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 刺

合集下载

巨刺法与缪刺法临床应用举隅

巨刺法与缪刺法临床应用举隅

泽 处发现一怒张 的静脉, 皮肤常规消毒后, 三棱针刺 络放血, 用 并加以挤压, 至血色鲜 红而止, 然后取左侧足 临泣 , 进针后行强 刺激 2 i, ~3m n 并嘱患者慢慢活动右踩关节, 患者 自诉疼痛明
显 减 轻 。 留针 1 i , 5m n 间歇 行 针 , 针后 患者 即行 走 如 常, 日 出 次
平和 。西医诊断 :急性左肩周炎 ;中医诊断:漏肩风 。因患者
右 脉 涩 、 脉 和 缓 , 明 病 在 经 而 不 在 络 , 采 用 巨刺 法 。 术 : 左 表 应 施
再针 1次, 以加强疗效, 2次 治疗后, 经 告愈。
按 :缪 刺 , 《 问 ・ 刺 论 》 定 义 为 :“ 病 者 , 痛 与 经 素 缪 络 其
中 图 分 类 号 :R 4 . 2 53
文献标识码:B
文 章 编 号 : 1 0 —3 42 1)10 8 .l 0 55 0 (0 0 1-0 1 0
巨刺 、 缪剌为古代传统针刺方法, 为机体一侧有病 , 均 于对 侧选 取经穴治疗的方法, 即左病剌右 , 右病刺左, 交错而刺 的刺 法, 中巨刺者刺其 经, 其 缪刺 者刺其络 , 近年 来, 临床混用 两种 刺法 者较 为普遍 。为此 , 笔者通过重温 《 内经》相关理论及针 灸 临证, 加深 了对 以脉 诊指导 巨刺 与缪刺方 法的理解, 结合 现
影响, 7 d前左肩部突然疼痛, 入夜 尤甚 , 抬举不利 以致 不敢提 取重物, 自服 “ 曾 芬必得 ”等药物, 疗效不 明显 。刻诊 :肩关 节 外观无红肿, 外展约 3 。, O 上举约 4 。, 5 肩髋、肩贞、臂膈部位
压 痛 明显 , 线检 查 为 阴 性 。舌 黯 红 , x 苔薄 黄腻 , 右 弦 涩 、左 脉

略谈缪刺与巨刺

略谈缪刺与巨刺

略谈缪刺与巨刺1 缪刺与巨刺的由来缪刺与巨刺均为《内经》中的刺法,缪刺出自《灵枢·终始》,巨刺出现自《灵枢·官针》。

《灵枢》虽提到了这两种刺法,然而具体的应用,只在”官针”篇中简单的提了一下:”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至于缪刺,虽有一些病症应用范例,如”厥病”中”耳鸣,取耳前动脉......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却没有点明这就是缪刺法。

