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针法
中医针刺疗法

谢谢大家
2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入途径:
针刺
感受器神经末梢
中枢
下行调控
3镇痛的物质基础:
针 激活内阿 刺 片类神经 镇元 痛
内阿片 肽释放
β-内啡肽 脑啡肽
在脑内发挥作用
强啡肽 在脊髓内发挥作用
2.针刺治疗中风的研究 近年来应用针刺疗法对中风病康复
的研究逐步深入技术手段日益丰富 疗效逐渐提高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中 风偏瘫的康复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脑 组织和脑血管病变的恢复如侧支循环 的建立、脑循环改善、脑水肿的消退以 及血肿的吸收等;二是中枢神经系统的 可塑性变化前者乃脑卒中在急性期的 临床诊治原则;而脑的可塑性是指大脑神经元的相互联系在内外 刺激的干预下能够发生改变它涉及脑功能重组、次要通路启用、 轴突和树突发芽、神经细胞的再生以及突触的增多与效率变化等 各方面内容脑组织的可塑性越强神经康复的潜能越大
一般很快恢复重者可给于胃复安肌注治疗
预防:初次针灸特别怕痛、畏针的患者刺激
量要轻一些采用卧姿此外空腹、饱餐、大汗、 重体力活动后勿立即针刺
血肿 :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
引起的淤血疼痛
处理:小血肿不必处理可自行消
退若青紫严重影响到功能活动时24小 时内先冷敷一天后再热敷以促进肿块 吸收
预防:熟悉人体解剖部位尽量避
针灸的起源
针灸医学起源于新石器时期人 们偶然发现用尖锐的石块来叩击 身体的某些部位或放出血液可 以减轻疼痛从而创用了以砭石 为工具的医疗方法随着针具的 发展和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逐 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中医针灸理论体系
针灸的适应症
WHO提出针灸治疗有效的46种疾病其中包括:
1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中风、周围神损伤、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2运动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颈椎病、急性腰扭伤、 落枕、抽筋等; 3胃肠系统疾病:呃逆、胃痛、便秘等 4泌尿系疾病:尿滞留、小便失禁等 5其他系统疾病
最全的针灸方法

针 法
(Acupuncture Techniques )
周易玄秘阁
中医针灸
针法的含义
利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 的手法,刺激人体腧穴,通过刺激腧 穴,作用于经络、脏腑,达到调和阴 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等,实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刺的工具
• 古代 “九针”
• 临床常用针具
• 毫针——针刺治病的主要针具。
国之瑰宝——中医针灸
• 周易玄秘阁——针灸典范 • 周易玄秘阁——起名典范 • 周易玄秘阁——风水典范 • 周易玄秘阁——面相手相诊病 • 周易玄秘阁服务咨询: • QQ:1437528157 • QQ:1245074607
针灸方法
• 针刺法 • 要求掌握:①针刺工具 ②针刺的练习 ③针
刺前的准备 ④毫针的刺法 ⑤针刺意外的处理及 • 艾灸法 • 要求掌握:①艾灸的种类与方法 ②艾灸的 作用 ③施灸注意事项
5、针后异常感 (一)现象 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重、麻、 账的感觉过强,或原有症状加重,或针孔出血,或 针 处皮肤青紫、结节等。 (二) 原因 肢体不能挪动,可能是有针遗留,未完 全出完,,或体位不当,致肢体活动受限;对过于重、 麻、胀针感者,多半是行针时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 过长有关;原有病情加重,多因手法与 病情相悖,即" 补泻反,病益笃"之由;局部出血、青紫、硬结出现者, 都因刺伤血管所致,个别可能由凝血功能障碍引起。
针刺的深度
行 针
指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感而行
使一定的手法。
基本行针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提插法
针尖进入 再由深层提到浅层, 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 的一种纵向的行针手 法。,。。称。
捻转法
针灸疗法PPT课件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 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 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 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 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 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 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 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4
针灸处方常用选穴:
颈痛: 主穴:风池、颈夹脊、大椎、阿是穴 配穴:肩髃、肩井、天宗、曲池、 天柱、外关、 合谷、后溪
5
腰腿痛: 主穴:相应的夹脊穴、肾俞、大肠俞、 腰阳关 配穴:环跳、秩边、殷门、承扶、风市、 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 昆仑、阿是穴(压痛点)
6
中风: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内关、 下肢: 环跳、风市、梁丘、血海、阳陵泉、足三里、 悬钟 三阴交、太冲、太溪 配穴: 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牵正 吐词不清加廉泉、百会 尿潴留加关元、中极、气海、水道、委阳 肾俞、 命门、八髎
15
