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三针治疗周围性面瘫
多针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134例

2 治疗方法 急性 期 ( 病程 在 1 内) 攒竹 、 白、 竹空 、 周 取 阳 丝 太
阳、 颧髂、 迎香、 下关、 地仓、 颊车、 翳风、 风池等穴 , 均为
单侧 , 合谷 双侧 , 刺激 手法 宜 轻 , 有针 感 即可 。恢 复期
瘫、 脑血管病所致面瘫。其 中男性 7 例, 5 女性 5 例; 9
及部位 多在颜 、 、 额 眼眶 等足 少 阳胆 经 、 少 阳三焦 经 手
循行区域 , 故属手足少阳经范畴。《 灵枢 ・ 经脉》 “ 日:胆
用。本课题 旨 在验证特定穴在治疗本经疾病时具有显 著特异性 , 以更好的发挥其治疗优势。
收稿 日期 :O8 0 —0 2O — 5 6
多针 浅刺 法治疗周 围性 面瘫 14例 3
周 围性 面瘫是针灸 科常见 病 、 多发 病 , 因茎乳孔 是 内面神经非化脓 性 炎症 所 致 , 称 Bl氏麻 痹 。笔者 亦 e l 于 20 年 3 至 20 2月采 用 多针 浅刺法 治疗 14 07 月 08年 3 例 面瘫 患者 , 得满意疗效 , 总结如下 。 取 现
l 临床 资料
JA . CM
,O 8 " 12 , 2O , o .4 NO.1 C 1
上 下 循 行 32 疗效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评分法[治疗前积分 足 少 阳之 脉起于 目锐眦 , 抵头角 , 耳后 , 颈 , 手 . ( 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 , 入缺盆……其支 治疗后 积分 ) ÷治疗 前 积 分 ×10 0 %。临床 痊 愈 : 疗 少 阳之前 , 出走耳前 , 至目锐眦后。手少阳三焦 ” 程结束后无发作性偏头痛症状 , 治疗结束一个月后没 者从耳后入耳中, 经循行“ 其支者从膻中, 上出缺盆, 上项系耳后 , 直上出 有复 发 。显 效 : 程 结 束 后 积 分 减 少 5 % 以 上 。有 疗 0
面瘫三针治疗妊娠期贝尔麻痹的临床观察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A p r.2024,V o l.32N o.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V A S㊁关节肿胀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U A㊁C R 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血U 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加味金黄止痛膏外敷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安全性较高㊂综上所述,加味金黄止痛膏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能明显减轻急性发作时的关节疼痛㊁肿胀症状,降低血U A㊁C R P水平,临床疗效较好㊂本研究主要探讨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对于其他证型缺少研究,且研究样本量偏少,观察周期较短,下一步需加大样本量,延长观察周期,开展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㊂参考文献[1]李怀亮,林石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的研究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1):176-178.[2]施建明,朱延涛.中医药治疗痛风研究进展[J].新中医,2020,52(11):22-25.[3]王福玲.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涉及人类受试者的医学研究的伦理原则[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3):544-546.[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0-51.[5]曾小峰,陈耀龙.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J].浙江医学,2017,39(21):1823-1832.[6]陈光亮,周媛凤,张颖.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7,22(1):104-109.[7]曾学军.‘2010年中国痛风临床诊治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6):438-441.[8]濮永杰,孔卫东,徐珽.不同剂量秋水仙碱治疗急性痛风疗效的M e t a分析[J].中国药业,2015,24(16):21-24.[9]沈国珍,赵海平,王南.如意金黄软膏涂擦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21,56(9):649,695.[10]张远哲,沈涛,朱晓燕,等.如意金黄散对阳证疮疡大鼠局部皮肤T N F-α及I L-1㊁I L-8的影响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7):1564-1566.(收稿日期:2023-01-29)[编辑:白晓晖]җ基金项目: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 2022 75号)第一作者:张星华,E-m a i l:z h a n g x i n g h u a g s@163.c o m面瘫三针治疗妊娠期贝尔麻痹的临床观察җ张星华1,任超展1,张广军2,董春璇1,陈国栋1,孙其斌1(1.