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刺法的研究概况和思考
巨刺法的临床应用概况

康 复 治 疗 等 方 面 都 取 得 了 令 人 满 意 的 临 床疗 效 。笔 者 现 将 近
1 关 于 巨刺 法 的 临 床 研 究 和 应 用 情 况 综 述 如 下 。 0a 1 面 部 疾 病 11 面 神 经 炎 周 立 志 等 … 在 面 神 经 炎 恢 复 期 行 透 刺 配 合 .
果 显 示 中西 药 联 用 加 针 灸 理 疗 可 提 高 面 神 经 炎 的 疗效 、 效 , 时 急 性 期 即时 局 部 针 刺 治 疗 利 于 面 神 经 炎 及 早 恢 复 。
法 治 疗 肩 周 炎 12 , 果 治 愈 8 0例 结 7例 占 8 .% , 效 l 53 显 3例 占
应部位腧穴等治疗面 肌痉挛 , 果发 现 9 结 0例 患 者 治 愈 6 3例 (0 O ) 肌 电 图 恢 复 正 常 6 7 .% ; 3例 , 善 8例 , 改 善 率 7 . 改 总 8 9 。刘 蓉 采 用 毛 刺 加 巨 刺 法 治 疗 3 % 5例 面 肌 痉 挛 患 者 , 同 样 取 得 了较 好 的 临床 疗 效 。 1 3 三叉 神 经痛 郭 树 江 等 采 用 巨 刺 法 治 疗 原 发 性 三 叉 . 神 经痛 的患 者 , 果 发 现 巨 刺 组 的疗 效 较 常 规 针 刺 组 和 西 药 结 组 好 。Z o 将 10例 原 发 性 三 叉 神 经 痛 患 者 随 机 分 为 巨 刺 hu 3
4 1 肩 周 炎 肖红 玲 等 采 用 巨刺 阳陵 泉结 合 辨 经 取 穴 方 .
巨 刺 治 疗 , 病 灶 局 部 治 疗 比较 , 果表 明该 疗 法 治 疗 面 神 经 与 结 炎 有 疗 效 好 、 程 短 、 遗 症 少 的 特 点 。 曹 晓 滨 等 采 用 巨 疗 后 刺和温针法治疗面神 经炎 , 究 其疗效 、 效 及相关 问题 , 研 时 结
巨刺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概况

等 穴 。进 入 静 止 期 后 , 巨 刺 基 础 上 , 患 侧 加 用 清 泻 阳 明 的 穴 在 在 位 进 行 治 疗 并 取 得 满 意 疗 效 。 李 氏等 _ 针 刺 健 侧 阳 白 、 腰 、 3 ] 鱼 下 关 、 香 、 仓 、 车 等 穴 , 接 电 针 , E 1 , 次 留 针 2 i, 迎 地 颊 不 每 t 次 每 0r n a 同 时配 合 患 侧 翳 风 刺 血 拔 罐 疗 法 。 与 单 纯 健 侧 针 刺 组 比 较 , 在 愈 显 率 及 缩 短 病 程 方 面 有 优 势 。王 氏 等 通 过 大 样 本 资 料 观
察 , 1 8例 面神 经 麻 痹 进 行 分 组 , 对 1 巨刺 组 7 8例 , 现 巨刺 可 避 发 免 急性 期 患侧 受 不 当 刺 激 而 加 重 炎 性 水 肿 反 应 , 能 改 善 微 循 又
穴的交叉刺法 。属《 枢 》 刺 之一 。巨 刺 又称 为 “ 刺 ”《 灵 九 经 , 素 问 ・ 刺 论 》 : 邪 客 于 经 , 盛 则 右 病 , 盛 则 左 变 … … 如 此 缪 说 “ 左 右 者 , 巨刺 之 , 中其 经 , 络 脉 也 。 临床 主 要 用 于 治 疗 由 于 经 必 必 非 ”l
且 治疗 组 中 没 有 出 现 倒 错 现 象 。甘 氏 选 择 巨刺 配 合 穴 位 注 射 治疗 顽 固 性 面 瘫 也 取 得 满 意 疗 效 。 巨 刺 针 法 治 疗 周 围性 面 瘫 的 理 论 依 据 1 .中 医 学 理 论 依 据 : 医 学 将 人 体 看 作 统 一 整 体 ,在 正 常 中 情 况 下 , 脉 传 注 , 流 不 息 , 通 上 下 , 通 内外 ,以行 气 血 , 经 周 贯 沟 营 阴 阳 , 人 体 得 以保 持 协 调 和相 对 的 平 衡 。但 阴 阳 失 调 、 脉 使 经 失 和 时 , 表 现 为 左 脉 偏 盛 则 右 脉 偏 虚 或 右 脉 偏 盛 则 左 脉 偏 虚 常 而 遭 外 邪 侵 袭 患 病 , 此 有 “ 客 于 大 络 者 , 注 右 , 注 左 ” 因 邪 左 右 , “ 客 于经 , 盛 而 右 病 , 盛 而 左 病 ” 说 。《 问 ・阴 阳 应 象 邪 左 右 之 素 大 论 篇 》 :“ 针 者 , 阴 引 阳 , 阳 引 阴 , 右 治 左 , 左 治 日 善 从 从 以 以
略谈缪刺与巨刺

略谈缪刺与巨刺1 缪刺与巨刺的由来缪刺与巨刺均为《内经》中的刺法,缪刺出自《灵枢·终始》,巨刺出现自《灵枢·官针》。
《灵枢》虽提到了这两种刺法,然而具体的应用,只在”官针”篇中简单的提了一下:”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至于缪刺,虽有一些病症应用范例,如”厥病”中”耳鸣,取耳前动脉......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却没有点明这就是缪刺法。
《素问》中将散在《灵枢》”热病”。
”厥病”。
”杂病”等篇中的缪刺内容,予以整理。
归纳。
