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7
精编急诊科管理制度

精编急诊科管理制度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负责处理医院内突发疾病和意外伤害等急性病症的紧急救治工作。
为了确保急诊科的高效运转和优质服务,制定科学、细致的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下文将从急诊科的组织结构、人员培训与管理、临床操作流程和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精编急诊科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急诊科组织结构1.急诊科应设立专职负责人,负责科室的日常管理和决策。
同时,根据科室的规模和实际需求,合理设置科室副主任、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和护理人员等岗位。
2.急诊科的管理团队应密切配合,形成联动作战的能力,确保迅速响应和高效决策。
二、人员培训与管理1.急诊科应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并确保每位医护人员具备急诊急救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2.建立定期考核机制,对急诊科人员进行技能与知识的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补充培训。
3.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紧急情况下的协作能力。
三、临床操作流程1.制定急诊病人的接诊和初步评估流程,确保对患者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确定处理优先级,并快速安排相应的急救措施。
2.建立完善的病案记录和信息系统,记录每位患者的诊断和处理过程,以便随时查阅和交流。
3.确保急诊科与其他科室的协作顺畅,建立紧急患者转诊机制,加强与相关科室的沟通与合作。
四、质量管理1.建立急诊科质控小组,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和持续质量改进工作,提升急诊护理质量和效率。
2.进行事故报告和分析,及时总结教训,制定预防措施,杜绝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
3.加强对医患沟通的管理,培养良好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五、设备和物资管理1.统一规范急诊科的设备和物资采购、使用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物资充足。
2.定期进行设备和物资的检修和维护,制定使用手册,避免不必要的设备损坏和损耗。
3.建立设备借用和归还的管理制度,防止设备的私自借用和遗失。
总结起来,急诊科管理制度应涵盖科室组织结构、人员培训与管理、临床操作流程、质量管理和设备物资管理等方面,以确保急诊科顺畅运作和高效服务,提升医院的快速救治能力,为患者提供及时、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助力健康——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历程及前景

本期导读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
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更好地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卫I 生健康事业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结合新时代赋予的新内涵,《医学研究杂志》开设“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专题栏目,旨在展现我国建国以来医学领域基础、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宣传健康扶贫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经验,展示全民健康的美好图景或历史意义。
急诊医学专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为了展示急诊医学专业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本期专栏推出的论文是《助力健康一一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历|程及前景》。
笔者长期从事急诊专业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了我国急诊医学初创阶段、%逐步夯实、高速发展的3个阶段特点,同时提出做到“零通道、短时效、高技术、高质量”地服务急诊患者的|未来希冀。
<%卿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进助力健康一一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历程及前景李力卓郭伟胡悦杨玉瑶宋灏哲王勇李凤杰单志刚〔作者简介〕李力卓,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急诊专业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3项、市级课题和校级课题等。
获得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医学教育2010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2014年中国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奖,发表SCI论文4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编《急诊医学》等教材3部。
主要学术兼职为中华医学会灾难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急诊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老年医学与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灾难医学与心肺复苏分会委员,北京市急诊医学分会急诊外科分会常委。
县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XX县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XX县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XX县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为了加强急诊重症学科建设和管理,减少急危重病人的误诊、漏诊和延诊延治,提高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有效率和周转率,根据国内、外急诊医学发展模式,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将重症医学科与急诊科整合发展,建立融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室、全科(急诊留观)病房、重症病房一体化的急救诊疗新模式。
经研究,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急诊重症医学一体化建设,旨在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拓展服务功能,规范诊疗行为,优化服务流程,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提高群众就医满意度。
二、组织保障成立急诊重症医学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协调落实相关工作。
组长:XXX副组长:XXX、XXX成员:XXX、XXX、XXX、XXX、XXX、XXX、XXX三、实施步骤1.功能设置整合重症医学科、急诊科、“120”调度指挥中心、车队等科室,成立急诊重症医学中心,建成集院前急救、急诊室、全科(留观)病房、重症抢救为一体的诊疗体系。
下设若干工作组:院前急救工作组(院前急救组)、急诊门诊和抢救室工作组(急诊抢救组)、急诊留观(全科)病房—重症监护工作组(重症监护组),各工作小组在中心主任领导和协调指挥下开展工作。
院前急救组:120出诊应逐步配备随车医生和护士,由中心主任统一管理和调配。
出诊救护车上的工作人员和仪器设备应能完成心肺复苏、电复律/除颤、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创面包扎、骨折固定等急救措施。
该小组负责处理所有需要院前急救病人及完成相关评估、通知相关科室和抢救设备仪器到位准备接诊。
急诊抢救组:负责急危重症病人的院内首诊、初步评估、相关检查、抢救/复苏和处理等,由急诊门诊、急诊抢救/复苏室、短期的急诊留观室(数小时)、急诊手术室承担。
