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孔子“问志”与其理想人格
孔子论君子人格

孔子论君子人格孔子的君子人格学说,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面相和价值取向,对以君子人格为核心的君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君子与位与仁位意识是孔子君子人格学说的结构性因素。
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词已广见于《诗》《书》等先秦典籍,是先秦贵族、官僚的通称,与之对应的是“小人”,即普通民庶。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
”(《左传·襄公九年》)君子、小人划分的依据是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主要是政治、经济地位。
德能适位是位意识的核心理念,强调主体的素质和能力与其所处的地位、职位相匹配。
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论语·里仁》)意思是,一个未曾入仕的读书人,以及欲谋求更高职位的人,其所思所虑应该是“所以立”,即自己是否有立于其位的德能素质。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周易·系辞下》)孔子认为,不胜其任,很少有不遭及灾祸的。
敬业守位也是位意识的基本理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孔子完成了君子由先秦贵族、官僚的通称向理想人格的学术转换。
在中国教育史和思想史上,孔子第一次明确君子作为教育目标,“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君子成为理想人格的代称,深刻地反映了春秋晚期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与变革的时代要求。
宗法贯穿政治、经济权力分割的制度已开始动摇,作为“四民”之一的“士”阶层形成和发展。
孔子的时代,士主要指读书人,即所谓“士民”。
其职业选择,或入仕,或专事文教,后者作为精神和文化生产者,从事文化的积累、传播和创新。
这种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深刻变化,反映在意识形态上则是学术文化和私学的兴起。
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的,“各家哲学的兴起,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第 39页)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天下归仁”的政治、社会理想,是孔子建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和首创私学的动力。
孔子的君子人格修养及其现代启示(讲座)

二、儒家倡导的基本治国方略
富民与教民并举的仁政措施 《孟子· 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 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 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 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其精神实质: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
九、孔子君子人格修养的现代启示 1、深刻理解世道人心,正确处理“五 人”关系:人伦、人道、人物、人事、 人情。 2、人文道德素质培养是做人的根本原 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要始 终追求高远的人生境界。 3、面对错综复杂、物欲横流、金钱至 上的社会现实,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 脑,大是大非面前有自己的人生准则。
三、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孔子生日,公历9 月28日)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我国古 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孔子 一生的主要活动是 仕与学。 (一)33岁以前,耕读习礼 (二)34-37岁,游学问道 (三)38-50岁,治学授徒 (四)51-55岁,出仕为政 (五)55-68岁,周游列国 (六)68-73岁,礼乐归宗
四、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孔子的思想言行主要记载在《论语》中;《 论语》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论语 》共14000字左右) 为人、为学、为政是孔门讨论的重要内容; 识人、知人、成人(成就自我)是孔子人学 思想的重点。 孔子将人分为三个层次:圣人、君子、小人。 圣人是理想人格,君子是现实人格。倡导崇 尚君子,反对小人。
二、儒家描绘的社会理想蓝图
《礼记· 礼运》是儒家社会学说的重要表述,描 绘了从小康社会到大同世界的发展: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 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谋 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大同世界的核心内涵: 公平、公正、和谐、安定、文明、幸福
国学经典解读 孔子的人格魅力-以为考察中心

国学经典解读孔子的人格魅力-以为考察中心毫无疑问,文献资料(传世的/出土的)是我们进入古人精神世界的桥梁和通道。
后人之于孔子,其情形亦复如是。
司马迁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史记·孔子世家》)研究孔子的文献资料,除了《史记》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等外,直接的材料则是《论语》、《孔子家语》,以及《礼记》等;而《论语》一书,更是天字第一号的基本文献。
后世欲知孔子,舍《论语》复将何从?故《论语》巍然而为儒家要典,甚或可尊之为儒家“圣经”;《论语》之所言所论,屹然而为足可与时间相抗衡的空谷足音。
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说:“《论语》一书,乃孔子遗训所萃,此为中国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
”《论语》一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
重读《论语》、“想见其为人”,感叹他广博的知识和儒雅的风度,体味其文化思考与生命关怀,探寻圣人的精神风骨与人格魅力,真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者也。
如此读《论语》、思孔子,庶几近于陈寅恪所谓“同情之了解”。
孔子,一个人格伟岸的仁者、一位“何其多能”的卓越的智者、天意纵使之而成的一代圣人(“固天纵之将圣”)(《论语·子罕》),被誉为时代的精神偶像。
早在西汉之时,司马迁就已经推许孔子为“至圣”(《史记·孔子世家》)。
后来儒家极力构想的、积极追求的理想人格(“内圣”),其实孔子早就是光辉的典范,堪称“万世师表”。
孔子非凡而永恒的人格魅力,约略可从以下几端“述”之:文化的终极关怀者文化,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标志;因此,所谓“文化”,实即“人的文化”(贺麟称之为“人文化”)。
文化,是支撑人格的基石,是砥砺人格的中坚;因此,正是文化赋予人格以厚重的意义。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终生以恢复古代的文化传统为己任,并以发扬光大这一文化传统为其职志。
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第1课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4)