充实,写成了《缪刺论》。
这是一篇专门论述缪刺及巨刺的文献,后世的针灸专著,凡提及缪刺,或全文转载,或刊录部分内容,却没有再加以阐发的。
延至今日,针灸的教科书里,刺灸法中已鲜有缪刺与巨刺的内容,这一《内经》刺法在现代针灸学里似乎已到了被摒弃的境地。
其实缪刺与巨刺在针灸临床中还在被应用着,之所以《内经》以后无有阐发,与它们的刺法名难以让人理解,及《缪刺论》不易读懂有着较大关系。
尤其是这个”缪”字,令人费解。
王冰注为”纰缪”,显然是读miù,错误的意思;史崧也注这个音。
20世纪80年代初,陈氏因对”缪”。
”巨”两字作为刺法名难以理解,推测”缪”字为”谬”字。
”巨”字为”互”字,在传抄中的笔误,这就更是以讹传讹了。
《灵枢》。
《素问》现今流行本中,包括”缪刺论”里,确有一些传抄中的错字,但”缪”。
”巨”两字,无论是《灵枢》的史崧本,《素问》的王冰注本,还是皇甫谧。
杨上善。
王焘。
林亿等所见到的其他版本,都没有发现这两个字出过错,所以这两个字不可能在传抄中出错,更不可能是明白无误表示”错刺”的”谬刺”。
考”缪”为多音字,共有6个音义,《中华大字典》”缪”字条,有一个音为”居尤切,音‘‘,释‘交错之形‘。
”《辞海》。
《辞源》。
《汉语大字典》均有音”(jiū鸠),通‘‘“,释”绞也”的音义解释,显然”交错之形”是非常形象的阐明了”左取右,右取左”这一刺法特征的。
巨刺法原理

巨刺法原理
嘿,今天咱来聊聊巨刺法原理。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身体这个大“舞台”上的一种奇妙“表演”。
咱的身体就像一个复杂但又有序的大系统,左右两边就像是一对好“伙伴”。
当一边出了问题,比如疼痛啦、不舒服啦,这时候巨刺法就登场啦!它就像是一个聪明的“调度员”,通过刺激身体另一侧相对应的部位,来达到调节和平衡的效果。
就好比你家的灯一边不亮了,你可能会去检查另一边是不是有啥问题,或者通过调整另一边来让整个电路恢复正常。
巨刺法也是这样的道理呀!它利用了身体的对称性和关联性。
比如说,你左边的胳膊疼,那可能在右边胳膊的相应地方扎一针,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是不是很神奇呀!这就是巨刺法原理啦,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巧妙地利用身体的结构和规律,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健康小烦恼哦。
怎么样,这下理解了吧!。
针灸里面的“巨缪焠”刺法

针灸里面的“巨缪焠”刺法针灸里面的“巨缪焠”刺法是什么意思?1.“巨缪焠”刺法的认识《素问-调经论》云:“病在脉,调之血。
病在血,调之络。
病在气,调之卫。
病在肉,调之分肉。
病在筋,调之筋。
病在骨,调之骨。
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
病在骨,焠针药熨。
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
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
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
那巨刺、缪刺和焠刺又是什么呢?【巨刺】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素问-调经论》说:“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由于经脉在人体大都有左右交汇的腧穴,如手足三阳皆左右交会在督脉的大椎穴,足之三阴也都左右相交会在任脉的中极,关元穴,因而脉气能左右交贯,故左经有病,取右经的腧穴也能治疗;右经有病,常可取左经的腧穴而有效,这种刺法称为巨刺。
2.【缪刺】与“巨刺”相似,用于邪在于络,未传入经脉,九候的脉象没有出现病脉的病症。
其法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交叉取穴上是相同的,在适应证和方法上有区别,《素问-调经论》说:“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
”《素问-缪刺法》详论此法,并说明它与巨刺的区别:“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素问-调经论》王冰注“巨刺者,刺经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和“缪刺者,刺络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
3.【焠刺】将针烧红后刺入体表的刺法,《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用于治疗寒痹、瘰疬、阴疽等病症。
《素问-调经论》称“焠针”;唐代王冰注:“焠针,火针也”,“焠”字原是火入水,焠刺当是指烧针后再刺。
燔也是火烧的意思,《针灸大成》卷四:“火针,一名燔针。
