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理论探析

合集下载

中医骨伤“筋骨”与“筋骨关联”探析

中医骨伤“筋骨”与“筋骨关联”探析

福建中医药2024 年2 月第55 卷第2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February 2024,55(2)中医骨伤“筋骨”与“筋骨关联”探析彭斯伟1,肖艳2,陈鹏1,付小鹏1,林巳塬3,苏友新1,郭洁梅1*(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福建福州 350122;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福建福州 350004)摘要:通过阐述“筋”“骨”的含义、筋骨的荣养与属性,归纳总结“筋骨关联”内涵。

筋与骨的荣养主要体现在“肝主筋、肾主骨”。

刚柔、动静是筋骨的属性,“刚柔并济”“动静结合”才能维持着筋骨的生理功能,为筋骨关联提供基础。

“筋骨关联”的生理内涵中,“筋束骨、骨张筋”是筋骨间生理功能关系最概况的描述;“骨正筋柔”精炼地概括了筋、骨刚柔互济最和谐的状态;“骨固筋利、骨合筋舒”是对筋骨动静属性结构特点的描述;筋骨在不同状态或不同部位中,存在着“筋主骨从、骨为筋本”的不同侧重。

关键词:筋;骨;筋骨;筋骨关联;生理内涵“筋”“骨”是中医学2个重要的人体组织结构与部位名词,也是中医骨伤科学2个重要概念,筋骨相互依存、相互协同,共同维持机体的形态与功能活动。

《黄帝内经》就有“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诸筋者,皆属于节”“骨为筋之本”等描述,最早指出了筋骨之间的关联性。

“筋骨关联”是阐述筋骨间维系关系的重要观点,对骨伤科疾病的防治与康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筋骨关联内涵亟待完善。

本文从中医骨伤科学中“筋”“骨”的概念、筋骨的荣养与属性、“筋骨关联”的生理内涵角度进行总结,旨在深化筋骨理论认识,为临床提供参考。

1 筋与骨筋的概念广泛,有狭义与广义的区分。

《素问·五藏生成篇》言:“诸筋者,皆属于节”,“节”指“骨节”,即现代医学的“关节”,说明筋附属于关节,可以理解为“筋”是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统称[1],这可谓对筋的最早医学定义。

《说文解字》曰:“筋,肉之力也”,说明筋是肉的力量来源,这是对筋功能的描述。

_十二经筋理论探析_十二经筋理论探析

_十二经筋理论探析_十二经筋理论探析

中医教学十二经筋理论探析骆书彦1 马 帅2(1.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贵阳550002;2.贵阳中医学院,贵阳550002)指 导:崔 瑾 提 要从循环分布特点、生理功能、病候特点及临床运用等方面,探讨并分析了十二经筋理论。

认为深入探讨并掌握经筋理论对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经筋分布规律的研究,也有助于对经络的全面认识。

关键词十二经筋 循行分布 生理功能 病候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7X (2004)01-0042-03 十二经筋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形式上类似于十二经脉,但本质上,经筋与经脉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由于形成两者概念的基础不同,经筋重点在“筋”,而非在“脉”,因而在功能上与经脉也几乎完全不同。

《灵枢·经脉》中所谓“脉为营,筋为刚”说明了两者的根本区别。

经脉理论以循环流注运行血气、联络脏腑为主,而经筋理论则是说明机体的部分组织构成。

通常所称的“筋”,仅是指解剖学上单一的形态,而所谓的“筋肉系统”则是概括了若干单一形态的筋肉,由于经筋受经脉与络脉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因此在生理功能上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灵枢·经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论述经筋的专著,详细记载了十二经筋的循行、病候和治疗。

探讨分析十二经筋理论,有助于对经络的进一步研究,对针灸临床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循行分布特点《灵枢·经筋》对十二经筋的循行走向有详细的记载,与十二经脉相比,其有着自己的循行分布特点。

1.1 循行分布与十二经脉基本相同 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大体与十二经脉相同,即手六经的经筋分布于人体的上半身,足六经的经筋分布于人体的下肢、躯干及头面。

但也有不同之处:(1)部分经筋(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足太阳、手少阳、足少阳)超出本经的循行范围,循行至经脉未及之处。

如足太阳经筋“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足少阳经筋“上额角,交巅上”;手少阳经筋“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等等。