电针法 定义:电针将电和针两种刺激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有效地控 制刺激,电针疗法就是通过这一原理来进行治病的。 配穴处方:一般选用其中的主穴,配用相应的辅助穴位,多选 同侧肢体的1~3对穴位为宜。 波形:疏密波、断续波 、连续波
16
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 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针刺麻醉等。 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其刺激强调作用较强,能引 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的张力。常用于治疗痿症,各种肌 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等。
易理针灸之刚柔相摩针法

详细描述
失眠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困扰,而针灸治 疗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选择。刚柔相摩 针法通过刺激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穴位,有 助于调整睡眠节律、改善睡眠质量。
案例四:肥胖的针灸减肥
总结词
刚柔相摩针法在减肥过程中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显著。
详细描述
针灸减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减重方法。通 过刚柔相摩针法的运用,医生能够刺激特定 的穴位,促进新陈代谢、减少食欲,从而达 到减肥的目的。同时,针灸治疗还可以改善 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降低肥胖带来的风险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年龄、 性别等因素,选择合适的 穴位进行针刺。
进针方法
消毒
对穴位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 感染。
快速进针
将针迅速插入穴位,减少患者疼 痛。
捻转进针
利用手指的力度,使针身在穴位内 左右旋转进入。
针刺深度与角度
深度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和病症类型,确定针刺的深度。一般来说 ,浅刺适用于皮肤表层疾病,深刺适用于深层组织疾病。
注意事项
针刺前
应进行适应症和禁忌症的严格 筛选,确定符合治疗条件的病
人方可进行治疗。
针刺时
施针者应全神贯注,准确定位 ,掌握力度和深度,确保安全
有效。
针刺后
注意观察病人反应,如有异常 及时采取措施。
禁忌症
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针。
患者有皮肤感染、溃疡、瘢痕 等部位不宜施针。
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及急 性感染、发热的患者不宜施针 。
。
小儿疳积
刚柔相摩针法结合其他针灸技术, 可帮助小儿疳积患者改善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等症状。
小儿遗尿
通过刺激膀胱经的穴位,刚柔相摩 针法可帮助小儿遗尿患者改善症状 ,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针灸方法ppt课件

第四节 其他针法
1
第四节 其他针法
一、三棱针法
二、皮肤针法
三、皮内针法
四、电针法
五、穴位注射法
2
二、皮肤针法
皮肤针法是运用皮肤针扣刺人体一定部位或
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
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皮肤针法源于“半刺”、“毛刺”、“扬刺” 等刺法。
3
针具的种类
皮肤针
梅花针 (5支针)
10
11
临床各种病症均可应用。 如近视、视神经萎缩、急性扁桃体炎、感冒、 咳嗽、慢性肠胃病、便秘、头痛、失眠、腰痛、 皮神经炎、斑秃、痛经等
9
(三)注意事项
1.施术前应检查针具,对于针尖有钩曲、缺损、参差不齐。 滚筒转动是否灵活。 2.扣刺动作要轻捷、正直无偏斜,以免患者痛苦 3.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必须消毒。叩刺后皮肤如有出血, 须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干净,保持清洁,以防感染。 4.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瘢痕等不宜使用本法,急性传 染病和急腹症也不宜使用本法。 5.滚刺筒不要在骨骼突出部位滚动,以免产生疼痛或出血。
4
七星针 (7支针)
罗汉针 (18支针)
(一)操作方法
1、扣刺部位 (1)循经扣刺 (2)穴位扣刺 (3)局部扣刺 2、刺激强度与疗程 (1)轻刺 (2)中刺 3、操作 (1)扣刺 (2)滚刺
(3)重刺
5
1、扣刺方法
(1)循经扣刺:循着经脉进行扣刺。 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2)穴位扣刺:穴位上进行扣刺。 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
(3)局部扣刺:患部进行扣刺。
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及顽廯等、 可围刺或散刺。
6
2、刺激强度与疗程
(1) 轻刺 用力稍小、皮肤仅潮 年老体弱、小儿、初诊 红、充血为度 患者,以及 头面五官 肌肉浅薄处 (2) 用力较大、皮肤明显 年壮体强,以及肩、背、 潮红、微出血为度 重刺 腰、臀、四肢等肌肉丰 厚处 (3) 介于轻刺与重刺之间, 多数患者,除头面五官 中刺 皮肤明显潮红、不出 等肌肉浅薄处,其他部 血为度 位均可选用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日
针灸学-毫针刺法

第二十四单元毫针刺法进针方法包括单手进针、双手进针、针管进针等方法。
