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谷透刺法及其临床应用体会
新合谷针法

新合谷针法这是《民间中医特技疗法》、《北京益生慧达中医药研究院》的柳华山老师,分享的新合谷针法。
这个针以骨要疗效、以骨做通道、刺骨生阳、激发人体产生自我恢复能力。
骨头属阳的,阳能化气,打通身体的各个通道,通则不痛,打通了就不痛了,所以这个针止痛效果很好。
中医治病法则就是通调补泻。
现代人寒湿体质特别多,这个针能生阳化湿,能化合化瘤,能够化解疼痛。
如果再配合艾灸生阳,针是以泻通为主,艾灸是以补阳为主,这样就达到了阴阳互补。
柳华山网上的一、新合谷的位置:在大拇指和食指的掌骨结合处的骨叉上。
新合谷在合谷穴的后面骨叉上二主要治疗的疾病:这一针是柳华山手针上最最重要的一针。
能治好几百种病。
还叫大椎外,第一排放点,还叫中转站。
主要治疗:这一针主要治症是头上的病,上肢体的病,上焦方面的病,配合其他手针能治疗更多的病。
又叫大椎外:就是大椎周围有问题就可以扎这个穴位,大椎左边的有问题扎左手的这个穴位。
大椎右边的有问题扎右手的这个穴位。
当中有问题两个手都扎。
又叫第一排放点:就是能排放头、颈项、上肢体的问题、把病气传到食指的指尖,通过指尖排出体外。
又叫中转站:就是其他手针的病气到这个地方停留,然后通过扎这个穴把病气导到手指尖上去。
三是怎么扎针:怎么扎,用一寸长的针,右手持针,左手握住患者的拇指,用指尖轻轻的扺在患者拇指和食指掌骨的骨叉上,有个小凹陷,右手在凹陷处快速透针,直剌扎在骨叉上,然后把针向患者手腕方向轻轻一推,针尖就滑进去了,深度食指掌厚度的一半,针尖指向手指尖的方向。
然后游刃有余地行针,平补平泻。
针感要传到食指尖才有效,没有针感就是没扎到位,效果就不会有多明显。
合谷后溪穴双向透刺治疗脑卒中后全手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合谷后溪穴双向透刺治疗脑卒中后全手肌张力的疗效观察摘要:本次课题研究是通过观察合谷后溪穴双向透刺治疗脑卒中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
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8例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采用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中治疗中风-中经络的穴位。
治疗组采用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上合谷透刺后溪穴、后溪透刺合谷穴。
两组疗程均为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休息2天,每15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
并对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修改的Ashworth痉挛评级(MAS)观察针刺前后全手肌张力变化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AS评分均有降低(P<0. 05),但治疗组的评分降低的要明显超过对照组(P<0. 05)。
结论双向透刺合谷后溪穴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全手肌张力增高,提高手指活动能力。
关键词:肌张力增高;脑卒中后遗症;针灸;合谷穴;后溪穴肌张力增高是脑卒中患者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80%【1】。
其病机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从而引起的肢体瘫痪,肌肉痉挛。
脑卒中后遗症的痉挛期是一个必然存在的时期,患者的肌张力增高症状约出现在起病之后的2~3周,痉挛状态通常要持续3个月左右,但有些患者由于对痉挛状态的不了解不重视导致了未及时进行治疗及相应的康复,使得患者长期处于痉挛状态,这种状态使患者的康复治疗以及今后的日常生活都会受到极大地不良影响。
所以帮助脑卒中患者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状态是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一大关键。
本课题采用针刺合谷配后溪穴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观察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以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中心脑病康复三科的患者被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或脑梗死后遗症并伴有全手不同程度的肌张力增高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诊断、纳入标准,共收集中风患者100例,脱落2例。
实际完成98例。
通过随机数字表将9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合谷穴针灸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合谷穴针灸在治疗某些疾病中的临床疗效,验证合谷穴针灸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100名患有头痛、肩颈酸痛、眼疲劳等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2. 实验分组:实验组采用合谷穴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3. 治疗方法:(1)实验组:采用合谷穴针灸治疗。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穴位定位:手背,第二、三掌骨之间。
