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透刺法
古典针法笔记

古典针法内经、难经论针法:从砭石到九针才发展成真正的针法,九针之中,以毫针为主体,应用最广。
我们所论述的针法主要是古典的毫针刺法。
灵枢-官针篇记载了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刺法。
治疗不同的病症。
阐述了针刺的部位、针刺深度,发针数量、角度以及取穴方法等。
(一)九刺:九刺是针对九类不同性质的病变所运用的九种不同刺法。
1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萦输,藏腧也”是五脏有病取有关经络肘膝以下的萦穴和腧穴以及背腧穴的方法。
如肺病取肺经的输穴太渊和背输穴肺俞。
2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是上病下取,经远道取穴的一种方法。
一般用于治疗六腑的疾病;如胃病取足三里。
3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是单独取病经的腧穴,针刺经脉所过部位中,气血瘀滞不通,有结聚现象的地方。
如瘀血、硬结、压痛等。
4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以刺血络为主,是一种浅刺体表细小络脉令其出血的方法。
现代的三菱针、皮肤针等均属络刺范围。
5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
”是针刺直达肌肉的一种方法。
用于治疗肌肉萎痹、软组织劳损等。
6大写刺:“人写刺者,刺入脓以坡针也。
”是一种切开引流,排脓泻血的刺法多用于外科疾病。
7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
”浅刺载皮毛。
古时用搀针,现多用皮肤针。
8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巨刺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使用的方法。
如右侧面瘫取左侧合谷。
9焠刺:是将针烧红后,刺入体表的一种针法。
用来治疗,寒痹、瘰疬阴虚等证。
现代的火针由此发展。
(二)十二刺:指十二种刺法,以适应十二经的病变。
1偶刺:是前后阴阳对应配穴的针法。
胸腹募穴和背腧穴相配,治疗脏腑病痛;如胃病取中脘配胃腧。
2报刺:又称复刺;是根据病人主述的特点来针刺,如针刺痛止,其后再在其他痛处下针,直至压痛点消失或疼痛点减轻。
这是一种治疗游走性疼痛的方法。
3恢刺:在病人肌肉疽急痹痛的部位进针,得气后提针至浅部,然后多向刺,再配合病人关节活动。
刺法灸法学

概论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刺法灸法学具有理论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刺法灸法学作用:①针灸感应是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针灸的临床感觉和反应,古称得气或气至。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吴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云:“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使能求愈。
”②刺法灸法影响腧穴主治作用:采用不同的刺灸方法,施以不同角度、方向、深度的针刺,实施不同的补泻手法作用于同一腧穴可产生不同的主治功用。
如常规针刺足三里可调节肠胃功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若采用化脓灸则有提高免疫力之效。
针刺泻神脉、补照海可治失眠,针刺泻照海、补申脉可治疗嗜睡。
③刺法灸法学规范了针灸临床操作技术。
砭石是最原始的医疗工具,又称针石、鑱石,最早用于切割脓疡、刺泻瘀血。
从砭石发展到九针是刺法史上的重要变革,也是刺法形成的标志。
刺法发展:①《内经》中已总结出较为完善的刺法体系,其中最重要的针刺技术是毫针的进针、行气和补泻手法。
在此法方面提到了五刺、九刺、十二刺等刺法。
②《难经》提出营卫补泻,并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调的重要性。
