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中医特色专科建设计划及措施

中医特色专科建设计划及措施XXX(2022——2022)为贯彻落实某某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全省中心卫生院特色专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建设全省中心卫生院特色专科建设实施方案,参照《XXX中医专科基本标准》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三年中医特色专科建设计划和措施如下:一、指导思想坚持通过政府及市、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加快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发展,努力建立起一个中医特色专科(中医科),带动全镇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水平医疗需求,实现医院持续快速发展的目标。
二、目标任务(一)工作目标在总结过去专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XXX大力扶持下,结合当前我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按照“学科建设是龙头,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关键,经费投入是基础,政策措施是保障”的建设思路,通过2-3年的努力,使中医XXX到县级水平。
至2022年底,在建成一个在县内有一定影响、知名度较高的中医特色专科,培养和引进一批掌握学科核心技术、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专科人才梯队,形成明显的专科优势,从而带动全镇医疗技术的整体提高,推动学术和科研进步,扩大江集镇中医医疗服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具体任务1、专科办法先进齐全,可以满足临床科研需求。
达到镇级以上程度的中医特色专科,医疗仪器设备和办法先进齐全。
2.专科人才梯队合理,“125”人才培养计划落实。
即:中医特色专科专科必须配置1名学术地位高、在全县同专业具有一定声誉的学科带头人,2名具有一定学术造诣的后备学科带头人,5名具有潜力的中青年业务骨干。
3.专科手艺优势明显,占据学科制高点。
具有较高的单病种质量管理程度,可以运用当代手段搜集、处理、利用前沿科技信息,掌握专科最新发展动态;可以承担县、镇相关专业科研项目和课题,胜任全县医学学科展开高新手艺的业务指导,在专科疑难危重病症的研究、医治方面居全县领先程度。
4.社会认知度高,专科效益显著。
中医药医疗服务建设方案

中医药医疗服务建设方案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传统文化财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被列为中国特色传统医学。
为了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
本文将围绕中医药医疗服务的建设进行探讨。
一、基础设施建设中医药医疗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和提高服务能力的基础。
建设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完善的中医药医疗机构体系。
中医药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需要得到合理安排,可以根据地区特点和人口密度确定设置中医药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
2. 加强中医药医疗设施建设。
中医药医疗设施的建设需要兼顾中医药特色和现代化的要求,建议在设置中医药医疗机构的同时,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
3. 建立中医药医疗服务信息化平台。
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医药医疗服务的精准和共享,提高中医药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二、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为此,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中医药医生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通过加大中医药医学专业的招生和培养力度,增加中医药医生的数量和质量。
同时,也应注重培养中医药相关专业人才,如中医药护理、针灸推拿等。
2. 提高中医药医生的职业水平和技能。
通过组织培训和进修,使中医药医生能够熟练掌握传统中医药理论和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中医药医疗服务的专业水平。
3. 引进和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大,需要加强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三、医保政策支持中医药医疗服务的发展需要得到医保政策的支持。
建议:1. 增加中医药医疗服务的医保覆盖范围。
中医药药物和治疗手段的医保覆盖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以促进中医药医疗服务的普及和使用。
2. 提高中医药医疗服务的医保支付标准。
中医药医疗服务相对于西医药医疗服务的成本较高,需要通过提高医保支付标准来促进中医药医疗服务的发展。
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建设方案之建设任务

(一)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1.医院至少建设6个以上中医优势专科,并设有专病门诊,开设病房的中医优势专科病房数应≥60张,床位使用率达到90%以上。
开设病房的中医优势专科应设置中医综合治疗室,每个中医综合治疗室业务用房面积应≥30平方米。
配备中医诊断、治疗、康复、理疗等设备,设备配置达到中医医院中医综合治疗室建设要求。
围绕改善中医特色科室设施条件,科学合理规划业务用房建设布局,确定功能分区,科学地组织人流和物流,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
2.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加强内涵建设,总结诊疗经验,制定并推广应用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提升中医诊疗能力。
注重疗效总结,关键疗效指标体现中医药的相对优势和特色。
每个优势专科应确定至少3个主攻优势病种,依据主攻优势病种建设需求,配备相应的场地、设备、人员等支撑条件,推动病种诊疗及经验总结,形成可推广的中医诊疗方案并不断优化。
3.建设中医医疗技术中心,包括针灸治疗室、推拿室等中医传统治疗室及其他辅助用房。
围绕临床疗效的提高,研发推广中医特色鲜明的专科诊疗技术,加强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应用推广,提高中医综合治疗水平。
中医医疗技术中心(含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其中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
4.医院应具备一定的综合服务能力,将中医药理论和方法与现代技术更好结合,为中医特色优势发挥提供保障和支持。
在满足基本设备配置的情况下,甲、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并按提供专科服务的需求选配设备。