《素问》中将散在《灵枢》”热病”。

”厥病”。

”杂病”等篇中的缪刺内容,予以整理。

归纳。

充实,写成了《缪刺论》。

这是一篇专门论述缪刺及巨刺的文献,后世的针灸专著,凡提及缪刺,或全文转载,或刊录部分内容,却没有再加以阐发的。

延至今日,针灸的教科书里,刺灸法中已鲜有缪刺与巨刺的内容,这一《内经》刺法在现代针灸学里似乎已到了被摒弃的境地。

其实缪刺与巨刺在针灸临床中还在被应用着,之所以《内经》以后无有阐发,与它们的刺法名难以让人理解,及《缪刺论》不易读懂有着较大关系。

尤其是这个”缪”字,令人费解。

王冰注为”纰缪”,显然是读miù,错误的意思;史崧也注这个音。

20世纪80年代初,陈氏因对”缪”。

”巨”两字作为刺法名难以理解,推测”缪”字为”谬”字。

”巨”字为”互”字,在传抄中的笔误,这就更是以讹传讹了。

《灵枢》。

《素问》现今流行本中,包括”缪刺论”里,确有一些传抄中的错字,但”缪”。

”巨”两字,无论是《灵枢》的史崧本,《素问》的王冰注本,还是皇甫谧。

杨上善。

王焘。

林亿等所见到的其他版本,都没有发现这两个字出过错,所以这两个字不可能在传抄中出错,更不可能是明白无误表示”错刺”的”谬刺”。

考”缪”为多音字,共有6个音义,《中华大字典》”缪”字条,有一个音为”居尤切,音‘‘,释‘交错之形‘。

”《辞海》。

《辞源》。

《汉语大字典》均有音”(jiū鸠),通‘‘“,释”绞也”的音义解释,显然”交错之形”是非常形象的阐明了”左取右,右取左”这一刺法特征的。

1959年资料4 缪刺与巨刺

1959年资料4  缪刺与巨刺

经刺的部位
一、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
二、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者立已。
从缪刺论全篇治症及其应用的部位来看,络脉为病的症候群,所用缪刺部位似乎有一定的所在;同时还可以看出,缪刺论全篇包涵着缪刺之外,还有缪刺与经刺并用和别络痛点,也有单独经刺部分,因此说缪刺论全篇文章不是完全的缪刺论述。文章中也说:“治诸经 刺之所过不病;则缪刺之。”这是说凡治各经之病,当以经刺,如果经不病是邪在络,就须用缪刺。这也是灵活适合的运用方法,可是缪刺与巨刺的主要区别点尚不够明确:而缪刺论最后指出:“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这就是说,凡是针刺方法,先要诊视经脉,也就是治先从经的意思,辨其虚实而先调理,治法药物或其它疗法都可,而仍不能调理好,然后就刺经脉(经刺包括巨刺);有痛处而不是经脉为病,是病邪在于络脉,就要用缪刺,主要看皮部有血络的地方,都可取用,这样才是缪刺的方法。针灸大成,杨继洲註标幽赋中说;“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缪刺者,刺络脉也。右痛而刺左,左痛而刺右。此乃交经缪刺之理也。”又说:“巨刺与缪刺各异:巨刺者,刺经脉也,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此左痛刺右,右痛刺左,中其经也。缪刺者,刺络脉也,身形有痛,九候无病,则缪刺之,此右痛刺左,左痛刺右,中其络也。此刺法相同,但一中经,一中络之异耳。”这虽是后人的引述,或者也是体会,把缪刺与巨刺的主要区别点,作出极为简枙而明显的总结。
二、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三、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巨刺、缪刺的异同

巨刺、缪刺的异同

巨刺、缪刺的异同黄子娟;田萍;吴松【摘要】从“阴阳”以及“治病求本”的角度讨论巨刺和缪刺两种针法的治病原理;以大量相关文献为基础,并从针刺方法的概念、针刺及取穴方法、针刺工具、脉诊的表现、各自治疗的优势病种对两者进行系统的比较.最后得出对临床应用和古代针法传承大有帮助的巨刺和缪刺这两种针刺方法的异同点.【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8(034)011【总页数】3页(P67-69)【关键词】巨刺;缪刺;针灸治疗;临床运用【作者】黄子娟;田萍;吴松【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1;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湖北武汉430074;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31《黄帝内经》中首次出现巨刺和缪刺这两种针刺方法的概念,与一般的针刺方法不同,这两种现在临床中运用较少的刺法均采用的是“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治疗方式。

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云:“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说明高明的医生懂得右病治左,左病治右,交叉治疗。

古书中对这两种刺法治疗效果有高度评价,笔者以大量相关的文献为基础,整理出对两种针法异同点的理解。

1 巨刺、缪刺针法的出处1.1 巨刺的出处早在《内经》中就出现3处有关巨刺的记载。

第一处“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说的是虽然疾病的症状表现在左边,但其实疾病真正的病灶位于右边。

第二处“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曰输刺,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腧也,曰远道刺,……八曰巨刺,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刺者燔针以取痹也。

”清楚地提出了巨刺属于古代九刺法之一。

第三处“邪客于经,盛则右病,盛则左病。

亦有移易者,痛未已,右脉先病。

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此处对巨刺的临床运用范围及方法第一次有了详细的描述。

关于巨刺,历代医家对“巨”字的解释和看法有很多,形成“百家争鸣”之势,但大体上可分为3种:一者认为,巨者大也,“大经”之说,巨刺刺大经;二者认为,有长针,用长针针刺之说;三者有人认为巨也有“互”之说,巨是互的误写,左右两侧相互交叉的意思。

