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刺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55例
电针透穴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50例

( 本文校对 : 李娜
收 稿 日期 : 2 0 1 2一l 2—0 5)
电针 透 穴 法 配 合 中药外 敷 治 疗 急 性 周 围性 面瘫 5 O例
卣 彬
摘要: 目的 观察电针透穴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将9 O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 8 例和对照组 4 2例, 治 疗组采用电针透穴法配合中药外敷, 对照组单纯电针透穴法治疗, 1 0次 1疗程, 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率
9 5 . 8 3 %, 对照组7 8 . 5 %; 治疗组后遗症出现率 0 %, 对照组 1 1 . 9 1 %, 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 0 1 ) 。结论 电针透穴法配合
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电针透穴法治疗。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透穴法; 电针疗法; 中药外敷
光 明 中医 2 0 1 3年 6月 第 2 8卷 第 6期
C J G MC M J u n e 2 0 1 3 . V o l 2 8 . 6
・1 2 0 3・
病 中医辨证 应属 虚实 夹杂 , 既 有 肾虚之 本 , 又有 气血 不 通 之标 。针灸 治疗 原 则 则 应 虚 实并 治 、 标本 兼 顾 。又
显 著差 异 ( P> 0 . 0 5 ) 。
急, 常 于数小 时 或 1~ 2天 内达 到 高 峰 , 病 初 多 有 耳后 疼痛 或下 颌 角痛 。 主要 症 状 为 一 侧 面 部表 情 肌 瘫 痪 , 额纹 消 失 , 不 能皱 眉 , 眼裂 闭合 不全 , 患侧 鼻 唇沟 变浅 、 口角下 垂 , 露齿 时歪 向健 侧 , 鼓 气 或 吹 口哨 时漏 气 , 咀 嚼 食物 时易 滞 留于病 侧 齿 颊 之 间 , 系 因 口轮 匝 肌 及 颊 肌 瘫痪 所 致 。 少 数 患 者 还 可 出现 患侧 味 觉 减 退 或 丧 失 。周 围性 面瘫 作 为 针灸 科 的主 要 病 种 之 一 , 针 灸 在 临 床上 治疗 该病 效 果 确 切 , 并 为 患 者 所 广泛 接 受 。但 据 有关 资料 显示 , 该 病 由于 治疗 方 法 不 当或 因延 误 最
透针刺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29例

4 体 会
果与年龄、 病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年
周 围性面瘫 属于 中医 ‘ ‘ 吊悬 龄越小越容易治愈 , 病程越短越容 风” 口僻” 或“ 范畴。《 内经》 :足 易治愈 , 云 “ 这可能与机体正气的盛衰
以患 侧 阳 白、 鱼腰 、 四 阳明之筋 …・ ,其病……卒 口 , 有 关 。 “ 僻
经穴为主 , 配合 于太 阳、 阳经穴 少 为辅 , 经 取穴进 行 治疗 。 目的在 循
于激发 面 部 阳明经 络之 气 , 祛瘀 通
络, 气血痹阻 , 面部足 阳明经筋失 31 疗 效标准 ( . 自拟 ) 临床治 络 , 进 气 血运 行 , 运 脾 胃 以培 促 健 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畅顺 , 营卫和 调 , 络 充 盈 , 肉经 筋 得 到 充 足 脉 肌 的滋养 , 颊筋 自利 , 侧消。 日 腓 本文 结果说明 : 治疗手法采用两穴透刺
白、 颊车、 迎香 、 地仓为主穴。额纹 急者 目不合 , 热则筋纵 , 目不开 , 颊
消失者阳白透鱼腰 , 眼不能闭合者 筋有寒 , 则急引颊 移 口; 热则筋 参 考 文献 有
