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刺法
筋针疗法 牛君银

手心主之筋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 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 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 腋,散胸中,结于臂 [1] 。其病当所 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 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名日孟冬痹也。
手少阴之筋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
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 中,循臂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
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
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
日孟夏痹也。
手太阴之筋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 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 结肘中,上牖内廉,入腋下,出缺盆, 结肩前脶,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 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 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 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名日仲冬痹也。
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
于顺,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 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 转筋,髀前肿,瘸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 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 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 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
筋针疗法
疼痛科牛君银
筋针疗法 概念
筋针疗法是刘农虞教授多年经验总结,在经筋理 论指导下,遵循《灵枢 经筋》“治在燔针劫刺, 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原则,采用“以痛为输” 为主法,选取筋穴,应用筋针,浅刺皮下,无感 得气,导气布津,舒畅经筋,适用于治疗经筋病 的一种特殊针刺方法。
经筋理论之经筋的概念
示津液已亏;苔腻为有湿、有痰、有食积之象;无苔为阴津亏虚;
爱爱医资源-新经筋实用疗法金针点筋术

新经筋实用疗法金针点筋术新经筋实用疗法金针点筋术是在经筋疗法的基础上,参照中医经典理论,结合笔者多年的经验和现代医学凝结而成。
也可以说是发展了的经筋疗法,比旧的经筋疗法有利于应用和推广。
重要的是以中医经典为依据,以来源与壮族民间的经筋疗法为治疗手段,渗入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是发展的新的治疗方法。
笔者有幸在2001年接触到此疗法,被来自我们民间的原生态所疗法吸引,单凭借一根金制针和我们传统的手段相结合,所产生的疗效很是惊人,所以,我利用接近8年多的时间在总结和应用此疗法,在经过多年对大量病人的资料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性的东西而且创立了很实用的经筋肌肉辨证和指导治疗的手段。
有的病人在各大医院解决不了的顽固痛证,在这里,就用我们的一根金制针治愈。
在多年的实践中,在应用中发现新经筋实用疗法金针点筋术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痛证此针法应为首选。
在对其他疾病中比如内科杂病,要和穴位理论互相配合即经筋-经络互调理论的应用,用经筋点筋术扩大针灸的治疗范围。
新经筋实用疗法-金针点筋术的核心内容有下面四项一;首次提出经筋辨证内容---治疗痛证最重要的基础二;独创经筋解剖刺法-----中西医完美的结合三;提出一核心三辅助的新经筋治疗方法----用传统的治疗手段辅助经筋四;创建经筋-经络互调理论在治疗当中的应用---扩大针灸的治疗范围一;新经筋疗法中经筋辨证的论述此创建的新经筋疗法,首次解决医学界对经筋没有辨证的问题,经筋的辨证是对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用现代医学充实传统中医学,填补经筋学的空白。
经筋一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肌肉、肌腱、韧带组织朴素的认识,而且发现了人的运动力线---经筋线。
又进一步说明经筋的特点是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单一说明经筋具有的纯物质性和不确定的易变性。
[关于经筋的特点有专门的章节讨论]经筋学中的辨证要脱离经脉学中的思想,比如八纲辨证,气血辨证,脏腑辨证等,肯定有自己独立的辨证体系,这个辨证体系就是经筋的辨证.经筋辨证的内容是根据失衡的经筋表现出特殊或者特有的症状和运动的非正常现象,很快的确定受累的具体的经筋,再定位具体的哪一条肌肉,顺藤摸瓜使医者方便和迅速的沿着受损伤的肌肉方便快速的找到引起功能障碍的主要病灶点。
经筋理论的刃针疗法

“刃针疗法”之一――刃针的由来一说起扎针,大家马上想到细细的毫针,最多也只能想到三棱针、梅花针。
其实,古代扎针用的针不止毫针一种,而是有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九种,统称“九针”,后来又发展出更多的针,也都用传统文化中视为多的“九”来概括,也称为“九针”。
可见,毫针只不过是九针中的一种而已。
您一定要问,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种的针呢?那是因为,治疗不同的病人和不同的疾病,就需要各种各样不同的针具,就像家里要有多把长、短、大、小、形状不一的螺丝刀,以拧不同的螺丝一样。
如果不能用合适的针具和针法治疗适宜的病人和疾病,治疗也就得不到效果。
在《灵枢·官针第七》里,有这样一段精既然需要用多种的针具来“因人而宜”、“辨证论治”,那为什么是毫针一统天下呢?清代著名医学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针灸失传论”一文里,针对“今之为针者,其显然之失有十,而精微尚不与焉。