双手进针法:(一)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刺手持针,紧靠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本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二)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押手拇、食二指持捏无菌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刺手向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三)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二指将欲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使针从押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本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四)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二指将欲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刺手持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将针刺入。
本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如印堂穴。
细目二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刺入。
大部分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约呈45°刺入。
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约15°或更小的角度刺入。
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针刺深度(1)年龄(2)体质(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病、久病宜深刺。
(4)部位胸椎棘突下的穴位针刺法是()A.直刺B.斜刺C.向上或向下平刺D.向上斜刺E.向下斜刺『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胸椎棘突成叠瓦状排列,宜向上斜刺进针。
细目三行针手法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一)基本手法1.提插法2.捻转法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刺激量就小。
(二)辅助手法1.循法2.弹法3.刮法4.摇法5.飞法6.震颤法1.循法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路径,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
本法可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2.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弹动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
针灸针刺手法你做对了吗?老中医教你各种进针、行针、补泻手法!

针灸针刺手法你做对了吗?老中医教你各种进针、行针、补泻手法!针灸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它脱离不了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要想辨证施治,必须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是研究各种刺法和灸法的操作方法、临床运用及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我们本次主要讲的是针刺手法即针法。
针法:又称刺法,指采用针具,运用手法,刺激人体一定部位(一般是腧穴),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防治疾病的方法。
▌1.针刺的进针手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针刺的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
(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中医失传的九种针法

中医失传的九种针法
中医九种针法是一种特殊的针灸方法,它是由唐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的。
这种针法是以治疗中风为主要目的而创立的,其中包括:按穴、拔罐、按针、灸针、操穴、刺针、扇针、火針、搓揉。
1、按穴:也叫“按压穴位”,是用手指轻轻按压脉络的特定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血液和气血的平衡。
2、拔罐:将一个小陶罐贴在被治病人的穴位上,然后使用真空泵把空气抽出,形成真空吸力,以此达到活血通络、补虚宣气等效果。
3、按针:也叫“按摩针”,是用手指或者特殊的工具,轻轻按压脉络的特定穴位,以此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肢体气血的运行情况,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4、灸针:也叫“灸疗”,是用草药或特制的药针,灸烧脉络的特定穴位,以此调节身体的内部环境,调整身体的生理活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操穴:也叫“拔穴”,是用特殊的工具拔出人体脉络特定穴位上的毛细血管,以此改善血液循环,调理身体的气血,改善病症的症状。
6、刺针:也叫“刺灸”,是用特殊的针头在脉络的特定穴位上进行刺激,以此调节身体的内部环境,改善病症的症状。
7、扇针:也叫“扇穴”,是用特殊的针头以斜向扇形地刺激脉络特定穴位,以此调节身体的内部环境,改善病症的症状。
8、火針:也叫“火灸”,是用特殊的针头在脉络的特定穴位上进行烧灼,以此调节身体的内部环境,改善病症的症状。
9、搓揉:也叫“按摩”,是用手指或特殊的按摩工具搓揉脉络的特定穴位,以此调节血液循环,改善肢体气血的运行情况,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表现、原因、处理、预防)
• 一、晕针
• 二、滞针
• 三、血肿
• 四、弯针、断针
• 五、气胸
针刺注意事项