1 3 0 2 迎香透四白,口角歪斜 ,存食 、 漏 弛纵缓 , 不胜收故僻 。 可见本病多 []贝政 平 . 0个 内科疾 病诊 断 标 准 ” [ . : 出版社 ,981. M] 北京 科学 19 : 4 气、 漏水者颊车透地仓。若鼻 中沟 由于素体虚弱禀赋不足 , 或后天脾 透针加电针治疗周围性 面瘫 歪 加人 中, 颊唇沟歪加承浆 , 耳后 胃受损 , 运化失权 , 气血生化乏源, []王扶盛. 2 2 例 [] 针灸 临床 杂志 ,011 2 J. 20 ,7 疼痛加翳风。配穴 :健侧风池 、 合 气衰血少 , 营卫不调 , 腠理疏松 , 脉 ( )2 . 3 :1 谷 、 三里 。 足 络空虚 , 加之起居不慎 , 风热风寒 (0 8 0 - 3收稿/ 20-60 编辑 王庆高 )
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常用穴组探析

交会穴 ,颧骼 透迎 香可祛 风镇 痉 ,清热消 肿 。下关 为足 阳
明 、少 阳之 交会穴 ,下关透颧 则可消肿止痛 ,聪耳通络 。
眼睑 下垂和 下 眼睑 上举 无力两 组 。针对上 眼睑 下垂取 攒竹
( ) 他:“ 4其 翳风者 ,手足少 阳之会”(针灸 甲乙 经) , 《 ) )
用的一种新 的特 殊刺法 。它是用卧针沿 皮刺 或直立深刺 ,让
毫针 从一穴 刺入 ,使针 尖到达 另一 穴的部位 ,达 到一针 二
穴 或 一 针 多 穴 的 目的 …。
( ) 口角歪斜 ( 3 鼻唇沟变 浅 ) :足阳 明经行于面部 ,为
多 气 多 血 之 经 ,故 取 阳 明经 穴 承 泣 、 四 白、地 仓 、颊 车 、下
・
26 ・ 0 7
翳风透 完骨可 有聪耳 通窍 ,散 内泄 热之意 ,可 以缓 解部分 患者初期 时耳 后疼痛 症状 。并 且 翳风 穴下 深层 有面神 经千
从颈乳孔 穿 出,直接 刺激 面神 经干 ,增 强面神 经肌 肉的兴 奋性 ,改 善局部 血液 循环 和营 养代谢 ,使 临床 症状得 以缓 解 。合 谷为手 阳明经 的原穴 ,云谷 穴为位 于手 阳明经 的
沟及 任脉 承浆 ,以疏 通面部 经气 、散瘀 通经活 络 ,使 气血 顺畅 、营 卫调和 、肌肉经筋得 以濡 养 ,颊筋 自利而僻得 愈。
其 中以颊 车透 地仓 或地 仓透 颊车 在 临床 使用 最广 泛 , 疗效 被临床 医家所 认可 。地 仓为手 、足 阳 明、跷脉之 交会 穴 ,可祛风止 痛 ,舒筋 活络。颊车 可祛 风清热 ,开关通络 。 现 代 医学研究 证 明 ,地仓 在 口轮匝肌 中 ,深层 有颊肌 ,布 有面 神 经颊支 ;颊车 在咬 肌 中,布有面 神 经分支 及咬肌 神 经 ,通过 强刺 激以上 两穴 ,可 以改善 面部血 液循环 ,减 轻 面部 组织 水肿 ,促进面 神 经功能 的恢 复。 四 白透迎香 ,地仓 可沟 通手 、足 阳 明经气血 ,具有 祛 风活 络 ,通经止 痛之效 。水 沟透地 仓 则可醒神 开窍 、清 热 熄风 、舒筋 活络 。太 阳透下 关可清 肝 明 目,通 络止 痛 。地 仓透 承浆可 生津 敛液 、舒筋 活络 。颧露 为手少 阳 、太 阳之
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沟、 翳风 、 对 侧 合 谷 穴 为 主 。接 通 D MT 0 1 一 ⅡA 型 电针 仪 , 用 疏 密波选 阳白、 四白、 颊车 、 承 浆 各 接 一 个 输 出 电极 , 选 同 侧 面 部 其
他 穴 位 各 接 一 输 出 电极 , 电 流 强 度 以 患 者 面 部 肌 肉 微 见 跳 动 而
3 2例 , 实 验组 给 予 头 面 穴 位 透 刺 配 合 电针 治疗 为 主 ; 对 照 纽 给 予 头 面 穴 和 体 穴 传 统 针 刺 治 疗 为 主 。结 果 两 组 患 者 治 疗 后 神 经 功
能缺损程度评分 、 面神 经 功 能 分级 较 治 疗 前 明 显 改 善 , 差异 有统 计 学 意 义 ( P< O . 0 1 ) , 但 改善程度 治疗组优 于对 照组( P< O . 0 1 ) , 且 实验 组 总 有 效 率 明 显 高 于 对 照 组 ( P<O . 0 5 ) 。结 论 针 刺 以 头 面 穴位 透 刺 配 合 电针 为 主 治疗 周 围 性 面瘫 患 者 临床 疗 效 较 传 统 针 刺
穴 取 患 侧 印堂 、 鱼腰 、 丝竹空、 攒竹、 迎香 、 耳 门、 下关 、 地仓、 水
