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 进针手法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1.1进针法———手法轻巧无痛少痛进针是整个针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进针时少痛或无痛是患者乐意接受针刺治疗的重要方面,故医者要达到手法娴熟轻巧。

具体操作如下:(1)速刺法:进针时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无名指顶住针身,针具靠在押手指甲缘,在进针时切按稍重,右手运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压刺入皮下,而后将针缓慢插入或稍带捻转,使针刺至要求的深度。

此法较多的适用于1.5寸以内的毫针。

长针进针法,可用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在押手的协同下,一压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转至一定深度。

若针头面部等皮肤浅表部或施透刺法时,可改用提捏押手法相结合的速刺法。

以上进针方法,只要定位准确,一般可以达到少痛或无痛的目的。

亦即古人云: “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

(2)缓捻法:在押手的协同配合下,用轻、慢、细的捻转并微加压力,向皮下捻入,此法常用于腹部腧穴及体质虚弱者。

总之,在进针时可根据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进针术式,但两手的协同作用很重要。

古人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确为经验之谈。

1.2行针法———多种术式务求得气进针后再施以一定手法,称为行针。

行针技术是针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提插法和捻转法又是行针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这与针刺得气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1)提插法: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均匀上下提插,待针下有沉紧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

催令气至,这是一种激发气至(或气至病所)的常用方法。

行补泻法时,在进针得气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提重插轻为泻。

(2)捻转法:进针后拇食两指均匀捻转,以催气至,或结合提插作上下捻转,以加速得气。

在应用补泻手法时,拇指向前力量增强,食指后退用力稍轻为补。

中医针灸学基础《持针法》

中医针灸学基础《持针法》

中医针灸学基础《持针法》持针法,又称“捏针法”、“拿针法”,是指捏拿毫针的方法。

毫针操作时,一般将医生持针的右手称为刺手,按压腧穴局部的左手称为押(压)手。

刺手的主要作用是掌握毫针,进针时将臂、腕、指之力集于刺手,使针尖快速透人皮肤,然后行针。

押手的主要作用是固定腧穴皮肤,使针能准确地刺中腧穴,并使长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和弯曲。

进针时,刺手与押手配合得当,动作协调,可以减轻痛感,行针顺利,且能调整和加强针刺的感应,以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施术时,刺手和押手常配合使用。

进针时一边按压,一边刺入,使针尖透入皮肤,然后依照需要采用各种手法,进行操作。

《标幽赋》中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说明针刺时左右手协作的重要性。

常用的持针方法有以下几种。

1.二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指、食指二指指腹夹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角(图2-1)。

一般用于操持短毫针。

2.三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指腹夹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角(图2-2)。

一般用于操持较长毫针。

3.四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指腹夹持针柄,并以无名指指腹抵住针身,针身与拇指呈90°角(图2-3)。

小指指尖可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

一般用于操持长毫针,可以防止长毫针弯曲。

4.持柄压尾法即用右手拇指、中指二指指腹夹持针柄,食指抬起顶压针尾,三指配合刺入,针身与拇指呈90角(图2-4)。

一般用于短毫针速刺。

5.夹持针身法即用右手拇指、食指二指指腹夹持针身近针尖部分,或二指捏一棉球裹针身近针尖部分,对准腧穴,用力迅速刺入皮肤,针身与拇指呈90°角(图2-5)。

一般用于毫针速刺。

6.双手持针法即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指腹夹持针柄,左手拇指、食指二指指腹夹持针尖(图2-6),或左手二指捏一棉球夹持针尖。

用于操持长毫针、芒针,可以防止长毫针弯曲,减少疼痛。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得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得深度、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得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得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得中间刺入、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得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得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得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得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得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得进针。

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就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与进行补泻而施行得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得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就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得语言叙述、(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得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得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得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得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得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得操作手法。