”等现状,尖锐地提出针灸失传的十项容。
其中第十项是“古之针制有九,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亦随病所宜而用,一失其制,则病不应。
今则大者如员针,小者如毫针而已,岂能治痼疾暴气?此十失也。
”。
可见,恢复使用毫针、员针以外的九种针,已经被提到继承传统的层面,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然而,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古“九针”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和现代病的治疗,那就需要在古“九针”的基础上研发新的针具。
是不是改变了针具的形状和粗、细、大、小就算是新的针具呢?答案显然不是。
只有在创新理念的前提下,研发出来有特点、安全、适用的才是新的针具,绝不仅仅是改变形状和大小粗细而已。
刃针,就是一种源于古九针,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凸显微创理念,并与现代医学接轨的中医原创针具。
以它为主、配合手法和中药外用的“刃针疗法”(也称“刃针微创治疗术”),主要治疗软组织损害导致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以与影响脏器官所致的功能性症状。
经筋刺法配合放血拔罐治疗膝骨关节炎216例疗效分析

经筋刺法配合放血拔罐治疗膝骨关节炎216例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观察经筋刺法配合放血拔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16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110例采用经筋刺法配合放血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配合拔罐法治疗,2组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5天后,休息2天,5天为1疗程,治疗3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经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发现,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
结论:经筋刺法配合放血拔罐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与拔罐疗法。
【关键词】骨关节炎,膝;针灸疗法;经筋刺法;拔罐:放血拔罐膝骨性关节炎(OA)是以关节软骨变性软化、软骨增生性改变和软骨下改变为基础,以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关节退秘退行性疾病,其中疼痛是绝大数患者的主诉症状。
临床上许多患者主诉关节内疼痛的同时,在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部位也存在明显的疼痛:而没有主诉关节外疼痛的患者在查体过程中也多发现关节周围软组织存在明确的压痛点。
因此,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可分为关节骨和关节外两部分。
关节内的疼痛是以关节软骨、软骨下骨、滑膜为致痛源,关节外的疼痛是继发引起的关节周围肌肉起止点、滑囊、脂肪垫等存在的劳损或炎性病变所致。
其中有些患者关节外疼痛的存在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其与骨软骨的病变相互作用易形成恶性循环。
其患病率随着年龄而增加,女性比男性多发,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着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笔者所在科室自2020年8月-2021年5月,采用经筋刺法配合放血拔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1.1.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1.2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均为本院住院确诊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共216例,均有膝关节疼痛、屈伸活动困难,关节活动时弹响,局部压痛,部分患者伴有膝关节肿胀。
X线检查示髌骨关节面软骨下骨质致密,不光滑,膝关节间隙变窄,不对称,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关节内有游离体等。
经筋刺法

“腧,谓孔穴也,言筋但从筋所痛之处, 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腧也”(杨上善)。
石学敏院士依据现代临床知识,将“腧” 引申理解压痛点、反应点,更体现了 “ 病在筋,调之筋” 的经筋病治疗思想。
“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 《灵枢· 卫气失常》。
石学敏院士指出经筋病阴阳辨证不明显, 故针刺筋之左右、无伤骨骼、血脉、脏 腑;并提出经筋刺法应多采取排刺及一 针多向等透刺。
• 在患者患指的近指间关节的掌侧、背侧各加刺 一针,操作要求刺激强度大,时间长,患指针 感明显。
• 李氏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 组5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配合经筋排 刺法,对照组用醒脑开窍针法。观察两组临床 疗效、肩关节运动功能及神经系统缺损程度。 • 结果:治疗组在总疗效、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 及神经系统缺损方面优于对照组。
临床效果
• 经筋疗法“消灶调机”具有“整体机能调整” 的明显作用,临床上产生系列性的功能平衡及 抗衰防老的功效。
• 目前经治108种常见病症疗效显著,并对其中 的40余种难治病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及其他疗 法,使它由一个独立诊疗专科变成专治顽症瘤 疾的特种医疗。
经筋刺法在中风病的应用
▲痉挛状态
▲感觉障碍 ▲中风后手指屈伸障碍 ▲缺血性延髓麻痹 ▲ 偏头痛
•
李春梅,尹丽丽,王理康.醒脑开窍针法配合经筋排刺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58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 08,49(9):809-811.