黄帝内经:素问第63章 缪刺论

黄帝内经:素问第63章 缪刺论

缪刺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有一种“缪刺”,但不知道它的意义,究竟什么叫缪刺?【原文】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翻译】岐伯回答说:大凡病邪侵袭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如果逗留不去,就进入孙脉,再逗留不去,就进入络脉如还是逗留不去,就进入经脉,并向内延及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就要受伤。

这是邪气从皮毛而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

象这样,就要治疗其经穴了。

如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孙、络后,就逗留而不去,由于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得入于经脉,于是就流溢于大络中,从而生成一些异常疾病。

邪气侵入大络后,在左边的就流窜到右边,在右边的就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但只影响到络脉而不能进入经脉之中,从而随大络流布到四肢;邪气流窜无一定地方,也不能进入经脉俞穴,所以病气在右而症见于左,病气在左而症见于右,必须右痛茨左,左痛刺右,才能中邪,这种刺法就叫做“缪刺”。

【原文】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翻译】黄帝道:我想听听缪刺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道理是怎样的?它和巨刺法怎么区别?【原文】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翻译】岐伯说:邪气侵袭到经脉,如果左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右边经脉,或右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左边经脉;但也有左右相互转移的,如左边疼痛尚未好,而右边经脉已开始有病,象这样,就必须用巨刺法了。

小议脉诊在巨刺与缪刺合理选择上的重要意义

小议脉诊在巨刺与缪刺合理选择上的重要意义

[ ] 张策平 , 1 窦娟 . 热证施灸 的发展概况 []新疆 中医药 ,9 7 1( ) J. 19 ,54 :
4 4 6. 7
可治热证疮 疡 毋庸 置 疑 。但 热证 疮 疡施 灸 时 亦有 所 禁 忌 。《 外科正 宗 ・ 疽灸 法 并禁 灸疮 穴 》 出 “ 有禁 灸 痈 指 又
数症 , 以参详 , 乃诸 阳之首 , 阳无 阴之 处 , 亦 头 纯 凡生 疮 肿, 俱是亢 阳极 热所 致 , 如再 加 艾 火 , 使毒 气 炽甚 , 后 随
光 明 中 医 20 0 8年 1 O月 第 2 3卷 第 1 0期
CG C O t e 0 .o 2 .0 JM M c br 0 8 V l 3 1 o 2
参 考 文 献 .
・ 16 ・ 49
家亦有用 灸治疮疡 的临床实践 , 现代 医学 研究也 证实 其
确有作 用 。灸法 通 过其 宣 通温 散 , 泄腠 理 , 开 引热 外 出 的作用达 到泻热 , 和气血 而治疗热 证疮 疡 的效 果 。灸 调
[ ] 唐松 寒 , 有 奇 . 条 灸 治疗 疖肿 [] 上海 针 灸 杂 志 ,98 ( ) 1 2 施 艾 J. 18 ,2 :9 [] 王磊 , 学斌 , 3 李 张莉 . 灸 疗 法 作 用 机 理 国 内 外 研究 进 展 [ 】 艾 J .中 国
针 灸 ,0 12 ( )575 9 20 :19 :6 ,6
然 。但 巨刺 者 , 大 经 者也 , 日 巨刺 。缪 刺 者 , 其 刺 故 刺
大络 , 异于 经 者 也 , 日缪 刺 。 皆 以 治 病 之 左 右 移 易 故
者 。“ 昆注缪 刺 日:缪 刺 者 , 病 刺右 , 吴 “ 左 右病 刺左 , 身

