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理想人格的思想与践行
略论《孟子》的理想人格

2017.04一、理想人格概述人格是指人在世界万物中的格位,主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和格式。
从实质来看,人格是对道德理想的体现,但与一般道德理想不同,人格理想是对人格的进一步转化,可以表现出具体的形态,成为人格典范。
理想人格就是在某一种文化中,受到人们极力推崇和尊重的人格范型,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文化中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特征。
理想人格表现出来的形式是完美至善的,有着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它与现实人格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是人们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表现为一定的超前性。
二、《孟子》对理想人格的阐释1.人性善《孟子》理想人格学说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人性善”,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羞恶、恭敬以及是非“四心”,这可以看作理想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区别人与动物之间差异的主要特征。
这“四心”的延续就是其中道德修养的延续。
同时孟子也认为,如果人们主观的努力程度不够,或者是受到周围客观环境的影响,都有可能会丧失“本心”。
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希望保持善的本性,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必须注重道德修养教育。
2.人皆可以为尧舜尧和舜作为我国古史中的圣明君主,受到古代以及当代人的仰慕,其思想道德已经达到了至高的境界,是理想人格的典范。
《孟子》中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其含义主要是尧、舜所具备的理想人格是可达到的,只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形成与尧、舜相同的理想人格。
从中可以看出,孟子的主要目的是鼓励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并以尧舜的理想人格为目标,提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修己、善其身孟子认为,如果想使社会和谐,那么社会中的所有个体都需要不断地完善自我,这也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基础和前提。
所谓的“修己”“善其身”强调的都是在道德观念上注重自律和自重。
首先,人们如果想成为有道德的人,必须做到修己、善其身。
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目标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吃喝需求的话,则与动物没有什么差别。
因此,人们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略论《孟子》的理想人格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蔡君52DOI:10.16412/ki.1001-8476.2017.11.026ywjszxk@修养,加强对良好品格的培养,塑造理想人格。
孟子的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

孟子的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学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主要理念是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四个方面分析孟子的学说,探讨其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首先,孟子强调君子修身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子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和自我修养,以成为社会的楷模。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只要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自我修养,就能够发挥出人性的善良。
君子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以身作则,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现代社会中,君子修身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其次,孟子强调齐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睦与稳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孟子提倡君子应该尽力维护家庭的和谐,关心家人的幸福与福祉。
他强调孝道,认为孝敬父母是君子的基本义务,也是修身的重要方面。
孟子的齐家思想强调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与互助,为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
在现代社会中,齐家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才能够培养出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社会价值观,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第三,孟子强调治国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为本,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强调君主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依法治国,保障人民的权益。
孟子的治国思想强调了君主的责任与义务,提倡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为人民谋福祉。
