个条件即是:知道自己、知道朋友、知恩图报,是一位君子的基本准则,只有遵守它们才能够拥有真正的大丈夫的风度和高贵的气质。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高的品格 , 在精神上就会体现 出浩然正气 , 就能“ 知言” 不仅 :
自己言辞理直气壮, 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这种“ 浩 然之 气” 就是 “ 大丈夫 ” 所应具有 的凛然 不可侵犯的正气 , 是

种 至大 至 刚 的 、 倒 一 切 邪 恶 的豪 迈 之 气 。 这 是 对 自己行 压
中图分类号 : 0 . I 6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 8 9 2 (0 10 — 2 —4 10 — 0 0 2 1)3 0 6 0
孟 子 不 仅 在 中 国思 想 发 展 史 上 是 一 个 大道前进 ; 偕 不得志 的时候 , 能独 也 自坚持原则 , 独善其身。富贵不能乱心 , 贫贱不能变志 , 威武
孟 子 提 出 :居 天 下 之 广 居 , 天 下 之 正 位 , 天 下 之 大 “ 立 行 道 。得 志 , 民 由之 ; 得 志 , 行 其 道 。富 贵 不 能淫 , 贱 不 与 不 独 贫
为的正义性的高度 自觉 , 是对社会道德 的强力感 召 , 具有伟
大 的 精 神力 量 。
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 。
其一 , 孟子提 出“ 大丈夫” 应有高 尚的志节 , 独立 的人格 , 决不向权贵低头。他们 坚持正义 , 捍卫 真理 , 尚道德 , 崇 乐行
仁道。
其三 , 孟子提出“ 大丈夫” 应善于处理义利关 系。在利益 面前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精神 品格是否高 尚的试金石。孟子
然 之气” 《 子》 。 孟 中说 :公 孙 丑 问 日 : … ‘ 问 夫 子 恶 乎 “ … 敢 长 ? 日 :我知 言 , 善 养吾 浩 然 之气 。 ’ 《 ’ ‘ 我 ” ( 孟子 ・ 孙 丑上 》 公 )

孟子对大丈夫的态度

孟子对大丈夫的态度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土木山河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大丈夫的理念,曾经
有过一群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们给了人们指导这种理
念的方向,而其中这些思想家之一就是孟子,孟子是中国传统哲学家
中的灵魂,其对待大丈夫的态度也是卓有成效的。

孟子的大丈夫的理念可以从四种因素上来体现,首先是他提倡的宽容,他认为自己也一样有着一个公民的社会,大家以平等的目光看待彼此,而每个人也都都必须具备一种互相理解的态度,要宽恕别人的缺点,
而不是竭力刁难他人,他还主张沟通与包容,而不是抱怨和指责。

其次是他提倡的智慧,生活在当时的孟子,相信思考可以作为一个大
丈夫的精神般的武器,可以指引自己走向完美的未来,而且他认为智
慧可以使人高尚,因而对待一个大丈夫一定要有智慧,要以智慧去理
解世界。

第三是他提倡的诚实,孟子认为一个大丈夫应该诚实,说出真相,不
欺骗他人,甚至要把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向外界敞开,这种方
式使他不仅能够得到身边人的欢迎,也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

最后是他提倡的行善,孟子对大丈夫的理念是希望他们用行动改变社会,他认为行善是唯一的出路,理论上的一切只能形成理论,装入行
善可以让他们比较直接的感受到社会的变化。

总之,孟子强调的大丈夫的理念是宽容、智慧、诚实和行善,他认为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大丈夫般的信念,有一定的以上这四种理念,来
贯彻他们在社会上的准则,以达到指引人民群众走入正途的目的。

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和事例

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和事例

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和事例
1、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要有坚定的信念,不为荣华富贵所诱惑,不为贫贱困苦所改变,不为威胁暴力所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起大丈夫。

2、文天祥聚兵抗元,兵败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

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3、光武帝刘秀刘秀想把守寡的姐姐嫁给大臣宋弘,宋弘已有妻室,他对光武帝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只好放弃。

4、管宁和华歆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

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5、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了“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

