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识别及处理流程_
输血不良事件诊断与处理制度

输血不良事件诊断与处理制度一、前言输血是医疗机构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然而,由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和人体免疫系统的多而杂性,偶然会发生输血不良事件。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本医院订立本规章制度,旨在规范输血不良事件的诊断与处理流程。
二、术语定义1.输血不良事件:指输血过程中发生出血、输液不畅、过敏反应、感染等不良反应或意外情况。
2.输血反应类型:–凝血异常:指由于血液凝血功能异常导致出血、血肿等情况。
–过敏反应:指由血液制品引起的过敏症状,包含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噬血细胞综合征:指输血过程中噬血细胞过多导致溶血反应。
–感染:指由输血引起的感染,包含细菌、病毒、真菌等。
–其他:指不能归类为以上类型的输血不良事件。
三、输血不良事件的诊断与处理流程1.输血不良事件的诊断流程:–当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显现异常症状时,责任护士应立刻停止输血,并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输血过程、异常症状等认真信息。
–责任护士应立刻向输血医生报告,并将患者转至急诊科或重症监护室进行进一步察看和处理。
–经过医生的认真身体检查和相应试验室检查后,确定输血不良事件的类型。
–依据诊断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输血不良事件的处理流程:–完成输血不良事件的诊断后,医生应与相关科室(例如输血科、药剂科)共同订立处理方案。
–依据输血不良事件的类型,合理选用相应的治疗药物和措施。
–针对凝血异常,可予以止血药物或血浆成分治疗。
–针对过敏反应,可予以抗过敏药物或停止输血。
–针对噬血细胞综合征,可予以支持治疗,并尽早进行血液透析。
–针对感染,需立刻停止输血并乐观进行抗感染治疗。
–针对其他类型的输血不良事件,需依据具体情况订立相应的处理措施。
3.输血不良事件的登记和报告:–输血不良事件的诊断和处理过程中,需认真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输血过程、异常症状、诊断结果和处理措施等,形成完整的病例资料。
–医院需建立输血不良事件的登记系统,将每一起输血不良事件的认真信息纳入其中,并依照相关规定向上级医疗机构和监管部门进行报告。
输血反应处理流程

输血反应处理流程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轻微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处理输血反应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部分,下面就是输血反应处理的一般流程。
第一步:观察和识别反应当患者出现输血反应的迹象时,护士应立即停止输注,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常见的输血反应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呼吸困难、胸闷、血压下降和皮肤变化等。
护士需要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以便后续处理。
第二步:评估患者的状况当患者出现输血反应时,护士应迅速评估患者的状况,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意识等。
评估患者是否出现休克、呼吸急促或其他严重情况,并根据患者状况决定下一步处理措施。
第三步:通知医生护士应立即通知医生患者的输血反应情况,并提供详细的病情描述和相关的观察结果。
医生将根据患者的状况和临床需要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第四步:轻微反应处理对于轻微的输血反应,护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1. 停止输血:立即停止输注血制品,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是否得到缓解。
2. 给予药物:根据医生的指示,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过敏药物或退热药物。
3.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氧饱和度等。
第五步:严重反应处理对于严重的输血反应,护士应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理:1. 立即停止输血:停止输血并拔除输血管道。
2. 通气辅助: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休克,及时进行氧气给予和辅助通气,并注意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3. 使用药物:根据医生的指示,给予紧急药物治疗,如抗过敏药物、补液和血管活性药物等。
4. 准备抢救措施:如果患者的状况持续恶化,护士应准备进行抢救措施,如心脏复苏、气管插管或静脉置管等。
第六步:记录和交流在处理输血反应的过程中,护士需要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症状和处理过程,并及时和其他医护人员交流。
这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提高后续的护理质量。
总结:处理输血反应是一项紧急而复杂的任务,护士需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快速判断能力和及时处理的能力。
医务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及流程

医务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及流程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制定本规范及流程。
第一条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第二条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8、输血科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
9、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10、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第三条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相关科室医师应详细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后送输血科,并及时调查处理。
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并向负责供血的血站反馈。
第四条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对策,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水平。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一、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1-2 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后(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
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
输血不良反应诊断-分级-处理流程(含上报流程图)