1、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 2、妇女月经与怀孕状况 3、幼儿头部腧穴 4、血凝障碍者 5、施术部位皮肤状况 6、避免刺伤脏器 7、眼区、项部、脊椎部穴为针刺的角度和方向 8、避免刺伤膀胱
补泻手法
针前的准备
• 一、体位
•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 腧穴和上、下肢部分(前侧面)腧穴
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 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 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 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腑的急性剧痛病证; • 缪刺是取络穴或井穴浅刺或艾灸,治病在
络或自觉疼痛。
取穴原则
• 总原则:循经取穴 • 基本原则: • 1、局部取穴(局部穴+压痛点) • 2、远部取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灵枢·终始》
• 本经循经取穴:确定病变经脉,在该经脉的远端取穴。 • 异经取穴:表里经取穴法、辨证取穴法、同名经取穴法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 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提插 • 捻转 • 呼吸 • 疾徐 • 迎随 • 开阖 • 平补平泻 • 子母补泻
单式补泻手法
基本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急按慢提、 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 间短者为补法。而先深后浅、急提慢按、 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 间长者为泻法。
基本手法
• 提插法
• 是提针与插针结合, 对穴位施行上下进 退的操作方法
• 捻转法
• 刺手挟持针柄前后、 左右交替旋转捻动
辅助手法
• 作用于穴位的辅助手法
• 揣、循、摄、按、扪……
• 作用于毫针的辅助手法
• 搓、弹、刮、飞、颤、捣……
揣法:主要应用于定位
• 循法:进针前后用手指沿经络 循行路径,或在穴位附近轻柔 地按揉、叩打或循摄,能推动 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 于得气。主要应用于催气、导 气、解除滞针、减轻病人紧张 情绪。循时不可用力太大,方 向宜顺经而行。
针刺得气
•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铒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 针刺得气的意义
• 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标幽赋》 •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 九针十二原》
• 判断正气盛衰、病情轻重、针刺取效快慢等。
• 提高疗效。
针刺得气的特征
1.自觉指征: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反应。 酸/麻/胀/重(热/凉)或传导或见局 部
• 原络配穴法
• 某脏腑先病为主,取同名经之原穴,另一 脏腑后病为客,取其络穴。例:肺经先病, 大肠后病,先取太渊,后取偏历;大肠先 病,肺经后病,先取合谷,后取列缺。
子母配穴法(子母补泻法)
• “阴井木,阳井金” •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井荥输经合 阴经 木 火 土 金 水 阳经 金 水 木 火 土
按法
针刺得气后,以押手按压穴位上方或下方, 刺手行捻转、提插手法,促使经气向下行 和向上行。
扪法
出针时用左手指按柔针孔,使之闭合。现多用 干棉球按着针穴上,用手指加压按摩。 作用:闭气补虚、止血、消除疼痛
搓法
• 针刺入穴后,一般可从食指末节横纹开始,用拇指如搓 棉线样向前搓动至食指端,以针下沉紧有被肌肉缠着感 为度,由食指末节横纹向食指端搓为左,为内,为补, 常可产生热感;由食指端向食指末节横纹搓,为右,为 外,为泻,常可产生凉感。
• 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寒邪凝 滞和固定又缠绵的疼痛症,如 肩周炎、痛经等。
扬刺法
• 《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 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
• 用于治疗寒凝气滞、经络气血痹阻不 通所致的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等症。 如腱鞘囊肿等。
巨刺与缪刺
• 相同点:均为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刺法 • 不同点:巨刺取经穴深刺,治病在经、脏
挟持进针法
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手拇 食指执持针柄, 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动作, 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
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行针法
•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 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
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1.基本手法 2.辅助手法
名家针法
• 靳瑞——靳三针疗法 • 西北针王郑魁山(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 ) • 承淡安、金伯华、金针王乐亭、陈全新……
二指持针法 三指持针法(四指持针法) 持针身法 两手持针法
进针法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 以左手压按所针之处。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 而徐入,不痛之因 。
押手、刺手
• 单手进针法 • 双手进针法 • 管针进针法(略)