”但《类经》张介宾注:“燔针者,盖纳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也;此言焠针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之,不但暖也,寒毒固结,非此不可”,其意指燔针是进针之后用火烧针使暖,有似后世所称的温针,焠针即火针。
巨针巨刺法治疗中风揭秘

巨针巨刺法治疗中风揭秘
中风,包括现代医学的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风无论是急性期、恢复期或是康复期,均可应用巨针巨刺法来治疗,大都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但是中风,中脏腑处于昏迷急救的患者,可以暂缓用巨针巨刺,或是在急救的同时,辅助应用巨针巨刺方法治疗。
巨针巨刺治疗中风的选穴原则,是根据病灶的性质、大小,或是中脏腑,或是中经络,或是急性期,或是恢复期,或是后遗症期以及寒热虚实的不同等,选取不同经脉的不同腧穴。
临床常用的腧穴是:曲池透合谷;肩髃透曲池;尺泽透太渊;合谷透后溪;足三里透下巨虚;阳陵泉透悬钟;阴陵泉透三阴交;三阴交透悬钟;太冲透涌泉。
临床应用时,根据辨病、辩证和辩经络的结果,选取上穴的1-2组,并且是健侧肢体的腧穴来进行透刺,针刺后根据所刺巨针的长短规格不同和所刺腧穴的不同,行施不同的补泻手法,例如。
较长的巨针,可以行施转、弹法、刮法和循按等方法,每针必求气,力求针感传导为佳,留针15min,留针期间,行针1-2次,隔日一次,15次为一个疗程,最重要的是,在行针或留针期间,患者必须配合患侧肢体的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患者不能做主动运动时,或是康复师,或是家属协助运动),大都获得较显著的效果,甚者,效如桴鼓之神速。
武连仲用巨刺法治动眼神经麻痹

武连仲用巨刺法治动眼神经麻痹摘自2022-7-1中国中医药报雷云天津中医药大学孟祥刚赵琦吴梦晗杜宇征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国名中医武连仲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脑病专家,笔者有幸师从武连仲临证学习,深感其对动眼神经麻痹的针刺疗法有独到的经验,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采用巨刺法治疗“维筋相交”指十二经筋相互维系,左右上下相交。
“维筋相交”理论体现在“巨刺法”“缪刺法”的临床应用上,即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取,下病上取。
巨刺,九刺之一,《灵枢·官针》谓:“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巨刺是根据经络气血阴阳相贯、左右对应、上下互调而采用的选穴针刺方法。
巨髎是足阳明胃经精气最旺盛的代表穴,阳明经又为多气多血之经,针刺巨髎可激发人体正气,调节气血运行。
颔厌穴位于足少阳胆经最高点,是胆经维筋相交原理的代表穴,与肢体起着交叉对应的关系,包括交叉支配的作用,可调节治疗对侧证候。
针刺时应注意施针的先后顺序,先取健侧颔厌、巨髎,以疏通经脉,调和阴阳;再取患侧穴位,以祛邪扶正。
针刺手法及得气要领睑缘攀刺法局部睑缘采用的攀刺法,又名缘刺法、挂针法,以多针浅刺、针如毛发、细密群立为特点,是武连仲根据毛刺法创立,即“刺浮痹于皮肤也”,《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
”操作时嘱患者闭眼,操作者左手绷紧患者患侧上眼睑睑缘,右手持针沿睑缘的边缘从左向右轻轻点刺,如蜻蜓点水一般,刺激量多少、程度、频率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反复操作3次,不留针,手法宜轻柔,针刺力度均匀,谨防刺伤患者眼球。
武连仲认为此类患者因感受风邪,邪气客于经脉皮部,故以毫针浅刺于皮肤,疏风散寒,调和营卫气血,疏理皮腠,寓复于补,寓浅于补,既能导邪外出,又安未受邪之地,恢复眼睑司开阖的功能。
风池刺法风池四刺是武连仲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而创立的针刺操作手法,包括循经刺、通经刺、通关法、横刺法。
【治疗心得】巨针巨刺治疗偏瘫

【治疗心得】巨针巨刺治疗偏瘫一治疗方法:1取穴取健侧曲池透阳溪、足三里透解溪穴。
2针具上肢针具长150mm,直径0.6mm;下肢针具长300mm,直径0.8mm。
3操作方法巨针用高压消毒,针刺部位和医生的手分别用安尔碘和75%的酒精消毒,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挟持针身下端,露出针尖1.0~1.5cm,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挟持针身中段,对照穴位,将针呈15度左右的角度快速刺入皮肤后,右手持针,于皮下浅筋膜层沿着经络循行的方向向前分段进针,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中指循按引导针尖所刺方向,以辅助进针。