学 院 附 属 第 二 院神 经 内科 住 院及 门诊 治疗 的符 合周 围 性 面 瘫 标 准的患者 6 4 例 ,并 按 照 随 机 数 字 表 法 中产 生 随 机 数 字 序 列 分
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 每组 3 2例 。实 验 组 男 1 7 例, 女 1 5例 , 年 龄 1 9岁 ~ 6 4岁 , 病程 ( 2 0 . 9 1 士4 . 7 1 ) d ; 对 照组 男 1 9例 , 女 1 3例 , 年龄 2 1 岁~6 7 岁, 病程( 2 0 . 3 g ±4 . 8 3 ) d 。两 组 病 例 在 年 龄 、 性 别、 病情 、 文化 程 度 等 方 面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P >0 . 0 5 ) , 具 有
透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116例

fc l aa s y u c r g lsnet n ai rl i b n t i u jc o ap y s p u n p i i
袁军利 ( 陕西省绥德县中医院,陕西 绥德,78 0 ) 10 0 中图分类号 :R 4 .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 .80(0 0 906 .1证型:I B 751 + 647 6 2 1 )0 .0 1 0 D G
较好 的疗 效 。 参考文 献 :
【】 1沈但 . 注射 疗法 的 临床应 用 [. 穴位 J 中国针 灸, 8 ,() 9 ] 1 771: 9 3
[】 明, 功. 刺 治疗周 围性 面瘫 20例 『. 2藏 郑建 针 8 J 中国针灸 , 9 , () 8 ] 1 31 6: 9 3 2
4 治疗结果 本 组 l6 中,治愈 3 ,显效 6 l例 0例 8例 ,好 转 1 6
编 号 :E 10 168 ( 回 :2 1—51) A.0 49 8 修 000 .1
CC 中医临床研究 2 1 年 V L( N . JM 00 O .) O9 2
.1 .. 6.
透 刺 配 合 穴 位 注 射 治 疗 顽 固 性 面 瘫
1 1 6例
T e t g 1 c s so fa tr r ai a e fr r co y n 1 6 e
【 摘 要 】 目的:观察 透刺 配合 穴位 注射 治 疗顽 固性 面瘫 的临床 疗效 。方法 :透刺 与 穴位 注射 氢 溴酸加 兰
他敏注射液相结合 ,治疗本病 16 1 例结果:总有效率 9. 7。提 示: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有疏通经络,促进神经 82% 功能恢复的功效 。
【 关键词 】 顽 固性 面瘫 ;透 刺疗 法 ;穴位 注射
透刺法加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45例

与阳 白穴相 对透刺 。各 穴进针得 气后均 采用平补平 泻手
法 强刺激 5秒钟 。取上 述 透刺 穴位 2 ~4 对, 接 电针 , 选
择 疏密波 型 , 逐 渐加大 电流量 , 以病 人能够耐受 的最 大强
度 为宜 , 通 电留针约半小 时 , 期 间可用 红外线灯 照射 患侧 面部 , 出针时各 穴位可 再次 用平 补 平泻 手 法强 刺 激数 秒 钟 。每 日 1 次, 1 O次为 1 个疗程 , 1 个疗 程结束后 , 休息 3
5 天, 然 后继续按 此法治疗 。
注: 与治 疗 前 比较 , △P <O . 0 5 , ▲ P<O . O l ; 与 对 照 组 治 疗 后 比较 , ■ P<O . 0 5 。
低 的复 发率 , 是抗 病 毒治 疗 停 药 指标 之 一 , 恩 替 卡 韦在 AL T复 常 、 HB V— D NA 转 阴及 肝 组 织 学 改 善方 面均 优
优势 [ 3 ] 。本次 临床 研究 运 用 中医 辨证 论 治 联合 恩 替 卡
韦抗 病 毒 治 疗 , 取 得 了很 好 的疗 效 , 治 疗 组 在 AL T 复
常、 HB e Ag转 阴 率及 HB e Ag血 清 转 换 率 均 优 于 对 照
[ 3 ] 姚光弼. 临床肝脏 病学 [ M] . 第 2版. 上海: 上海科 学技术 出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面瘫50例分析

1 1 一般资料 .
