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特点

合集下载

《论语》中孔子的人格形象

《论语》中孔子的人格形象

《论语》中孔子的人格形象
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他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却在他的知识论说,哲学观点和人格素质方面取得了可歌可泣的成就,其思想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文化。

《论语》的著名记载了孔子给人们留下的思想与道德精神。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伟大人格。

孔子是一个谦逊博学的人,他让我们看到一个谦卑、勤奋学习的形象,孔子曾经说过:“在学习时,就像在拾草一样,人觉得自己无以及众,而不断努力学习,求知若渴,以求
获取真理。

”孔子教育下的学生,用敦厚的习惯、智慧睿智的原则来对待学问,求知若渴,坚持不懈的追求,这让我们佩服不已。

孔子非常重视人的本质,他也说过:“一个自然是潜在的天赋,我们要给它充分的发挥机会。

”孔子提出的绝不依赖遗传的理论,充分发挥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宣传性格形成的正
面价值观,让人们不断对自己要求提高,勇于接受挑战,积极进取,终获成功。

孔子丰富多彩的人格,也增添了他的崇高地位。

他负责任,仁爱,仁慈,以平等心态对待学生,追求完美,拥有传播正义、献身国家、替天行道之勇气。

孔子将知识、真理和理性的思想融入到中国的道德中,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人格是一个多元的全面体系,他的人格的完整让人敬仰,离开世俗的诱惑,执著地追求道德精神,为人民群众服务,带给我们智慧和慈爱。

孔子让我们相信,一个胸怀忠心,毫无私心,知识丰富,认识深刻的人,能够做到爱惜知识、爱护社会,实践传统美德,而改变我们的生活。

总结孔子个人思想特点

总结孔子个人思想特点

总结孔子个人思想特点孔子个人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理论、政治观点、人生观等方面。

总的来说,孔子的思想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以仁为核心: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将其作为人类的最高道德价值。

他认为仁者能够以爱心对待他人,以仁德之心来行善,以仁爱之行来治理国家。

孔子强调,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君子,而君子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宽容他人的过失,以实际行动来表现仁德。

二、注重教育和修身:孔子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

他强调教育应该从幼儿时期开始,并持续终身。

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子应该不断自我超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重视传统和孝道:孔子崇尚传统文化,认为孝道是人伦关系的核心。

他强调子女应该孝敬父母,孝敬长辈是履行人的基本义务。

孔子提倡家族道德,认为家庭和睦、守规矩以及传承先祖的精神是家族兴旺的基础。

四、提倡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克制的、不极端的道德准则。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和谐平衡,避免过分的偏见和极端观点。

他主张在各种情况下,找到一种中庸之道,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个人的安宁。

五、强调礼仪和修养:孔子认为礼仪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了很多关于礼仪的观点和理论,并将其作为塑造人的品质和内在修养的手段。

他认为逐渐培养恰当的礼仪习惯,可以使人变得有修养有品位,并且可以促进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孔子个人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仁爱、教育、传统、中庸、礼仪等方面的关注和强调。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孔子性格

孔子性格

孔子性格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孔子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格严循东 2021年4月30日孔子理想人格的典型:君子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孔子的理想世界孔子的理想世界是一个个体与群体和谐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个人追求理想人生,可以达成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技术与经济停滞的时代,一九七二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顾志耐称之为“传统停滞时代”(traditional stagnation epoch)。

传统停滞时代并非没有技术进步,而是没有长期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

偶发一次性的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力提高,社会的总产值,即GDP增加,人均产值因而增加,生活改善,然而人口随之增加,使人均产值重回原来的水准。

所以传统停滞时代只有GDP增加,没有人均GDP增加。

因此孔子的理想世界,不追求经济进步或经济成长,只追求社会和谐,让人民在和谐的环境中安居乐业,过幸福的日子。

十八世纪后半,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展开,技术进步在科技研发和资主义制度支持下,取得长期持续不断的性质,带领世界进入顾志耐的现代成长时代(modern growth epoch),理想世界就必须在社会和谐之外,加上经济进步或经济成长。

2、伦理优先的价值观孔子的理想人生最根本的部分,是伦理优先的价值观。

所谓价值就是可以直接满足我们内心需要,让我们感到幸福的东西,主要为伦理、财富,以及社会地位与名声;由于可以直接满足我们内心的需要,所以叫作“内在价值”(intrinsicvalue),也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ultimate end )。