日以煜乎昼 月以煜乎夜
任务活动三:探究句法
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光要学习重点的实 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围绕词出现的语言 现象,有时候要了解关于文言句法的一些知识。 下面我们围绕“宾语前置”这样一个句法现象给 大家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和学习。
日以煜乎昼 月以煜乎夜
➢ 知识卡:宾语前置句
概念:宾语本来应该放在动词后边,有的需要放前边,所以就前置。宾 语前置句的本质是语序的颠倒,属于倒装句的一种。 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 3.介词宾语提前 ✓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3)如其礼乐:
答案:
1.以 (1)介词,因为 (2)动词,认为 (3)动词,做
2.如 (1)假如 (2)或者 (3)至于
(4)介词,用
日以煜乎昼 月以煜乎夜
任务活动五:习题巩固
六、重点虚词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4.唯求则非邦也与: 5.而 (1)子路率尔而对曰:
日以煜乎昼 月以煜乎夜
➢ 知识卡:宾语前置句
✓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日以煜乎昼 月以煜乎夜
查看字音
曾皙( xī ) 哂(shěn) 雩( yú) 铿(kēng)尔 小相( xiàng) 冠( guàn )者 喟( kuì)然
杨国荣:儒家眼中什么才是最理想的人格

杨国荣:儒家眼中什么才是最理想的人格杨国荣:儒家眼中什么才是最理想的人格典籍导读《道德与文明》杨国荣2015-12-18 15:37我要分享8导语:理想人格可以视为价值理想的具体体现,它以综合的形态展示了人的价值取向、内在德性、精神品格。
儒家从先秦开始已考察人格理想的问题。
人应当走向何种存在形态?完美的人格具有何种内涵?这一类问题都为儒家人格学说所关注。
尽管随着社会的演进,对人格的理解需要进行历史的转换,但儒家人格学说中的一些思考,在今天依然有其意义。
文:杨国荣按儒家的理解,理想的人格包含多重内涵。
早在先秦,儒家已提出了成己之说,所谓成己,也就是成就理想的人格。
孔子以仁道立说,仁道的基本要求是爱人,这一要求决定了理想人格以仁爱的精神为题中应有义。
作为理想的品格,仁爱不仅仅一般地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关心,而且更在于同他人在情感上的相互沟通,亦即以真诚之情对待他人。
孟子把仁界定为“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一种同情心。
在孟子看来,一个完美的人应当具有普遍的仁爱之心:“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孟子·尽心下》)同样,荀子也认为,作为理想的追求,完美的人格应当包括健全的情感。
对荀子而言,人性之中本来便包含着情:“情者,性之质也。
”(《荀子·正名》)当然,本然形态的情感还未能达到理想的要求,人格应当进而提升到诚的境界。
儒家眼中什么才是最理想的人格(资料图图源网络)人格的另一重规定是坚定之志。
孔子说:“仁者必有勇。
”(《论语·宪问》)“仁者”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勇”则更多地体现了意志的品格。
意志首先具有自主选择的功能,孔子强调“为仁由己”,便把是否遵循仁道视为主体自主的选择。
除了自主的选择外,意志还表现为一往无前的坚韧毅力,对孔子而言,为了实现仁道,即使献出生命,亦应在所不辞:“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正是这种意志的坚毅性,构成了完美人格的又一品格。
“问”中见“志” 部级课《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品鉴

