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君子人格修养及其现代启示
儒家君子人格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启示

儒家君子人格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启示伦理道德范畴,是指那些反映和概括人类伦理道德的现象与本质,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并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概念。
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年,其伦理道德范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仁(二)孝“孔子以孝统摄诸行”(蔡元培:《中国伦理史》第20页)“孝”乃人伦之始。
它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
孔子首创私学,设帐授徒,最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学而》)他认为“孝乎维-孝。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孔子认为爱人的道德感情首先是从孝顺父母开始的。
因此,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三)礼孔子日“不学礼,无以立”。
(《季氏》)礼仪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孔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礼仪促进人际和谐。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孔子培养学生,是从教学生修礼开始的。
要学生通过学礼,来规范行为,美化形象,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后达到高尚的人格。
礼作为对人的行为的一系列外在规定,是具体而周详的。
但在行为中只重礼的末节形式,必会导致虚伪,所以孔子在实施礼教时特别注重强调礼的内在精神和人的内心的真诚。
孔子认为“礼”是达到“仁”的条件,即所谓“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四)信孔子对“信”更是高度重视。
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主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有信”(《学而》)孔子认为,人们只有遵守“信”的道德规范,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使自己的行为取得满意的效果;否则,如果不讲信用,虚伪欺诈,就会寸步难行。
他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卫灵公》。
)大学就是人际关系迈向社会化一个关键转折期,大学生做为这个社会中一个特定的群体,正值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兴趣广为,对人际关系的须要也极为猛烈的时期,他们渴求创建较好的人际关系,从中获得鞭策、自信心和归属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人际交往存有着许多问题。
孔子有关人格修养的借鉴

孔子有关人格修养的借鉴
孔子有关人格修养的借鉴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的思想也受到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广泛关注和赞赏。
在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是关于人格修养的观点,他深信教育要着重提升人的人格修养,这也是他的教育理念的核心。
孔子认为,人的人格修养是最重要的,他崇尚“仁”的理念,认为人要把尊重他人、互相帮助等美德贯彻到生活中,以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人要尊重他人,要具有礼貌,以致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赞赏;在家庭生活中,要把家庭的价值观、道德观等贯彻到生活中,以达到家庭的最大尊重和幸福。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他对人格修养的追求,对于现代社会也有很大的启发。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人格修养,尊重他人、讲礼貌、关心他人、互相帮助都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更好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孔子关于人格修养的观点,对我们今天来说也是十分宝贵的借鉴,有助于提升我们的人格修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自己和社会都创造良好的环境。
孔子的君子人格修养及其现代启示

圣人、君子、小人。圣人是理想人格,君子 是现实人格。孔子崇尚君子,反对小人。
六、君子与小人之辨
1.价值追求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2.立身原则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3.接人待物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4.处世态度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5.人际关系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顔渊)
6.生活理念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
仁) 7.自省反思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8.道德指向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9.能力表现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
(卫灵公) 10.气质风度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七、君子的基本素质
1、君子以“仁”为心
的“三纲六纪” 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规范正式得以确立: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九、如何进行自我修养
1、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 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 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2、四绝
毋意(凭空猜想),毋必(固执己见), 毋固(绝对肯定),毋我(自以为是)。 (子罕)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 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匆忙)必于是,颠 沛(奔波)必于是。(里仁)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 仁之本欤!(学而)
七、君子的基本素质
2、君子以“义”为质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乱 秩序),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孔子君子观对当代青少年人格养成的启示

孔子君子观对当代青少年人格养成的启示
孔子观认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名言,让当代青少年们受到积极的启发,可以以此为榜样去坚定不移地学习、成长,养成三个要素:知行合一、礼以和为贵、诚实守信,来成就自身人格。
第一,要培养知行合一,也就是说要结合自身的行动来学习新知识,形成实际的行动及知识累积。
学习是提升自己能力的核心,但知识要落实到行动之中,才能获得最大效益。
的确,只会锢炼脑力,而不涉及实践操作,是无法形成真正的能力的。
因此,知行合一是青少年养成良好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要培养礼以和为贵的态度。
好的文明,主要关乎礼仪,个人的气质,以及谦虚的态度。
好的文明,要求人们学会尊老爱幼、以礼待人。
即使有些时候意见不同,也要学会尊重、包容。
乡里长把路上的石块移到路中央,就可以看出礼让的精神。
礼以和为贵,是养成良好人格的第二要素。
第三,要培养诚实守信的信用感。
言行要一致,说话要守信,不能一言而决,不管是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都要信守承诺,不能随时违约。
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也才能赢得最高的人格荣誉。
因此,信誉感也是养成良好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孔子君子观,我们可以看出当代青少年养成良好人格的重要性。
要想成就自身人格,我们必须知行合一,养成礼以和为贵、诚实守信的信用感,把孔子的启示当作榜样,用心去实践。
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