《针灸学》中针刺手法的量化教学

《针灸学》中针刺手法的量化教学

指导。虽然学生对于进针手法掌握尚可,但对于针刺之精妙
之处不得领会。改革之后,在理论教学中把许多言辞含糊的
形容词量化,如:在针刺补泻手法中用“左转”、“右转”来形容
或补或泻。采用量化标准后以任督二脉为中心,两手拇指开
始捻转时作用力切线的方向为标准,医生采用面向患者的体
位,规定作用力的方向向心者为补,离心者为泻;把“小幅度,
参考文献(3条)
1.赵智敏 全面深化校内改革大力促进学校发展[期刊论文]-卫生职业教育 2002(06) 2.陈治忠;赖新生 从计量学角度探讨杨继洲针刺手法[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06(02) 3.卞金玲;张春红 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概念及核心[期刊论文]-中国针灸 2003(0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孔立红.KONG Li-hong 《针灸学》中篇提前讲授的影响因素探讨[期刊论文]-医学教育探索2009,8(3) 2. 高虹 《针灸学》在教学中应注意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四川中医2006,24(8) 3. 陈爽白.潘兴芳.孟向文 刺法灸法学基本技能培养和考核标准初探[期刊论文]-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21(2) 4. 张忠志.马野.马峰峻 浅谈针灸教学改革[期刊论文]-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5) 5. 苏佩清 临床医学系<针灸学>理论教学体会[期刊论文]-中国针灸2001,21(11) 6. 张红夏.贺义恒 浅谈中医大专生《针灸学》教学方法[期刊论文]-中医教育2001,20(2) 7. 张东淑.黄泳.王彩云 临床医学专业针灸学教学的体会与思考[期刊论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1) 8. 孟培燕.MENG Pei-yan 关于《针灸学》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的讨论[期刊论文]-中国针灸2005,25(7) 9. 杨丽美.杨桦 针灸学教学改革初探[期刊论文]-中医教育2005,24(6) 10. 周丹.高颖.王富春 试论"飞经走气"针法技术操作[会议论文]-2008

针灸进针方法

针灸进针方法

针灸进针方法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针灸进针方法一、基本方法进针是针具刺透皮肤达到穴位的过程,是检验针灸施术基本技能的第一关。

要求:迅速、准确,无痛或少痛。

方法:左右双手密切配合,动作协调,使行针顺利,减轻疼痛,并能调整和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刺手:持针的右手称刺手,主要作用是掌握毫针,进针时集中臂、腕、指力迅速进针。

押手:按压穴位局部辅助操作的左手称押手,主要作用是固定穴位,使毫针准确刺入穴位,并使长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弯曲。

二、进针法分类进针法依进针速度、刺入术式、刺押手势和进针器具而有不同分法。

临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解剖特点、针刺深度、手法要求等具体情况灵活选用进针法,以便于进针、易于得气、避免痛感为应用目的。

分类法内容以进针速度分类速刺法、缓刺法以刺入术式分类插入法、捻入法、飞入法、弹入法以刺押手势分类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以进针器具分类针管针进针法、进针器进针法1.速刺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快速刺透表皮,针入皮下。

适用于四肢腧穴和耳穴。

2.缓刺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缓缓刺透表皮,针入皮下。

适用于头身腧穴和头穴。

3.插入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不加捻转及其他术式,直接刺入皮下。

(图见上)4.捻入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稍加捻动刺入皮下。

5.飞入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以拇、食指捻动针柄,拇指后退瞬即将针尖刺入,随后五指放开作飞鸟状。

6.单手进针法:刺手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腧穴,中指指腹抵于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深度。

适用于短毫针进针。

7.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掐于所刺腧穴部位,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

多用于短针进针。

8.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夹持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于皮肤表面部位,右手持针柄,使针体垂直。

针灸学-毫针刺法

针灸学-毫针刺法

第二十四单元毫针刺法进针方法包括单手进针、双手进针、针管进针等方法。

双手进针法:(一)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刺手持针,紧靠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本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二)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押手拇、食二指持捏无菌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刺手向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三)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二指将欲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使针从押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本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四)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二指将欲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刺手持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将针刺入。

本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如印堂穴。

细目二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刺入。

大部分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约呈45°刺入。

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约15°或更小的角度刺入。

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针刺深度(1)年龄(2)体质(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病、久病宜深刺。

(4)部位胸椎棘突下的穴位针刺法是()A.直刺B.斜刺C.向上或向下平刺D.向上斜刺E.向下斜刺『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胸椎棘突成叠瓦状排列,宜向上斜刺进针。

细目三行针手法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一)基本手法1.提插法2.捻转法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刺激量就小。

(二)辅助手法1.循法2.弹法3.刮法4.摇法5.飞法6.震颤法1.循法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路径,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

本法可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2.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弹动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

各种进针方法的操作方法

各种进针方法的操作方法

各种进针方法的操作方法
进针方法是指针灸中将针头插入皮肤以刺激穴位的方式。

常见的进针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直刺法:将针头直接垂直插入皮肤并到达穴位,适用于表浅穴位。

