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刺(缪刺)
巨刺缪刺手足三针刺治疗肩周炎70例

巨刺缪刺手足三针刺治疗肩周炎70例摘要】目的观察巨刺缪刺手足三针刺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方法对70例肩周炎患者行巨刺、缪刺及手足三针刺,刺后嘱患者带针活动肩部,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结果治愈65例,占92.85%;好转5例,占7.15%;无效0例。
结论巨刺缪刺手足三针刺治疗肩周炎操作方便、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巨刺缪刺手足三针刺肩周炎肩周炎又称漏肩风、五十肩,是临床上常见的好发于中老年人的顽固性疾病,笔者采用了巨刺缪刺手足三针刺治疗本病,通过对70例患者的观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0例肩周炎患者均来自市中心医院和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均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
其中男31例,女39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1岁,平均55.4岁;病程3月以内者18例,3~6月27例,6月以上25例。
1.2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规定的肩周炎诊断标准执行。
2、治疗方法2.1缪刺法2.1.1选穴在健侧阳陵泉下后方寻找压痛点,“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
2.1.2刺法强刺激揣定的阿是穴,留针20分钟嘱患者活动患肩至最大可能的幅度。
2.2手足三针刺患者取坐位,针灸师仔细寻查肩痛部位所在的经脉,取该经输穴,以“手足三针刺”刺,嘱患者活动肩部20分钟。
在手阳明大肠经者刺合谷、手少阳三焦经者刺中渚、手太阳小肠经者刺后溪、手太阴肺经者刺鱼际、足太阳膀胱经者(‘肩不举,腋支’[2]171)刺束骨。
每日一次。
2.3巨刺上述方法治疗7天无明显疗效者,考虑邪在经脉,采用巨刺法,患者仍取坐位,在健肩取患肩疼痛相同部位刺,得气后嘱患者活动患肩20分钟。
每日一次。
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好转: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三篇:缪刺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三篇:缪刺论(一)篇名释:1、本篇前部主论络脉发病机理、缪刺法定义、缪刺法与巨刺法区别、邪客于五经(手少阳、手阳明、足少阴、足少阳、足太阳)之络脉发病病态、缪刺之法及相关治法;2、后部特别对耳聋、齿龋、齿唇寒痛、尸厥、邪客五脏(邪客阳跷、邪客臂掌、有所堕坠及善悲、惊不乐)等典型案例之缪刺作了论述,归纳了经络相关三种刺法:经刺、缪刺、尽取血络。
因全篇主要论述缪刺,故此名篇《缪刺论》。
SW63-D0101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黄帝问道:我听过缪刺法,未能理解其内涵,什么叫缪刺法?Q0101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岐伯回答:那邪气客居身体时,必先滞留在皮毛;Q0102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滞留而不去,深入到孙脉;Q0103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滞留而不去,深入到络脉;Q0104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滞留而不去,深入到经脉;Q0105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
入内连络五脏,分散到肠胃,阴经阳经都感染,五脏就会受伤。
Q0106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
如此,则治其经焉。
这就是邪气从皮毛进入时,最终到达五脏之次序。
如此情形,就用经刺法治疗啊。
Q0107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而今邪气客居皮毛,入驻在孙脉、络脉,滞留而不去,孙络闭塞不通,无法进入经脉,流溢到大络,而生奇异的络脉病。
Q0108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
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这邪气客居大络,左边的注入右边,右边的注入左边,其上下左右与经脉关联,而分布到四肢。
邪气无恒常部位,不进入经脉之穴位,奇病之刺法定义为缪刺。
D0201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黄帝说:我想听听缪刺法,以左治右,以右治左,怎么刺?其与巨刺法,如何区别?Q0201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
巨刺、缪刺的异同

