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合集下载

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疗效观察

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疗效观察

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针刺为主配合中医艾条灸及内服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

结果:痊愈74例(92.5%),有效2例(2.5%),无效4例(5%),总有效率95%。

结论:采用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10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且具有见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的特点。

关键词针灸中药内服周围性面瘫面瘫也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bell麻痹,相当于中医的“口僻”、“吊线风”,俗称“口眼歪斜”。

一般认为其致病原因,多由脉络空虚,外邪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根据病情处于不同阶段分为急性期(发病7天内),静止期(发病8~15天),恢复期(15天以后),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中医古典医籍《灵枢》记载:“卒口僻,急者目不合”,“口眼斜”为本病特征。

其致病因素多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导致气血阻滞,经脉失养而发病[1];西医认为本病与病毒感染有关[2]。

春秋季节发病率较高,且发病前大多数患者有外感风寒史。

笔者采用以针刺为主配合中医艾条灸及内服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面瘫初起,不超过2周的容易治愈。

病程越久治愈的机会愈少。

病程过久的则形成倒错现象,看不出哪一侧是病侧,更觉难治。

对初诊病人作下关试验,可知预后良否。

其方法比较简便,即在患侧下关穴针刺,按正常穴位刺入而不能深刺者为阴证(-),能达到应刺的深度为阳症(+)易愈。

不能深入的原因是因为上下颌骨有炎症导致领骨错位阻碍针不得入。

还有双侧面瘫,面部肌肉弛缓,无表情,不能瞬目运动,全面部皮肤变形,就像戴假面具一样。

双侧面瘫很少见,针灸治疗面瘫的甩针挂钩疗法效果较好。

其法用六寸长针1支,从患侧颊车下方进针,先深后浅,能看见针在皮下前进以针尖上对口角至唇边为度,然后把针向一个方向旋捻,左手轻压针体部,隔腮看见针尖接近口吻时稍微用力拉针柄,则面皮皱成深纹数条,一拉一松,拉十余次让患者自己手捏针柄,初起的数次可愈。

中药内服外敷结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131例疗效观察

中药内服外敷结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131例疗效观察

l 对象 和方 法
1 1 对象 我院 19 . 95年 以来共收治周 围性面瘫 22 3 例 ,均为门诊 或住院病人 ,随机分 为两组 ,治疗组 1 1 ,男 7 3例 O例 ,女 6 例 ;年龄 2 8 1 1— 0例 ,平均 4 . r 12y。病程 l 2 ,平均 5 d 一 0d 。左侧 面瘫 9 3例 , 右侧面瘫 3 例。对照组 1 1 ,男 5 8 0例 2例,女 4 9例 ; 年龄 l — 2y,平均 4 . r 9 8 r 33y。病程 l一 2d 3 ,平均
1 杨为 民.实用 神 经病 学 .第 1版 .上 海: 上海 科 学技 术 出版 社, .
17 9 8: 1 2 . 3 4
中当归、赤芍、川芎可以行血养血 ;桃仁、红花可以 活血化瘀 ,促使血液循环通畅 ,解 除小动脉痉挛 ; 天麻、钩藤平肝潜阳以熄风 ;僵蚕 、蜈蚣祛风通络解
痉;地龙 、牛膝 以引风 下行 ;桑 叶祛风通络 ;用 薄 荷、防风以解表。另用面瘫膏外敷 ,膏 中所选用 的僵
维普资讯
IS 6 .10 世界今日医学杂志( O dJ e oa) 20 ;( ) SN 1 233 5 W a M d dy 0 7 8 1 T
・ 5・ 5
中药 内服外敷结合针灸治疗周 围性 面瘫 1 例疗效观察 3 1
蒙繁华
关 键词 周 围性 面 瘫 ; 中 药 内服 ; 中药 外敷 ;针 灸 ;
d~ 。
5 3 。左侧面瘫 4 . d 8例,右侧面瘫 5 3例。两组患者符 合 《 实用神经病学》 周 围性 面瘫诊 断标 准…。来诊
前均未做过其他治疗 。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 :① 口服中药 以活血 、散风、 . 镇肝、通络为主。基本方 :当归 l ,赤芍 9g 2g ,川

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中药外敷;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面部肌肉的运动和表情障碍。

传统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的病因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导致的[1]。