在现代社会中,治国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公正的政府治理,保障人民的权益,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最后,孟子强调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应该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统一。
孟子思想研究

057[摘 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增强文化自信的因子是新时代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
孟子在百家争鸣时期始终坚守、发展和捍卫儒家文化,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深入对孟子的研究,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 键 词]孟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孟子思想研究丁雅芳孟子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孟子对儒家文化有十分执着的自信,为了推崇和弘扬儒家思想,常辩于诸侯国之间,在展现文化自信的同时创造出了孟子思想。
一、孟子“孟轲,邹人也。
”约公元前372年,孟子出生在鲁国的附属国——邹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邹城市,其曾被誉为“东方君子之国”,是炎帝一族繁衍生息的地方。
黄帝一族及其子孙融合了炎黄文化,并逐渐演变为儒家思想的源头邹鲁文化,而且深深影响着孟子。
邹鲁文化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体,倡导孝悌治家,尊亲敬长,彬彬礼让。
儒家传承了尧舜以来的优良家学、家风,并加以发展,形成了只有在邹鲁才得一见的圣人家风。
孟子从小就受到浓厚的邹鲁文化的熏陶,加上门风尚儒,使孟子对儒家思想有了深刻的认知和向往,奠定了孟子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石。
约公元前330年,42岁的孟子离开邹国游历诸侯国。
在游历的过程中,孟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主张和理想,用周代文明和儒家思想教化各诸侯,让他们学习诸如孔子般的圣人,试图逆转当时的形势。
尽管人微言轻,但孟子不辞辛苦奔走雄辩,从而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就更大了。
直至60岁,约公元前312年,孟子回到了邹国讲学著述,广收门人弟子,将自己的想法、主张以及没有实现的理想讲授给自己的学生,使之得以流传,特别是著述,即《孟子》一书,其中不仅记录了孟子与诸侯、各家和弟子的谈话,还记录了孟子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遇到的种种挫折和对自己的反思,但更多的是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孟子的英雄气概和大丈夫气节,其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为孟子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现实基础。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主张贯穿于其著作《孟子》中。
孟子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主张,主要包括天命论、人性善恶论、仁政思想、教育理念等。
以下将分两篇详细介绍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的思想主张(上)孟子的思想主张可以从天命论和人性善恶论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天命论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孟子认为,人类是受到天命的影响和制约的,天命决定了人们的命运和发展。
他认为在天下有一种道德秩序和权威,称之为天命,它能够调和和保障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孟子提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意即天命赋予人类重任时,会先使得人受到痛苦和困苦的考验,只有通过磨炼和坚持,人才能够完成自己的使命。
这种观点反映了孟子对人生命运的理解和对个人奋斗的重要性的强调。
其次,人性善恶论是孟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天生具有善良的道德本性。
他提出了“性善论”,意指每个人都内在地具备了善良的品性和道德感。
他认为人性的本善是作为天赋的天命所赐予的,人人都有追求善良行为的本能和责任。
孟子对于人性善良的立场,不仅对个体有着重要影响,也在社会伦理学中对行为准则的确立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孟子思想的两个核心主张分别是天命论和人性善恶论。
天命论强调人类受到天命的制约和考验,在实现自己的使命之前需要经历磨炼和奋斗。
人性善恶论则强调了人性的善良性质和每个个体对善行的责任。
这些思想主张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孟子的思想主张(下)除了天命论和人性善恶论外,孟子的思想主张还包括仁政思想和教育理念。
首先,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提出了“兴仁治国”、“王道”等概念,强调君主应该以仁政来治理国家,通过实行宽仁政策,保障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义和善良为核心价值观,以温和的态度对待人民,关心民众的疾苦,尽力解决社会问题,从而达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目的。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孟子著有《孟子》一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受业于子思。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的主要思想

1、重民:重视百姓的利益,一切以民利为先
2、爱民:关心、体恤百姓疾苦,想百姓之所想,急 百姓之所急。 即“乐以天下,忧 以天下。”“乐民之乐,忧民之 忧”
3.养民,富民:即要“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