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想人格大丈夫在儒家思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大丈夫是孟子对于人类理想人格的一种描述,代表着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风范。

本文将从大丈夫的概念、特点、实践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大丈夫的概念大丈夫这个概念源自于孟子的思想,他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意志,能够超越个人的利益和情感,以天下为己任,担当起社会责任。

大丈夫在行为上应该做到正直、诚实、有勇气,不屈不挠地追求真理和正义。

在精神上,大丈夫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境界和崇高的品质,能够超越个人的得失和情感波动,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大丈夫的特点1.高尚的道德品质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成为大丈夫的基础。

这种道德品质包括仁爱、忠诚、诚实、公正等。

大丈夫应该时刻保持这些美德,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2.坚定的意志大丈夫还应该具备坚定的意志,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勇气。

这种坚定的意志能够使大丈夫在追求真理和正义的过程中不屈不挠,始终保持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3.以天下为己任大丈夫应该具备超越个人利益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责任感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实践中。

大丈夫应该在行动上表现出对社会的关爱和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4.正直和诚实大丈夫应该具备正直和诚实的品质,能够在言行中保持一致,不虚假、不隐瞒。

这种正直和诚实能够使大丈夫在社会交往中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三、大丈夫的实践意义1.对个人的意义成为大丈夫对于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具备大丈夫的品质能够使个人在道德上更加完善,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其次,具备大丈夫的品质能够使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更加成功。

因为大丈夫的品质能够使个人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在事业上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最后,具备大丈夫的品质能够使个人在社会中更加有用。

孟子王者师与大丈夫赏析

孟子王者师与大丈夫赏析

孟子王者师与大丈夫赏析摘要:一、引言1.介绍孟子及其思想2.阐述《孟子》中的“王者师”与“大丈夫”概念二、孟子王者师的内涵1.孟子的王者师理念2.孟子的政治思想与王者师的角色3.孟子对于王者师的期望和要求三、孟子大丈夫的品质1.孟子对大丈夫的定义2.大丈夫的品质:仁、义、礼、智、信3.大丈夫在道德修养和治国理政方面的作用四、孟子王者师与大丈夫的关系1.王者师是大丈夫品质的体现2.大丈夫是王者师的道德基础3.王者师与大丈夫共同致力于国家治理与道德教化五、结论1.孟子王者师与大丈夫思想的意义2.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一、引言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并称为“儒家三圣”。

他的思想体系以“仁政”为核心,主张君主要爱民、为民谋福祉。

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提出了“王者师”与“大丈夫”的概念,旨在论述理想君主的品质以及士人应当具备的道德修养。

本文将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论述。

二、孟子王者师的内涵1.孟子的王者师理念孟子认为,王者师是具有道德品质和治国能力的人,是民众的楷模,国家的栋梁。

王者师不仅要有仁爱之心,还要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和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

他提倡君主要以民为本,实行仁政,通过关爱民众、教化民众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2.孟子的政治思想与王者师的角色孟子主张君主要以民为本,实行仁政。

王者师作为君主的顾问和辅佐者,应当具有高度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政治智慧,为君主提供正确的建议和指导。

同时,王者师还应承担起教育民众、传播道德观念的责任,以提高民众的道德素质,促进国家的和谐稳定。

3.孟子对于王者师的期望和要求孟子认为,王者师应当具备以下品质:忠诚、正直、博学、有爱心。

他期望王者师能够秉持仁爱之心,为民请命,为国家谋福祉。

同时,王者师还应具有坚定的道德信仰,不为权势、金钱所诱,始终保持高尚的品质。

三、孟子大丈夫的品质1.孟子对大丈夫的定义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例子

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例子

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例子《孟子》智慧名言故事:何为大丈夫【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要义】淫,扰乱心意。

移,改变节操。

屈,挫折志向。

大丈夫,指有独立自主人格和有作为的男子汉。

战国中期,各大诸侯国为扩大实力,称霸诸侯,都纷纷拉找别的国家和重视对外的策略和联合。

这样,在外交和军事上产生了合纵、连横运动。

合纵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就是由强国拉找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