2. 斜刺法:将针头以一定角度斜向插入皮肤,适用于深层穴位。

3. 转刺法:在针头插入皮肤后,手指转动针柄,使针在皮下旋转,产生刺激。

4. 穿刺法:将针头插入皮肤后,从一个穴位插入,然后穿过皮下组织到达另一个穴位。

5. 勾刺法:将针头插入皮肤后,手指与针柄搭配进行旋转、提拉、扳动等操作。

6. 扎刺法:将针头插入皮肤后,利用手指或者其他器械轻扎针柄,产生震动刺激穴位。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进针方法,针对不同的治疗需要和患者情况,针灸师会选择合适的进针方法进行操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进针操作时需要严格按照针灸操作规范和穴位解剖知识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效果。

如果没有相关
专业知识和经验,不建议自行尝试进针操作,应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进针法

进针法

三、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上述学习了体表位置进针法。正确 与否直接影响疗效。但临床上,亦常见 体表取穴一致,而治疗作用有较大差异, 为何?与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有密 切关联。我们说腧穴是立体。在这三方 面可以体现出来。因而正确灵活运用三 者是获得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的 重要环节。
(一)针刺的角度
四 行针手法 重点
毫针针刺入穴后,要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不 断调整针感强弱,或导向针感(向某一方向扩 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手法,称行针或运针。 即行针手法,其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一)基本手法 可说是毫针刺法的基本动作。临床主要指提插 法和捻转法 当针尖穿透表皮,针芒在皮下或肌肉内行上下,进 退的行针动作为。为一种纵向行针手法,针由浅向深 谓之插,由深上退至浅谓之提,如此反复 进行即为 提插法。 要求:其法是在针刺达一定深度后施行,运用指力要 均匀,使提插呈直线形进出,如针身不能控制一定的 方向而呈曲线形时,则可发生局部痛感或扭伤局部组 织致出针后,遗留针感等。 注意提插幅度大小,层次变化,频率快慢及时间的长 短等,根据患者特异性及治疗目的灵活变通。 结合一定的轻重,快慢规律,可起不同补泻作用。
第四节 针 刺 方 法
毫针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针具,临床具
有很高的操作技术要求,下面我们将学 习掌握毫针的具体操作方法,内容包括 持针、进针、留针、运针、出针等。
一、持 针 法
(一)刺手与押手
针刺乃要求双手协同完成,左右手各司其能。 《灵枢 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 入,有痛之因” 刺手:持针之手,一般为右手。作用:掌握毫针,集 刺手各部之力,使 针尖透入皮肤,再行运针。 押手:爪切按压局部,一般为左手。作用:探明穴位 所在 促使经气聚散,感知穴位处皮肉筋骨的分布和 气血运行 减轻进出针的不适感,转移患者注意力稳 定腧穴部位和针身,便于施行各种手法。 双手各有不同作用,不可有所偏重,古人为防偏向刺 手之用,而常更有重视押手之用如《难经》“知为针 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针手技
目录进针手法
补泻真谛与针刺得气
补泻手法的适应证
灸法要诀
目录进针手法
补泻真谛与针刺得气
补泻手法的适应证
灸法要诀
针刺时,左手比右手的作用要大。

左手叫押手,可以在刺入时,指切针穴,需要长针时,针刺的过程要左手的手指扶持针体,以防针弯,并保持针的方向准确。

在针前,左手拇指要在已选好的穴位所属经脉上由首到尾,轻轻按压,或用左手食中名小四个指头比齐,在经脉循行路线上,应针的穴位的上下轻轻扣
打,叫做循
《难经》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金针赋》有介绍的简单手法
一切,二摇,三退,四动,五进,六循,七摄,八努,九搓,十弹,十一盘,十二扪,十三按,十四提等
复式手法有烧山火,透天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
,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
(1)经络虚实:“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是补泻的主要意义。

首先要观察经络虚实。

十四经各有虚实之不同,即或一经,除
任督脉以外,十二经各有左右虚实之差别,或左虚右实,或右
虚左实。

(2)经穴虚实:经穴的特异性,有虚实之分。

例如:大椎,陶道,身柱,神道,命门,气海,关元等穴针
刺不用手法也会起到补虚的作用。

八邪,八风,十宣,十二井
等穴针刺不用手法也会起到泻的作用。

(3)疾病虚实:根据四诊八纲辨别病位,检查病穴虚实。

如按
之虚软,无反弹力,皮肤发凉穴位下陷,按之觉舒服皆属虚穴。

按之坚实,有反射弹力或有硬实,强压发痛等皆是实穴。

补泻手法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针刺以后手下有轻浮,滑虚,迟慢的感觉就是没有得气。

