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的中医治疗
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面瘫

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面瘫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面瘫面瘫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也被称为“颜面神经麻痹”。
它是指由于面部肌肉的运动受到损害或神经功能失常而导致的一种临床表现。
面瘫通常可以分为中医学和西医学两种不同的解释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解释面瘫在中医学中,面瘫被归类为“中风”的范畴。
中医认为,面瘫多是由于“风寒湿热”等病邪侵袭脸部经络所致。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经络是一种传导气血和营养的通道,任何原因导致经络瘀阻或气血运行不畅,都可以导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的面瘫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治疗法。
中药内服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来恢复脸部肌肉的正常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川芎等,它们具有活血祛瘀的功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减轻面瘫症状。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方剂,如五灵脂、桑白皮汤等,也被广泛应用于面瘫的治疗中。
另外,中医还采用外治疗法来治疗面瘫。
常见的方法包括耳针、针灸、艾灸、拔罐等。
这些外治疗法可以刺激相关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从而增强面部神经的功能。
此外,中医还有一些特殊的疗法如跌打损伤法、刮痧法等,也可以用于面瘫的治疗。
西医学解释面瘫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受到损伤或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疾病。
在西医的解释中,面瘫多是由于面神经的炎症或压迫引起。
面神经是负责控制脸部表情肌肉的主要神经。
当面神经受到损伤时,脸部的一侧会出现麻木、抽搐、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进而导致面部表情不协调。
面瘫的病因可能是多样的,如感染、外伤、肿瘤等,根据病因不同,选择的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西医常用的面瘫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应用抗病毒药物、抗炎药物等来缓解症状并促进面神经的恢复。
物理治疗可以包括按摩、热敷、电刺激等方法,可以改善面瘫患者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
在某些严重的情况下,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例如对于因肿瘤、组织压迫等引起的面瘫。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中医和西医在面瘫的解释和治疗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倡导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治疗面瘫。
针灸科(面瘫病、肩凝症)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
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
面瘫的中医辨证和治疗思路

面瘫的中医辨证和治疗思路面瘫是一种以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口眼歪斜、眼裂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不能皱额蹙眉等为主要表现的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疾病,多由面神经血管受压、颅内肿瘤、脑血管病、脑外伤、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的病毒被激活、炎症等因素引起,好发于工作强度大者,可对患者颜面美观性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故需要积极探寻有效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
对该疾病,西医临床多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阿昔洛韦等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整体疗效欠佳。
我国中医善于辩证施治,且治疗效果显著。
下面小编就来说说面瘫的中医辨证和治疗思路。
1.风寒袭络型风寒袭络型面瘫主要因经脉空虚、外邪乘虚而入面部经络,导致面部气血运行不畅、营卫不和所致,发病后,可导致患者出现面部表情动作消失、口眼喎斜、口角下垂、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耳后疼痛或流口水等症状,舌淡苔白,脉浮紧,受风寒的影响,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咽痛、恶寒、发热、无汗、周身酸痛、小便短赤等症状,对该型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祛风散寒、疏经通络,可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组方为:丝瓜络15g、防风15g、麻黄6g、附子(先煎)12g、细辛6g、酒当归20g、酒川芎18g、制全蝎(冲服) 9g,上药以清水600ml煎取300ml,二煎以清水300ml煎取200ml,两煎合剂500ml分三次饭后温服,一日一剂。
2.风热袭络型风热袭络型面瘫主要因经热邪侵淫、致使筋脉肌肉驰纵不收,病毒趁机侵袭而发病,除会引发患者出现上述相同主症外,还可引发患者出现外耳道疮疹、耳下红肿、耳鸣重听、耳部明显疼痛、发热、头痛、咽干口苦、尿黄等症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该疾病的关键在于祛风散热、疏经通络,可取银翘散合牵正散加减治疗,组方为防风15g、荆芥15g、薄荷30g、黄芩15g、栀子12g、僵蚕12g、丝瓜络15g、全蝎(冲服) 6g、当归20g、川芎18g、甘草6g、白附子(先煎) 15g,上药以清水600ml煎取300ml,二煎以清水300ml煎取200ml, 两煎合剂500m1分三次温服,一日一剂。
名中医治面神经麻痹(面瘫)七个秘方