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2.甘肃省兰州市中医医院,甘肃兰州730050)ʌ摘要ɔ目的:观察面瘫三针治疗妊娠期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㊂方法:将50例妊娠期贝尔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㊂对照组接受传统体针治疗,观察组接受面瘫三针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6周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 o u s e-B r a c k m a n n(H-B)面神经功能评分㊁面部功能评分㊁面部残疾指数(F D I)[躯体功能评分(F D I P)+社会生活功能评分(F D I 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B 面神经功能评分㊁面部功能评分㊁F D I P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F D I 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㊂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0% (21/25),高于对照组的72.00%(1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面瘫三针治疗妊娠期贝尔麻痹临床疗效肯定,可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㊂ʌ关键词ɔ贝尔麻痹;面瘫;妊娠期;面瘫三针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D O I:10.19621/j.c n k i.11-3555/r.2024.0820贝尔麻痹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因不明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所有类型的面神经麻痹中发病比例较高,归属中医 面瘫 范畴㊂妊娠期女性的贝尔麻痹发病率是未怀孕女性的2~4倍,多发生在妊娠晚期至产后两周[1-2]㊂目前,西医临床指南推荐在贝尔麻痹症状出现3~7d内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以最大限度增加面神经恢复的机会[3]㊂研究表明,怀孕期间反复使用类固醇与新生儿出生体56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A p r.2024,V o l.32N o.8质量和头围较低有关[4-5]㊂面瘫三针是孙其斌主任医师治疗面瘫的经验总结,主要适用于急性期,其选穴少而精,效果佳㊂本研究团队应用面瘫三针治疗妊娠期贝尔麻痹25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㊂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甘肃省中医院针灸一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妊娠期贝尔麻痹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㊂对照组年龄23~38岁,平均(26.37ʃ2.32)岁;病程6~25d,平均(5.06ʃ1.21)d㊂观察组年龄25~40岁,平均(28.24ʃ2.07)岁;病程2~45d,平均(5.71ʃ1.13)d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㊂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伦理要求[6]㊂1.2诊断标准参考‘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制定:急性起病,单侧面部表情肌无力;患侧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扩大,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消失或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刷牙漏水,进食夹食;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减退,口干,耳后乳突部疼痛[7]㊂1.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20~40岁;在妊娠期间发病,发病时间距预产期1~6个月;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书面声明㊂1.4排除标准存在流产倾向者;合并高血压病㊁糖尿病等严重妊娠期并发症者㊂2治疗方法2.1对照组接受传统体针治疗㊂取穴:患侧阳白㊁四白㊁颧髎㊁地仓㊁颊车㊂操作:对针刺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选用0.18mmˑ25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00970)进行针刺操作,平刺阳白,浅刺四白,直刺颧髎㊁地仓㊁颊车,得气后留针30m i n,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㊂连续治疗6周㊂2.2观察组接受面瘫三针治疗㊂取穴:患侧面瘫一穴㊁面瘫二穴㊁面瘫三穴㊂面瘫一穴即翳风;面瘫二穴为翳风与瘛脉连线的中点,位于手少阳三焦经在耳部的循行路线上;面瘫三穴位于乳突下㊁胸锁乳突肌前缘,在面瘫一穴㊁面瘫二穴后方㊂操作:对针刺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选用0.22mmˑ40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00970)针刺上述腧穴,垂直进针,针刺深度约为10m