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刺法

合集下载

缪刺法配合中药塌渍治疗肩手综合征

缪刺法配合中药塌渍治疗肩手综合征

缪刺法协作中药塌渍治疗肩手综合征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我国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骞涩或不语,偏身感觉特别,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要点参照中国康复讨论中心制定的标准。

(缪鸿石、朱铺连等,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华夏出版社,1996年)(1)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提升;(2)手指屈曲受限;(3)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四周血管病的证据;(4)多发生在脑血管病1~3月内。

(二)证候诊断1.气虚不运,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按之凹陷痛苦,皮色晦暗,肌肤甲错,木痛或不知痛痒,身倦乏力懒动,少气懒言,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2.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沉困,按之凹陷,皮薄色多晦暗,肢体沉重懒动,局部发凉,脱腹痞闷胀痛,泛恶欲吐,头身困重,口淡粘腻不渴,面色晦黄,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3.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按之痛苦不移,色青,局部发凉,且痛苦较甚,常在夜间加剧,遇寒凉时更甚,喜以厚衣物裹之,畏寒喜热,舌暗色紫或有瘀斑,脉沉涩。

4.阴虚热灼,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颜色发赤,自觉有灼热感,摩掌时亦有局部发热,喜接触凉物,舌质绛或有瘀斑,脉数或细涩。

(三)肩-手综合征分期(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及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1.1期(急性期):肩痛,活动受限伴同侧手(包括腕关节、手指)消失红、肿、热、痛、血流增加等血管运动性反应。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三篇:缪刺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三篇:缪刺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三篇:缪刺论(一)篇名释:1、本篇前部主论络脉发病机理、缪刺法定义、缪刺法与巨刺法区别、邪客于五经(手少阳、手阳明、足少阴、足少阳、足太阳)之络脉发病病态、缪刺之法及相关治法;2、后部特别对耳聋、齿龋、齿唇寒痛、尸厥、邪客五脏(邪客阳跷、邪客臂掌、有所堕坠及善悲、惊不乐)等典型案例之缪刺作了论述,归纳了经络相关三种刺法:经刺、缪刺、尽取血络。

因全篇主要论述缪刺,故此名篇《缪刺论》。

SW63-D0101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黄帝问道:我听过缪刺法,未能理解其内涵,什么叫缪刺法?Q0101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岐伯回答:那邪气客居身体时,必先滞留在皮毛;Q0102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滞留而不去,深入到孙脉;Q0103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滞留而不去,深入到络脉;Q0104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滞留而不去,深入到经脉;Q0105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

入内连络五脏,分散到肠胃,阴经阳经都感染,五脏就会受伤。

Q0106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

如此,则治其经焉。

这就是邪气从皮毛进入时,最终到达五脏之次序。

如此情形,就用经刺法治疗啊。

Q0107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而今邪气客居皮毛,入驻在孙脉、络脉,滞留而不去,孙络闭塞不通,无法进入经脉,流溢到大络,而生奇异的络脉病。

Q0108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

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这邪气客居大络,左边的注入右边,右边的注入左边,其上下左右与经脉关联,而分布到四肢。

邪气无恒常部位,不进入经脉之穴位,奇病之刺法定义为缪刺。

D0201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黄帝说:我想听听缪刺法,以左治右,以右治左,怎么刺?其与巨刺法,如何区别?Q0201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

王居易针灸医案:同名经对应取穴(缪刺)

王居易针灸医案:同名经对应取穴(缪刺)

王居易针灸医案:同名经对应取穴(缪刺)急性膝痛医案王某,女, 25 初诊:2013.05.14主诉:左膝痛一周。

活动过度,双膝关节疼痛,左膝疼痛尤重。

经络诊察:左足太阴经、右手太阴异常。

异常位于左阴陵。

右手太阴经尺泽段有异常,属左阴陵的同名经对应处。

选经:右手太阴经。

配穴:弹拨、针右尺泽。

效果:治疗以后疼痛立刻消失。

按语:同名经对应取穴法(缪刺的一种)为治疗经筋病的一个常用的方法。

《素问·缪刺论篇》曰:“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这指邪气入里的时候,有时候会从左侧传到右侧,或从右侧传导左侧。

