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理论
经筋理论及临床意义

寸口外、肘中、腋下 季胁、膈
手厥阴 中指、肘内侧、 臂阴、腋
前后挟胁、胸中、膈
手少阴 小指内侧、锐骨、 肘内侧、
乳里、胸中、膈、脐
十二经筋均起于四肢末端,与所属经脉部位基本一致, 并从四肢末端向上走行。阴经筋达到胸腹,阳经筋到达头 面。多布于缺盆、肩、颈项与头面部。
1、躯干头面部: 阴经筋
布于胸腹腔内壁,或连接于膈,而不与脏腑相联;
经筋理论及临床意义
一、概述
经筋是经络系统在机体外周的连属部分,即筋肉系统。是经络系 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赖经络气血的濡养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 能。
《灵枢·经筋》篇对经筋的组成、分布和病变有了较为详尽的记 述,并提出了一些经筋病的治疗方法。
什么是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根据十二经脉划分的筋肉系统。 中医将全身的筋肉,按照十二经脉分别濡养的不同范围,划
结于胸里、循贲、 伏乳里、系于脐
(神阙)
手三阳
━━━━━━━━━━━━━━━━━━━━━━━━━━━━━━━━━━━
━━━━━━━━━━━━━━━━━━━━━━━━━━━━━━━
手阳明 结于腕
结于肘外 结于肩髃
结于頄
(阳溪)
(曲池)
(肩髃)
(颧髎)
手少阳 结于腕 (阳池)
三、经筋的所“结”部位和腧穴
经筋所“结”之处多是人体大关节 足经筋多结聚于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 手经筋多结聚于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 阳经筋还结聚于头面的某些部位。 经筋所结部位均有一些腧穴,这些腧穴能够治疗所结经筋的病变。
经筋所“结”部位参考表
手三阴
━━━━━━━━━━━━━━━━━━━━━━━━━━━━━━━━━━━━
足厥阴 大趾、内踝前、胫、 内辅骨下、阴股
经筋理论与筋针疗法

卫津学说
• 津血同源,血行脉中,化津脉外,滋养筋肉,液充腔窍。营卫之 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温煦筋肉,皮坚护外。故经筋受卫津 温养而“主束骨而利机关”。卫津同居脉外,气为津之帅,津为 气之母。卫为阳,津为阴,津之布散有赖卫气的温运,津可载气 又能生气,二者可分而不可离。 • 卫者悍气,慓疾滑利为顺,坚涩滞缓为逆则病,故《素问・痹论 篇》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 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可见,卫气不充或不 足易招致外邪入侵,邪阻经筋,气不布津,津聚为肿,津凝为痰, 邪气与卫气交缠成结为痛,筋失温煦则筋急,久之,筋失濡养而 筋纵。
本书是早期分类编纂、研究、注 解《黄帝内经》的《黄帝内经太素》 的语译本。本书以与其成姊妹篇的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中的《黄帝 内经》条文为底本,保持了原书体 例、分类,对缺佚之卷有所增补。 原文部分尽量减少了通假字、古今 字、异体字,只对原文中生僻古奥 的字词和术语做了简要注释。语译 部分以直译为主,参以意译。 全书 30卷(缺卷第一、四、七、十八、二 十),仍保持《黄帝内经太素》的体 例、分类。对全书每卷原文中的生 僻古奥字词或中医术语,在自然段 末予以注释。语译工作是本书重点, 以直译为主,间或参以意译。全书 译文深入浅出,晓畅通达,既反映 了原书原意,又便于读者学习研究, 是语译《黄帝内经太素》的上佳之 作。
经筋理论
• 始于足太阳,向心循布 ——阳受气于四末 • 阴阳并行,结聚关节 ——束骨利关节 • 循布孔窍,深入体腔 ——维系九窍内脏
• 邪袭腠筋 卫郁津滞 —— • 劳损经筋 热则筋纵 寒则筋急 卫津学说
筋性痹病 筋性窍病 筋性腔病
筋脉系统假说
《黄帝内经》关于筋的理论及研究

4、案例分析
以下是两个临床案例,旨在分析筋膜在疾病诊断和康复中的价值。
案例一:一名颈椎病患者由于长期坐姿不正确,导致颈部肌肉紧张、僵硬。 通过筋膜检查发现,患者颈部筋膜有明显的增厚和粘连。经过一段时间的筋膜放 松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颈部活动范围也得到了改善。