巨刺、缪刺的异同黄子娟;田萍;吴松【摘要】从“阴阳”以及“治病求本”的角度讨论巨刺和缪刺两种针法的治病原理;以大量相关文献为基础,并从针刺方法的概念、针刺及取穴方法、针刺工具、脉诊的表现、各自治疗的优势病种对两者进行系统的比较.最后得出对临床应用和古代针法传承大有帮助的巨刺和缪刺这两种针刺方法的异同点.【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8(034)011【总页数】3页(P67-69)【关键词】巨刺;缪刺;针灸治疗;临床运用【作者】黄子娟;田萍;吴松【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1;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湖北武汉430074;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31《黄帝内经》中首次出现巨刺和缪刺这两种针刺方法的概念,与一般的针刺方法不同,这两种现在临床中运用较少的刺法均采用的是“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治疗方式。
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云:“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说明高明的医生懂得右病治左,左病治右,交叉治疗。
古书中对这两种刺法治疗效果有高度评价,笔者以大量相关的文献为基础,整理出对两种针法异同点的理解。
1 巨刺、缪刺针法的出处1.1 巨刺的出处早在《内经》中就出现3处有关巨刺的记载。
第一处“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说的是虽然疾病的症状表现在左边,但其实疾病真正的病灶位于右边。
第二处“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曰输刺,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腧也,曰远道刺,……八曰巨刺,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刺者燔针以取痹也。
”清楚地提出了巨刺属于古代九刺法之一。
第三处“邪客于经,盛则右病,盛则左病。
亦有移易者,痛未已,右脉先病。
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此处对巨刺的临床运用范围及方法第一次有了详细的描述。
关于巨刺,历代医家对“巨”字的解释和看法有很多,形成“百家争鸣”之势,但大体上可分为3种:一者认为,巨者大也,“大经”之说,巨刺刺大经;二者认为,有长针,用长针针刺之说;三者有人认为巨也有“互”之说,巨是互的误写,左右两侧相互交叉的意思。
小议《内经》中巨刺、缪刺法的治疗范围

小议《内经》中巨刺、缪刺法的治疗范围
彭鑫;白鹏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
【年(卷),期】2007(023)004
【摘要】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中有关巨刺、缪刺的原文进行分析,发现巨刺、缪刺二法的治疗范围是包括眼、耳、鼻、口、唇、齿、喉等五官疾病及胸腹、二便、情志等在内的多种疾病,其治疗原理是疏通经络而达到"通则不痛",体现了中医治病"抓病机"的特点,对于临床工作有所启发.
【总页数】2页(P3-4)
【作者】彭鑫;白鹏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3
【相关文献】
1.小议《黄帝内经》中对于生命的认识 [J], 翁剑斌;陈鹏
2.治疗范围内经皮给药导致局部皮肤烫伤1例 [J], 金海燕
3.《黄帝内经》按摩治疗范围初探 [J], 柯长鸿
4.《内经》中巨刺,缪刺浅析 [J], 朴元林
5.缪刺法与巨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分析 [J], 楚海波;竹俊丽;廉全荣;董华丽;赵
高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伏义九针缪刺法书集的内容

伏义九针缪刺法书集的内容
(中风、中暑、昏厥、急性热病、咽痛、头痛、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 缪刺法与巨刺法一样,也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素问•缪刺论》:“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
”。
所不同的是,巨刺的要点是刺其经,缪刺是刺其络。
一般经脉位置较深,刺经主要在于取气,故刺深而重;络脉分布较浅,刺络主要在于取血,故剌浅而轻。
刺络多取各经井穴以放血。
一、主治病症
主治中风、中暑、昏厥、急性热病、咽痛、头痛、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二、注意事项
在使用缪刺法时,还可配合患侧取穴或其它体针疗法,以提高疗效。
内容大纲:
1、伏羲九针起源
2、伏羲九针的应用
3、伏羲九针繆刺法的优势
4、繆刺法主治寎怔
5、骨关节蒺寎的治辽原理
6、骨关节寎缪刺法
7、腰椎关节寎缪刺法。
小议脉诊在巨刺与缪刺合理选择上的重要意义

[ ] 张策平 , 1 窦娟 . 热证施灸 的发展概况 []新疆 中医药 ,9 7 1( ) J. 19 ,54 :
4 4 6. 7
可治热证疮 疡 毋庸 置 疑 。但 热证 疮 疡施 灸 时 亦有 所 禁 忌 。《 外科正 宗 ・ 疽灸 法 并禁 灸疮 穴 》 出 “ 有禁 灸 痈 指 又
数症 , 以参详 , 乃诸 阳之首 , 阳无 阴之 处 , 亦 头 纯 凡生 疮 肿, 俱是亢 阳极 热所 致 , 如再 加 艾 火 , 使毒 气 炽甚 , 后 随
光 明 中 医 20 0 8年 1 O月 第 2 3卷 第 1 0期
CG C O t e 0 .o 2 .0 JM M c br 0 8 V l 3 1 o 2
参 考 文 献 .
