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及管理指南

合集下载

急诊科科室管理规章制度

急诊科科室管理规章制度

急诊科科室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急诊科室管理,提高急诊服务水平和效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急诊科室是医院的重要部门,承担接诊急危重症患者、急诊医疗救治、预防传染病扩散等职责,必须加强管理,确保医疗质量。

第三条急诊科室主要任务包括:接诊评估、初步医疗救治、病情观察、输液治疗、监测检查、抢救处置等,要求医务人员做到快速、准确、有序。

第四条急诊科室负责人应具备丰富的急救经验和高超的临床技能,熟悉急危重症处理流程,能够有效指挥协调急诊工作。

第五条急诊科室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服从管理,积极协作,提高责任心和工作效率。

第二章急诊科室管理第六条急诊科室设立急诊医师、急诊护士、护工、检验人员、辅助医学人员等工作人员,应按需配置,确保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第七条急诊科室应定期组织内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技能和协作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第八条急诊科室应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档案管理制度,记录患者病历、医嘱、检验结果等,确保医疗过程的规范和安全。

第九条急诊科室应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做到设备齐全、功能完好,确保急救工作的顺畅进行。

第十条急诊科室应建立医疗废物处理制度,熟练掌握医疗废物分类、存放、消毒、处理等流程,确保环境无污染。

第三章服务流程第十一条急诊科室应设立接待窗口,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就诊。

第十二条患者就诊时,急诊医师应及时进行初步评估,明确症状、体征,做出快速诊断和治疗方案。

第十三条急诊医生应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处理急诊患者,不得擅自开具处方或诊断,要遵循医疗纪律,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第十四条急诊科室应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安排就诊顺序,优先处理急危重症患者,做好抢救救治,确保生命安全。

第十五条急诊科室应做好医患沟通,耐心倾听患者诉求,准确解答患者疑问,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增强患者信任感。

第四章医疗质量和安全第十六条急诊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医疗伦理,尊重患者隐私,保守医疗秘密,确保医疗安全和患者权益。

急诊病区工作制度

急诊病区工作制度

急诊病区工作制度一、总则为确保急诊病区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提高急诊病区医疗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区工作规范》和医院相关规章制度,结合急诊病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制度。

二、组织管理1. 急诊病区设主任1名,负责急诊病区的全面工作。

主任应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2. 急诊病区设护士长1名,负责急诊病区的护理工作。

护士长应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3. 急诊病区设医疗组长若干名,负责急诊病区日常医疗工作。

医疗组长应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4. 急诊病区设医护人员若干名,负责急诊病区的医疗护理工作。

医护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和临床经验。

三、工作流程1. 急诊病区接收病人后,医护人员应立即进行诊断和治疗。

对于危重病人,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并报告主任或护士长。

2. 急诊病区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医嘱,确保病人用药安全。

3. 急诊病区医护人员应定期对病人进行病情评估,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4. 急诊病区医护人员应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病人正确使用医疗设备和药品。

5. 急诊病区医护人员应积极参与抢救工作,确保病人生命安全。

四、质量管理1. 急诊病区应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工作的安全、有效和规范。

2. 急诊病区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3. 急诊病区应加强病案管理,做好病案质量和病案安全管理。

4. 急诊病区应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管理,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和合规。

五、服务态度1. 急诊病区医护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益。

2. 急诊病区医护人员应热情、耐心、细致地解答病人的疑问,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3. 急诊病区医护人员应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关注病人的需求,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六、环境卫生1. 急诊病区应保持环境整洁,做到每日清扫,确保病区的卫生条件符合规定标准。

2. 急诊病区应加强病区的消毒隔离工作,预防交叉感染。

精编急诊科管理制度

精编急诊科管理制度

精编急诊科管理制度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负责处理医院内突发疾病和意外伤害等急性病症的紧急救治工作。

为了确保急诊科的高效运转和优质服务,制定科学、细致的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下文将从急诊科的组织结构、人员培训与管理、临床操作流程和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精编急诊科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急诊科组织结构1.急诊科应设立专职负责人,负责科室的日常管理和决策。

同时,根据科室的规模和实际需求,合理设置科室副主任、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和护理人员等岗位。

2.急诊科的管理团队应密切配合,形成联动作战的能力,确保迅速响应和高效决策。

二、人员培训与管理1.急诊科应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并确保每位医护人员具备急诊急救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2.建立定期考核机制,对急诊科人员进行技能与知识的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补充培训。