• 经筋刺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有 较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 生活能力。
• 通过强烈的局部针刺作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 淋巴循环,提高局部新陈代谢,增加患指神经 肌肉敏感性,改善肌肉、肌键、筋膜的功能, 从而达到治疗屈伸障碍的目的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60例临床观察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60例临床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观察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疗效。
【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痉挛患者分为经筋刺法组(治疗组)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
治疗3周后,以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中风/针灸疗法;肌痉挛状态/针灸效应;十二经筋在中风偏瘫的恢复过程中,痉挛是关系到恢复程度的核心问题,并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
如何有效地抑制痉挛是目前临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在临床上用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患者,通过对治疗前后患者偏瘫痉挛肢体进行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计分,观察本法对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1)年龄在50岁以上;(2)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6年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的中风病诊断标准[1];(3)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提示为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12纳入标准[2](1)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
(2)Brunnstrom脑卒中分级为Ⅱ~Ⅳ级。
(3)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评定痉挛状态0级以上,其中0级(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为肌张力正常,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和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前1/2 ROM中有轻微的“卡住”感觉,后1/2ROM中有轻微的阻力)为轻度痉挛,2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ROM内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为中度痉挛,3级(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和4级(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为重度痉挛。
经筋刺法结合超声波中药导入对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的疗效

经筋刺法结合超声波中药导入对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的疗效目的:观察经筋刺法结合超声波中药导入治疗对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TMD)的疗效。
方法:95例TMD患者,随机分为A组(n=31)、B组(n=32)和C组(n=32),A组采用经筋刺法治疗,B组采用超声波中药导入疗法,C组联合采用经筋刺法和超声波中药导入两种方法进行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各组疗效(10天为1疗程)。
结果:3个疗程结束后,经筋刺法和超声波中药导入联合治疗组对于TMD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
结论:筋刺法结合超声波中药导入对TMD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经筋刺法;超声波;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简称TMD)以颞下颌关节疼痛、弹响、运动障碍甚至交锁为主症。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在TMD治疗方面的优势日益突出,传统医学包括针刺、灸法及穴位注射等,现代医学运用西药治疗、物理治疗(如红外线、超短波、激光、电磁微波及肌肉力量技术等),以及配合义齿咬合板正畸治疗等综合疗法[1-2],治疗困难,易反复发作。
该病治疗目标为消除疼痛、减轻不良负荷、恢复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探讨经筋刺法结合超声波对该病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1. 1对象和分组选择2011年11月至2014年3月因TMD在我科治疗的患者95例,其中男42例,女53 例;年龄19-78岁,病程3个月-20年。
均符合《口腔颌面外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3]。
