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的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的中医治疗指南

面瘫病的中医治疗指南
概述
面瘫是一种面部肌肉的麻痹疾病,中医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来缓解和治疗面瘫病症状。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指南,供参考之用。
中医治疗指南
以下是面瘫病的中医治疗指南:
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穴位插入细针,可以刺激面部神经,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面部肌肉的功能。
2. 中药治疗:中药具有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可以增强面部肌肉的活性。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白芍、川芎等,可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配方使用。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面部肌肉,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强面部肌肉的功能。
4. 中医调理:中医强调整体调理和平衡,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生活惯等方面,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和恢复。
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医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寻求专业医师的指导:中医治疗应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治疗方法的安全和有效性。
2.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和面瘫病的症状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治疗方法也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3. 结合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可以辅助西医治疗,但不能替代。
在进行中医治疗时,也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西医治疗方案进行结合治疗。
请注意,本文档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个体情况而定。
请遵循专业医师的指导,切勿自行进行治疗。
针灸科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试行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
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
面瘫诊疗方案

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方案一、病名(一)中医病名:面瘫。
(二)西医病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二、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一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治疗方案(-)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
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面瘫病西医病名:面神经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 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 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四、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 .体针⑴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方案沈艳平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中医病名:面瘫、吊线风、口僻、歪嘴风症状: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第一版(杨期东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西医病名:面神经麻痹诊断依据:(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
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
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
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二)疾病分型面瘫可分成两型:(1)中枢型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
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
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
(2)周围型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
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此外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说话不清晰等。
(三)辨证分型(1)风寒袭络:常有受寒史,急性起病,一侧面部板滞,闭眼不能,口角歪斜。
舌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弦。
(2)风热袭络:常有患侧耳内、耳后完骨及面颊部疼痛及发热,起病较缓,一侧面部板滞,闭眼不能,口角歪斜,口苦,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可伴恶风,头痛。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患者面部表情失常,表现为面部肌肉麻痹,眼睑不能闭合,口角歪斜等症状。
中医认为,面瘫病是由于外感风寒、湿热、气血不足等引起的,治疗面瘫病需要根据病情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医诊疗方案,采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下面将介绍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的具体内容。
首先,针灸治疗是面瘫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通过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面部神经的修复。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阳辅、合谷、迎香、四白等,针刺后配合良好的操作技术,可以有效改善面部肌肉的麻痹情况,恢复面部表情的正常功能。
其次,中药治疗也是面瘫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中医药认为,面瘫病的发生与气血不足、风寒湿热等因素有关,因此可以采用益气活血、祛风散寒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芎、黄芪、桂枝等,这些药物可以调理气血,祛除风寒湿热,促进面部神经的修复。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理患者的情志和饮食。
面瘫病患者常常伴有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情况,中医认为,这些因素会影响病情的恢复,因此建议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保持饮食的清淡和规律,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总之,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通过针灸、中药治疗以及情志调理和饮食调理等手段,可以有效缓解面瘫病的症状,促进病情的康复。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守医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加速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在实际临床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运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重视中医诊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健康。
面瘫的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的中医医治方案面瘫又名口僻,多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发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脸部而致,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炎。
诊断一、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脸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烧。
二、一侧脸部呆板,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样。
中医治疗辨证论治一、风寒证症候: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方药:三白五虫汤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炒地龙15克、全蝎10克、蜈蚣(另包)2条、防风10克、川芎10克、钩藤20克、黄芪30克。
上药除蜈蚣外,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
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2次用药汤冲服。
方当选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疏风通络、活血和营;用“五虫”(即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地龙)取其性能走窜,搜风通络之功;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
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
二、风热证症候:起病骤然,口眼歪斜,头痛面热或发烧恶风,心烦口苦,耳后疼痛,口干咽痛,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加味牵正散全蝎7g、白附子7g、僵蚕7g、蜈蚣2条、地龙7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防风10g、钩藤10g、连翘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
方中选白附子辛温升散,祛风化痰通络,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白僵蚕、地龙祛风静痉,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又善通络;蜈蚣、钩藤祛风通络;当归、白芍、川芎、防风疏风通络、活血和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连翘、板蓝根、大青叶清热去湿解毒;以上诸药相配,药力径走头面经络,直达病所,使邪去正复。
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