3.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紧急情况下的协作能力。

三、临床操作流程1.制定急诊病人的接诊和初步评估流程,确保对患者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确定处理优先级,并快速安排相应的急救措施。

2.建立完善的病案记录和信息系统,记录每位患者的诊断和处理过程,以便随时查阅和交流。

3.确保急诊科与其他科室的协作顺畅,建立紧急患者转诊机制,加强与相关科室的沟通与合作。

四、质量管理1.建立急诊科质控小组,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和持续质量改进工作,提升急诊护理质量和效率。

2.进行事故报告和分析,及时总结教训,制定预防措施,杜绝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

3.加强对医患沟通的管理,培养良好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五、设备和物资管理1.统一规范急诊科的设备和物资采购、使用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物资充足。

2.定期进行设备和物资的检修和维护,制定使用手册,避免不必要的设备损坏和损耗。

3.建立设备借用和归还的管理制度,防止设备的私自借用和遗失。

总结起来,急诊科管理制度应涵盖科室组织结构、人员培训与管理、临床操作流程、质量管理和设备物资管理等方面,以确保急诊科顺畅运作和高效服务,提升医院的快速救治能力,为患者提供及时、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急诊门诊管理制度范本

急诊门诊管理制度范本

急诊门诊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急诊门诊管理工作,保障患者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急诊门诊是医院的重要部门,是应急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急诊门诊管理应遵循规范、公平、公正、便民的原则。

第四条急诊门诊管理应坚持患者至上、服务至上的理念,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第五条急诊门诊管理应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配合,实现医疗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利用。

第六条急诊门诊工作应以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

第七条医院应加强急诊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其急救水平和服务意识。

第八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急诊门诊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第二章急诊人员管理第九条急诊门诊应配备足够数量的急诊医生、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保障医疗服务的顺畅进行。

第十条急诊医生应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掌握急救技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第十一条急诊护士应具备谦和、细心、责任心强的特点,能够有效协助医生开展工作,保障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第十二条急诊门诊应定期组织急救知识培训和技能考核,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

第十三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急诊医护人员的考核评价制度,激励医护人员积极工作。

第三章急诊服务流程第十四条患者进入急诊门诊后,应立即接受挂号、初步体格检查、医生诊断等流程。

第十五条急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紧急程度进行分诊,及时安排治疗。

第十六条急诊医生应在诊断治疗过程中,做到耐心细致、认真负责,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信任。

第十七条急诊医生应及时向患者家属介绍病情、治疗方案等信息,保障患者家属的知情权。

第十八条急诊医护人员应做好患者的救治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十九条门诊医护人员应对急救装备和药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障急救设施的正常使用。

第二十条急诊门诊应做好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管理处理,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第四章急诊设施管理第二十一条急诊门诊应有完善的急救设施和设备,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急救救治。

急诊科室管理规章制度

急诊科室管理规章制度

急诊科室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急诊科室的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急诊科室是医疗机构的重要部门,承担着处理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任务,必须加强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第三条急诊科室管理规章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急诊科室,所有医务人员必须遵守并执行。

第四条急诊科室工作原则是急诊先诊疗、迅速救治,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第二章急诊科室管理第五条急诊科室应当设立院内急救中心,配备急诊医生、护士等急救人员。

并进行专业的急救培训和模拟演练。

第六条急诊科室应当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并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

第七条急诊科室应当保持清洁、整洁的工作环境,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理和消毒工作。

严格遵守医疗院感防控规定。

第八条急诊科室应当建立健全患者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患者隐私权的保护。

严禁泄露患者隐私信息。

第九条急诊科室应当建立医疗责任制度,对医疗事故进行及时处理和报告,并做好医疗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第十条急诊科室应当定期进行医疗质量评估和患者满意度调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提高医疗质量。

第十一条急诊科室应当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第三章急诊科室工作流程第十二条急诊科室接诊的患者应当尽快分诊并进行初步诊断,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及时治疗。

第十三条急诊科室应当建立标准化的诊疗流程,并进行规范化操作,确保医疗工作的高效进行。

第十四条急诊科室应当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和沟通,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第十五条急诊科室应当做好医疗记录和病历的书写,并严格遵守医疗记录的保存规定。

第十六条急诊科室应当加强医疗费用的管理,确保医疗费用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第十七条急诊科室应当对医疗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第十八条急诊科室应当定期组织急救培训和模拟演练,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第四章急诊科室安全管理第十九条急诊科室应当加强患者安全教育,提高患者的安全意识,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急诊及管理制度

