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翻译及文言知识

项羽之死司马迁〔两汉〕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王的部队驻守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
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
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 ī,追),(项羽)一直骑着。
这时候,项羽不禁情绪激昂唱起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时骓马不再奔跑!骓马不奔跑可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怎么安排你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应和着一同唱歌。
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独自一人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
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
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
项羽之死重点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3、项王则夜
..起,饮帐中。
4、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5、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6、虞兮虞兮奈若.何!
7、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8、平明,汉军乃.觉之
9、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10、左.,乃陷大泽中。
11、以故汉追及.之。
1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13、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14、项王自度.不得脱。
15、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
服,未尝败北。
16、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
战之罪.也。
17、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18、乃分其骑以为
..四队,四向。
19、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20、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
曰:“如.大王言。
”
21、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22、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23、汉军至,无以渡。
24、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25、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2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
见之?
27、籍独.不愧于心乎?”
28、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29、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30、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31、若.非吾故人乎?
32、吾为若.德。
项羽之死知识点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一、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2.项王则夜.起3.直(当)夜溃围南.出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二、重点字词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3、力拔山兮气盖.世:4、项王泣.数行下:5、平明..(平旦)6,、地方..千里: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项王乃复引.兵而东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田父绐.曰“左”。
非战之罪.也刈.旗期.山东为三处汉军皆披靡..辟易..数里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若非吾故人..乎吾闻汉购.我头千金瞋目..而叱之吾知公长者..籍独.不愧于心乎?三、虚词:以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赐公汉军至,无以渡乃平明,汉军乃觉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为与其骑会为三处我何渡为吾为若德之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示赵弱且.怯也吾攻赵,旦暮且.下得过且.过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四、翻译句子1.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3.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4.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五、特殊句式:1、骑能属者百余人耳()汉骑追者数千人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3所当者破,所击者服()《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答案:一、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作动词,驻扎2.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直(当)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作动词,东行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王,名词使动用法,让……当王6.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称王,名词作动词二、重点字词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慷慨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
盖,胜过、压倒、超过。
项羽之死伶官传序庖丁解牛过大孤山小孤山六国论知识点全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重点实词: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拔起;盖:超过今日固决死:固:本来;决:必定刈YI 旗:割砍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山东:山的东面汉军皆披靡:溃散辟易数里:畏惧退缩,退避亡其两骑耳:失去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吾知公长者:有德行的人所当者破:遇到所击者服:臣服未尝败北:战败遂霸有天下:霸,称霸有,占有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独:单独;籍:指项羽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一声):身:自身;被:遭受创,伤若非吾故人乎:你吾为若德:为:送;德:人情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随从田父绐dai曰:欺骗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身:亲身;当:抵挡;破:打败;服:臣服美人和之:应和着一同唱歌直夜溃围南出,驰走:直:当时溃围:突围驰走:骑马项王自度不得脱:度估计揣摩然今卒困于此:卒,终困,被困辟BI易数里:退避亡其两骑耳:耳,只,仅仅怜而王(四声)我:王做动词用顾见:回头看通假字骑皆伏曰:通“服”,心服乌江亭长木义船待:通“舣”,使船靠岸名词作动词项王军壁垓下壁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楚歌:唱起楚地的歌曲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向:向(四面)杀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籍:我;西:西征亦足王也:称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东:向东行名词作状语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在夜里;直夜溃围南出:向南使动用法此天之亡我:使动,使……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使……称王古今异义:期山东为三处古意:山的东部二、重点虚词:①乃:项王则夜起:则,乃,于是。