案例二:一名慢性腰痛患者长期遭受腰痛困扰,多方求医效果不佳。经过筋 膜检查,发现患者腰部筋膜存在明显的高张力区域,且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在 接受筋膜放松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逐渐减轻,腰部活动功能也逐渐恢复。
6、总结与展望
本次演示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了筋的理论及研究现状。通过对筋膜的 解剖、生理功能以及在现代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深刻理解筋在人体 健康中的重要性。然而,当前筋膜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望未来,筋膜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临床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讨 筋膜病变与各种疾病的关联,发掘更有效的筋膜治疗方法。现代研究应筋膜的生 物力学特性、细微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将筋膜理论应用于运动 训练、整形手术和生命科学等领域。
2、筋膜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外对于筋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解剖学、生理学和 临床医学等领域,研究者们对筋膜的结构、功能以及与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广泛探 讨。然而,关于筋膜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例如筋膜的细微结构和功能、筋 膜与疾病的关联等方面的研究仍需深入探讨。
3、筋膜理论在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筋膜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对筋膜的检查,可以发现筋 膜的病变和异常,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此外,筋膜放松作为一种独特的疗 法,可以有效缓解肌肉紧张、疼痛和活动障碍等症状。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筋 膜放松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和副作用小等优点。
经筋理论治疗颈肩腰腿痛

经筋理论治疗治疗颈肩腰腿痛薛立功教授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经筋病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经筋疾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多年。
薛教授通过对肌肉、韧带、骨关节疾病深入探讨和研究,最终确立经筋理论体系。
对临床疼痛机制与痛证论治提出新的理论,发掘整理出“长圆针疗法”,对中医经筋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贡献卓著。
一、经筋概念薛教授认为《黄帝内经·灵枢》专立“经筋”篇,其与“经脉”篇相映对举,其在书写风格、主病、治则诸方面均分别对应描述,充分体现了“经筋”与“经脉”的独立地位和各自的相应学术体系和应用范围。
《内经》时代以后,对经筋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是不够的,尤其是与经脉理论的研究相比较,就更显欠缺。
然而经筋痹痛是多发病、常见病。
经筋痹痛有其特殊的发病机制和发生、发展、传变规律。
经筋理论终将成为中医学辩证论治体系的一门新学科。
