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合一 殊途同归

合集下载

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情景课堂设计安徽朱轶材如果同学去少林寺游览,一定会看到“三教合一碑”,又称“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也肯定能看到印有此图案的各种纪念品。

我们看见的这幅图是朱元璋九世孙自称“三教中人”的明朝乐律学家、历算家朱载堉(1536—1611)根据少林寺“三教合一碑”所画。

此图为何能体现三教合一的主旨呢?我们先来仔细的观察一下:三人共一鼻子,一人正面,另两人均侧面,从正面看,长者秃顶、须髯,是佛祖类人物,代表释家。

若稍换角度,以鼻梁为限,遮住画像右面,则左面就是头挽高髻的老子侧面像,代表道教(家);遮住左面,右面则是头戴儒巾的孔子侧面像,代表儒教(家)。

三教圣人的区分仅以简单的“头饰物”(准确地说,佛教人物并无“头饰物”),而其余部分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准确表达了三教一体(源)的深刻含义。

三教共存一图,一片圆融。

这三个头像合在一起,加上合肩、合上身,浑成一体,两手捧“九流混元图”,生动表现出儒、佛、道三教合一的主题。

再看原碑下的赞词:“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

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纵横应对,小说咨询,阴阳顺天,医流原人,杂流兼通,述而不作。

博者难精,精者未博。

日月三光,金玉五谷,心身皮肤,鼻口耳目。

为善殊途,咸归于治。

曲士偏执,党同排异。

毋患多歧,各有所施。

要在圆融,一以贯之。

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1、从赞词中看我们常说的三教九流是什么意思?2、三教是如何合一的呢?三教中儒教是宗教吗?3、你是如何理解三教合一的?我们现在就带着这些疑问开始学习今天的课程第一节。

【答案提示】1、三教:儒释道;九流:农、墨、名、法、纵横、小说、阴阳、医、杂。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到唐朝统治者就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遵道、礼佛、崇儒。

“儒教”的“教”并非“宗教”,而是指“教化”,它虽然不是宗教,但在古代中国,却比任何宗教的影响都要巨大和深远,可以说它不仅渗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里、血液中和潜意识中,而且对当代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三教合一”新探

“三教合一”新探

“三教合一”新探作者:刘璐汉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4年第04期【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史三教合一【中图分类号】B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08-01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三教的分合是贯穿近二千年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一股重要的思想潮流,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

然而,从儒学的兴起、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创立——三教并立到三教的发展融合,则有一个在不同时期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过程。

可以说是三教间关系已经具有内质的演变,但仍保留其自身的独立性。

对于此种现象,学者多以“三教合一”这种思想统而论之。

我觉得这种思想有点勉为其难,体现不出这三者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的内在特点。

我觉得“三教合流”更能体现出其相互融合与相互独立的实质。

现将本人的观点陈述如下,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和专家多多指教。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和多种文化的国家,宗教、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长远的历史。

在先秦时期,儒学则是一种以政治、伦理为主的学说,它缺乏哲学的内涵,疏于思维和论证的方法,再加上其思想不符合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因此在战国分立时代的百家争鸣中没有占居主导地位。

汉初统治者推崇黄老之说,汉武帝定儒教于一尊后,出现了两汉经学,经学是对儒学的第一次改造。

他们在解释儒学经典中提出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基本法度,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并附以阴阳五行学说等等的思想体系,经学家们在他们的儒学中引进了神学的内涵,儒学开始儒教化,他们对至圣先师进行祭祀,使孔子祭礼成为和天地百神、祖先崇拜并列的三大祭祀系统之一。

孔雀王朝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和西域僧人的传播,到三国时期,佛教思想大量的传入我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由于国家战乱不休、社会动荡,广大人民群众痛苦不堪、流离失所,人民的物质生活没有办法得到保障,人们也只能追求精神上的解脱,而佛教教义正好宣传:人生来就要受苦,才能获得来世的幸福。