新晃中医院针灸科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稿)面神经炎是指面神经管内段的非化脓性炎症。
本病原因尚不明了,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后的一种变态反应性损害,或因寒冷刺激导致面神经营养性血管收缩、缺血,而后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压迫面神经所致。
人群患病率约40/10万,多见于青壮年。
我们从中医角度认为,本病由于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或风热,邪入脉络,或风痰阻络所致。
依据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诊断定为“口僻”(“面瘫”)。
一.临床诊断与分期(一)临床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证候诊断方面分为四型:1)风寒袭络证2)风热袭络证3)风痰阻络证4)气虚血瘀证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内科手册》:1)急性起病,病前可有着凉“感冒”史。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症状与体征:如患侧闭眼无力,额纹消失;口角歪向健侧,患侧鼻唇沟变浅,流涎,鼓腮无力,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残渣滞留于颊部等。
3)可能出现下列伴随症状: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分泌减少,乳突部疼痛,听觉过敏,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
以上诊断要点中,根据急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的症状与体征,如闭眼无力、口角向健侧歪斜等,排除其他周围性面瘫的可能,一般即可确诊本病。
注意与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枢性面瘫、吉兰-巴雷综合征、桥小脑角肿瘤、腮腺病变等相鉴别。
可据情况选作以下检查: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头部CT;面肌电图,(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基本治法为祛风通络,疏调经筋,至中后期据情况加用补益气血、濡养经筋之法。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牵正、地仓、承浆、合谷、太冲。
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风热袭络证加曲池;风痰袭络证加丰隆;气虚血瘀证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目合困难加鱼腰、申脉(或昆仑);流泪多者加睛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瘫的中医治疗方案
面瘫又名口僻,多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炎。
诊断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风寒证
症候: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方药:三白五虫汤
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炒地龙15克、全蝎10克、蜈蚣(另包)2条、防风10克、川芎10克、钩藤20克、黄芪30克。
上药除蜈蚣外,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
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2次用药汤冲服。
方中选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疏风通络、活血和营;用“五虫”(即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地龙)取其性能走窜,搜风通络之功;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
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
2、风热证
症候:起病骤然,口眼歪斜,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苦,耳后疼痛,口干咽痛,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加味牵正散
全蝎7g、白附子7g、僵蚕7g、蜈蚣2条、地龙7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防风10g、钩藤10g、连翘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
方中选白附子辛温升散,祛风化痰通络,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白僵蚕、地龙祛风止痉,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又善通络;蜈蚣、钩藤祛风通络;当归、白芍、川芎、
防风疏风通络、活血和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连翘、板蓝根、大青叶清热去湿解毒;以上诸药相配,药力径走头面经络,直达病所,使邪去正复。
针刺治疗:取手足阳明经为主,足太阳经穴为辅,面瘫早期针数宜少,宜浅,宜精,后期诸穴位酌予斜刺或者透刺,初期宜补后期宜泻加用悬灸。
主穴: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白。
抬眉差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用迎香人中歪斜加水沟,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
隔姜灸:姜片厚约2-3mm,刺数眼,上置艾柱,三到五壮,以皮肤微红为度。
护理:1、避风,必要时可以戴口罩,眼罩防护。
2、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天点眼药水2-3次。
3、严格忌口,禁食酸辣凉食物,避免凉水洗脸。
康复:时间从发病10天到20天。
方法:对镜做皱额,蹙眉,闭眼,吹口哨,示齿等运动,训练时要按体操节奏进行,每日2-3次。
2、自我按摩,因面肌薄,用力宜轻柔、适度、持续、稳重。
早晚各一次。
疗效评估
1、痊愈:两侧面肌功能完全恢复对称正常。
2、显效:斜纠正,额纹恢复,流涎停止,口腔不存食,面肌功能基本恢复。
3、好转:眼睑能勉强闭合能鼓腮,患侧肌胀力增加,皮肤有感觉,痛、温觉有改善,流涎减少或停止。
在临床上,根据患者不同证型、不同的用药时机,掌握的适应证及时的应用相适应的方剂,结合具有中医特色的针灸疗法,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我院2010年面瘫中医治疗46例,痊愈25例(%),显效13例(%),好转8例(%)。
面瘫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
治疗难点:1、面瘫患者的急性期为三到七天,急性期时病情缓解不明显或者逐渐加重,患者对此非常困扰,以至于质疑中医治疗方案,其中有一部分会自动终止治疗。
如何建立患者对于中医治疗的信心和信任感难度很大。
2、病人病情复杂多样,细微变化之处,中医解释的理论系统患者很难接受,如何让患者信服是一个艰巨的问题。
3、老年患者发病时伴有乳突疼痛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者单纯中医治疗效果较差,难度大。
解决方案:1、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使其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疾病的发展过程。
2、对于重度患者,以及针灸依从性差的患者效果不令人满意,适当借助激素和活血药物等治疗。
诊疗方案优化:1、在传统的面瘫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完善面瘫的诊疗方案、推陈出新。
2、将面瘫的急性期治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总结评估,有很大一部分患者与拔牙后,咽炎后,重感冒后并发面瘫,我们从风热外感的角度调整诊疗方案,因此加入
了风热型,重用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这些药物有清热祛湿解毒的作用,临床效果较好,发挥了传统中医的优势。
3、建立可供临床推广应用的面瘫临床特色疗法,以局部取穴为主,开展面瘫的分期治疗,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根据面瘫各个时期的病情特点,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及取穴方案。
进一步完善面瘫各期的特色治疗方案。
4、进一步完善面瘫的针灸加中药治疗方法,在牵正散基础方基础上,配合证型的变化,随证加减,风热证加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进一步发挥了针灸+中药的特色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