伦理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

伦理的实践是道德,道德表现在行为之上为品德,具有品德之人为君子。

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型。

孔子的理想人生包括三个阶段,代表三种不断提升的境界,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3、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首先要从儒家思想体系出发。

孔子提出了“德行天下”的理念,他认为人应当遵从礼义,完善自己,以期在人伦中谋得尊重,使之成为一个大君主,并以此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实现正义的道路是让人们学习道德礼仪,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孔子的理想人格,就是以“仁、礼、义、智”为核心的人格,即“仁者无不义,义者无不仁,礼者无不智,智者无不礼”。

这个理想的人格,是建立在道德礼仪的基础上的,它说明了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和关爱,并且要求人们要按照礼法办事,不能随意改变,而要以智慧去服从自然规律。

孔子的理想修养,是依据这种理想人格的基本原则而追求的,即要谦虚,要学习,要控制情感,要控制言辞,要尊重礼仪,要履行义务,要尊重上帝,要重视和谐。

因此,孔子强调,要以“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为原则,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以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达到兼收并蓄的效果。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当代价值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当代价值

Ab s t r a c t :P e r s o n a l i t y i s a n i n d i v i d u a l h u ma n n e s s s t a n d a r d .Ea c h p h i l o s o p h e r ' s t h o u g h t s y s t e m h a s i t s o wn s e t o f i d e a l p e r s o n a l i t y mo d e S O d i d Co n f u c i u s wh o e s t a b l i s h e d a s e t o f i d e a l p e r s o n a l i t y s y s t e m b a s e d o n” b e n e v o l e n c e ”a n d” c e r e mo n y ” ,i n c l u d i n g g e n t l e ma n,p a t r i o t a n d s a i n t . Amo n g t h e m ,t h e mo s t b a s i c p e r s o n a l i t y i s e mb o d i e d b y t h e g e n t l e ma n r e a l m ma i n l y b a s e d o n” wi s d o m”
c o u n t r y ”a n d t h e s a i n t r e a l m i S t h e e mb o d i me n t o f t h e d o c t r i n e o f t h e me a n p e r s o n a l i t y b a s e d o n t h e” wo r l d ” .W i t h t h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 o f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e r s o f r e c e n t h i s t o r y i n Ch i n a ,t h e t h e o r y o f Co n f u c i u s " i d e a l p e r s o n a l i t y h a s a p r o f o u n d i n f l u e n c e o n t o d a y ' s p e r s o n a l i t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Ke y w o r d s :Co n f u c i u s ;i d e a l p e r s o n a l i t y ;g e n t l e ma n ;p a t r i o t ;s a i n t

孔子的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人格一、引言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以其独特的儒家思想体系闻名于世。

他的理想人格——君子——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

孔子的理想人格不仅在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理想人格,分析其特点及教育观,并探讨其现代价值与启示。

二、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被称作“君子”,这是一种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

君子注重仁爱、正义、礼遇、智慧和诚信等美德,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他们以谦虚、宽容、勇敢、正直和无私的行为方式来展现这些美德。

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三、孔子的教育观与理想人格孔子认为,教育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关键途径。

他的教育观注重全面发展,既要学习知识,也要培养道德品质。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和丰富知识的君子。

四、现代价值与启示孔子的理想人格和现代教育观对于现代社会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于注重物质利益,忽视了道德和精神追求。

孔子的理想人格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宽容、勇敢、正直和无私等美德,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此外,孔子的教育观也为我们提供了培养优秀人才的指导原则,即注重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五、结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体现了儒家高尚的道德追求,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仍要注重精神追求和道德品质。

孔子的教育观为我们提供了培养优秀人才的指导原则,即注重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人物分析

论语人物分析

论语人物分析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论语》的主要人物之一。

他的言行举止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人们,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符号。

通过对孔子的人物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于人生、教育和社会伦理的重要观点。

一、孔子的思想观点孔子的思想观点围绕着“仁”的概念展开。

他认为“仁”是人类的核心美德,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他鼓励人们从自我修养做起,以身作则,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

二、孔子的性格特点孔子是一位谦和而坚定的人物。

他对待人际关系时始终保持着礼仪和谦虚的态度,同时他对自己的学问也很有自信。

孔子勤奋好学,对于自己的教育追求永不停息。

他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注重实践和行动,这是他在当时得到众多学生追随的重要原因。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学以致用”。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孔子主张实践教学,注重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进行学习和思考,提倡学生们主动思考和实践。

