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补泻手法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6种古法操作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6种古法操作烧山火、透天凉作为针灸专业的针刺手法,充满了神秘莫测的气息,掌握热补凉泻手法往往成为高手的象征。
一、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概述1.烧山火烧山火手法属于常用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热补法的代表性手法。
最早在《素问·针解》篇中记载:“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在《灵枢·终始》篇中也记载:“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可见当时已有虚实补泻和针刺取热的概念。
其后,金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的论述,成为后世热补手法的要点。
烧山火手法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
除寒之有准……皆细细搓之。
祛病准绳。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曰:“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
未效,依前法再施也。
”对烧山火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其后的历代医家虽根据各自的临床体会和经验手法各有侧重,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成》中所载针刺手法为准绳。
当前,以国家规划教材为准的经典烧山火术式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各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退回至浅层,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再将针插至深层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中的补法,出针时按压针孔。
该术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参考《金针赋》“烧山火”手法而定,但语言过于简练,对具体操作中的细节问题没有详细阐述,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使人存在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烧山火”手法的术式操作过程是必要的。
2.透天凉“透天凉”手法属于传统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凉泻法的代表性手法。
针灸的补泻原理和作用

针灸的补泻原理和作用
1. 补泻的概念
补,是指加强机体正气,提高功能的治疗原则;泻,是指减弱机体的病理因素,降低功能的治疗原则。
2.补泻针法操作
补的操作方法包括平补、补益;泻的操作方法包括泻减、消导、祛邪。
3. 补泻原理的运用
针灸治疗时,对症选择使用补或泻的针法,以调节气血、阴阳的盈亏平衡。
4.补法的作用
补法可以修复机体正气不足,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自身调节功能。
5.泻法的作用
泻法可以清除机体的病理产物,减少病理增生,控制异常激增的病理活动。
6.联合补泻应用
同一患者同时存在虚证和实证,需要合理应用补泻法,既增强正气,又祛除邪气。
7.补泻法适应证应用
补泻法必须根据每个患者的症状特点灵活运用,不能拘泥固定。
8.补泻法应配合其他疗法
补泻法常与其他疗法如艾灸、拔罐、推拿等组合应用,发挥协同功效。
9.补泻的目的在调节平衡
补泻最终目的是调节阴阳平衡,恢复机体的稳态Homeostasis。
10.补泻法的局限性
补泻法并不是治疗所有病症的灵丹妙药,需辩证施治。
针灸进针VIP及补泻手法,灸法,拔罐法

双手进針法,角度(一)运用(刺手与押手相配合)1.指切进针法: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穴位。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穴位。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穴位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其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穴位。
4.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穴位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穴位。
(二)角度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穴位。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
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
3.平刺:即横刺、沿皮刺。
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
行针手法(一)基本手法提插法:针刺一定深度后,反复上提下插。
捻转法:指将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交替旋转捻动动作的操作方法。
(二)辅助手法循法: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穴位的四周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的方法。