学习孔子的君子论,培育现代君子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
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
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亦即“复礼”。
如何“复礼”?孔子感到,单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已经不能凑效。
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威仪已经丧失。
于是孔子创造性地以“仁”释“礼”,认为“礼”本是根源于人的仁爱之心,不过是人的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没有“仁”,当然不会有什么“礼”,要复兴“礼”,当从“仁”字入手。
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又如何行“仁”呢?孔子认为,行仁由己。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行仁是内于己而发于外的,是一种自觉的无任何外在强迫或利益驱动的行为。
就个体而言,如果一个人能够在无外在强迫、无利益驱动下,自觉自愿地实行“仁”,那么,这样一个人,就是所谓的君子。
就此而言,“仁”是靠君子来落实的。
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一、君子释义“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
《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君子”一词。
《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
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子”一词,“士”、“仁者”、“贤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与“君子”相关。
如果将这些论述都包括进来,《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无疑是关于君子的论述。
孔子关于君子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关于君子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君子”这一概念,其理论包含了人格修养和道德规范的核心原则。
本文将探讨孔子关于君子的理论,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1. 君子的品德修养孔子认为君子是具备高尚品德的人。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品德特征:仁、义和诚。
仁指的是关心他人,以仁爱之心待人;义强调公正和道德;诚意味着真诚和忠诚。
君子应当努力修养自己的品德,达到三者的统一。
2. 君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与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管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不可能为人民治理国家。
这种理念强调个人先立志、然后规划家庭、再达到治理国家的境界。
3. 君子的修养方法孔子提出了多种修养方法来培养君子的品德。
其中包括学习、自我反省和实践。
他主张通过学习圣贤之道,向先贤学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达到个人修养的目的。
此外,孔子强调自我反省,要求君子时刻审视自身的言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同时,实践也是培养君子品德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际行动来贯彻道德原则,逐渐提升自己。
4. 君子的现实意义孔子关于君子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君子理论提出了一套行为规范,为人们树立了榜样。
在现代社会,尊重和关心他人,遵守道德规范,注重诚实和忠诚,这些品德都是孔子所倡导的君子所应该具备的。
君子的理论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其次,君子理论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在个人修养方面,君子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并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来实现自我完善。
在社会责任方面,君子应当关心他人、正直诚实,并以身作则。
这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有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最后,君子理论对于领导者具有重要的启示。
孔子的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人格一、引言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以其独特的儒家思想体系闻名于世。
他的理想人格——君子——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
孔子的理想人格不仅在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理想人格,分析其特点及教育观,并探讨其现代价值与启示。
二、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被称作“君子”,这是一种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
君子注重仁爱、正义、礼遇、智慧和诚信等美德,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他们以谦虚、宽容、勇敢、正直和无私的行为方式来展现这些美德。
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三、孔子的教育观与理想人格孔子认为,教育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关键途径。
他的教育观注重全面发展,既要学习知识,也要培养道德品质。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和丰富知识的君子。
四、现代价值与启示孔子的理想人格和现代教育观对于现代社会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于注重物质利益,忽视了道德和精神追求。
孔子的理想人格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宽容、勇敢、正直和无私等美德,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此外,孔子的教育观也为我们提供了培养优秀人才的指导原则,即注重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五、结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体现了儒家高尚的道德追求,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仍要注重精神追求和道德品质。
孔子的教育观为我们提供了培养优秀人才的指导原则,即注重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在修身做人方面的观点

