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贵荣东氏头穴透刺及阴阳调衡透刺法

合集下载

东贵荣教授对腧穴的认识

东贵荣教授对腧穴的认识

guided injection for plantar fasciitis:A brief review[J].Saudi J Anaesth,2016,10(4):440-443.[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7-88.[5]单江荣.针刀松解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跖筋膜炎76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5,15(5):383.[6]桂柯科,俞永林,姜建元.跖筋膜炎牵拉疗法的疗效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1(8):557-559.[7]周文波,金迎.内热针直刺病灶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可行性及机理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4(8):1723-1724.[8]段轶轩,张照庆,尹晶,等.内热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痛可行性及机制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32(5):614-616.[9]康平利.内热针疗法配合蜂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26(8):100-101.[10]陈艳红,孙涛,陈敏.应用内热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6,19(4):736-738.(2017-07-17收稿/编辑汤敏华)·经验总结·东贵荣教授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

东教授在四十余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中医经络辨证理论及针灸治疗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采撷东教授对腧穴的一些认识,以供同道参考。

腧穴在《内经》中称为“节”“会”“气穴”等,后世医家又将其称之为“穴位”“孔穴”“穴道”,现代教科书对腧穴的解释是“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1]。

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因此,腧穴在整个针灸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东教授在其多年的临证经验中,对腧穴有着独特的见解。

平衡针

平衡针

3、颈痛穴
定位:半握掌,第4、5掌骨之间,即指掌关节前凹陷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指背神经或指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 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或向上放 射 功效:舒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神经 主治:颈部软组织损伤、颈肩综合症等
21、明目穴
定位: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在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斜刺,进针约1-1.5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或向 面部放射。 功能:通窍明目、消炎止痛、调节视神经(2周内效佳) 主治:18岁以下的假性近视、早期混浊性白内障、青光 眼、花眼、沙眼、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
25、降糖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下1/3 处,掌长肌腱之间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或前 臂掌侧骨间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益气安神、健脾和胃、舒肝理气、降糖降脂、 降压降酶 主治: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等
15、咽痛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桡侧缘中点(或合谷) 针刺特点:以针刺指掌侧固有神经或桡神经浅支的 手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手法 针刺方向:向掌心方向直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消炎退热、镇静止痛、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急慢性咽痛、喉炎、扁桃腺炎等
24、痔疮穴
定位:位于前臂伸侧面尺桡骨之间,腕关节至肘关 节连线的上1/3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骨间、背侧皮神经或前臂背 侧神经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向上直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泻火解毒、退热通便、消炎止痛 主治:内外痔、混合痔、肛裂等

王文远丨平衡针灸创始人(38个穴位图与文)

王文远丨平衡针灸创始人(38个穴位图与文)

王文远丨平衡针灸创始人(38个穴位图与文)全息海哥2018-11-30头颈部常用平衡穴位(共9穴)1.升提穴(BP-HNl)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头颈部常用平衡穴位共穴升提穴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寸后发际直上寸出双耳尖寸处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取穴原则定位取穴针刺原则定位取穴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圈后即可将针退出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分钟自行解除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三寸毫针向前平刺寸百会穴上一寸2.腰痛穴(BP-HN2)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王氏任督二脉阴阳调和针法

王氏任督二脉阴阳调和针法

王氏任督二脉阴阳调和针法共十针:头三针:大椎穴,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间凹陷处。

双风池穴,百会穴经行气三针络行血三针曲池穴基础十针扎上,患者都会反应出来的。

留针期间部分人手脚冰凉。

部分人呼呼排风。

部分人手脚汗出如珠。

部分人半边身体发热,半边身体冰凉。

……一目了然。

注意首次扎针后一定要发热出汗为准【切记不可人为外因出汗】针刺后0、5小时发热出汗者,需扎针三次就能治愈,针刺一小时发热出汗者,需要扎针十次,两个小时发热出汗者,需治疗20次三个小时发热出汗者,需治疗30次以上,一般会愈后不良,需配合适当中药调理,女针刺七个小时及七小时以上未发热出汗者,属阳气衰败病入膏肓,只是针刺已经起不到多大作用了,一定要配合中药治疗。