各国诸侯竞相任用一些随机应变、善于揣摩、能言善辩、纵横捭阖的智能、善谋之士,在外交、军事上展开了激烈的明争暗斗。

这些纵横之士,揣摩国君的心理,投其所好,唯命是从,提出奇策异谋,有时能够左右政坛风云,能使诸侯国转危为安,化亡为存。

当时,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

他们鼓吹依靠纵横策略,大则可以称霸诸侯,小则可以安定国家。

纵横家的计谋、策略虽产生了重要作用,但他们突出强调外力,过分夸大了计谋策略的作用。

学习纵横之术的景春,十分崇尚公孙衍、张仪的煊赫功业。

有一天,他对孟子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发怒时,劝说诸侯相互攻伐而使诸侯恐惧;安静下来,天下便会太平无事。

”孟子反诘说:“这种人怎能被称做大丈夫呢?”孟子的诘问,充满了对公孙衍、张仪的鄙夷之情。

接着,孟子又引述《礼》的规定,揭露了纵横家的实质。

他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阿谀苟容,窃取权势,唯诸侯之命是从,遵循妾妇顺从的原则,怎能是大丈夫的作为呢?孟子接着说:“居心仁爱,是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循规守礼,是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笃行守义,是走着天下最光明的道路。

得志的时候,就与百姓共同遵循大道前进;不得志的时候,就独自坚持、实行自己的原则、理想。

”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至理名言。

就是说,富贵不能扰乱我的心意,贫贱不能改变我的节操,威武不能挫折我的志向,这种坚持仁义之道、保持独立自主人格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第16卷第3期(2011)甘青离奸孑拒V o1.16No.3(2011)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石芳(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孟子提出的理想人格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浩然之气”,”舍生取义”等丰富内涵,具有自信自尊,刚正不阿,舍生取义,杀生成仁,至大至刚,充塞天地等精神特征.”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养成则要遵循存心寡欲,持志养气,意志磨砺,反求诸己的”居仁由义”之道.关键词:孟子;人格;”大丈夫”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1)03—026—04孟子不仅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而且在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链条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上承孔子思想之统绪,下启宋明理学之端倪,直接从人之内在心性出发,发掘他所理解的道德主体的价值和实现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张扬着自己的主体意识.作为先秦儒家的杰出代表,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一,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丰富内涵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理想人格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认为普通人只要善于发现和扩充自己与生俱来的”善端”,就可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尧舜等圣人的理想人格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只要人们认真去做,都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圣贤,从而揭开了圣人的神秘面纱,即作为理想人格典范的圣人同样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员,这就为普通人成就理想人格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尧,舜,禹,商汤,文王的圣人目标仍缺乏具体的标准,为此孟子提出了更利于践行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将理想人格进一步形象化,具体化,为人们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提供了更具体的操作规范,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大丈夫”的英雄气概涵养了中国人不卑不亢,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一,孟子提出”大丈夫”应有高尚的志节,独立的人格,决不向权贵低头.他们坚持正义,扞卫真理,崇尚道德,乐行仁道.孟子提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大丈夫”必须具备仁,义的思想基础,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得志的时候,偕同百姓循着大道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也能独自坚持原则,独善其身.富贵不能乱心,贫贱不能变志,威武不能屈节.这是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这信念不是指向个体私欲,而是攸关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呈现的是一种大仁, 大义,展示的是一种大胸襟,大气节.这就是”大丈夫”应该具备的高尚情操与志节.其二,孟子提出”大丈夫”应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善养”浩然之气”.《孟子》中说:”公孙丑问日:……’敢问夫子恶乎长?’日:’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气”一般理解为意念或情绪,所谓养气实质上就是培养道德意念和情操.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所以说这种”浩然之气”是”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无是,馁矣”.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所谓”善养吾浩然之气”,即是要培养自己这种”美”,“大”,”圣”,”神”的崇高品格.孟子认为一个人具有了这样崇高的品格,在精神上就会体现出浩然正气,就能”知言”: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这种”浩然之气”就是”大丈夫”所应具有的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是一种至大至刚的,压倒一切邪恶的豪迈之气.