《易经筋》解密

《易经筋》解密

《易经筋》解密李贤康武术学的博客(1) 什么是筋?易经筋是中国武术高层功夫,社会上有少林易筋经、古典易筋经、甘凤池易筋经、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易经筋。

这样就给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什么是筋?筋的解剖位置在哪?什么是经筋?人体有多少经筋?为什么要易经筋?怎样易经筋?“易经筋”、“易筋经”哪一个才是正确的?(1) 什么是筋?请查字典,“筋”:古代对肌肉的总称。

易经筋解密(2) 筋的位置和命名1,筋的位置由《黄帝内经》筋在经脉的表层,与经脉平行。

2,筋的命名筋的深层是经脉,由《黄帝内经》与它平行的经脉同名,例如手阳明表层的筋就称之为手阳明经筋。

易经筋解密(3) 筋的的数量和排列次序1、筋的数量由《黄帝内经》筋是总称,不同筋分布在不同的经脉的表层,称之为经筋,並与经脉同名,人体有12条经脉,因此有12条经筋,它们是:手阳明経筋足阳明経筋手太阳经筋足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足少阳经筋手太阴经筋足太阴经筋手厥阴经筋足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足少阴经筋2、经筋的排列顺序手阳明経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少阴经筋→手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易经筋解密(4 ) 掤劲蓄于何处太极讲究劲,讲究变劲,武当太极曰:劲蓄于筋。

劲有不同的劲,筋有不同的筋。

因此就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劲与筋是怎对应的呢?例如掤劲蓄于哪条筋呢?怎样蓄呀,也就是怎样具体操作呢?这两个问题那可是太极拳的绝密技术呀!但知道的人不多,本人有幸,获亦师亦友,吴鉴泉太极第三代肖毓元先生之传授。

今解密之。

1、掤劲蓄于哪条筋呢?掤劲蓄于手太阴经筋和手阳明经筋2、掤劲怎样蓄呀,怎样具体操作呢?可调节大姆指之掌骨和腕关节,使气贯手太阴经筋和手阳明经筋。

敝作《李贤康武术学》有插图,有该书的朋友可参考之。

因为本人不会在博客上传图象,诚致歉!肖毓元先生系吴鉴泉太极第三代,受业于任文卿先生,任先生是吳鉴泉先生的侍童,並助吴先生授徒。

易经筋解密(5) 挤劲蓄于何处武当太极曰:劲蓄于筋。

那末,挤劲蓄于哪条筋呢?怎样蓄呀?1、挤劲蓄于哪条筋呢?挤劲蓄于手太阳经筋2、挤劲怎样蓄呀?可调节中指之掌骨和腕关节,使气贯手太阳经筋。

《黄帝内经》关于筋的理论及研究

《黄帝内经》关于筋的理论及研究

4、案例分析
以下是两个临床案例,旨在分析筋膜在疾病诊断和康复中的价值。
案例一:一名颈椎病患者由于长期坐姿不正确,导致颈部肌肉紧张、僵硬。 通过筋膜检查发现,患者颈部筋膜有明显的增厚和粘连。经过一段时间的筋膜放 松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颈部活动范围也得到了改善。
案例二:一名慢性腰痛患者长期遭受腰痛困扰,多方求医效果不佳。经过筋 膜检查,发现患者腰部筋膜存在明显的高张力区域,且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在 接受筋膜放松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逐渐减轻,腰部活动功能也逐渐恢复。
6、总结与展望
本次演示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了筋的理论及研究现状。通过对筋膜的 解剖、生理功能以及在现代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深刻理解筋在人体 健康中的重要性。然而,当前筋膜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望未来,筋膜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临床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讨 筋膜病变与各种疾病的关联,发掘更有效的筋膜治疗方法。现代研究应筋膜的生 物力学特性、细微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将筋膜理论应用于运动 训练、整形手术和生命科学等领域。
2、筋膜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外对于筋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解剖学、生理学和 临床医学等领域,研究者们对筋膜的结构、功能以及与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广泛探 讨。然而,关于筋膜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例如筋膜的细微结构和功能、筋 膜与疾病的关联等方面的研究仍需深入探讨。
3、筋膜理论在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筋膜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对筋膜的检查,可以发现筋 膜的病变和异常,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此外,筋膜放松作为一种独特的疗 法,可以有效缓解肌肉紧张、疼痛和活动障碍等症状。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筋 膜放松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和副作用小等优点。