抽送巨针数次待针刺区域有强烈酸麻胀感,曲池和足三里分别接G6805-Ⅱ型电麻仪,每次通电15分钟,采用断续波刺激,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期间,让患者主动或被动运动患侧肢体,每天1次,星期日休息。
二理论依据1巨针巨刺法的中医学理论依据巨刺法,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这一针灸学治疗原则具体应用。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阴阳应象大论》解释说:“此言用针者,当取法乎阴阳也。
夫阴阳气血,外内左右,交相贯通,故善用针者,从阴而引阳分之邪,从阳而引阴分之气。
病在左者取之右,病在右者取之左,以我之神,得彼之情,以表之证,知里之病,观邪正虚实之理而补泻之,见病之微萌,而得其过之所在。
以此法用之,而不致于危殆矣”。
由于经脉在人体大都有左右交会的腧穴,例如手足三阳经皆左右交会在督脉的大椎穴,足三阴经左右交会在任脉的中极、关元穴,所以脉气能左右交贯,故左经有病,取右经的腧穴也能治疗,右经有病,取左经的腧穴而有效,因此,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左右两侧的经络在生理上是相互调节、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在治疗上是相互调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er transi 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J].Stroke,2001,32:12012-1207[2] Tatlisumak T,Takano K,Carano RA.Delayed Treatment with an Adenosi neKinase Inhibi tor,GP683,A ttenuates Infarct Size i n Rats wi th Temporary Middle Cerebral Arter Occl usion[J].Stroke,1998,29(9):1952[3] Macky R.Stem cell i n the central nervous s ys te m [J].Science,1997,276(5309):66-71[4] 闫立平,孙中人,谢兵,等.电针曲池穴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表现[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3):61-63[5] 陈英辉,黄显奋.累加电针对脑缺血大鼠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及脑梗塞体积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0,25(3):165-169[6] 赵文树,赵文麟,姜超,等.从内源神经干细胞神经再生探讨深究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机理[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7):54-56[7] 宿宝贵,潘三强,吕来清.电针刺激/曲池0和/足三里0对大鼠脑梗死影响的形态学观察[J].解剖学报,2005,(4):403-406收稿日期:2008-03-26综 述巨刺法的研究概况和思考林志诚,陈立典(福建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 要:/巨刺法0做为5内经6/九刺0中的一种刺法,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疗效显著。
对古今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并从其源流、文字考证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巨刺法0作一综述。
关键词:针刺;巨刺;文字考证;临床运用中图分类号:R24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779(2008)08-0051-02作者简介:林志诚(1983-),男,2006级针灸推拿专业研究生。
巨刺法首见于5内经6,5灵枢#官针6曰:/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八曰巨刺。
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0[1]指机体一侧有病,而于对侧选取经穴治疗的方法。
[2]即左侧有病取右侧穴,右侧有病取左侧穴的交叉针法。