急诊及管理制度

急诊及管理制度一、急诊概述急诊是医院医疗服务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般是医院内能够提供全天候、全年无休,对急诊病人实行快速诊断和治疗的医疗部门。

急诊医学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通过全面了解急危重症病人的生命特征及其危险的基本疾病状态,迅速制订急救方案和快速治疗。

急诊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并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诊断学科,而是应用各类医学知识,基于急性危重病人的诊治特点所进行的一种学科。

它集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为一体,是独立的医学学科,它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危害生命的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一个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服务机构。

因此,建设完善的急诊及管理制度非常重要,下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急诊管理制度1. 急诊医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急诊医生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和能力: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高度的医德医风,良好的医疗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熟悉急诊医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具备熟练的急危重症处理能力,有较强的头脑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善于沟通和协调。

这些素质和能力是急诊医生必备的条件,对于医院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2. 急诊部的管理制度(1)急诊部的人员构成和分工急诊部应当设有院长或主任一名,副院长或副主任数名,急诊科主任一名,护士长数名,医生数名,技术人员数名,行政人员数名。

急诊部的人员必须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进行工作,确保急诊工作的顺利进行。

(2)急诊部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建设急诊部的工作流程应当合理规范、严密有序。

各项工作应当有详细的规定和操作程序,确保医务人员按照规定操作,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因医务人员工作不规范而对病人造成伤害。

同时还应当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进行查对,确保规范操作。

(3)急诊部的设备和医疗器械配置急诊部的设备和医疗器械配置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卫生部门的规定标准购置,保证承担各种急危重症的救治工作。

(4)急诊部的医疗设施建设急诊部的医疗设施建设应当合理规范、具备医疗救治功能。

急诊与抢救工作管理制度

急诊与抢救工作管理制度

急诊与抢救工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保障医院急诊与抢救工作的高效运行,供应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卫生行业标准以及医院内部管理要求。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的急诊科、急救中心及相关抢救工作的管理,包含急诊接诊、急救处理、危重病人抢救等。

第三条职责分工1.医院领导层定期组织急诊与抢救工作的经验总结和业务培训。

2.急诊科负责急诊病人的接诊、诊断以及基本治疗。

3.急救中心负责急救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处理。

4.各科室搭配急诊与抢救工作的医疗支持和转诊。

第二章急诊工作管理第四条接诊流程1.急诊科医生应依据患者病情,合理布置病人的接诊次序。

2.急诊医生应自动向患者及家属了解患者病史、病情等必需信息。

3.急诊医生应快速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和处理。

4.急诊医生应依据患者病情,合理布置检查、治疗和转诊等措施。

第五条紧急医疗措施1.急诊科配备必需的急救设施、设备和药品。

2.急诊医生应随时保持应急处理的技能,能够娴熟操作急救设备。

3.急诊医生应在病情紧急时快速采取必需的紧急医疗措施,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

第六条病历记录与信息报告1.急诊医生应认真记录患者的病历,包含患者病情、处理过程、药物使用等紧要信息。

2.急诊医生应及时将患者的信息报告给相关科室,并供应必需的转诊资料。

第七条设备管理1.急诊科应定期对急救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

2.检查工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记录检查结果并及时修复故障。

第三章抢救工作管理第八条抢救流程与引导1.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抢救工作流程,明确各岗位的职责。

2.医院应定期组织抢救工作的培训和演练,提升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理本领。

第九条心肺复苏1.抢救中心应配备必需的心肺复苏设备和药品,并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医务人员应掌握心肺复苏技术,严格依照国际标准操作。

第十条危重病人抢救1.抢救中心应及时组织医务人员对危重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和治疗。

医疗急诊管理制度

医疗急诊管理制度

医疗急诊管理制度急诊科是医院的门面部门之一,是医院医疗资源利用率最高的科室之一,也是医院医疗服务的重要窗口。

急诊科是医院治疗危急病情、救死扶伤的地方,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医院中,急诊科担负着治疗急性、危重、疑难疾病的任务,是患者可能接受的第一道医疗救治环节,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情况。

急诊科主要面向各类行政区人民提供医疗服务,在应急处理过程中起到及时拯救生命或各种危害程度的医疗救助效果。

急诊科提供包括初步诊断、紧急抢救、医疗急救、手术救治和规范管理等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急诊科工作具有不可预测性、随机性和复杂性,也是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