人 ,女 性 3 2人 ,年 龄 5 7 — 3岁 ,病 程 最 长 为 9 0天 ,最 5天 。
16 3 结果 ..
2 病 案 举例
痊愈 4 8例 占 9 6%,有效 1 占 2%,无效 例
降浆两穴斜 向患侧刺 2 .5寸 。乳突 ;边缘下 ( 阿是 穴 )取 穴 ,用左手拇指按下 取乳 突边 缘 至受 阻力不 能再 向下 滑落 时 ,此处是穴 。用 1 .5寸针 ,针尖 向眼睛 方 向刺 入。四 围 法 :两地仓 透 人 中、承 浆 、口唇 周 围 共 四 针 ,针 尖 互 为 接触 。
克组成 ,诸药研细末 ,一次 3克 ,一 日 3次 ,服药 后饮 酒
少 量 ,1 为 一 疗 程 。 0天 16 治 疗 结 果 .
16 1 疗效 制定 标 准 面 部 肌 肉功 能 完全 恢 复 ,症 状 消 ..
失 ,无不适感 为痊愈 ;面部肌 肉功 能基 本恢复 ,遇冷发 紧、 发麻为显效 ;面部肌 肉功 能有 所恢 复 ,但 局部 尚有 不 自主
1例 占 2 % ,总 有效 率 为 9 %。 8
12 治疗方法 取穴 , ( ) 主穴 :太 阳穴 、下 关 、地仓 、 . 1 颊 车 、合 谷 、乳 突 边 缘 ( 是 穴 ) ( ) 配 穴 : 阳 白 、鱼 阿 ; 2
腰 、攒 竹 、迎 香 、翳 风 、承 浆 、上 关 、牵 正 、 四 围法 等 。 13 穴 位 常 规 消 毒 . 地 仓 透 颊 车 ,鱼 腰 透 阳 白 ,人 中 、承
杨 其 蓉
四 川 省 大 竹 县石 桥 铺 中 心 卫 生 院 , 四川 大竹 6 5 1 311
阳白一穴三针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分析

阳白一穴三针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分析目的观察阳白一穴三针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符合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0例采用一穴三针透刺手法治疗,7次为一个疗程,一次治疗30 min,每个疗程休息1 d,共治疗3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对照组30例采用普通针刺手法治疗,7次为一个疗程,一次治疗30 min,每个疗程休息1 d,共治疗3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阳白一穴三针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
标签:周围性面瘫;阳白;一穴三针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一侧面部麻木、板滞、松弛,不能做皱眉、蹙额、露齿、鼓腮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
部分病人发病前或初起时伴有耳后乳突部疼痛。
笔者对周围性面瘫60例进行治疗,观察阳白一穴三针透刺对治疗周围性面瘫影响,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均来自2012年4月~2013年9月襄阳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
其中女性32 例,男性28例;年龄17~70岁,平均42.3岁;病程1~65 d,平均16.3 d;左侧面瘫34例,右侧面瘫2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病人,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王启才主编的《针灸治疗学》制定以下诊断标准:以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
常在睡醒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患侧不能蹙额、皱眉、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排除脑血管病变。
1.3治疗方法1.3.1治疗组患侧阳白(一穴三透)、迎香、地仓、下关、颊车,健侧合谷。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病变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 mm×40 mm的亳针进行针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刺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30例提要:目的:观察透刺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方法:30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均采取透刺法。
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及3个疗程后观察面瘫整体疗效;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及3个疗程后,测量用力闭眼后上下眼睑的距离及采用手法肌力检查方法评定肌力。
结果:55例患者中,一个疗程后有效率63.3%;两个疗程后有效率73.3%;三个疗程后有效率76.7%。
结论:透刺法对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不全有有明显改善。