三教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三教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以佛治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
外儒内法。
7
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变俗投簪者,必待命 而顺动。若君亲有疑,则退而求其志,以俟同悟。斯乃佛 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慧远 借用儒学等传统名词、概念比附、解释佛教的概念和 意义。 --佛教经典翻译中的“格义”法
以儒学的“三畏”拟佛教的“三归”。 以儒学的“五常”喻佛教的“五戒”。
儒道释三教交融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在相互冲突中又相互吸收和融合在保持各自基本立场和特质的同时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精神造就了多元共存相融互补的格局在不同层面影响着中国社会
三教合一:
1
三教合一: 中国历史上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
大约从东晋开始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 儒家文化为主体,儒、道、佛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又 合力互补的基本格局。这一格局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 20世纪初,历时1600多年。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儒 道佛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撇开佛、道,就 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涵,就无法 全面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精神。
2
(一)儒家在不断吸纳其他文化的过程中,构建起一 个多层次、多因素的文化体系,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 包容性,形成了自我发展、不断更新的内在机制。
宋明理学:援佛入儒
引入佛、道的哲学范畴和方法论对儒学进行全面改造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儒家吸收了法、道、佛 等文化的精华,使儒家文化从一种完全关注现实的形 而下的伦理-政治学说转变为关注形而上的宇宙本体 论的哲学体系,日益趋于成熟和完善。
3
(二)佛、道:向儒学靠拢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凭借政 治上的优势取得了主体文化的地位。道、佛等文化为 了取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向儒 学靠拢。

《三教文化古今谈》

《三教文化古今谈》

《三教文化古今谈》《三教文化古今谈》目录略说三教文化的融合──兼论传统文化与未来(代序)张戬坤第一章三教合一的遗迹第二章历代君臣诸家论三教文化一、君王说二、儒释道说1、儒家说2、佛家说3、道家说第三章三教文化的现代论说一、现代儒释道论说二、现代学者论说第四章三教合一的展望第五章文学艺术中所蕴涵的儒释道略说三教文化的融合──兼论传统文化与未来(代序)张戬坤一、三教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回顾儒、释、道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对主客体认识的知识结晶。

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以及现代、未来的文明人类的前途,都与儒、释、道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继承、研究、融合、发展儒、释、道的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承前启后。

儒、释、道的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都先后宗教化了,由儒、释、道各自的学说、哲理演变成一种宗教理论,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的儒、释、道三教。

我们在谈儒、释、道文化时,必然与儒、释、道三教相联系,由于这种文化的宗教化长达千百年的历史,现今我们谈其文化时,无法从其宗教学说中割裂开来。

所以,历史上都习惯地称为三教文化。

事实上把任何一种学说和哲理绝对化,把其操作实践形式化,那么这种学说和哲理最终就会宗教化。

我们现在讲的宗教含意和古代称的儒、释、道三教并不完全相同。

宗教一词来自佛教,佛教中以释迦牟尼所说的内容为教,以其弟子所说的内容为宗。

教大于宗,教是主干,宗是教的分派和分枝,合起来就称为宗教。

所以,佛教所称的宗教,是指佛教的学说和理论。

我们现在用的“宗教”概念来自西方文化的名词,英文中“宗教”一词为“religion”,“religion”的意义远比佛教称谓的宗教内涵广泛得多。

“religion”是指相信和崇拜超自然上帝的存在,相信人的灵魂不灭并受上帝的支配。

中国历史上所称的儒、释、道三教和“religion”是不相同的,它主要是指儒、释、道的学说理论体系,名为教,实为家。

按“religion”的词意,儒、释、道三家称为宗教是不完全对应的。

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论——卢飞宏

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论——卢飞宏

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论——卢飞宏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论(中华武学思想文化探索研究)中国在五千余年历史的长河中,文化灿烂辉煌,从先秦至明清中国思想界各种学术思想的发展,展现了数千年恢弘浩瀚的思想文化画卷。

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之后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统治地位的确立。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到唐朝佛学的鼎盛发展,又到宋明理学的兴起,儒释道三教的相互借鉴和融合,直到最后明清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确立,让人们徜徉在卷帙浩繁的思想文化史中。

中国文化具有连续性、独立性、多元性和包容性及统一性,它是在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华夏五千年文明,留下了灿烂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儒释道三教及其融合的三教合一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教合一文化对中国社会、哲学、思想、文化和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对周边国家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大规模交流融合中,研究探索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对于促进传统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激活中华思想文化的生命力,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教合一”文化的历史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要内容和主流意识的,主体是儒道释三教,而其三教融合的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形态。

在历史发展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相互融合,统贯着社会、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和基本内涵,它们从相互尊重到相互对立和斗争,到相互借鉴和吸收,再到相互包容和融合,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

儒释道三教文化的融合是中国历史中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华民族各种传统文化和不同文明相互融合的产物,历史上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重要作用,有其存在合理性和必然性,是中华民族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文化。

_三教合一_在我国发展的过程_特点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_三教合一_在我国发展的过程_特点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道 入佛