因此,针灸和中药外敷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受到广泛关注。

针灸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神经的恢复和再生。

中药外敷是一种将中药制剂直接涂敷于患处的治疗方法,中药外敷能够通过局部渗透和吸收,直接作用于患处的面部肌肉和神经组织。

然而,目前有关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和机制的研究还相对不足。

本文旨在通过回顾和分析相关文献,探讨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为 19-75岁,年龄平均值是(53.12±4.15)岁。

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20-74岁,年龄平均值是(53.14±5.10)岁。

两组基线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针灸,取穴阳白、风池、鱼腰、攒竹、合谷、颧髎,瞳子髎、迎香、上睛明、头维、承浆、颊车、地仓、承泣,留针20 min。

中药联合针灸对于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中药联合针灸对于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临床 合 理 用药 2 0 1 3 年 3月 第 6卷 第 3医 ・中 西 医 结 合 ・
中药 联 合 针 灸 对 于 周 围性 面 瘫 的疗 效 观 察
安永 卿
【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采用我院门诊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 7 O 例,
【 关键词】 中草药; 针灸;面神经麻痹;治疗结果 【 中图分类号】R 7 4 5 . 1 2 【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1 6 7 4 — 3 2 9 6( 2 0 1 3 )0 3 — 0 0 9 1 一 O 1
周 围性面瘫是临床 上比较 常见 的一种神经性疾病 ,其发病 原 因比较复杂 ,秋冬季节发病率 较高 ,中医认 为是人体在秋冬
觉 到面部轻微疼痛 ,舌前 2 / 3味觉 障碍 ; ( 3 ) 角膜反射 及瞬 目反射减弱或消失 。 1 . 3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 日常 以热 毛 巾覆盖 ,3— 4次/ d ,并 自行按摩患处 ,日常注意避 免直接吹风 ,用 温水洗脸 ,保护眼 睛,防止眼睛干涩 ,受到感染 。对 照组采用 针灸方法 ,取患侧 牵正 、阳白、攒竹、睛明 、太 阳 、迎 香、下关 、底 仓、承浆 , 双侧合谷穴位进针点 ,面部进 行常规 消毒后 ,以指 切式进针 , 才用平补平泻的体捻手法 ,留针 3 0 a r i n ,合谷穴 以捻转补 泻的 方法进行施针。实验组在采用对照组所用方法外 ,加以中药内 服 ,主要有防风、薄荷 、荆芥 、芦根 、柏芝全蝎 、白附子、陈 皮等药材煎制而成 。此外 ,风热型 面瘫需加金银花与连翘板蓝
1 资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 院 2 0 1 1 年 1 2月—2 0 1 2年 5月周 围性 面瘫患者 7 O例 ,将 其随 机分 为 实验 组 与对 照组 ,每组 各 3 5 例。实验 组 中,男 2 1例 ,女 1 4例 ;年 龄 2 3—4 3岁 ,平 均

针灸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针灸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结 缔 组 织 增 生 、 殖 , 以 活 『 化 瘀 法 治 增 所 『 『 L
疗 可 以取 得 比较 好 的 疗 效 。
中 国社 区医 师 ・ 医学专业 2 1 0 0年 第 3 6期 ( 2 总 第2 1 )1 5 第1 卷 6期 4
… 一 … ~ … … ~ ~ … 一 … … 一 … … 一 一 一 一
气 息被 漏 掉 而 浪 费 , 间 长 了耗 损 大 量 气 时 阴最 终 导 致 肺 肾阴 虚 , 声 唱 法 是不 利 于 气 发 生器 官 的 , 难 保 嗓 音 青 春 , 此 , 气 是 用 声 唱法 的 人 , 素 应 服 补 益 气 阴和 补 益 肺 平 肾的药 物辅助之 。以保持嗓音 的舌 润 , } 建 }

… … … 一 一 … … 一 一 一 … … 一
等病变 的产生 。有专 家 报道 , 带 小结 、 声 肥厚 、 肉等原 因 就是循 环 障碍 ¨ m, 息 ; 而非炎症 和肿 瘤。声带 小结 的 病 【至今 夫 j 尚不 清 楚 , 带 小 结 的 切 片 研 究 , 为 是 声 认
参 考 文 献
1 杜 奋 飞 , 爱 华 . 刺 治 疗 周 围 性 而耀 36 李 针 4
般资料 : . 本封 例, 均为住 院 患 者 , 疗 组 ( 2侈, 一 治 3 , 1 女 8例 ;

