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络_奇病和缪刺_朴镐骏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缪刺论》

《黄帝内经--缪刺论》

《黄帝内经--缪刺论》
《缪刺论》是《黄帝内经》的其中一篇文章,是中医经典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了针刺治疗在中医中的理论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阅读《缪刺论》让我对中医针灸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并深刻体悟到了中医药学的独特魅力。

在中医学中,针灸被普遍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中,相比于传统的西方医学,中医针灸更为注重整体性、独立体验性、长效性,具有非常独特的中医药学疗效。

《缪刺论》强调了针刺疗法能够刺激经络,形成气机流通,从而调整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针刺疗法还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对于预防疾病、保持健康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相比较于传统医学中的药物治疗,针灸可以说是一种更为安全、自然、有效的治疗方法。

同时,鉴于人体自身独特的生理机能,针刺疗法还能够根据病情随时进行调整,让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总之,《缪刺论》的阅读让我对中医针灸学有了更深入的了
解与认识,并且意识到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疗效和应用。

尽管中医药学理论非常深奥,但其超越了单一的分层医疗范畴,不仅是一种临床治疗手段,更是一种健康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体现,体现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重视整体健康的理念。

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人们对于健康认知的提升和健康需求的提高,中医药学将继续大放异彩,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三篇:缪刺论(三)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三篇:缪刺论(三)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三篇:缪刺论(三)Q0306不可得屈:1、《甲乙》卷五第三《缪刺》作“不得屈”;2、《太素》卷第二十三《量缪刺》作“不可得屈”;Q0306以月死生为数:据月亮盈亏而定针刺之数。

详见《缪刺论》SW63-Q0310“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

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Q0308先饮利药:《内经注评》注:“通利二便及逐下瘀血之药。

”Q0308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1、《类经》二十卷三十注:“凡堕坠者,必病在筋骨,故上伤厥阴之脉,肝主筋也,下伤少阴之络,肾主骨也。

”2、《素问悬解.缪刺论》注:“此上伤厥阴之脉,肝主筋,其志惊也,下伤少阴之络,肾主骨,其志恐也。

”3、堕坠者,必“心中澹澹大动”,此手厥阴心包经之伤也;堕坠者,“恶血在内”,肝藏血,此足厥阴肝经之伤也;堕坠者,“不得前后”,此足少阴“络膀胱”之伤也;“腹中胀满”,此手少阴“下膈、络小肠”、“行太阴、心主之后”之伤也。

Q0308不已,刺三毛上:1、《内经注评》注:“如不愈,则刺井穴大敦。

大敦穴位于大指爪毛际之上,上有少量丛毛,故称三毛上。

”2、黄元御注:“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足厥阴之大敦也。

”3、高士宗注:“刺之而病不已,更刺足大趾三毛上大敦,左右各一痏,以通厥阴之脉,见血则其病立已。

”4、堕坠之伤,伤筋动骨,气血皆乱,故“不已”当解作“不见效”,而非立得病愈。

Q0309手阳明:1、《素问悬解》卷八《缪刺论》作“手少阳”;2、《太素》卷第二十三《量缪刺》、《类经》二十卷三十《缪刺巨刺》、《甲乙》卷五《缪刺》均作“手阳明”;3、《素问直解》卷之五《缪刺论》作“手阳明”,并注:“《经脉论》云:‘手阳明之别,入耳合于宗脉’,故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