这是对自己行为的正义性的高度自觉,是对社会道德的强力感召,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其三,孟子提出”大丈夫”应善于处理义利关系.在利益面前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品格是否高尚的试金石.孟子认为”大丈夫”应以道义为重,在义与利发生矛盾冲突时,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义,指的是国家,民族,集体的公利;利,指的是个人的私利.”大丈夫”应事事处以公心,心系利民厚生的社会大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即以天下的忧乐为自己的忧乐,这是典型的天下为公的思想.孟子提倡人们应该把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具有奉献精神.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收稿日期:2011-O1—06作者简介:石芳(1979一),女,甘肃宁县人,西北师范大学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6第16卷第3期(2011)石芳: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V o1.16No.3(2011)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看来,珍惜生命,厌恶死亡是人之常情,但是”大丈夫”在正义和真理面前,应该具有为真理,为正义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二,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精神特征孟子的”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所蕴含的精神特征充分表现了以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注,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对人格尊严的高度重视和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其精神内核已被后人继承和发展,并不断闪耀着新的时代光辉. 孟轲曾经说过:”万物皆备于我矣.”以为世界上最可宝贵的东西是内在于每个人自身的,这就是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这些精神财富的价值远远高于外在于人的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依此价值标准,孟轲对他所追求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作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一,自信自尊,刚正不阿的高尚气节.“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就很鲜明地展现出了孟子人格上的一大优点——自信自尊.孟子以继承三世之伟业为己任,以”变今之俗”(《孟子?告子下》)为目标,以身为圣人之徒而自豪,他明确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这种饱含大丈夫气节的人格气度总是能够使他如御风而行,居高临下,声势夺人.这强烈地体现在他与君王的对话中.孟子与国君交谈,”说大人,则藐之,勿视之巍巍然”(《孟子?尽心上》),不避锋芒,直冲要害.他的那种无所畏惧而表现出的如决江河的浩然正气令君王”莫之而能御”(《孟子?梁惠王上》).除此之外,孟子对待君民关系也毫不保留地展现出他自信自尊的人格.孟子巧妙地把性善论运用于君民关系的理解中.”人皆可以为尧舜”,故”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这些激烈的言辞无不朝统治者的威严发出挑战,体现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在对自己有着严格的人格精神训练,同时又对世人,或者说对君王,对百姓,提出了人格上的目标追求.这便是孟子的理想人格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于君,实施仁政王道;于民,铸就理想人格.因此,孟子说的民贵君轻,与其说是在贬低国君的位置,倒不如说只是在寻求一种平衡,君民间的关系平衡.孟子为何”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他只是希望诸侯王能够效法先王,行王道,安天下.君所以为君,尧舜也;民所以为民,大丈夫也.君民所以为人,性善也.其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在继承孔子思想上,孟子着重于仁和义,并把它们当作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他一再强调:”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孟子主张”居仁由义”(《孟子?尽心上》),这里说的义,是指大道,是道德和义理的内在根据,有”理义”,”礼义”,”仁义”等意思.孟子把仁义作为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人生最可贵的品质.世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当以义为重.”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孟子-万章上》),出处进退,一合于义.”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可见,就与不就,舍得之道,唯义已矣.孟子把义看作是如此重要的道德约束,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不为禽兽,斯仁义在矣.如果人们只讲利,不思义,那就与禽兽无异.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告子上》)在这段话中,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 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于”士”,孟子特别加以重视,强调”士”必须学习孔子说的”志于道”,必须始终以行道为己任.孟子对孑L子这三个字的阐释可谓淋漓尽致:”王子垫问日:’士何事?’孟子日:’尚志.’日:’何谓尚志?’日:’仁义而已矣.”‘(《孟子?尽心上》)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孟子?尽心上》)这便是孟子对”士”阶层提出的要求,要有高尚的志向,以天下为己任,以行道为最高目的,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他们持较为轻视的态度,甚至不屑一顾. 其三,至大至刚,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气.