中医经筋可作如下的表达:十二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学知识,用当时的医学术语,以十二条运动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其中十二经筋系统包括: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太阴经筋、足少阴经筋足厥阴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手太阴经筋、手心主(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
经筋分布特点概括有五:向心性、不入脏腑、结聚关节、中无有孔、伏行经脉。
(一)经筋与肌学(1)经筋的“筋”字是一个惯用的会意字,分析它的部首可以推断出它的解剖学的组织学内容。
筋字从竹、从力、从月(肉)旁。
竹者节也,说明为筋之物可以有竹节样的外形变化。
从力,指出了随着筋出现竹节样外形变化的同时,可以产生力量。
从月肉旁者,则更明确了筋是肉性组织。
在人体中,筋可随人的意志伸缩变形并产生力量,有牵拉肢体产生相应活动的组织,毫无疑问,就是现代医学所指的骨骼肌。
(2)在肌组织中,受到主动收缩力或被动牵拉力时,其应力点基本在肌的起止点(即肌在骨骼的附丽点,《灵枢》经称“尽筋”处,可称作筋结点。
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课件

经筋
四肢
躯干
头面
━━━━━━━━━━━━━━━━━━━━━━━━━━━━━━━━
手阳明 食指、腕、肘外、肩髃 肩胛、夹脊、颈 颊、颧、额
角、颔
手少阳 四指、腕、肘
肩、颈
额角、曲颊、 舌本、耳前、 外眦
手太阳 小指上、腕、肘内锐骨 眦
腋下 肩胛
颈、完骨、耳中、 耳上、颔、外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概述
经筋是经络系统在机体外周的连属部分, 即筋肉系统。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依赖经络气血的濡养来维持正常 的生理功能。
《灵枢·经筋》篇对经筋的组成、分布和 病变有了较为详尽的记述,并提出了一 些经筋病的治疗方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经筋总的分布特点
1.经筋分别联属于十二经脉。 2.起于四肢末端,行于体腔外。 3.不络属于任何脏腑。 4.结聚于关节骨骼,阳经筋行于肢体外侧,
阴经筋行于肢体内侧。 5.阴器为宗筋之所聚。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3、肝主宗筋,阴器为宗筋之所聚。 阴器为宗筋之所聚,足三阴之经筋与
足阳明之经筋均结聚于阴器。 《灵枢. 经筋》:足厥阴之筋:“上循
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 阴器有病,多从足三阴经取穴治疗;宗
足三阴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经筋理论治疗颈肩腰腿痛

经筋理论治疗颈肩腰腿痛经筋理论是中医学术中,研究经筋的分布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防治,康复的理论,是中医学经络学说的组成部分。
软组织疼痛是一种人们熟知但难以治疗的世界性疾病。
在软组织疼痛的研究中,人们对这类疾病的本质缺乏整体认识,至今还未掌握可靠的检查手段和诊断技术。
临床上颈肩腰腿痛为常见病、多发病,医学界历来将该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归纳“骨伤科”范畴。
我们临床治疗观察应属于“软组织损伤”范畴。
经筋理论即软组织损伤与肌筋膜解剖、腱性筋膜劳损是运动糸统主要劳损之一,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肌筋膜劳损病理机制,对软组织急、慢性劳损病理提供了现代解剖学依据,同时印证祖国医学“经筋理论”有现代解剖学的基础,是沿用千年有效而不衰的中医软组织损伤的经典。
1、概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筋肉损伤,通过简单地处理,依靠其自愈能力,可使部分轻型损伤得以缓解。
但是,绝大部分筋肉损伤,尤其是与生活,劳动相关的慢性劳损性疾病(职业病),常常不能完全恢复并留有后遗症。
以手按压祛痛已难于解决那些深在或己形成顽固病灶的筋性疾病。
经筋损伤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难于避免的疾病,早在两千年前的《内经》时代古医家就认识了从手、肘、膝、趾,几乎遍及四肢关节的各种经筋疾病,对筋性损伤的认识已十分深刻。