急诊科的管理,是医院的重要保障之一,是医院为医疗救治提供便利的改革措施之一,同时也是医院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重要基础之一。

急诊科管理,不仅仅是整个医院机构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是医院为持续发展搭建健全的制度保障。

二、急诊科管理的意义和目标1. 意义(1)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急诊科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能够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医护人员救治能力。

(2)有效利用资源:急诊科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科室,处理的患者多、病情复杂,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够使医护人员更好地利用医疗资源。

(3)提高医护素质:急诊科管理制度的实施,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使命感和职业素养,有利于医护团队的凝聚和发展。

2. 目标(1)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通过规范的急诊科管理制度,使医护人员能够更加高效地处理急危重症患者,提高治疗效果。

(2)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制定合理的急诊科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医院医疗服务的质量,提高医院的声誉和竞争力。

(3)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能力:规范的急诊科管理制度,可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提高医院的整体运营效率。

三、急诊科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急诊科组建(1)急诊科按照医院规模、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需求,设立相应的人数、职称和岗位设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急诊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发挥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急诊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急诊科是中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是开展急诊急救、危重病临床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是独立于内科之外的1级科室,实行24小时开放。

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硬件设施和基本技术建设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急诊科要具备与中医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急救、危重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24小时开设相关专业的急诊,二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有条件可开设重症监护室;三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重症监护室,有条件的可以开设急诊病房。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相关要求进行布局设置。

二级医院及三级医院均应当设置中医综合处置室,并保证24小时中药饮片剂的服务,有条件的可以设置急诊煎药室。

第九条急诊科应当在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基础上,根据当地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急诊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应当在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基础上,达到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见附件1)准要求。

设置急诊煎药室、中医综合处置室的,应当配备煎药设备、拔罐、刮痧板、针灸等。

另外,急诊药房应当储备足够数量用于急救治疗的中药针剂。

第十一条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对于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重症监护室、急诊病房应当实行一体化管理。

根据科室情况,应当建立急诊分诊制度、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制度、抢救流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群体灾害事件处置程序、绿色通道制度及流程、急诊请示报告制度、急诊医疗诊治知情签字制度等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第十二条急诊科应当根据每日就诊人次、病种和急诊科医疗和教学功能等配备足够数量的医护人员。

中医医院急诊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占60%以上,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技术人员。

第十三条急诊科医师队伍,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当合理。

年龄构成应形成老、中、青基本均衡,应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现象。

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梯队,而不出现人才断层。

第十四条急诊科医生应当接受中医急诊科专科训练,掌握中医急诊学和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必须通过规范化培训,应掌握本学科常见病种(病证)的诊疗方案,掌握中医急诊基础知识(如熟悉常用中药方剂300首掌握100首(见附件2),熟悉基本理论、常用急救技术。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当在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临床常见急诊病症形成较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一定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急诊救治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或主任医师: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应用中医理论处理急诊疑难病症、危重病的能力,具备对本学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做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急诊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在急诊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本学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和基本诊疗方法、急救技术,中医急诊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研修班、专科进修、跟师学习、参与相关课题研究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重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中医急诊学科科学研究方法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

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跟师学习、主持不同级别科研课题等方式,重点培训解决急诊疑难、危重病的中医诊疗能力,开展中医急诊学科常见病症临床难点的科学研究。

掌握中医急诊专业最新学术动态。

第十六条急诊科主任应具有在中医院急诊科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二级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应当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应由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三级医院应当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可以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当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急诊科专业临床工作10年以上。

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八条急诊科的学术继承人,应从事中医急诊科工作6年以上,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第十九条急诊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急诊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二十条急诊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急诊科护士应掌握急诊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急诊科中医护理常规和急诊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急诊护理指导。

第二十二条急诊科护士长是急诊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急诊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应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急诊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中药饮片处方占处方总数的比例、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治疗率、急重症抢救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病死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完善激励机制和职称晋升制度。

四、服务技术第二十四条急诊科应当注重继承创新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常见、多发急症重症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院应能开展各相关专科的常见急症、病症的诊疗。

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疑难病症及危重病的临床研究。

第二十六条急诊科应当制定常见急诊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安全、有效、方便、经济为核心,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第二十七条急诊科应当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制剂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第二十八条急诊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

