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元散曲发展概况(包括一些曲的基本常识和重要作家作品)素材粤教版选修系列
元代散曲知识点总结图解

元代散曲知识点总结图解一、元代散曲的发展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是蒙古族创建的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国家,统治者是皇帝忽必烈。
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而在文化领域中,元代散曲的发展亦有其独特之处。
元代的散曲是在宋元戏曲、元代音乐、元代绘画等文化成就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大熔炉之一,吸纳了包括中国汉族在内的多种民族、多种文化成果,形成了元代文化的多元性。
在元代,曲文学、曲剧文学和杂剧文学三大体裁并存,于其中又以曲文学最为盛行。
元代散曲与唐宋散曲比较,有明显的出处不同。
就形式而论,元代散曲由原来的“公案”改称“寸阴”,元代的散曲节奏放缓,风格多变,题材多样,使元代散曲风骚魅力更为突出;元代散曲在技巧上增加了对韵体的改编,作品唱和时有作识应、人称引和、意象唱和;元代散曲结构多变,有大曲、小曲之分,抒情、写实、咏史等各种形式的散曲。
二、元代散曲的特点1. 题材广泛、多样,内容丰富元代散曲的题材广泛,包括爱情、离别、悲伤、忧郁、豪放、儒雅、社会、政治、历史等等。
元代散曲以新颖、大胆、新巧、自信的风韵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元代散曲有选取古诗词、流行诗文和自作词都有。
2. 结构多变,形式丰富元代乐曲的形式多变,有大曲、小曲之分。
大曲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叙事性强;小曲则格律宽松,性格亲切,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具有真情实感。
大曲和小曲的结构有时可以灵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曲式。
3. 语言生动,表现手法多样元代散曲的语言生动活泼,表现手法多样。
元代散曲善于用对比手法来突出感情的矛盾和冲突,表达感情的复杂性。
元代曲文学以言词多关联、用典妙、靠近游戏、情词流畅、构思纵横、描绘清晰等特点。
4. 音乐配合,声调婉转元代散曲的音乐和声调都很有特点。
元代曲文学和元代音乐艺术密切相关,乐曲和词文的配合相得益彰。
元代散曲的声调婉转,旋律柔美,具有独特的韵味。
元代音乐与元代诗词的和词,多富于感情表达,如切AN书中的伤感风雅含在乐音之中。
元代散曲知识点总结

元代散曲知识点总结元代散曲的特点1. 体裁多样:元代散曲包括了词、曲、曲调等多种体裁,体裁之多丰富其形式更加灵活。
2. 体裁宽泛:元代散曲的题材广泛,不仅有以爱情、生活、山水为主题的散曲,还有以历史、宗教、名士等为题材的散曲。
3. 语言优美:元代散曲在语言上追求优美、精炼,句子流畅、动人。
四平骂秦惟韵殷重4. 艺术表现:元代散曲更加讲究起承转合,言简意赅,充分发挥了散曲的艺术表现力。
元代散曲的风格1. 民族风格:元代散曲受到了蒙古族和其他民族文学的影响,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2. 浪漫主义:元代散曲中普遍存在着浪漫主义思想,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
3. 抒情性强:元代散曲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直接、深刻,抒情性更加突出。
4. 博大精深:元代散曲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具有博大精深,充分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学的独特魅力。
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品1. 《龙凤呈祥》:这是一部元代散曲经典,作者是元太祖忽必烈。
在《龙凤呈祥》中,歌颂了忽必烈的功绩,表现了对皇权的崇拜。
2. 《西河》:这是元代散曲中的又一部经典之作,作者是王实甫。
《西河》以西河故事喻元朝的得天独厚,寓议中华中流对的藩镇(西河)打败朔方宿将的故事。
它的艺术成就无愧最为元代散曲的一部佳作3. 《青玉案·元夕》:这是元代散曲中的又一部经典之作,作者是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生动的描写表现了元宵节的喜庆气氛和人们的欢乐情感。
总之,元代散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世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它丰富多彩的体裁和丰富的内容,体现了当时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在今天,元代散曲在文学和文化领域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元代散曲知识点归纳总结