名中医治面神经麻痹(面瘫)七个秘方治面神经麻痹(面瘫)秘方(7首)19.1牵正四物合剂【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组成】白附子12克,僵蚕9克,全蝎6克,生地、赤芍各15克、川芎9克,当归15克,桑枝50克,丝瓜络9克,鸡血藤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祛风活血。
【方解】方中以白附子去头面之风;僵蚕祛经络之风,全蝎熄风解痉;以生地、赤芍、当归、鸡血藤、川芎、桑枝、丝瓜络活血祛风通络。
合而用之,共奏祛风活血之功。
【主治】面神经瘫痪。
【加减】面麻痹甚者,加苏木9克;并以醋炒白附120克,盛于布袋之中,乘热熨麻痹之处。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佳。
【附记】凡颜面神经麻痹,瘫痪出现之口眼歪斜,以及半身麻痹,半身疼痛,半身冷暖,半身汗出等中医所称之中络证,率先用此,效果良好。
19.2二石复正汤【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组成】生石膏20克,石决明30克,麻黄1克,细辛2克,僵蚕9克,全蝎3克,白附子2克,蟅虫3克,生穿山甲6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10克,龙胆草6克,羚羊角粉0.6克(分冲),活络丹1粒(分吞),苏合香丸1粒(分吞)。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肝热、熄肝风、驱风散寒、活血通络。
【方解】方中麻黄、细辛以驱表皮之风寒,轻可去实,用量不能过多,僵蚕、全蝎、白附子为牵正散,为治口歪专药,但白附子燥热上升,用量亦不宜多,苏合香丸开闭以驱风寒,活络丹通络而治麻痹。
惟以上诸药多为辛温燥热之品,故重用石膏、生石决明以清镇之;龙胆草、羚羊角粉清肝热而熄风;穿山甲、蟅虫、桑寄生、威灵仙活血通络,合之共奏清肝热、熄肝风、驱风散寒、活血通络之功。
【主治】颜面神经麻痹。
【疗效】余每以此方治颜面神经麻痹,颇有捷效,一般服7剂见效,30例痊愈。
19.3复正散【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组成】白附子15克,全蝎6克,白僵蚕、川芎、干地龙、明天麻、双钩藤、鸡血藤、胆南星、丹皮各9克,防风、白芍各15克,蜈蚣2条,甘草5克。
周围性面瘫中医诊疗规范

周围性面瘫中医诊疗规范引言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麻痹或无力,严重影响患者的面部表情和口腔功能。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周围性面瘫中医诊疗的规范,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应对该疾病。
诊断准则中医诊断周围性面瘫的主要依据是面部肌肉的麻痹或无力症状。
根据面瘫的发病部位和程度,中医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病变于阳明经: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口角歪斜,额纹深。
2.病变于太阳经: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口角下垂,额纹浅。
3.病变于少阳经: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口角上扬,额纹深。
4.病变于厥阴经:表现为双侧面部肌肉麻痹,口眼闭合困难,语言不清。
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中医辨证体系,可准确诊断周围性面瘫。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原则是激活气血运行,调节阴阳平衡,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功能。
具体治疗原则如下:1.疏通经络:采用针刺、推拿等手法,疏通受损的经络,促进气血畅通,恢复受损面部肌肉的功能。
2.调和阴阳:中医认为面瘫是由于气血失调、阴阳失衡所致。
通过中药调理,平衡阴阳,恢复面部肌肉的活力。
3.活血化瘀:采用中药或针灸等手法,活血化瘀,消除面部瘀血,促进病灶组织的修复。
4.肌肉功能康复:结合中医按摩、体操等方法,刺激面部肌肉运动,帮助其恢复正常功能。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重要方法,常用的中药包括百合、川芎、丹参等。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证候,中医会配制不同的中药方剂,并根据患者的体质进行个体化调整。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对于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的疗效。
针灸治疗可以直接刺激面部肌肉,激活面部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康复进程。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在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舒缓面部肌肉的紧张状态,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强面部肌肉的营养供应。
注意事项在中医诊疗周围性面瘫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治面瘫(“三白五虫汤”治疗面神经麻痹)