随着医疗工具的发明改进,更使诊治经筋疾病的广度与深度讯速展开。
总结出外伤,外感,劳损等诸多因素。
在病理方面提出“风寒湿邪杂至”和“横络盛加于大络之上”的两种病机。
指出了因此而产生“津液涩渗”迫切而为沬“的致痛基础,和“排分肉,肉裂而痛”的病理。
在治疗针具上,提出用圆针以治分肉之疾,长针治疗骨解间筋性损伤性疾病。
在治疗原则方面提出“针至病所”的原则。
在操作方面提出了“关刺、恢刺、短刺、输刺、燔针劫刺”等“解结”之法。
但是在《内经》时代以后,对经筋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是不够的。
尤其是与经脉理论的研究相比较,就更显欠缺。
经脉理论应用在针灸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占居了主导地位,后世医家把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经脉研究而致,由于医治经络之病,可采用纤细的毫针,容易被人接受,而治疗经筋疾病,则需要针身粗挺,针未锋利的长针,因其创伤较大,反应重,不易被人接受所致。
十二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

十二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标签:十二经筋;作用意义;经络辨证;临床运用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由于它的循行、分布、病候及作用等,都着重于“筋肉”,所以称为“经筋”。
1十二经筋的特点1.1经筋的循行特点,是只在四肢、躯体和胸郭、腹腔,并不入属内脏,突出了经络系统在体表的组织功能。
它与十二经脉或内或外;十二经别之着重内部脏腑的循行方式,均不相同。
1.2经筋的分布特点,可概括为“结聚散络”。
“结”,是指经筋的结合,多在关节、肌肉部位。
“聚”,是指经筋的聚拢,主要指肌腱部位。
“散”,是指经筋的散布,主要指肌肉纹理部位。
“络”,是指经筋的联缀作用,约束四肢百骸,利于关节屈伸活动。
经筋的循行分布规律是都起于四肢末端,盘旋而结聚于腕、肘、腋、肩、踝、膝、髀等关节处,而后布于胸背,终于头身。
1.3按《灵枢·经脉》篇记载,十二经筋的排列次序是:足三阳,足三阴,手三阳,手三阴。
这说明经与经之间,不仅有整体循环与阴阳表里等关系,而且在三阳经与三阴经之间,还存在着经筋之间的联络关系,这就是由经筋组成的“四结”:①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頄(面颧部);②足三阴经筋,结合于阴器(生殖器);③手三阳经筋,结合于角(侧头部);④手三阴经筋,结合于贲(胸膈部);经筋的循行分布方式,既不同于十二经脉以阴阳手足传注而成循环整体;也有异于十二经别以表里两经的出入离合;经筋以它独特的结聚散络分布方式,构成经络统中的筋肉体系。
2十二经筋的作用2.1经筋的作用其一,有联系百骸维系周身的功能。
人体有刚柔筋肉的区分,刚筋都分布在四肢项背骨骼附近,坚强而有力,可以联缀四肢百骸;柔筋分布在胸腹头面,柔而纤细,有相互维系的作用,手足三阳之筋行于外,刚者较多;手足三阴之筋行于内,柔者较多。
十二经筋概括了肌肉、肌腱筋膜等功能,组成经络系统中着重循行浅表的连属部分。
2.2经筋的作用其二,对周身各部分的组织脏器起着保护作用,《灵枢·经脉》篇说:“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
一 经筋理论

经筋推拿一经筋理论经筋是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十二经筋是属于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调控关节的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它包括人体的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腱鞘、韧带等软组织。
筋,《说文》解释作“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力量的肌肉,而“腱”是“筋之本”。
《灵枢·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灵枢·大惑论》曰:“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