论 证 三教 的 一 致 性
,
例如
以及
,
在我

国最 早编 译 的
十二 章 经 》

中就 已 掺 入 了 很 多儒
道 思 想 的 内容


该 经 一 方 面 宣 传 小 乘佛
,
教 的 无我 从人


无常和 四谛
但 同 时 也 杂有
由于
“ “

行 道 守真

“ “
之 类 的道 家 思 想

以礼
,
三教 合 一
,

,
构 成 了 中 国 近 千 年 来 思 想文 化 发展 的 总 画 面
;
因之
研究




的 种种 关 系
不 仅 使我 们可 以 了 解 中 国学 术 思 想 发 展 的 总趋 势 和 规律 以 及
三 教合
在 封建 皇权 控制 下 所 起 的社 会 作 用
也 可 以 了 解 三 教 合一
《 (哲 学 研
究》
1 9 9 8年

8期

三 教合 一 ”
在 我 国 发 展 的过 程 及 其 对 周 边 国 家 的影 响



,

特点
儒释 道 是我 国 传统 思 想 和 文 化 的 主 要 组成 部 分 家 学 说 为基 础 的
教合一

” ”

它 们 之 间相 互 融 合与 斗 争

,
特别是以儒
,
道士 陆 修
静在 庐 山 的 会 见 ) 也 成 为 后 人 的 美 谈 道 教提 倡

三教归心:王阳明对三教合一思想的传承与超越

三教归心:王阳明对三教合一思想的传承与超越

三教归心:王阳明对三教合一思想的传承与超越
尤梦霞;李元光
【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44)2
【摘要】“心”这个概念在儒、释、道理论中一直都居于重要的位置,是三教共有的公约数。

在王阳明三教合一思想中,他把“心”作为三教“统成一间”“共为一厅”的逻辑前提。

在这个逻辑前提下,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三教都是其中一隅。

较之以往的三教合一论,王阳明以一个更圆融、整全的立场,从本体上认定三教同根同源,将三教原有的理论涵盖于其中,从而消解三教矛盾、对立之藩篱,使三教合而为一,即三教归心。

【总页数】9页(P64-71)
【作者】尤梦霞;李元光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4
【相关文献】
1.王阳明“良知说”对儒佛道三教思想的会通
2.论焦竑对王阳明"三教一道"思想的发展与转变——儒释道三教关系视域下的阳明心学思想建立之检讨
3.方以智“三教合一”的超越性道统观
4.《西游记》三教合一思想研究综述
5.明代文人山水画中的“三教合一”思想——以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教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三教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佛教的中国化
由繁琐的名相分析和苦修解脱转向简约的得意忘言 和顿悟解脱。
在理论上吸收儒家的心性、中庸,道家的自然无为以 及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学说,完成了形式和理论上的自我 调适,取得与中国文化的基本协调,形成了具有中国特 色的佛教宗派。
儒道释三教交融、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在相互冲突中又相 互吸收和融合,在保持各自基本立场和特质的同时, 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 合精神,造就了多元共存、相融互补的格局,在不 同层面影响着中国社会。
以佛治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
外儒内法。
(一)儒家在不断吸纳其他文化的过程中,构建起一 个多层次、多因素的文化体系,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 包容性,形成了自我发展、不断更新的内在机制。
宋明理学:援佛入儒
引入佛、道的哲学范畴和方法论对儒学进行全面改造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儒家吸收了法、道、佛 等文化的精华,使儒家文化从一种完全关注现实的形 而下的伦理-政治学说转变为关注形而上的宇宙本体 论的哲学体系,日益趋于成熟和完善。
三教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三教合一: 中国历史上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
大约从东晋开始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 儒家文化为主体,儒、道、佛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又 合力互补的基本格局。这一格局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 20世纪初,历时1600多年。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儒 道佛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撇开佛、道,就 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涵,就无法 全面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精神。
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变俗投簪者,必待命 而顺动。若君亲有疑,则退而求其志,以俟同悟。斯乃佛 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慧远 借用儒学等传统名词、概念比附、解释佛教的概念和 意义。 --佛教常”喻佛教的“五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教合一殊途同归
儒释道三教合一,殊途同归
中国本土的三大圣人: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佛家禅宗的六祖慧能。

代表了中国儒、释、道三家。

儒家是讲入世的,勇猛精进,百折不挠,它的精
义是"工作"。

佛家是讲出世的,似空非空,云空未必空,以出世观行在世事,
它的精义是"睡眠"。

道家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行云流水,顺其自然,其精义是"生活"。

三教虽然有着不同的教义和思想体系,但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融合、相互
渗透、相互同化,从某种角度而言,已经是"三教一体"了。