不过要注意,临床上不应该随便使用缪刺,只有缪处有反应时用缪刺才能获得疗效。

《素问校释 缪刺论》又解释,“凡是各经有病的,应当刺其经,如果经脉所过之处不病,而病在络脉部位的,就应当用缪刺法”。

另,“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此意为“谓经脉之痛,深而在里,络脉之痛,支而横居”。

经脉之痛用巨刺(刺大经),络脉之痛用缪刺(刺大络),皆采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刺法。

肌腱或韧带如出现错位(出槽)而病程短,可考虑用此方法。

一般来说,疼痛的时间越短,用此方法越有效,例如1-2天之内。

三个月以下的疼痛,最多6个月的疼痛采用此方法应有效。

注意,准确的缪处有时候不在正经循行路线上,可能在络脉或筋脉上,只要找准解剖相应而有反应的点即可。

采用同名经对应取穴法时,如果未发现任何反应,就不必在该部位进行治疗,因为不会取得疗效。

参考文献:王居易《王居易针灸医案讲习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

王居易简介王居易(1937-2017),世界知名经络医学专家。

1956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国首批中医高等院校毕业生。

1962年毕业进入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工作,1983年被任命为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院长。

1986年调至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骨伤学院任针灸系主任(后合并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针灸教学工作。

【经验分享】针灸治疗痛症系列针法科普——巨刺、缪刺法

【经验分享】针灸治疗痛症系列针法科普——巨刺、缪刺法

【经验分享】针灸治疗痛症系列针法科普——巨刺、缪刺法【引言】有的时候明明生病的部位在左边,而医生却扎了右边的穴位,或者病变部位在身体后部,医生却取用身体前部的穴位,这是为什么呢?这篇文章或许能给你答案。

巨刺与缪刺,均属于古代传统针刺方法。

首见于《黄帝内经》,是指针灸取穴的时候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前病取后,后病取前,上病取下,下病取上的一种治病奇术,然而两者不尽相同。

巨刺属于古代针灸“九刺法”之一,为治经脉之法,又称为“经刺”,适用于邪气侵犯经脉,由表入里,由浅入深而入脏腑,表现为一侧肢体邪气盛,而对侧出现经脉异常,或一侧痛未已而对侧脉先病等情况。

如《素问·调经论》解释巨刺的用法:“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素问·缪刺论》则更具体地解释为:“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缪刺则针对的是邪客于络脉发生的疾病,适用于邪气从皮毛而入,留止于孙络,流连不去,致络脉闭塞不通,而邪气不能传入经脉,故流溢于大络而发生的疾病。

如《素问·缪刺论》:“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总而言之,巨刺用于病位在经之病,而缪刺用于病位在络之病。

取穴理论循行分布于人体两侧的经脉通过脏腑、任脉、督脉、带脉、交叉循行等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在一起,使两侧经气左右贯通,互相影响。

因此,当遭受邪气侵袭时,邪气客留于经脉,则会出现一侧的邪气盛,脉象可有变化,即病脉(以涩脉和弦脉为主),但其症状体征却现于对侧。

巨刺与缪刺的取穴就是建立在这种经络关系上的。

取穴方法由于左右、上下、前后的不同,取穴方法可分为左右对应取穴法、上下交叉取穴法和前后对应取穴法,上下交叉取穴法又可分为对应与不对应取穴法,如图1所示:图1:取穴方法的分类1、左右对应取穴法。

比如网球肘肱骨外上髁压痛明显,选取对侧肱骨外上髁治疗。

图2:网球肘病变部位2、上下交叉对应取穴法。

伏义九针缪刺法书集的内容

伏义九针缪刺法书集的内容

伏义九针缪刺法书集的内容
(中风、中暑、昏厥、急性热病、咽痛、头痛、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 缪刺法与巨刺法一样,也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素问•缪刺论》:“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