男针刺八个小时及八小时以上未发热出汗者,也属阳气衰败病入膏肓,只是针刺也已起不到多大作用了,也要配合中药治疗。

大椎穴用针尺寸:【直刺进针】50斤以下的儿童直刺0.5寸;50斤到110斤,直刺1寸;110~160斤直刺1.5寸;160斤及160斤以上的患者要直刺两寸。

【切记不能向上斜刺,避免损伤延髓刺后要将针柄折弯,避免针体活动损伤内部组织】遇到晕针患者,不用起针,让患者仰卧,把患者腿抬起来膝盖弯曲,向心推几次,患者会逐渐慢慢眨巴眼睛,然后给患者吃点小点心就好了。

经过这么处理的晕针患者从此再不会晕针。

此套针法功能强大:1,这套针法有诊断疾病的能力,可以预知未来将要发生的疾病,就是因为有严重的堵塞,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2,根据患者全身发热出汗时间,可以预知需要几个疗程。

3,反应越强烈,疗效越好,没有反应的,效果不好。

4,女子留针三小时,连续七次都不能全身发热出汗的,癒后不良。

5,男子留针三小时,连续八次不能全身发热出汗的,癒后不良6,这套针法能补虚,驱寒,舒筋,通淤,滋润肌肤等7,能调节阴阳,将身体从阴阳不平衡状态转为平衡状态。

案例:信息反馈:学员:老师,悬钟透阳辅,内关透支沟四针,起针好几天了,右腿沿着胆经路线疼,脚腕脚面更疼,夜里厉害。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共38穴)+口苦、口甜、口咸、口酸、口臭、口淡(口味异常的中成药疗法)本文引用自一叶知秋《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共38穴)》头颈部常用平衡穴位(共9穴)1.升提穴(BP-HNl)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2.腰痛穴(BP-HN2)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平衡针灸(附图)之欧阳法创编

平衡针灸(附图)之欧阳法创编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作者:王文远头颈部常用平衡穴位1.升提穴(BP-HNl)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2.腰痛穴(BP-HN2)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2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2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面瘫(指周围性面瘫),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患者用此治疗仍延延数月而无效。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从中得出一些教训,并总结出一些治疗经验。

今简介如下。

1 分期论治1.1 早期(急性炎症期):本期常在发病后7~10天,面神经处于水肿炎症状态。

患者面部肿胀,且多伴有耳前后疼痛。

治疗时要注意,应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采取循经远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选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风池。

除风池采用点刺,其余诸穴多为浅刺、平刺,手法宜轻,留针30分钟。

又,重用灸法,穴选患处耳后翳风和耳前区为主,灸至皮肤红晕为止,时间20~30分钟。

1.2 恢复期:逐渐增加局部取穴,远端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并且须加用电针,波型选疏密波。

针刺选穴为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鱼腰,四白透地仓,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以及承浆、牵正、下关、合谷、足三里、风池,有痰加丰隆。

风池仍点刺。

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

1.3 后遗症期:病久治疗乏效者,如皱眉肌、额肌、口角肌等仍未出现活动,可结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针叩打上额、口角旁、下关处,或用三棱针在阳白、太阳、地仓等处放血,然后拔罐,每周2次左右。

2 体会我们曾对针灸治疗2~3个月病情无好转者调查分析,发现针灸治疗乏效者,除患者的自身因素外,治疗方法或治疗时机选择不当等是主要原因。

一是早期局部取穴过多,刺激过强;二是电针波型选择不当;三是没有采用透刺、灸法治疗。

如早期面瘫,常见风寒型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此期多为急性炎症期,治疗时应尽量减少局部刺激,故不宜较多地在面部上针刺,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不宜用电针,而且须采用灸法来达到祛风散寒、温通血脉之效,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消除炎症水肿。

为消除水肿,还可适当地配合运用牵正散加减之类中药,以及消炎、扩张血管和营养神经肌肉的西药。

只要及早控制面神经炎症渗出,使水肿尽快吸收,则能明显提高疗效。

在恢复期选用电针刺激,波型用疏密波。

平衡针疗法

平衡针疗法

平衡针灸疗法共38个穴位,其中:头面部穴位9个上肢部穴位11个下肢部穴位11个胸腹部穴位7个头面部穴位共九个穴位1、升提穴:定位: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直上10cm,后发际直上16cm,双耳尖连线中点前2 cm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与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 cm左右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5-2寸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麻胀紧沉为主功能:升阳固脱、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主治: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2、腰痛穴定位:位于前额正中,人为地划一个“十”字,十字交点即为此穴针刺特点:以针刺滑车上神经或眶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上下提插针刺手法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功能:活血化淤、调节神经、消炎止痛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等3、急救穴定位:位于人中沟与鼻中隔连线的中点针刺特点:以针刺眶下神经或面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针刺方向:向上斜刺,进针约0.5寸。