素 B族 、 巴唑 等药 物治疗。 地 疗效 判断标 准 : 治 愈 : 容 及 面肌 ① 面 运动 完全 恢复 , 中止 , 人 眼闭合正常 , 留 未 后 遗 症 ; 好 转 : 容 及 面 肌 运 动 较 以 前 ② 面 有 所 好 转 , 皱 额 、 目 、 腮 均 未 完 全 恢 但 闭 鼓 复 正 常 ; 无 效 : 2个 月 治 疗 后 其 症 状 ③ 经

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目的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在面部肌肉麻痹的情况下,表情失常甚至出现眼睑不能完全闭合的问题,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目前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法主要为针灸和中药结合治疗。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研究,探究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和作用机制。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2.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针对确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中药结合针灸治疗,评估治疗效果,观察其对面部肌肉恢复的影响,并分析中药成分和针灸的作用机制。

2.2 研究方法2.2.1 研究对象选择确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男女不限,年龄段在18-65岁之间,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和面部外伤的患者。

2.2.2 研究设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接受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接受针灸治疗。

治疗时间为每周3次,共计4周。

2.2.3 研究方法(1)治疗组:采用中药外敷贴、针灸治疗。

中药外敷贴使用中药材泡水后涂抹于患者面部,每晚睡前敷贴,保持8小时。

针灸治疗采用局部穴位注射和针刺穴位的方式,每次治疗约30分钟。

(2)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治疗,每周3次,共计4周。

2.2.4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面部肌肉恢复情况,采用HB霍华德贝尔面肌恢复指数评估面部肌肉恢复情况。

同时,记录患者头部按摩相对幅度、面部运动难易度等指标。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式,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也探明了中药成分和针灸的作用机制,对临床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白五虫汤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38例

三白五虫汤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38例

然 瘫痪 , 可 于 数小 进 内达 到 高 峰 。有 的患 者 病 前 1 ~ 3 d患侧外 耳 道耳后 乳 突区疼 痛 , 常 于清晨 洗 漱 时发 现 或 被他 人发 现 口角 歪斜 。检 查 可 见 同侧 额纹 消 失 , 不
面肌 功能恢 复 正常 。好转 : 临床 症状 和体 征基本 消 失 , 外 观 大体 正常 , 但做 表情 时有点 偏歪 。无 效 : 治 疗前 后
疗, 基 本方 为 : 白附子 、 蝉蜕 、 生 甲片各 6 g , 白芷 、 僵蚕 、
防风各 1 0 g , 白芍 1 5 g , 全蝎 5 g , 蜈蚣 1条 。随症 加 减 , 风寒 表 实加麻 黄 5 g , 桂枝 1 0 g , 银花 8 g ; 兼有 表 热症 加
丹参 2 0 g , 赤芍 1 5 g , 黄芩 1 0 g ; 气 血偏 虚者 加黄 芪 2 0 g ,
临床 资料 本 组 3 8例 观察 病例 均 为我 社 区卫 生
当归 1 2 g , 痰浊偏 盛者 加半 夏 、 杏 仁各 1 0 g , 血 瘀 明显者 加 红花 、 川芎 各 l O g 。水 煎 服 , l d l剂 , 分 3次 服 , 连 服
服务 站 门诊 的 周 围 性 面 瘫 患 者 , 其 中男 2 0例 , 女 1 8 例; 年 龄最 小 2 1岁 , 最大 7 9岁 ; 都是 单侧 发病 , 发病 时
陕西 中医 2 0 1 3 年第 3 4卷第 5 期
5 8 9
三 白五 虫 汤 配 合 f t N 治 疗 周 围性 面 瘫 3 8例
王 坚 南宁 市 邕宁 区中 医院 新兴社 区卫生服 务 站 ( 南宁 5 3 0 2 0 0 )
摘 要 目的 : 观 察 针 刺 结 合 自拟 三 白 五 虫 汤 治 疗 周 围 性 面 瘫 的 临 床 疗 效 。 方 法 : 采 用 针 刺 结 合 自拟 三 白五 虫汤 ( 白芍 、 白芷 、 白附子 、 全蝎、 蝉蜕 、 生 甲片 、 僵蚕、 防风 、 蜈蚣) 治 疗周 围性 面 瘫 3 8