重症监护组:负责在收治(入院)急诊危重病人的同时,兼收全院危重病病人,并参与全院危重病和疑难疾病的会诊和讨论。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的通知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12.08•【文号】•【施行日期】2017.12.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妇幼健康正文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建立完善转会诊和救治网络,提高救治能力和服务质量,保障救治服务的及时性和安全性,切实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加强母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卫妇幼发〔2017〕42号)要求,我委制定了《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017年12月8日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建立完善区域性危重孕产妇转会诊和救治网络,提高危重孕产妇救治能力和服务质量,保证救治服务的及时性和安全性,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设置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原则上依托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医疗机构,或产科实力突出且与其他医疗机构建立了多学科诊疗协作机制的妇幼保健院或专科医院。
第三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承担辖区危重孕产妇的救治、会诊和转诊工作,并对下级救治中心开展技术指导和双向协作。
第二章区域组织管理第四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设置应当遵循统筹规划、择优确定、科学布局的原则。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符合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区域医疗资源情况和危重孕产妇救治需求对区域内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数量和布局进行统筹规划,确定本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
急诊及管理制度

急诊及管理制度一、急诊概述急诊是医院医疗服务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般是医院内能够提供全天候、全年无休,对急诊病人实行快速诊断和治疗的医疗部门。
急诊医学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通过全面了解急危重症病人的生命特征及其危险的基本疾病状态,迅速制订急救方案和快速治疗。
急诊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并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诊断学科,而是应用各类医学知识,基于急性危重病人的诊治特点所进行的一种学科。
它集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为一体,是独立的医学学科,它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危害生命的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一个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服务机构。
因此,建设完善的急诊及管理制度非常重要,下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急诊管理制度1. 急诊医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急诊医生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和能力: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高度的医德医风,良好的医疗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熟悉急诊医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具备熟练的急危重症处理能力,有较强的头脑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善于沟通和协调。
这些素质和能力是急诊医生必备的条件,对于医院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2. 急诊部的管理制度(1)急诊部的人员构成和分工急诊部应当设有院长或主任一名,副院长或副主任数名,急诊科主任一名,护士长数名,医生数名,技术人员数名,行政人员数名。
急诊部的人员必须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进行工作,确保急诊工作的顺利进行。
(2)急诊部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建设急诊部的工作流程应当合理规范、严密有序。
各项工作应当有详细的规定和操作程序,确保医务人员按照规定操作,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因医务人员工作不规范而对病人造成伤害。
同时还应当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进行查对,确保规范操作。
(3)急诊部的设备和医疗器械配置急诊部的设备和医疗器械配置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卫生部门的规定标准购置,保证承担各种急危重症的救治工作。
(4)急诊部的医疗设施建设急诊部的医疗设施建设应当合理规范、具备医疗救治功能。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7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7为指导和加强本市医疗机构急诊科室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提升院内急救服务能力和质量,保障就医群众生命安全,根据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和《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等法律法规,我委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结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和《上海市急诊、ICU 质控手册(2011年版)》,制定本指南。
一、职责与范围(一)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实行急诊抢救室—急诊监护室/综合监护室-急诊病房等连贯性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二)急诊科实行全年24小时开放,负责危重伤病急救患者的连贯性一体化救治,普通急诊和慢性病急性发作时的急诊处理,为等各专业临床科室提供相关专科急诊患者诊治的场所并负责协调与管理,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三)进入急诊绿色通道、ICU和急诊病房救治的主要急危重病症包括:心跳呼吸骤停、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急症与危象、急性心力衰竭、脑中风、癫痫持续状态、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重症哮喘、内分泌危象、急性中毒、呼吸道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各种类型休克、水电质酸碱紊乱、慢性病急性发作需要急诊处理者、重症感染、严重创伤(原发性创伤需要止血、清创、包扎、固定、手术者)、创伤致命性并发症(气道梗阻、血气胸、创伤失血性休克等)、急腹症、蛇犬等咬伤、中暑、电击、淹溺等。
二、床位与人员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急诊科应当配备固定的急诊医师与护士,且不少于在岗医师与护士的75%;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应包括预检分诊处、诊室、抢救室、急诊病房(留观室)、急诊监护室(急诊ICU)和急诊手术室等;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一)日均急诊量>800例次的医院1、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的急诊医师≥15名,如日均急诊量每增加50人次,每班增加在岗急诊医师≥1名。
二级医院评价标准.