小议《内经》中巨刺、缪刺法的治疗范围

小议《内经》中巨刺、缪刺法的治疗范围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 7920)4 00 — 2 1 5 07 (070 — 03 0 0 以疼痛为主的疾病上的观点是有待商榷 的, 面从文 下 献角度 , 对该论题进行探讨 。 《 黄帝内经》 原文提到“ 巨刺”“ 、缪刺” 字样有 6 , 篇
巨刺 、 缪刺之名首见于《 黄帝 内经》 均为机体一侧 , 有病 , 于对侧 选取经穴治疗 的方 法。《 灵枢 ・ 官针》 指 出 :巨刺者 , “ 左取右 , 右取左 。《 ” 素问 ・ 缪刺论》 “ 日:帝 日: 闻缪刺 , 愿 以左取右, 以右取左 , 奈何?其与巨刺何 以别之?岐伯 日: 邪客于经 , 左盛则右病 , 右盛则左病。 亦有移易者 , 左痛未 已而右脉先病, 如此者, 必巨刺之 , 以中其经 , 非络脉也。络病者 , 其病与经脉缪 处 , 故命 日缪刺 。“ ” ”缪 字在《 说文解字》 缪 ” “ 字条下 云:缪 , “ 桕 之十繁也。段玉裁注 :桔 即麻也。十繁 , ” ” 犹十束 。亦 假 为谬误 字 。亦 假 为谥 法 之 穆 。 可 见 “ ” 本 义 是 ” 缪 之 “ 麻十束 ,此处 同“ ”义为缠绕 , ” 缭 , 亦有交错义… 。在 1 《 内经》 中引申为“ 左取右 , 右取左” 即理解为缠绕交错 , 之义较为妥 当。以上这段原文说明巨刺和缪刺均为左 病取右 , 右病取左 的刺法 , 但一为刺经 , 一为刺络 , 如杨 继洲所言:此刺法之相同, ” 但一中经 , 中络之异耳” 一 。 二者针刺部位有经 与络的不 同, 缪刺刺络病 , 故浅 ; 巨 刺刺经病 , 故深。黄元 御在《 素问真解 - 缪刺论》 中指 出:缪刺 , “ 即巨刺之浅者也 。可见 , ” 巨刺和缪刺的区别 在于针刺 的浅深、 病位 的深浅及 中经或中络的不同, 但 所治病证及其治疗原则却是相同的 , 因此二者具有共 同的“ 取右 , 左 右取 左 ” 的取 穴原 则 。

类经课件模板-087(共132)

类经课件模板-087(共132)

《类经》: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脉之偏盛至于四倍者,乃为关格不治之 证。若一倍二倍三倍,不过为病,而但有 轻重之分耳,故当审其致病之本末,察其 寒热脏腑而施之治也。)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 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 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 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人迎寸口, 相为表里,故上文云人迎一倍,病在足少 阳,此云寸口一倍,病在足厥阴,胆与肝 为表里也。
《类经》: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 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 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 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义见 前章。)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 痹,代则乍甚乍间。(此言人迎脉也。乍 甚乍间,即下文乍痛乍止之谓。)盛则泻 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 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 经取之,名曰经刺。
《类经》: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病在血者调之络,邪血去尽,则不殆矣。) 雷公曰∶此皆细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约 也。黄帝曰∶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 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 (约者,要也。约方约囊,其道同也。囊 满弗约则输泄而倾,方成弗约则不切于用, 盖杂则不精也。易曰∶精义入神,以致用 也。不得其精,焉能入神?有方无约,即 无神也,故曰神与弗俱。
《类经》:三十、缪刺巨刺
三十、缪刺巨刺:
(邪气自浅入深而极于五脏之次者,当治 其经。治经者,十二经穴之正刺也,尚非 缪刺之谓。)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 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 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大络者,十二经支 别之络也。病在支络,行不由经,故曰奇 邪。)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 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 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篇的结语曰:“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 循之,审其虚实而调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 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杨上善注:“数,法也”在此指针刺的法则), 意即采取局部放血的方法就是缪刺的治疗法,而 “左取右,右取左”只是缪刺的操作方法之一, 而并非所有的缪刺都遵循“左取右,右取左”。 对于临床上病机复杂的缠绵痼疾(符合“奇病” 的某些特点),在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采用 “左取右,右取左”的刺络方法,往往可以收到 意想不到的疗效,这验证了经文所言的“不已, 左取右,右取左”,但是切不可因此而将缪刺理 解为单纯的“左取右,右取左”。
《针灸大成》指出:巨刺者,刺经脉也,痛在 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左痛刺右,右痛刺左 ,刺经脉也。