包括:①张口受限,局部疼痛,主要表现在开口及咀嚼动作时关节区或其周围肌群疼痛;②张、闭口过程中出现弹响声;③X线片显示颞颌关节间隙前后宽窄不一。
随机将患者分A组、B组和C组。
其中A组31例,男14例,女17例,平均(37.5±5.4)岁;B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平均(37.4±5.7)岁;C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平均(37.2±5.7)岁。
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经筋刺法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43例

经筋刺法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43例作者:倪丽伟卞金玲石学敏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06期关键词:经筋刺法;顽固性面瘫;疗效中图分类号:R245.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6-0073-02笔者在临床中采用经筋刺法配合刺络、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43例有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来自于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本院针灸科门诊患者43例,其中男19例,女24例;年龄14~64岁,平均(36.25±12.46)岁;面瘫左侧23例,右侧20例,病程在2月以上,最长达13个月;带状疱疹病毒感染15例,其余均为上呼吸道感染以后。
1.2 纳入标准符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神经病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1];病程2个月以上;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2]面神经功能评分2 治疗方法2.1 经筋刺法治疗选穴:以面部瘫痪肌群的经筋透刺和排刺为主:阳白四透、太阳透地仓、承浆透地仓、颊车地仓互透、颊肌排刺、瘫痪肌群围刺等;操作:以瘫痪经筋透刺、排刺、围刺为主。
阳白穴以四枚针分别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方向透刺,进针1~1.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1 min;攒竹透向睛明,进针0.5寸,手法同前,施术轻柔,以免皮下出血;丝竹空沿眉横刺,进针1.5寸,施术同前;四白、迎香分别透向睛明,进针1.5寸,施术同前;太阳向下穿颧弓透向地仓,进针2.5~3寸,施术同前;人中、承浆、颊车分别透向地仓,进针1.5~2寸,施术同前;沿颊车至地仓,下关至迎香每间隔1寸刺入1针,以进入皮内为度(浅刺),施捻转平补平泻,总计施术2 min。
以上针刺施术后留针20 min。
2.2 刺络拔罐根据患者病情,选用颊、颧、额部的2~3个穴位进行刺络拔罐,出血2~3 mL。
2.3 艾条隔姜灸取患侧的颊车、地仓、迎香等穴位,如有露睛流泪加阳白穴,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加翳风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筋的作用
• 《素问· 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 即经筋起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 的运动功能及维持正常的体位姿势的作用。
经筋病
• 《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 热则筋弛纵不放,阴萎不用。阳急则反折,阴 急则挽不伸。 • 即经筋的病候多表现在运动方面,如筋脉的牵 引、拘挛、弛缓、转筋、强直和抽搐、口目为 僻、毗急不能卒视、舌卷等表现。临床上大多 数肌肉、关节、肌腱韧带、神经等病变皆可归 为经筋病。
• 选穴: 华佗夹脊、阳明经排刺 (根据病变肢体,选择上肢 或下肢排刺),上肢自肩髃穴至合谷穴,下肢自髀关 穴至解溪穴。
• 操作: 华佗夹脊,直刺1.5~ 2.5寸,刺至脊柱横突,施小 幅度捻转。阳明经排刺,每穴间隔 1寸,刺0.5~0.8 寸,施捻转补法。
缺血性延髓麻痹
缺血性延髓麻痹是脑卒中重要的并发症之一, 包括延髓疑核缺血损害所致真性延髓麻痹,也 包括双侧皮质脑干束病损所致假性延髓麻痹
•
岳增辉,刘伍立,章薇.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状及疗效评价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 8
(4):85-86.
• 经筋刺法能抑制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对病理 性神经活动有良好的调整作用,针刺这些部位时, 腱梭兴奋,Ib纤维冲动发放增加,通过脊髓后角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使前角α 细胞的α 纤维的冲 动减少,牵张反射减弱,肌张力降低,痉挛缓解。
临床效果
• 经筋疗法“消灶调机”具有“整体机能调整” 的明显作用,临床上产生系列性的功能平衡及 抗衰防老的功效。
• 目前经治108种常见病症疗效显著,并对其中 的40余种难治病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及其他疗 法,使它由一个独立诊疗专科变成专治顽症瘤 疾的特种医疗。
经筋刺法在中风病的应用
▲痉挛状态
▲感觉障碍 ▲中风后手指屈伸障碍 ▲缺血性延髓麻痹 ▲ 偏头痛
临床一般在醒脑开窍针法的基础上配合应用
• 刘氏依经筋理论,以火针治疗痛痹并检验血液 流变学指标。结果表明从“筋”论治痛痹能有 效缓解疼痛,其机理与改善血液循环相关。
•
刘智斌.从“筋”论治痛痹及其机理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2):206-207.