5.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重要作用,统筹医院资源,为中医优势病种高危人群,提供治未病服务。
开展治未病中心建设,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辨识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健康宣教区域、健康管理区域等,组织架构、人员队伍、设备配置、项目技术等达到《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要求,业务用房面积≥800平方米。
6.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统筹医院资源,为中医优势病种患者提供优质康复服务。
卫生院中医、康复专科建设实施方案

卫生院中医、康复专科建设实施方案
为创建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市、县卫健局《关于在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统一集中规范设置中医诊疗服务区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我中心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改善中医诊疗环境和流程,为患者提供便捷的“一站式”中医药技术服务,结合我中心实际,经院务会研究决定,于中心江滨路大门西侧中医骨伤科统一集中设置为中医、康复服务诊疗区域,现就实施方案汇报如下:
一、组织领导
成立以xxx主任为组长、xxx副主任为副组长,其他相关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确保中医、康复科建设高效、高质完成。
二、工作重点及措施
工作重点是抓好中医门诊、中医骨伤、针灸理疗以及康复科运动作业疗法室建设;做好横向联合,积极拓展中风后遗症、肢体残疾等伤病的功能训练;稳定疼痛性疾病及颈肩腰腿痛疾病的诊疗工作;全面启动中医治未病、天灸、亚健康服务等工作;切实抓好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康复预防、康复治疗,完善康复工作体系和服务网络,广泛联系各科专家传
播康复信息,普及康复知识;加强业务学习,协调人员到康复医学相关科室如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外科进修学习,力争创出科室特色与品牌。
三、完善中医科室、中医文化建设
统一集中设置中医、康复服务诊疗区域。
于中心江滨路大门西侧中医骨伤科统一集中设置中医、康复服务诊疗区域,营造浓厚中医药文化氛围,总面积140平方米,总费用约为25万元,其中内饰装修、中医文化建设10万元,中医治疗器材10万元,康复科器材5万元。
四、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
全面开展中药、针灸、推拿、火罐、敷贴、熏洗、穴位注射等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特别重点加强针灸、推拿治疗疼痛性疾病及颈肩腰腿痛疾病,力争创出品牌,创出效应。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平凉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通过对卫生院中医药科室的合理设置、中医药设施设备的必要配备,满足中医药科室供给中医药效劳的功能需求,营造中医药效劳气氛,促进社区中医药效劳的进展。
一、中医药科室设置〔一〕卫生院1.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依据需要设中医诊室、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作为中医科的临床科室;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纳入药剂科统一治理;3.有条件的可设置名老中医专家门诊。
〔二〕卫生院、1.设置 1 个以上中医诊室,有条件的设置中医诊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供给代煎药物效劳。
〔三〕设置要求1.中医临床科室以集中设置为主,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效劳区,能够综合开展中医药效劳;2.中医临床科室实行中式建筑装修风格,营造古色古韵浓郁的传统医学气氛;3.中医诊室面积≥8平方米,一人一诊室,表达以病人为中心和保护病人隐私的效劳理念;4.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每床设置轨道式遮隔帘或移动式屏风,保护病人隐私;5.依据《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治理标准》设置中药煎药室;6.在中医药效劳区悬挂古代中医人物画像,塑立中医人物塑像,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塑像、宣传版面、电子屏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等中医药基本学问和古代安康养生诗词;7.有条件的卫生院效劳机构中医科诊室、中药房应实施信息化治理。
建立中医医师工作站、中药房治理系统,开展中医药效劳“六位一体”的信息化治理,实施与预防保健、居民安康档案的信息实时交互、自动更、统计分析、动态管理。
二、设备配置〔一〕根本设备办公桌、办公椅、病人椅、脉枕、听诊器、血压计、诊查床、器械柜、出诊箱等。
〔二〕中医设备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推拿治疗凳、针灸器具、火罐、TDP 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刮痧板、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等。
〔三〕中药房设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消毒锅、标准筛、煎药机、包装机、冷藏柜等。
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特色治疗室建设实施方案

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特色治疗室建设实施方案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特色治疗室建设实施方案摘要:为了提高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的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本方案提出了针灸、推拿、中药煎药和中药浴室四个特色治疗室的建设计划。
该方案主要包括技术要求、建设指南、设备选型、人员培训和治疗流程等内容。
通过全面优化治疗环境、提供专业设备和培训人员,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中医治疗体验。
1. 引言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然而,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中医在一定程度上被现代医学所取代。
为了挖掘中医的潜力,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中医医院需要建设具有特色的治疗室。
本方案致力于通过建设针灸、推拿、中药煎药和中药浴室,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2. 针灸治疗室建设2.1 技术要求针灸治疗室应具备卫生、安全、舒适、科学等特点。
根据临床需要,应配备适当数量的治疗床、诊断仪器和针灸器具。
严格执行消毒操作规程,确保治疗器具的卫生和安全。
治疗室内应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