单 手 进 针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 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 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 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 要求的深度。
• 用力均匀,太紧则可导致经气滞涩,引起 滞针,反令邪不能 除
• 附近有大血管、重要器官者不宜使用本法
弹法
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 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 加强针感,助气运行。
刮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时,以拇指或 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
甲,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促使得气。
无左右视也。 • 用针之要,勿忘其神
(一)针刺前必须定神 (二)治神要重视心静 (三)进针要注意守神 (四)行针宜移神制神 (五)治神可守气行气 (六)治神可诱导针下凉热 (七)针后要注意养神
针刺流程
• 持针 • 进针 • 行针 • 出针
持针法
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 手如握虎,如临深渊 势若擒龙,紧全身之力于指腕
随济左而补暖
开阖补泻
• 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 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主要用于出针时的补泻。
平补平泻
得气后,施以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适用于 虚实不明显或虚实夹杂的病证。
复式补泻手法
• 烧山火
• 三进一退,一进三飞。由提插、呼 吸、迎随、开阖、九六等补法组成。
• 紧按慢提 • 主治冷痹顽麻、寒湿痹症、瘫痪麻
行气法
• 气至病所 :针刺得气后,通过一定的手法,使针刺感应 向着病所方向扩延和传布。是行气的目的,得气的最高表 现。
• 循经感传:针刺得气后,针刺感应沿着经脉传导的现象。
弩法、按截、针向迎随、通经接气
出针法
• 快速出针法 • 缓慢出针法(深刺) • 开阖补泻法
出针消毒 注意事项
进针流程图
针刺意外事故及处理
肌肉跳动 2.他觉指征:医者感觉和观察到的现象。
手下沉紧/如鱼吞钩饵/徐和
影响得气的因素
• 患者 • 体质(类型) 病情
• 医生 • 取穴、方向/角度/深度、
手法 • 用心失专 • 环境(温度、噪音)
针刺得气的方法
(一)候气法(留针候气法) 用针之法,以候气为先
(二)催气法 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 提插、捻转、循、按、飞、刮、搓、颤、捣、弹…… (三)守气法 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 (四)调气法 广义:调整人体经络之气,使失去平衡的阴阳之气得到调理归于平秘。 狭义:应用手法调整经气方向。
痹、四肢厥冷等虚寒性疾病。
• 透天凉
• 一进三退,一退三飞。由提插、呼 吸、迎随、开阖、九六等泻法组成。
• 紧提慢按 • 主治热痹、暑热高热、邪热炽盛等
实热性疾病
其他复式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四法
• 青龙摆尾 • 白虎摇头 • 赤凤迎源 • 苍龟探穴 Nhomakorabea刺法
• 齐刺法:
• 《灵枢·官针》:“齐刺者, 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 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 痹气小深者也。”
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 项、背部的腧穴
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 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定位
• 正指正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 刺之无殆。
•
——《灵枢·九针十二原》
揣穴:揣、循、按、摸
(分拨、旋转、滚摇)
消毒
1、医者之手 2、穴位(头针、三棱针)
治神守气
•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 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指切进针法: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
刺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提捏进针法:即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 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 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 针从其间将针刺入。 此法多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
飞法
• 多以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 搓数次,然后放开两指,一搓一放,一 合一张,反复数次, 状如飞鸟展翅, 故称飞法。不必区分左右捻搓。
颤法
•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 手法,轻轻地上下进退,使针身 轻微震颤,如手颤般震动针身。 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 感应。
捣法
针刺到一定深度后,在原处轻出重入,不断提捣,捣时应以腕关节的震 颤为主,使针尖在原位上下小幅度提插和旋转,针身不进不退,却又如 进如退。
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重些、针体 旋转角度相对较大,而拇指向后用力轻 些、角度相对较小为补法。反之为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