”。

所不同的是,巨刺的要点是刺其经,缪刺是刺其络。

一般经脉位置较深,刺经主要在于取气,故刺深而重;络脉分布较浅,刺络主要在于取血,故剌浅而轻。

刺络多取各经井穴以放血。

一、主治病症
主治中风、中暑、昏厥、急性热病、咽痛、头痛、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二、注意事项
在使用缪刺法时,还可配合患侧取穴或其它体针疗法,以提高疗效。

内容大纲:
1、伏羲九针起源
2、伏羲九针的应用
3、伏羲九针繆刺法的优势
4、繆刺法主治寎怔
5、骨关节蒺寎的治辽原理
6、骨关节寎缪刺法
7、腰椎关节寎缪刺法。

缪 刺

缪        刺

●选穴

《素问· 缪刺论》中介绍邪客六经之证之刺法后均 标注:“左取右,右取左”;《灵枢· 官针》指出: “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巨刺刺经,可选 用十四经脉穴位,病情较深,刺法上选用重刺、 深刺;缪刺针对病情较浅的疼痛疾病,需浅刺、 轻刺。而对于缪刺法部位的选取,王冰注《素 问· 缪刺论》中的选穴多为井穴,如“邪客于手少 阳之络……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邪客于足 厥阴……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




缪刺法作为《内经》中提出的一种古老的 刺法,最早出现在《灵枢· 终始》篇中: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必为缪刺 之”,《内经》其他篇中也提到了这种刺 法,如“厥病”篇中“耳鸣,取耳前动 脉……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 虽然篇中没有确切指出,其实就是运用了 缪刺的方法。《黄帝内经· 素问》将散在 《黄帝内经· 灵枢》中“热病”、“厥 病”、“杂病”等篇中的缪刺内容,予以 整理、归纳、充实,写成了“缪刺论”, 这是专门论述缪刺的文献。
●奇病


“奇病”的发生是由于悖逆了四时阴阳而生,病理 机制往往不循常规,常规治法难以治愈,必须 “权衡相夺”而使阴阳归复平衡。 奇病在《内经》中有专门的论述,具体集中在 《素问· 病能论》、《素问· 奇病论》和《素问· 大 奇论》中。《素问· 病能论》曰:“奇恒者,言奇 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 得以四时死也。”表明奇病和四时阴阳密切相关, 而《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所言“唯圣人从之,故 身无奇病”则更支持了这一观点。《素问· 玉版论》 曰:“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云。” 《素问今释》认为“阴阳反他”应为“‘阴阳反 作’,乃阴阳的反常变化,也即本篇所说的‘奇 恒事也’

郑魁山针灸临证经验:巨刺和缪剌对哪些病证有特效?(附医案)

郑魁山针灸临证经验:巨刺和缪剌对哪些病证有特效?(附医案)

郑魁山针灸临证经验:巨刺和缪剌对哪些病证有特效?(附医案)巨刺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应用于病在左而右脉病者,取经穴深刺的方法,治疗病在经、在脏腑的急性剧痛病证效果好。

缪刺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取络穴或井穴浅刺或艾灸的方法,治疗病在络或自觉疼痛,但从脉象查不出经脉、脏腑有病者效果好。

1.巨刺法治痛痹1937年1月16日,去安国县南堡村出诊,遇一宋某,男,14岁,学生,左腿剧痛昼夜不止,不能站,不能坐,不能入睡已7天。

检查发现,患者左臀部的肌肉松软消瘦,右臀部的肌肉丰满隆起,好像左臀部的肌肉抽到右臀部去了,腰骶椎亦向右侧倾斜,左腿肌肉松软萎缩,面色苍白,痛苦病容,脉弦紧。

当时针左秩边、环跳、承扶、委中、承山,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此期间疼痛虽缓解了,但起针后又疼痛如初,一日针3次,连续针3天后,病情如故。