”从之。

Q0309其不时闻者:1、《素问悬解》卷八《缪刺论》注:“其不时闻者,经闭窍塞,故不可刺。

”2、《素问直解》卷之五《缪刺论》注:“其不时闻者,正气不充,不可刺也。

奇病之广大奇论

奇病之广大奇论

奇病之广大奇论《内经·素问》第四十七、四十八篇分别是《奇病论》、《大奇论》,而《大奇论》则承《奇病论》而记奇病之广、大、奇,故称《大奇论》。

又《大奇论》更是一篇难得的脉证论。

先看有关预后良好的大病、奇病。

此诸病皆从脉证论起。

肿满。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实。

如满而皆实,是为太过,当即为肿。

所谓“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

“满”,谓脏气充满也。

张志聪曰:然此论脏气实而为满,与气伤痛,形伤肿之因证不同也。

满在气,则肿在肌肉;壅在经,则随经络所循之处而为病也。

故脏气满而外壅于经络也。

张介宾曰:满,邪气壅滞而为胀满也。

此言肝肾肺经,皆能为满,若其脉实,当为浮肿,而辨如下文也。

肺雍、肝雍、肾雍。

肺主呼吸,其脉从肺系横出腋下,故肺雍而喘而胠(胁)满。

肝脉环阴器,抵小腹,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故肝雍而两胠满而不得小便。

脏气雍满,卧则神魂不安,故发惊也。

肾脉起于足下,循内踝上腨(shuàn,小腿肚。

腓者,腨也)内,属肾络膀胱,故肾雍而自脚下至少腹满。

肾主骨而寒水主气,故足胫有大小,髀䯒大而跛,变而易为偏枯。

所谓“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䯒大跛,易偏枯。

”张志聪曰:雍者,谓脏气满而外壅于经络也。

此论脏气雍于经脉,而为此诸病,与邪在三焦之不得小便,虚邪偏客于形身,而发为偏枯之因证不同也。

张介宾曰:肺居膈上,其系横出腋下,故肺雍则喘而两胠满。

雍,壅同。

胠音区,腋下胁也。

肝经之脉环阴器,布胁肋,故肝雍则两胠满而不得小便。

肝主惊骇,卧则气愈雍,故多惊也。

肾脉循内踝之后上腨,出腘内廉,上股内属肾络膀胱而上行,故肾经雍则脚下至少腹胀满也。

足胫或肿或消,是谓大小。

自髀至䯒,或为大,或为跛,或掉易无力,或偏枯不用,是皆肾经雍滞、不能营运所致。

挛瘛、惊骇。

心为火脏,火热太过,则“心脉满大(脉大),痫瘛筋挛(突然倒地抽掣拘挛)”也。

肝主筋而主血,肝脏虚寒则不能荣养于筋,故“肝脉小急(小为虚,急为寒),瘛瘈筋挛(挛瘈)”也。

黄帝内经:素问第63章 缪刺论

黄帝内经:素问第63章 缪刺论

缪刺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有一种“缪刺”,但不知道它的意义,究竟什么叫缪刺?【原文】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翻译】岐伯回答说:大凡病邪侵袭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如果逗留不去,就进入孙脉,再逗留不去,就进入络脉如还是逗留不去,就进入经脉,并向内延及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就要受伤。

这是邪气从皮毛而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

象这样,就要治疗其经穴了。

如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孙、络后,就逗留而不去,由于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得入于经脉,于是就流溢于大络中,从而生成一些异常疾病。

邪气侵入大络后,在左边的就流窜到右边,在右边的就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但只影响到络脉而不能进入经脉之中,从而随大络流布到四肢;邪气流窜无一定地方,也不能进入经脉俞穴,所以病气在右而症见于左,病气在左而症见于右,必须右痛茨左,左痛刺右,才能中邪,这种刺法就叫做“缪刺”。

【原文】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翻译】黄帝道:我想听听缪刺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道理是怎样的?它和巨刺法怎么区别?【原文】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翻译】岐伯说:邪气侵袭到经脉,如果左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右边经脉,或右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左边经脉;但也有左右相互转移的,如左边疼痛尚未好,而右边经脉已开始有病,象这样,就必须用巨刺法了。

“缪刺”浅谈

“缪刺”浅谈

“缪刺”浅谈作者:贾必燕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7年第7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缪刺的概述,缪刺病的病因,病位,刺法,缪刺的机理及临床应用情况加以阐述,以期能更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缪刺,并提出目前缪刺的认识及机理等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使缪刺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以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关键词】缪刺;临床应用1 概述《素问? 缪刺论》: “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岐伯答……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故络病者,与经脉缪处,命曰缪刺。

”这段引文从病因,病位及刺法方面论述了“缪刺”,而提到“缪刺”,就不得不提另一种刺法“巨刺”,二者近乎类同,为了阐明“缪刺”,在重点介绍“缪刺”的同时,笔者将举“巨刺”以相鉴别。