中医治面瘫(“三白五虫汤”治疗面神经麻痹)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面瘫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侵袭,以致经气阻滞,气血不和,瘀滞经脉,而导致经络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生本病。
笔者自拟“三白五虫汤”治疗面神经麻痹,屡用屡验,一般服药10--15剂即可治愈。
患者不妨一试。
药物组成: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炒地龙15克,全蝎10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钩藤20克,黄芪30克,蜈蚣(另包)2条。
用法:上药除蜈蚣外,水煎两次对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
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2次用药汤冲服。
“三白五虫汤”选用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增加组织代谢,减轻炎症和水肿,促进血液循环畅通;用“五虫”(即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地龙)祛风通络,加快经络气血运行;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
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
针灸推拿治疗面瘫的神奇之路

针灸推拿治疗面瘫的神奇之路想必大家在炎炎夏日的时候,做的最舒服的一件事就是窝在房间里吹着空调看电视吧!但是这空调吹久了,一旦存在熬夜、压力过大、过度劳累以及生活工作作息不规律等情况都容易导致自己身体的免疫力下降,而这时如果出汗受风、受凉的话,虚邪贼风就容易侵犯面部神经。
一觉睡醒起来漱口的时候发现漏水了,照镜子的时候又看见自己嘴巴歪了,一边的眼睛也很难闭上了,面部表情非常的僵硬,这些都很有可能是面瘫的前兆表现哦!对于面瘫,中医治疗对此很有讲究,接下来就来为大家介绍下中医治疗面瘫的相关知识吧!什么是面瘫?面瘫又可以称为面神经麻痹,主要是指患者面神经受损,导致患者的面部肌肉出现瘫痪的一种神经缺损症状。
面神经一般从颅内中枢发出,面部为最后分布位置,面神经对面肌运动进行支配。
面瘫是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任何年龄阶段都比较常见,并且在患者发病期间,经常会出现口眼歪斜等典型临床症状,患者短时间内没有办法自主的完成抬眉、闭眼等基础动作。
面神经麻痹分为中枢性神经麻痹及周围性神经麻痹两种,70%左右的面瘫是由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所引起。
在中医学中,面瘫俗称“卒口僻”、“吊线风”,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分为风寒袭络、风热袭络、风痰阻络、气虚血瘀等类型,常见为风寒袭络、风热袭络型,患者多有面部受寒或感冒发热病史,风邪阻于经络,致面部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患侧额纹消失等症,还有一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味觉丧失、耳部疼痛的表现。
得了面瘫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在发病的15天以内被称为面瘫急性期,发病后的16天到6个月是面瘫的恢复期,发病6个月以上为后遗症期。
临床对面瘫的治疗原则就是“早发现,早治疗”,尽可能的早些避免后遗症的出现。
根据面瘫的严重程度,症状比较轻的1个月内就可以恢复至正常,面瘫比较严重的需要3个月或者半年才能恢复。
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

