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君子

合集下载

论语--论君子

论语--论君子

延伸意义:
提醒人们,不要太注重表面的形式,要回 归一件事情的本来面目。现今社会有的把压岁 钱给到上万元,把父母的丧事办得热闹非凡, 像喜事一样,这些都是应该进行反思的,太注 重了繁文缛节,反而失去了事情本身的意义。 写文章亦是如此,辞藻华丽,内容空洞,就是 文胜质则史,反之就是质胜文则野,既有中心 思想的突出,还要有适当的语法修饰,这样才 能写出好的文章。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遗恨是到死而名声不被 人称颂。”
名声记录着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标志着一个 人生命的价值,因此古往今来,所有的志士仁 人,都无比珍视自己的名声。要想博得好名声 ,就要兢兢业业、谨谨慎慎,一生对自已的行 为负责。应该勤勤恳恳,努力为祖国、为人民 建功立业,而不能庸庸禄禄、无所事事.更不 能为非作歹,横行不法。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老师寄语
借 你 一 双 慧 眼 给 你 一 支 妙 笔 放 眼 大 千 世 界 关 注 生 活 细 节 描 绘 精 彩 人 生
所谓暇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阳月亮暂时 好像被黑影遮住了 一样,但最终却掩不了太 阳月亮的光辉。君子有过错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过错时,就像日食月食,暂时有污点,有阴 影;一旦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君子原本的 人格光辉又焕发了出来,仍然不失为君子的风 度。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做错事不可耻,可耻的是犯了不该 犯的错,犯了错后又不反省、认错 ,敢做不敢当,那只有一错再错, 越犯越深了。所以最好不要犯错, 万一不小心犯错,一定要面对承认 ,力求改过。

结合论语谈谈对儒家君子论的看法

结合论语谈谈对儒家君子论的看法

结合论语谈谈对儒家君子论的看法孟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良好的品质,比如谦恭、正直等。

而孔子则认为人们不应当是君子,但也不应成为小人。

为此,孔子和孟子之间有过多次辩论。

然而,从整体上来说,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观点基本一致。

在这里我觉得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看待任何人事物,不能以主观眼光去对待每件事情。

孔子所谓的君子,大概指的就是具备某些特质的人,而非世俗意义上的那种“高尚”人士。

简单地说,我认为孔子的君子并不是后人所说的那种温文尔雅,更非仗义疏财,仁慈爱民的类型。

真正的君子,绝不会去干有损国家利益的勾当,相反的,他会做出巨大的牺牲;他不会违背自己的信念与道德准则。

因此,他是可敬的。

其次,孔子的君子精神是指代那些有原则有骨气的人。

我想,大多数国人应该都认同“义”字。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言出于《左传》。

而孔子则进一步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认为真正的朋友,就应该将好的让给别人,就算自己的内心再怎么愧疚,也要保持风度,忍辱负重,绝不去做有损原则的事情。

君子也有七情六欲,但决不会被情感牵着鼻子走,即使有人犯下大错,君子也只是尽力规劝,以达到道义的制高点,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出手。

君子之志在于天下,小人之志在于一己。

君子是怀抱理想而活着的人。

小人虽有恻隐之心,但往往却将私心放在第一位。

小人从不设身处地的替别人考虑,只求自己的目的达到,无论对象是什么。

因此,孔子认为君子比小人可爱。

小人没有善恶之分,而君子却需要强调自己的良知。

最后,关于君子这一称呼,很多人认为儒家宣扬君子有失偏颇,应该摒弃。

因为当今社会,许多暴发户或权贵都具有君子的品质,但实际行动上却是卑鄙的小人。

因此,现代人对君子这个词语表示否定。

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君子,但它却不是泛指所有的君子。

我们不能因为那些自私的小人而贬低君子。

君子应该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恶人试图颠覆我们的世界观,但这些君子往往会站在最前面,用他们的坚持来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

君子小人的十大名句

君子小人的十大名句

君子小人的十大名句君子小人是一组相对定义的词汇,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品行和品质。

以下是十大名言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表述,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什么是君子和小人。