足下垂
• 石氏将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 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技术治疗, 治疗组予经筋刺法结合康复技术治疗。 • 取穴: 在患侧肢体踝关节附近的肌腱两侧找压痛 点,以痛为腧。
经筋刺法
广义上指的是所有沿经筋走行施行针刺的方法
狭义上指的是根据《灵枢· 经筋》篇所提出“治 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的经筋治 疗理论,应用围刺、透刺、排刺等针刺方法。
经筋刺法最早见于《灵枢》,如刺法中的分刺 (刺肌肉)、恢刺(刺肌腱)和关刺(刺关节)都是经筋 理论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 石学敏院士汲取祖国医学经筋理论的精华,结合 长期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的成果,继承并发展了 经筋刺法的学术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学 术价值。
“腧,谓孔穴也,言筋但从筋所痛之处, 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腧也”(杨上善)。
石学敏院士依据现代临床知识,将“腧” 引申理解压痛点、反应点,更体现了 “ 病在筋,调之筋” 的经筋病治疗思想。
“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 《灵枢· 卫气失常》。
石学敏院士指出经筋病阴阳辨证不明显, 故针刺筋之左右、无伤骨骼、血脉、脏 腑;并提出经筋刺法应多采取排刺及一 针多向等透刺。
• 在患者患指的近指间关节的掌侧、背侧各加刺 一针,操作要求刺激强度大,时间长,患指针 感明显。
• 李氏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 组5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配合经筋排 刺法,对照组用醒脑开窍针法。观察两组临床 疗效、肩关节运动功能及神经系统缺损程度。 • 结果:治疗组在总疗效、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 及神经系统缺损方面优于对照组。
经筋刺法 与 中风病及并发症
经筋概念
•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肌 肉关节的体系
循行分布特点
十二经筋的分布与十二经脉的体表通路基本一致,其循行走向 均从四肢末端,行向躯干,终于头身。 只行于体表,不入内脏,结聚于关节、骨骼部。 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面部;足三阴经筋起于 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部)。 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部);手三阴经 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賁(胸部)。 它们之间的联系除在头、面、胸、腹部结合外,还在各经循行 于踝、腘、膝、股、髀、臀、腕、肘、腋、臂、肩、颈等关 节或筋肉丰满处,与邻近的它经相连结,尤其是足厥阴经筋, 不仅结合阴器,并能络诸筋。
•
李春梅,尹丽丽,王理康.醒脑开窍针法配合经筋排刺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58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 08,49(9):809-811.
• 经筋刺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有 较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 生活能力。
• 通过强烈的局部针刺作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 淋巴循环,提高局部新陈代谢,增加患指神经 肌肉敏感性,改善肌肉、肌键、筋膜的功能, 从而达到治疗屈伸障碍的目的
经筋病诊法
• 《灵枢·经水》:“审、切、循、们、按,视其 寒温盛衰而调之,是为因适而为之真也。”
• 具体为: “候痛所在” “以痛为腧” “得气血为定” “按其处,应在中而解” “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
经筋疗法
• 经筋疗法指的是以《灵枢· 经筋》提出“治在燔 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理论为基础, 应用经筋手法、经筋刺法、火罐疗法及以经筋 理论为基础的药物疗法,以达到疏经通络、调 和气血、解痉止痛的综合治疗手段。
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也是中风病后期的并发症之一,祖国医学将 其归为“痿证”范畴。
“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素问· 痿篇》