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他提出, 首先,统治者要无夺农时,因地制宜的发 展生产,反对滥捕乱伐,休养生息:其次是实施井 田制,让百姓拥有耕地,第三,减轻赋税,“取民 有制“。使百姓丰衣足食。 4、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他认为“善政不如善教 之得民”,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 可以使人“明人伦”,从而达到“父子有亲,君臣有 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孟子主张统一,但反对兼并战争,认为”春秋无 义战”,反对暴政,认为“不嗜杀人者”能统一天下。
2、他认为对于那些残暴的国君可以进行诛伐,推翻 他,并认为这是正义之举。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闻诛杀一夫也,未闻弑君也” 对汤放桀,武王伐纣,则认为是诛残贼之独夫, 未闻弑君。 孟子并不反对孔子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 人伦关系理论,但他认为君王的所作所为不一定 就是合理的,在孟子的是非观里,决定正误的标 准并不是一个人的地位,而在于是否合乎于仁义。
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在孟子思想中,性善论 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1、提出每个人先天就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 四种善端。此四种心向乃是仁、义、礼、智发生的 根源。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矣。”
2、他认为要形成完美的道德,只要顺应天性, 保 持并扩充这些善性就可以了。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2 )孟子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 回答)
解读孟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

解读孟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的研究中,我对孟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首先,孟子的修身思想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追求善良和道德的天性。
然而,这种天性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
孟子提出了“四端”和“四德”来规范个体的行为,即“仁、义、礼、智”和“忠、孝、恕、信”。
他认为,通过遵循这些道德准则,个体可以实现自我完善,达到道德的境界。
这种修身思想强调了个体的责任和义务,为个人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其次,孟子的齐家思想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
孟子提出了“三纲五常”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即“君臣、父子、夫妇”和“仁、义、礼、智、信”。
他认为,家庭成员应该相互尊重、互相关爱,并且各自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齐家思想,孟子强调了家庭的稳定和和谐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为家庭伦理提供了指导。
第三,孟子的治国思想强调了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政府的最终目标是为人民谋福祉,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孟子提出了“王道”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强调君主应该以德治国,关心民生,尊重人民的意愿和需求。
他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公正的法律和制度来保障人民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孟子的治国思想强调了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为政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最后,孟子的平天下思想强调了和平与和谐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家之间应该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和冲突,追求共同的利益和发展。
孟子提出了“兼爱”和“天下为公”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尊重。
他认为,只有通过和平与和谐的方式,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孟子的平天下思想为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孟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孟子思想主张八个字

孟子思想主张八个字
孟子是古代中国儒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影响深远。
孟子的思想主张可概括为八个字:仁义礼智信、敬贤重士。
仁义是敦促人们追求和平、理性、公正的基础,也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孟子认为,人们必须按照自然规律来行事,仁义作为道义的基础,应当得到尊重。
孟子认为,在行事的时候,应该仁义为先,采取正义的行为,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避免发生冲突,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努力。
礼是培养公民素质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孟子认为,人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和尊重他人的权利,尊重和重视别人的贡献并遵守礼仪,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氛围。
孟子认为,礼仪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建立、维护和发展的基础,所以礼仪应当得到尊重和重视。
智慧就是理解复杂情况的能力,是有效处理困难事物的能力,也是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孟子认为,智慧是推动人类进步、创新的关键。
人们必须聪明谋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地解决问题。
信是孟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真理的本质所在,它是做人的基石。