m,采用轻度捻转法,得气后留针30m i n,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㊂连续治疗6周㊂3疗效观察3.1观察指标①H o u s e-B r a c k m a n n(H-B)面神经功能评分㊂H-B面神经功能评分为6级,分别计0~5分,Ⅰ级:面神经功能正常,面部两侧对称,各区域功能正常,运动协调,计5分;Ⅱ级:面神经轻度功能障碍,面部轻度无力,稍用力时眼睑即可缓慢闭合,也可有细微的连带运动,计4分;Ⅲ级:面神经中度功能障碍,面部两侧存在明显差异,运动不协调,明显可见但不严重的连带运动㊁痉挛,计3分;Ⅳ级:面神经中-重度功能障碍,明显的面肌瘫痪,有损面容,或存在明显外观的不对称,计2分;Ⅴ级:面神经重度功能障碍,仅有或者几乎不能观察到面部运动,计1分;Ⅵ级:面神经完全麻痹,无连带运动㊁挛缩和痉挛,计0分[8]㊂②面部功能评分㊂面部功能评分包括抬额㊁皱眉㊁闭眼㊁耸鼻㊁颧肌肌力㊁鼻唇沟深浅㊁能否鼓腮㊁能否吹口哨㊁示齿露牙情况㊁下唇下降幅度10项内容,每项分为正常(计10分)㊁比健侧弱(分别计7.5㊁5.0㊁2.5分)㊁消失(计0分)3个级别,总评分为0~100分[9]㊂③面部残疾指数(F D I)评分㊂F D I评分由躯体功能评分(F D I P)和社会生活功能评分(F D I S)两部分组成,各5项㊂F D I P 每项计1~5分,总分越高表示患者躯体功能障碍越小;F D I S每项计1~6分,总分越高表示患者心理㊁社会生活能力越差[10]㊂3.2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11]㊂痊愈:患侧面部肌群活动与健侧无差异;显效:面部症状基本消失,静止时双侧面部表情对称,做表情时轻微功能障碍;好转:面部症状㊁体征部分改善,静止时面部可见部分表情不对称;无效:面瘫各种症状无明显改善,伴有后遗症状㊂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ˑ100%㊂3.3统计学方法采用S P S 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㊂计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㊂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3.4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0%66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A p r.2024,V o l.32N o.8 (21/25),高于对照组的72.00%(1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1㊂表1两组妊娠期贝尔麻痹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组别例数痊愈(例)显效(例)好转(例)无效(例)总有效率(%)观察组251083484.00һ对照组25756772.00注:与对照组比较,һP<0.05㊂(2)H-B面神经功能评分㊁面部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评分㊁面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评分㊁面部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2㊂表2两组妊娠期贝尔麻痹患者治疗前后H o u s e-B r a c k m a n n面神经功能评分㊁面部功能评分比较(分,xʃs)组别例数时间H o u s e-B r a c k m a n n面神经功能评分面部功能评分观察组25治疗前2.97ʃ0.6147.73ʃ5.31治疗后4.82ʃ0.12әһ85.21ʃ3.12әһ对照组25治疗前2.42ʃ0.8448.42ʃ3.84治疗后3.71ʃ0.31ә76.71ʃ4.31ә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һP<0.05㊂(3)F D I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F D I P评分㊁F D I 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F D I P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F D I 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3㊂表3两组妊娠期贝尔麻痹患者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评分比较(分,xʃs)组别例数时间躯体功能评分社会生活功能评分观察组25治疗前14.73ʃ2.3127.73ʃ4.72治疗后22.51ʃ3.12әһ14.21ʃ2.52әһ对照组25治疗前15.42ʃ3.1428.42ʃ3.94治疗后18.71ʃ2.31ә17.63ʃ3.61ә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һP<0.05㊂4讨论贝尔麻痹多由急性炎症引发的茎乳孔内面神经脱髓鞘或轴索损害(以脱髓鞘居多)所致,是面神经损伤的常见类型㊂通过早期积极干预治疗,75%~90%患者可恢复,但仍有10%~25%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面神经功能障碍[12]㊂现代医学对妊娠期贝尔麻痹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膝状神经节中的疱疹病毒活化阈值降低,细胞外容积增加,高血压㊁高凝状态和激素水平的变化也被认为是贝尔麻痹发展的病因[13]㊂妊娠期贝尔麻痹的预后比非妊娠期贝尔麻痹更差,临床建议发病早期使用类固醇治疗,但支持证据较少,且存在潜在风险[14]㊂手足少阳经皆分布于人体侧面,其经脉循行与贝尔麻痹的发病部位高度一致㊂贝尔麻痹病变部位在茎乳孔内,即乳突稍前方,而面神经在完骨穴附近入颅,其出入之处正是手少阳三焦经分布的范围㊂足少阳胆经在耳前㊁耳后㊁耳中均有循行,少阳为枢,胆为中正之官,内藏相火,风为阳邪,易袭阳位,风火相煽,则易动相火,相火上炎,犯于耳部经络,则致耳后疼痛㊁口眼 