按其脉象,右手脉弦紧,我就改用巨刺法针右侧的秩边、环跳、承扶、委中、承山,每日针1次。

针第1次后剧痛减轻,晚上即入睡;针第2次后剧痛停止,能走路又针治2次,疼痛彻底消失。

为了巩固疗效,又针了3次,不但左腿没犯病,而且腰骶椎、左臀及下肢肌肉也恢复了正常。

2.巨刺法治心绞痛1971年3月15日,在成县医院住院部会诊一苏某,男,31岁,心绞痛急性发作,心前区似刀割剧痛,放散至左肩,经用硝酸甘油和注射杜冷丁后,剧痛仍不能缓解,患者出冷汗,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脉沉细无力。

当即用巨刺法针右间使,用热补法,使温热感传到左胸。

守气3分钟后,留针15分钟,患者剧痛停止,面色恢复正常,连续3天没犯病,状如常人而出院。

3. 缪剌法治面瘫1943年3月15日,在北京东四五条遇一齐某,女,16岁,学生,左侧面瘫半天。

患者早晨起床后,发现左耳下和面部木痛,左眼不能闭合,面部肌肉下垂,口角向右歪斜,脉象正常。

当即用缪刺法针右地仓沿皮透颊车、偏历,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分钟。

每日按上述方法针1次,针到第5天病愈。

4.缪刺法治疝气1984年2月18日,在兰州兰化职工医院遇一患者冷某,女,2岁,哭啼不止,检查发现小腹右侧鼓起一包块,核桃大小、其父(外科医师)说是疝气,请我用针灸治疗,我即用艾条灸左大敦,10分钟后患儿就不哭了,小腹右侧的鼓包也消了。