一、孔子论君子:“君子以道德为主。

”君子注重道德、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具有敬畏上天、尊重生命的品质。

君子通过自我修造来成为他人的榜样,以道德行事,以高尚的行为赢得尊重。

二、孟子论小人:“小人之心,非君子之心也。

”小人缺乏道德原则,行事阴险狡猾,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追求个人物质利益。

小人常常会假装正直,但是他们不尊重他人和社会规则,很容易从道德和伦理的高度犯错。

三、《大学》论君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虽然在很多地方表现得与众不同,但是他们能够趋于和谐,接受不同意见和想法,尊重他人,并把这些个性化的不同点发挥到服务社会的领域。

相反,小人总是走群体化的道路,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合作和沟通中要比君子困难得多。

四、《论语·阳货》:“君子之道,厚德载物。

”君子在实际行动中体现了高深的厚德载物原则。

大道至简,因而要遵循正义、礼貌、诚实、勇气、责任等道德标准,以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

五、《荀子》论小人:“人无不亡其所爱,小人亦然。

”小人不仅没有信仰或家庭的道德支持,而且没有强烈的使命感。

他们往往固执地保持自我利益,追求短期目标和狭隘的个人利益。

最终,他们经常因此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东西。

六、《孟子》论君子:“君子不以言举人,以人见人之是非也。

”君子有深度的智慧和洞察力,他们不过度关注发言者,更注重言语的真实性,这样,别人会更高度评价他们的品质。

七、《中庸》论君子:“君子志道,小人志己。

”君子以博大的世界观、高尚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出发,通过提升自己,为社会、为人民建设做出重大的贡献。

小人只关心自私愚蠢的自我利益,没有思想深度。

八、雪莱论小人:“小人永远记得自己,大人永远记得他人。

”小人具有狂妄自大的特点,对自己的行为和成就感到自满、开心。

孔子论君子之道——仁

孔子论君子之道——仁

孔子论君子之道——仁孔子论君子之道——仁贾陆英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虽然是极而言之,但也说明他把学“道”和实现“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孔子所说的“道”,就是以“仁”为核心的人学。

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弘扬仁爱之道,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的人,去担当天下兴亡的责任。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孝之放,爱天下之民。

”这就清楚地说明,孔子的仁爱之道,是从对父母的孝开始,延伸到对兄弟的悌,对朋友的信,以至于对天下民众广泛的爱,同时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有三条,“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者品行高尚,悲天悯人,胸怀坦荡,内省不疚,故而无所忧虑。

知(智)者勤学敏思,明道达义,故而无所迷惑。

勇者见义勇为,志道直前,故而无所畏惧。

在君子必须具备的这三个条件中,“仁”是道德核心,思想境界;“知”是学问和智慧,“勇”是胆量和行为。

“仁”是体,“知”和“勇”是用。

关于“知”和“仁”的关系,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这就是说,一个治理天下的人,如果只是学问和智慧达到了条件,而不能坚守仁德,即使得到天下,最终也必然会失去。

关于“勇”和“仁”的关系,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这就是说,仁者一定勇敢,仁者之勇是大智大勇,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

而缺乏仁的精神的“勇”,是匹夫之勇,会干出许多伤害仁德的事,是不可取的。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君子把坚守仁德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们是那种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又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的人。

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为什么能够持久、广泛、深入地传承和弘扬呢?因为它具有深厚的人性根基。

它主张以“孝”为出发点,抓住了人心中最深沉、最真挚的情感;主张把“亲亲”之情延伸扩展到“泛爱众”,激活了人心中最闪光、最宝贵的良知;主张推己及人,“能近取譬”,从自身做起,去实践“仁”的精神,既切合实际,又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推行;主张以“礼”作为“仁”的规范,实现人际之间的和谐,使“仁”的推行有了社会认同的准则,既符合社会治理的规律,也符合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孔子论君子

孔子论君子

《论语》——孔子论“君子”黄文静“君子”一词在《论语》书中,共出现107次之多。

那么“君子”说的是什么样的人呢?按《论语》“君子”一词出现时的上下文分析,应该有两种意思,①有道德修养的人;②在高位的人。

在本文中取①的含义。

在《论语》书中,每句话可能有多种解释,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别。

这里摘录的只是作者认为能够说明什么是君子,或者君子应该怎样做的段落。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作用>[论语原文]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原文意译]子贡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一个君子。

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说够一个君子了>”。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非要说有什么争竞的话,一定是投壶。

投壶开始时相互作揖然后上场,比赛完了然后回来喝酒,这种竞争是很有礼貌的”注:投壶,古时贵族们的一种游戏,在场地中央放一个坛子,然后拿去掉箭头的箭,在一定距离外向坛子中投去,以投进坛子中的箭的多少论输赢。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怀念法度,小人怀念恩惠”。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缓慢,做事要勤劳敏捷”。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广范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论君子——精选推荐