针感:以局部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功能: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抗休克、疗昏迷主治:休克、晕车、晕船、晕机等4、胃痛穴定位:位于口角下1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cm处针刺特点:以针刺三叉神经第三支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1.5寸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功能:健脾养胃、活血化淤、健胃消食主治: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溃疡、膈肌痉挛等5、鼻炎穴定位:位于颧骨下缘中点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颧支或下颌神经耳颞支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1.5寸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功能:退热止痛、消炎、调节N抗过敏主治: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6、牙痛穴(又名失语穴)定位:位于耳垂正中处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下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针刺方向:直刺,进针约1-1.5寸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功能:通牙关、开窍祛风、止痛主治: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慢性牙髓炎等引起的各种牙痛7、明目穴定位: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在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处针刺特点:以针刺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针刺方向:斜刺,进针约1-1.5寸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或向面部放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调衡透刺针法的立论依据
❖ 调衡阴阳是中风病的治疗大法 ❖ 中风病的发生,无论是病因病机还是临床表现,无论是在
本还是在标,都与脏腑气血阴阳失衡密不可分,应该以调 衡阴阳为其治疗大法。 ❖ 针刺治疗中风病的本质就是要辨病位、明病性,激发经气 ,通过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来调和阴阳 , 从而达到“ 平 秘阴阳 , 精神乃治 ” 。 ❖ 《灵枢 · 根结》云 : “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 调 阴与阳 , 精气乃和 , 合形与气 , 使神内藏 。 ”
中风病的关键问题
❖生存率提高,死亡率降低, 中风后并发症和神经 功能残障是中风病防治中的关键问题。
针灸治疗中风病
现代神经医学
中风病的诊断
西药
有效率
手术
急危重症
中药治疗 针灸治疗
不可替代 神经早期康复
针刺治疗中风病
❖ 古典针灸文献中即有脑出血的记载,近代中医学已能明确 区分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
❖ 认为针刺是一种外来刺激,加重病人的精神紧张,出血灶 不稳定,容易引发再出血或加重脑水肿,提出脑出血不适 合针刺尤其在头部针刺治疗,使脑出血的针刺治疗一直局 限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失去最佳康复的治疗时机,疗效 受到明显的影响 。为了建立头穴针刺治疗脑出血临床方 法,自年在诊断基础上系统开展了头穴针刺治疗急性脑出 血的系统研究。
❖ 高死亡率和致残率:我国每年死亡率万,存活者中约%致 残,约的患者严重残疾而影响生活自理。
中风病概述
我国每年治疗中风费用在亿元以上,直接和间接损失近亿 元人民币。
当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已经解决了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急 救,死亡率显著下降,同时致残率明显升高。
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是当今医学领域急需解决的 重大攻关课题,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阴阳调衡透刺针法的立论依据
❖ 中风病的辨证分型可分为阴阳两纲 ❖ 国家十五攻关项目 “ 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
课题组在传统分型辨证为代表 )和六型基础上,创新性地 提出出血中风急性期分阳类证、阴类证辨证。 ❖ 《景岳全书 · 杂症谟 · 诸风 · 论丹溪中风说》曰 : “ ‘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 …… 夫阳病者,即 气病也。气本乎阳,而阴邪胜之则病也。阴病者,即血病 也 , 血本乎阴 , 而阳邪胜之则病也 。 ”
、枕叶、岛叶 ❖ 脑极: ❖ 五极:额极、颞极、顶极
、枕极、岛极
神庭
头维
曲鬓
颞叶 顶叶
额叶 额叶
头维
督脉 百会
颞叶 顶叶
曲鬓
风池
枕叶
枕叶
风府
风池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
理论依据
足少阳胆经