如果是沉重,涩滞,紧实的感觉就是已经得气。

得气以后,
病人感觉症状减轻,就可以起针,否则在留多一会儿。

•得气快的,病好得快;得气慢的,病好得慢;始终不得气的,说明这个病很难治愈。

针刺得气手法
(1)探刺寻找
(3)使针感上下传导法(按压感传法)
得气以后欲使针感向上传导,可用左手拇指在穴位下边用力按压,右手向上轻轻旋捻,自然向上传导;欲使针感向下传导,可用左手拇指在穴位上边用力按压,右手轻轻向下旋捻,针感自可下行。

(2)上下按压旋捻
针刺以后没有得气,可以用刺手捏住针柄,上下按压旋捻,按压提插也叫捣法
针刺补泻手法的适应证
一切实热疾病,面色红赤,六脉沉数,口燥咽干,周身发热,或局部热痛,似欲生疮之状,呕吐酸水,关节红肿,中风闭症,眼赤或肿,咽喉与舌齿疼痛,热痢,或大便秘结等症,适用于泻法。

•一切虚寒疾病,面色黄白,脉来沉迟,气短疲乏,感觉发冷,心悸,失眠,四肢麻木或者酸痛,运动受限,瘫痪,大便溏泄,小便频多,或尿失禁,尿床,男子遗精,阳痿,妇女月经不调,带下有寒凉感等,都适用于补法
针灸特效穴巧记
头面颈项部病症
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只能做为参考
胸腹部病症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

其他病症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灸法要诀
《神农本草经》说:艾味苦而微温,无毒,入脾,肝心肾各经。

功能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

主灸百病。

能治带脉为病,所以是妇科常用药。

微炒以醋淋入,止血则炒成炭。

《灵枢经脉篇》说:“陷下则灸之”。

仲景说:“微数之脉,慎不可灸”。

微数之脉,是病有微热,陷下则属气虚。

因此灸法的适应证虽然与针法相同,但是病因必须是虚症,寒症,慢性病
3. 泵的启动
接通控制柜电源,打开总开关电源及仪表电源,进行仪表自检。

打开水箱与泵连接管路间的球阀,关闭泵的回流阀,全开转子流量计下的闸阀。

启动水泵,待电机转动平稳后,把出口阀V2缓缓开到最大。

底侧排污阀,灌清水至离水箱上缘约15cm 高度,既可提供足够的实验用水又可防止出口管处水花飞溅。

4. 实验管路选择:
选择实验管路,把对应的进口阀f1、f2、f3打开(f1是粗糙管管路的阀门,f2是光滑管管路的阀门,f3是局部阻力管路的阀门),在出口阀最大开度下,保持全流量流动5-10min 。

灸的效能灸至阴矫正胎位灸关元,中脘能矫正子宫后倾,左屈灸中脘能治疗痫证
灸骑竹马能治疗疔疮肿毒
灸百会治脱肛,阴挺
灸风市,关元疗中风灸命门治小儿腹泻,遗尿灸隐白,大敦治疗崩漏灸带脉,阳陵泉治带下五柱灸(中脘,巨阙,下脘,梁门)治疗哮喘
灸风门,肺俞治疗外感
有部分人在灸完后会出现不适感:如全身难受,发热感,头晕,乏力等,这时候可刺曲池,大椎,三阴交,十宣,足三里,复溜等穴。

不但可解除上述诸症,又可加速疗效
•医家常用灸方泄泻:梁丘昆仑天枢
水肿:涌泉水分关元命门
腰痛:肾俞关元
打嗝,反胃:膈俞命门
失眠:隐白间使肝俞
疔疮:手三里骑竹马郄门
皮肤病:肺俞肩髎曲池
齿痛:肩髎阙阴俞
血崩:石门隐白
小儿咳嗽:身柱
口臭:劳宫
我们建议:
技术的练习不可急进,从基础做起,熟理论,练指力,终有所成!~不然真的只能羡慕别人的技术--
WPS Office www.wps .cn
Simple, Powerful and free,Easy office choice 2012
此处文字可替换Word 软件提供了强大的制表功能,不仅可以自动制表,也可以手动制表。

Word 的表格线自动保护,表格中的数据可以自动计算,表格还可以进行各种修饰。

在Word 软件中,还可以直接插入电子表格。

用Word 软件制作表格,既轻松又美观,既快捷又方便。

用Word 软件可以编辑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还可以插入其它软件制作的信息,也可以用Word 软件提供的绘图工具进行图形制作,编辑艺术字,数学公式,能够满足用户的各种文档处理要求。

Microsafe Office Word
repla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