孔子论君子——精选推荐

孔子论君子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对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2.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于《论语》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3. 掌握“三愆”、“三戒”、“三畏”、“九思”等的具体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的形式,论述“三愆”、“三戒”、“三畏”、“九思”等内容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素质目标1. 对《论语》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树立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观。

2. 讨论孔子的君子之道,联系社会提高自己为人处世的自觉意识。

二、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三愆”、“三戒”、“三畏”、“九思”等具体内涵。

难点:掌握《论语》“言约意丰”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步骤(一)回顾和补充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1. 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为国以礼”,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哥白尼、弗兰西斯·培根、牛顿、伏尔泰、康德、达尔文)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由此足可见孔子思想之伟。

2. 《论语》简介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论君子2

论语--论君子2
少不读红楼,免得叹惜红颜薄命。
老不读三国,免得叹惜岁月蹉跎。
少不入川,老不离蜀。意思是说, 人年轻的时候不适宜去四川工作和 生活。因为四川是个比较闲散慵懒 ,人们会吃爱玩的地方,容易消磨 年轻人的意志,不求进取,碌碌无 为;老不离蜀意思是说,四川乃天 府之国,生活闲适,悠哉悠哉,适 宜养老,是老年人的天堂。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评析】
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 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 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 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 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 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 乎应当有所警戒了。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 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
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兴趣相投,结为好友,这不但没错,反而应该 提倡,孔子不也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吗?所以孔子这里所说的“周”和“比” 主要是针对道德差异。在兴趣上,每个人都应 该各投所好,但在是非善恶上,人则不应该以 自己的标准为标准,以自己的私心好恶为标准 来衡量人、选择人。这才是孔子这句话的本意
பைடு நூலகம் 老师寄语
借 你 一 双 慧 眼 给 你 一 支 妙 笔 放 眼 大 千 世 界 关 注 生 活 细 节 描 绘 精 彩 人 生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 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论述

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论述

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论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

为了辨清“君子”的形像,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比较而论,从道德修养、人格理想、义利观和行为观等方面区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两者根本的区别。

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这里的“喻”字,有“领悟”、“明白”的意思。

具体含义是指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所谓“利”,是指金钱、财富等物质利益;所谓“义”,是指道义、正义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道德价值。

君子行事按“义以为质”,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义之与比”后才为之的。

而小人只讲究私利,以利来衡量,会为利益舍弃道义,做事只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一个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他称赞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自己也是这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对于品德高尚的君子来说,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于融于道的心灵深处的快乐。

君子能够安贫乐道,孔子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认为君子的修为以“道”为准,符合“道”,可以贵亦可以富,而若违背了“道”,那是坚决不行的。

君子要“见利思义”,他把不义而来的富贵比作浮云,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孔子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

“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是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使万物生生不已。

而“同而不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这种单一性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言与行的关系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
于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 行。

行其言而 后从之。
古者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也。
D
其言之不怍,
则为之也难。
自身修养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子路问成人。子曰:“见利 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 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 也。” d
者之谓器,形而上者 之谓道。
器:只限于一技之长或一定
的用途 技术天才,社会的敌人 沦为工具 “专家”与“通才”
君子的目标 修已以敬;修已以 安人;修已以安百 姓
自身修养放在第一
位: 骥 不 称 其 力 , 称 其 德也d
△君子的具体要求 处理好两大关系
△ (1)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子曰:“君子謀道不
謀食。耕也,餒在其 中矣;學也,祿在其 中矣。君子憂道不憂 貧。”
君 子 食 无 求 饱 , 居
无求安,敏於事而愼 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謂好學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
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 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 如浮雲。”D
d
而恥惡衣惡食者, 未足與議也。”
子曰:“士志於道,

有时可不拘小节: 君子贞而不谅。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
入可也。
责任感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
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 人與?君子人也。”
注意事项
君子三戒、九思d 六言、六蔽d
外在表现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
何以文爲?”子貢曰:“惜 乎!夫子之説君子也,駟不 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 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严格要求自己
不怨天,不尤人
d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苟正其身D
躬自厚,而薄责于
人,则远怨矣。
反省自己
三省吾身d
见贤思齐d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君子之过
d 司马牛问君子:不忧不惧
△怎样看待外界对自己的评价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
莫已知,求为可知也。d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 已知也。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 也