元代散曲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元代散曲的发展历程元代散曲是在元朝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初创阶段、鼎盛阶段和衰落阶段三个阶段。
1. 初创阶段元代散曲的初创阶段大约可以追溯到元初时期。
在元初时期,汉文化和蒙古文化相互交融,散曲这一文学形式也开始受到重视。
元初时期的散曲以抒情婉约为主,以陈到、李洪等人的散曲作品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散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还比较简单,没有形成明显的特色。
2. 鼎盛阶段元代散曲的鼎盛阶段大约可以从元末明初时期开始。
在这一时期,散曲的艺术地位得到了提升,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
元末明初时期的散曲以清新婉约、绮丽豪放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代表性的作家有虞集、陈樵、吴谨等人,他们的作品在风格和题材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使得元代散曲的艺术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3. 衰落阶段元代散曲的衰落阶段大约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后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我国文学史上的其他文学形式的崛起和发展,散曲逐渐失去了其昔日的光芒,文学市场上的地位也大幅下滑。
散曲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形式和内容上也显得单调乏味。
这一时期的散曲作家有黄庭坚、王邺等人,他们的作品在风格和题材上都已经没有了前人的创新和突破,使得元代散曲的发展逐渐走向了衰落。
二、元代散曲的艺术特点1. 音乐性元代散曲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其韵律优美、节奏明快、抑扬顿挫。
元代散曲多为词曲,词曲合一,旋律动人,如《蝶恋花》、《苏幕遮》等,其深情迷离、韵味悠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元代散曲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其韵律和节奏上,这种音乐性使得散曲在艺术上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2. 主题多样化元代散曲的主题多样化,涉及生活、爱情、抒情、行吟、田园、宴游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元代散曲的主题多样化,使得其在内容上更具丰富性和多样性,对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感情更具有真实的反映。
3. 抒情婉约元代散曲以抒情婉约见长,情感真挚、婉转悠扬、含蓄委婉。
元代文学散曲

元代文学散曲元代文学散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流传于元代社会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元代文学散曲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指导意义。
元代文学散曲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引领着元代文学的潮流。
它打破了以往文学作品固定的格律规范,采用七绝、五绝、七言诗、五言诗等不同的诗体形式,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同时,元代文学散曲更加注重音乐与文学的融合,主要在戏曲演出中表现,形成了与舞蹈、音乐、戏剧相结合的独特艺术形态。
元代文学散曲的发展历程既有源于民间的素材创作,也有从宋代文学传统中发展而来的继承创新。
在元代以前,民间曲艺中的笙歌、套数等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而元代文学散曲则借鉴了这些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文学元素。
同时,元代文学散曲又继承了宋代文人的文学传统,许多元代文学散曲作品以宋代的词作为参考,融入了更多的意境和情感,达到了优雅婉约的艺术效果。
元代文学散曲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指导意义。
首先,元代文学散曲在形式上的创新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元代文学散曲的影响下,明代文艺复兴时期的词曲发展得更加充分,清代以后的文学作品也受到了其启发。
其次,元代文学散曲注重音乐与文学的融合,鼓励了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
这对于今天的跨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元代文学散曲所展现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形式,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
综上所述,元代文学散曲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内涵成为元代文学的亮点和代表,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传承元代文学散曲的精髓,借鉴其创新精神和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为当代文学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
高中语文(粤教版 唐诗宋词元散曲)教师用书:第3单元-19 言情词三首 Word版含答案