2 病因2.1 缪刺疾病的病因《素问? 缪刺论》:“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又“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 这段话大意是说,邪气侵入人体,由皮毛而入,到孙脉,到络脉,然后入经脉,最后到脏腑,也就是说病邪由浅而入深的过程。

而如今病邪感人,从皮毛到孙络,留而不去,孙络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因此流溢在大络与经脉相干的地方,病邪便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手足四末,病气无固定的处所,也没有进入经俞部分。

此是络脉为病。

应该用缪刺法以泄邪气。

2.2 巨刺疾病的病因关于“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历代医家有不同看法,朴元林[1] 认为是“左侧邪气盛,影响到右侧,右侧邪气盛影响到左侧,所以有“移易者”。

黄帝内经《缪刺论》

黄帝内经《缪刺论》

《缪刺论》缪刺论: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歧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柰何。

其与巨刺何以别之。

歧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缪刺论:帝曰:愿闻缪刺柰何,取之何如。

歧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脇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

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缪刺论: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缪刺论: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缪刺论: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缪刺论:邪客于臂掌之闲,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客于足阳蹻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素问·刺要论》原文译文要点

《素问·刺要论》原文译文要点

《素问·刺要论》原文|译文|要点《素问·刺要论》是先秦古籍,出自《黄帝内经》,作者不详。

阐述了依据疾病所在部位确定适宜的进针深度的针刺要领。

同时指出违背了这一要领,就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刺要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淅淅然寒慄。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然不去矣。

译文黄帝问道:我想了解针刺方面的要领。

岐伯回答说:疾病有在表在里的区别,刺法有浅刺深刺的不同,病在表应当浅刺,病在里应当深刺,各应到达一定的部位(疾病所在),而不能违背这一发度。

刺得太深,就会损伤内脏;刺得太浅,不仅达不到病处,而且反使在表的气血壅滞,给病邪以可乘之机。

因此,针刺深浅不当,反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使五脏功能紊乱,继而发生严重的疾病。

所以说:疾病的部位有在毫毛腠理的,有在皮肤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脉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有在髓的。

因此,该刺毫毛腠理的,不要伤及皮肤,若皮肤受伤,就会影响肺脏的正常功能,肺脏功能扰乱后,以致到秋天时,易患温疟病,发生恶寒战栗的症状。

该刺皮肤的,不要伤及肌肉,若肌肉受伤,就会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在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发生腹胀烦满,不思饮食的病症。

该刺肌肉的,不要伤及血脉,若血脉受伤,就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夏天时,易患心痛的病症该刺血脉的,不要伤及筋脉,若筋脉受伤,就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秋天时,易患热性病,发生筋脉弛缓的症状。

《古今谭概之癖嗜部》完整版原文全文

《古今谭概之癖嗜部》完整版原文全文

《癖嗜部》原文子犹曰:耳目口体之情,大致相似也。

盖自“水厄”可畏,“酪奴”不尊,而茶冤矣。

故先茶而饮以欢之,而食以充之,而寝以息之,于是乎书画金石以清其玩,吟讽讴歌以畅其怀,博奕田猎以逞其欲,花木竹石以写其趣。

迨香水杂陈,内外毕具,而坐客之谈谐其可少乎?凡此非富贵不办,而佞佛布施,正为生生世世富贵地耳。

然而天授既殊,情缘亦异,盈缩爱憎,自然之歧也。

蝍且甘带,鸱鸦嗜鼠,甲弃乙收,孰正唐、陆哭笑之是非?集《癖嗜》第九。

茶王濛好茶,人至辄饮之。

士大夫甚以为苦。

每欲住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王肃喜茗,一饮一斗,人号“漏卮。

”卢廷璧嗜茶成癖,号“茶庵”。

尝蓄元僧讵可庭茶具十事,时具衣冠拜之。

耽饮毕卓为吏部郎。

比舍郎酿酒熟,卓因醉夜至其瓮间取饮。

主者谓是盗,执而缚之,已知为吏部郎,方释焉。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

妻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过饮,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

