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发表时间:2016-08-10T14:41:27.3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3期作者:马仁芳

[导读] 周围性面瘫起病急骤,病情进程迅速,为临床多发和常见疾病,以单侧面部肌肉瘫痪、面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1]。

马仁芳

(乐山市市中区苏稽镇中心卫生院四川乐山 614013)

【摘要】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80例,均为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单纯中药治疗(对照组,n=40)与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观察组,n=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的周围性面瘫病例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无差异(P>0.05),疗后均有程度不等增高,但观察组增高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在中医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可显著提高总有效率,且促面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对保障患者预后意义显著,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药;针灸;周围性面瘫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348-02

周围性面瘫起病急骤,病情进程迅速,为临床多发和常见疾病,以单侧面部肌肉瘫痪、面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1]。中医将其归属于“面瘫”、“口僻”等范畴,认为本病多因邪气承虚入中头面少阳、阳明脉络,促使经脉失养所致,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显著[2],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现回顾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与《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诊断拟订标准符合:突然起病,病前常有吹风、受潮、受凉史;患侧眼睑无法完全闭合,无法蹙眉、额纹消失、流泪;患侧鼻唇沟平坦或变浅、口角低;听觉下降、泪液减少等。应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19~68岁,平均(40.4±2.6)岁,病程1~5d;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18~67岁,平均(40.8±2.7)岁,病程1~4例。排除腮腺病、脑干病变等引起的面瘫,组间病程等基线资料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常规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药物应用,配维生素B1肌注,1次/d,1个疗程2周。并均用中药治疗,组方:红花10g,白芍20g,葛根20g,白芷15g,黄芪30g,白附子6g,钩藤20g,僵蚕15g,川芎10g,蝉蜕15g,皂角12g,炒地龙15g,仙灵脾15g,防风10g,全蝎10g。1剂/d ,水煎分3次服,1个疗程为10d。共用3个疗程。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同时加用针灸治疗,以合谷、地仓、翳风、牵正、颊车为主穴,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配四白、阳白、攒竹,颏唇沟歪斜配承浆,鼻唇沟消失或变浅配巨髎、迎香。上述穴位针灸得气后,合谷、翳风用泻法,其他为平补平泻法,连接电针仪,频率20Hz,连续波,留针20min,强度以患者可耐受或面部有轻微跳动为限,1次/d,1个疗程10d,共用3个疗程。

1.3 指标观察

应用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从动态(耸鼻、抬额头、张嘴微笑、轻轻闭眼、吸吮)和静态两方面对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效果越好。

1.4 疗效评定

依据《实用内科手册》相关标准评定[3]。痊愈:所有面部区域均呈正常表现;显效:细致观察有轻微功能减弱检出,可能为轻微联带运动;口轻度不对称,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面部静止时对称;有效:功能减弱较明显,单双侧存在无损害性不对称,可有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检出,上额运动微弱,口明显不对称,眼用力可完全闭合,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无效:口仅有轻微运动,眼无法完全闭合,上额无运动,面部静止时不对称。

1.5 统计学分析

文中涉及数据均在SPSS 13.0中输入,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总有效率

观察组选取的周围性面瘫病例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表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n(%)]

*

注:*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周围性面瘫临床任何年龄段均可见,好发于20~40岁男性,约占面神经麻痹的70%~75%[4]。临床以患侧不能闭眼、皱眉、鼓腮等为主要表现,患侧乳突前方有压痛。本病多由病毒、细菌感染及寒冷刺激引发的神经缺血水肿、炎性改变、面神经受损所致。分析其发病机制,为患者局部神经出现缺血性水肿,进而损伤神经,诱导面部表情肌出现瘫痪。中医将其归属于“吊线风”、“面瘫”、“口僻”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卫外不固、脉络不虚,促使风邪向少阳、阳明脉络侵袭,诱导筋肌纵缓不收、经气阻滞而发病,故和营养脉、活血化瘀、疏风通络为本病治疗原则[5]。

本次选取的两组病例均取中医治疗,其中白附子、全蝎、僵蚕可通经脉、活洛、祛风,配以红花、葛根、丹参可追风、化瘀、活血,佐以皂角、仙灵脾可兴奋神经。用钩藤、白附子、白芷、防风可散寒祛风,使组织代谢增加,减少水肿和炎症,促血循畅通;川芎、白芍可祛风活血;黄芪祛风扶正益气[6]。此外,观察组与针灸联合应用,在配伍选穴,治疗初期依据远取结合近取原则。前期近取翳风、睛明、承浆、阳白、颊车、瞳子髎、地仓、四白等穴主对所在部位病变治疗。远取手阳明经原穴合谷,对头面诸疾有较佳治疗效果。后期取太冲、足三里加用,施以补法。翳风穴走少阳经,有祛痰止痛、疏解风邪之效,可有效缓解耳后乳突痛。牵正穴为经外牵穴,下关、阳白、颊车、地仓、四白为阳明胃经穴,可疏调经气,又可对面上下部肌肉运动支配,为有效治疗面瘫穴位,太阳为头部疾病治疗要穴。上述穴位配合应用,可使少阳、阳明之经气得以畅通。依据现代医学研究[7-8],在口轮匝肌中,地仓布有面神经颊支,另外,颊车在咬肌中,有面神经分支分布,同时,面神经干从颈乳孔突出点在翳风处,对以上诸穴刺激,可使面部血液循环改善,促面部组织水肿减轻,加快神经功能恢复进程。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选取的周围性面瘫病例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证实针灸与中药配合,在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时优势显著,可使临床前些天状得到理想控制,增强临床治愈率。陈光等对按周围性面瘫确诊的60例患者采用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结果示总有效率为96.67%,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另外,两组治疗前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无差异(P>0.05),疗后均有程度不等增高,但观察组增高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表面针灸与中药配合对本病治疗,可促面神经功能最大程度改善,为患者远期生存质量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有较高遵医依从。

综上,针对临床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在中医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可显著提高总有效率,且促面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对保障患者预后意义显著,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午,姚立新.中药针刺割治三法治疗面瘫后遗症120例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12,18(1):116-117.

[2]石俊.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6):26-27,28.

[3]周钢.针刺和中药内服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7):64-65.

[4]毛尔艳木汗,吾甫尔,张瑞春.推拿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45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1):19.

[5]刘应阶,库毓敏.针刺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2):87,90.

[6]胡宗海,王建林,陈淑彦.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03(4):50.

[7]徐吉.中药合弥可保并针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0):1091-1093.

[8]廖庆华,吕道.中药烫熨疗法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4):111-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