19 言情词三首点绛唇元好问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内容赏析】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
起句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
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
“漠漠烟中树”,意象似从谢朓“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渺渺吟怀”的物化形态。
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声中,求得好梦,梦中去寻觅了。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
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做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
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
但不是浓重的感伤,而是淡淡的怅惘。
词人是年轻的,情调也是健康而执着的。
蝶恋花[识作者]导宋词之先路者——晏殊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
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官居宰相位。
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晏殊善长诗,词尤工小令,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追崇“西昆体”,以情制胜。
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韵味独特,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
有“导宋词之先路者”“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佳句,为千古传诵。
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传世。
[探背景]晏殊的词,从内容上看,多写富贵人家酒筵歌席的闲适生活,以及男女相思、离愁别绪、悲春伤逝等。
本词就是一首写离别相思的词。
写景写情,写闺妇的相思与期待。
1.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
【答案】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写苑中景物和高楼独望来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
2.“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答案】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
简述元散曲发展情况

简述元散曲发展情况
元散曲是元代(1279-1368年)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是元代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散曲在元代文化繁荣的背景下发展迅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元散曲的发展可分为创立阶段和成熟阶段两个阶段。
在创立阶段,元散曲主要吸收了南宋时期的乐府民歌和南曲的影响。
元代初期,由于元朝政权的建立和统治者的宽容态度,使得各地音乐文化交流频繁,南北曲风融合,形成了元散曲的早期风貌。
元初的散曲多为男声演唱,歌词内容主要以咏史抒怀为主,音乐节奏活泼欢快,旋律简单明快,富有民间曲调的特点。
在成熟阶段,元散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演唱方式。
元散曲的创作和演唱者逐渐专业化,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和歌唱家。
元散曲的主题内容丰富多样,歌词题材涉及爱情、叙事、抒怀等多个方面。
音乐风格上,元散曲独具特色,旋律优美流畅,音韵婉转,表现了元代时期的音乐审美和文化氛围。
元散曲的发展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代的散曲形式和曲调在明清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成为后来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散曲也对后世词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后来的词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艺术基础。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四单元第20课关汉卿散曲二首