《序》:《淇奥》,美武公
之德也。有文章又能聼其規 谏,以禮自防,故能入相于 周,美而作是詩也。
△追求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
使也。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 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
△处世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表里不一,言过其实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亦耻
之d 其言之不怍,其行也不远。 d 色厉内荏,譬諸小人,其猶 穿窬之盜也!d
△ 群居终日,言不及 义,好行小慧 饱食终日,无所用 心 d
△人际关系 君子矜而不争,群 而不党。 德不孤,必有邻 d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d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d
众好之,必察;从
恶之,必察 君 子 不 以 言 举 人 , 不以人废言。
△ 以 直 报 怨 , or 以 德 报怨?d
《宪问》:或曰:
“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 以直報怨,以德報 德。 ”
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 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説也。
説之不以道,不説也;及其使 人也,噐之。小人難事而易説 也,説之雖不以道,説也;及 其使人也,求備焉。”
小人的另外一些表现
邦无道,谷,耻也。d
宪问耻:邦有道,谷。
孔子论君子
△仁的执行者——君子
子曰:“聖人吾不得
而見之矣,得見君子 者,斯可矣 。”
△君子的最高境界
子曰:“君子道者三,
我無能焉。仁者不憂, 知者不惑,勇者不 懼。”子貢曰:“夫 子自道也。” d
仁者为何不忧?
宽厚,有容忍之心
目标坚定(不容易受外界的
干扰),境界远大(容易抛 弃细枝末节) 坚毅
△心理状态
君子泰而不骄,小
人骄而不泰 君 子 坦 荡 荡 , 小 人 长戚戚
《中庸》:君子居
易以俟命,小人行险 以儌幸。
诗· 卫风· 淇奥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 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 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 瑩,會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 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 錫,如圭如璧。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 戲謔兮,不為虐兮。
君子不重则不威。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听其言也厉。
实例
子謂子産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 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D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 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 之。
△君子的对立面——小人
女 为 君 子 儒 , 无 为 小 人
儒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先是,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
邛郲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 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尊为 刺史,至其阪,问吏曰:“此非王阳 所畏道耶?”吏对曰:“是。”尊叱 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 为忠臣。”

久之,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老弱奔 走,恐水大决为害。尊躬率吏民,投沉白 马,祀水神河伯。尊亲执圭璧,使巫策祝, 请以身填金堤,因止宿,庐居堤上。吏民 数千万人争叩头救止尊,尊终不肯去。及 水盛堤坏,吏民皆奔走。唯一主簿泣在尊 旁,立不动。而水波稍却回还。吏民嘉壮 尊之勇节,白马三老硃英等奏其状。
智者何以不惑?
“智者”指生活中的智者,不单单指
智商高的人。应该是智商+情商+经验 的总和。 有生命的大智慧,懂得趋利避害,寻 找最合适的生存策略。 容易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假象 迷惑。

子路好勇斗狠,为孔
子所斥 秦舞阳与荆轲的对比 皮勇与神勇
西汉的王尊
东平王以至亲骄奢不奉法度,傅相连坐。 后尊朝王,王复延请登堂。尊谓王曰: “尊来为相,人皆吊尊也,以尊不容朝廷, 故见使相王耳。天下皆言王勇,顾但负责, 安能勇?如尊乃勇耳。”王变色视尊,意 欲格杀之,即好谓尊曰:“愿观相君佩 刀。”尊举掖,顾谓傍侍郎:“前引佩刀 视王,王欲诬相拔刀向王邪?”王情得, 又雅闻尊高名,大为尊屈,酌酒具食,相 对极欢。
“勇”的关键:置
之度外,无欲则刚
《老子》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
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 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 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 有何患。
“勇”的基础:“仁”
与“智” 一定要去掉一个,则 去掉“智”

君子不器。
《易· 系辞》:形而下
东汉的蔡邕
将就还路,五原太守王智饯之。酒酣,
智起舞属邕,邕不为报。智者,中常 侍王甫弟也,素贵骄,惭于宾客,诟 邕曰:“徒敢轻我!”邕拂衣而去。 智衔之,密告邕怨于囚放,谤讪朝廷。 内宠恶之。邕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 远迹吴会。往来依太山羊氏,积十二 年,在吴。
唐代的颜真卿,段秀
实 骂贼而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