采用0.25mm×40mm针灸针,直刺0.5~1寸,施以提插捻转手法,每次治疗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
(2)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药物,如头痛患者给予止痛药物,肩颈酸痛患者给予肌肉松弛剂等。
4. 观察指标:(1)症状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头痛、肩颈酸痛、眼疲劳等症状的改善情况。
(2)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3)临床疗效评价: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评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三、实验结果1. 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组在头痛、肩颈酸痛、眼疲劳等症状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生活质量评分:实验组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临床疗效评价: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讨论1. 合谷穴针灸在治疗头痛、肩颈酸痛、眼疲劳等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
2. 合谷穴针灸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止痛的目的,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3. 本实验结果表明,合谷穴针灸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等特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五、结论本实验证实,合谷穴针灸在治疗头痛、肩颈酸痛、眼疲劳等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
合谷穴介绍及其透刺

合谷穴介绍及其透刺特异性:大肠经原穴。
取穴技巧:第1和第2掌骨之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
刺灸: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扩散至肘、肩。
透劳宫穴或者后溪穴时,出现手掌酸麻并向指端扩散;还可透刺三间、阳溪、鱼际。
可灸。
主治:热病无汗,头痛,鼻塞,牙痛,口疮,口眼歪斜,腹痛,痛经。
注意事项:针尖不宜偏向腕侧,以免刺破手背静脉网和掌动脉弓而引起出血。
孕妇不宜针刺。
合谷透三间:属于本经穴位间透刺法,逆经为泄,以泄大肠经之实火。
自合谷穴横刺或斜刺0.2-0.5寸,施行泄法。
合谷透阳溪:属于本经穴位间透刺法,治疗肩臂前侧酸痛而冷,鼻衄,风寒所致头昏,郁而化热之证。
临床操作多以横刺、斜刺为主,进针0.5-1.0寸,因第一掌骨及拇长伸肌腱阻隔,故以针尖向阳溪穴即可,施行泄法。
合谷透鱼际:《灵枢.经脉》合谷透鱼际,属表里经穴间透刺,以达到贯通表里经气,解表清里之功。
临床常合谷斜透鱼际,斜刺约0.6-1.0寸,擅长治疗外感表证,如肺气不宣,便秘以及感冒头痛发热等症。
具体补泻按虚补实泄原则进行操作。
合谷透劳宫:宜治痰饮咳嗽。
属腠理间深透,斜刺1.1-1.5寸。
合谷透后溪(又名透掌针法):操作时沿第2、3、4、5掌侧面缓慢刺入,边捻转边进针,捻转为主,辅以提插,直至后溪穴,刺入深度约为2.5-3.3寸,使2、3、4、5指及掌心均有明显的酸胀感,按病情的虚实进行补泻操作。
临床治疗急性病为多,如急性腰扭伤、落枕,故多以祛邪气之泄法为主。
合谷透后溪、一针贯穿四穴和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诸经,使经气相贯,针感极强,临床往往可获立竿见影之效。
合谷穴的穴性及临床应用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6), 1338-1342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6200合谷穴的穴性及临床应用解建利1,沈湘媛1,江明霞1,程为平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二科,黑龙江 哈尔滨收稿日期:2023年5月3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19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26日摘要 合谷穴是针灸临床应用频率极高的腧穴,合谷穴具有“疏风解表,清解热邪”“养血活血,祛瘀通络”“理气通腑,健脾和胃”“通关开窍,镇静安神”“舒筋活络,通经止痛”的作用。
历代医家记载了大量关于合谷主治功用的文献资料,应用广泛,条理清晰。
现代研究发现合谷穴主治头面部等经脉所过疾病,是治疗面口部的腧穴。
为了进一步分析合谷穴的穴性特点,本文主要对合谷穴的穴名、定位、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以便灵活应用,充分发挥合谷穴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合谷穴,穴性,临床应用,综述Acupoin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egu PointJianli Xie 1, Xiangyuan Shen 1, Mingxia Jiang 1, Weiping Cheng 21Graduate Schoo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2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Received: May 3rd , 