孔子在修身做人方面的观点引言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在修身做人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这些观点包括如何塑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本文将详细介绍孔子在修身做人方面的观点,并阐述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孔子的修身观点学习和修养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修养。
他提倡广泛的学习,包括学习文化知识、道德伦理以及艺术技巧等。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使个人充实,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并最终达到治理国家和和平天下的目标。
仁爱和善行孔子的核心教义是仁爱,他认为仁爱是道德的核心。
孔子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以仁爱为中心,以善行为准则,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展现出慈善和友爱的品质。
孔子认为,通过仁爱和善行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和谐家庭关系孔子非常重视家庭关系的和谐。
他提倡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并强调夫妻之间的和睦和子女对父母的孝顺。
孔子认为,和谐的家庭关系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忍耐和宽容孔子强调忍耐和宽容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学会忍耐痛苦和困难,宽容他人的错误和缺点,以达到和谐与包容。
孔子认为,忍耐和宽容是培养自己的品德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
孔子观点的现实意义社会和谐与稳定孔子的观点强调了个人品德的培养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关注个人成功和物质利益,而忽视了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孔子的观点,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减少矛盾和冲突,并实现共同繁荣与进步。
个人成长与发展孔子的观点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上的成功,而忽视了个人内在的发展和成长。
通过学习和实践孔子的观点,可以帮助个人培养道德品质、提高修养,并实现全面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尊重他人和包容差异孔子的观点强调了尊重他人和宽容差异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仁”(109次)、“礼”(74次)是孔子思 想的核心观念。(《论语》共15000字左右)
为人、为学、为政是孔门讨论的重要内容。 识人、知人、用人是孔子人学思想的重点,
九、如何进行自我修养
5、择友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真诚),友多闻。 损者三友:友便辟(奉承谄媚),友善柔 (两面派),友便佞(花言巧语)。(季 氏)
九、如何进行自我修养
6、慎言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 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卫灵公)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焉。
7、自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七、君子的基本素质
3、君子以“礼”行之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学而)
6.生活理念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
仁)
7.自省反思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8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
(卫灵公)
10.气质风度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七、君子的基本素质
1、君子以“仁”为心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 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匆忙)必于是,颠 沛(奔波)必于是。(里仁)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 仁之本欤!(学而)
七、君子的基本素质
2、君子以“义”为质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乱 秩序),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一)33岁以前,故乡耕读 (二)34-35岁,短暂出国 (三)36-50岁,在鲁治学 (四)51-54岁,短暂出仕 (五)55-68岁,周游列国 (六)68-73岁,晚年居鲁
四、孔子的文化史地位和贡献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有“至圣先师”、“万世 师表”之美誉。
宋人有“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之论;国 学大师钱穆评价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 人”,是对中国文化具有“最深影响和最大贡 献者”。
九、如何进行自我修养
3、五行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 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 则足以使人。(阳货)
4、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脸色)思温, 貌(态度)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谨慎), 疑思问,忿思难(后果),见得思义。(季氏)
年四十而见恶(有恶迹,被人讨厌)焉, 其终也已!(阳货)
十、孔子君子人格修养的现代意义
1、深刻理解世道人心,正确处理“五 人”关系:人伦、人道、人物、人事、 人情。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 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九、如何进行自我修养
8、弘远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 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成人(成就自我)是孔子追求的重要目标。 孔子以是否“好学”为标准,将人分为三个
层次:圣人、君子、小人。圣人是理想人格, 君子是现实人格。孔子崇尚君子,反对小人。
六、君子与小人之辨
1.价值追求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2.立身原则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3.接人待物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4.处世态度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5.人际关系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顔渊)
二、儒家的社会理想蓝图与治国方略
公平、和谐、文明、安定的社会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
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归。…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 而不闭。是谓大同。
二、儒家的社会理想蓝图与治国方略
孔子的君子人格修养 及其现代启示
河南大学文学院 王利锁 教授
一、儒家思想的价值趋向和历史选 择的必然性
在治国理念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曾进 行过艰难的选择,法家、黄老道家和儒 家均曾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至汉武帝时,最终确立以儒家思想作为 治国的基本指导思想。可以说,选择儒 家思想作为治国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结果。因为儒家描绘的社会理想 蓝图和人生价值目标追求符合人们的基 本诉求和愿望。
富民与教民并举的仁政措施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
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 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 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
三、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 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 会活动家。一生致力于文化传播和对世道人心 的挽救。
的“三纲六纪” 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规范正式得以确立: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九、如何进行自我修养
1、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 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 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2、四绝
毋意(凭空猜想),毋必(固执己见), 毋固(绝对肯定),毋我(自以为是)。 (子罕)
七、君子的基本素质
4、君子以“信”成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罕)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 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 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 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八、儒家基本道德伦理规范的凝定
孔子的仁、义、礼、信 孟子的仁、义、礼、智 董仲舒《春秋繁露》、班固《白虎通德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