缪刺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52例体会

缪刺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52例体会
外 上 髁 炎 。按 上 缪 刺 法 治 疗 6次 后 疼 痛 明 显 减 轻 , 能 活 动 功
肱骨外上髁炎 是 门诊常见 病 、 多发病 。笔者 采用 缪刺 法
治疗本病 5 2例取 得 一 定疗 效 , 报 道 如 下 。 现
改善 ,O次治疗后 疼痛 已不 明显 , 1 功能 活动基本恢 复 。再予 3 次巩 固治疗后症 状 、 体征 完全 消失 。电话 随访 至今 7月余 未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 本 组 5 例 病 例 来 自于 2 0 2 0 4年  ̄ 20 0 8年 针
反复 , 治愈 。 达 5 体 会 “ 刺 ” 法 是 根 据 《 问 ・缪 刺 论 》“ 邪 客 大 络 者 , 缪 针 素 :夫 左
灸 门诊 , 其中男 1 , 3 ; 8例 女 4例 年龄最小 2 , 4岁 最大 6 岁 ; 3 病 程最短 1 , 5d 最长 3a 。左侧发病 l 例 , 余 7 右侧 3 例 。 5 1 2 诊 断依据 . 参照 1 9 国家 中医药管 理局颁 布 的《 9 4年 中
阳陵泉 。体位 : 患者取 靠坐 位 , 健侧肘 关节 、 侧膝 关节 屈 曲 患
呈 9 。 适 置 放 。操 作 : 健 侧 阿 是 穴 对 应 点 以 1寸 毫 针 直 O舒 ①
刺, 以捻转手 法 , 得气后 以平补平泻手法持续 行针 1mi; n ②患 侧 阳陵泉穴 以 1 5寸毫针 直刺人 1 12寸 , . ~ . 以捻 转手 法 , 得 气后 , 以平补平 泻手法持续 行针 1ri。以上二 穴每隔 1 i n a 0r n a
疾 病 , 为三 部 九 候 没 有 病 脉 之 象 的疾 病 , 即 此 类 疾 病 为 未 且 亦 影 响 到人 体 经 脉 、 腑 的 痛 证 。 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诊断:痛痹。风湿性关节炎 ❖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 针点:双肩部少阳经对应点,双周阳明经对应点及
太阳经对应点。 ❖ 热补法。
膝关节痛(痛痹)
❖ 两膝关节疼痛17年。青少年时期,经常到河里洗冷水浴,致 双膝酸痛。自觉局部发冷,尤以夜间甚。病情时好时复。
❖ 检查:两膝关节外关无明显变化,疼痛点在膝部足阳明经循 行线上。苔白,脉迟缓而弦
❖ 主诉:肛裂,便后出血疼痛。坐立不安。 ❖ 检查:肛门口5点、7点处大裂口两个,小裂
口3个。苔白,脉浮数 。 ❖ 诊断:肛门裂 ❖ 治则:清热燥湿。 ❖ 针点:嘴唇处对应点,凉泻手法捻针片刻,
口及肛门处发凉,疼痛即止。一次愈。
落枕
❖ 检查:颈部疼痛,不能转动,压痛点在颈椎左侧2 寸处,局部无红肿,舌苔薄白,脉象弦紧。
经膝上五寸处; ❖ 左肘手太阳经循行线上鹰嘴处——右腘窝足太阳经
对应点(委中); ❖ 右前臂手阳明经肘下5寸——左膝足阳明经膝下5寸
处对应点; ❖ 右手腕太阳经外踝处——左足外踝足太阳经对应点;
找点方法
❖ 右手拇指本节后手太阴经线上痛——左足拇趾本节后足太阴 经对应点(太白);
❖ 左手食指末节手阳明经线痛——右足第二趾末节足阳明经对 应点(历兑);
脱肛
❖ 主诉:脱肛16年。用力过猛,劳累国度引起。 ❖ 检查:肛门5点、8点处有痔核两点,直肠因用力脱
出5厘米。苔白,脉沉细。 ❖ 诊断:脱肛见外痔。 ❖ 治则:升提阳气。 ❖ 针点:嘴唇周围对应点(人中、承浆、地仓),用
热补法捻针时,嘴唇部及肛门处均发热。捻针时肛 门处有抽动感。5次愈。
肛门裂
❖ 诊断:着痹。膝关节炎 ❖ 治则:温通经络,祛风除湿。 ❖ 针点:肘部手阳明和手太阳经对应点(均取双侧)。
用烧山火手法捻转片刻,针处感到发热,随即患部 发烧,并有微汗。间歇捻针20分钟,全身发烧。膝 部感觉舒适。
膝关节痛