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柄尾部使针体震动的催气,行气手法。
刮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由拇指或食指抵住针尾,以手指指甲由上下频频刮动针柄。
摇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指轻轻摇动的手法。
飞法:拇,食,中指对持针柄,一捻一放,使针左转和右转。
当手指放开时,针颤动如飞鸟展翅,震颤法:针刺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单式补泻手法的操作(7种)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操作间时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为补法;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为补法。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
针灸的精华补泻手法

针灸的精华补泻手法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针灸手法疾徐补泻: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
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
开合补泻: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
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捻转补泻: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
另外还有很多复杂的复式手法,临床上常用的有烧山火和透天凉两种。
烧山火因可使病人局部或全身出现温热感而得名,适用于治疗麻冷顽痹等寒证。
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纵向分为天、地、人三部,将针刺入天部(上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再将针刺入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天部。
如此反复操作三次,即将针按至地部留针。
透天凉因可以使病人在局部或全身出现寒凉感而得名,适用于热证。
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应刺深度的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天部(上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地部。
如此反复三次,将针紧提至天部即可留针。
此外,临床上对于虚实不明显的病症一般采用平补平泻的方法。
本法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操作时应均匀地提插、捻转,力量速度中等,以得气为度,然后用中等速度出针。
“补泻不明,扎针不灵”是针灸学界的一句格言。
在针灸的临床治疗中,只有针对素体症状配合相应的针灸补泻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发展中几千年的精华也在于此。
针刺补泻及其补泻手法

强刺激:较大幅度和较快频率的提插、捻转
弱刺激:较小幅度和较慢频率的提插、捻转
中刺激:提插、捻转的幅度和频率适中 刺激量与针刺效应的关系 弱刺激+时间短=弱兴奋效应 弱刺激+时间长=弱抑制效应 强刺激+短时间=强兴奋效应 强刺激+长时间=强抑制效应
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
•针刺补泻是对刺激强度恰当运用
•刺激强度与针刺补泻效果有关
提插捻转的幅度和频率适中刺激量与针刺效应的关系弱刺激时间短弱兴奋效应弱刺激时间长弱抑制效应强刺激短时间强兴奋效应强刺激长时间强抑制效应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针刺补泻是对刺激强度恰当运用?刺激强度与针刺补泻效果有关?刺激强度与补泻手法有本质区别平补平泻?先泻后补补泻兼施扶正祛邪?小刺激量的针刺提插补泻?均匀用力的幅度和频率恰当并使患者感觉舒适的的捻转提插手法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本法可配合各种针刺补泻手法运用,以加强调和 阴阳、升清降浊、促使营卫气血运行通畅。
操作前应使病人之呼吸和缓均匀,逐渐加深。切 勿憋气。医生也应调息守神
开阖补泻法
针刺补泻 过程中,在出 针时是否按闭 针孔以区分补 泻的方法
补法:轻出针后, 泻法:出针时边退边 以押手迅速按针孔, 摇,摇大针孔,出针 按揉针孔片刻。 后不按压针孔或缓压 针孔。
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据
辨别虚实
证候虚实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 泻其阴而和之; 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 其阳而和之。 《灵枢 终始》
脉象虚实
虚实夹杂
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之以针,而调以甘药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审察经气
经络诊察
麻痹、厥冷、陷下、 观察(望) 感觉迟钝——虚 触摸(切) 疼痛、红肿、硬结、 感觉过敏——实
临床针灸补泻手法探析

