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手法详解
针灸推拿复试手法

一、进针法:(一)单手进针法1.插入法:拇指、示指二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拇指、示指二指向下用力,中指屈曲,将针刺入。
2.捻入法:指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捻动将针刺入皮下。
(二)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左手拇指切按穴位处,右手持针,紧贴指甲面将针刺入。
2.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示指夹住针尖下段,将针尖固定在穴位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
3.舒张进针法:左手拇指、示指将所刺腧穴两侧皮肤撑开,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拇指、示指中间刺入。
4.提捏进针法:左手拇指、示指将所刺腧穴两侧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上端刺入。
二、辅助手法:1.循法:用手指循腧穴所在经脉循行的路径,上下轻按。
2.弹法:用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震动。
3.刮法:用拇指指腹抵住针尾,用食指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刮动针柄。
4.摇法: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
5.飞法:右手拇指、示指二指夹持针柄,捻动数下,张开两指,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6.震颤法:右手持针柄,做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
三、补泻手法:头痛:阳明头维与印堂,合谷内庭阳白襄面痛:面痛四白地下关,合谷太冲内庭连落枕:落枕天柱外劳阿,后溪昆仑太阳督腰痛:腰痛肾俞大肠俞,阿是腰背委中求蛇盘疮:阿是穴,夹脊失眠:四神聪,安眠,神门,三阴交,申脉,照海颈椎病:颈夹脊,阿是穴,天柱,后溪,申脉穴幅度时间频率一、一指禅推法〖操作〗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于体表施术部位,拇指自然伸直,余指自然屈曲,沉肩、垂肘、悬腕,前臂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摆动,使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端或螺纹面作用于施术部位。
〖要点〗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推三回一、紧推慢移二、㨰法〖操作〗拇指自然伸直,余指自然屈曲,无名指与小指的掌指关节屈曲约90°,手背呈弧面,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吸点吸附于施术部位上。
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做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做较大幅度的屈伸活动,使小鱼际和手背尺侧在施术部位上来回滚动。
针灸补泻12种手法图解

针灸补泻12种手法图解针灸补泻手法图解1.烧山火(补法)这种方法是采用三进一退、一进三飞、提插、九六、呼吸、迎随、开合等法中的补法组成的。
以产生热感为目的。
《金针赋》中说:“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说: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指出按本法操作,可以产生热感,治疗寒证。
操作方法:令患者自然的鼻吸口呼,随其呼气,用单指押手法将针进至天部,右手拇指向前连续飞3次或9次,以催其气至(如针下沉紧,则轻提1~2分或轻微回转以解除滞针),即将针插至人部,操作方法与天部相同;然后即将针急插至地部,仍按天部的方法操作。
飞毕,候到针下气至沉紧时,用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在1分上下的范围内急(重)插慢(轻)提3次,促其产生热感如有热感则用推法守气,促其热感放散传导,如无热感则将针退至天部,另行操作)。
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手法用毕,随其吸气缓慢将针拔出,急扪针穴。
此法如在天部或人部操作时,已见到患者皮肤发热或出汗或自觉针穴附近甚至全身有热感时,即不必继续操作。
手法熟练时,不利用呼吸和九数操作也能产生热感。
留针与否应根据病情而定(图1)。
适应证:中风脱证,瘫痪麻痹,风湿痹证,肢冷便溏,阳痿偏坠,腹痛腰酸等一切虚寒证。
有时以发汗解表之目的,用于外感风寒。
临床应用本法,针风池、合谷,可以发汗解表,治疗外感风寒;针梁丘、膝眼、足三里,可以温散寒湿,治疗风寒湿引起的膝关节炎等都有明显效果。
推拿、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理疗手法技术大全,穴位经络查询、面诊手诊舌诊辩证、黄帝内经视频,点击下方↓↓↓免费关注图1 烧山火法2.透天凉(泻法)这种手法是采用一进三退、三飞一退、提插、九六、呼吸、迎随、开合等法中的泻法组成的。
以产生凉感为目的。
《金针赋》中说:“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说:“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指出按本法操作,可以产生凉感,治疗热证。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1.1进针法———手法轻巧无痛少痛进针是整个针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进针时少痛或无痛是患者乐意接受针刺治疗的重要方面,故医者要达到手法娴熟轻巧。
具体操作如下:(1)速刺法:进针时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无名指顶住针身,针具靠在押手指甲缘,在进针时切按稍重,右手运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压刺入皮下,而后将针缓慢插入或稍带捻转,使针刺至要求的深度。
此法较多的适用于1.5寸以内的毫针。
长针进针法,可用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在押手的协同下,一压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转至一定深度。
若针头面部等皮肤浅表部或施透刺法时,可改用提捏押手法相结合的速刺法。
以上进针方法,只要定位准确,一般可以达到少痛或无痛的目的。
亦即古人云: “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
(2)缓捻法:在押手的协同配合下,用轻、慢、细的捻转并微加压力,向皮下捻入,此法常用于腹部腧穴及体质虚弱者。
总之,在进针时可根据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进针术式,但两手的协同作用很重要。
古人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确为经验之谈。
1.2行针法———多种术式务求得气进针后再施以一定手法,称为行针。
行针技术是针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提插法和捻转法又是行针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这与针刺得气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1)提插法: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均匀上下提插,待针下有沉紧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
催令气至,这是一种激发气至(或气至病所)的常用方法。
行补泻法时,在进针得气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提重插轻为泻。
(2)捻转法:进针后拇食两指均匀捻转,以催气至,或结合提插作上下捻转,以加速得气。
在应用补泻手法时,拇指向前力量增强,食指后退用力稍轻为补。
提壶揭盖法针灸用法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提壶揭盖法针灸用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在中医针灸疗法中,提壶揭盖法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手法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应用和不断发展,已成为现代针灸治疗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提壶揭盖法通过运用特定的针具和手法,在穴位上施加一定程度的刺激,以调节人体功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提壶揭盖法针灸的用法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将介绍该技术的起源及历史背景。
其次,我们会详细解释提壶揭盖法针灸的定义与原理,并着重说明它在临床应用中所发挥的意义和效果。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该技术的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安全性措施。