铍针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经筋理论探析

铍针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经筋理论探析

部有手太阳、手阳明等经筋通过, 其描述多为 “ 绕肩 表 明筋是指有竹节样外形且能产生力量的组织 。《 素
胛 ”, 即肩 胛 部 的经筋 “ 结” 、“ 聚 ”点 多环绕 肩 胛骨 , 经 筋为 理论 依据 治疗 肩 胛肌 筋膜 炎 的关 键 点 。 1 经筋 理 论概 述 “ 经筋 ” 是“ 十 二经 筋 ” 的简称 。 “ 筋 与 脉并 为系 ” , 是 经络 系 统 的组成 部分 , 理 论源 于 《 内经 》, 杨 上善 注 问・ 痿 论 篇 》 云 :“ 宗 筋 主束 骨 而 利机 关 也 。 ”《 素问・ 日: “ 筋也 者, 所 以束节 络骨, 绊 肉绷 皮, 为 一身之 关纽, 利全体 之运 动者 也 ……按 人 身之筋 , 到处 皆有 , 纵横 无 算。 ”《 类经 》认 为经 筋是 “ 联 缀百 骸 ” 、“ 维络 周 身 ” 、 “ 会于节” 、“ 各 有 定位 ”的组 织 。从 以上论 述 可 知, 且 慢 性肌 疲 劳 综 合 征具 有 筋 性 病 因 …, 这 也 是 笔 者 以 五脏 生成 篇 》 有“ 诸 筋 者 皆属 于 节 ” 。 《 杂病 源 流犀 烛 》
释 日 :“ 十 二 经 筋 与十 二 经 脉, 俱 禀 三 阴 三 阳行 于 手 经 筋是 经络 系统 的 组成 部 分, 是 十二 经 脉濡 养 筋 肉骨 足, 故 分 为 十 二 。但 十 二经 脉主 于血 气 , 内营 五 脏 六 节 的体 系 , 起 于 四肢 末 端, 结 聚于 关 节和 骨骼 部,“ 联 腑, 外 营头 身 四肢 。十 二经 筋 内行胸 腹 中, 不入 五脏 六 缀 百骸 ”, 与骨 构成 人 体身 形 、缠 绕关 节 、主 司运 动 。 2 肩胛 肌筋 膜 炎经 筋痛 点 的病 理特 点

内家拳核心之谜筋膜理论,构建最科学的人体弓弦力学系统

内家拳核心之谜筋膜理论,构建最科学的人体弓弦力学系统

内家拳核心之谜筋膜理论,构建最科学的人体弓弦力学系统筋骨理论的产生冷兵器统制时代,长兵作为战场上必不可少的一种装备,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敌我双方冲杀时,手握重兵敌我厮杀。

功夫就产生于那个时代,特别像心意拳,年代久远,很好的保存了古时候战场拳的特征。

大家都知道,心意拳又称为“枪化拳”,故名思义,是由大枪演变过来的!那时候的大枪长,且重量大,所以必须用手臂贴着枪,夹着两肋,借助身体的力量,才可以将大枪发挥自如,两肘贴肋,不但可以省力,而且劲大,这就是我们现在拳术要求中提倡的沉肩坠肘。

有了两肘的夹,能够借助胯肩的拧转发劲,在往前扎枪时,不仅有转胯的力,而且还把背劲加了进来,两肩夹紧,背部拔起,形成一张弓,利用背部的弹劲向前扎枪,这就是含胸拔背。

背弓崩弹长时间的持续战斗,使得肌肉的力量不能满足战场的需要,因为肌肉容易因继续用力而充血彭胀,不管你愿不愿意,到了一定时候,肌肉的暴发力是很难派上用场的。

就像有些人,可以持继做一两千个俯卧撑。

两三百个,可以是肌肉力,但持继不断做一两千个,依靠的就不是肌肉的力量了!人体除了肌肉以后,还有一种被大家所忽视的发力组织,称之为肌腱,肌腱是一种非常紧密的弹性物质,存在于肌肉跟关节的连结处。