第二十九条急诊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在诊疗区和留观区。

第三十条急诊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宣传中医药防治急诊危重病的理念,介绍中医药防治急危重症的方法及本科室专家特长,彰显本科室防治急危重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六、附则第三十一条急诊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二条民族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三条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中医医院急诊科设备配备目录一、二级中医医院妇科设备配备目录吸引设备、供氧设备、多参数监护设备、心脏除颤器、呼吸机、简易呼吸器、自动洗胃机、心电图机、多功能抢救床、气管插管设备、转运车、快速血糖仪、冰帽、电子冰毯、微量泵、输液泵、医用冰箱、血压计、体温计、体重计、空气消毒机二、三级中医医院妇科设备配备目录中心负压吸引设备、中心供氧设备、多参数监护设备、心脏起搏/除颤器、心脏复苏机、呼吸机、儿童用呼吸机、简易呼吸器、自动洗胃机、心电图机、多功能抢救床、气管插管设备、转运车、快速血糖仪、亚低温治疗仪、冰帽、电子冰毯、微量注射泵、输液泵、营养输注泵、医用冰箱、血压计、体温计、体重计、空气消毒机附件2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二妙散(《丹溪心法》)4.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6.三仁汤(《温病条辨》)7.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8.大青龙汤(《伤寒论》)9.大建中汤(《金匮要略》)10.大承气汤(《伤寒论》)11.大柴胡汤(《金匮要略》)12.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13.小青龙汤(《伤寒论》)14.小建中汤(《伤寒论》)15.小陷胸汤(《伤寒论》)16.小柴胡汤(《伤寒论》)17.小蓟饮子(《济生方》)18.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19.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20.五苓散(《伤寒论》)21.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2.止嗽散(《医学心悟》)23.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24.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25.丹参饮(《时方歌括》)26.乌梅汤(《伤寒论》)27.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8.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29.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30.玉女煎(《景岳全书》)3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32.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33.甘草泻心汤(《伤寒论》)34.左金丸(《丹溪心法》)35.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36.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37.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8.四逆汤(《伤寒论》)39.四磨汤(《济生方》)40.归脾汤(《济生方》) 41.生脉散(《医学启源》) 42.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3.白头翁汤(《伤寒论》)44.白虎汤(《伤寒论》)45.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46.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47.半夏泻心汤(《伤寒论》)48.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49.地黄饮子(《黄帝素问宣明论方》)50.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51.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52.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53.竹叶石膏汤(《伤寒论》)54.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55.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56.导赤散(《小儿要证直诀》)57.麦门冬汤(《金匮要略》)58.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59.杏苏散(《温病条辨》)60.吴茱萸汤(《伤寒论》)61.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62.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63.补中益气汤(《脾胃论》)64.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65.良附丸(《良方集腋》)66.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67.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68.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69.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70.炙甘草汤(《伤寒论》)71.参附汤(《正体类要》)7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3.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74.济川煎(《景岳全书》)75.真武汤(《伤寒论》)76.桃核承气汤(《伤寒论》)77.桂枝汤(《伤寒论》)78.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79.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80.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81.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2.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3.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84.桑杏汤(《温病条辨》)85.桑菊饮(《温病条辨》)86.理中丸(《伤寒论》)87.萆薢分清饮(《丹溪心法》)88.银翘散(《温病条辨》)89.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90.麻黄汤(《伤寒论》)91.旋覆代赭汤(《伤寒论》)92.清营汤(《温病条辨》)93.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94.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95.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96.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97.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98.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99.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10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件3中医急诊医师、护士技术和技能要求一、中医急诊医师应掌握的技术和技能(一)独立辨证治疗各种中医急症(如外感高热、胸痹、喘脱、咯血、腹痛、呕血、黄疸、便血、淋证、抽搐、晕厥、头痛等);(二)掌握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羚羊角粉、猴枣散、三七、白芨粉、独参汤、生脉饮、参附汤等急救药物的使用,掌握针灸、刮痧、拔罐等中医急救技术;(三)掌握心脏病和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室颤、宽QRS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心动过缓等;(四)掌握创伤的初步诊断、中西医处理原则和基本技能;(五)掌握急性中毒的诊断和中西医救治原则;(六)掌握暂时未明确诊断急危重症的中西医抢救治疗技能;(七)能掌握心肺脑复苏术,气道开放技术,电除颤,溶栓术,动、静脉置管术,心、胸、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胸腔闭式引流术,三腔管放置术;(八)掌握呼吸机,多种生理监护仪,血糖、血气快速检测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