③元·窦汉卿·《针经指南》创立了“针刺十四法”;明·陈会·《神应经》提出“催气手法”;《金针赋》中记载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并对“烧山火”和“透天凉”作了系统论述;杨继洲·《针灸大成》集明以前针刺手法之大成,提出“刺有大小”、“大补大泻”、“平补平泻”、“下针十二法”和“下手八法”。
现存文献中关于针灸最早的记载,当属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另《脉法》、《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先秦时期的医著。
灸法形成:《灵枢·官能》提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透穴疗法

应用举例《针灸大成·玉龙歌·杨氏注解》关于透穴的运用实例如下:
印堂刺1分,左右透刺攒竹婴儿慢惊风
风池刺1.5寸,透风府穴痰饮所致的偏正头痛
合谷穴刺至劳宫偏正头痛
颊车透地仓,地仓透颊车口眼喎斜
头维沿皮透刺两额角眉棱骨痛及眩晕
瞳子髎透鱼腰两睛红肿疼痛羞明
阴陵泉透阳陵泉关节红肿疼痛
间使透支沟疟疾
液门沿皮针向后透阳池手臂红肿连手腕疼痛
列缺透太渊寒痰咳嗽
透穴针刺手法
透穴刺法:
(一)透刺同一经脉穴位
(二)向邻近经脉透刺
(三)向表里、阴阳经脉相互透刺
应用举例:
展开透穴刺法
(一)透刺同一经脉穴位
(二)向邻近经脉透刺
(三)向表里、阴阳经脉相互透刺
一、应用举例:
透穴刺法透穴刺法是继《内经》以后,毫针应用的一种新的特殊刺法。透穴刺法是用卧针沿皮刺或直立深刺,让毫针从一穴刺入,使针尖到达另一穴的部位,达到一针二穴或一针多穴的目的。
少泽穴沿皮向后刺3分乳痈
至阳针刺沿皮下刺3分黄疸
风门沿皮向外刺伤风感冒
针复溜3分,沿皮向骨下刺1寸伤寒无汗
(一)透刺同一经脉穴位
如丝竹空透刺率谷、地仓透颊车、液门透阳池、列缺透太渊等,可增强疏通本经经气的作用,提高对经脉疾病的治疗效果。
(二)向邻近经脉透刺
多为同一平面的横向透刺,如风池横透风府,曲差沿皮向外透头临泣,印堂透攒竹等,可增强疏通局部经气的作用,对改善局部症状效果明显。
强效实战针法:透穴针法讲解

强效实战针法:透穴针法讲解透穴法是用一针透多穴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使用本法可扩大刺激面以增强针刺的强度或使针刺感应易于扩散传导。
由于用穴多,方法简单疗效好,因此颇为临床医生所喜用。
1、常用针术(1)、通天针(督脉)针法: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
针感:额颅痛酸胀麻,发凉,留针15-20分钟,起针后头脑清醒眼发亮。
主治:镇痛、镇静解痉清热、可治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癫痫、癔病、精神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头晕、美尼尔氏症、高血压、神经性头痛、感冒、脑震荡后遗症等。
(2)、二龙针(膀胱经)针法:曲差→五处→承光→通天。
主治:神经衰弱、癫痫、癔病、精神病、鼻炎、副鼻窦炎。
(3)、穿甲针针法:天井→清冷渊→消泺。
主治:抬肩障碍(肩关节周围炎)、上肢瘫痪、小儿麻痹。
(4)、强心术针法:大陵→内关→间使→郄门。
主治:心力衰竭、末梢循环衰竭、虚脱。
(5)、催眠术针法:神门→阴郄→通里→灵道。
主治:失眠、癫痫、精神病、心悸、阵发性心动过速。
(6)、川阳一针针法:仆参→昆仑→跗阳→飞扬。
主治:偏瘫、腰腿病、癫痫、腹痛、浮肿。
2、其它针术(1)、通天针对锋刺针法:前面由上星→百会,后面由强间→百会,二针交锋相对。
主治:顽固性头痛、通天针所不能止痛者。
(2)、百会十字刺针法:前面由前顶→百会,后面由强间→百会,二侧由正营→百会。
主治:各种脑病。
(3)、过梁针针法:以粗针横贯脊柱二侧,相对应之募穴,患者侧卧,胸膝位(腰穿姿势)。
手法:划好标记(内脏病取相应募穴、腿腰痛取肾募、肥大性脊柱炎取相应募穴)。
助手以二拇指、食指在穴位上下顺脊柱捏起皮肤,以粗针横穿相对二穴,留针十分钟(露出之针尖下垫以棉球,以免针体倾斜时针尖刺痛皮肤),然后将针推至中心段,使两端露出之针体大至相等。
二手持露出针体之两端,用力向外弹拉十余次,退针时先将针尖拉入针孔,以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出针前先以酒精棉球擦拭露出之针体以免感染)。