他特别注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倡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四、孔子对社会伦理的贡献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的和谐,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孔子提出了“五常”的概念,即仁、义、礼、智、信。

他认为这五种品德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

五、孔子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后世教育家和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孔子的学说也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成为人们共同认同的精神纽带。

结论通过对孔子的人物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观点,性格特点,教育思想以及他对社会伦理的贡献。

孔子的思想价值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他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建立起道德伦理的基石,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8205216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特点魏光峰 摘要 两千多年来,儒家倡导的以“仁”为核心和基石的“君子”人格,是一种大众化的理想人格,它在中华民族思想发展史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在形成这一理想人格的历史进程中,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功不可没,他对“君子”和“仁”的阐释,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点,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继承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孔子 理想人格 君子 仁 东方传统文化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占社会主流的理想人格。

两千多年来,儒家倡导的以“仁”为核心和基石的“君子”人格,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精神偶像。

在形成这一理想人格的历史进程中,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分析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君子”是孔子为世人设计的大众化的理想人格传统儒学的人生理想认为,人的一生应当以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和致力于道德实践为全部内涵,走从“修身”开始,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之路。

他们把成圣成王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提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

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

故学者以圣王为师。

”(《荀子・解蔽篇》)然而,作为人伦道德的楷模,事功政治的极致,圣王在常人的心目中,仰之弥高,难以企及,只可顶礼膜拜,心向往之,缺乏实际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于是,在中国的传统人生理论中就出现了另一个世俗化的,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理想人格,这就是《论语》中先后出现频率高达107次的“君子”。

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的代称,君子是指道德高尚、精神境界不俗的人。

这一概念产生于先秦,到汉代其含义便得以确定。

在孔子时代,君子的概念已基本明确。

具体说来,第一,君子就是有坚定信念的人,他不会因为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动摇。

什么是信念?信念就是“义”,就是“道”,就是“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君子孜孜以求的不是物质利益,而是时刻在为自己的理想信念的实现而生活、而奋斗。

第二,孔子等人认为,君子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信念而不惜付出艰苦努力的强者。

他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坚守义是君子的本质特色,按礼的规范去行动,就可以谦虚有分寸地把这种特色表现出来,坚信这一点,就可以成为君子。

《大学》《中庸》重视君子内在的精神修养,以德的培养为实现理想的手段,提出“君子必慎其独也,”89殷都学刊 1998年Edited by Foxit Reader Copyright(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2005-2006For Evaluation Only.(《大学》)“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中庸》)认为通过修身使自己具有了很高的精神境界之后,其它的品质和能力也就可以具备了。

第三,君子有其特定的行为方式、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

这在《论语》中就有详尽的描述。

比如,君子对待君臣关系的原则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对待他人的态度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君子敬而不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里仁》)君子对命运的态度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也》)等等论述,使人们对君子有了一个立体的了解。

《论语》通篇充满了对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阐释,一部《论语》堪称“君子之学”。

二、“仁”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和基石在《论语》中,与“君子”出现频度相当的另外一个词是“仁”。

它与君子一样,都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范畴。

孔子认为,君子与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君子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离不开仁德,离开仁德的君子,就不成其为君子了。

孔子给“仁”下的定义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想立,也要使别人立;自己要达,也要使别人达。

办事不能太自私,要有福同享。

与此相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这两句话可以从积极和消极方面理解为“与人为善”和“害人之心不可有”,其基础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论语・颜渊》),即爱亲为中心,推及爱身、爱民、爱物。

在这里,“仁”是孔子的一个宏大而切近的生活准则,又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

为了实践他的理想人格,使人人都成为谦谦君子,最终达到“天下归仁”(《论语・颜渊》),孔子号召人们去“求仁”,就是使仁这一道德标准内化为君子的内在品格。

如何求仁呢?孔子提出要“克己复礼”(《论语・颜渊》)。

在孔子心目中,礼是仁得以实现的方式和得以表现的手段。

一方面,礼在规范人们行为的过程中,能够帮助人们树立仁的思想,实现理想人格。

俗话说,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礼”就是社会的规矩,是通过外在力量促使社会成员人人遵守的规范。

他要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提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主张用礼教达到“齐之以礼”的和谐社会。