2.2 建设指南针灸治疗室的建设应根据临床需求确定治疗床的数量。
根据针灸操作的特点,治疗室的布局要合理,床位之间的距离要适中。
治疗床的配备要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
治疗室内要提供储物柜、诊断仪器和针灸器具的存放空间,并配备消毒设备。
2.3 设备选型针灸治疗室的设备选型要根据需求进行。
常见的设备包括治疗床、诊断仪器和针灸器具等。
治疗床应具备舒适的特点,有良好的支持性和可调节的功能。
诊断仪器要符合临床需求,并具有良好的易操作性和准确性。
针灸器具要具备卫生、安全和易使用的特点。
2.4 人员培训针灸治疗室的人员培训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医护人员要具备针灸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针灸师要具备专业的针灸技能,并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2.5 治疗流程针灸治疗室的治疗流程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患者需要提供病历和病情资料,以便医护人员进行综合评估。
卫生院中医馆建设方案

卫生院中医馆建设方案卫生院中医馆建设方案1一、中医科室设置(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含民族医,下同)科独立设置,并设中医诊室(2个以上)、中医治疗室(2个以上)等,有条件的可以设置中药煎药室、中药库、治未病室、示教室和候诊区等。
(二)中医科室集中设置,原则上设在机构的一楼或沿街等突出位置,装修装饰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形成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并相对独立的中医综合服务区,诊区外悬挂“中医馆”、“国医堂”等牌匾(可按本地特点进行统一要求)。
中医综合服务区使用面积原则上不低于80平米。
(三)配备诊断床、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治疗推车、计算机等基本设备,并配备10种以上中医诊疗设备和康复设备(选配参考详见附表)。
二、中药房建设和药事服务(一)中药房原则上在中医综合服务区内相对独立设置,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国中医药发[20__]4号)进行建设。
配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冷藏柜等,其中中药饮片柜(药斗)要结构规范合理、外观古朴典雅并具有防虫蛀、防腐蚀、防潮湿等功能。
(二)中药饮片调剂室面积应与业务需求相适应,中药饮片(含中药颗粒剂、民族药制剂)原则上不少于300种。
(三)有条件的可设置煎药室提供煎药服务,其使用面积原则上不低于10平米;也可与上级中医医院或有合格资质的药品经营企业等进行合作,采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提供中药饮片配送、代煎代送等服务。
三、中医药人员配备(一)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占本机构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且应不少于2名。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职称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二)从事中药饮片调剂的,应为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或经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煎药室工作人员,应经过中药煎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
四、中医医疗和康复服务(一)能够提供中药饮片、针刺、艾灸、刮痧、拔罐、中医微创、推拿、敷熨熏浴、骨伤、肛肠、其他类等项目中的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
中医特色科室实施方案

中医特色科室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中医特色科室是中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中医特色科室的建设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中医特色科室的实施方案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特色科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中医特色科室建设的必要性。
1. 传承中医经典。
中医特色科室是传承中医经典的重要平台,通过建设中医特色科室,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医经典理论,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 提升中医服务水平。
中医特色科室的建设可以提升中医服务的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中医治疗服务,增强人们对中医的信任和认可。
3.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特色科室的建设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增强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中医药的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撑。
三、中医特色科室建设的实施方案。
1. 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特色科室的建设离不开专业的人才队伍支撑,需要加强对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中医团队。
2. 学术研究与创新。
中医特色科室要注重学术研究与创新,积极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和中医药新技术的研发,不断提升中医治疗水平和疗效。
3. 服务模式创新。
中医特色科室要积极探索中医服务模式的创新,结合现代医学理念和技术,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中医治疗服务,满足患者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4. 文化传承与交流。
中医特色科室要注重中医文化传承与交流,开展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增强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和理解。
四、中医特色科室建设的保障措施。
1. 政策支持。
加大对中医特色科室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为中医特色科室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2. 资金投入。
增加对中医特色科室建设的资金投入,为中医特色科室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3. 管理规范。
建立健全中医特色科室的管理规范,加强对中医特色科室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中医特色科室的正常运行。
4. 社会支持。