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光彩, 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有权,不识 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 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 大胆。
1.了解元曲的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 2.把握关汉卿、马致远等人散曲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色。 3.鉴赏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等人散曲创作的风格。
大凡历史上的文学艺术家有两种:一种是因为逢迎时势而得 名,一种是因为直面现实一身骨德而留声。你狂傲倔强地表示: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 豆。”
你“一管笔在手,敢与孙吴斗”,充满血肉之感的笔触,诉说 着社会民众的困苦与无奈。一腔悲悯的情怀,倾洒在《窦娥冤》: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 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 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的责天问地,真是“凄凄惨惨戚 戚”,令人扼腕叹息!这不正是你义愤填膺的呐喊?不正是你酣畅 淋漓的痛骂?
应用体验之旅见课时跟踪检测(二十)
你从关公故里昂首走来, 你从窦娥之冤流泪走来, 你是梨花园中的“曲圣”, 你是文明古国的“莎翁”。 你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推进梨园发 展的领袖,统领剧作家中的第一人,领导杂剧班的班主),与马致 远、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你更是一颗响当当的铜豌豆…… 你的脉管里涌动着关老爷的基因,你的魂魄里珍藏着中条山 的刚毅。
3.《双调·沉醉东风》的结尾“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 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痛煞煞教人舍不得”能 否放在最后?
提示:①不能放在最后。②原文放在中间,写出了话说的一断 一续,悲伤得说不出话来,更显离别时的极度悲伤,若放在最后, 没有了悲伤得说不出话来的韵味,不能更好地表现离别时的伤感。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宝库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素材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一、从诗歌的形式上分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元曲的简称。
元曲包括散曲和元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中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和带过曲。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为同一宫调。
二、从诗歌的题材上分1.即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常说的寓情于景。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雄浑,笔势豪放。
三、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1.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简单地说,凡是不依照近体诗的格律来写,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诗,都是古体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散曲发展概况(包括一些曲的基本常识)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杂剧属戏曲艺术,而散曲则有如唐宋之词,是一种特殊的诗歌。
曲,作为一种可以歌唱的音乐形式,因为唱起来曲折荡漾,所以叫曲,其起源是很早的。
至晚在战国时代就有“曲”这个名称了。
汉代的乐府,是有伴奏的歌曲,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称为乐府歌辞。
南北朝时,南朝的宋齐梁陈之乐发展到唐代,就是所谓的清乐;北朝之乐,到了唐代,经唐人的改造创新,成为自太宗以来即已兴盛,玄宗时臻于极盛的燕乐。
这也就是后世南、北曲之本。
唐宋时期兴盛的词,本来就是可以歌唱的长短句,其曲调自然与传统的曲有密切关系。
南宋后期,词的创作趋于衰落,而北方长期流传于民间的长短句歌词,在金元时期,由于各民族的交融,又吸收了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及西域人的乐曲,逐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北曲,并取代了宋词的地位,这就是散曲。
元代的散曲,正是继宋词之后兴盛起来的一种新的诗体。
散曲的每首曲子,都有一个曲牌。
所谓曲牌,就是每首曲子的曲调名称。
这些曲牌,有的与词牌完全相同,有的是原来少数民族的歌曲,当然还有很多是散曲独有的。
这些曲牌,都分属一定的宫调,每个曲牌,都有句数、字数的限定。
散曲和词最主要的两点差别:一是散曲用韵比词更密,甚至句句押韵;二是散曲可以加用衬字。
由于散曲有腔格的限定,因此,在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时必然受到束缚,这同样也是格律诗和词共有的问题,而散曲衬字的技巧,即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或减少这种束缚。
而且,也可以使作品在语言上更加活泼,保持了散曲固有的通俗质朴的风格。
从结构上来看,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就是独立的一支曲子,也称“叶儿”。
根据某些乐律可以衔接的关系,还可把两个或三个曲牌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带过”曲,也属于小令。
“过”字,原写在第一个曲牌之后,也有写作“带”或“兼”的,亦即“带过”的意思。
应注意的是,不是任何两个或三个曲牌(即使是同一宫调的)都可构成一个“带过”曲,哪些曲牌可以连接,是有固定格式的。
套数,亦称散套。
一个套数,是由两首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一个完整的“组曲”。
一个套数,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短的可以只用两个曲牌,长的可连用几十个曲牌。
而哪些曲牌可以连接成一个套数,以及这些曲牌的连接顺序,都是有限定的。
一般情况下,每个套数都有一个[尾]或[尾声]作为最后一个曲牌。
元代散曲的发展,大抵与杂剧相同,以成宗时为界分前期与后期。
前期作者的活动中心在大都,作者中有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如刘秉中、杨果、卢挚、姚燧等,也有以杂剧创作为主的戏剧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
此外,一些教坊艺人也创作了散曲。
从总体上来看,前期作品的风格以豪放本色为主流,特别是马致远、关汉卿等杂剧作家的散曲,体现尤为充分。
而且,正是杂剧作家们的散曲,标志着前期散曲的最高成就,如关汉卿的《不伏老》、马致远的《秋思》等。
前期散曲的作者,大多是“兼作”,即他们本身或兼作诗文,或兼写杂剧;后期散曲作者,则大多专攻散曲或以散曲创作为主。
这是前后期散曲作者队伍的一大差别。
后期散曲作者中,以张可久、乔吉、贯云石、徐再思等人最著名。
从总体上看,后期散曲的风格以清丽为主,特别是张可久的作品,被后世认为是清丽派的代表。
这种风格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促使后期散曲形成了追求雅正典丽的趋势,从而失去了前期散曲的生动充沛的生命力。
当然,这是指总的趋势,这一时期也同样产生了通俗活泼、直白犀利的佳作,如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刘时中的《上高监司》等。
后期散曲家的活动中心已南移到杭州,作品的数量亦超过前期。
元代散曲的内容极其丰富,反映社会现实极其广泛。
有反映社会政治黑暗、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作品,有辛辣讽刺皇权的作品,有表现归隐情趣而曲折反映社会腐败
的作品,也有描写爱情生活以及写景抒情的作品。
由于元代散曲的很多作者都是地位低下的艺人或不见经传的文人,因此大量作品散佚湮没,为今人确知的作者,只有二百人左右,流传下来的作品小令有三千八百多首,套数四百七十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