汉军乃觉之:乃,才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就项王乃大惊曰:于是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项王乃驰:于是就②则:项王则夜起:于是③以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以,介词(动词),带领以故汉追及之:以故,因此无以渡:没有……的办法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相当于“而”;为:成为④于是项王大呼:在这时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为,以之为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于/是在这种情况下⑥之: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天之亡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非战之罪也:取独马童面之:代词项王⑦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最新项羽之死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项羽之死通假字:骑皆伏曰伏通服,佩服,心服。
乌江亭长檥船待檥通舣,使船靠岸。
一词多义:乃项王乃大惊曰:于是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汉军乃觉之:才则项王则夜起:于是以以故汉追及之:因此无以渡:没有……的办法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相当于“而”;为:成为于是于是项王大呼:在这时而项王瞋目而叱之:表修饰之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天之亡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为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为:句末语气词古今异义词: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部分项王乃悲歌慷慨。
古义:为情绪激昂,今义:大方的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古义:父老乡亲,今义:父亲,哥哥重点词组: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拔起;盖:超过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随从田父绐曰:欺骗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就;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身:亲身;当:抵挡;破:打败;服:臣服此天之亡我:使动,使……亡今日固决死:固:本来;决:必定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向:名词作动词,向(四面)杀出愿为诸君快战:痛快地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山东:山的东面汉军皆披靡:溃散辟易数里:畏惧退缩,退避亡其两骑耳:失去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籍:我;西:名词作动词,西征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吾知公长者:有德行的人所当无敌:遇到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独:单独;籍:指项羽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身:自身;被:遭受吾为若德:为:送;德:人情词类活用: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作动词,驻扎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直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作动词,东行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王,名词作动词,让……当王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项羽之死韩信夺王之事简介《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备受关注的重大事件。
该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2年,当时中国处于楚汉战争的阶段。
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斗争,最终项羽被刘邦所击败,自杀身亡。
本文通过整理与项羽之死相关的文言知识点,以匡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事件。
知识点整理1. 项羽: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被誉为“无双霸王”。
他在楚汉战争中表现出众,特别在刘邦建立汉朝前的一系列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2. 韩信:韩信是项羽的左膀右臂,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将领之一。
他是项羽的亲信,并在楚汉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夺王之事:指的是韩信夺取刘邦即将登基为汉王的机会。
在项羽之死的前夕,韩信曾经有机会成为汉王,但最终他选择了忠诚刘邦,匡助后者取得了胜利。
4. 楚汉战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发生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
这场战争是项羽和刘邦两大势力之间的争夺,最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刘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汉朝。
5. 自杀身亡:在战争阶段的淝水之战中,项羽军队遭到重大挫败,项羽陷入绝境。
最终,项羽选择在自己家乡的乌江自刎而死,以避免堕入敌人之手。
6. 忠诚与背叛:楚汉战争中,韩信曾经面临着夺王的机会,但他最终选择了忠诚刘邦,匡助后者最终胜利。
这展示了韩信的忠诚和主义精神,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思量。
7. 汉朝的建立:刘邦在项羽之死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汉朝。
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8. 古人的死亡观:中国古代的人们对待死亡有着一定的观念和做法。
对于一些英勇的武将来说,选择自刎以保留尊严是一种常见的方式,这种观念影响了后世。
结论通过对《项羽之死》的文言知识点整理,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这段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相关人物的命运。
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选择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量。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幕,也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篇文章从文言角度出发,整理了《项羽之死》这篇文学作品中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
一、人物形象《项羽之死》展示了项羽、刘邦两位历史人物的不同形象,其中项羽形象尤为鲜明。
对于这两个人物的描写,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生动地描绘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状态等。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描写:项羽形象描写:1. “高举七尺长刀,车前镶边,压抑天下,挽断长江。
”这是关于项羽武力的形象描写,刻画出他威风凛凛、无坚不摧的形象。
2. “鸣条拳闪进胸臆,剑舞纵横吞虹霓。
”这是项羽激昂、热血的形象描写,表现出他英勇无敌、充满斗志的性格特点。
3. “天下逍遥在我心,莫把五湖三江论。
”这是项羽豪放、无拘束的形象描写,揭示了他不愿意受制于他人、渴望自由、逍遥自在的思想状态。
刘邦形象描写:1. “微服走天下,谈笑若无事。
”这是刘邦机智、狡诈的形象描写,表现出他能够善于隐藏自己的能力,狡猾地躲避敌人。
2. “冷眼旁观,识出胜负。
”这是刘邦冷静、持重的形象描写,揭示了他克制自己的能力,能够从容面对复杂的局面。