・ 16 ・ 49
家亦有用 灸治疮疡 的临床实践 , 现代 医学 研究也 证实 其
确有作 用 。灸法 通 过其 宣 通温 散 , 泄腠 理 , 开 引热 外 出 的作用达 到泻热 , 和气血 而治疗热 证疮 疡 的效 果 。灸 调
[ ] 唐松 寒 , 有 奇 . 条 灸 治疗 疖肿 [] 上海 针 灸 杂 志 ,98 ( ) 1 2 施 艾 J. 18 ,2 :9 [] 王磊 , 学斌 , 3 李 张莉 . 灸 疗 法 作 用 机 理 国 内 外 研究 进 展 [ 】 艾 J .中 国
针 灸 ,0 12 ( )575 9 20 :19 :6 ,6
然 。但 巨刺 者 , 大 经 者也 , 日 巨刺 。缪 刺 者 , 其 刺 故 刺
大络 , 异于 经 者 也 , 日缪 刺 。 皆 以 治 病 之 左 右 移 易 故
者 。“ 昆注缪 刺 日:缪 刺 者 , 病 刺右 , 吴 “ 左 右病 刺左 , 身
小议《内经》中巨刺、缪刺法的治疗范围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 7920)4 00 — 2 1 5 07 (070 — 03 0 0 以疼痛为主的疾病上的观点是有待商榷 的, 面从文 下 献角度 , 对该论题进行探讨 。 《 黄帝内经》 原文提到“ 巨刺”“ 、缪刺” 字样有 6 , 篇
巨刺 、 缪刺之名首见于《 黄帝 内经》 均为机体一侧 , 有病 , 于对侧 选取经穴治疗 的方 法。《 灵枢 ・ 官针》 指 出 :巨刺者 , “ 左取右 , 右取左 。《 ” 素问 ・ 缪刺论》 “ 日:帝 日: 闻缪刺 , 愿 以左取右, 以右取左 , 奈何?其与巨刺何 以别之?岐伯 日: 邪客于经 , 左盛则右病 , 右盛则左病。 亦有移易者 , 左痛未 已而右脉先病, 如此者, 必巨刺之 , 以中其经 , 非络脉也。络病者 , 其病与经脉缪 处 , 故命 日缪刺 。“ ” ”缪 字在《 说文解字》 缪 ” “ 字条下 云:缪 , “ 桕 之十繁也。段玉裁注 :桔 即麻也。十繁 , ” ” 犹十束 。亦 假 为谬误 字 。亦 假 为谥 法 之 穆 。 可 见 “ ” 本 义 是 ” 缪 之 “ 麻十束 ,此处 同“ ”义为缠绕 , ” 缭 , 亦有交错义… 。在 1 《 内经》 中引申为“ 左取右 , 右取左” 即理解为缠绕交错 , 之义较为妥 当。以上这段原文说明巨刺和缪刺均为左 病取右 , 右病取左 的刺法 , 但一为刺经 , 一为刺络 , 如杨 继洲所言:此刺法之相同, ” 但一中经 , 中络之异耳” 一 。 二者针刺部位有经 与络的不 同, 缪刺刺络病 , 故浅 ; 巨 刺刺经病 , 故深。黄元 御在《 素问真解 - 缪刺论》 中指 出:缪刺 , “ 即巨刺之浅者也 。可见 , ” 巨刺和缪刺的区别 在于针刺 的浅深、 病位 的深浅及 中经或中络的不同, 但 所治病证及其治疗原则却是相同的 , 因此二者具有共 同的“ 取右 , 左 右取 左 ” 的取 穴原 则 。
针灸里面的“巨缪焠”刺法

针灸里面的“巨缪焠”刺法针灸里面的“巨缪焠”刺法是什么意思?1.“巨缪焠”刺法的认识《素问-调经论》云:“病在脉,调之血。
病在血,调之络。
病在气,调之卫。
病在肉,调之分肉。
病在筋,调之筋。
病在骨,调之骨。
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
病在骨,焠针药熨。
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
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
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
那巨刺、缪刺和焠刺又是什么呢?【巨刺】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素问-调经论》说:“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由于经脉在人体大都有左右交汇的腧穴,如手足三阳皆左右交会在督脉的大椎穴,足之三阴也都左右相交会在任脉的中极,关元穴,因而脉气能左右交贯,故左经有病,取右经的腧穴也能治疗;右经有病,常可取左经的腧穴而有效,这种刺法称为巨刺。
2.【缪刺】与“巨刺”相似,用于邪在于络,未传入经脉,九候的脉象没有出现病脉的病症。
其法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交叉取穴上是相同的,在适应证和方法上有区别,《素问-调经论》说:“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
”《素问-缪刺法》详论此法,并说明它与巨刺的区别:“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素问-调经论》王冰注“巨刺者,刺经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和“缪刺者,刺络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
3.【焠刺】将针烧红后刺入体表的刺法,《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用于治疗寒痹、瘰疬、阴疽等病症。
《素问-调经论》称“焠针”;唐代王冰注:“焠针,火针也”,“焠”字原是火入水,焠刺当是指烧针后再刺。
燔也是火烧的意思,《针灸大成》卷四:“火针,一名燔针。