新晃中医院针灸科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稿)面神经炎是指面神经管内段的非化脓性炎症。
本病原因尚不明了,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后的一种变态反应性损害,或因寒冷刺激导致面神经营养性血管收缩、缺血,而后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压迫面神经所致。
人群患病率约40/10万,多见于青壮年。
我们从中医角度认为,本病由于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或风热,邪入脉络,或风痰阻络所致。
依据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诊断定为“口僻”(“面瘫”)。
一.临床诊断与分期(一)临床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证候诊断方面分为四型:1)风寒袭络证2)风热袭络证3)风痰阻络证4)气虚血瘀证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内科手册》:1)急性起病,病前可有着凉“感冒”史。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症状与体征:如患侧闭眼无力,额纹消失;口角歪向健侧,患侧鼻唇沟变浅,流涎,鼓腮无力,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残渣滞留于颊部等。
3)可能出现下列伴随症状: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分泌减少,乳突部疼痛,听觉过敏,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
以上诊断要点中,根据急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的症状与体征,如闭眼无力、口角向健侧歪斜等,排除其他周围性面瘫的可能,一般即可确诊本病。
注意与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枢性面瘫、吉兰-巴雷综合征、桥小脑角肿瘤、腮腺病变等相鉴别。
可据情况选作以下检查: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头部CT;面肌电图,(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基本治法为祛风通络,疏调经筋,至中后期据情况加用补益气血、濡养经筋之法。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牵正、地仓、承浆、合谷、太冲。
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风热袭络证加曲池;风痰袭络证加丰隆;气虚血瘀证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目合困难加鱼腰、申脉(或昆仑);流泪多者加睛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瘫的中医治疗
文章目录*一、面瘫的中医治疗*二、面瘫如何预防*三、面瘫饮食注意事项
面瘫的中医治疗1、面瘫的中医治疗
针灸疗法:一般针灸治疗面瘫,在前期不能使用,但是在后期面瘫的治疗进行中适当介入治疗,这种面瘫的治疗方法会加快患者康复,针对颅内肿瘤、外伤、心脑血管疾病等等引起的面瘫。
中药治疗:这是常用的面瘫的治疗方法之一。
善于恢复、修复患者手术面部神经,对由于面部风寒导致的面瘫,有着独特的面瘫的治疗效果。
急性面瘫,药选防风、伸筋草、地龙、海风藤、野菊、荆芥、蜈蚣、蔓荆子、丝瓜络、全蝎、白芥子。
对比西医和手术成效快的特点,中医面瘫的治疗,具有治疗彻底、副作用小、不易复发等许多优点。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的不同,在选择面瘫的治疗方法上,要慎重。
2、面瘫的病因
引起面神经炎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根据损害发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炎和周围性面神经炎两种。
中枢性面神经炎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通常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炎症等引起。
周围性面神经炎病损发生于面神经核和面神经。
周围性面神经炎的常见病因为: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
神经感觉神经节病毒被激活引起;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自身免疫反应;肿瘤;神经源性;创伤性;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血管机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3、面瘫的临床表现
多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
在微笑或露齿动作时,口角下坠及面部歪斜更为明显。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瘫绝大多数为一侧性,且右侧多见,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口角歪斜。
部分患者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等。
面瘫如何预防1、减少面部不良刺激:面部有大量神经,若是面部神经出现异常则会出现面瘫的情况,所以说我们要做的包括较多方面,如出汗不直接用凉水洗脸(用温水)、少看或不看电视或电脑、避免长时间站在强光下、不经常揉搓患侧面部、不使用刺激性化妆品等,这些措施均利于减少复发。
2、面部保暖:面部的保暖也是要注意的,尤其是在一些体质虚弱的人,若是风吹面部很容易造成面瘫。
如用湿热毛巾热敷患
侧面部、用温水洗脸、外出时戴好口罩或围巾、不迎风走路、不开窗睡觉等,做好相关保暖工作,可促进面部经络通畅、血液循环,从而降低面瘫复发几率。
面瘫饮食注意事项1、面瘫患者要适量补钙。
由于面瘫患者主要是面神经传导障碍而导致肌肉萎缩,所以补钙很重要,钙不
仅能对骨骼和智力有益,还能促进肌肉及神经功能正常,所以面
瘫饮食中就可适量添加一些排骨、深绿色蔬菜、蛋黄、海带、芝麻、水果、胡萝卜、西瓜、奶制品等富含钙质的食物。
2、面瘫患者要增加维生素b族的摄入量。
据研究发现,维生素b族元素对面瘫患者的恢复也有帮助,如b1b2b12等,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品有:香菜、番茄、冬瓜、黄瓜、木瓜、苹果、菠萝、梨、桃、西瓜、杏、柿子、葡萄、维生素b、面瘫饮食中若能适量添加的话,是有利于神经传导物质的合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