主治:腰腿痛、肥大性脊柱炎、脊柱骨质增生以及各种内脏病。
透穴针法临证谈[欣赏]
![透穴针法临证谈[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97b76129ad51f01dc381f1c7.png)
透穴针法临证谈[欣赏]透穴针法临证谈透穴针法临证谈更新日期:2009-12-20 点击: 李开明关键词:急性腰扭伤;偏头痛;胃下垂并慢性肠炎;针灸疗法;透穴针法透穴针法是采用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同一针作用于两个或多个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如《灵枢.官针》篇中记载:“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与后世的横针透刺颇为相似。
“恢刺者,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
这两种一针变换多个方向的刺法与后世的多向透刺法如出一辙。
另外,浮刺、输刺,与后世之斜针透刺、直针透刺也非常接近。
笔者30年来,运用透穴针法治疗各种常见病,取得满意疗效。
现介绍如下。
1 验案举要1.1 急性腰扭伤王某,男,35岁,1995年4月28日诊。
患者诊前一日负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自服云南白药、三七片等,未效。
诊时腰部疼痛剧烈,不能俯仰,转侧及下蹲时痛甚。
查无脊柱侧弯,无腰脊神经根激惹体征,唯左侧腰肌压痛明显。
此系腰肌扭伤、脉络瘀阻,治宜行气活血、散瘀定痛。
施双内关透外关法:以1.5寸毫针从内关向外关透刺,施以捻转、提插泻法,务使针后酸麻感沿手厥阴经、手少阳经向胸胁部放射。
10分钟后痛减,半小时后痛止,施法1次而愈。
按:内关为手厥阴之络穴,别走少阳,其气通于阴维;外关为手少阳之络,别走手厥阴,其气通于阳维。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互为表里,相互络属,故内关透外关一针两穴,能宣通上、中、下三焦之气机,交通阴阳之气。
气行则血行,血行则脉络通,通则不痛。
两穴同用,辄获良效。
1.2 偏头痛李某,男,71岁,1997年9月5日诊。
素患右侧偏头痛,西医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每服正天丸等止痛剂可缓解片刻,得劳及郁怒则复发。
此次头痛发作3天,服药效差。
诊时右侧头部疼痛如裂,血脉怒张,以右侧太阳穴为甚,疼痛牵引同侧面颊及额角,伴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舌红苔薄,脉弦数。
冯润身透刺针法四肢部验案举隅

表 1上肢 部 穴 位 穴 性 主 治 表
*内蒙古 自治区中蒙医医院( 10 0 002 )
20 0 8年 8月 1 4日收稿
20 0 8年第 1 2期
3 验 案例 举
2 1
得解 。据此证情 , 拟为痰 湿素 盛 , 心疲 惫 阻遏胸 阳故 发是 乘
内蒙古中医药
冯 润 身透 刺针法 四肢 部验 案举 隅
冯木 兰
关键词 : 冯润身 ; ; 透刺 针法 ; ; 验案 举隅
中图分类号 :2 5 3 R 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 0 — 9 9 2 0 )2 0 2 — 3 1 6 0 7 (0 8 1 — 0 0 0 0
治验 : 黄某某 , ,8岁 , 人。素体 盛壮 , 男 5 工 向无 小恙 , 因 争执郁愤 不平 , 卒然擘 地 昏厥 , 省人 事 , 不 喘粗 痰鸣 , 四肢 逆 冷, 急召余诊 。其家人代诉病史 , 谓素 常血压不 高 , 也无 胸痛 头痛诸症 , 急视瞳孔 , 也无异见 , 睑瞬不作 , 惟 状如 酣睡 , 未见 诸病 理反 射 , 肢体 松软 不用 、 纵 、 薄 白、 沉细 、 律 规 舌 苔 脉 节 正 , 其家人赴 医院救 治 , 欲促 皆勉 我一 试。思之 , 经云 : 阳气 “
3 1 养老透通 里案 举 : . 养老 : 穴是 手太 阳经郄 穴 , 活血 此 有
证 , 中诸透少府 , 急针 下针倾刻 , 绞痛缓解 , 唯觉周 身疲 劳 , 神
困懒言 , 片时即解。 按语 : 因气滞血 瘀 、 阳痹 阻之卒 心痛 , 凡 胸 用此 透刺 , 多
逐瘀 、 经络之 功。临床 主 治肩 背酸痛 , 痛 、 视 不 明 、 疏通 腰 日
针灸透刺常用穴位大总结!