2023; accepted: Jun. 19th , 2023; published: Jun. 26th , 2023AbstractHegu acupoint is an acupoint with high frequenc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egu acupoint has the functions of “dispelling wind and relieving exterior, clearing away heat evil”, “nourishing blood and activating blood, removing blood stasis and dredging collaterals”, “regulating qi and dredging fu-organs, invigorating spleen and harmonizing stomach”, “dredging and opening orifices, calming and tranquilizing”, “relaxing tendons and activating collaterals, dredg-解建利等ing meridians and relieving pain”. Doctors in the past dynasties have recorded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s on the functions of Hegu, which are widely used and clearly organized. Modern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Hegu is mainly used to treat diseases of meridians such as head and face, especially for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and mouth areas. In order to further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gu acupoint,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s the name, loca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e-gu acupoint, so as to flexibly apply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Hegu acupoint. KeywordsHegu, Acupoint Attribute, Clinical Application, Review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合谷,经穴名,出自《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合谷刺法治疗肩周炎(转))

合谷刺法治疗肩周炎(转))楼主钟128 2009-01-11 23:23:30 笔者运用合谷刺法配合远端取穴治疗肩周炎62例,获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62例患者均来自我社区门诊,男24例,年龄35~55岁;女38例,年龄34~55岁;病程1个月~1年。
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30例,合谷刺法治疗组32例。
两组病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肩周炎的诊断标准。
①肩部疾病逐渐加重,昼轻夜重,不能侧卧于患侧;②肩部活动受限,以上臂上举、外展、后伸、内旋为明显;③肩前、肩峰处有压痛;④X线检查无特殊发现,病程重者可见骨质疏松。
治疗方法常规治疗组:远近配穴法。
取主穴为肩髑、肩贞、臂膈、曲池、外关。
肩内廉痛,加尺泽、太渊,肩外廉痛,加后溪、小海,肩前廉痛,加合谷、列缺。
操作:患者取端坐位或侧卧位,选穴部位皮肤用75%酒精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0.32~0.38mm,针身长25~50mm(1~2寸)的不锈钢毫针常规刺穴,得气后主穴接电针仪,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1次/d,10次为0个䪖稊。
璖稊铴丐恮2堨︌2个璖稊后諄件璖摈。
合谷刺法治疗组:合谷刺法,根据擘似痛为腧,主治所及的原理,在肩部寻找敏感点或反应点,用爪切法定位,定痛点为主。
操作:患者取端坐位或侧卧位,如肩髃穴,用75%的酒精常规消毒后,选用2寸毫针1根,先直刺至穴位肌肉经筋处,然后退之浅层,依次分别向左右两旁斜刺,使穴内针的痕迹成鸡爪状扇形展开。
如针下为虚空感,乃气未至,可采用“搜气”、“守气”、“行气”手法待气至。
针下有酸胀感时,顺时针捻动针柄,使针感加强,气至病所,此时可提拉针柄,带动针身及深层组织,使韧带、经筋得到松解,提拉2~3次,然后逆时针退出,不留针,棉球按劊︌勯裣除皮下软组织的粘连、挛缩、堵塞,使疼痛可立缓。
给大家看个刺激的:合谷透后溪,太冲透涌泉!

给大家看个刺激的:合谷透后溪,太冲透涌泉!
再来个太冲透涌泉:
透穴针刺手法起源于元代,透穴刺的特点是:针刺少,而刺激穴
位多。
一方面可减轻针刺的痛苦,另一方面同样可做到取穴多,利用多个穴位的协同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透穴刺法,就其透刺的方式来看,有三种:
透刺同一经脉穴位
如丝竹空透刺率谷、地仓透颊车、液门透阳池、列缺透太渊等,可增强疏通本经经气的作用,提高对经脉疾病的治疗效果。
向邻近经脉透刺
多为同一平面的横向透刺,如风池横透风府,曲差沿皮向外透头临泣,印堂透攒竹等,可增强疏通局部经气的作用,对改善局部症状效果明显。
向表里、阴阳经脉相互透刺
多为直刺深刺,如阳陵泉透阴陵泉、合谷透劳宫,昆仑透太溪,光明透蠡沟等。