临床针灸补泻手法探析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国内的各项事业也都取得了众多成就,其中医疗事业的发展最为突出,对于人们的生命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西医在我国逐渐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人们认知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拥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中医也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是离不开针灸的,而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病方式有着独特作用,文章就围绕针灸展开叙述,对其补泻的手法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其的了解。
标签:临床;针灸;补泻手法针灸的手法在我国的中医学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西医发展迅速的现代,人们也相当重视其作用,当前我国还存在着众多中医药大学,为中医行业培养优秀的人才,并且在传承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之上融入西方医学,这样能够不断激发中医学的活力,推动其不断发展。
针灸对于治疗人们的一些慢性病及其有效,在人们的理解中中医针灸往往是十分玄妙的事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针灸治疗也是有确切的依据在的,同时针灸补泻也是针灸当中的重要的手法,具体的补泻仍然有很多种类,希望能够增加相关人员对其的认知。
1 关于针灸的概述1.1 关于针灸的基本含义概述针灸实际上包括针法和灸法两种,通常情况下针法是指相关人员把针从一定的角度刺入到病人身体上,同时伴有捻转和提插,通过这些来对人体的特殊部位进行刺激,已达到通经活络的效果;另一方面,灸法是指将提前制作好的灸炷或灸草放置在身体的一些穴位上,同时进行烧灼、熏熨,这样就可以通过热来对一些疾病进行预防或者治疗[1]。
一般情况下,人们使用艾草来进行灸法的治疗,到现在柳条或者灯芯等也在被使用,人体总共有361个穴位,在针灸不断发展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和地域特征,并且已经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
1.2 关于针灸的基本介绍概述针灸治疗疾病是我国特有的方式,其核心就是内部的疾病由外部来医治,另外就是主要通过经络的活络和穴位的疏通来达到治病的目的,使用传统中医学进行疾病的诊治,需要经历判断病因、辨别疾病性质、确定病因的具体经脉或者穴位,然后针对并正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以通经活血、温虚补身为主[3]。
古法针灸子母补泄

古法针灸⼦母补泄 ⼀、依古法实则泻其⼦,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取⽳治疗。
⼆、如遇井⽳,则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
三、⼼包经及三焦经属相⽕。
⼦母⽳须按下述法则灵活运⽤。
1、三焦经:九⽉⼆⼗⽇⾄次年三⽉⼆⼗⼀⽇属⽕,⼦实为天井,母⽳为中渚。
三⽉⼆⼗⼆⽇⾄九⽉⼆⼗⼀⽇属⽔,⼦⽳为中渚,母⽳关冲。
2、⼼包经:九⽉⼆⼗⼆⽇⾄次年三⽉⼆⼗⼀是属⽕,⼦⽳⼤陵,母⽳中冲。
三⽉⼆⼗⼆⽇⾄九⽉⼆⼗⼀⽇属⽔,⼦⽳中冲,母⽳间使。
3、肺经:⼦⽳尺泽,母⽳太渊。
4、⼤肠经:⼦⽳⼆间,母⽳曲池。
5、胃经:⼦⽳厉竞,母⽳解溪。
6、脾经:⼦⽳商丘,母⽳⼤都。
7、⼼经:⼦⽳神门,母⽳少冲。
8、⼩肠经:⼦⽳⼩海,母⽳后溪。
9、膀胱经:⼦⽳束⾻,母⽳⾄阴。
10、肾经:⼦⽳涌泉,母⽳复溜。
11、胆经:⼦⽳阳辅,母⽳侠溪。
12、肝经:⼦⽳⾏间,母⽳曲泉。
⼦母经治疗法 ⼀、⼦母经的定义: ⼦母经按五⾏分:⽊⽕⼟⾦⽔,之相⽣顺序使⽤。
阳经⼦母经区分法: 1、胆经属⽊,⽊能⽣⽕,⼩肠经属⽕,故胆经为母经,⼩肠经为⼦经。
2、⼩肠经属⽕,胃经属⼟,⽕能⽣⼟,故⼩肠经为母经,胃经为⼦经。
3、胃经属⼟,⼤肠经属⾦,⼟能⽣⾦,故⼤肠经为⼦经,胃经为母经。
4、⼤肠经属⾦,膀胱经属⽔,⾦能⽣⽔,故⼤肠⾦为母经,膀胱经为⼦经。
5、膀胱经属⽔,胆经属⽊,⽔能⽣⽊,故膀胱经为母经,胆经为⼦经。
⼆、阴经⼦母经区分法: 1、肝经属⽊,⼼经属⽕,故肝经属母经,⼼经为⼦经。
2、⼼经属⽕,脾经属⼟,⽕能⽣⼟,故⼼经为母经,脾经为⼦经。
3、脾经属⼟,肺经属⾦,⼟能⽣⾦,故脾经为母经,肺经为⼦经。
4、肺经属⾦,肾经属⽔,⾦能⽣⽔,故肺经为母经,肾经为⼦经。
三、⼦母治疗法、祖孙⽳治疗法: 祖孙⽳就是母经的母⽳,孙⽳就是⼦经的⼦⽳,三焦经与⼼包经应按季节分⼦母⽳。
四、⼦母经治疗法可分两种: 1、⽤⼦母经的本⽳,所谓本⽳即⽳的五⾏属性,与本经的五⾏属性相同的⽳。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精品-doc】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精品-doc】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在得气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采用的相应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医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必须认真学习,加强训练。
第一节针刺补泻一(针刺补泻的概念和范畴概念: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确定的以补虚泻实为目的的两类针刺手法。
范畴:补泻原则、补泻手法、补泻效应。
(一)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正虚邪实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同理,也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治疗,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相应的方药,达到治疗目的:针灸治病,也是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补虚泻实的针刺手法,达到治疗目的。