【B】符合“C”,并
1.符合进入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的病例入组率≥50%,入组完成率≥70%,变异率≤20%。
1.每季度对监测信息进行汇总与分析,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2.实行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患者平均住院日较2013年降低。
3.实行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患者平均住院费用较2013年持平或下降。
2.急诊医师、护士定期接受技能再培训,不断提高急诊抢救水平。
【A】符合“B”并
有急诊医师、护士培训考核机制,并落实到位。
2.1.3落实首诊负责制,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县级医院必选)(急诊科)
【C】
1.落实首诊负责制、急危重症患者实行“先抢救、后付费”制度。
2.建立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协作协调机制,落实急会诊制度,保障急危重患者优先收住入院,得到及时救治,保持绿色通道畅通。
【A】符合“B”,并
1.每年开展3项以上专项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每年每项评价不少于4次。
2.根据点评结果,落实整改措施,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2.5.2加强辅助治疗药品使用管理。
(药剂科)
【C】
1.医院有指定部门负责辅助治疗药品使用管理,组织健全,责任明确。
2.建立辅助治疗药品使用管理制度。
3.建立本单位辅助治疗药品目录,并报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2.医院有促进医师开展检查结果互认的具体措施。
2.有定期对医师认可外院检查结果互认次数和网络调阅率进行统计、分析。
【A】符合“B”,并
根据统计分析结果,落实改进措施,逐年提高调阅率,有效推进检查结果互认。
2.4.1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规范的要求,设置病案科,由具备专门资质的人员负责病案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配设相应的设施、设备与人员梯队。建立出院病案信息的查询系统。(病案室)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7〕10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5〕189号)和《关于印发2017年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7〕139号)有关要求,推动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进一步提升胸痛相关疾病医疗救治能力,我委组织制定了《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现印发给你们(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网站下载),供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开展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时参照使用。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胸痛相关疾病医疗救治工作,按照改善医疗服务相关工作要求,创新急诊急救服务,鼓励指导本辖区医疗机构做好胸痛中心建设和管理工作。
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要按照《指导原则》积极开展胸痛中心建设,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尚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相关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做好胸痛患者的接诊和转诊工作,保障胸痛患者生命安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附件: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017年10月22日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胸痛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有关医疗机构可以参照《指导原则》进行建设和管理。
一、三级医院胸痛中心(一)基本条件。
1.三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
2.设置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与胸痛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3.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4.设置重症监护室(ICU)或收治危重胸痛患者的病床。
5.具备开展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张力性气胸紧急持续性引流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相关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7为指导与加强本市医疗机构急诊科室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升院内急救服务能力与质量,保障就医群众生命安全,根据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与《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等法律法规,我委组织有关单位与专家,结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与《上海市急诊、ICU 质控手册(2011年版)》,制定本指南。