”由此可见,经筋与经脉是构成经络系统完整性的内容,经筋与经脉同源共史,筋与脉并为系,二者密切联系,不可绝然分割,经筋为经脉提供“着床”其地,保护经脉,相随并行,同道交织,无处不达,是机体生存与活动能力来源之根本。
经筋是庞大的软组织结构平衡体,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络缀形体,著藏经络、通行气血,沟通上下、内外,应天序、护脏腑,联属关节,主司运动等生理功能。
经筋内著藏经络、神经、血管、淋巴等系统(经筋系统内部是一个大循环,由多系活性的、协控的微循环系统所组合成的大系统。
与骨骼系统、脏腑器官等形成人体有机活性态整体巨系统结构。
);其功能运作良好,身体就能保持健康。
外界环境之六淫,尤其风、寒、湿邪易致肌筋收缩,发生“筋”性疼痛;外力如挫、擦、撞、击等作用于机体筋肉,导致不同程度肌筋受伤,古人有云:“病藏于内,证形于外”。
薛己《正体类要.序》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形体内外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连系,相互协调;在病理上是相互转变,互以影响。
经筋性病症会影响内脏功能活动,内脏病变也会反应到体表经筋之上。
这就是筋性内脏病产生的重要机制。
二全净通经筋按摩简介全净通经筋按摩是国家职业技能专家委员会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推拿按摩界泰斗王国顺教授灵活运用经筋学说,总结传统按摩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最新创出的一套新型推拿按摩术,其手法经络与经筋并重,运用舒经拨筋等十五种手法,修复经筋性组织内部一系列挛缩、积聚、粘连、结节等病变;促进经筋内经络、神经、血管、淋巴性内循环系统良好运行,改善由于外感风寒湿邪或内伤脏腑所致的筋路受阻、气血瘀滞、营养不良、神经传导不畅及紊乱,调整人身上下左右一身阴阳平衡,从而达到人体气血通畅,去病强身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
《素问· 痿论》谓:“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 附着、连属于骨骼,结聚于关节,通过对骨骼的约束 和联缀,使整个躯体得以保持一定的形态和位置。 十二经筋有阴阳之分、刚柔之别,手足项背直行而 附着于骨之筋都硬而大,胸腹头面支别横行之筋都 柔软而细。手足三阳行于外侧,其筋多刚;手足三阴 行于内侧,其筋多柔。刚筋坚强有力,柔筋维软和缓, 正常情况下刚柔相济来维持人体的屈伸拮抗运动, 如腹背的俯仰,肘膝关节的屈伸,四肢的外展和内收。
3.结、聚、交、合 十二经筋在循行过程中, 手足三阳经筋与手 足三阴经筋之间没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而是 在人体某些特定部位通过不断的结、聚、 交、合, 使经筋间发生相互联系, 以加强彼 此间的协同作用。结、聚、交、合是十二 经筋循行分布中的重要特征之一
3.结、聚、交、合
(1)“以筋会于节”: 十二经筋在循行分布中 多结聚于四肢关节部。如手六经之筋均结 于腕、肘、肩等部位; 足六经之筋多结于踝、 膝、踵、髀等部位。张介宾曰:“⋯⋯然其所 结所盛之处, 则惟四肢奚谷谷之间为最, 以 筋会于节也。”
3. 固护体表,抵御外邪 《灵枢· 经脉》曰:“筋为刚,肉为强。” 人体筋肉组织以其刚劲柔韧之性充实 于体表与四肢,形成抗御外邪和保护机 体各组织器官及脏腑经络的外周组织 体系。
4. 维络器官,固定内脏
十二经筋不仅联缀百骸,还分布于眼、耳、口、 鼻、舌、阴器等部位, 对这些器官功能活动起着维 系作用。脏腑位于体腔内, 各自保持着固定的位置, 中医学认为这是脾气的固摄作用所决定的。足太 阴经筋分布于胸腔, 腹腔并附着于脊, 赖经脉气血 所滋养。脾气旺盛, 气血充足, 经筋得养, 则内脏恒 定于固有位置; 若脾气虚弱, 气血不足, 经筋失养则 出现内脏下垂、阴挺、脱肛等症状,可见脾气的固 摄作用是通过足太阴经筋而实现的。经筋在外固 定骨骼, 在内固护脏腑, 协同经脉将人体构成一个 有机的整体。
十二经筋
经筋主要对关节屈伸和肌肉运动起作用,故 其证候主要表现在运动方面:如局部或全身 肌肉拘急、抽搐、强直以及弛缓、瘫痪等。 此外,还有如耳痛、耳鸣、视力不足等五官 证候及喘息等内脏证候,这都是由于经筋所 “结”的部位而致
一.循行分布特点