因此,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二)针刺补泻是针对病证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凡是能扶助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补法。
凡是能疏泄邪气,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泻法。
(三)补泻手法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效应补泻手法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获得补虚泻实的临床效应。
衡量补泻效应的指标:针刺感应,脉证变化。
1(针刺感应(针刺泻法)实证:针下沉紧涩滞针下徐缓舒和。
(针刺补法)虚证:针下虚滑空虚针下徐和有力。
烧山火寒证针下热感透天凉热证针下凉感2(脉证变化通过补虚或泻实的针刺手法,脉象平和,症状缓解,寒证或热证消失。
二(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迎者逆也,随者顺也,迎随有逆顺之意。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逆经气来时而施,为泻为迎;顺经气去时而施,为补为随。
《灵枢?小针解》解释“迎随”时说:“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指出要根据经气的逆顺、盛虚来进行补泻,经气来时,经气充盛,不可用补法,只能用泻法,称为迎;经气去时,经气亏虚,不可用泻法,只能用补法,称为随。
《灵枢?终始篇》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门火衰而至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敛。
艾条灸
悬起灸
温和灸
慢性病
雀啄灸
急性病
回旋灸
急性病
实按灸
太乙神针
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
雷火神针
温和灸
温灸器灸
灯火灸
适于各科病证治疗。
天灸
白芥子灸
痰饮咳喘,胸肋疼痛,反胃呕吐,中风失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损伤等
蒜泥灸
捣敷足心,治霍乱转筋、泄泻暴痢、鼻血不止;敷内关治疟。
平补
平泻
补泻
针下得气后,施行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
开阖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快速出针,迅速用棉球按压针孔,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缓慢出针,摇大针孔,为泻法
疾徐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快速出针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缓慢出针为泻法
迎随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迎着经脉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斑蝥灸
银屑病、头痛、周围性面瘫、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黄疸、胃痛、小儿咳喘、痛经等疗效更务确切。
附表2-艾灸使用
附表3-电针仪使用
波形
机理
功用
疏密波
兴奋效应,增加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
出血,扭挫伤,坐骨神经痛,面瘫,肌无力,局部冻伤,气血运行障碍等。
断续波
机体不产生适应,动力作用较强,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
类型
补泻名称
操作
提
插
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为泻法。
捻
转
补
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呼吸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患者吸气的时候进针,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患者呼气的时候出针,为泻法
附表1-针灸补泻手法
分类
灸型
类型
功用
艾炷灸
直接灸
无瘢痕灸
虚寒性疾患
瘢痕灸
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间接灸
隔姜灸
因寒而致呕吐,腹痛,风寒鼻痛等
隔蒜灸
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瘰疬,肺痨及痈疡肿毒初期。
隔盐灸
伤寒阴证,吐泻并作,中风脱证
附表5-拔罐使用
拔罐类型
功用
备注
留罐法
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一般多用于风寒湿痹,腰背肩膀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中风偏枯,瘀血痹阻等
走罐法
肌肉酸痛,风湿痹痛等
闪罐法
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
刺血拔罐法
多用治热证,实证,淤血及某些皮肤病。
留针拔罐法
痿证,瘫痪等
连续波
密波
产生抑制反映
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等
疏波
兴奋作用较明显,刺激作用强
痿证和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等
附表4-三棱针使用
操作类型
功用
点刺法
急性病症,如高热,晕厥,休克,神昏等
散刺法
局部淤血,血肿,顽廯等
刺络法
急性吐泻,疼痛,中暑发热等
挑刺法
肩周炎,胃痛,失眠,支气管哮喘,颈椎综合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