一、职责与范围(一)急诊科就是医院急症诊疗得首诊场所,也就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得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实行急诊抢救室-急诊监护室/综合监护室-急诊病房等连贯性一体化得管理体制。
(二)急诊科实行全年24小时开放,负责危重伤病急救患者得连贯性一体化救治,普通急诊与慢性病急性发作时得急诊处理,为等各专业临床科室提供相关专科急诊患者诊治得场所并负责协调与管理,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得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与保障。
(三)进入急诊绿色通道、ICU与急诊病房救治得主要急危重病症包括:心跳呼吸骤停、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急症与危象、急性心力衰竭、脑中风、癫痫持续状态、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重症哮喘、内分泌危象、急性中毒、呼吸道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各种类型休克、水电质酸碱紊乱、慢性病急性发作需要急诊处理者、重症感染、严重创伤(原发性创伤需要止血、清创、包扎、固定、手术者)、创伤致命性并发症(气道梗阻、血气胸、创伤失血性休克等)、急腹症、蛇犬等咬伤、中暑、电击、淹溺等。
二、床位与人员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与任务相适应得场所、设施、设备、药品与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急诊科应当配备固定得急诊医师与护士,且不少于在岗医师与护士得75%;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得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得部门;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与支持区。
医疗区应包括预检分诊处、诊室、抢救室、急诊病房(留观室)、急诊监护室(急诊ICU)与急诊手术室等;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一)日均急诊量>800例次得医院1、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得急诊医师≥15名,如日均急诊量每增加50人次,每班增加在岗急诊医师≥1名。
2、急诊病房(留观室)床位≥60张。
床位:医师比按1∶0、2配备。
3、急诊ICU床位≥24张。
床位∶医师比按1∶0、6配备。
4、抢救室床位≥10张.按≥5名急诊科医师配备,每班有1名急诊科医师在岗负责抢救室工作。
(二)日均急诊量500~800例次得医院1、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得急诊医师≥10名,如日均急诊量每增加50人次,每班增加在岗急诊医师≥1名。
2、急诊病房(留观室)床位≥50张。
床位:医师比按1∶0、2配备.3、急诊ICU床位≥16张.床位∶医师比按1∶0、6配备。
4、抢救室床位≥8张。
按5名急诊科医师配备,每班有1名急诊科医师在岗负责抢救室工作.(三)日均急诊量300~500例次得医院1、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得急诊医师≥8名,如日均急诊量每增加50人次,每班增加在岗急诊医师≥1名.2、急诊病房(留观室)床位≥40张。
床位∶医师比按1∶0、2配备。
3、急诊ICU床位≥12张。
床位∶医师比按1∶0、6配备.4、抢救室床位≥6张。
按4名急诊科医师配备,每班有1名急诊科医师在岗负责抢救室工作。
(四)日均急诊量200~300例次得医院1、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得急诊医师≥6名。
2、急诊病房/留观床位≥30张。
床位∶医师比按1∶0、2编制配备。
3、急诊ICU床位≥8张。
床位∶医师比按1∶0、6编制配备。
4、抢救床位≥4张。
按3名急诊科医师编制配备,急诊科医师负责急诊抢救工作。
(五)日均急诊量100~200例次得医院1、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得急诊医师≥4名。
2、急诊病房/留观床位≥20张。
床位∶医师比按1∶0、2编制配备.3、急诊ICU床位≥6张。
床位∶医师比按1∶0、8编制配备.4、抢救床位≥3张.按3名急诊科医师编制配备,急诊科医师负责急诊抢救工作。
(六)日均急诊量<100例次得医院1、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得急诊医师1~2名.2、急诊病房/留观床位≥10张。
床位∶医师比按1∶0、2编制配备。
3、可酌情设ICU床≥4张,与急诊抢救室人员统一配置。
床位∶医师比按1∶0、8编制配备。
4、抢救室床≥2张。
相关科室急诊医师5分钟内到达抢救室迅速抢救病人。
(七)其她对于抢救室:每张床位使用面积应≥15m2;抢救室墙壁上有心肺复苏、休克、创伤、中毒等常见伤病得抢救流程.对于急诊手术室: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设急诊手术清创室;二级甲等以上综合性医院急诊手术室面积≥30m2,设2张手术床,同时配置手术准备室,能开展急诊开颅、开胸、开腹手术与清创止血等手术;急诊手术室应与抢救室相邻。
对于急诊ICU:按护士数∶床位数≥2比例配备护士,设护士长1名,由主管护师以上得护士担任;可酌情配备适量得护理员或卫生员;鼓励与综合监护室一体化管理,对全院开放得急诊科一体化管理得重症监护室,可酌情增加ICU床位数.三、设备与技术(一)急诊抢救室1、每张抢救床配1台监护仪,输液泵注射泵≥1台。
2、每个抢救室配有创呼吸机≥2台,无创与便携式转运呼吸机各≥1台,便携式转运监护仪≥1台,除颤仪1台,临时起搏器1台,心电图机1台,洗胃机≥1台,心肺复苏仪≥1台。
3、气管插管箱1套(装有喉镜、两种型号以上得气管套管、导引钢丝、送管钳、牙垫、注射器、胶带、备用电池等,有条件者可配置高清晰度可视喉镜)。
4、成人及儿童得呼吸面罩、球囊、气管插管、鼻胃管等急救设备。
5、抢救车1辆.6、能开展心肺脑复苏、除颤、临时起搏、休克复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洗胃、深静脉置管、静脉溶栓、胸腹腔穿刺闭式引流等技术,能提供床旁X线摄片、B超检查等辅助检查。