斜等症㊂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同属少阳,均分布于侧头部,为通达阴阳之枢纽,且乳突区仅有少阳经脉分布循行㊂面瘫症状符合少阳病枢机不利的表现,故可按少阳病的治法,独取少阳以治之㊂孙其斌教授以面部经络和面神经走行分布为基础,基于现代神经解剖学提出面瘫三针的概念[15]㊂面瘫一穴即翳风,位于耳后,是面神经在茎乳孔处出颅的位置,其深部为面部神经干,针刺面瘫一穴可缓解茎乳孔局部压迫,减轻局部神经水肿,提高面神经的兴奋性,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㊂面瘫二穴为翳风与瘛脉连线的中点,位于手少阳三焦经在耳部的循行路线上,浅层是面神经颈支分布区域,针刺面瘫二穴可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损伤神经的轴突生长,减轻神经肌肉麻痹㊂面瘫三穴位于乳突下㊁胸锁乳突肌前缘,在面瘫一穴㊁面瘫二穴后方,此穴位于面神经下颌缘支上,可改善外耳道周围皮肤感觉障碍㊂三穴可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刺激上述位置共同发挥开枢机㊁调经筋之功,从而缩短病程,截断病势,祛邪达表,通络牵正,使筋肉得养,口眼端正㊂临床采用针灸治疗贝尔麻痹的取穴以阳明经为主㊁少阳经为辅,以少阳经为主要选穴的临床报道较少㊂目前,普遍认为贝尔麻痹急性期应尽量少刺激或浅刺激面部腧穴,且对于妊娠期贝尔麻痹急性期的针灸介入时机及针刺刺激量方面仍存在争议㊂(下转第107页)76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
周围性面瘫

1.额纹变浅或消失 2.眼睛闭合不全,眼裂变 大 3.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4.人中沟歪、露齿时口角 歪向健侧 5.皱眉、吹口哨、鼓颊困 难
4
精选2021最新课件
鉴别
周围性
中枢性
相同点
均有面部表情肌瘫痪
不 发病部位 核下(局部)
同
额纹 患侧变浅或消失
点
全身症状 仅局部变化
核上(伴肢体变化) 无变化 病灶对侧肢体瘫痪
地仓、承浆、水沟、迎香
12
精选2021最新课件
注意事项
1.本病初起针刺量不宜过强;
2.治疗期间避免风吹受寒,面部可做按摩和热 敷;
3.防止眼部感染,可用眼罩和眼药水;
4.适当运动、加强身体锻炼、常听轻快音乐、 心情平和愉快、保证充足睡眠;
5.功能性锻炼如:抬眉、双眼紧闭、鼓气、张 大嘴、努嘴、示齿耸鼻等。
5
精选2021最新课件
分期(四期)
发病1 周内则为急性期; 发病时间1 周 ~ 1 个月则为稳定期; 发病时间为 1 ~ 3 个月则为恢复期; 发病时间大于3 个月则为后遗症期
6
精选2021最新课件
分型
1.风寒证 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 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证 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 兼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3.气血不足 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 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
7
精选2021最新课件
治疗
急性期 治则: 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处方:一般以浅刺手法为主,穴位宜少,不
宜用电针,留针约20~25min;同时还需结 合辨证分型取穴和局部TDP神灯照射;若耳 后疼痛明显,可局部刺络拔罐放血。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2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面瘫(指周围性面瘫),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患者用此治疗仍延延数月而无效。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从中得出一些教训,并总结出一些治疗经验。
今简介如下。
1 分期论治1.1 早期(急性炎症期):本期常在发病后7~10天,面神经处于水肿炎症状态。
患者面部肿胀,且多伴有耳前后疼痛。
治疗时要注意,应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采取循经远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选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风池。
除风池采用点刺,其余诸穴多为浅刺、平刺,手法宜轻,留针30分钟。
又,重用灸法,穴选患处耳后翳风和耳前区为主,灸至皮肤红晕为止,时间20~30分钟。
1.2 恢复期:逐渐增加局部取穴,远端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并且须加用电针,波型选疏密波。