《素问.汤液醪醴论》:平治于权衡,去郁陈挫, 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
《灵枢.终始第九》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 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践,躁厥者,必为缪刺之, 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灵枢.官针第七》: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其中第一段承接上下文理解,言缪刺法治疗原 则;第二段言明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践, 躁厥者,这种情况下,应缪刺之。 《素问.调经论》: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 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
●选穴

《素问· 缪刺论》中介绍邪客六经之证之刺法后均 标注:“左取右,右取左”;《灵枢· 官针》指出: “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巨刺刺经,可选 用十四经脉穴位,病情较深,刺法上选用重刺、 深刺;缪刺针对病情较浅的疼痛疾病,需浅刺、 轻刺。而对于缪刺法部位的选取,王冰注《素 问· 缪刺论》中的选穴多为井穴,如“邪客于手少 阳之络……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邪客于足 厥阴……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

后世医家多沿袭王冰注解,然亦有对此不同看法,刘瑞华 认为,该处主要是指(趾)端的络脉,其次是耳,因为耳 为络脉末端部位之一,很多络脉都入于耳。卓廉士认为, 施行缪刺应多取四肢末端或靠近末端的腧穴,这包含了井 穴而不单单是井穴。此外,《素问· 缪刺论》亦有记载缪 刺放血疗法,“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 发时止,视其病,缪刺之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 《灵枢· 终始篇》云:“久病者,邪气入深,必先调其左 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对于缪刺刺法的看法,吾师 认为临床上可选取与疼痛(病变)部位左右或(及)上下 相对应的部位(不一定是经穴)浅刺之,并采取与局部放 火针放血疗法相结合,正如《缪刺论》曰:“凡刺之数, 先视其经脉,切而循之,审其虚实而调之,有痛而经不病 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 也。”。
论大络、奇病与缪刺

大络:《灵枢· 脉度》所言“: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

络,络之别者为孙。”而大络的具体内涵《内经》没有给 出确切的描述。《黄帝内经太素》注解曰“:大络,十五 络也。”但十五络脉有自己的循行、主病、络穴,而且 《灵枢· 经脉》中十五络脉的大部分主病与《素问· 缪刺论》 中的病候不合,而《素问· 缪刺论》中病候没有一条用络 穴治疗。所以大络究竟有什么特点,仍然有必要探讨。 《内经》中关于大络的论述,可将大络的特点归纳如下: 大络既可行于体表,也可行于体内,加强脏腑表里内外的 联系;大络的循行方向是双向的,既有向心性循行,也有 离心性循行;大络不单运行血液,也有气循行其中,胃之 大络运行宗气的状况同时具有诊断价值;大络的病变不单 有局部“血结”的实证和“脉陷”的虚证,尚且有“身尽 痛”或“百节尽皆纵”之类的全身性虚、实证;大络循行 于体表的部位可以根据病情而选择用来进行针刺治疗,以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缪刺刺络特点
●刺血 ●选穴
●刺血

《素问· 缪刺论》指出:“邪客于经,左盛 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 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 中其经,非络脉也。”因此只是以“左 刺右、右刺左”定义缪刺这种刺络法, 既不能和刺激经脉的巨刺法相区别,也 更不能反应出缪刺刺络的特点

《灵枢· 经脉》指出:“诸刺络脉者,必刺 其结上,盛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 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提出了 各种刺络方法必须遵循的总体原则,就 是一定以出血为手段来排泻病邪治疗 疾病。缪刺法作为刺络法,也一定不能 例外,也是以出血为手段排泻病邪的治 法,因此缪刺就应该是一种“左刺右、 右刺左”的放血方法。而其特点就在 于放血。
●奇病


“奇病”的发生是由于悖逆了四时阴阳而生,病理 机制往往不循常规,常规治法难以治愈,必须 “权衡相夺”而使阴阳归复平衡。 奇病在《内经》中有专门的论述,具体集中在 《素问· 病能论》、《素问· 奇病论》和《素问· 大 奇论》中。《素问· 病能论》曰:“奇恒者,言奇 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 得以四时死也。”表明奇病和四时阴阳密切相关, 而《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所言“唯圣人从之,故 身无奇病”则更支持了这一观点。《素问· 玉版论》 曰:“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云。” 《素问今释》认为“阴阳反他”应为“‘阴阳反 作’,乃阴阳的反常变化,也即本篇所说的‘奇 恒事也’