结合一个实际案例,我们还会分享提壶揭盖法针灸在某病种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治疗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最后,我们将对提壶揭盖法针灸用法进行总结与评价,并展望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并深入探讨提壶揭盖法针灸的用法。
通过系统地概述其起源与历史背景,阐明其定义与原理,并详细描述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从而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这一疗法的特点、效果以及适用范围。
此外,我们还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分享该技术在某病种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为读者提供实际参考。
通过本文的阅读,相信读者将对提壶揭盖法针灸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并能够进一步探索其潜力和未来发展方向。
2. 提壶揭盖法针灸用法概述2.1 提壶揭盖法针灸的起源与历史背景提壶揭盖法针灸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其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
据文献记载,提壶揭盖法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之中,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提壶揭盖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保健调理。
因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特殊的手法操作,在中医学界得到了高度认可,并且深受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喜爱。
2.2 提壶揭盖法针灸的定义与原理提壶揭盖法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穴位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气血流畅、消除病邪侵袭来达到治疗效果的技术。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6种古法操作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6种古法操作烧山火、透天凉作为针灸专业的针刺手法,充满了神秘莫测的气息,掌握热补凉泻手法往往成为高手的象征。
一、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概述1.烧山火烧山火手法属于常用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热补法的代表性手法。
最早在《素问·针解》篇中记载:“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在《灵枢·终始》篇中也记载:“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可见当时已有虚实补泻和针刺取热的概念。
其后,金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的论述,成为后世热补手法的要点。
烧山火手法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
除寒之有准……皆细细搓之。
祛病准绳。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曰:“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
未效,依前法再施也。
”对烧山火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其后的历代医家虽根据各自的临床体会和经验手法各有侧重,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成》中所载针刺手法为准绳。
当前,以国家规划教材为准的经典烧山火术式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各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退回至浅层,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再将针插至深层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中的补法,出针时按压针孔。
该术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参考《金针赋》“烧山火”手法而定,但语言过于简练,对具体操作中的细节问题没有详细阐述,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使人存在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烧山火”手法的术式操作过程是必要的。
2.透天凉“透天凉”手法属于传统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凉泻法的代表性手法。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1—腧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
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
“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分刺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得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得深度、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得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得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得中间刺入、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得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得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得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得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得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得进针。
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就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与进行补泻而施行得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得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就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得语言叙述、(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得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得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得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得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得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得操作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针灸手法详解
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医疗方式,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具有很好的
效果,而针灸的手法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下面就来详解一下中医针
灸手法。
一、插针手法
1.入针法
入针法是指针向皮肤穿刺并插入的动作。
这个过程中需要掌握好针的
深度、角度和力度等。
2.出针法
出针法是指将针从皮肤中拔出的动作,需要注意拔针的速度和方向,
以及对创面的处理。
3.工夫法
工夫法是指入针后针的停留时间和操作手法,需要掌握好力度和时间,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二、取穴手法
1.定位法
定位是指通过较特殊的解剖标志,如皮肤纹理、皮下静脉等,确定针
灸穴位的方法。
2.按摩法
按摩法是指在探测定位的同时,刺激穴位,疏通气血,调节脏腑功能。
3.扎刺法
扎刺法是指手指指压穴位,用一定的力度扎入皮肤间断地进行刺激,
疏通经脉,除病强身。
三、操作手法
1.平插法
平插法是将针以平直角度插入皮下,该技法是针刺中最基本最容易掌
握的手法。
2.斜插法
斜插是指针向内侧倾斜插入,主要用在深部组织上,要注意斜度不可
过大。
3.旋转法
旋转法是将针头固定不动,而利用针柄进行旋转,疏通经络,加强刺激。
以上就是中医针灸手法的详细介绍,想要掌握好中医针灸的技巧,就需要认真学习、多加练习,并结合实际操作掌握好不同手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