”伶曰:“善!吾不能自禁,唯当誓鬼神耳。

便可具酒肉。

”妇从之。

伶跪而誓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仍饮酒御肉,颓然复醉。

鸿胪卿孔群好酒。

尝与亲旧书云:“今年田得七百斛秫米,不了曲糵事。

”王丞相劝使节饮,曰:“不见酒家覆瓿布,日月靡烂?”群曰:“不尔,不见糟肉乃更堪久?”杜邠饮食洪博,既饱即寝。

人谏非摄生之道。

杜曰:“君不见布袋盛米,放倒即慢?”语意同此。

郑泉字文渊,陈郡人,仕吴,官至太中大夫。

临卒,语同辈曰:“必葬我陶家之侧,庶百年之后,化而为土,幸见取为酒壶,实获我心矣!”艾子好饮,一日大饮而哕。

门人密袖猪脏置哕中,指示曰:“凡人具五脏,今公因饮而出一脏矣,其何以生?”艾子熟视,笑曰:“唐三藏尚活,况四耶?”汝南王琎取云梦石甃,泛春渠以畜酒,作金银龟鱼浮沉其中,为酌酒具。

自称“酿王”兼“曲部尚书”。

亭州李氏种菊数百本,通县莫敌。

人称为“菊帝”。

“菊帝”好对“酿王”。

善饮大司马彭公泽,善饮。

偶访郭武定勋,问侯:“今年酿若何?”郭曰:“小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中医药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9年8月第26卷第4期Aug .2009,Vol.26No.4·留学生园地·《素问·缪刺论》曰:“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这段话论述了邪气侵袭人体后的病理传变和治疗方法,要准确理解这段话,则有必要对大络、奇病和缪刺展开深入的探讨。

1大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干,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正如《灵枢·脉度》所言:“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而大络的具体内涵《内经》没有给出确切的描述。

《黄帝内经太素》[1]注解曰:“大络,十五络也。

”但十五络脉有自己的循行、主病、络穴,而且《灵枢·经脉》中十五络脉的大部分主病与《素问·缪刺论》中的病候不合,而《素问·缪刺论》中病候没有一条用络穴治疗。

所以大络究竟有什么特点,仍然有必要探讨。

《灵枢·逆顺肥瘦》和《灵枢·动输》在论述冲脉循行的时候均提到了少阴之大络,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可见少阴之大络是由深处的腹腔浅出体表,并呈离心性循行。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说明胃之大络既能加强脏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由体腔浅出体表,并有“宗气”运行其中,且根据其搏动情况可对人体的气血及其运行状况进行诊断。

《灵枢·周痹》曰:“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

”这里大络是可以目视到的,必定循行在身体浅表部位,既可能呈现“结而不通”的状态,也可能有“脉陷空者”的表现。

《灵枢·经脉》曰:“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

”这一论述表明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呈向心性循行,而脾之大络发生病变则有虚实之分。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和《灵枢·四时气》指出,三焦病腹满而胀,治疗取太阳之大络,刺委阳穴(三焦经的下合穴)。

《灵枢·刺节真邪论》论述狂证的治疗,当取足阳明及大络,但未明言所取具体部位。

综合以上《内经》中关于大络的论述,可将大络的特点归纳如下:大络既可行于体表,也可行于体内,加强脏腑表里内外的联系;大络的循行方向是双向的,既有向心性循行,也有离心性循行;大络不单运行血液,也有气循行其中,胃之大络运行宗气的状况同时具有诊断价值;大络的病变不单有局部“血结”的实证和“脉陷”的虚证,尚且有“身尽痛”或“百节尽皆纵”之类的全身性虚、实证;大络循行于体表的部位可以根据病情而选择用来进行针刺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2奇病奇病在《内经》中有专门的论述,具体集中在《素问·病能论》、《素问·奇病论》和《素问·大奇论》中。

《素问·病能论》曰:“奇恒者,言奇病也。

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

”表明奇病和四时阴阳密切相关,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则更支持了这一观点。

《素问·玉版论》曰:“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云。

”《素问今释》认为“阴阳反他”应为“‘阴阳反作’,乃阴阳的反常变化,也即本篇所说的‘奇恒事也’”。

[2]何希捷等认为:1)“奇病”奇异广大,病种多,范围广。

2)“奇病”异乎寻常,病因出多端,病变更复杂。

3)“奇病”脉证乖常,复杂多变,预后较作者简介:朴镐骏(1968-),男,天津中医药大学2005级研究生,从事针灸推拿专业。

论大络、奇病和缪刺朴镐骏1,李平2(1.韩国;2.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300100)摘要:《素问·缪刺论》是《内经》中论述刺法的重要一篇,其中涉及到大络、奇病和缪刺,从病位、病机和刺法3个方面完善了对奇病的诊断和治疗。

