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知识点总结
《项羽之死》翻译及文言知识

项羽之死司马迁〔两汉〕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王的部队驻守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
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
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 ī,追),(项羽)一直骑着。
这时候,项羽不禁情绪激昂唱起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时骓马不再奔跑!骓马不奔跑可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怎么安排你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应和着一同唱歌。
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独自一人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
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
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
项羽之死知识点总结

项羽之死知识点总结项羽,又称为刘邦的对手、汉王刘邦的威胁,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项羽之死是战国时期的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标志着刘邦的胜利和秦朝的灭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综述项羽之死的相关知识点。
一、项羽的背景和才能项羽出生在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他的家族属于贵族,曾祖父项梁是齐国的一位将领。
项羽自小聪明好学,善于武艺,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武功。
他年少时就加入了荆楚军队,在战争中多次立功,逐渐崭露头角。
二、项羽之死的原因项羽之死有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战争形势、政治局势和个人心理等方面。
1. 战争形势:项羽与刘邦的对决当中,项羽逐渐败退,失去了原有的优势。
刘邦的军队通过一系列的战术手段和策略,逐步削弱了项羽的势力,让他处于被动局面。
2. 政治局势:项羽在政治上犯下了一些错误,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支持者和盟友。
他过于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导致部下对他的信任度下降。
3. 个人心理:在战争逐渐失利的过程中,项羽的心理状态逐渐恶化。
一方面,他长期以来的自信心开始动摇,另一方面,他也感到了孤立和无力。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和死亡。
三、项羽之死的过程项羽的死亡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和阶段。
1. 逃亡:在战争失利后,项羽开始逃亡,试图寻找新的出路。
他离开了咸阳,前往夏阳,在途中还曾一度被俘,但在被敌军释放后继续逃亡。
2. 困境:项羽最终被敌方军队封锁在乌江之上,失去了逃脱的机会。
他与亲信一同被敌方包围,处于绝境之中。
3. 手刃亲信:在无出路的情况下,项羽下令杀死了身边的亲信。
这是项羽一生中最为戏剧性的一幕,也是他心灵深处希望抛开一切束缚和羁绊的表现。
4. 自刎:最后,面对敌人的包围和绝望的局面,项羽决定自刎。
他选择了以自己的死来结束自己的一生,这也成为了他的人生最后一次抉择。
四、项羽之死的影响项羽的死亡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结束了战国时期:项羽的死亡标志着战国时期的结束,开启了秦汉时代的新篇章。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整理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宁死不辱,知耻重 义,视死如归令人敬仰,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敬 仰。反映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唯物史观。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史记·项羽本纪》
• 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 战三合,楼烦辄杀之。项王大 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 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 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 入壁,不敢复出。
—— 《史记·项羽本纪》
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 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 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 各得其一体。
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 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 勇无谋故也。
项羽之死?
名家看乌江自刎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
男儿应当能屈能伸, 卷土重来。从“包 羞忍耻”“卷土重 来”或许还有希望。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 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 耻向东吴再起兵。
12、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身:亲身;当:抵挡;破:打败;服:臣服
1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
然而现在最终被困在这里。亡:动词使动,使……灭亡
14、今日固决死: 固:本来;决:必定
15、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向:名作动,朝向;向四面
16、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是上天要让我灭亡,不是我作战的过错。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整理
明确答案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整理

一、重点实词释义:
• 28、若非吾故人乎: :
• 你
• 29、吾为若德: 25、所当无敌:
有德行的人
为:送;德:人情
二、重点虚词:
• • • • • • ①乃: 项王乃大惊曰: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军乃觉之: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于是 就 副词,仅仅、只 才 就
二、重点虚词:
• ②则: • 项王则夜起:
于是
二、重点虚词:
• ③以故汉追及之: • 无以渡: •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因此 没有……的办项王瞋目而叱之:表修饰
二、重点虚词:
• ⑥之: • 是何楚人之多也:
是:指示代词, 代指汉军; 之:复指代词,这,这么
• ④省略句: • 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 不忍杀之,以(之)赐公。 • 马童面之,指(于)王翳曰
• ⑤固定句式: • 何……为,表疑问: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 独……乎:籍独不愧于心乎?