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当公孙丑问及何谓浩然之气时,他先说”难言也”,紧接着对”浩然之气”有这样的解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日, 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如若这种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间.然而这种至大至刚的精神意义上的气,如何充塞于天地之间呢?这恐怕就是孟子的难言之处了.面对这种情景,孟子不可能求救于当下甚至上古时流行的朴素唯物主义精气论,于是创造性地赋予气以道德属性,将其纳入到理性思维的范畴.有一点孟子讲得很清楚,就是他的这种”浩然之气”,必须配之以义与道.义,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杠杆;道,就是事物之理,是道德的内在根据.“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这是一股凛然正气,是对自己行为的正义性的自觉,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孟子以为,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可以说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了.孟子的”浩然之气”一说,影响很大,特别是他将气赋予道德含义对后世具有重大贡献.后人常提的正气,节气,骨气,豪气等词无不与孟子的气论有关.孟子的气,既是一尊道德偶像,又是27第16卷第3期(2011)寸青高旰拒V o1.16No.3(2011)孟子人格铁的象征,孟子人格中透射出的股股浩然正气正如他那副铮铮铁骨般耿直笔挺,直冲霄汉,充分展示着孟子的鲜明个性.其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富贵不能使我放纵享乐,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卑躬屈膝.这是孟子对”大丈夫”理想人格精神特征的最集中,最着名的描述.孟子强调富贵的诱惑,贫贱的煎熬,威武的逼压都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考验和洗礼,只有经受住了这种考验,才能形成一个刚毅自强的理想人格. 而这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则是主体对天将降大任的自觉承担,是主体的使命意识即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意识的自觉,正是有了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自律,大丈夫才能自觉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不屈服任何外来的压力,不迷失方向,不丧失意志,正道直行,凛然正气,才能”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轩乘,我得志,弗为也”(《孟子?尽心下》).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表现出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不淫,不移, 不屈的英雄气概.三,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养成之道孟子继承了孔子以后儒家学者以修身为本的道德教育传统,强调”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实现必须从修身做起.孟子说:”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守身,守之本也.”(《孟子?离娄上》)根据东汉赵岐的解释”守身”即为修身,孟子强调修身为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天下是由各个诸侯国构成的,因此, “天下之本在国”;各诸侯国是由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许多家庭构成的,所以”国之本在家”;而家庭又是由每一个具有独立个性与人格的个体所组成的,因此,”家之本在身”.正由于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才有”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上》).所以孟轲注重人格养成,强调修身为本.修身关系着天下的兴衰,国家的存亡,个人的荣辱.如何修身?孟轲提出居仁由义的主张.他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孟轲认为仁是人的安适的归宿,义是人必走的康庄大道,如果放弃安适的归宿而不去住,舍弃康庄大道而不走,是可悲可悯的,因此,他要求人们在进行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要“居仁由义”,具体则应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存心寡欲.孟子认为修身主要是存养心性.人的心性中本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人格养成的首要任务就是存养和扩充这些善端,使其发展为人所具备的现实的道德品质.“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存养和扩充善端的主要障碍来自于耳目口舌之欲.因为耳,目,口, 鼻,舌等身体器官是非理性的,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它们与外物接触,很容易被引入歧途,从而迷失方向,所以修养善28性的最好办法就是寡欲.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意思是善端和欲望之间成反比的关系,人的物质欲望越多,善端的存养就越少,要想存养善端就必须减少食色等物欲.孟子所提倡的存心寡欲的修养方法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禁欲主义色彩,但是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重视精神追求却是应该提倡的.其二,持志养气.孟子认为”士”最重要的便是持志.所谓持志,就是立志或尚志.根据《孟子?尽心上》记载,有一次,齐王的儿子问孟轲:”士何事?”孟子回答:”尚志.”又问:”何谓尚志?”孟子解释说:”仁义而已矣……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由此可见,孟子在道德修养中所强调的持志就是要人们做到”居仁由义”,具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理想和信念.在人格养成的过程中,注重培养理想和信念,在正确理念指导下,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是符合道德教育规律的.盂子在人格养成的过程中继承了孔子”立志”的思想,鼓励学生树立高远的理想,有远大的人生抱负,是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的. 孟子把持志与养气密切相联.他说:”夫志,气之帅也”,“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孟子?公孙丑上》).