这种刺法刺激量大,针感强烈,可调和阴阳,调节表里,对改善全身症状和远端病症效果较好。
自学中医。
合谷三透针法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理论探讨

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24,V o l .32N o .6冲 ㊂摩膏方的药物组成为羊踯躅㊁附子㊁乌头㊁蜀椒㊁细辛㊁白芷㊁杏仁,其中羊踯躅㊁附子㊁乌头㊁细辛㊁杏仁皆为有毒中药,但作为外治用方,不但无中毒之弊,又可直达水肿部位,是服药内治水肿病的有力辅助疗法㊂(5)藏医疗法 敦煌医学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广阔的时间跨越,在敦煌经卷中包含有大量的藏医学内容㊂敦煌经卷中关于藏医对水肿病治疗的记载颇为详尽,内容涵盖多个方面㊂敦煌经卷‘火灸疗法“载 腰部以下冰冷,肺痨水肿痼疾,全身肿胀,腰部重滞,于脚背外侧跗骨突起处向上量四指骨缝处,火灸七壮即可治愈㊂ 肾所在部位压痛,黄水下行双脚,脾脏疼痛,脚背外侧黄水聚集,于腘窝绷紧下时有一椭圆形筋结,手能触及处,火灸七壮即可治愈㊂ 由此可见藏医对于水肿病的治疗与中医思路有很大的不同,值得现代学者深究㊂4 小结综上所述,敦煌医学治疗水肿病方药特色鲜明㊂对于治疗比较单一的水肿病,尤为重视祛除水饮之邪,多采取 提壶揭盖 法,通上焦肺气而利下焦二便,使水饮之邪排出体外,用方药味较少,量大力专㊂对于治疗复杂疾病中所出现的水肿兼症,治以利水滋阴,注重攻补兼施,祛邪不伤正㊂敦煌经卷中关于水肿病治疗方药的记载,为中医治疗水肿病提供更多的治疗思路㊂参考文献[1]丛春雨.敦煌中医药学的内涵及其学术价值[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1):688-689.[2]吴勉华,石岩.中医内科学[M ].5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3]彭丽坤,陈仁寿.中医水肿辨治探源[J ].吉林中医药,2009,29(2):97-99.[4]孙欣,谷峰.‘内经“ 水 字含义简析[J ].吉林中医药,2011,31(4):277-278.[5]尤洪龙,贾青海,贾青良.中医对水肿的认知和治疗[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1,35(10):140-142.[6]陈维文,丁侃,邓丙戌,等.中医古籍皮肤病分类方法系统综述[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1,35(5):559-564.[7]梁杰.试论中医治疗水肿[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4):1363-1414.[8]衣之镖,衣玉品,赵怀舟.‘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研究[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9]丛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10]季文达,李鑫浩,吴新凤,等. 诸病通用药 渊源问题考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0):6051-6054.[11]李先法,朱彩凤,朱斌,等.‘肘后备急方“水肿诊治探析[J ].江苏中医药,2019,51(6):17-19.(收稿日期:2022-12-10)[编辑:白晓晖张思思]通信作者:王海荣,E -m a i l :w a n g h a i r o n g 70@163.c o m 第一作者:耿晨,E -m a i l :g gb o n a @126.c o m 合谷三透针法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理论探讨耿晨王海荣(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0193)ʌ摘要ɔ 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㊁难点之一,该病的治疗对提高中风后恢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㊂临床应用合谷三透针法治疗该病,效果显著㊂该文以中医理论㊁现代研究为基础,结合临床体会,探讨和分析合谷三透针法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此针法治疗该病提供参考㊂ʌ关键词ɔ 合谷三透针法;中风;全手肌张力增高;意守病所;五体刺法;经络腧穴;王海荣中图分类号:R 246.1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608 中风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目前导致死亡的第2位原因,也是全世界成年人持续性和获得性残疾的主要原因,据统计约有2/3的中风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社会㊁患者及其家庭造成22 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24,V o l .32N o .6沉重负担[1-2]㊂中风后遗症患者中手功能障碍占较大比例,主要表现为手指麻木无力㊁拘挛㊁屈曲㊁强握㊁不能伸展㊁精细动作完成困难,日久甚至出现糜烂或肌肉萎缩等,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研究的重点㊁难点[3-4]㊂临床多采用西药㊁中药㊁针灸和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其中针灸作为一种绿色疗法,在本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如采用循经取穴法㊁经验取穴法㊁巨刺法等,均取得较好的疗效[5]㊂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秉承 醒脑开窍 