1.循行分布与十二经脉基本相同 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基本与十二经脉的外行部分 一致,即经脉循行径路周围的筋肉,多属本经经筋所 辖。但也有循行至经脉未及之处者,如足太阳之筋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足少阳之筋“上额 角,交巅上”;手少阳之筋“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 当曲颊,入系舌本”;足太阴之筋“其内者,著于脊” 等等。因此,在某些方面,十二经补充和延伸了十二 经脉分布循行及功能上的不足。
3.结、聚、交、合
(2) 集中结聚分布: 多条经筋结聚于同一部 位。如足三阳、手阳明之筋皆结于頄(面颧 部) ; 足三阴、阳明之筋皆聚于阴器(生殖 器) ; 手三阴之筋结合于贲(胸膈部) ; 手三阳 之筋结于角(侧头部)
3.结、聚、交、合 (3) 经筋间交合联系: 十二经筋间通过循行 过程中的相交、相合从而加强经筋间的联 系。如足阳明之筋“合少阳”、“上合于 太阳”; 足少阴之筋连续两次“并足太阴之 筋”、“与太阳之筋合”; 手少阳之筋“合 手太阳”等等。
5.不络属脏腑
十二经筋主要循行于四肢躯干及头面的体 表部位,虽然手足三阴之筋也内行胸腹廓中, 但均不直接入络脏腑,这与十二经脉内属络 脏腑有明显的区别。正因为如此,十二经筋 的命名中皆未贯脏腑之名。
二.生理功能 1. 联缀百骸,维络周身
十二经筋纵横交错,结聚散络,广泛分布于 四肢、头面、躯干等全身各部,维系连络各 组织器官,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素 问· 五脏生成》曰:“诸筋者皆属于节。”十二 经筋在全身各关节部位结聚,从而使周身百 骸相互连结,或支撑人体的坐立行走,或相互 协同以产生运动。
3. 足阳明之筋与面神经
《灵枢· 经筋》记载了足阳明之筋“上 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 阳为目上冈,阳明为目下冈;其支者,从颊 结于耳前。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 合,热则筋纵,目不开”,说明足阳明之筋 分布于面部,其病则出现面神经麻痹。
4. 维筋相交与锥体交叉
《灵枢· 经筋》记载了足少阳之筋“循耳后, 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从左之右, 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 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内 经》发现了伤左角与右足不用的联系,称之 为维筋相交,与今天的锥体交叉竟有如此惊 人的相似,足见《内经》经筋理论的成果远 远超出了当时的历史条件。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 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 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 有 “筋与脉系”之说, 经筋理论 早在《灵枢· 经筋》中就有了 系统论述。张介宾曰:“愚按十 二经脉之外而复经筋者,何也? 盖经脉营行表里, 故出入脏腑, 以次相传, 经筋联缀百骸, 故 维络周身, 各有定为。”经筋 有别于十二经脉, 两者各司其 职, 故十二经脉之外复有经筋。 经筋亦为经络系统不可缺少 的组成部分, 经筋的重要性亦 不容忽视。
浅析《灵枢》经筋理论
《说文· 筋部》:“筋,肉之力也。 从力,从肉,从竹。竹,物之多筋 者。”首先,竹性柔韧,是我国 古代生活中常用的材料,秦汉 时就用它来织布,并称这种布 为竹布。“竹,物之多筋者”, 说明竹是富含纤维的物质;其 次肉是指肉体,身体。竹、肉、 力合起来就是人体能产生力 量的纤维组织。今天我们知 道人体产生力量靠的是神经 冲动和肌肉收缩,所以从现代 意义看《, 内经》中所指的筋 就是神经和肌肉
六.治疗特点
1.常规治则:“治以燔针劫刺, 以知为 数, 以痛为输”
《灵枢· 经筋》经筋病原文之后, 均有一段几 乎相同的文字“治以燔针劫刺, 以知为数, 以痛为输”, 故认为此为治疗各经筋病证的 常规治则, 其中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燔针劫刺
燔针又名火针、烧针
