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复习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古代散文选修教材《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一、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作动词,驻扎2.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直(当)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作动词,东行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王,名词作动词,让……当王二、特殊句式:1,、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这是宾语前置句何如?等都为宾语前置句三、虚词:之乎等汉皆以得楚乎?乎为句末语气词常骑之之为代词指骓马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之为代词指项羽然今卒困于此于在这里此天之亡我之为主谓之间不译非战之罪也之为结构助词的四、重点字词1、项王军壁垓下:军为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壁为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慷慨为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
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泣为眼泪5、平明(平旦)天亮6,、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7、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随堂基础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2)狱掾()(3)力能扛鼎()(4)时不利兮骓不逝()(5)田父绐曰“左”()(6)项王嗔目而叱之()(7)为诸君----刈旗()(8)项王身亦被十余创()(9)乃自刎而死()(10)舜目盖重瞳子()(11)自矜功伐()(12)岂不谬哉()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毋妄言,族矣(2)又不肯竟学(3)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4)以故事得已(5)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6)楚兵冠诸侯(7)无不膝行而前(8)九战,绝其甬道(9)项王军壁垓下(10)辟易数里(11)骑皆伏曰(12)田父绐曰(13)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14)地方千里(15)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17)项王身亦被十余创(18)乃引“天亡我”(19)何兴之暴也3、填空。
项羽之死知识点总结

项羽之死知识点总结项羽,又称为刘邦的对手、汉王刘邦的威胁,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项羽之死是战国时期的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标志着刘邦的胜利和秦朝的灭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综述项羽之死的相关知识点。
一、项羽的背景和才能项羽出生在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他的家族属于贵族,曾祖父项梁是齐国的一位将领。
项羽自小聪明好学,善于武艺,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武功。
他年少时就加入了荆楚军队,在战争中多次立功,逐渐崭露头角。
二、项羽之死的原因项羽之死有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战争形势、政治局势和个人心理等方面。
1. 战争形势:项羽与刘邦的对决当中,项羽逐渐败退,失去了原有的优势。
刘邦的军队通过一系列的战术手段和策略,逐步削弱了项羽的势力,让他处于被动局面。
2. 政治局势:项羽在政治上犯下了一些错误,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支持者和盟友。
他过于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导致部下对他的信任度下降。
3. 个人心理:在战争逐渐失利的过程中,项羽的心理状态逐渐恶化。
一方面,他长期以来的自信心开始动摇,另一方面,他也感到了孤立和无力。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和死亡。
三、项羽之死的过程项羽的死亡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和阶段。
1. 逃亡:在战争失利后,项羽开始逃亡,试图寻找新的出路。
他离开了咸阳,前往夏阳,在途中还曾一度被俘,但在被敌军释放后继续逃亡。
2. 困境:项羽最终被敌方军队封锁在乌江之上,失去了逃脱的机会。
他与亲信一同被敌方包围,处于绝境之中。
3. 手刃亲信:在无出路的情况下,项羽下令杀死了身边的亲信。
这是项羽一生中最为戏剧性的一幕,也是他心灵深处希望抛开一切束缚和羁绊的表现。
4. 自刎:最后,面对敌人的包围和绝望的局面,项羽决定自刎。
他选择了以自己的死来结束自己的一生,这也成为了他的人生最后一次抉择。
四、项羽之死的影响项羽的死亡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结束了战国时期:项羽的死亡标志着战国时期的结束,开启了秦汉时代的新篇章。