关键词:顽固性周围性面瘫;透刺面神经炎是指颈乳突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产生周围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又称BELL麻痹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属”面瘫”,又称“口眼歪斜”或“口僻”.面神经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相当部分患者在局部风吹或着凉后发病,因而认为可能由此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有些患者在急性鼻咽部感染后起病.中医认为,面瘫的发生是由于经脉空虚,风寒热邪乘虚侵袭,经络气血阻滞,导致筋脉失养,弛缓不收而发病.对于面瘫的治疗,中医针灸是一种特色的治疗方法,笔者自2016年6月在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学习期间,积极配合临床指导老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与实践相结合,在对30例面瘫患者的治疗上,以针刺透刺为主,透刺法对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不全有明显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30例患者中,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65岁,平均(34.76±15.72);病程最短30天,最长90天,平均(55.05±13.88)。
其中风寒证5例,风热证7例,气血亏虚18例;其中部分患者在其他地方诊治无效而来本院.本组均属单例发病,排除格林一巴利综合征、中耳炎、腮腺炎、肿瘤、下颌化脓性淋巴结炎、颅后窝的肿瘤或脑膜炎以及脑干血管病等引起的周围性及中枢性面瘫。
1.2诊断标准. 采用《神经病学》[2]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诊断。
本组病例为急性起病,部分患者因多种原因慢性迁延,症状可持续一月甚至数月乃至数年,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完全或不完全瘫痪,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口唇向健侧偏斜,不能皱额、蹙眉、闭气、鼓腮、示齿,可有耳后乳突区压痛,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丧失,听觉过敏等.2. 病情分析2.130例患者中,属风寒袭络型者5例,占16.7%;风热袭络者7例,占23.3%;气血亏虚者18例,占60%。
2.2 辨证分型:采用《针灸治疗学》[4]面瘫分型。
本病多由于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迟缓不收而发病。
一般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皱眉、蹙额、示齿、鼓腮,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进食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少数病人可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丧失,听觉过敏等.2.2.1 风寒型: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2.2 风热型: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2.3 气血亏虚型: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肢体困倦乏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
3 治疗方法参照《针灸治疗学》[4]中的面瘫治疗方法。
3.1 针刺治疗3.1.1 针刺选穴:遵循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及经外取穴相结合的原则,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
主穴:太阳透颊车四白透目内眦四白透目外眦地仓透颊车攒竹透睛明(均患侧)随证配穴:迎香、下关、地仓(均患侧),颧髎、风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均双侧);耸鼻不能或无力取迎香透睛明;听觉障碍翳风、听会;偏头痛取完骨或风池;眼睑闭合不全伴目干无泪者加照海、申脉。
3.1.2 操作方法:针具、穴位常规消毒,选用30号2~3寸不锈钢毫针;穴位以上述针刺选穴中的主穴及随证配穴为主。
3寸针从太阳穴进针,经过颧弓下方透向颊车穴;余穴均1.5寸针针刺,四白穴针尖方向刺向目内、外眦,攒竹穴针尖方向刺向睛明穴,迎香穴、下关穴、颧髎穴直刺合谷、风池、阳陵泉、足三里、太冲、解溪、行间、照海、申脉常规针刺法。
十二岁以下患儿太阳透颊车选取2寸针,余穴采用一寸针。
手法: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加G6805电针治疗仪:选用疏密波,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宜,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2~4个疗程;电针穴位组一般以太阳阳白颊车地仓为主,可酌情选用1~2组。
另外,风寒证的患者可用远红外线进行患侧面部照射,每次15~20分钟,至面部皮肤有温热感或皮肤微红润为度,1风热证的患者一般不主张远红外线照射,但必要时可根据情况适当选用,时间宜短以15分钟左右为宜。
4 疗效标准[1]4.1面瘫评定标准参照House-Brakmau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3]确定疗效评定标准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有轻微功能减弱或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
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不对称,可见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及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4.2测量用力闭眼后上下眼睑的距离采用标准软尺测量,单位毫米(mm)。
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及3个疗程后分别评定一次,评定由同一主治医师进行。
4.3手法肌力检查方法[2]评定肌力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及3个疗程后分别评定一次。
嘱患者用力闭眼后,由同一主治医师评定。