“燔针者, 内针之后, 以火燔之暖耳, 不必赤也。” 我们偏向于认为燔针类似于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 的温针疗法, 有别于 针, 后者更适用于寒毒固结, 病位较深的病证。《灵枢· 经筋》在详细描述了十 二经筋病症治疗后, 又专门提到“经筋之病, 寒则 筋急, ⋯⋯ 刺者, 刺寒急也⋯⋯”, 可能也是考虑 到治疗经筋病证寒盛的方法。就现代针灸临床应 用而言,治疗痹证采用温针灸比火针更容易被患者 接受, 更适于临床应用
5. 经筋与性激素
《灵枢· 经筋》说,足阳明之筋“聚于阴器”; 足太阴之筋“聚于阴器”;足少阴之筋“结 于阴器”;足厥阴之筋“结于阴器,络诸筋”。 故《素问· 厥论》说“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 阴阳明之所合也。”《素问· 痿论》认为 “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综上所 述,全身诸筋聚于宗筋,宗筋聚于前阴。今 天我们知道性激素能促进肌肉的蛋白合成, 若性激素水平低下,肌肉蛋白合成不足就会 导致肌肉收缩无力,故经筋与前阴的联系是 真实的,重要的。
四 .病候特点
1.病理变化分为筋急与筋纵 《灵枢· 经筋》中明确指出,“经筋之病, 寒则反折筋急, 热则 筋弛纵不收, 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 阴急则俯不伸。” 《素问· 生气通天论》也提到“湿热不攘, 大筋软短, 小筋 弛长, 软短为拘, 弛长为痿。”筋急, 主要表现为人体筋肉 组织发生拘急、痉挛、扭转、强直等病变, 甚者发生痫瘛 及痉, 以及五官及阴器病证, 如足少阴筋病可发生痫瘛及痉、 “引颊移口”、“舌卷”、“阴缩入”等一系列病变; 筋 纵则主要表现为经筋弛纵不收和肢体痿废不用两方面, 如 足阳明筋病“热则筋纵, 目不开。⋯⋯有热, 则筋弛纵缓不 胜收, 故僻”、足少阳筋病“右足不用”和足厥阴筋病 “阴器不用”等。
五. 经筋病的病因病机
1 风寒湿热之邪外侵 如汗出当风,露卧受寒,冒雨涉水,或久居寒湿之处,感受风寒 湿热之邪,稽留肌肤筋肉之间,致气血凝涩不通,经筋失养,且 寒主收引,而发为筋肉酸楚、疼痛、麻木、拘挛、引掣、 强直、活动受限等病变。感受风热之邪,或素体阳盛,寒郁 化热,热淫经筋,致使经筋弛纵不收、肿胀、疼痛等。若外 感湿热之邪,或过食膏粱厚味,久嗜辛辣酒醴,蕴湿积热,侵淫 经筋,导致筋脉失其润养而造成经筋的拘挛、伸缩失常、 弛纵不收、痿软无力等病变。正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 曰:“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三. 经筋与神经内分泌系统
1. 手太阳之筋与尺神经
《灵枢· 经筋》说“手太阳之筋,起于小 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 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而在肱骨 内上髁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的只有尺 神经。
2. 经筋与脊神经
《灵枢· 经筋》记载与脊有联系的经筋 有5 对。因脊柱属足太阳部,足太阳之 筋“上挟脊”不足为奇;足阳明之筋 “上循胁,属脊”;足太阴之筋“著于 脊”;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挟膂”;手阳 明之筋“挟脊”。后四者远端分布的 肌肉与脊柱没有直接联系,它们的联系 只能是脊神经。
4.经筋呈片状、面状分布
经筋主要是较宽的立体分布与经脉相伴行, 且补充 了十二经脉未至之处。经筋的止点, 不能用“点” 概念来概括。因不少止点呈“条”、“束”、 “片”状, 如足太阴经筋“其内者着于脊”, 附着 于脊柱上, 呈条束状; 手厥阴经筋“散胸中, 结于 贲”, 止于膈部, 呈片(面) 状。经筋呈片、面状分 布, 一来可更为广泛地维络周身, 主束骨利关节; 二 则经筋受十二经脉气血之濡养, 又反过来将十二经 脉之气血更完全输布于周身, 使周身得以濡养。
燔针劫刺
劫刺, 一曰“因火气而劫散寒邪也”, 一曰 “如劫夺之势刺之即去, 无迎随出入之法”, 前者语出张介宾, 侧重于描述燔针功用, 以 温热之气迫使寒邪消散的刺法; 后者语出张 志聪, 侧重于描述燔针操作, 刺时不用迎随 手法。燔针劫刺虽为治疗经筋病证的常规 疗法, 但也并非所有病证均适合, 临床应用 燔针治疗时应注意寒热辨证,《灵枢》中亦 明确指出:“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