❖ 两膝关节疼痛8年。卧床。双膝弯曲如弓。髋关节 变形强直。
❖ 检查:发育营养不佳,双膝强直,胯关节强直,动 则剧痛。头出汗,局部压痛。痛点在胯部足少阳经, 膝部足阳明经及太阳经处。台薄白,脉弦紧。
附近),进针后捻转片刻,痛止,留针20分 钟。一次愈。
肩关节扭伤
❖ 检查:右肩关节不能活动,动则疼痛,在肩 峰处阳明经循行线上,压痛明显,舌苔白薄, 脉沉紧。
❖ 诊断:右肩关节扭伤。 ❖ 治则:行气活血。 ❖ 针点:左股内侧足阳明经对应点。凉泻手法。
腰扭伤
❖ 检查:局部无红肿,但压痛明显。痛在腰部 正中督脉循行线上。舌苔白腻,脉象弦紧。
❖ 2、痛在右肩阳明经及太阳经处。 ❖ 治疗:左股足阳明经及太阳经对应点。 ❖ 手法:热补手法。
肩凝症
❖ 左肩关节强直,不能抬高,后展,手摸不到 左耳及项部,在肩部手少阳经、手阳明经和 手太阴经循行线上有压痛点。舌苔白腻、脉 象沉迟。
❖ 治疗:疏调气血,袪风散寒。 ❖ 针点:左股足阳明经及太阴经对应点。 ❖ 手法:热补手法捻转
治验
❖ 中风半身不遂 ❖ 针点: ❖ 1、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髀关、足三里、
阳陵泉、悬钟。阳陵泉、悬钟。 ❖ 2、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秩边、足三里、 ❖ 手法:透天凉10分钟。
肩关节炎
❖ 1、痛点在左肩关节手阳明经循行线上。 ❖ 治疗:右股前侧阳明经对应点(髀关) ❖ 手法:烧山火(袪风散寒;疏筋散寒)
肘关节痛
❖ 痛点:左肘内侧手太阴经循行线上。局部无 红肿,但压痛明显。苔白脉沉。
❖ 诊断:痛痹 ❖ 治则:温经散寒 ❖ 针点:右膝足太阴经对应点(阴陵泉) ❖ 手法:热补手法
膝关节炎
❖ 两膝关节疼痛,弯曲呈弓形7年,长期卧床,并在 气候变化时加重,经治疗无效,两腿及膝部冷麻。
❖ 检查:患部无红肿,膝关节摩擦音,膝反射减弱, 腿及膝部发冷肌肉萎缩,舌苔淡白,脉象沉迟。痛 点在膝部足阳明经及太阳经腘窝处。
❖ 左足跟痛——右手掌对应点(兑骨前1.5寸) ❖ 左足背第二趾关节处痛在足阳明经线上——
右手食指第二掌骨挠侧手阳明经对应点(合 谷);
找点方法
❖ 腰痛在2-3腰椎督脉线上——脐下任脉对应 点(气海);
❖ 胃脘部痛——背部与胃相对应点;
❖ 能对应穴位上的,针刺对应的穴位, ❖ 痛点对不在穴位上的,不必硬套穴位,取与
舒,恶心呕吐。用凉泻手法,泻其实热,故脾胃得以平衡, 邪去疼止。
直肠脱垂
❖ 主诉:脱肛6年。 ❖ 检查:营养不佳,蹲位时直肠脱出肛外5厘米。
苔白脉沉细无力。 ❖ 诊断:脱肛 ❖ 治则:提升阳气。 ❖ 针点:嘴唇周围对应点(人中、承浆、地
仓)。用热补法捻针1-2分钟,针处及肛门 部位均有热感。留针20分钟。3次愈 。
❖ 这种针刺感,对人体具有输送气血的作用, 使脏腑组织之间保持平衡,内外达到协调作 用。
找点原则
❖ 四肢部位:以脐部为轴心,上下左右交叉对 称。
❖ 右上肢——左下肢; 右下肢——左上肢; ❖ 手足交叉 同名阴经相对;手足交叉的同名阳
经相对; ❖ 内侧——内侧;外侧——外侧。 ❖ 前面——前面;后面——后面。 ❖ 腹——背;
❖ 诊断:落枕 ❖ 治则:通经活络 ❖ 针点:在下腹部任脉气海穴右侧,旁开二寸处对应
点针刺。用凉泻手法,捻转片刻,患部发凉,痛止。 颈部转动自如。留针20分钟。一次愈。
落枕
❖ 主诉:落枕三天。睡觉姿势不好,又遇冷风, 醒后颈疼,不能转动。
❖ 检查:第七颈椎处压痛明显,局部不红肿, 舌苔白薄,脉弦。
找点原则
❖ 腰痛,胃脘痛——前后对应; ❖ 前颈部——腰骶部; ❖ 后项部——耻骨上缘; ❖ 肩胛和臀部以脐为对称轴。上下左右交叉对
应。 ❖ 牙痛:督脉为界限左右对应; ❖ 口部——肛门。
找点方法
❖ 痛点所在经络、位置,上下左右交叉对应, 在对应像形交叉的同名经上取对应点。
❖ 病在前上——后下对应; ❖ 病在后上——前下对应点; ❖ 肛门——口周; ❖ 下嘴唇任脉处抽痛——肛门督脉对应点(长