再根据颜师古注“缪”为“绞”,在《辞海》 中查“绞”的含义时,发现“绞”的原意为 “用两根以上的细的细长条扭结成一根绳 索”。让人理解到了扭结绳索的动作。 《辞海》里还解释“绞”为“扭转、拧。 引申为挤压”的意思。再把“绞”的含义 加入谬刺(谬刺)之中,我们就可以理解到缪 刺所具有的刺络放血方法上的特点。即是 用绳索缠绕、捆绑、扭结人体肢体、或者 四肢指端,使其肢体血液回流受阻,局部的浅 表血管怒张,或者指端出现疲血现象;并以针 具刺激怒张的血管、或癖血的指端,同时配 合挤压等手法,充分令所刺激的部位出血的 方法。
●发病部位
《素问· 缪刺论》:“邪客于经……必巨刺 之”,“络病者……故命曰缪刺”。 即巨 刺适用于邪从外受,病情深重,用于经病。 缪刺适用于邪从外受、病情轻浅、或病变 多在皮腠的络病。
●针刺方法
虽巨刺、缪刺均为左取右、右取左,交叉 而刺,但巨刺者刺其经,缪刺者刺其络。 因其经深而络浅,故巨刺乃深刺、重刺刺 其经;缪刺乃浅刺、轻刺刺其络。 巨刺刺 经是调气,缪刺刺络则理血。 故巨刺的针 具是毫针,所刺的部位,包括全身躯干和 四肢的经穴。 而缪刺法多用锋针(三棱 针),多取有关络脉在四肢之指(趾)端 爪甲上。 其次是耳的部位,因很多络脉都 入于耳。
奇 病 VS 缪 刺

《素问· 三部九候论》曰:“其病者在奇邪, 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素问· 调经论》曰 “: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 这两篇中对缪刺的论述均表明缪刺的选用 当根据脉象来决定,或者根据“奇邪之脉” 决定,或者根据“身形有痛”而脉象正常 决定,总之均是脉证不符,具有“奇病” 脉证乖常的特点。
总结

奇病的发病部位责之大络,而大络又纵横 上下、出入表里,故奇病“其气无常处”, 治疗当采用“缪刺”,以局部刺络放血为 大法,对于表现为肢体单侧的疾患,除了 刺患侧络脉外,尚可“不已,左取右,右 取左”。所以大络、奇病和缪刺之间形成 了有机的联系,大络是奇病的病位,奇病 是和大络相关的具有某种病机和病势特征 的一类疾病,而缪刺则是根据奇病发生病 机而设定的刺络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发病原因
《素问· 缪刺论》有对缪刺相应病证的病因论述: “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 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 入舍于经脉,内连于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 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 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 留而不去,闭其经焉。 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 而生奇病也。”缪次相应病证的病因主要是邪气 客于皮毛,流注于络脉,导致络脉闭塞不通, “而生奇病”。 《素问· 缪刺论》对巨刺相应病证的病因也有论 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 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 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巨刺适用于邪气 入于经脉,导致邪气所在的一侧发生病变,而对 侧相应部位脉象出现异常的病证。




缪刺法作为《内经》中提出的一种古老的 刺法,最早出现在《灵枢· 终始》篇中: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必为缪刺 之”,《内经》其他篇中也提到了这种刺 法,如“厥病”篇中“耳鸣,取耳前动 脉……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 虽然篇中没有确切指出,其实就是运用了 缪刺的方法。《黄帝内经· 素问》将散在 《黄帝内经· 灵枢》中“热病”、“厥 病”、“杂病”等篇中的缪刺内容,予以 整理、归纳、充实,写成了“缪刺论”, 这是专门论述缪刺的文献。
巨 刺 VS 缪 刺

名义浅析
《内经》有关巨刺的论述之后,杨上善 注曰:先言巨刺也,邪气中乎经也,左箱 邪气有盛,则刺右之盛经。以刺左右大 经,故曰巨刺。巨,大也。 在经文“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谬处, 故名曰谬刺矣”之后,杨上善注云:“痛 病在于左右大络,异于经络故名谬。谬, 异也。”谬,《礼》大传:“五者一物批 缪”,注:“批谬犹错也”,此有交错的 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