以前我们小时候喜欢玩弹弓,上面的牛皮筋,是牛筋做的,大家都知道这东西弹性很大,很有韧劲,且有句老话说,牛越老,牛筋的力量就越大,称之为“老牛筋”。

我们人身上,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物质,就是肌腱。

肩结构我们知道,不管任何的功夫,离开了劲力,就等于鱼儿离开了水。

现代搏击,以训练人的肌肉暴发力为主要训练手段,传统功夫不同的是,以训练大筋为主要的发力环节。

我们都知道,现代搏击的运动年限相对会短一些,因为到了一定年龄,随着肌肉骨骼的衰退,各方面的机能会越来越难应付高强度的训练。

而传统武术,因为训练大筋,且大筋的特点是越老劲力越大,所以可以练习的年代更长一些,甚至伴随着人的一生。

崩弹发力这就是为什么传统的老拳师,到了晚年,依然具有很强的攻击力的原因所在。

一 经筋理论

一 经筋理论

经筋推拿一经筋理论经筋是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十二经筋是属于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调控关节的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它包括人体的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腱鞘、韧带等软组织。

筋,《说文》解释作“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力量的肌肉,而“腱”是“筋之本”。

《灵枢·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灵枢·大惑论》曰:“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

”由此可见,经筋与经脉是构成经络系统完整性的内容,经筋与经脉同源共史,筋与脉并为系,二者密切联系,不可绝然分割,经筋为经脉提供“着床”其地,保护经脉,相随并行,同道交织,无处不达,是机体生存与活动能力来源之根本。

经筋是庞大的软组织结构平衡体,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络缀形体,著藏经络、通行气血,沟通上下、内外,应天序、护脏腑,联属关节,主司运动等生理功能。

经筋内著藏经络、神经、血管、淋巴等系统(经筋系统内部是一个大循环,由多系活性的、协控的微循环系统所组合成的大系统。

与骨骼系统、脏腑器官等形成人体有机活性态整体巨系统结构。

);其功能运作良好,身体就能保持健康。

外界环境之六淫,尤其风、寒、湿邪易致肌筋收缩,发生“筋”性疼痛;外力如挫、擦、撞、击等作用于机体筋肉,导致不同程度肌筋受伤,古人有云:“病藏于内,证形于外”。

薛己《正体类要.序》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形体内外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连系,相互协调;在病理上是相互转变,互以影响。

经筋性病症会影响内脏功能活动,内脏病变也会反应到体表经筋之上。

这就是筋性内脏病产生的重要机制。

二全净通经筋按摩简介全净通经筋按摩是国家职业技能专家委员会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推拿按摩界泰斗王国顺教授灵活运用经筋学说,总结传统按摩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最新创出的一套新型推拿按摩术,其手法经络与经筋并重,运用舒经拨筋等十五种手法,修复经筋性组织内部一系列挛缩、积聚、粘连、结节等病变;促进经筋内经络、神经、血管、淋巴性内循环系统良好运行,改善由于外感风寒湿邪或内伤脏腑所致的筋路受阻、气血瘀滞、营养不良、神经传导不畅及紊乱,调整人身上下左右一身阴阳平衡,从而达到人体气血通畅,去病强身的目的。

“养精柔筋”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理论探析

“养精柔筋”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理论探析
两I.l 2J 第 第 期 r j 基 D 年 卷 9 J

坛 ・医理 潮浓
∞ 田B团∞ 髓
魍助厨四蓟魍确昭 强四
敏 z邓 , 强。
董 万 涛 ,宋 ,
1甘肃中医学院附属 医院, 甘肃 兰州 7 0 2 ;2甘肃 中医学院;3甘肃省中医院 300 [ 摘 要]从颈项部经 筋的分布 出发 , 过经筋理论探 讨椎动脉型 颈椎病病 因病机 , 出“ 通 提 养精 柔筋” 手法 , 并通过现代 医学及生物力 学的研 究加 以佐证 , 阐明其通经舒 筋、 骨柔筋 、 正 养精荣 筋的机 理 , 为手法治疗椎 动脉
椎 动脉型颈椎病 (ev c lso d ltcvr cr ia pn yo i e
相传 ; 筋连 缀 百骸 , 经 故维 络周 身 , 有 定位 。虽经 各 筋 所盈 之 处 , 唯 四肢 溪谷 之 间 为最 , 则 以筋 会 于节 也 。筋 属 木 , 华在 爪 , 十 二经 筋 皆起 于 四肢 指 其 故 爪 之 间 , 后 盛于 辅 骨 , 于肘 腕 , 于 关节 , 于 而 结 系 联 肌 肉, 上于 颈 项 , 于头 面 , 人 身经 筋之 大 略 也 。 终 此
dsa eo e e rl re y tetn o ste r , n rvd Y n Jn Ro Jn p r a htr u hmo e me ia i s f r b a tr b e d n oy a dp o ie” a g ig e vt a y h h  ̄ i”a po c , o g d m dc l h n imeh nc l sac s p ot a yi c a im f rmoi n o d no h p dcs ft d n a dbo c a ia ee rht u p r,lrf s e h ns o po t na ds Rtn o ,r o e i o n o , r o c i tm o e t te Ya g ig Ro Jnt r vd e ie s o a u lh rp o etba r r p e ia ie s. n Jn u i, po ien w a r n a ea yt nv re rl ty t ec r c l s ae o d f m t ae y v d 1o ̄ r s v re rl r r p evc l ie s ; n Jn u t d e ba ty t ec t ia s ae Ya g ig Ro t ̄tn o sma u l t ae y d e d n ; n 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筋”理论探析“筋”理论探析作者:周丽,皮明钧,谭达全1筋的概念1.1传统医学认识“筋”一词早在《易经》中已出现,《易·系辞》云:“筋乃人身之经络,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处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