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共同推动中医特色科室的建设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凉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通过对卫生院中医药科室的合理设置、中医药设施设备的必要配备,满足中医药科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功能需求,营造中医药服务氛围,促进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发展。
一、中医药科室设置(一)卫生院1.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根据需要设中医诊室、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作为中医科的临床科室;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纳入药剂科统一管理;3.有条件的可设置名老中医专家门诊。
(二)卫生院、1.设置1个以上中医诊室,有条件的设置中医诊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提供代煎药物服务。
(三)设置要求1.中医临床科室以集中设置为主,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服务区,能够综合开展中医药服务;2.中医临床科室采取中式建筑装修风格,营造古色古韵浓郁的传统医学氛围;3.中医诊室面积≥8平方米,一人一诊室,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和保护病人隐私的服务理念;4.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每床设置轨道式遮隔帘或移动式屏风,保护病人隐私;5.按照《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设置中药煎药室;6.在中医药服务区悬挂古代中医人物画像,塑立中医人物塑像,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塑像、宣传版面、电子屏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等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古代健康养生诗词;7.有条件的卫生院服务机构中医科诊室、中药房应实施信息化管理。
建立中医医师工作站、中药房管理系统,开展中医药服务“六位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实施与预防保健、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实时交互、自动更新、统计分析、动态管理。
二、设备配置(一)基本设备办公桌、办公椅、病人椅、脉枕、听诊器、血压计、诊查床、器械柜、出诊箱等。
(二)中医设备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推拿治疗凳、针灸器具、火罐、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刮痧板、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等。
(三)中药房设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消毒锅、标准筛、煎药机、包装机、冷藏柜等。
(四)配置原则1.基本设备按照诊室数量配置;2.中医设备按照中医科室设置情况配置;3.根据中医专科(专病)工作需要可增加设备配置;4.卫生院服务站设备配置可根据中医药科室设置情况进行适当删减。
(五)其它1.设立卫生技术人员信息公示专栏,有条件的可将中医药人员与西医药人员分别公示;2.有条件的卫生院可设置人工叫号系统或电子排队系统,避免围诊;3.在候诊区醒目位置免费提供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和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防治手册等;4.医务人员生活区与诊疗区分开。
中医药人员配备及培训一、从事中医药服务工作的人员范围(一)中医类别医师,包括聘任的和公立医院支援、巡诊的;(二)接受过系统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三)从事中药饮片调剂的药剂人员;(四)负责中医诊室和病床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
二、配置原则(一)卫生院聘任的中医类别医师数应占医师总数的20%以上,保证每个中医诊室(含针灸室、推拿室等)配备至少1名中医类别医师;(二)卫生院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三)卫生院服务站按照中医诊室(含针灸室、推拿室等)数量配置中医类别医师,没有中医诊室的,应有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临床类别医师;(四)从事社区中药饮片调剂工作的药剂人员应具有中药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
三、培训(一)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中医药人员掌握全科医学概念和卫生院服务工作特点,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药理论与方法,开展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二)培训方式:1.建立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在职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机构内与机构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社区中医药人员培养机制,如外出参观学习、上级医院进修、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三基继续教育、专家专题讲座、疑难会诊讨论、拜师跟师学习、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各类竞赛、参加学术会议等;2.搭建发挥乡镇中医药人员作用平台,如建立中医团队,参与全科团队工作,在乡镇、村、家庭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医药“六位一体”特色服务;(三)人员培训既要保证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医学知识不断更新,也要保证正常的医疗秩序;(四)各类人员培训具体要求:1.中医类别医师(聘任)(1)已在卫生院中从事中医药服务工作,但未参加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类别医师,应参加岗位培训,参考学时500学时(理论教学300学时,实践教学200学时),取得《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2)新进入卫生院服务机构工作的中医类别医师,应参加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取得《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3)按“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缺什么,补什么”的继续教育;(4)按照国家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要求,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2.其它类别医师(1)对卫生院所有的其它类别医师重点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临床应用指南(中药)》开展中成药合理应用培训;(2)对有意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其它类别医师,特别是卫生院没有配置中医类别医师的,除中成药合理应用培训外,还要开展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特别是火罐、刮痧、熏洗等中医非药物疗法;(3)应鼓励支持其它类别医师参加中医学历教育、西学中班等,参加中医类别中西医结合专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