孟子坚持“以信为本”,认为只有真诚的信仰,才能使人们的行为充满力量、性情和仁爱。
敬贤重士是孟子的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的教育理念。
孟子认
为,仁者人,贤者为智,人们应当敬畏贤者,重视士人,以贤人为师,以士人为友,以此来促进自身的进步。
总之,孟子的思想主张八个字:仁义礼智信、敬贤重士。
他主张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以仁义为先,以礼仪营造社会文明,以智慧处理难题,以信仰为本,敬事贤人,重视士人,以此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理想人格的思想与践行杨泽波 理想人格虽然是现代哲学概念,但其思想主旨孟子已多有涉及。
认真研究孟子理想人格的思想与践行,不仅可以了解孟子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且可以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虽然近来有关的研究时有所见,但其中很多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一、理想人格的层次理想人格不是平面的,有着层级的划分。
孟子将理想人格划分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层次: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14.25)在这六个层次中最基础的是善。
朱熹《孟子集注》说:“天下之理,其善者必可欲,其恶者必可恶。
其为人也,可欲而不可恶,则可谓善人矣。
”这就是说,对人而言,善是可欲的东西,善人是可欲之人。
“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11.7)在孟子看来,就像口味天生喜欢刍豢一样,人心天生就喜欢理义。
这种“天生喜欢”就是“可欲”,就是善。
换句话说,人心是自然“向善”、“欲善”的,沿着人心的自然趋向走,必然走向善的方向,人也就成为了善人。
信是“有诸己”的意思。
《说文》将信与诚互训:“信,诚也”;“诚,信也”。
人在行动中处处以自己原本具有的善性为指导,这就是“有诸己”,就是信,也就是诚,而如果时时处处都做到信,也就使自己成为了“信人”。
可见,如果细分的话,“有诸己”可以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行为的根源是自己的良心本心①,不是迫于外在的压力;第二,行为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良心本心,不附加任何外在的目的。
所以“有诸己”也是一种善,是真诚的善,而不是虚假的善。
恰如见孺子将入于井前去抢救,这种行为是“可欲”的,是一种善,而这种善源于自己的良心本心,不是外力强加的。
更为重要的是,救孺子的行动不是做给人看的,只是因为恻隐之心的发动,便去实行了。
正因为如此,在孟子看来,“信”比“善”还要高出一个层次。
美和“充实”联系在一起,充实前面讲的“善”和“信”,就叫做美。
朱熹《孟子集注》说:“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矣。
”“力行”的目的是求善,就是前面讲的“可欲之”,也就是善。
“力行”的根据和目的不在别处,在自己的内心,就是前面讲的“有诸己”,也就是信。
将这种“可欲之”的“善”,与“有诸己”的“信”充实起来,达到相当的程度,即朱熹说的“充满积实”,这就是美了。
值得注意的是,学界常有人将孟子讲的“美”认同为审美之美,由此大谈孟子的“美学”,这实在是望文生义,不足为取。
大是“充实而有光辉”的意思。
《孟子》中大人一词有三义,一是在高位之人,如,“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14.34);二是有德之人,如,“养其大者为大人”(11114);三是有德同时也有功业之人,如,“惟大人能格君心之非”(7.20)。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属于第三种情况。
朱熹《孟子集注》说:“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则德至盛而不可加矣。
”就是说,内心之德不仅充实,而且德照于人,光泽于业,这就叫做大。
可见,美和大的区别,就在于美只是于内充实,而大还要显露于外,所以这里的大人,主要是强调发于事业,光泽于人。
总的看来,善、信、美、大,都比较好理解,但圣和神的歧义较多,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先说圣。
朱熹《孟子集注》依据张载“大可为也,化不可为也,在熟之而已矣”的说法,将此句释为:“大而能化,使其大者泯然无复可见之迹,则不思不勉,从容中道,而非人力之所能为矣。
”与此不同,赵岐注为:“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是为圣人。
”焦循《孟子正义》则认为:“此谓德业照于四方而能变通之也。
”我认为,赵岐和焦循的看法准确一些。
根据有二:首先,《孟子》中“化”字出现5次,一次指“死亡”,其他4次除此次外还有“瞽瞍 豫而天下化”(7.28),“所过者化,所存者神”(13.13),“有如时雨化之者”(13140),都指“化育”、“变化”,并无“化解”、“融会”的意思。
其次,孟子与孔子对于圣人的看法不尽相同。
孔子讲:“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论语》7126)大概因为当时孔子没有找到一个开明君主,其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所以感叹圣人不得而见,能见到君子就不错了。
孟子心目中圣人的标准似乎要低一些。
伯夷、伊尹、柳下惠虽然各不同道,各有不足,但孟子认为他们都能行于仁道,使一方百姓受尧舜之道的润泽,所以也是圣人,是“圣之清者”,“圣人任者”,“圣之和者”(1011)。
孟子对这三个人的评价,正好与“大而化之之谓圣”的说法相吻合。
可见,“大而化之之谓圣”,与“达则兼善天下”(1319)有关,与“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同义,是“不仅充实表现出光辉,而且其德业能够使天下四方发生变化,就是圣”的意思。
再说神。
首先,非常明显,这里的神指“神奇”、“神妙”,而不是指神人。
其次,什么是“不可知之”?在我看来,这和孟子经权思想有一定的关联。
②孟子有段话可作这方面的参考: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
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
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
(1216)孔子在鲁国当司寇不被重用,找个借口,匆匆而去。
人们或以为孔子是为了争祭肉,或以为孔子嫌鲁国失礼,但有谁能知道孔子的真实初衷呢?下面两段话可以看作这个问题的结论: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1315)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12.6)一方面,庶民百姓只知如此去做而不知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一生都走这条道,却不了解这是什么道;另一方面,君子存心养性达到一定境界后,在践仁行义的过程中,“行权”应变,应付自如,会根据各种不同的条件,采取一些不同的做法。