(二)急诊监护病房(急诊ICU)1、每张监护床配监护仪1台(至少具有监测体温、心电、呼吸、血压、经皮氧饱与度与有创压力监测功能),输液泵与微量注射泵各≥1台.2、每1~2张监护床配1台呼吸机(至少具有CMV、SIMV、PSV、PEEP等模式功能)。
3、每个ICU配无创呼吸机≥2台、便携式呼吸器≥1台、除颤仪1台、临时心脏起搏仪1台、心肺复苏机1台、心电图机1台、降温仪≥1台/3床、肠内营养泵≥1台/3床、连续动态血糖监测仪1套、血气生化分析仪1台(如ICU 未配备,院内应提供血气分析检查)、气管插管箱1套(装有喉镜、两种型号以上得气管套管、导引钢丝、送管钳、牙垫、注射器、胶带、备用电池等,有条件者可配置高清晰度可视喉镜)。
4、监护病床≥8张得ICU配置纤维支气管镜1套,血液净化仪≥1台.5、监护病床≥12张得ICU,按需要配置人工心肺(体外膜肺氧合器)1台。
6、监护病床≤6张得ICU,医院其她相关专科能提供纤维支气管镜与床旁血液净化得诊疗服务。
7、抢救车1辆。
8、可开展心肺脑复苏术、面罩氧疗术、气管插管术/气管切开术、机械通气术、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深静脉置管术、胸腔闭式引流术、腹腔冲洗引流术、胃肠减压术、胃肠内营养术、胃肠外营养术、床旁血液净化术、静脉溶栓术、微创血管栓塞术、镇痛镇静术、调温术、临时心脏起搏术、电复律除颤术、胸外心脏按压术、开胸心脏挤压术、人工心肺术等.三级综合性医院急诊ICU开展以上诊疗技术中得18项以上,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急诊ICU开展以上诊疗技术中得16项以上,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急诊ICU开展以上诊疗技术中得12项以上。
四、运行与管理(一)急诊分级救治1、总体原则依据急诊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患者就诊及处置得优先次序;依据急诊患者所需要得医疗资源,引导患者能够在合适得时间至合适得区域获得恰当得诊疗救治.2、分级标准结合国际分类标准以及我市现状,根据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得评估及患者需要急诊资源得情况,将患者得病情分为4级,详见附件。
1级:濒危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危及患者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得干预措施。
临床上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患者:气管插管患者,无呼吸/脉搏患者,急性意识障碍患者,以及其她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患者,这类患者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主要包括:心跳呼吸骤停、各种类型休克、严重多发伤、急性中毒、急性心肌梗塞、呼吸衰竭、急性心力衰竭、脑中风、重症中暑、严重水电解质酸碱紊乱、严重脓毒症、急性肺动脉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等生命体征不稳定得患者。
2级:危重患者。
指上述病种生命体征暂时相对稳定得患者。
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予患者相应处置及治疗。
患者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得严重性须及早予以重视;患者病情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多发伤、心绞痛等。
严重影响患者自身舒适感得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急诊科须立即予这类患者提供平车与必要得监护设备。
3级:急症患者。
患者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得征象,患者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与出现严重并发症得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患者舒适感得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患者症状。
急诊科应安排此类患者就诊。
在留观与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时应考虑上调一级.内外妇儿各科有各科得急症患者,由急诊科协调管理,病情变化需要抢救立即转入急诊抢救室或ICU。
4级:非急症患者。
患者目前无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得患者。
如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病情分级上调1级,定为3级。
3、功能分区从空间布局上将急诊诊治区域分为三个区域:红区、黄区、绿区。
红区包括急诊抢救室、急诊监护病房或与急诊科一体化管理得重症监护室,适用于1级与2级患者得抢救,给予快速评估与救治(特别需要得患者可收入专科ICU);黄区包括急诊病房(留观室),适用于3级患者,按时查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生命体征变化得患者应立即转入红区;绿区包括普通急诊诊疗区(绿区),即各科急诊诊查室与辅助室等,适用于4级患者。
4、工作要求急诊科负责急诊患者得病情预检与分级工作,应在靠近急诊挂号处设置急诊预检处;急诊预检处由急诊工作年限>3年得护师职称以上急诊护士担任预检护士,急诊护士长对其进行分诊业务考核,考核合格后上岗;预检处应配备体温表、血压计、压舌板、手电筒、氧饱与度检测仪、便携式心电监护仪等辅助检查器具设备;根据急诊量配备一定数量得转运病人推车;设有可与“120”联系得直线电话。
预检分诊处工作人员应按照《上海市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标准(试行)》,询问患者或家属就诊原因、查瞧相关检查资料,评估生命体征后,将急诊患者按病情轻重缓急分为四级,合理安排就诊流程,类别为一类与二类得患者应通过急诊绿色通道送往抢救室救治,三类患者优先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