输血不良反应诊断,分级,处理流程(1)分类:一.按时间:①即发反应(输血期间或输血后24小时内)②迟发反应(输血24小时后,甚至数十天)二.按免疫学:①免疫反应(发病与免疫因素有关)②非免疫反应(发病与免疫因素无关)(2)掌握常见12种输血不良反应的:一.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检查): 确诊,很可能,有可能。
三.严重性:(根据生命体征): 不严重,严重,危及生命,死亡,无法确定。
三.与输血相关性:(根据起始原因或其它因素):确定( 输血主因,无他因),很可能(输血主因,合并他因),有可能(很可能他因,输血不排除),可疑的(他因为主,输血未全排除),排除( 他因所致,排除输血),无法确定。
(3)严重性分类:①不严重: 需要医生进行干预(对症治疗等),但不干预不会导致患者身体功能的永久性损伤。
②严重: 患者由于输血不良反应住院治疗或住院时间延长或患者由于输血不良反应导致残疾或能力丧失;或为了避免患者身体功能损伤,必须进行医学干预③致命:患者需要升压药、气管插管、或转移到重症监护室等措施以避免死亡④死亡:输血不良反应争致了患者的死亡。
当患者的死亡事件可能很可能或确定由输血不良反应导致的情况均列入这一级别。
如果患者死于输血以外的其他原因应根据惠者的临床表现对其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⑤不确定: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未知或未进行描述(4)输血相关性分类:①确定: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不良反应是由于输血导致的②很可能:有较为明确的证据麦明不良反应是由输血导致的③可能:不能确定不良反应是否由输血导致④疑似:证据表明不良反应由输血以外的其它原因导致但输血不能被排除⑤排除:有十分肯定的证据表明不良反应由其它原因导致,输血原因可被排除⑥不确定;不良反应与输血之间的关系未知或者未进行描述常见12种输血不良反应一.急性输血反应(输血后24小时内出现的输血反应症状或体征):1、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Transfusion-associae circulatory overload (TACO)2、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od acute lung injury (TRALI)3、输血相关呼吸困难·Transfusion-associated dyspnea (TAD)4、过敏反应·Allergic reaction5、输血相关低血压反应·Hypotensive transfusion reaction6、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o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 (FNHMR)7、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Acute hemolytio itransfusion roaotion (AHTR)共性,影响基本生命体征(R. BP, HR. I) 、临床报告的主要种类二.迟发性输血反应(输血超过24小时后出现的输血反应症状或体征):8、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处理、报告制度
(一)输血反应监测:
1、输血前:观察或询问患者有无发热、皮疹、瘙痒等不适;
2、输血中:前15分钟输注速度要慢,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情况,15分钟后,无输血反应,可适当加快输注速度。
输血过程中每30min 观察患者1次,并嘱咐患者家属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3、输血后:输血结束后由医护人员在半小时内将血袋送回检验科,放在2-8℃冰箱保存24小时候,再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输血反应报告:
1、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在积极处理的同时,及时通知检验科。
2、如患者出现溶血反应或严重的细菌污染反应、过敏反应,应配合医生进行抢救,通知检验科,同时报告科主任、护士长、护理部、医务科。
3、患方提出疑议时,报告医务科,必要时按规定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
(三)输血反应的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报告医生。
更换输液器输注生理盐水以保留静脉通路,妥善保存剩余血液、输血器备检。
2、守护并安慰患者,测量生命体征,评估反应程度。
3、采取保暖、吸氧等对症处理措施,并遵医嘱给予药物。
4、如患者出现溶血反应或严重的细菌污染反应、过敏反应,应迅速备好急救器材、药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同时报告科主任、护士长、护理部、医务科。
通知检验科,抽取患者血样与剩余血液、输血器进行检测。
5、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
6、按要求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单,上报检验科;上报不良事件。
7、患者或家属对输血反应原因有异议,报告医务科,按有关程序封存余血、输血器具送检。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输血反应是指受血者在输血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可能由于输血过程中的各种原因引起。
输血反应严重影响了受血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及时有效地处理输血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输血反应的分类及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
一、输血反应的分类。
1. 根据发病时间可分为即刻型输血反应和迟发型输血反应。
即刻型输血反应发生在输血结束后的24小时内,迟发型输血反应则发生在输血结束后的24小时以上。
2. 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免疫性输血反应和非免疫性输血反应。
免疫性输血反应是由于受血者对供血者的血液成分产生免疫反应所致,而非免疫性输血反应则是由于输血过程中的其他原因引起。
二、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1. 即刻型输血反应的处理流程。
当受血者出现即刻型输血反应时,首先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护好受血者的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其次,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前来处理,同时对受血者进行全面的检查,观察其症状和体征变化。
根据受血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进行相应的处理,如给予抗过敏药物、输注液体等。
在处理过程中,护士要密切观察受血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
2. 迟发型输血反应的处理流程。
对于迟发型输血反应,首先要对受血者进行全面的体征观察,特别是注意观察其皮肤、黏膜、淋巴结等部位有无异常情况。
同时,要及时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以便了解受血者的具体病情。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如给予抗感染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
3. 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处理流程。
免疫性输血反应是由于受血者对供血者的血液成分产生免疫反应所致,因此处理起来更加复杂。
在发现受血者出现免疫性输血反应后,首先要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确定受血者的具体病情。
然后,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可能需要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输注免疫球蛋白等。
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受血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结语。
6.输血不良反应检测和处理流程