针法治疗中风已有40余年,治疗中风患者已有数万人㊂笔者导师王海荣老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近30年,善于治疗中风后遗症及颈肩腰腿痛等疾病㊂笔者在临床跟随王海荣老师学习中发现,其运用合谷三透针法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效果较好,故本文从针刺方法和治疗原理两方面进行分析及探讨,以期为该针法在临床中的更多运用提供参考㊂1 针刺方法嘱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患手自然平放,并指导其尽可能做手指的屈伸动作,使患者注意力集中于手部㊂医者选取0.25mmˑ40mm 针灸针,先于合谷直刺13~25mm ,施以提插泻法,得气后将针灸针提至皮下,与皮肤成45ʎ角斜刺25~32mm ,施以合谷三透刺法㊂即针灸针先向三间穴方向行提插泻法,以患者第2指抽动为度;将针灸针提至皮下,刺向后溪穴方向,施以提插泻法,以患者五指自然伸展为度;再将针灸针提至皮下,刺向拇指方向,施以提插泻法,以患者拇指自然伸展为度;上述操作完成后,可见患者手指自然伸展,然后将针灸针提至皮下,刺向三间穴方向,留针30m i n㊂王海荣老师认为在透刺结束后,需要将针尖调整至三间穴方向留针,原因有三㊂一是遵‘素问㊃痿论“ 治痿者独取阳明 ,两穴同为手阳明经五输穴,此针刺方法既刺穴位又刺经脉,可使作用更持久;二是意在用迎随泻法泻除邪气;三是根据全息理论,三间穴针尖所指方向约为第2掌骨全息穴位中的头穴,对脑部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6]㊂2 治疗原理2.1 中医理论 中医治疗中风已有千年历史,经过历代医家的完善,已经有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而合谷三透针法也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㊂笔者通过查阅资料,首先明确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病因病机,继而从意守病所㊁五体刺法及经络腧穴理论3个方面,探讨合谷三透针法治疗本病的中医理论,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启发㊂(1)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脑,是由于中风引起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导致局部经络气血不通㊁筋脉失养,属于阴的掌侧肌肉紧张而属于阳的背侧肌肉相对拉长,即 阳缓而阴急 ,从而发为本病[5,7-8]㊂(2)理论依据 ①意守病所㊂晋㊃陶弘景提出: 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㊂ 因此,在针刺时应让患者意守病所,以增强疗效㊂在进行合谷三透针法时,一方面在针刺前让患者尽可能地活动手部,另一方面在针刺时通过手部强烈针感和被动活动,使患者意守病所,恢复 神 对手部的正常支配㊂②五体刺法㊂‘灵枢㊃终始“云: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㊂ 此处指骨骼肌的运动功能,具体表现为手部不能伸直㊁保持屈曲的状态[9]㊂治疗本病时,可以采用‘灵枢㊃官针“中的恢刺法: 恢刺者,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㊂ 多向透刺即来源于恢刺法,刺向拘挛的肌肉,针刺后屈曲的手指可以立即伸开㊂③经络腧穴理论㊂合谷与三间均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位㊂合谷为原穴,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㊁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针刺合谷具有泻阴补阳的功效,可以使阴阳重新平衡,经络调畅,气血调和[10-11]㊂三间为输穴,可疏通阳明经经络㊂手阳明经通过大椎与督脉贯通,‘难经㊃第二十八难“言督脉 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可见此二穴与脑部有密切联系,还可清头健脑,对脑部产生积极作用[12]㊂后溪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早在‘针灸大成“中就有记载: 后溪二穴 主头面项颈病,与申脉主客相应 治病: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㊂ 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手太阳经与足太阳经同气相求,‘灵枢㊃经脉“言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 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且后溪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故用泻法透刺后溪不仅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还能醒脑开窍[7]㊂此外,相对于分别针刺三穴,运用透刺法可使针感从合谷扩散至三间㊁拇指,穿过手掌扩散至后溪,使刺激贯通手之三阴㊁三阳,更有助于平衡阴阳,缓解 阳缓而阴急 