针灸透刺常用穴位大总结!透穴针刺法是一针两穴或数穴的针刺方法。
这种针刺法的特点是刺激点少、透穴多、刺激深、刺激量大、反应效果明显。
透穴针刺法在我国古代针灸文献很少记载,是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
常用透刺穴位及应用!1、单向透刺穴位。
下肢部:(42)太白透涌泉、束骨:由太白穴向束骨穴直刺。
临床用于治疗癫狂、头痛、目眩、项强、耳聋、腰背痛、腹胀、烦满、身热等症。
(43)公孙透京骨:患者盘坐,足心相对,由公孙向京骨垂直透刺。
临床用于治疗腹痛、腹泻、颜面浮肿、呕吐、头痛项强、目赤白翳、足趾足背麻木等症。
(44)公孙透涌泉:患者足底平放或盘坐足心相对,由公孙以45°角向涌泉透刺。
临床用于治疗小儿高热惊厥、头痛目眩、腹痛腹泻、小便不利、喉痹、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45)陷谷透涌泉:患者足底平放,由陷谷穴向涌泉穴垂直透刺,酸胀感可放射至整个足背,但注意此处易出血。
临床用于治疗肠鸣腹痛、面目浮肿、小便不利、惊痫、足背肿痛等症。
(46)冲阳透涌泉:患者足底平放,由冲阳穴以15°角向涌泉穴透刺,应注意避开足背动脉。
临床用于治疗中风口眼歪斜、牙痛、脘腹胀满、足痿、狂症、高热惊厥等症。
(47)然谷透涌泉:患者盘坐,足心相对,由然谷以15°角向涌泉透刺。
临床用于治疗喉痹、阳痿、阴挺、月经不调、自汗、盗汗、惊风、口噤等症。
(48)丘墟透照海:患者正坐垂足,由丘墟穴以45°角向照海穴透刺。
临床治疗月经不调、胸痹、喉痹、咽干、失眠、目翳、疝痛等症。
(49)中封透解溪、丘墟:患者正坐垂足,由丘墟向中封透刺,或由中封穴向丘墟穴透刺。
临床用于治疗遗精、五淋、便秘、寒疝、腰痛、腹痛、足踝痛、头痛目眩及一切皮肤病。
(50)昆仑透太溪:患者正坐垂足,由昆仑向太溪直刺,注意以捻转、刮针为主,慎提插以防出血。
临床用于治疗头痛、项强、肩背拘急、足跟痛、难产、霍乱吐泻、牙痛、咽肿、月经不调、喉痹、肾虚喘咳等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诊疗规范一、住院标准经急性临床药物和/或手术治疗一段时间(根据病情轻重一般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并有腰部疼痛、活动功能障碍以及神经功能障碍(如马尾神经受压),或出现严重的并发征,影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以及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1.未经手术者,腰部活动障碍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无进行性加重,不需手术治疗;2.经手术治疗后,神经功能障碍缓解,但腰部疼痛、腰部活动障碍,不能自理,不需要继续手术治疗;3.无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二、康复住院时限住院康复治疗一般不超过3个月。
如已到出院时间,仍有康复治疗价值者,或仍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征,经申请批准后可以继续住院治疗。
三、临床检查规范(一)常规检查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腰椎正侧位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含运动诱发电位)检查。
7.心、肺功能检查。
(二)选择性检查(有适应征并经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批准)1.腰椎CT或MRI适应征:腰椎间盘突出征明确,需进一步为了明确脊髓受压的情况,确定是否手术治疗以及对于预后、康复的指导。
2.肌电图检查适应征:对于神经受压患者,有利于诊断神经损害的程度;3.心肺功能检查适应征:老年患者,观察心肺功能的情况,指导康复治疗;四、临床治疗规范(一)临床常规治疗1.非手术治疗:制动、局部保暖、临床药物活血、止痛等治疗以及封闭、牵引等。
2.手术治疗:神经根压迫明显者,行椎间盘摘除术;3.对征支持治疗。
4.中医中药治疗等。
(二)常见并发征处理1.肌痉挛:去除诱因,抗痉挛药物应用、神经肌肉阻滞术,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等。