这两方面加起来,就造成了君子所作所为不为一般人了解的情况。
“不可知之之谓神”,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说的。
这就说明,神是圣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根据情况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方案,从而达到游刃有余、“出神入化”境界的意思。
因此,神与圣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并没有十分特别的意思。
儒家始终把圣人作为理想人格的极致,没有另外再单独列出一个“神人”来,就是明证。
总之,在孟子,理想人格有着不同的层次,其最高的层次是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
只有把握了这个思想,才能对“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二、理想人格的践行孟子不仅提出了理想人格的思想,而且在现实中身体力行,努力建构理想人格,使自己升华为理想人格的化身,为后世所敬仰和学习。
可以说,儒家理想人格只是在孟子之后才真正丰满起来的。
因此,研究孟子对理想人格的践行,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孟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践行,有众多表述,初步分类,可以例举如下十端:1.志于仁义。
理想人格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的源泉不能来自外部,只能来自内心,来自内心原本具有的仁义。
人只要志于仁义,就可以成就大事,成为大人。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13.33)士身负着伟大使命,所以他们的志行必须要高于常人,这就是所谓的“尚志”,而“尚志”无非就是按仁义行事,这就是所谓的“仁义而已”。
2.存心向善。
立志于仁义,便有了向善的内心根据,就可以保证时时处处向善不已。
下面这段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
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13110)普通百姓虽然也有良心善性,但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所以要等待文王这样的圣人出现之后,“以先觉觉后觉”,才能保持自己的善性,奋发有为。
理想人格的豪杰之士与此不同,即使没有文王那样的圣人出现,也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不随波逐流,保持自己的良心善性,奋发有为。
这就说明,理想人格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自己的良心善性,存心向善,乐此不疲。
31恒存忧患。
艰苦对人是一个锻炼,忧患可以使人有为,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大都来自困苦的环境。
从事田野耕作的舜后来成了天子,从事夯土筑墙的傅说后来被武丁提拔为相,从事捕鱼制盐的胶鬲被举为殷纣的大臣,当过狱官之长的管夷吾成为齐桓公之相,孙叔敖从偏僻的海滨被举为楚国的令尹,百里奚从掳者手中赎出被立为秦缪公之相。
孟子从这些事实中得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12.15)的重要结论,并指出: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疾。
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13.18)人们之所以有道德、智慧、道术、知识,常常在于他们有灾患。
孤立之臣、庶孽之子,由于地位低下,处境艰难,总是操心不安,陷于虑患,所以才能通达。
41重耻知辱。
内心有了仁义,也就有了道德是非的标准,有了道德是非的标准,也就知道了什么是光荣,什么是羞辱。
所以,重耻知辱是理想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尽心上》六七两章专门谈这个问题。
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13.6)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13.7)羞耻之心对人生非常重要。
如果一个人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当然也就永远赶不上别人,永远落在别人后面。
51摈除乡愿。
在《孟子》全书倒数第二章,万章问孟子,什么叫做乡愿?孟子回答说:“何以是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
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
”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14.37)乡愿指责他们却举不出缺点,责骂他们又找不到由头,混同于流俗,迎合于浊世,为人似乎忠诚守信,处事似乎方正清洁,自己觉得正确,到处讨人喜欢,但就是不能与之深入尧舜之道,所以是损害德行的人。
这种人在孔孟心目中当然只能是“德之贼”了。
6.志向宏大。
以上这些做到了,便成就了道德,但仅仅如此,还不能纠正社会的失序状态,因此,真正有道德的人不能满足于这些,还必须有宏大的志向,对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孟子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他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4.13)虽然孟子最终没能完成平治天下的任务,但这种宏大的志向一直为后人所景仰。
71出仕以道。
在当时的情况下,士人只有出仕为官,依靠开明的君主,才能实现王道政治的理想,所以儒家从不主张隐世,孔孟也无不希望出仕为官。
但是,士人出仕必须合乎礼义,不能胡来,孟子打比方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
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6.3)士人希望出仕为官,如同男孩希望有妻室,女孩希望有婆家,是很正常的。
但是士人出仕必须合乎礼义,否则便如同男女之间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扒门相望,爬墙私会一样,只能让人轻视耻笑。
81志气浩然。
大丈夫当有浩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