就大络、奇病和缪刺这3个概念展开分析与探讨,以期有裨于理论认识和临床实践。

关键词:缪刺论;大络;奇病;缪刺中图分类号:R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19(2009)04-0346-023462009年8月第26卷第4期Aug.2009,Vol.26No.4天津中医药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差[3]。

所以,“奇病”的发生是由于悖逆了四时阴阳而生,病理机制往往不循常规,常规治法难以治愈,必须“权衡相夺”而使阴阳归复平衡。

3缪刺缪刺是古代针刺治病方法之一,其专论见于《素问·缪刺论》,提及缪刺治疗疾患的论述也散见于其他篇章中。

《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

”讲述以缪刺法治疗水肿,而《素问·大奇论》开篇即言:“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

”可见缪刺治疗水肿也属于某些“奇病”的治法之一,对具有全身性的水肿而言,缪刺在此时并无“左取右,右取左”的特点可言。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

”《素问·调经论》曰:“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

”这两篇中对缪刺的论述均表明缪刺的选用当根据脉象来决定,或者根据“奇邪之脉”决定,或者根据“身形有痛”而脉象正常决定,总之均是脉证不符,具有“奇病”脉证乖常的特点。

《素问·缪刺论》则专门论述了缪刺的适应证和治疗原则及方法。

“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杨上善注:“缪,异也。

”[1]说明缪刺针对的是络病,其名称之由来是因病痛部位和经脉不同处,且以特定的外显之浮络为具体操作部位。

“邪客于……之络,令人……”的关于络病的描述,则说明络病包含了脏腑病。

该篇的结语曰:“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循之,审其虚实而调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杨上善注:“数,法也”[1](在此指针刺的法则),意即采取局部放血的方法就是缪刺的治疗大法,而“左取右,右取左”只是缪刺的操作方法之一,而并非所有的缪刺都遵循“左取右,右取左”。

对于临床上病机复杂的缠绵痼疾(符合“奇病”的某些特点),在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采用“左取右,右取左”的刺络方法,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这也验证了经文所言的“不已,左取右,右取左”,但是切不可因此而将缪刺理解为单纯的“左取右,右取左”。

4结语“大络”具有“支而横者”的络脉特点之外,尚有纵行的双向循行,出入脏腑表里内外,外邪入侵人体的皮毛、孙络后,传变留滞于大络则导致气血运行出入障碍,产生各种虚实证候,外及支节,内扰脏腑,病势缠绵;由于胃之大络和胃气是脉诊的重要生理依据,因而邪留大络可致脉证乖常,加之病机错综复杂而成“奇病”。

既然奇病的发病部位责之大络,而大络又纵横上下、出入表里,故奇病“其气无常处”,治疗当采用“缪刺”,以局部刺络放血为大法,对于表现为肢体单侧的疾患,除了刺患侧络脉外,尚可“不已,左取右,右取左”。

所以大络、奇病和缪刺之间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大络是奇病的病位,奇病是和大络相关的具有某种病机和病势特征的一类疾病,而缪刺则是根据奇病发生病机而设定的刺络方法。

参考文献:[1]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42-141,372.[2]王琦.素问今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78-78.[3]何希捷,王惟衡.《素问》奇病辨析[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9(4):109-110.(收稿日期:2009-04-12)Discussion on Daluo,Qibing and Miuci theoryPIAO Gao-jun1,LI Ping2(1.Korea;2.Tianjin Nankai Hospital,Tianjin300100,China)Abstract:Suwen Miaocilun(contralateral insertion theory in plain questions)was an important article of Neijing(Internal Classic of Medicine),involving Daluo(the large collateral),Qibing(extra disease)and Miuci(contralateral insertion).It improved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xtra disease from disease location,pathogenesis and needling method.In this article,the concept of Daluo,Qibing and Miu-ci was expensively analyzed and explored,hoping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theory and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Miaocilun;Daluo;Qibing;Miuci3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