(完整版)项羽之死文言知识整理.doc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重点实词:王壁垓下:名作,本指,此守夜四面皆楚歌:夜:名作状,在夜里;楚歌:名作,唱起楚地的歌曲于是王乃慷慨悲歌:情激昂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拔起;盖:超直夜南出:名作状,向南能属者百余人耳:随从田父曰:欺王乃复引兵而:乃:就;:名作:向行身七十余,所当者破,所者服:身:身;当:抵;破:打;服:臣服此天之亡我:使,使⋯⋯亡今日固决死:固:本来;决:必定乃分其以四,四向:向:名作,向(四面)出愿君快:痛快地期山三:期:定;山:山的面皆披靡:散辟易数里:畏惧退,退避亡其两耳:失去皆伏曰:通“服”,心服江亭檥(打不出来,原字看文)船待:通“ ”,使船靠岸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亦足王也:名作,称王且籍与江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籍:我;西:名作,西征籍独不愧于心乎:道吾知公者:有德行的人所当无:遇到独籍所数百人:独:独;籍:指羽王身亦被十余:身:自身;被:遭受若非吾故人乎:你吾若德::送;德:人情二、重点虚词:①乃:王乃大惊曰:于是于是王乃上:就至城,乃有二十八:副,、只乃之:才② :王夜起:于是③以故追及之:因此无以渡:没有⋯⋯的法乃分其以四:以:相当于“而”;:成④于是王大呼:在⑤ 王瞋目而叱之:表修⑥之: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代指;之:复指代,,么天之亡我: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⑦我何渡:“何⋯⋯”,固定构,用于原因或反。
可“ 什么呢”、“怎么呢”;:句末气三、句式:①定后置句:麾下壮士从者百余人耳。
能属者百余人耳。
追者数千人。
吾我千金,邑万②被句:然今卒困于此③判断句:此天之亡我,非之罪也。
此王也。
④省略句:王夜起,(于)中。
吾此五,所当无,一日行千里,不忍之,以(之)公。
童面之,指(于)王翳曰⑤固定句式:何⋯⋯,表疑:天之亡我,我何渡?独⋯⋯乎:籍独不愧于心乎?四、重点翻译:① 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把楚人都征服了?他那楚人什么么多呀!② 王乃复引兵而,至城,乃有二十八。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项羽之死韩信夺王之事简介《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备受关注的重大事件。
该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2年,当时中国处于楚汉战争的阶段。
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斗争,最终项羽被刘邦所击败,自杀身亡。
本文通过整理与项羽之死相关的文言知识点,以匡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事件。
知识点整理1. 项羽: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被誉为“无双霸王”。
他在楚汉战争中表现出众,特别在刘邦建立汉朝前的一系列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2. 韩信:韩信是项羽的左膀右臂,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将领之一。
他是项羽的亲信,并在楚汉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夺王之事:指的是韩信夺取刘邦即将登基为汉王的机会。
在项羽之死的前夕,韩信曾经有机会成为汉王,但最终他选择了忠诚刘邦,匡助后者取得了胜利。
4. 楚汉战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发生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
这场战争是项羽和刘邦两大势力之间的争夺,最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刘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汉朝。
5. 自杀身亡:在战争阶段的淝水之战中,项羽军队遭到重大挫败,项羽陷入绝境。
最终,项羽选择在自己家乡的乌江自刎而死,以避免堕入敌人之手。
6. 忠诚与背叛:楚汉战争中,韩信曾经面临着夺王的机会,但他最终选择了忠诚刘邦,匡助后者最终胜利。
这展示了韩信的忠诚和主义精神,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思量。
7. 汉朝的建立:刘邦在项羽之死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汉朝。
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8. 古人的死亡观:中国古代的人们对待死亡有着一定的观念和做法。
对于一些英勇的武将来说,选择自刎以保留尊严是一种常见的方式,这种观念影响了后世。
结论通过对《项羽之死》的文言知识点整理,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这段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相关人物的命运。
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选择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量。
项王之死知识点总结

项王之死知识点总结一、项羽之死的背景项羽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天下诸国割据,自相争霸。
项羽早年投奔秦国,后来却被秦始皇威胁,逃至东北的代国,后来又逃亡至楚国,之后在楚王定都郢都(今湖北江陵市),项羽成为了楚王的亲信将领。
楚国的灭亡,标志着楚汉相争的起点,项羽也在这场争斗中成为了名闻天下的将领,后来项羽与刘邦形成对立关系,开始两相争斗,展开了著名的楚汉战争。
而项羽最终的死亡也是在楚汉战争中发生的。
二、项王之死的各种传说及历史考证项羽之死的方式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的一种说法是项羽被困围于鸿门,自刎殉国,刘邦派人把项羽的首级送到了刘邦的军营。
这是根据史书记载的真实历史事件而来。
目前普遍认为项羽自刎为历史上最为可信的说法,但也有其它说法,例如项羽自刎的地点为龙城,而龙城是楚国郢都的别称。