5素问#缪刺论6则进一步解释:/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0这进一步说明了巨刺是选取健侧经脉(非络脉)穴位、皮肤的针刺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对巨刺的论述上,古今医家主要集中在其文字考证及临床运用的研究上,现就通过已有资料对其进行概述。
111 文字考证方面在对巨刺的文字考证上,众医家意见不一,唐代杨上善[3]认为:/以刺左右大经,故曰巨刺。
巨,大也。
0清代张志聪同意这种看法:/巨,大也。
谓当以长针取之,亦左取右而右取左也,0并强调巨刺应以长针为针刺工具。
而以唐代王冰[4]为代表的医家则认为/巨0为取大经(经脉)的意思,/巨刺者,刺经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0。
明代吴琨曰:/巨刺,大经之刺也。
0张介宾[5]解释与其类似,/缪刺之法,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巨刺亦然。
但巨刺者,刺大经者也,故曰巨刺。
0现代医家张载义[6]也认为巨刺之/巨0实为刺大经也,是相对缪刺而言。
对于巨刺的解释,当代医家更是众说纷纭,陈克勤[7]认为鉴于/巨0字和/互0字二字的字形非常相象,在长期的传抄过程中,可能把/互0字错抄成了/巨0字,因此认为/巨0字系/互0字的误写。
而卓廉士[8]查阅5礼记6、5说文解字6、5孟子6后认为,/巨0即/矩0也,巨刺的/巨0就包含了/矩其阴阳0的意思,巨刺就是说当身体的一侧出现疼痛时,医生在另一侧进行/刻识0,毫厘不差的找到对侧与之对应的点,给予针刺。
冯禾昌[9]则根据自己对5周髀算经6、5中华大字典6、5管子#七臣七主6的理解,认为/巨0有/见交0、/成交0的交叉之义,并兼合/大0的意思。
总而言之,巨刺文字理解自古即有不同,但无论何种解释方式,各位医家都是试图通过他们的含义来更好的服务临床。
为了更好的理解巨刺,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一种刺法:缪刺。
二者均在5内经6中提出,后世医家也有论述。
5素问#缪刺论6曰:/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0说明二者具有共同的/左取右,右取左0的取穴原则。
而5缪刺论6云:/治诸经,刺之所过者。
不病,则缪刺之0。
明代医家马莳注为/此言各经有病者当巨刺之,而邪在于络则当缪刺之。
0高世云在5灵枢#脉度论6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0即经脉之痛,深而在里,络脉之痛,支而横居。
黄元御也言:/缪刺,即巨刺之浅者也。
0可见,巨刺和缪刺的区别在于针刺的浅深、病位的深浅及中经或中络的不同。
112 临床应用方面1.2.1 痛证巨刺的临床应用范围同样始见于5内经6,5素问##51#针灸临床杂志2008年第24卷第8期调经论6曰:/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0唐代医家王冰解释为:/缪刺者,刺络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
巨刺者,刺经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
0即巨刺适应证的诊断依据是病痛在于左(或右),而右(或左)的脉象呈现的变化。
元代医家窦汉卿在5标幽赋6中指出:/住痛、移痛取相交贯之脉0。
而杨继洲在5针灸大成6也指出:/巨刺者,刺经脉也,痛在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左痛刺右,右痛刺左,刺经脉也。
0[10]从文字上分析,这些古代医家都将巨刺法的应用范围锁定在疼痛造成的疾病上。
笔者对近20年的文献进行整理,发现巨刺法确实擅长治疗以疼痛为主症的疾病,且当代医家也运用广泛。
夏毅[11]通过取健侧环跳、秩边、委中、昆仑等治疗坐骨神经痛440例,痊愈253例;祝凤寅等[12]取健侧手穴6号及7号两穴(6号穴:阳池穴桡侧0.5cm 处肌腱旁,7号穴:阳池穴尺侧0.5cm 处肌腱旁)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发现该疗法在改善腰部疼痛及腰部活动功能上明显优于其他疗法。
商双喜[13]通过泻右侧光明治疗左眼睑痉挛而引起的疼痛。
李军霞[14]取健侧的条口、支沟、太冲穴常规针刺,泻法治疗带状疱疹引起的肋间神经痛32例,与对照组相比后发现,2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差别及疗效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郭树江[15]应用巨刺法,取健侧下关、鱼腰等穴,施以捻转泻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满意。