四、重点翻译:
• ①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 译: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 人为什么这么多呀! •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 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 译:项羽就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 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 军骑兵有几千人。
一、重点实词释义:
• 1、项王军壁垓下: • 名词作动词,本指军 垒,此处为设营驻守
•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楚歌:名词作动词,唱起楚地的歌曲 3、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情绪激昂
4、力拔山兮气盖世:
拔:撼动、拔起;盖:超过
一、重点实词释义:
• 5、直夜溃围南出: • 名词作状语,向南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篇一: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对项羽之死中的文言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拓展。
一、项羽简介项羽(前232年-前202年),名盈,字羽,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
他是楚汉战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曾率领楚军击败汉军,最终失败于刘邦之手。
二、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公元前206年,刘邦发动了对项羽的进攻,发动了楚汉战争。
战争初期,项羽率领楚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由于他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可以击败刘邦,最终失败于垓下(今安徽萧县)。
公元前202年,项羽自杀而死。
三、项羽之死的文言知识点1. 项羽的性格特点项羽性格豪放、勇猛、自负,具有极高的军事天赋和领导才能。
他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情怀,对待敌人毫不留情,对待朋友也十分真诚。
2. 垓下之战的经过垓下之战是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项羽致命的失败。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汉军进攻项羽,项羽在垓下之战中亲自率领楚军抵抗,但由于他的错误决策和士兵的背叛,最终失败。
3. 项羽自杀的原因项羽自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认为自己已经失去了胜利的机会,而且受到了刘邦的猜忌和压迫,最终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选择了自杀。
四、拓展1. 项羽的死因据历史记载,项羽在垓下之战中亲自率领楚军抵抗,但由于他的错误决策和士兵的背叛,最终失败。
项羽在战斗中受伤,他试图逃跑,但被刘邦的军队追上,最终被围困在一间厕所里。
篇二: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和人物事件,涉及到许多文言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整理和拓展:1. 项羽简介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盈,字羽,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
他是楚汉战争中的霸主,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反抗压迫的代表人物之一。
2. 楚汉战争楚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内战,发生于公元前206年。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幕,也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篇文章从文言角度出发,整理了《项羽之死》这篇文学作品中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
一、人物形象《项羽之死》展示了项羽、刘邦两位历史人物的不同形象,其中项羽形象尤为鲜明。
对于这两个人物的描写,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生动地描绘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状态等。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描写:项羽形象描写:1. “高举七尺长刀,车前镶边,压抑天下,挽断长江。
”这是关于项羽武力的形象描写,刻画出他威风凛凛、无坚不摧的形象。
2. “鸣条拳闪进胸臆,剑舞纵横吞虹霓。
”这是项羽激昂、热血的形象描写,表现出他英勇无敌、充满斗志的性格特点。
3. “天下逍遥在我心,莫把五湖三江论。
”这是项羽豪放、无拘束的形象描写,揭示了他不愿意受制于他人、渴望自由、逍遥自在的思想状态。
刘邦形象描写:1. “微服走天下,谈笑若无事。
”这是刘邦机智、狡诈的形象描写,表现出他能够善于隐藏自己的能力,狡猾地躲避敌人。
2. “冷眼旁观,识出胜负。
”这是刘邦冷静、持重的形象描写,揭示了他克制自己的能力,能够从容面对复杂的局面。
3. “刚毅中和,作天下储君。
”这是刘邦稳重、坚毅的形象描写,刻画出他能够具有天下大局意识、重视稳定、善于掌控的领导能力。
二、历史事件《项羽之死》主要描写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战争和他们之后的命运,融入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以下是文章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1. 重托关中文章中提到的“咸阳之变”,是汉高祖刘邦成功发动兵变,夺取了秦朝的政权。
而“重托关中”,则是刘邦在取得政权后,在项羽的逼迫下调任关中的事件。
2. 白登山之战项羽与刘邦在白登山一战中,击败了秦朝军队,为接下来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文章中“几经波折,卒无功”的描写,表现了刘邦对于战争的不懈努力和艰难经历。
3. 五株柏、三个臭皮匠这两个历史事件,依照《史记》所记载,是刘邦为了躲避项羽追杀,分别找到避难所的故事。
项王之死知识点总结

项王之死知识点总结一、项羽之死的背景项羽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天下诸国割据,自相争霸。
项羽早年投奔秦国,后来却被秦始皇威胁,逃至东北的代国,后来又逃亡至楚国,之后在楚王定都郢都(今湖北江陵市),项羽成为了楚王的亲信将领。
楚国的灭亡,标志着楚汉相争的起点,项羽也在这场争斗中成为了名闻天下的将领,后来项羽与刘邦形成对立关系,开始两相争斗,展开了著名的楚汉战争。
而项羽最终的死亡也是在楚汉战争中发生的。
二、项王之死的各种传说及历史考证项羽之死的方式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的一种说法是项羽被困围于鸿门,自刎殉国,刘邦派人把项羽的首级送到了刘邦的军营。
这是根据史书记载的真实历史事件而来。
目前普遍认为项羽自刎为历史上最为可信的说法,但也有其它说法,例如项羽自刎的地点为龙城,而龙城是楚国郢都的别称。
还有一些说法认为项羽并没有自刎,而是被刘邦所俘并处死。
而同时代流传下来的《史记》记载项羽的死法:在被围困鸿门的时候,项羽自刎以死,碰巧当时鸿门的居民发现了项羽自刎的情形,于是报告给刘邦,刘邦派人去到鸿门将项羽的首级割下并送到刘邦的军营。
这说明项羽确实是在鸿门自刎而死。
三、项羽之死的时代背景项羽的生存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割据混战的时期,诸侯争霸,楚汉争锋。
当时楚国已经是当时中国的劲敌,楚国国王刘盈是一个出色的统帅而楚国的国力很强,然而在项羽接管权力之后楚国的国力迅速下降,最终被刘邦所灭亡。