❖ 诊断:痛痹。风湿性关节炎 ❖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 针点:双肘部手阳明经对应点。热补法。6次愈。 ❖ 按:患者由于寒邪侵入筋脉,双膝疼痛。用热补法针对应点,
使患部发热,并有微汗,寒湿之邪,随之而解。
胃脘痛
❖ 上腹部持续疼痛一天。前日上午突然满闷不舒,伴有恶心呕 吐,胃脘部绞痛,吐出胃容物,遂逐渐加剧。
强):
找点方法
❖ 脱肛——嘴唇周围(人中、承浆、地仓); ❖ 落枕在项后正中督脉线——耻骨联合上缘任
脉线上(曲骨、中级); ❖ 阴茎 阴道痛——6、7颈椎督脉线(大椎);
找点方法
❖ 左肩手阳明肩峰——右股足阳明(髀关、气冲) ❖ 右肩胛骨手太阳经线——左臀部足太阳经对应点点
(秩边); ❖ 左上臂内侧手太来自经肘上五寸——右股内侧足太阴❖ 左髋足少阳经线上痛——右肩手少阳经对应点(肩髎); ❖ 右膝盖足阳明经线上痛——左肘阳明经对应点(曲池); ❖ 左膝外侧腓骨小头足少阳经线痛——右肘尺骨手少阳经对应
点; ❖ 左腿肚足太阳经线上痛——右前臂手太阳经对应点(支正);
找点方法
❖ 左足外踝前下方足少阳经线痛——右手腕尺 骨外踝内侧手少阳经对应点(阳池);
肘关节炎(痛痹)
❖ 1、痛点:左肘手少阳经循行线上,曲池穴外 侧一寸处,压痛。外展时疼痛加重。舌淡台 薄白,脉象迟缓。
❖ 针点:右膝部足少阳经对应点(阳陵泉) ❖ 手法:热补法捻转。患部发热疼痛既止。
肘关节痛(着痹)
❖ 痛点:左肘关节,内侧手少阴经循行线上, 局部无红肿。台薄白,脉弦沉。
❖ 针点:右膝足少阴经对应点(阴谷) ❖ 手法:热补手法捻针。患处发热痛止。
❖ 诊断:落枕 ❖ 治则:疏调督脉经气。 ❖ 针点:下腹任脉线上对应点(中极),进针
捻转片刻,痛止。留针20分钟。一次愈。
肩关节扭伤
❖ 检查:疼点在靠近颈部手阳明经循行线上。 压痛明显,局部皮肤未见异常改变。舌苔青 紫,脉沉细。
❖ 诊断:左肩关节扭伤。 ❖ 治则:疏通经络 ❖ 针点:在右下腹部足阳明经对应点(归来穴
针处及腰部均发烧,留针20分钟。2次愈。
77
痛点相对应点针刺。否则影响疗效。
适应症
❖ 1、中风偏瘫后遗症; ❖ 2、腰痛; ❖ 3、风湿性关节炎; ❖ 4、扭伤; ❖ 5、外伤性疼痛; ❖ 6、皮肤感觉异常; ❖ 7、神经炎; ❖ 8、胃脘痛;
适应症
❖ 9、痉挛; ❖ 10、腿痛; ❖ 11、坐骨神经痛; ❖ 12、脱肛; ❖ 13、梅核气; ❖ 14、气郁胸闷; ❖ 15、手术后遗麻木症; ❖ 16、尾骨外伤痛。
缪刺法
缪巨针刺法
❖ 《内经》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 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四末,其气无常 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 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 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 巨刺之。
经络和神经均左右交叉支配
❖ 在患部交叉对应的同名经络的对应点(穴作) 进行针刺。
肩凝症
❖ 痛点左肩部手少阳经、手阳明经、手太阴经 循行线上有压痛点。舌苔白腻,脉象沉迟。
❖ 疏调气血,袪风散寒 ❖ 针点:右股部足阳明经对应点(髀关)、足
太阴经对应点,主少阳经对应点(居髎)。 ❖ 手法:热补手法捻转
肩关节周围炎
❖ 肩关节周围炎是因局部组织退行性病变,再 加外受风寒或外伤而致肩周围的经络滞塞不 通,久病则活动范围缩小而出现剧痛及肩关 节强直。用热补手法针刺,使热感传到患部, 从而驱散风寒及湿邪,达到温通经络,经络 通则不痛。寒邪既除,则功能恢复。
❖ 诊断:急性腰扭伤。 ❖ 治则:行气活血,疏通经络 ❖ 针点:下腹任脉对应点,用凉泻手法捻转,
针处及腰部均发凉,痛止。留针30分钟。一 次愈。
腰痛
❖ 主诉:因受凉腰痛8年余。不能弯腰,行走困难。 ❖ 检查:脊柱稍有变形,局部无红肿。痛在第二、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