景宽等[16]取健侧肩、肩、肩贞等穴,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治疗50例肩周炎病人,痊愈36例,占72%,好转12例,占24%,无效2例,占4%,总有效率为96%。
赵延红[17]治疗踝关节扭伤,先寻找患侧最明显的压痛点,用毫针在健侧相对应的部位进针,留针并配合肢体运动,出针后在患侧肢体对症选用配穴,治疗78例,病人肿胀疼痛均有减轻。
邢俊标[18]运用巨刺,提插泻法,行强刺激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疼痛35例,其中32例病人疼痛消失或减轻。
根据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巨刺是针灸治疗各种痛症的一种常用方法,在手法方面都应用泻法,强刺激。
1.2.2 中风后偏瘫巨刺治疗中风后偏瘫,古今医家都有自己的认识。
5针灸甲乙经6中提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刺取之,,,0。
[19]明代医家喻昌曰:/犯治一偏之病,治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左引右,从右引左,盖观树木之偏枯者,将溉其枯者乎?抑溉其未枯者,使期荣茂,而因以条畅其枯者乎?0而现代医家解桔萍[20]通过对巨刺法神经解剖学机制探讨,认识到针刺信息在脑干水平的影响不仅是双侧的,而且是弥漫广泛的,这就可以解释巨刺不仅适用于运动系统的疼痛性疾病,而且适用于中风引起的偏瘫。
吴钢等[21]通过观察巨刺法或非巨刺法治疗对一侧MC A血流速的改变,得出巨刺法对脑血管扩张更明显,其扩张血管的机理可能是通过同侧颈交感神经发生作用。
而脑梗塞急性期用巨刺法时病灶侧脑血管扩张较非巨刺法温和,不易产生盗血现象,这同脑梗塞急性期不宜用扩张血管有类似作用。
巨刺治疗中风后偏瘫,古今医家已无异议,但是在针刺手法的选择上,各医家却各不相同。
5针灸甲乙经6中提到/,,巨刺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0,说明在针刺手法上应根据病情或补或泻。
元代王国瑞在5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6中提到/中风半身不遂,左瘫右痪,先于无病手足针,宜补不宜泻;次针其有病足手,宜泻不宜补。
0说明在针刺上,早期应先予补健侧,而后泻患侧。
而现代医家则大都在健侧采用泻法,强刺激以激发经气。
孔德兰[22]在Brunnstrom Ñ、Ò期针刺患者健侧鱼际、合谷、外关等穴,泻法并配合Brunnstrom 神经促动术,治疗108例病人,发现疗效优于对照组(患侧取穴)病人。
陈立典等[23]同样运用巨刺法在偏瘫早期介入,发现巨刺法能快速提高偏瘫早期肢体肌张力,恢复大脑皮层对运动的控制。
苏尔亮[24]则根据瘫肢功能情况选择三步巨刺法,第一步取单纯巨刺法,泻法;第二步以巨刺法为主、用泻法,瘫刺法为辅、用补法;第三步以瘫刺法为主、用补法,巨刺法为辅、用泻法。
这种针法叫/直刺三步法0,该法治疗102例中风,总有效率91%。
笔者以为在中风偏瘫早期,健侧属实,瘫侧属虚,且以营卫偏注为其特征,应予泻法治疗,而后则根据病情变化,或补或泻。
此外,巨刺法还广泛的运用于其他疾病中。
刘光亭[25]运用巨刺法,针刺左内关、右内关及双侧内关穴共60例,证实针刺3组穴位均能明显改善冠心病病人的左心功能,同时说明右内关穴也同样有较好的作用,而且也未发现双穴比左或右单穴的疗效更显著。
杨彬[26]等将胫腓骨骨折31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156例,采用巨刺法治疗。
对照组156例,予以自然愈合。
结果表明巨刺组明显促进骨折的愈合。
晏小霞[27]通过针刺健侧阴陵泉治疗肘关节骨折后功能障碍35例,疗效满意。
王掌乾等[28]通过大样本资料观察,对118例面神经麻痹进行分组,巨刺组78例,发现巨刺可避免急性期患侧受不合理刺激而加重炎性水肿反应,又能改善微循环,其缓解管内压力效果优于针刺患侧组。
刘春[29]等还运用巨刺法治疗硬皮症、癔病性瘫痪,都取得满意的疗效。
113 思考与展望综上所述,虽然巨刺的概念各医家认识不一,但笔者认为,其总体上都体现出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理念。
在临床应用上,大多用以治疗因经络不通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阴阳失衡的疾病上,这进一步论证了巨刺疏通经络,运行#52#JCAM.Aug,2008,Vol.24,NO.8气血的核心思想。
同时,笔者注意到,巨刺作为中国针灸的一种特色手法,我国古代虽有许多关于其临床治疗的文献资料,但却少有学者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而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分析,可以为现代临床提供历史借鉴和治疗新思路,因此深入、系统的探索研究这些文献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