项羽与刘邦的斗争,给当时的中国历史及后世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项羽之死的历史时代背景是中国的春秋战国到秦汉历史时期。
四、项羽之死的历史影响项羽之死对当时的中国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项羽之死标志着楚国的灭亡,也标志着楚汉战争的结束,中国历史上开始出现了统一一方的局面。
其次,项羽之死也标志着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天下的皇帝,这对于后世的统一中国有着巨大的意义。
项羽之死,还导致了楚国的灭亡,楚国国王刘盈被刘邦控制,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再无楚国出现。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整理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整理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代英雄,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秦汉时期,他在这个时期上演了一幕震惊世界的壮烈景象——项羽之死。
项羽之死是指项羽在垓下战役中被汉军围困而自刎的事件。
这件事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也是文化史上的传奇故事,因此被广泛地传颂。
下面,我们来对项羽之死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一、垓下战役垓下战役是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最后一场决战。
这场战役的发生背景是项羽率军攻打刘邦的盟友吕雉,但在攻打的过程中,刘邦率军相继支援吕雉,形成了三军混战的局面。
在激烈的战斗中,刘邦先后攻下了项羽的大本营彭城和都城豫章,最终在垓下一役中,汉军大举进攻,项羽军劣势越来越大。
最终,项羽被汉军困在垓下,陷入绝境。
二、项羽之死过程由于战败的局势不可逆转,项羽与手下的将领商量后,决定自杀。
项羽用他的宝剑自刎,而他身边的数个将领也跟随着他一起自杀,这一幕被后人称为“破釜沉舟”。
三、关于破釜沉舟的解释项羽之死发生在战争中,除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命运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是指为了赢得全胜而做出自我牺牲的行为。
项羽和他的部下在战败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这代表了他们为了胜利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
四、项羽之死对历史的影响由于垓下战役和项羽之死的发生,刘邦开始正式统治中国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垓下战役和项羽之死也宣告了项羽的失败,结束了项羽所建立的西楚霸业,为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天下开启了序幕。
此外,项羽之死还影响了中国文化中的多个方面,包括文学、戏曲、历史等。
项羽的传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神话故事,被后人广泛地传颂。
总的来说,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为中国的历史进程开启了新的篇章。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一历史事件,加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异义词
4、吾知公长者。 古义:品行高尚,性情谨厚之人 今义: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 5、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山的东面 今义:省份 6、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古义:①情绪激昂;②胸怀大志,刚直 不阿;③感慨叹息; 今义:①充满正 气,情绪激昂;②不吝惜
名词作状语
1.项王则夜起夜, 2.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3、直夜溃围南出
2、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3、马童面之,指(项王)王翳曰 4、左,乃陷(于)大泽中 5、 常一日行千里,(吾)不忍杀之,以(之)赐 公。 6、吾闻汉购我头(以)千金,(以)邑万户,吾 为若德。
• 判断句
•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 2、吾知公长者 • 3、此项王也。
• 固定结构
• 1、无以渡 :没有用来…的办法 •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为:句末语 气词,与“何”组成固定结构,表反 问 • 3、乃谓其骑曰:“何如?:怎么样?
• 一词多义
1.之 (1)常骑之 (2)令骑将灌婴以五千 骑追之 (3)此天之亡我 (4)非战之罪也 (5)是何楚人之多也!
代词,指骓马 代词,指项羽 取独 结构助词,的 代词,这样
• 2. 乃:
• (1)平明,汉军乃觉 之。 • (2)左,乃陷大泽中。 • (3)乃有二十八骑。 • (4)乃自刎而死。 • (5)竟然 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
在夜里 向东 向南
使动用法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使… …灭亡 使… …称王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一、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项王军壁垓下 壁,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行, 3、且籍与江东子弟八 千人渡江而西 4、夜闻汉军四面皆楚 歌。
驻扎 向东行 西行、西征 唱起楚地的 歌曲
5、左,乃陷大泽 中 6、江东虽小,地 方千里,众数十万 人,亦足王也。 7、马童面之
通假字
1、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 ” 2、乌江亭长 檥船待。
通“服”,心服 的意思。
通“舣”,使船 靠岸
古今异义词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古义:身边的人;今义:①方位名词, 左和右;②动词,支配、操纵; 2、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古义:以之为的省略;今义:动词,认 为 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区域、空间、 部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才 于是,就 仅仅,只 于是,就 竟然
• 重点词义积累:
•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因畏惧而
退缩 约定 • 期山东为三处: • 籍独不愧于心乎?: 难道 •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悬赏捉拿, 重金收买
左行
称王 面对
特殊句式:
•
1、籍独不愧于心乎?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3、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4、然今卒困于此 5、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 余人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7、汉骑追者数千人
状语后置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亦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 省略句
1、夜闻汉军(于)四面皆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