深圳六联妇产医院输血不良反应检测和处理流程一、发现输血不良反应,首先应查明原因,明确诊断。
二、一旦出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存静脉通路,由临床医生为主进行对症治疗,并应完整的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全部输血器材待查,必要时请检验科储血室值班人员协助诊断。
三、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1、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2、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报告单;3、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 (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献血者血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BO、Rh (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实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4、如发现特殊抗体,应做进一步鉴定;5、留取输血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属血管内溶血,尿中有血红蛋白)。
6、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临床医师为主积极治疗。
四、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按以下程序处理:1、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浑浊、模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2、取血袋剩余血直接做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阴性不能排除细菌污染);3、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在4℃、22℃、37℃条件下作需氧菌和厌氧菌细菌培养;4、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如中性粒细胞与输血前相比明显增多对诊断有帮助。
5、一旦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应由临床医师为主积极治疗。
五、怀疑输血过敏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1、立即停止输血;2、抗过敏治疗。
六、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为: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报告储血室怀疑严重反应时抽取患者血样送储血室。
七、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的经过应详细记录并入病例保存,填写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或《输血不良反应记录表》由血库保存1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上报流程
附件一、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输血不良反应10条提示症状):
(1)发热,37℃以上升高≥1℃;
(2)发冷、寒战;
(3)呼吸困难,哮喘,咳嗽,气短;
(4)血压升高或降低;
(5)腹、胸、四肢/ 背部疼痛;
(6)皮肤症状:荨麻疹、红斑、潮红、瘙痒、局部水肿;
(7)黄疸,血红蛋白尿;
(8)恶心、呕吐;
(9)异常出血;
(10)少尿、无尿。
附件二、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
附件三、怀疑细菌污染处理方法:
采集剩余血袋血及患者血(厌氧及需氧菌培养基)由医生开医嘱,患者血标本贴病人资料的条码,“血袋血”需注明血袋编号,送检验科细菌室行细菌培养。
(取同一批号的生理盐水、输血管、针头科室保存,以备通知要检测时送检)。
附件四:
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姓名:性别:□男□女年龄:岁临床诊断:
科别:床号:床住院号:输血指征:
ABO血型:_______型Rh(D)血型:___ 型输血史:无有大剂量输血史:无有
过敏史:无有妊娠史:无有孕产
1、本次输血情况:
□输血期间□输血后(h/d) 转归:□治愈□死亡
住院后第次输血;反应时输注的血液成分及量输血速度
2、输液器具:
名称批号生产厂家有效日期
3、输血时的状态:
手术中输注ml;手术清醒状态输注ml;一般状态(病房)输注ml;
抢救中输注ml;输血前体温℃
输血前用药:□异丙嗪□地塞米松□其他
4、输血反应发生时间:□输血后小时分钟;□输血后天
5、输血反应情况:
□发热反应:发冷、寒战、发热、体温较输血前升高1 ℃、伴头疼、烦躁、皮肤潮红等。
□过敏反应:荨麻疹、皮疹、哮喘、腹泻、血管神经性水肿。
□溶血反应:寒战、发热、腰背痛、恶心、酱油色/茶色尿、尿少、尿闭、低血压->DIC。
□输血后紫癜:输血后一周左右出现全身黏膜点状或班状出血、血小板下降。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输血后出现呼吸困难->呼吸窘迫。
□非心源性肺水肿:输血过快或过量而出现肺水肿。
□其他。
6、处理情况及转归:
经治医生:护士填表时间:年月日时分注:经治医生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本单,及时交回输血科保存。
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