还有一些说法认为项羽并没有自刎,而是被刘邦所俘并处死。
而同时代流传下来的《史记》记载项羽的死法:在被围困鸿门的时候,项羽自刎以死,碰巧当时鸿门的居民发现了项羽自刎的情形,于是报告给刘邦,刘邦派人去到鸿门将项羽的首级割下并送到刘邦的军营。
这说明项羽确实是在鸿门自刎而死。
三、项羽之死的时代背景项羽的生存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割据混战的时期,诸侯争霸,楚汉争锋。
当时楚国已经是当时中国的劲敌,楚国国王刘盈是一个出色的统帅而楚国的国力很强,然而在项羽接管权力之后楚国的国力迅速下降,最终被刘邦所灭亡。
项羽与刘邦的斗争,给当时的中国历史及后世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项羽之死的历史时代背景是中国的春秋战国到秦汉历史时期。
四、项羽之死的历史影响项羽之死对当时的中国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项羽之死标志着楚国的灭亡,也标志着楚汉战争的结束,中国历史上开始出现了统一一方的局面。
其次,项羽之死也标志着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天下的皇帝,这对于后世的统一中国有着巨大的意义。
项羽之死,还导致了楚国的灭亡,楚国国王刘盈被刘邦控制,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再无楚国出现。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整理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整理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代英雄,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秦汉时期,他在这个时期上演了一幕震惊世界的壮烈景象——项羽之死。
项羽之死是指项羽在垓下战役中被汉军围困而自刎的事件。
这件事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也是文化史上的传奇故事,因此被广泛地传颂。
下面,我们来对项羽之死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一、垓下战役垓下战役是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最后一场决战。
这场战役的发生背景是项羽率军攻打刘邦的盟友吕雉,但在攻打的过程中,刘邦率军相继支援吕雉,形成了三军混战的局面。
在激烈的战斗中,刘邦先后攻下了项羽的大本营彭城和都城豫章,最终在垓下一役中,汉军大举进攻,项羽军劣势越来越大。
最终,项羽被汉军困在垓下,陷入绝境。
二、项羽之死过程由于战败的局势不可逆转,项羽与手下的将领商量后,决定自杀。
项羽用他的宝剑自刎,而他身边的数个将领也跟随着他一起自杀,这一幕被后人称为“破釜沉舟”。
三、关于破釜沉舟的解释项羽之死发生在战争中,除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命运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是指为了赢得全胜而做出自我牺牲的行为。
项羽和他的部下在战败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这代表了他们为了胜利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
四、项羽之死对历史的影响由于垓下战役和项羽之死的发生,刘邦开始正式统治中国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垓下战役和项羽之死也宣告了项羽的失败,结束了项羽所建立的西楚霸业,为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天下开启了序幕。
此外,项羽之死还影响了中国文化中的多个方面,包括文学、戏曲、历史等。
项羽的传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神话故事,被后人广泛地传颂。
总的来说,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为中国的历史进程开启了新的篇章。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一历史事件,加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
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简介
《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历史记载,记述了秦朝末年楚汉战争的阶段,以及楚军主帅项羽自刎而死的故事。
二、文言知识点
1. 文言文的字词运用:《项羽之死》以文言文为载体,运用了
丰富的古代汉字和熟悉的词语,展示了古代士人的文化修养和语言
表达能力。
2. 典故的使用:《项羽之死》中穿插了许多典故,如“渡江楚,赴河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展示了古
人的博学多识和引经据典的修辞手法。
3. 意境的营造:《项羽之死》以楚军失败、项羽自刎为主要情节,通过描写战场上的悲壮和主人公的决意,创造了一种激动人心
的战争氛围和壮烈的英雄形象。
4.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文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项羽胸怀壮志、视死如归的豪情,以及其在战争中的智勇才略,使读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5. 历史价值的关注:《项羽之死》作为记载古代历史的文献资料,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和重要性,通过叙述楚汉战争的背景和决战的过程,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
三、