”可见最初的“筋”是指广泛分布于身体各部分的经络。

《灵枢·经脉》言:“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即把筋归于“五体”之一,为构成人身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文》从字面上对筋进行解释:“肉之力也。

从月从力,所以明其义也。

从竹者,以竹之为物多节,所以明其形也。

”《黄帝内经》中宗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者为前阴之代称,广义者指诸筋所聚之处。

《素问·厥论篇》言:“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即指狭义的宗筋。

《素问·痿论篇》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此为广义的宗筋。

爪甲:《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

”头面躯肢病征信息通过经筋网络汇集于指端的爪甲。

脏腑荣枯,气血盛衰,皆可由于经筋的传导引起指甲的变化,因此,有“爪为筋之余”之说。

在解剖组织虽不能与“筋”完全等同,但因其在功能上与筋具有统一性。

可以归属于中医学“筋”的范畴,其发生病变时可以考虑从筋论治。

1.2现代解剖组织中医“筋”与现代解剖中对应的机体结构一直颇具争议,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中医“形神统一”的原则,以功能为中心,从以下现代解剖结构来理解筋的概念。

肌肉及其附属组织:肌肉包括平滑肌和骨骼肌,以及其附属组织肌腱、韧带。

田进文等[1]认为筋不但包括外周骨骼肌系统,还包括内脏平滑肌系统。

“动”是筋十分显著的生理特性,人体中的运动不但包括骨骼肌的自主运动,还包括平滑肌的自律运动,这与筋司运动的功能相一致。

神经:神经作为人体最快速的传递通道,与筋主动的特性是统一的。

神经功能正常,机体方可完成各项“运动”;如神经传导出现异常,机体相应的组织器官会出现病变。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异常是植物神经的常见症状,此处的筋即指神经。

此外,运动神经元疾病属于“筋惕肉瞤”的范畴[2];王霭平[3]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风寒邪气入袭面部阳明、太阳经筋所致。

筋膜(结缔组织):《素问·痿论》云:“肝主身之筋膜”。

筋膜即筋之聚成薄膜状。

原林等[4]356提出中胚层的间充质细胞中未分化部分发育为筋膜,该系统的组织学构成为结缔组织,解剖学结构为全身的筋膜支架。

筋具有保护内脏的生理功能,这与现代医学中筋膜的作用不谋而合。

现代医学已证明,肌肉、内脏、神经、血管等均有筋膜(结缔组织)包围,如血管外膜对血管有保护、支持、营养、调节内分泌的作用[5]。

原林等[4]359将筋膜看成人体的储备,随着年龄的衰老而减少,这与老年人易肝肾不足是相吻合的。

2筋的生理病理2.1筋的生理筋属肝,其在人体内呈纵横交错状分布,须得肝之疏泄和肝血濡养方可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灵枢·五色》言:“肝合筋。

”说明筋禀肝气而为用。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肝主筋。

”进一步论述了肝与筋的关系。

《说文》认为筋为“肉力”表明筋有一定力量,《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筋为刚。

”明确提出了筋具有刚强的生理特性。

《说文》中筋“从竹者”,竹多节,筋与关节有关,《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筋者皆属于节。

”说明骨间形成的关节之联结,主要依赖筋性组织加以包裹约束。

《素问·痿论篇》言:“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筋通过对骨骼的约束,附在骨上收缩与弛张,产生屈伸和旋转运动。