的状态[13]㊂合谷透刺三间在刺穴位的同时又刺经脉,相对于分别刺两穴,疏通本经经脉的作用更强[14]㊂综上,本病的病位虽在脑,但病变部位在手,且恢32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复所需时间较长,治疗应标本兼治㊂合谷三透针法实际是一种将‘黄帝内经“五体刺法理论与经络腧穴理论结合起来的刺法,前者偏重治标,后者偏重治本,二者合用可达到醒脑开窍㊁疏通经络㊁平衡阴阳的作用㊂2.2现代研究现代医学研究在发病机制和治疗机制方面均为合谷三透针法治疗本病的疗效提供了相应依据,其中治疗机制又可概括为对局部的作用及对脑部的作用㊂(1)发病机制大脑皮质分布有身体各个部位的代表区,且身体部位的运动越精细,所占面积越大,因此手在大脑皮质所占的面积较其他部位大㊂手部活动是神经中枢对外界信息整合后,由大脑皮层发出信号,支配低级中枢使手部完成各种精细复杂的运动过程[3]㊂中风后大脑高级中枢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使神经信号传输中断,低级中枢的原始反射失去抑制,导致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15-16]㊂(2)治疗机制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合谷三透针法治疗本病不仅可以对局部产生直接作用,还能对脑部产生间接的作用㊂①对局部的作用㊂手部肌肉主要由外侧群㊁中间群㊁内侧群组成,主要营养血管为掌浅弓和掌深弓,手部动作由正中神经㊁尺神经和桡神经的分支进行支配[17]㊂合谷三透分别向3个方向透刺,可以刺激手部绝大部分血管㊁肌肉和神经,改善局部组织和肌肉的营养状态,使神经由兴奋转为抑制,从而缓解手部相关肌群的肌张力紧张状态[14]㊂②对脑部的作用㊂合谷三透针法可对肌梭产生刺激作用,并通过侧支和中间神经元上传到上运动神经元的各个层面,从而将正确的手部运动过程传到大脑,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受损的大脑细胞,还可以促进受损的周围脑组织的代偿作用及脑内功能的重组,从而尽可能恢复对低级中枢的抑制作用,最终使手屈肌肌张力降低,手功能恢复[18]㊂针刺还可以通过改善脑梗死组织的血供,达到促进大脑功能恢复及代偿的目的[19]㊂随着手指的运动,患者大脑可以调动主动支配手部功能的意识,而这个过程与正常的运动过程是一致的,当患者有运动意念时,相应部位的脑电活动亦随之增强并泛化,从而改善脑血流[20]㊂持续刺激可能使中枢突触增强或重建,实现神经系统的重新组合,加速缺血半暗带的再灌注,从而最大限度地恢复手部正常活动[21]㊂综上,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合谷三透针法可以通过对局部的直接刺激及对脑部的间接刺激,达到治疗全手肌张力增高的目的㊂穴位是一个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立体式结构,单纯的穴位针刺呈点状,刺激范围较小[22]㊂合谷三透针法是一种将针刺方向㊁角度和深度结合起来,从1个穴位刺向另3个穴位的透刺法,具有刺激量大㊁范围广泛㊁针感易扩散和传导㊁选穴少㊁针刺疼痛小等优势,治疗效果突出[10,23]㊂3小结中风后遗症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难点,其中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㊂本文通过归纳合谷三透针法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中医理论和现代研究,发现目前理论研究尚存在需要完善之处㊂一是直接运用合谷三透针法治疗本病进而观察相应指标及探究相关作用机制的现代研究相对较少,建议今后进行相关研究,以进一步完善其理论依据;二是完善观察指标,从更多角度揭示其理论基础㊂总之,合谷三透针法不仅进针次数少,能减轻患者进针时的疼痛,而且操作简单㊁取穴精简㊁疗效突出,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㊂参考文献[1]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86.[2]S A R I K A Y A H,F E R R OJ,A R N O L D M.S t r o k e p r e v e n t i o n-m e d i c a l a n d l i f e s t y l em e a s u r e s[J].E u rN e u r o l,2015,73(3/4): 150-157.[3]张杉杉,王伟,潘永清.上八邪㊁合谷穴合谷刺结合后溪穴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9, 39(3):271-275.[4]丁莉莉.中风后手指功能障碍的针灸治疗进展[J].光明中医,2013,28(8):1750-1751.[5]张生艳,李永峰.针灸论治中风后手功能障碍临床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8):213-216. [6]李春.第2掌骨侧生物全息诊疗法临床应用[J].中医药学报,2001,29(6):42-43.[7]张晨.合谷后溪穴双向透刺治疗中风后手肌张力增高的疗效观察[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8]周诗远,石学敏.国医大师石学敏经筋刺法验案举隅[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9):4423-4425.[9]赖宇阳,李楠.基于‘黄帝内经“探讨骨骼肌归属范畴[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4(6):491-495.(下转第38页)42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厚型心肌病患病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 39-43.[3]张健.扩张型心肌病[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7): 484-487.[4]李靖,李荣.扩张型心肌病与中医 心胀 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8):3010-3011. [5]冯莉,陈波.浅析中医对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3,5(21):119-121.[6]李倩倩,梁晋普,王文杰,等.郭维琴教授从三焦论治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经验浅析[J].环球中医药,2020,13(6): 1066-1068.