《项羽之死》作为一篇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文言文,通过深入的研读,可以加深对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阅读《项羽之死》也可以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对于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帮助。
司马迁《项羽之死》文言知识梳理-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

司马迁《项羽之死》文言知识梳理: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1、准确认读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其意义:①军壁垓下②美人和之③田父绐曰④斩将刈旗⑤瞋目叱之⑥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讲解】①垓gāi: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是刘邦围歼项羽之地。
②和hè:应和、回应。
③绐dai:欺骗。
④刈yì:砍到。
⑤瞋chēn:瞪眼。
⑥创chuāng:伤、创伤。
2、根据文意推断下列加点词的意义:①力拔山兮气盖世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③愿为诸君快战④期山东为三处⑤亡其两骑耳⑥若非吾故人乎⑦辟易数里⑧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⑨江东虽小地方千里⑩吾知公长者【讲解】①盖:超过;②属:跟随;③快:痛快地;④期:约定;⑤亡:失去;⑥若:你。
⑦辟:通“避”退避;⑧伏:通“服”敬服。
⑨地方:地土地;方方圆、纵横。
⑩长者:忠厚的、有德行的人。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为四类简要说明分类理由:①令诸君知天亡我。
②亦足王也。
③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④项王泣数行下。
⑤项王军壁垓下。
⑥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⑦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⑧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A.②⑤B.③⑦C.①⑥D.④⑧【讲解】A名词活用为动词:②王读wàng称王、成就霸业;⑤军壁:驻军构筑营垒。
B名词活用为状语:③夜在夜里;⑦南向南。
C使动用法:①亡使我灭亡;⑥王让我称王。
D动词活用为名词:④泣眼泪;⑧楚歌唱楚地的歌谣。
4、下列句子都是省略句请指出省略的成分并将其补出:①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②身七十余战。
③左乃陷大泽中。
④不忍杀之以赐公。
【讲解】①省略介词应为“饮(于)帐中”。
②省略谓语动词应为“身(经历)七十余战”。
③省略主语应为“(项王)乃陷大泽中”。
④省略宾语应为“以(之)赐公”。
5、简要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①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②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③然今卒困于此。
④籍独不愧于心乎?【讲解】①定语后置句应为“部下骑马跟随的壮士……”。
②介词省略句应为“……(以)千金购我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略句
饮(于)帐中
常幸从(之) 乃陷(于)大泽中 奈若何 奈何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汉骑追者数千人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固定句式
定语后置
被动句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阻挡的被我击破, 被我攻打的都降伏)
然今卒困于此
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状语后置,省略介词 “以”) 2、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没有用来……的办 法) 3、独不愧于心乎?”(难道……吗?表反问) 4、若非吾故人乎?(不是……吗?表反问)
5、固定句式:
无以渡,没有-----的办法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 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 “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翻译下列句子 1、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 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 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 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何辞为?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独畏廉将军哉?守独不为民计乎?
项羽之死
复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被、卒、若、期、 如、亡”;虚词“且”。 2、强化翻译训练,加强课内外文言文 重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 境地。 慷慨悲歌: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 胸怀。 短兵相接: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 行激烈的斗争。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 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