在古代,暮春时节气温适宜,水清洁且充足,因此暮春洗澡并没有不妥。然 而,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春季是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发季节,频繁洗 澡可能会导致皮肤干燥、过敏等问题。此外,春季气温多变,洗澡时容易受寒, 引发身体不适。因此,现代人并不建议在暮春时节频繁洗澡。
在《论语·侍坐》中,孔子问弟子们的志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 别作了回答。子路志在安邦定国,曾皙则向往恬淡的生活,冉有希望能治理一方 土地,公西华则愿意从事外交工作。这些弟子的性格和志向各异,但孔子并没有 过多评价。不过,从这些弟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是积极向上、有追 求的人,这也是孔子所提倡的“志于道”的精神。
通过分析《论语·侍坐》中的四位孔门弟子,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社会对于个 人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而暮春时节洗澡是否合适这个问题则涉及 到古代文化和现代科学的冲突。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 和现代生活之间的差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总之,《论语·侍坐》不仅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修养问题,还涉及到 古代文化和现代科学之间的冲突。通过深入剖析文章中的细节,我们可以更好地 理解古代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差异与。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2、思考下面问题,并讨论解决。
①孔子的这番话实际是针对弟子们的言论展开的,他为什么要冠以“以吾一 日长乎尔”这样的开场白?
明确:这句话一方面消除了师生之间的拘谨和距离,使谈话的气氛变得轻松; 另一方面也表示出孔子对弟子的熟悉和了解。“毋吾以也”,真正意思是“不要 因为我年纪比大家大一点,大家就不敢讲了”。这既表现了孔子与学生不拘礼节 的亲密关系,又表现出孔子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的教书育人方法。“居则曰: ‘不吾知也!’”
论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

论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郭广银内容提要总览历代儒家的伦理思想,可以发现理想人格学说在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从理想人格的具体模式看,在儒家的伦理思想中,有两类理想人格一直是世人所推崇的t 一是圣王人格,一是君子人格。
前者是儒家所设定的做人的最高典范,后者是做人的一般范型。
圣王人格源于孔孟,发展于苟子及《大学·礼记》,最终完备于束明理学,形成了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组成的圣王人格理论。
儒家的君子人格作为做人的一般范型,是对圣王人格的补充,君子人格体现在重义轻利的素质、安贫乐道的风范、自强不息的精神、坦荡宽容的品性几个方面。
儒家理想人格理论有其积极的现代价值,对于当代社会的人们加强群体合作关系、克服社会危机、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儒家理想人格的剖视在我国道德理论与实践中,理想人格问题一直是古人从事道德修养所普遍关心的问题。
所谓人格,它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在。
在古代,格的原始意义指方形的框子,引申意为法式和标准。
因而合乎做人的标准就称有人格,不合做人的标准就叫无人格。
理想人格问题就是要求做人达到、合乎什么样的标准、范式的问题,它是人们在立人立德的修养生活中所追寻的做人的终极范式。
作为传统思想的主流,儒家伦理学说的理论兴奋点一直在理想人格上。
翻开世界文明史,欧、亚、印三大古老文明系统,就对理想人格论述的力度和跨度而言,无有出其右者。
从理想人格的具体模式来看,总览历代儒家伦理学说,有两类理想人格是一直得到公认的,这便是圣王人格和君子人格。
前者是该学说所设定的做人的最高典范,后者则是做人的一般范型。
儒家的圣王人格即内圣外王人格,是全德、全智、全功的体现,它是在儒家伦理学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起源于孔子和孟子,发展于苟子及《大学·札记》,最终完备于宋明理学。
《论语》里并没有“圣王”一词,但事实上,内圣外王的观念奠基于孔子。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这样一段对话:“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第一讲 孔子

4.过与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 为也。”(《子路》) 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 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 状态是中道。 状态是中道。
5.中与时
孔子说的中庸并不是在两端取一个中间值, 孔子说的中庸并不是在两端取一个中间值,而是有很大的灵 活性。 活性。 (孔子)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 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微子》) 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止则止,可以仕则仕,孔子 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 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
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格。”(《为政》)
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 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 贤”作为补充。 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 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六、德治主张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1.礼治与正名 2.举贤才 3.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4.愚民政策
七.思考
孔子的仁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实现仁? 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 君子和小人有什么不同?
五.君子与圣人
1.君子与小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 仁》)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君子是孔子所肯定的一种人格。 君子是孔子所肯定的一种人格。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在于 他们的取向不同。君子所追求的是德与义,而小人则以利来取舍。 他们的取向不同。君子所追求的是德与义,而小人则以利来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