[7]刘燊仡,于大君.翁维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经验[J].世界中医药,2018,13(2):400-402,406.[8]冷肖慧,程艳,杨传华.杨传华教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0): 1651-1652.[9]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10]邱月清,王振涛.王振涛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经验[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23):82-84.[11]周梦,肖长江.肖长江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3):18-19.[12]张晓,苏文革,林慧娟.林慧娟教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经验[J/C 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8):249-250.[13]王朝亮,陈光瑞,史丽.扶正强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2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0):877-878.[14]姚建斌,王朝亮,陈光瑞.心衰1号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左室收缩功能㊁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㊁6m i n步行距离及炎症指标的影响[J].河北中医, 2021,43(2):228-232.[15]付小奎,倪代梅,王朝亮.自拟芪苈扶正强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阳虚证)患者临床症状㊁心功能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4):64-66.[16]王朝亮,倪代梅,史丽.扶正强心汤辅助治疗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1,18(4):16-17.[17]吴煜秋,高秀丽,张荣平.中药小红参的研究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44-47.[18]王单单,郭丽娜,田会东,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黄芪治疗心力衰竭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0,37(1):19-24.[19]杨洋,朱婧,张书亚,等.附子强心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2,19(6):1-5.[20]谢琦,程雪梅,胡芳弟,等.党参化学成分㊁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0,54(8):94-104.(收稿日期:2022-12-23)[编辑:郝利珍](上接第24页)[10]梁繁荣,王华.针灸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40.[11]旷徐,范文娟,陈晓伟,等.‘针灸大成“中合谷穴的主治㊁配穴规律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29):147-150.[12]秦小红,袁仕国.针刺阳谷㊁合谷为主治疗中风后手指挛缩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23):86-89.[13]汪瑛,汪节,江六顺.合谷透后溪治疗脑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80例[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37(3):39-41.[14]常颖慧,申鹏飞,石学敏.合谷透三间对降低中风致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 26(6):30-32.[15]李杰俊.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7):1260-1263.[16]李红波.十宣刺血对脑卒中患者手指运动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797-798. [17]严振国,杨茂有.正常人体解剖学[M].8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4-65,162,229-233.[18]唐国华,王恩龙.针刺八邪穴配合后溪穴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8,14(3): 164-166.[19]要威,刘明.针刺合谷透后溪穴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颈内动脉㊁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34):127-129.[20]P F U R T S C H E L L E RG,L O P E SD AS I L V AFH.E v e n t-r e-l a t e d E E G/M E G s y n c h r o n i z a t i o n a n d d e s y n c h r o n i z a t i o n: b a s i c p r i n c i p l e s[J].C l i n N e u r o p h y s i o l,1999,110(11): 1842-1857.[21]杨远滨,王芗斌.