一,说"气";
孔子讲的是要树"正气";老子说的是修炼"清气"。

佛家悟的是心平"和气"。

正、清、和,这三气,显示了三教的异同归途。

二,谈"心";
孔子讲的是要有"正"心;老子道的是自然"炼"心;佛家求的是修行"明"心。

正、炼、明,这三心,反映了三教的异途同归。

三,讲学说;
儒家,注重修己治人,重在"治世"。

几千年来一直被历代封建君王捧之为
治国之道,被百姓视之为精神和道德的粮食。

仿佛似"粮食店",一日没粮会感
到腹中饥饿,水米不进,恐怕就会饿死。

"五四运动"中提出打倒这个孔家粮食店,改吃外国的洋面包,可是中国人的胃口就是不适应,到头来还是喜欢自己
的馒头、大米饭。

道家,讲究宁静阴柔,重在"治身"。

如同中草药,当人们面对生死、得失、烦扰,喜怒、哀乐,要想消除心中的愤懑、抑郁时,道家的学说便是最为快捷
的解决方法。

那里不但有医治你身体疾病的中药,而且有着医治你精神创伤的
良方。

佛家,讲求慈悲入定,求"治心"。

侧重于人生出世观,虽然是"泊来品",
但几千年来,传入中国以后,经中国人的改造,早以融进了种种中国元素。


像一家"百货店",各种商品应有尽有。

你不妨也进去看看,也许能得到不少有
用的东西,也许你还能发现,人世间找不到的东西或情感,在那里都能找到。

当你在精神空虚的时候,也许在那里会找到自己精神的寄托。

四,论修养;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世,平天下"
讲的是重视现世的修为。

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就是说人们要先
懂得生活,再谈论死亡。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治天下"。

道家,言"养生,遁世,穷万物"。

讲的是穷尽变化。

老子为人们讲述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让人们效法天道,顺应自然,在自然之道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佛家,悟"见性,救世,通万有。

"
讲的是"缘起性空"四大皆空。

从"空性"中去追求人生的不空。

五,觅智慧;
儒家讲的智慧是德行智慧。

通过仁、礼、乐的教化,修身实践,尽心知性
而知天。

道家言的智慧是心灵智慧。

在自然无为中寻求和谐的处世之道。

佛家悟的
智慧是解脱智慧。

是无漏的大智慧。

无执无欲,破茧
出脱,直悟生命的本质。

六,殊途同归;
嵩山少林寺有一处供奉了佛陀、老子、孔子,三位教主的大殿。

殿中有一对联;
百家争理,万法一统。

三教一体,九流同源。

在殿边的小室山上还有一副对联;
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

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

精辟地点明了三教殊途同归的本质特点。

七,精神盛宴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礼仪之帮,并非是专一宗教信仰的国家,是有着56个民族共存,和谐相处,充满着宽容、融洽、共进的社会。

只要是你的行为符合国
家的规范,你可以选择任何正规的宗教信仰。

不像欧美人信奉基督教、天主教,他们一生的操劳为了求得一张通往天国的门票。

也不像南亚人和日本人以信奉
佛教为主,人生今世的行轨都是为了来世。

更不像中东地区信奉伊斯兰教,政
教合一的国家。

"以怨报怨"恩怨世世未能了。

中国人,在伦理和社会生活上是儒家;
在个人生活和健康上是道家;
在烦恼和死亡的面前是佛教。

中国人,头上戴的是儒家的帽子;身上披着的是道家的袍子;脚上穿着的
是佛家的草鞋。

这话基本上说得不错,因为,中国的哲学和宗教不具有强烈的
排外性,它们可以互补互融。

如果希望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一项伟大的事业,让
自己的精神和所从事的事业一样永存,那末你可能会喜欢儒家。

如果说你想消
除生活中的苦恼,摆脱对死亡的恐惧,那末你可能喜欢佛家。

如果你希望平静
而洒脱,自由自在地生活,那末你可能会喜欢道家。

当然你还可以信奉或接受西方的宗教信仰。

对于三教的生死观,也许你会都喜欢,也许你会都不喜欢,无论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了解总比不了解好。

三教合一,殊途同归,这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盛宴。

几千年来,中国人就是在历朝历代的国家法规法律前提下,以此精神盛宴作为世事为人的道德标准和精神支柱。

这桌精神盛宴远比外来的什么主义、什么学说、什么思想和理论要永久、永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