针刺选穴为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鱼腰,四白透地仓,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以及承浆、牵正、下关、合谷、足三里、风池,有痰加丰隆。
风池仍点刺。
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
1.3 后遗症期:病久治疗乏效者,如皱眉肌、额肌、口角肌等仍未出现活动,可结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针叩打上额、口角旁、下关处,或用三棱针在阳白、太阳、地仓等处放血,然后拔罐,每周2次左右。
2 体会我们曾对针灸治疗2~3个月病情无好转者调查分析,发现针灸治疗乏效者,除患者的自身因素外,治疗方法或治疗时机选择不当等是主要原因。
一是早期局部取穴过多,刺激过强;二是电针波型选择不当;三是没有采用透刺、灸法治疗。
如早期面瘫,常见风寒型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此期多为急性炎症期,治疗时应尽量减少局部刺激,故不宜较多地在面部上针刺,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不宜用电针,而且须采用灸法来达到祛风散寒、温通血脉之效,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消除炎症水肿。
为消除水肿,还可适当地配合运用牵正散加减之类中药,以及消炎、扩张血管和营养神经肌肉的西药。
只要及早控制面神经炎症渗出,使水肿尽快吸收,则能明显提高疗效。
在恢复期选用电针刺激,波型用疏密波。
面部三病(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常有扳机点及痛性抽搐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鉴别诊断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可因多发性硬化、延髓 空洞症、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底肿瘤所致。 表现为三叉神经麻痹(面部感觉减退、角 膜反射迟钝等)并持续生疼痛,常合并其 他脑神经麻痹; 牙痛:牙痛一般呈持续性钝痛,局限于牙龈 部,可因进食冷、热食物而加剧,X线检 查有助于鉴别。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又简称面神经炎或 Bell麻痹 (Bell palsy),是因茎乳孔内 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 面瘫。
面神经 Facial nerve
(一)起止、走行、分布
面神经核 上泌涎核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延髓脑桥沟外侧 (小脑中脚下缘) 内耳门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面神经
孤束核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味觉)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起病者占 70~80%女略多于男,约2:1~3:1 发病部位以第二、三支最多见,大多为单侧 发作性剧痛,为时短暂 表现为面颊、上颌,下颌及舌部电击样、针刺 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的剧烈疼痛。 常有扳机点,口角、鼻翼、颊部和舌部 为敏 感区,轻触即可诱发
分期针刺
• 急性期:浅刺加灸,不通电。具体为:针刺患侧阳 白、地仓、牵正、四白、迎香、颊车、翳风和对侧 合谷穴,同时艾灸患侧翳风穴, 所有穴位均浅刺0.5 寸,针用泻法,每5min运针1次,留针30min, 每天1次。 • 静止期:透刺加电。具体为:患侧地仓、颊车相互 透刺,阳白透刺鱼腰, 四白透刺迎香。前两组分别通 以低频疏密波脉冲电流, 针刺患侧翳风、牵正穴和 对侧合谷穴,留针30min,每天1次。 • 恢复期:透刺配合巨刺,不通电。具体为:患侧地 仓、颊车相互透刺,阳白透刺鱼腰, 四白透刺迎香, 不再通电针,针刺健侧阳白、地仓、颊车、合谷、 牵正、四白、迎香,留针30min,每天1次。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摘要: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给患者的外貌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传统的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被认为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
本综述旨在概述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作用机制、临床研究结果和安全性评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我们将总结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一、面瘫的概述面瘫是一种神经肌肉疾病,其特征是面部肌肉的麻痹或无力。
面瘫可分为两种类型: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大脑或脑干的损伤导致的面部肌肉麻痹,而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损伤导致的面部肌肉麻痹。
面瘫的常见症状包括面部一侧的肌肉麻痹或无力,导致面部表情失常,眼睑无法完全闭合,口角歪斜,咀嚼和说话困难等。
面瘫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神经损伤,肿瘤,中风等【1】。