2.疼痛:消炎镇痛药物应用、神经肌肉阻滞术,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等。
3.肌萎缩:患肢主被动活动,营养药物穴位注射等;4.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运动治疗等。
5.继发性外伤:双膝关节过度负重,导致损伤等,药物、性辅助器具应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向透刺法治疗肩痹病
肩痹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中医的病名,即西医的肩周炎。
常由于感受风寒湿邪、急慢性扭挫伤、年老体虚退变所致。
常发于50岁左右中年人。
但因颈椎病而致的肩痹痛也常可见于20-40岁中青年人。
笔者2008年4月—2011年10月采用多向透刺法治疗本病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56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最小30岁,年龄最大58岁;颈椎病15例;肩周炎30例;慢性软组织扭挫伤11例;病程最长5年,病程最短半年。
临床主要表现为肩部、上臂部慢性持续性或间断性疼痛,肩部活动不同程度受限。
2.治疗方法
(1)主穴:肩贞、肩髎、肩俞、阿是穴、抬肩穴
(2)操作:各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30号,75mm毫针采用捻转进针法直刺进针,进针后针尖变换方向。
其中肩贞、肩髎穴方向为斜向前、斜向上,斜向手臂方向;肩俞穴为斜向下、斜向后和斜向肩峰方向;抬肩穴为斜向腋窝方向、斜向手臂方向;对于痛点较为集中处,可选用30号,50mm毫针在局部行“齐刺”或“傍针刺”,以加强疗效,针刺深度均较深。
(3)体位
①对于肩关节活动受限患者,通常采取坐位,先对患侧行快针强刺激,然后
嘱患者做肩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
然后取健侧卧位,予以留针。
留针过程中,可采取温针灸,也可配合用电针刺激和TDP神灯照射。
②对于仅有疼痛,无活动受限,特别是由于颈椎病所致的颈肩综合症患者,
可嘱患者俯卧位,双手枕于前额下,用75mm毫针刺入穴位,变换方向后留针。
留针过程中,也可采取温针灸或配合用电针刺激和TDP神灯照射。
③对部分症状较为轻微者,可重点针刺原发病,起针后对疼痛部位行快针,
然后嘱患者活动肩关节以缓解强刺激所致的强烈酸胀感可能带来的不适。
(3)疗程
留针25min,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疗程间隔休息5天继续下一疗程。
因本法刺激强度较大,故针感会较强,大部分患者起针后还会有遗留针感,以深层酸胀感为主,对于部分精神较为紧张、年老体弱者或初次接受针刺患者可适当减轻针感,以防止晕针。
3. 治疗效果
痊愈:肩臂痛、活动受限完全消失。
显效:
无效:
4. 体会
多向透刺法即《灵枢.官针》所记载的“十二刺”中的“恢刺”。
“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这种刺法,是专对筋肉拘急痹痛的部位四周针刺。
先从傍刺入,得气后,令病人作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
恢,有恢复其原来的活动功能的意思。
“齐刺”和也是“傍针刺”也均是“十二刺”中的重要刺法之一。
齐刺适用于范围较小而部位较深的病变,为三针集中在一个痛点而刺;而傍针刺
则是适用于范围较大而病变范围较浅的病变,先在痛点正中刺一针,上下左右再各刺一针。
对于慢性肩臂痛的患者,常是因局部感受风寒湿邪,加之平素工作生活劳倦,使手三阳经气血运行不通畅或气血亏虚而致。
且这类患者疼痛部位均较深。
四个主穴分别位于了这三条经脉偱行所过之处,深刺这四个主穴可以较好的激发深部经气,祛除风寒湿邪,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镇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目的。
当然平素患者也要加强功能锻炼,注意工作和生活时的姿势,注意保暖,适量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