3.药剂人员开展中药基本理论、药材辨识、中药配伍、饮片调剂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培训。
4.护理人员开展中医辨证施护继续教育培训。
四、其它(一)中医类别医师第一执业地点在卫生院的,注册的执业范围为“中医类别全科医学专业”;(二)开展全科医师团队服务工作的卫生院,每个团队至少配置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三)充分利用返聘的老中医药专家和公立医院支援、巡诊专家的技术力量,采取跟师学习、团队服务等方式,对本卫生院服务机构医师进行传帮带,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四)建立按照中医药工作质量和数量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制度,鼓励应用中医药服务;(五)采取选聘中医骨干医师或首席医师,推选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员,组织先进风采展示演讲等方式营造支持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氛围,鼓励医师提供中医药服务、社区居民选择中医药服务。
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针对辖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疾病的流行趋势,制定并实施中医干预方案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普及中医疾病预防知识,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方法指导居民开展养生保健,增强居民健康意识,达到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调护、瘥后防复,提高辖区居民健康水平的目的。
一、基本原则(一)定期体检,见微知著;(二)重视先兆,截断逆转;(三)安其未病,防其所传;(四)掌握规律,先时而治;(五)三因制宜,各司法度。
二、服务对象(一)全体辖区居民,包括常住居民和流动人口;(二)重点人群:以辖区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和对养生保健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为重点。
三、内容与方法(一)中医药预防与养生保健主要服务方式:1.针灸养生、推拿按摩及经络养生;2.四时养生;3.食疗与药膳;4.冬病夏治、夏病冬治;5.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及气功导引等。
(二)主要内容1.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结合人群体质状况、生活方式、多发疾病谱等,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方案,为不同人群提供相应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2.针对季节性易感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并采取中医药干预措施,如在流感易发期,发放艾叶燃熏,板蓝根等中药煎水服用;在过敏性疾病易发期,采用中药熏鼻喷喉等方法延缓发作;在节假日前后进行脾胃调理等;3.针对孕产妇,运用中医药知识开展孕期、产褥期、哺乳期保健服务,如饮食起居指导、常见病食疗、康复训练指导、产后心理辅导等;(1)孕期保健。
普及孕期中医保健知识及分期保健要点,包括情志调摄、饮食起居、健康检查、用药指导等保健服务;(2)产后饮食起居指导。
产后宜易消化富营养的饮食,忌辛辣或肥甘厚味,免伤脾胃;适当饮用补血、祛瘀、下乳的药膳;多吃流质食物,促进乳汁分泌。
产妇忌食刺激性食品,勿滥用补品;(3)产后常见病食疗。
脾胃虚弱者可服山药扁豆粳米粥;肾虚腰疼者食用猪腰子菜末粥;产后恶露不净者可服当归生姜羊肉汤或益母草红糖水、醪糟;(4)产后康复训练指导。
通过中医手法刺激穴位和专人指导运动训练,防治产后病;(5)产后心理辅导。
预防产后抑郁症,主要表现是产妇在产褥早期出现的以哭泣、忧郁、烦闷为主的情绪障碍,此时应进行心理疏导,并加服补血养肝疏肝理气中药;(6)哺乳期饮食指导:若乳汁不足,可多喝鱼汤、鸡汤、猪蹄汤等。
断乳可采用中药的方法回乳,用炒麦芽加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天,乳房局部做湿热敷。
4.通过健康教育,向中年人群、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社区居民宣传相应的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调摄知识以及中医药慢性病防治和传染病防治知识,包括饮食起居、健身运动、心理调适、疾病预防、调护等;5.卫生院服务中心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应用《中医基本体质分类量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对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体制类型的不同人群指导个体化调护方案,指导居民的起居调养、药膳食疗、情志调摄、动静养生和经络腧穴按摩保健等;6.在社区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科普活动,传授养生保健和健康生活方式,推广普及扇舞运动、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
四、其它(一)有条件的卫生院可开展中医体检,进行体质辨识服务;(二)依托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构建中医药特色的动态全程的辖区居民健康状态信息平台。
中医康复中医康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药康复手段,组织康复对象及其家属和卫生室共同参加,帮助病、伤、残者逐步改善躯体、心理、精神和社会的功能,改善或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一、基本原则(一)以中医辨证康复观和整体康复观为指导;(二)遵循三因(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三)群体康复与个体康复相结合,中医药与现代理疗手段相结合。
二、服务对象(一)先天发育障碍者,五迟五软等;(二)中医康复有优势的病种,如中风、痹证、五硬(小儿脑瘫)、痿证(脊髓灰质炎)、痴呆(老年性痴呆)等造成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者;(三)伤残诸症者,如肢残、骨折、伤筋等;(四)恶性肿瘤以及热病瘥后诸症者。
三、内容与方法(一)针对不同的康复服务对象,制订个体化的中医康复干预方案;1.在卫生院设立中医康复室,配备必要的中医康复设备,应用针灸、推拿、理疗等技术方法开展康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