手少阴心经
足厥阴肝经
阴阳调衡透刺针法
阴阳调衡透刺针法的立论依据
一针两穴或多穴接 经、临经、跨经针 刺的一种针刺方法。
相关概念
头针
头穴透刺
东氏头穴透刺法的理论依据
、经络理论:十四经、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与 头部密切相联系;
经络理论
现代的脑和脊 髓的解剖生理
功能理论
理论依据
、脑为奇恒之腑,具有统领经络、脏腑之功能;

是十二经十、二经奇脉经八脉、十
头有五官
脑出血急性期不适合针刺
国家十一五课题

头穴透刺治疗脑出血机理研究 年
全国头部腧穴学术大会

打破陈规
年代中期
东氏头穴透刺针法
东氏头穴透刺针法简介
❖ “东氏头穴透刺针法”是根 据先辈的临床经验,又经过 几十年大量的临床医疗实践 和研究总结提出的一种针刺 治疗疾病的方法。
头穴
相关概念
透穴
人体头部的腧穴 ,是颈项以上人 体头颅部的腧穴 ,不同于头针、 头皮针只是人体 头皮部具有毛发 部位的腧穴。
中风病针刺治疗内容及意义
❖ 研究解决面对世界急于回答的问题: ❖ 针刺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性和优效性? ❖ 针灸是否有效? ❖ 针灸是否安全? ❖ 针灸能否治疗中风病? ❖ 针灸是否科学?
解决的核心问 题
核心问题
❖ 提出的核心问题 ❖ 、内伤病辩证法则:脏腑、阴阳、气血、虚实 ❖ 、针灸治疗法则:辨证、时机、配穴、手法 ❖ 、治疗的时机 ❖ 、适应症、禁忌症 ❖ 、针刺的部位 ❖ 、针刺的方法 ❖ 、针刺的手法 ❖ 、效应的机制
主要内容
1
背景与意义
2
解决的核心问题
3
头穴透刺法
4
阴阳调衡透刺法
5
临床应用
一、背景与意义
中风病概述
❖ 脑血管病构成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致死病因之一。成 为世界性流行病。
❖ 国家卫生部统计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已占首位,以高发病 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为特点。
❖ 高发病率:我国脑出血发病率约为万,占脑血管病发病率 的,是脑血管病中发病较急、病情重、死亡率更高的疾病 。
阴阳调衡透刺针法的立论依据
❖ 中风后肢体瘫痪亦是气血阴阳失衡的表现 ❖ 中风后瘫痪包括弛缓状态和痉挛状态, 无论是弛缓状态还
是痉挛状态 ,都是由于气血阴阳失衡所引起的 。中风后瘫 痪表现为一侧肢体瘫痪不用 , 是左右阴阳失衡所引起的。 ❖ 《 素问·阴阳印象大论》 : “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 ❖ 《素问·调经论 》 曰:“ 左盛则右病 , 右盛则左病 。”
诸阳之会头中系枢统(脑神所)-经在- 二经筋、奇十十十十经二二二部八经皮经二位脉别部筋皮部汇聚头治各的部种疗腧疾全穴病身
八窍
理论依据
、头有五官八窍:五官:眼、耳、鼻、喉、 舌;感观万物,总计八窍。
、眼有五轮八廓,耳、鼻、舌有五脏六腑之 分别定位与功能。
、面部有五脏六腑分布于功生理: ❖ 脑半球:左右两半球: ❖ 脑叶: ❖ 五叶:额叶、颞叶、顶叶
中医学对脑出血的认识
❖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而形气绝, 而血箢于上,使人薄厥。”
❖ 《素问·调经论》:“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 厥,厥则暴死,气复则生,不复则死。”
❖ 《医学衷中参西录·内外风候》:“其人薄厥者,言 脑中所箢之血,激薄其脑部,以致于昏厥也。”
脑出血的针刺治疗
现代医学
❖ 脏腑阴阳气血失衡是中风病的根本病因病机 ❖ 中风病的发生与五脏气血阴阳失调密切相关 , 肝肾阴虚
, 肝风内动;肾水虚弱,不能制火,心火爆亢;金水不 能制木,肝阳上亢;脾失健运,痰热互结,均能引起中风 病的发生 。 ❖ 《灵枢 · 邪气藏府病形》 云 :“ 五藏之中风奈何?岐 伯曰:阴阳俱感 , 邪乃得往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