中医意念与康复的运动想象疗法的比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0):43-44. [22]王媛媛,王海生,闵友江,等.穴位立体构筑理论与数字虚拟人相结合的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3): 53-54.[23]曹越,章薇.背部经穴透刺对背肌筋膜炎近期及远期疗效的临床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7,33(8):42-44.(收稿日期:2022-11-23)[编辑:郝利珍]83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 ,关节肿 痛泻 可平 ” l 临 床操 作 多 以横 刺 、斜 刺 为 。1 主 ,从合 谷 穴 横 刺 或 斜 刺 0 5 1 0寸 ,因第 一 掌 骨 .~ . 及拇 长伸 肌腱 阻隔 ,故 以针 尖 向 阳溪穴 即可 ,施 以泻
法。
1 3 合谷 透 鱼 际:“ 手太 阴 之脉 … …是 主肺 所生 病 . 肺
咽 喉 肿 痛 及 狂 妄 … … ” ( 医 宗 金 鉴 》 。合 谷 透 阳溪 属 《 )
痛 ,不可掣 也 。 合 谷 透后 溪 操 作 时 沿 第 2 、4 ” 、3 、5 掌骨 掌侧 面 缓 慢 刺 入 ,边 捻 转 边 进 针 , 以捻 转 为 主 ,
辅 以提插 ,直至 后溪 穴 ,刺 人深 度 约 为 2 5 . . ~3 5寸 ,
1 1 1 5寸 。 .~ .
包括 合谷透 三 间 、合 谷透 阳溪 、合 谷 透 鱼 际 、合 谷 透
劳宫 与合谷 透后 溪等 五 种透 刺法 。盛师 认 为 ,通过 合 谷本 经透 刺 、表 里 经 透 刺 、异 经 透 刺 等 不 同透 刺 法 , 与 直刺 0 5 1寸 方 法 相 比,具 有 加 强 合 谷 穴 针 感 、 .~ 增 强相关 经脉 之间 “ 同” 作用 、扩大 合 谷 主治 范 围 协 等优 势 。
盛燮荪 主 任 中 医师 ,从 事 针灸 临床 5 0余 年 ,为 全 国老 中医药专 家学术 经 验继 承 工作 指 导 老师 ,擅 长 针药 结合 治 疗 肝 病 、 胃病 及 风 湿 病 等 ,于 针 刺 手 法 、 灸法 、针灸 理论诸 方 面研 究精 深 。现 将盛 师 所 授合 谷 透刺 法 经 临 床 应 用 后 的 体 会 简 述 如 下 ,并 附 医 案 两 则 ,请 同道指 正 。 1 合谷透 刺法
使 2 、4 指 及 掌 心 均 源自 明显 的 酸 胀 感 ,按 病 情 、3 、5
的虚 实补泻 操作 ,临床 多 以 治疗 急性 病 症 为 多 ,如 急
于本 经 间 穴 位 透 刺 法 , 以合 谷 透 阳 溪 调 理 大 肠 经 气
1 4 合 谷 透 劳 宫 : 劳 宫 为 “ 主 手 厥 阴 心 包 络 之 脉 . 心
… …
合谷穴 属 手 阳明 大 肠 经 ,经 脉 循 行 : “ 支 者 , 其
从 缺 盆 上 颈 , 贯 颊 ,人 下 齿 中 ,还 出 挟 口 ,交 人 中 ,
左之 右 ,右之左 。上 挟鼻 孔 。 又手 阳明经 筋 , “ 支 ” 其 者 ,上颊 ,结于 鼽 。其直 者 ,上 出手 太 阳之 前 ,上 左 角络 头 ,下 右 颔 。 ”盛 师 以歌 诀 云 : “ 谷 原 穴 手 阳 合 明 ,善治头 面诸 般病 ,发热 无 汗合 谷 泻 ,汗 多合 谷 补 还 清 ;头 痛 目翳 与鼻 衄 , 口眼 歪斜 厥 与 惊 ,咽 痹 咽肿 与臂 痛 ,更 治牙 痛 及 口噤 ……”l 合谷 透 刺 法指 针 刺 】 人合 谷穴而 透达相 关 一穴 或几 穴 的方法 。合 谷 透刺 法
浙 江 中 医杂 志 2 1 年 1 01 O月第 4 6卷第 1 期 O
【 灸 聚英 】 针
合 谷 透 刺法 及 其 临床 应用 体 会
张爱 军 盛燮荪 ( 导) 指
浙江 省嘉兴 市第 一医 院 浙 江 嘉兴 3 4 0 100
关键词 合 谷 透 刺 法 临 床 应 用 盛 燮荪
者 ,咳 ,上 气 ,喘 喝 ,烦 心 ,胸 满 ,孺 臂 内 前 廉 痛
厥 ,掌 中热 。 (《 枢 ・ ” 灵 经脉 》 )合谷 透鱼 际 ,属 表里 经 穴间透 刺 ,以达 到 贯 通 表 里 经 气 ,解 表 清 里 之 功 , 临床 常合谷 斜 透 鱼 际 ,斜 刺 约 0 6 1寸 ,擅 于 治 疗 .~ 外感 表证 ,如肺 气不 宣传 及 大肠 经 ,出现 便秘 ,以及 感 冒头痛 发热 等 症口 ,应 用 合 谷 “ 透 鱼 际 卫 气 正 , ] 三 宣 通肺 气 法 最 灵 ,头 痛 咽 痛 心 胸 痛 ,针 着 之 时 便 惺 惺 。 l 具体 补泻按 虚补 实泻 原则进 行操作 。 ”1
刺 为泻 ,合谷 透三 间 以泻 大肠 经 之 实火 。 自合 谷穴 1 ] 横 刺或斜 刺人 0 2 . 寸 ,施 以泻法 。 . ~O 5 1 2 合 谷透 阳 溪 :阳溪 “ . 主臂 腕 外侧 痛 不举 ” (《 千 金方》 )及 “ 病 烦心 ,瘾 疹 痂疥 ,厥 逆 头 痛 ,牙疼 , 热
1 1 合 谷 透 三 间 : 《 宗 金 鉴 》 云 : “ 里 、三 间 、 . 医 三
15 合 谷 透 后 溪 ( . 又名 透 掌针 法) 《 灸 甲 乙经 》 : 针
云 : “ 热 颈 颔 肿 ,后 溪 主 之 。 因后 溪 为 八 脉 交 会 寒 ”
穴 ,通督 脉 , “ 溪专 治 督脉 病 ,癫 狂 此 穴 治还 轻 。 后 ” (《 江赋 》 拦 )又 可治疗 督脉 经气受 损而致 急性 腰扭伤 、
是 主 脉 所 生 病 者 ,烦 心 ,心 痛 ,掌 中 热 ” ( 《 。 灵
枢 ・ 经脉 》 )盛 师谓 :“ 谷原 穴 手 阳 明 ,……二 透 劳 合 宫 刺宜深 ,痰 饮 咳嗽 鼻 内腥 ,手 指 拘挛 亦 可 用 ,透 掌 之 法古 方 承 。E 合 谷 透 劳 宫 属 腠 理 间 深 透 ,斜 刺 约 -l i
二 问三 穴 主 治 牙 齿 疼 痛 ,食 物 艰 难 ,及 偏 风 眼 目诸
疾 。 合 谷 透 三 间 属 于 本 经 穴 位 问 透 刺 法 ,依 据 逆 经 ”
腰 痛 。据 经 脉 循 行 ,后 溪 可 治疗 手 掌 麻 木 、疼 痛 之
症 ,如 《 平圣 惠 方 》 “ 臂 腕 重 难 屈 伸 ,五 指 尽 太 : 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