在这里,孔子强调了作为外在伦理规范的礼在人们塑造理想人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求仁的过程又是一个“克己”的过程,即通过内省而克制自己的言行,力求达到仁的精神境界。

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认为礼的核心是仁,只要达到了仁的思想境界,才会真正地实践作为行为规范的礼。

实践理想人格要靠自觉,靠个人修养,这是孔子提出的“为仁由己”而非“由人”(《论语・颜渊》)的本意。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强调外在的道德规范只有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才能转化为人的良好个性品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这无疑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三、孔子理想人格的东方传统文化特点作为在两千余年占据中国伦理思想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的创始者,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中,体现了鲜明的东方传统文化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在孔子所处的时代留下了思想的印痕,而且,在孔子身后两千余年的中国思想史上始终一脉相承,不断发扬光大,至今仍然在东方国家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发挥着作用。

99第4期 魏光峰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特点Edited by Foxit Reader Copyright(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2005-2006For Evaluation Only.001殷都学刊 1998年首先,孔子的理想人格偏重于社会的群体意识,具有浓厚的利他思想。

西方近现代文明的核心观念,是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论。

这既是西方近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文化在一段历史时期内高度发达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又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逐渐暴露的全球问题、人类困境的思想根源和文化根源。

西方的法制手段虽然强制性地缓解了这些矛盾,但却难以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与西方的人本位观念、个人中心论不同的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认可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下太平”、“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孔子在论述理想人格时,强调的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为主体性和群体意识。

他极少谈论个人感情欲望的合理性,当他谈到“己欲”和“己所不欲”的时候,都是为了用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方法,确定应如何对待别人和不应该如何对待别人。

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要求人们时时事事都为他人着想,一言一行都以他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这里体现的是突出的利他精神。

这就形成了高度重视族类而忽视个体的传统,有时为了族类甚至可以牺牲个体。

与此相反,西方的“基督徒为了个体而牺牲类”(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17章)。

尽管西方的个人本位不排斥同情和利他,但说到底,这种利他只不过是达到利己的手段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利他观念,或许正是我们今天抵御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观念的一剂良药。

其次,孔子强调实践理想人格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即要靠理性自觉。

虽然中国和西方的传统伦理学都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当是自觉和自愿原则的统一,但是,自觉是理性的品格,自愿是意志的品格,二者是有区别的。

西方近现代伦理学强调自愿原则和意志自由,邓斯・斯各脱等人就认为,人凭借自己的意志选择从善从恶,人也能依靠意志自由来获救,即使没有上帝的恩赐,意志也能按照自然的道德去行动。

这种观点的过分强调,就成了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论。

与西方传统不同的是,孔子反对受本能欲望的盲目驱使,也反对被动地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而是主张道德的行为应出于理性的自觉。

孔子认为仁和智是统一的,智是仁的必要条件,“未知,焉得仁?”(《论语・公治长》)认为对伦理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有自觉的仁德。

他重视的理性是道德理性,他的理性原则,不仅与他的仁道原则联系在一起,而且渗透在仁道原则之中。

从而他强调道德行为归根结底是一种理性的自觉行为,肯定了道德的自觉原则。

从这一认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应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中来培养理想人格,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人的德性。

当然,孔子在强调自觉原则的同时,却忽视了自愿原则,这种束缚或忽视个性的缺陷,无疑是造成中国人传统性格中那种听天由命、仰仗权威心理的因素之一。

再次,孔子的理想人格重命运,轻鬼神,是一种入世的积极有为人格。

在孔子伦理思想中,对鬼神,采取的是存而不论并敬而远之的态度;对天道,点到为止,就连他的门生子贡都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治长》)他重视的是现世的人伦道德,重视的是理想人格的普及,理想社会的实现。

与此相反,他倒是多次提到另外一个概念,即“命”或“天命”。

与君子这个理想人格有关的是他提出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也》)并且他自己也是“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在这里,命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小到个人的成败,大到国家的治乱,都是由命决定的。

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公伯寮其如名何!”(《论语・宪问》)认为个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

所以,人要取得活动的成功,所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较成败。

这样做,就是“知命”。

要做君子,“知命”是一(下转129页)有专人负责乡镇企业的环境监督和管理;配置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

第三、严格执法。

乡镇企业在新建、扩建、改建时,必须按有关环保法律基本制度执行;在建设对环境有影响项目时,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在生产经营中不得采用或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不得生产和经营严重污染的产品;排放污染物超标的,严重污染环境的,要限期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