筋为五体之一,筋与皮、肉、骨共同组成躯壳,维持人体形态,保护五脏六腑免受外来压力或冲击而造成损伤。

《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行伤筋”的描述提示筋还具有一定的耐劳性。

2.2筋的病理外感六淫邪气、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累过度均可导致筋的病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风伤筋。

”肝主筋,风气通于肝,故风淫所致,常病于筋。

寒邪、热邪亦可导致筋的病变,但症状各异,《素问·皮部论》曰:“其(邪)留于筋骨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

”寒性收引,筋得寒则挛急,热性开散,筋得热则弛纵不收。

《素问玄机病原式》云:“十月风病势甚而成筋缓者,燥之甚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可见燥邪、湿邪均可导致筋的病变。

五行中肝应酸味,而金合辛味,能胜木酸,故辛、酸之味用之得当可养筋,失当则伤筋。

《灵枢·五味论》言:“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

”即言多食酸易导致小便不利、筋肉缓弱无力等证。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味过于辛,筋脉沮弛。

”辛能散气,过用则伤筋,表现为筋脉弛缓软弱。

《灵枢·九针论》言:“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

”屡受惊恐,可导致筋脉不畅,气血失荣,出现麻木不仁的症状。

《素问·宣明五气篇》言:“久行伤筋。

”肝为罢极之本,本于筋而主运动,过度劳累易伤筋。

2.3筋病的证治2.3.1筋痹指以筋的症状为主的痹证,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嗜酸性粒细胞性筋膜炎等病。

临床表规为筋脉拘急,关节疼痛而难以屈伸。

《素问·痹论》言:“痹,……其留连筋骨者疼久。

……在于筋则屈不伸。

”《素问·长刺节论篇》云:“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病邪在筋,筋气不通,令筋挛节痛、屈伸不利而为筋痹,筋痹当刺其筋上,已后止针。

2.3.2筋痿筋痿是以肢体挛急,屈不能伸,渐至萎弱不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即现代医学中重症肌无力、阳痿等病。

《素问·痿论篇》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言:“湿热不攘,大筋耎短,小筋弛长,耎短为拘,弛长为痿。

”即言肝气热、湿热均可导致筋痿。

《素问·痿论篇》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情欲或房劳太过伤肝,可发为阳痿。

总的治法如《医学心悟·痿》所云:“不外补中祛湿、养阴清热而已。

”临床可选用补血荣筋丸、补阴丸等方。

2.3.3挛急挛急意指手足蜷曲不能伸直的症状。

此词出于《灵枢·经脉》,曰:“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二把挛急划分到筋急候中,云:“凡筋中于风热则弛纵,中于风冷则挛急。

”《伤寒论》(29条)云:“伤寒,……脚挛急。

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芍药酸甘化阴,甘草缓急,两者合用则筋复柔,为治疗脚挛急之良方。

2.3.4瘛疭又称抽搐、搐搦、抽风等。

“瘛疭”语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心脉急甚者为瘈疭;……脾脉急甚为瘈疭。

”指筋脉拘急、弛缓交作的证候。

《伤寒明理论·卷三》曰:“瘈者筋脉急也,疭者筋脉缓也。

急者则引而缩,缓者则纵而伸。

或缩或伸,动而不止者,名曰瘈疭。

”明确指出了瘛疭的主要症状。

《妇人大全良方·卷十四》提出妊娠瘛疭的治法:“兼见头晕目眩,烦躁易怒,口苦等,治宜平肝养血,用钩藤汤。

……气血亏损者,宜八珍汤加钩藤、山栀。

”2.3.5痉病痉病是由筋脉失养引起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产后痉病、破伤风、脐风等均属于痉病范畴。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曰:“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提出了痉病的主证,并把痉病分为柔痉和刚痉,列出相应的治疗方剂。

如:“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

……栝蒌桂枝汤主之。

”又如:“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葛根汤主之。

”【参考文献】[1]田进文,石巧荣,韩君.论肝藏的生理解剖基础是人体平滑肌系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1):7-12.[2]李燕娜,陈万根.从肝从风论治运动神经元病[J].中医药研究,1996,(1):29-30.[3]王霭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从“经筋”论治[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1):15-16.[4]原林,钟世镇.人体自体检测与调控系统(筋膜学)-经络有关的解剖学基础[J].天津中医药,2004,21(5):356-359.[5]贺振泉,原林.从经络筋膜学说看脉象形成机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7):489-4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