针刺和中药内服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针刺和中药内服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 4 ] 薛 惠祥 , 程 晋 嶙. 网球肘 的 显微 外 科治 疗 [ J ] . 中华 手外 科杂 志 ,
1 9 9 7。 1 3: 1 2 5—1 .
[ 5 ] 张天 民. 针刀 医学基础理论 [ M] . 第 2版. 北京 ; 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 ,
2 0 1 2: 1 4 9 —1 5 3 .
中图分类号 : R 7 4 5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0— 0 7 0 4 ( 2 0 1 3 ) 0 7一 O O 6 4— 0 2
周 围性面瘫在 临床 上一种 常见 病 和多 发病 , 任 何 年龄段 均
可发病 , 男女不分 , 以青壮年 多见 。本 病发病 急速 , 一般 为单 侧 ,
采用 中药 内服 和针刺 结 合进 行治 疗 。取 穴 : 地仓 、 颊 车、 颧
髂、 牵正 、 下关 、 合谷 ( 双侧 ) 、 阳 白、 睛明、 鱼腰、 太 冲、 足 三里 ; 同 时根据 患者 病情 不 同 随证 取 穴 , 眼 睑 闭合 不 全者 取攒 竹 、 丝 竹
空; 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取迎 香 ; 颏唇 沟歪 斜者 , 取水 沟 ( 人 中) 以
[ J ] . 中华骨科杂志 , 1 9 9 4 , 1 4 : 4 0 2 .
织在骨骼的附着点。 是粘连、 瘢痕最集 中、 病变最重的部位。针 刀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松解弓弦结合部, 破坏疾病的病理构架 , 将针刀治疗从“ 以痛为俞” 的压痛点治疗提高到对疾病的病理构
架治疗的高度上来。 上述针刀医学的基础理论 , 用针刀 将损伤 的软 组织之 间、 软 组 织与骨骼之 间的粘连松解 , 瘢痕刮 除 , 可 以从 根本上破 坏肱 骨
解剖 系统及 网眼理论 认 为 : 慢性 软组 织损 伤 不是 一个 点 的病变 , 而是 以点成线 、 以线成 面 的立 体 网络这个病理构架的解剖学基础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发表时间:2016-08-10T14:41:27.3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3期作者:马仁芳
[导读] 周围性面瘫起病急骤,病情进程迅速,为临床多发和常见疾病,以单侧面部肌肉瘫痪、面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1]。

马仁芳
(乐山市市中区苏稽镇中心卫生院四川乐山 614013)
【摘要】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80例,均为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单纯中药治疗(对照组,n=40)与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观察组,n=40)效果展开对比。

结果:观察组选取的周围性面瘫病例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两组治疗前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无差异(P>0.05),疗后均有程度不等增高,但观察组增高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在中医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可显著提高总有效率,且促面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对保障患者预后意义显著,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药;针灸;周围性面瘫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348-02
周围性面瘫起病急骤,病情进程迅速,为临床多发和常见疾病,以单侧面部肌肉瘫痪、面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1]。

中医将其归属于“面瘫”、“口僻”等范畴,认为本病多因邪气承虚入中头面少阳、阳明脉络,促使经脉失养所致,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显著[2],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现回顾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与《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诊断拟订标准符合:突然起病,病前常有吹风、受潮、受凉史;患侧眼睑无法完全闭合,无法蹙眉、额纹消失、流泪;患侧鼻唇沟平坦或变浅、口角低;听觉下降、泪液减少等。

应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19~68岁,平均(40.4±2.6)岁,病程1~5d;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18~67岁,平均(40.8±2.7)岁,病程1~4例。

排除腮腺病、脑干病变等引起的面瘫,组间病程等基线资料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常规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药物应用,配维生素B1肌注,1次/d,1个疗程2周。

并均用中药治疗,组方:红花10g,白芍20g,葛根20g,白芷15g,黄芪30g,白附子6g,钩藤20g,僵蚕15g,川芎10g,蝉蜕15g,皂角12g,炒地龙15g,仙灵脾15g,防风10g,全蝎10g。

1剂/d ,水煎分3次服,1个疗程为10d。

共用3个疗程。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同时加用针灸治疗,以合谷、地仓、翳风、牵正、颊车为主穴,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配四白、阳白、攒竹,颏唇沟歪斜配承浆,鼻唇沟消失或变浅配巨髎、迎香。

上述穴位针灸得气后,合谷、翳风用泻法,其他为平补平泻法,连接电针仪,频率20Hz,连续波,留针20min,强度以患者可耐受或面部有轻微跳动为限,1次/d,1个疗程10d,共用3个疗程。