二、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作用、血液循环调节作用、炎症抑制作用和神经肌肉再生促进作用。
神经调节作用:针刺特定穴位可以通过神经反射、神经递质释放等机制,调节周围受损神经的传导功能。
针灸刺激可以改善面瘫患者面部肌肉的张力失衡,促进神经肌肉的协调运动,恢复面部表情的正常功能【2】。
血液循环调节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等机制,改善面瘫患者患侧面部的血液供应不足问题。
血液循环的改善可以促进组织的氧气和养分供应,加速组织的修复和恢复过程。
炎症抑制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减轻面瘫患者患侧面部的炎症症状。
炎症的抑制可以减少局部组织的水肿和纤维化,有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3】。
神经肌肉再生促进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刺激神经生长因子的释放、促进神经节细胞的再生等机制,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神经肌肉的再生可以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和表情,改善面瘫患者的症状。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

肌 。在脉肿 电流 的作 用下 ,能 更直 接地 提高 面神 经 的兴 奋 性 ,改善面部营养代谢 ,加 速恢 复面部 的肌肉、神经功 能。
选合谷 、太 冲。
4 2 西 医学认 为周围性面瘫 主要是多种原 因引起 面神 经麻 . 痹 ,致面部肌群 失神 经支 配或部 分失 神经 支 配及 兴奋 性 降 低。翳风 内应于面神经干 ,下关内应 于咬肌、面神经丛、面 神经颧 眶支 ,太 阳内应于受面神经颞 支、颧支支 配的眼轮匝
针刺方 法 :针刺 得气后 留针 3 钟 ,以下关 、太 阳两 0分 穴行 电针刺 激 ,致患 者面部肌 肉出现 收缩为好 ,余穴间断手
3 治疗结果
3 例 中,1 7 个疗 程治 愈者 4例 ,2个 疗程 治愈 者 8例 , 3个以上疗程治愈者 1 ,共治 愈 2 5例 7例,占 7 %,好转 8 3 例 ,占 2 .2 1 6 %,无 效 2例 , 占 53 % ,总 有 效 率 为 .8
*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中医院 (2 3 0 680 )
9 6 4。 2% o
周 围性面瘫 ,系针灸 科常见病 ,以一侧面颊 筋 肉驰 缓 , 口眼喁斜 为 主症 。多发 于青壮 年 ,其病 因病 机多 因卫 阳不
4 讨 论
固, 络脉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损伤面部筋脉,以致经络不
和 ,气 血阻滞 ,肌肉纵缓 不收而 成面瘫 。笔者 自 18 9 7年 以
风寒 型选足三里 ;风热 型选 内庭 ;蹙 额困难选攒 竹透 睛明 ;
不 能鼓 颊 ,露齿选颊车透地仓 ;额纹变 浅或 消失选 阳白透鱼 腰 ;鼻 唇沟变浅选迎香透 四白;人 中沟歪斜选人 中;颏唇沟 歪斜 选承浆 ;面部板滞 ,麻木选颧 髂 ;迎风流 泪选腈 明;舌 麻 味觉 减退 或消失选廉泉 ;耳后乳突疼痛选完骨 ;口喁明显
面瘫的中医治疗-优秀PPT文档

使穴位局部温热红晕,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每穴灸10—15分钟, 每天1—2次,7日为一个疗程。
• 注意事项:
• 1.面部穴位灸患病一侧,合谷穴灸左右两侧。
• 2.由于面瘫患者局部皮肤感觉下降,因而要特别注意 艾条与皮肤间的距离,切不可过近,可以用另一只手的 手指放在被灸穴位处以感受温度变化。
由深层向上• 退到面浅瘫层为1提向。 颊车穴透刺,进针2.5寸,面瘫2向颧髎穴透刺,进针 2.5寸,面瘫3横透刺通过四白穴,进针1.5寸,穴位横透选用3 寸长针,沿皮刺,顺着面部肌纤维走向而进行透刺。
• 基本手法
• 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 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产酸、麻、胀、重等感觉。
温度变化。
为面瘫是因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 否则,体内阴寒发不出去,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1、单纯性面神经炎占60~75%,病变在茎乳孔以下部位。 艾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
邪挟痰乘虚入中面部脉络,致使气血闭阻, 以使穴位局部温热红晕,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
适用于攒竹 下关 颊车 阳白 合谷 足三里 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
筋脉失养,肌肉迟缓不收,而发生口眼歪 面瘫3:大阳穴下1寸。
3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斜。因此,其形成以风、痰、瘀为表,以 面三针:面瘫1:地仓穴下1寸;
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针体和腧穴皮肤约呈90°左右针刺角度刺入的方法。
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 配穴; 攒竹 下关 颊车 阳白 合谷 足三里 地仓穴:在面部,瞳孔之下,平行嘴角的位置,大概相当于嘴角外侧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