临床多表现为肌肉松弛、萎软不用等一类以肌筋弛纵 不收、乏力不用为主要特征的病症。
石学敏院士认为本病是多脏器受损导致气血不足、筋 肉不荣而发病,所以治疗应以整体治疗为主。
• 排刺是石学敏院士在古代针法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 创立的针刺大法,多用于治疗经筋病。如顽固性面瘫、中风后遗证
之筋肉挛急、各种关节痹痛等疾病。
• 排刺法多以经络辨证为依据,结合经筋在体表的分布, 沿某一局部较为密集而排列成行的多针刺法。 • 临床操作中并不完全拘泥于经络辨证,而是灵活运用。 如沿血管排刺、以痛点为中心排刺或排刺受压 神经通路治疗疾病者。
• 取穴: 在痉挛状态患侧各关节即肩、肘、腕、髋、膝、 踝等关节附近的肌健两侧找压痛点,以痛为腧 • 刺法: 取穴后,直刺或斜刺进针,并且进针深,直达骨 膜、大幅度捻转提插,得气后,顺肌膜走向一前 一后行透刺,并反复提插捻转,针感强度以病人 能忍受、不引起关节痉挛、挛缩为度。
• 于氏观察经筋刺法对中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 治疗效果。 • 方法: 经筋刺法组60例,另设针刺手阳明经 穴组60例作对照,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和F 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对受试者进行治疗前 后比较。
▲中风软瘫期 ▲足下垂 ▲ 肌肉萎缩 ▲面神经麻痹
痉挛状态
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断续的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
痉挛状态指肌肉僵直、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的状 态,是由于牵张反射失去高级中枢调控后,处于亢 进状态,造成的肌张力增高和肌协调异常。
偏瘫的痉挛状态属中医“筋病”、“痉证” 范畴。 “痉,身伸而不能屈……筋挛难以伸”
取穴: 以面部瘫痪或痉挛肌群的经筋透刺和排刺为主。如太阳透 地仓、承浆透地仓、颊车地仓互透、四白透地仓、颊肌、 口轮匝肌、瘫痪肌群排刺及围刺。 操作: 以瘫痪或痉挛经筋透刺、排刺、围刺为主。太阳向下穿颧弓 透向地仓,进针2.5~3寸,施捻转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承 浆透地仓或颊车透地仓或四白透地仓,进针1.5~2寸,施术 同前;沿颊车至地仓、下关至迎香每间隔1寸刺入1针,以进 入皮内为度(浅刺),施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以上针刺施 术后留针20分钟。
• 配பைடு நூலகம்:
闭目露睛加四白两透(针向目内眦、目外眦)及睛明;口歪甚 者加下关;面瘫初起加风池、翳风、健侧合谷。
《灵枢· 经筋》
石学敏教授指出: 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特别是手足阳明经 筋散布结聚之处,经筋循行于表浅筋肉关节, 易感外邪,当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时,风 寒湿热等邪气乘虚而入导致经气失于正常布散, 气血痹阻,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为本 病。
• 主穴: 阳白四透(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 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颧髎、太阳透 地仓。
《五十二病方》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 阳急”。 《难经· 二十九难》
卒中后的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是瘫痪肢体恢 复过程的一个阶段,但高痉挛状态是妨碍肢体 功能进一步好转的最大障碍,有的甚至停留在 高痉挛状态。
尽管有人认为针刺有可能加重痉挛状态,但多 数医家认为针灸是治疗痉挛状态的主要疗法。
属中医学“瘖痱”、“中风”、“类噎膈”等 范畴
据统计脑血管患者中,约有42%合并假性延髓麻痹,4%合并真性延髓麻痹。
假性延髓麻痹 多是由双侧上运动神经元(运动皮质及其发出的 皮质脑干束)病损所造成的。以构音言语障碍、咀 嚼吞咽困难及情感异常甚至完全不能发音摄食为临 床特点。
真性延髓麻痹 多是由于脑干病变损及舌咽迷走神经的核及脑干 内的纤维,表现为后组颅神经的下运动神经元瘫及 感觉障碍。延髓病变常伴脑干内相邻结构的损伤, 构成了许多综合征。
中风软瘫期
• 偏瘫的弛缓状态属于中医的“痿病” 范畴
• 选穴:
华佗夹脊、阳明经排刺、上肢自肩髃穴至合谷穴、下肢自 髀关穴至解溪穴。
• 操作:
华佗夹脊,直刺1.5~2.5寸,刺至脊柱横突,施小幅度捻转。 阳明经排刺,每穴间隔1寸,刺0.5~0.8寸,施捻转补法。
感觉障碍
感觉是各种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在人脑中 的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