”但《类经》张介宾注:“燔针者,盖纳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也;此言焠针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之,不但暖也,寒毒固结,非此不可”,其意指燔针是进针之后用火烧针使暖,有似后世所称的温针,焠针即火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刺(缪刺)
(041600)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
前不久一位女性因右手拇指关节屈伸时活动不灵活(不能主动伸直),关节肿胀,活动关节时产生弹响、疼痛来我诊室就医。
经检查诊断为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令患者取仰卧位在她左手拇指关节处寻找与右手拇指关节痛疼最为明显处相同的位置常规消毒,用一毫针直刺0.8寸施捻转手法并令患者自己活动右手拇指痛疼关节时,患者惊呼:不痛了,活动正常了,真是太神奇了!刚才扎针的时候,我还在想我的右手有问题你咋扎在我左手,不会是搞错了吧?!现在看来扎针确实还挺神奇……
前面采取的针刺方法属于传统针刺方法九刺之一的巨刺,又称“互刺”,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
在好多古医籍中可以看到相关表述,如《灵枢·官针》云:“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素问·调经论》又言:“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后《针灸大成》进一步讲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
”《素问•五常政大论》谓:“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
《灵枢•终始篇》言:“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素问·手足阴阳流注论》言“岐伯曰: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
以合为十二经也。
手之三阴,从胸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
络脉传注,周流不息。
故经脉者,行气血,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
”人体的经络体系就像网络一样在人体上交互错综,把身体各个部位都连接到一块,不论手足各经脉都是互相连接,气血运行“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
经脉、腧穴之间相互协同、相互依存、相互对称的深层次内在联系,经脉之气左右、上下、前后相通交贯,互注转输决定了当病邪侵袭人体通过经络既可影响局部,又可波及左右、上下引起经络气血内外、左右倾移,左盛右虚或右盛左虚。
采用巨刺法针刺健侧(或特定的某一部位、穴位)可调整机体左右、上下气血的偏盛偏衰状况,使气血流通趋于平衡统一重新回到平衡状态。
正如上海针灸名家杨永璇称所言“(巨刺是)借健侧之正气,行患侧之经气”实寓疏导平衡之意。
采取巨刺法治疗疾病尤其是对于治疗痛疼性疾病的有效性已得到了西医实验室的验证。
采取电针一侧的三阴交和阴陵泉可以使伤害性的刺激诱发另一侧的腓总神经电位中C 波受到抑制;针刺健侧穴位可以抑制患侧伤害性刺激在神经干上所能引起的冲动;针刺一侧
足三里对另一侧腓肠肌收缩呈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针刺左解溪、丘墟可使右手阳溪、阳池穴附近的痛点立即消失。
都说明巨刺使对侧相应穴位灌流液中乙酰胆碱含量有所下降(P>0.05),而不同侧组则明显增加(P<0.01)。
中枢5-羟色胺、乙酰胆碱等物质对针刺镇痛有促进作用,针刺促进乙酰胆碱的功能活动,而它通过5-羟色胺发挥镇痛作用。
等等。
综上所述,巨刺法是一种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左右两侧经络失衡,一侧经脉阻滞,气血不通而引起的肢体疼痛与活动障碍疾患。
对消除疼痛有较好疗效,对缓解痉挛、僵急,其疗效较直接刺痛处为佳。
与巨刺法相近的一种取穴针刺方法叫缪刺法,也是一种传统的针刺方法。
在《素问·缪刺论》中说:“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
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血络者尽取之。
”明确指出缪刺的部位都是刺各经的井穴和所属皮部的血络。
简单而言巨刺法刺经刺之较深,缪刺法刺络刺之肤浅,除一深一浅之不同外巨刺与缪刺的治疗机理、针刺部位的选择等其他均相同。
不论巨刺还是繆刺临床运用中对于各部位软组织闪挫伤、关节扭伤、偏头痛、落枕、肩周炎、肘关节炎,膝关节炎、膝关节疼痛、耳聋、牙痛、咽喉肿痛、周围性面瘫、脑血管病后遗症、肋间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及内脏疾患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