1.3 指标观察
应用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从动态(耸鼻、抬额头、张嘴微笑、轻轻闭眼、吸吮)和静态两方面对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效果越好。

1.4 疗效评定
依据《实用内科手册》相关标准评定[3]。

痊愈:所有面部区域均呈正常表现;显效:细致观察有轻微功能减弱检出,可能为轻微联带运动;口轻度不对称,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面部静止时对称;有效:功能减弱较明显,单双侧存在无损害性不对称,可有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检出,上额运动微弱,口明显不对称,眼用力可完全闭合,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无效:口仅有轻微运动,眼无法完全闭合,上额无运动,面部静止时不对称。

1.5 统计学分析
文中涉及数据均在SPSS 13.0中输入,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总有效率
观察组选取的周围性面瘫病例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n(%)]
*
注:*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周围性面瘫临床任何年龄段均可见,好发于20~40岁男性,约占面神经麻痹的70%~75%[4]。

临床以患侧不能闭眼、皱眉、鼓腮等为主要表现,患侧乳突前方有压痛。

本病多由病毒、细菌感染及寒冷刺激引发的神经缺血水肿、炎性改变、面神经受损所致。

分析其发病机制,为患者局部神经出现缺血性水肿,进而损伤神经,诱导面部表情肌出现瘫痪。

中医将其归属于“吊线风”、“面瘫”、“口僻”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卫外不固、脉络不虚,促使风邪向少阳、阳明脉络侵袭,诱导筋肌纵缓不收、经气阻滞而发病,故和营养脉、活血化瘀、疏风通络为本病治疗原则[5]。

本次选取的两组病例均取中医治疗,其中白附子、全蝎、僵蚕可通经脉、活洛、祛风,配以红花、葛根、丹参可追风、化瘀、活血,佐以皂角、仙灵脾可兴奋神经。

用钩藤、白附子、白芷、防风可散寒祛风,使组织代谢增加,减少水肿和炎症,促血循畅通;川芎、白芍可祛风活血;黄芪祛风扶正益气[6]。

此外,观察组与针灸联合应用,在配伍选穴,治疗初期依据远取结合近取原则。

前期近取翳风、睛明、承浆、阳白、颊车、瞳子髎、地仓、四白等穴主对所在部位病变治疗。

远取手阳明经原穴合谷,对头面诸疾有较佳治疗效果。

后期取太冲、足三里加用,施以补法。

翳风穴走少阳经,有祛痰止痛、疏解风邪之效,可有效缓解耳后乳突痛。

牵正穴为经外牵穴,下关、阳白、颊车、地仓、四白为阳明胃经穴,可疏调经气,又可对面上下部肌肉运动支配,为有效治疗面瘫穴位,太阳为头部疾病治疗要穴。

上述穴位配合应用,可使少阳、阳明之经气得以畅通。

依据现代医学研究[7-8],在口轮匝肌中,地仓布有面神经颊支,另外,颊车在咬肌中,有面神经分支分布,同时,面神经干从颈乳孔突出点在翳风处,对以上诸穴刺激,可使面部血液循环改善,促面部组织水肿减轻,加快神经功能恢复进程。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选取的周围性面瘫病例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证实针灸与中药配合,在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时优势显著,可使临床前些天状得到理想控制,增强临床治愈率。

陈光等对按周围性面瘫确诊的60例患者采用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结果示总有效率为96.67%,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另外,两组治疗前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无差异(P>0.05),疗后均有程度不等增高,但观察组增高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表面针灸与中药配合对本病治疗,可促面神经功能最大程度改善,为患者远期生存质量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有较高遵医依从。

综上,针对临床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在中医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可显著提高总有效率,且促面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对保障患者预后意义显著,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午,姚立新.中药针刺割治三法治疗面瘫后遗症120例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12,18(1):116-117.
[2]石俊.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6):26-27,28.
[3]周钢.针刺和中药内服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7):64-65.
[4]毛尔艳木汗,吾甫尔,张瑞春.推拿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45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1):19.
[5]刘应阶,库毓敏.针刺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2):87,90.
[6]胡宗海,王建林,陈淑彦.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03(4):50.
[7]徐吉.中药合弥可保并针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0):1091-1093.
[8]廖庆华,吕道.中药烫熨疗法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4):111-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