在这里,孟子所说的”志”是指理想,信念和意志;”气”则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是一种情绪和情感.孟子说: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浩然之气”究竟是什么,连孟子本人也说”难言也”,但他解释为:”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由此可见,孟子所说的这种至大至刚的,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就是人们日积月累的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是压倒一切邪恶的正义的精神力量.孟子强调持志养气,就是强调理智与情感的统一,信念与意志互动共生.这在人格养成过程中已经被证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修养方法.其三,意志磨砺.孟子要培养的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标准范型的人才,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力.他认为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是由刚毅果决的意志统帅的.因此,他在人格养成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人的意志力的培养和磨砺.在意志磨砺方面,孟子摆脱了主观唯心主义性善论的羁绊,认识到了客观环境,人生际遇对个人才能,性格和品德的重要影响,得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着名论题.孟子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忧患中得以生存,不断增加的忧患意识将使个人和民族,国家的生命力越来越强;否则,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整Et沉浸在歌功颂德的自慰之中,容易导致萎缩,退化和消亡.因此,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孟子提倡人们忧患意识的培养,告诫人们必须居安思危.孟子认为,一个人超凡的智慧和胆识来自于不断增强的忧患意识,来自于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炼.而人要想成就一番第16卷第3期(2011)石芳: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V o1.16No_3(2011)伟业,也必须经过挫折和坎坷,孟子以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和百里奚等历史名人为例说明超凡的智慧与能量,高尚的品德与才干都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所以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从这段引文里,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关于意志磨砺的思想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在他看来,受命于天的”大人物”所经受的艰苦磨炼, 似乎是一种天意的安排,这确实是不足取的.但是,从方法论的角度讲,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胆识,才智,高尚的精神,气节是离不开艰苦锻炼的.只有经历人生世事的各种磨炼,才能造就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高尚情操.其四,反求诸己.在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孔子提倡忠恕之道,告诫弟子凡事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孟子除继承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的思想,强调:”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此外,闻过则喜,改过迁善等都是盂轲倡导的修养方法,这些修养方法已经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孟子倡导的”大丈夫”精神是中国民族精神最闪光的亮点,对塑造民族之魂居功至伟.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最集中地表现在其伟大思想家的思想上.孟子的”大丈夫”精神是我们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永不过时.当今社会,某些人逐利忘义,寡廉鲜耻,一味追求权势,名利,财富,仁民爱物的伦理情怀淡漠了,坚持真理的浩然正气缺失了,蔑视权贵的高尚气节衰微了.孟子的”大丈夫”人格精神对匡救人类精神世界面临的问题,有其重大意义.参考文献:【1】杨伯峻.孟子译M】.北京:中华书局,1996.【2】杨伯峻.论语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3]杨泽波.孟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4]徐洪兴.孟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Menciu’SIdealPersonality:ATrueManSHIFang(Normaluniversityinstituteofpoliticsandlaw,LanzhouGansu730070) Abstract:Theidealtheoryofpersonality,”atrueman”raisedbyMenciusasthecr iterion,isfullofsuchmeaningsas”neitherriches norhonorscancorrupthim;neitherpovertynorhumblenesscanmakehimswerv efromprinciple;andneitherthreatsnorforcescansubduehim”,”spiritoffearlessness”and”laydownone’slifeforajustcause”.Ita lsotakesthespiritualfeatures,forexample,self-confidenceandserf-respect,uprightness,freeingpeoplefromoppression,theg reatestandmostunbendingandindomitablespirit,ete; Tocultivateanidealpersonalityof”atrueman’’needstoobeysuc happroachesas ”fewerwants”.”insistingonwillingofkeepingair(Yangqi)”.”strengtheningthemind”.”walkinginthepathofvirtue’’and”lookin gdeeperintooneself’’.KeyWOrds:Mencius;personality;atrueman责任编辑:马晓娟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