3. “刚毅中和,作天下储君。
”这是刘邦稳重、坚毅的形象描写,刻画出他能够具有天下大局意识、重视稳定、善于掌控的领导能力。
二、历史事件《项羽之死》主要描写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战争和他们之后的命运,融入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以下是文章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1. 重托关中文章中提到的“咸阳之变”,是汉高祖刘邦成功发动兵变,夺取了秦朝的政权。
而“重托关中”,则是刘邦在取得政权后,在项羽的逼迫下调任关中的事件。
2. 白登山之战项羽与刘邦在白登山一战中,击败了秦朝军队,为接下来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文章中“几经波折,卒无功”的描写,表现了刘邦对于战争的不懈努力和艰难经历。
3. 五株柏、三个臭皮匠这两个历史事件,依照《史记》所记载,是刘邦为了躲避项羽追杀,分别找到避难所的故事。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
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简介
《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历史记载,记述了秦朝末年楚汉战争的阶段,以及楚军主帅项羽自刎而死的故事。
二、文言知识点
1. 文言文的字词运用:《项羽之死》以文言文为载体,运用了
丰富的古代汉字和熟悉的词语,展示了古代士人的文化修养和语言
表达能力。
2. 典故的使用:《项羽之死》中穿插了许多典故,如“渡江楚,赴河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展示了古
人的博学多识和引经据典的修辞手法。
3. 意境的营造:《项羽之死》以楚军失败、项羽自刎为主要情节,通过描写战场上的悲壮和主人公的决意,创造了一种激动人心
的战争氛围和壮烈的英雄形象。
4.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文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项羽胸怀壮志、视死如归的豪情,以及其在战争中的智勇才略,使读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5. 历史价值的关注:《项羽之死》作为记载古代历史的文献资料,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和重要性,通过叙述楚汉战争的背景和决战的过程,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
三、
《项羽之死》作为一篇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文言文,通过深入的研读,可以加深对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阅读《项羽之死》也可以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对于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实词释义: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楚歌:名词作动词,唱起楚地的歌曲
3、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4、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拔起;盖:超过
5、直夜溃围南出:名词作状语,向南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随从
7、田父绐曰:欺骗
8、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就;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9、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身:亲身;当:抵挡;破:打败;服:臣服
10、此天之亡我:使动,使,, 亡
11、今日固决死:固:本来;决:必定
12、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向:名词作动词,向(四面)杀出
13、愿为诸君快战:痛快地
14、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山东:山的东面
15、汉军皆披靡:溃散
16、辟易数里:畏惧退缩,退避
17、亡其两骑耳:失去
18、骑皆伏曰:通“服”,心服
19、乌江亭长檥(打不出来,原字请看课文)船待:通“舣”,使船靠岸
20、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21、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
22、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籍:我;西:名词作动词,西征
23、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
24、吾知公长者:有德行的人
25、所当无敌:遇到
26、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独:单独;籍:指项羽
27、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身:自身;被:遭受
28、若非吾故人乎:你
29、吾为若德:为:送;德:人情
二、重点虚词:
①乃:
项王乃大惊曰:于是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汉军乃觉之:才
②则:
项王则夜起:于是
③以故汉追及之:因此
无以渡:没有 ,, 的办法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相当于“而”;为:成为
④于是项王大呼:在这时
⑤项王瞋目而叱之:表修饰
⑥之:
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
天之亡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我何渡为:“何 ,, 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为:句末语气词
三、句式:
①定语后置句:
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汉骑追者数千人。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②被动句:
然今卒困于此
③判断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此项王也。
④省略句:
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之)赐公。
马童面之,指(于)王翳曰
⑤固定句式:
何,, 为,表疑问: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独,, 乎:籍独不愧于心乎?
四、重点翻译:
①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译: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译:项羽就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
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③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然而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战争的过错啊。
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译: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纵然他们不说,我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
⑤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译: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
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五、文中成语: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十面埋伏、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乌江自刎。
六、根据解释按顺序找出相应文言词, 在原文上标注序号 :
⑴愤激悲叹的样子 ( 慷慨﹑忼慨
⑵唱了几遍(歌数阕)
⑶眼泪(泣)
⑷跟随(从)
⑸罢了(耳)
⑹欺骗(绐)
⑺向东走(东)
⑻估计﹑考虑(度, duó)
⑼八年(八岁)
⑽亲身经历(身)
⑾抵挡﹑抵敌(当)
⑿攻击(击)
⒀约定(期)
⒁像草木随风倒下一样(披靡)
⒂瞪大眼睛(瞋目)
⒃怎么样(何如)
⒄土地方圆(地方)
⒅称王(王 wàng)
⒆我渡江做什么呢?(我何渡为)
⒇即使(纵)
﹙21﹚回头(顾)
﹙22﹚老朋友(故人)
﹙23﹚成就成全你的功德(吾为汝德)﹙24﹚难道(岂)
﹙ 25﹚率领(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