级别评定参照如下分级:5级:正常收缩,与健侧对称;4级:近似正常收缩,与健侧稍不对称;3级:活动幅度约为健侧的1/2;2级:活动幅度约为正常侧的1/4;1级:稍有肌肉收缩现象;0级:无肌肉收缩迹象。
5 治疗结果(见下表)疗程例数痊愈显效好转无效加重有效率10天30 2 11 8 11 0 63.3% 20天30 4 13 5 8 0 73.3% 30天30 6 14 3 7 0 76.7% 6 典型病例:尚某某,男,53岁,生意人,于2011年8月20日初诊,患者一月前游泳后而当风受凉,自觉面部不适,耳后疼痛,第二天晨起后照镜时发现口角向左侧歪斜,漱口漏水,饮食含颊,不能鼓腮吹气,左侧眼睑闭合无力,不能皱眉、蹙额,左侧面部表情肌活动无力遂在当地医院就诊就诊并住院半月余,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具体用药不详。
并隔日一次针刺治疗,病情有所好转,患者因公务繁忙放弃治疗。
今上述症状依存在,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门诊就诊,查:除上症外,BEII氏征(+),左侧乳突压痛(+),舌前2/3味觉减退,四肢功能活动无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玄弦紧,头颅CT检查无脑梗塞及脑出血。
西医诊断:面神经炎(左侧);中医诊断:面瘫(风寒袭络兼气血亏虚型)。
按以上针、远红外线照射、治疗15天后面瘫明显好转,乳突后压痛消失,休息1天后继续治疗15天,查其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肌力完全恢复,双侧鼻唇沟、额纹相等,无口眼歪斜,BELL氏征(—)。
出院后至笔者写稿时随访无复发,无任何后遗症。
7 讨论7.1 病因分析周围性面瘫,属中医学“吊悬风”、“口眼 斜’范畴,本病多因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太阳经脉,使气血运行受阻,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主要是由于失治迁延日久,或因面部筋脉长期得不到营养支持而驰缓不用,或因正气不足,或因邪气入深,形成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顽疾。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因病毒感染引起局部的神经、血管痉挛,导致面神经的缺血、水肿所致。
7.2 方义分析7.2.1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阳为半表半里之属,太阳主人体一身之表。
因此疏通此类经脉不仅可以祛风散寒,调理正气,促进气血运行,以疏通局部经脉,并可增强机体免疫力,以扶正补虚祛邪、防止病邪内侵之功效,故可治疗面瘫。
太阳穴透颊车穴,不仅刺激了面神经的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同时也刺激了面部眼轮匝肌、颞肌、提上唇肌、颧大肌、颊肌、笑肌、咬肌、口轮匝肌等肌肉,通过对神经末梢的刺激而改善局部的微循环状态,使患侧的血流量呈增多、血流速度呈加快的趋势,从而减轻血液瘀滞,消除面神经水肿,同时也促进神经组织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性,增强肌纤维收缩,调整肌张力,而重建面部表情肌的功能,使症状缓解或消除。
四白穴、攒竹穴,位于眼轮匝肌中,直接刺激病灶显效更快。
7.2.2 透刺法,金代针灸大师窦默在《针经指南》中首次提及“一针两穴”的刺法。
其可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激发和沟通经络、局部及全身的经气,体现在治疗面瘫方面,可疏通阳明、太阳、少阳经脉气血,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攒竹、睛明为足太阳经穴,可散寒通络、祛风明目,睛明穴:据《素问·气血论》王冰注,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五脉之会”,《灵枢·脉度》言“蹻脉者,……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故针刺睛明穴也体现了蹻脉之“司目之开阖”之功。
四白、颊车为足阳明经穴,足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可扶正祛邪。
7.3结果分析综观本组治疗结果,发病以中老年居多,但在预后方面,则相对时间较短者的预后良好,这是由于病时间短者邪气入机体不是很深,对机体的损害相对较轻浅,体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
相反,在五十五岁以上的患者中预后则相对较差,这是由于患者年老体虚,机体内部正气相对不足,抗邪乏力,当邪气入侵时则正邪势均力敌或邪胜于正,故病程缠绵,迁延难愈,预后较差。
8 体会8.1 中医方面,透刺治疗不失为良好途径,即达到一针俩穴的效果,但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因人2因地因时制宜,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选择采取适当有效的治疗方案;不能千篇一律搞模式化;8.2据近年来文献报道,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总有效率在90%以上[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疗程总有效率为76.7%,提示周围性面瘫应及早进行针刺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1] 杨兆福,蔡晓刚,周红,等.专病笔谈-面瘫(2)面瘫的分期治疗及针法要求[J].中国针灸,200525(10):711-712[2] 杨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5[3]王丽莉,宣丽华.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时机及方法的选择[4]王启才,杨骏。
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85~86.[5]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