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的中医治疗及

合集下载

面瘫病的中医治疗指南

面瘫病的中医治疗指南

面瘫病的中医治疗指南
概述
面瘫是一种面部肌肉的麻痹疾病,中医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来缓解和治疗面瘫病症状。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指南,供参考之用。

中医治疗指南
以下是面瘫病的中医治疗指南:
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穴位插入细针,可以刺激面部神经,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面部肌肉的功能。

2. 中药治疗:中药具有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可以增强面部肌肉的活性。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白芍、川芎等,可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配方使用。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面部肌肉,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强面部肌肉的功能。

4. 中医调理:中医强调整体调理和平衡,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生活惯等方面,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和恢复。

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医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寻求专业医师的指导:中医治疗应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治疗方法的安全和有效性。

2.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和面瘫病的症状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治疗方法也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3. 结合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可以辅助西医治疗,但不能替代。

在进行中医治疗时,也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西医治疗方案进行结合治疗。

请注意,本文档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个体情况而定。

请遵循专业医师的指导,切勿自行进行治疗。

面瘫的中医治疗

面瘫的中医治疗

面瘫的中医治疗文章目录*一、面瘫的中医治疗*二、面瘫如何预防*三、面瘫饮食注意事项面瘫的中医治疗1、面瘫的中医治疗针灸疗法:一般针灸治疗面瘫,在前期不能使用,但是在后期面瘫的治疗进行中适当介入治疗,这种面瘫的治疗方法会加快患者康复,针对颅内肿瘤、外伤、心脑血管疾病等等引起的面瘫。

中药治疗:这是常用的面瘫的治疗方法之一。

善于恢复、修复患者手术面部神经,对由于面部风寒导致的面瘫,有着独特的面瘫的治疗效果。

急性面瘫,药选防风、伸筋草、地龙、海风藤、野菊、荆芥、蜈蚣、蔓荆子、丝瓜络、全蝎、白芥子。

对比西医和手术成效快的特点,中医面瘫的治疗,具有治疗彻底、副作用小、不易复发等许多优点。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的不同,在选择面瘫的治疗方法上,要慎重。

2、面瘫的病因引起面神经炎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根据损害发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炎和周围性面神经炎两种。

中枢性面神经炎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通常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炎症等引起。

周围性面神经炎病损发生于面神经核和面神经。

周围性面神经炎的常见病因为: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病毒被激活引起;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自身免疫反应;肿瘤;神经源性;创伤性;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血管机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3、面瘫的临床表现多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

在微笑或露齿动作时,口角下坠及面部歪斜更为明显。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瘫绝大多数为一侧性,且右侧多见,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口角歪斜。

部分患者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等。

《面瘫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面瘫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硬、麻木、疼痛等。
风热型面瘫
中医认为,风热型面瘫是由于风邪 和热邪共同作用所致。这种类型的 面瘫通常表现为面部肌肉松弛、无 力、流口水等。
气血瘀阻型面瘫
中医认为,气血瘀阻型面瘫是由于 气滞血瘀所致。这种类型的面瘫通 常表现为面部肌肉疼痛、麻木、僵 硬等。
03
中医治疗面瘫的方法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具有疏风散邪、 解表通络、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药进 行内服,如牵正散、小活络丹等。
护措施。
保持口腔清洁
饭后及时漱口,避免食物残渣 滞留,以免引发感染。
眼部护理
经常清洁眼部,避免长时间看 电视、电脑等,减少眼部疲劳

刺激性食物。
预防面瘫的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 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
加强锻炼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 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手法按摩
通过按摩面部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常用的手法有揉 法、捏法、推法等。
拔罐疗法
通过拔罐产生的负压,吸附于患处,以舒筋活血、祛风散寒。常用的穴位有太阳 、阳白等。
04
面瘫的日常护理和预防
日常护理措施
01
02
03
04
保持面部温暖
避免冷风、冷水等刺激,冬季 外出时可以戴口罩、围巾等防
THANKS

注意保暖
避免面部受到寒冷刺激 ,特别是在季节交替时
要注意保暖。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 过度焦虑、紧张等不良
情绪的影响。
05
案例分析和结论
成功治疗案例分享
案例一
患者李某,男性,35岁,因左侧面部肌肉瘫痪就诊。经过中 医针灸和中药治疗,一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半年后基本恢 复正常。

面瘫中西医诊治【49页】

面瘫中西医诊治【49页】

镫骨神经以上
伴听觉过敏、 舌前味觉障碍 ,唾液腺分泌 障碍。
茎乳孔以外
鼓索神经损害
单纯性面 瘫的表现。
伴舌前味觉障 碍,唾液腺分 泌障碍
定位诊断
面瘫发病特点
❖面神经炎又称贝尔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 经非特异性炎症,以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 瘫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疾病。
发病急速 多为单侧 青壮年多见 冬春或秋冬较多
经炎性反应,病变的中心部位在膝状神经节。
❖预后:此病预后比贝尔氏面瘫差,自愈的患者不及30%,大部分
患者通过保守治疗都不能恢复原状,需要早期手术。
面瘫的诊断要点
面瘫
中枢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
核上性 核性 核下性
颅内?
脑干外?
颅外? 脑干内?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主要鉴别表
中枢性
病变部位 面神经核以上,面瘫的对侧
周围性面瘫的诊治
面瘫就是面部肌肉瘫痪的意思,它 是由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经受到损 伤而引起的,所以也叫作面神经麻 痹或面神经炎,中医也称之为"口 僻"或"口眼歪斜"。
1 面神经的生理特点 2 面瘫的发病特点 3 面瘫的诊断要点 4 面瘫的药物治疗 5 面瘫的针灸治疗 6 面瘫的辨证调护
面神经的生理特点
适用于恢 复期。
穴注
其它治疗
适用于风寒型 和气血不足型
拔罐
适用于早期 或恢复期。
敷贴
皮肤针
适用于各 型各期
面瘫的针灸治疗
❖ 皮肤针法:
轻叩患侧阳白、攒竹、 鱼腰、丝竹空、四白、 地仓、颊车、牵正。局 部微红为度。后期可使 轻微出血,再用小火罐 吸拔5~8分钟,至局部微 紫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适用于各型各期。

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面瘫

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面瘫

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面瘫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面瘫面瘫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也被称为“颜面神经麻痹”。

它是指由于面部肌肉的运动受到损害或神经功能失常而导致的一种临床表现。

面瘫通常可以分为中医学和西医学两种不同的解释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解释面瘫在中医学中,面瘫被归类为“中风”的范畴。

中医认为,面瘫多是由于“风寒湿热”等病邪侵袭脸部经络所致。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经络是一种传导气血和营养的通道,任何原因导致经络瘀阻或气血运行不畅,都可以导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的面瘫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治疗法。

中药内服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来恢复脸部肌肉的正常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川芎等,它们具有活血祛瘀的功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减轻面瘫症状。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方剂,如五灵脂、桑白皮汤等,也被广泛应用于面瘫的治疗中。

另外,中医还采用外治疗法来治疗面瘫。

常见的方法包括耳针、针灸、艾灸、拔罐等。

这些外治疗法可以刺激相关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从而增强面部神经的功能。

此外,中医还有一些特殊的疗法如跌打损伤法、刮痧法等,也可以用于面瘫的治疗。

西医学解释面瘫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受到损伤或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疾病。

在西医的解释中,面瘫多是由于面神经的炎症或压迫引起。

面神经是负责控制脸部表情肌肉的主要神经。

当面神经受到损伤时,脸部的一侧会出现麻木、抽搐、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进而导致面部表情不协调。

面瘫的病因可能是多样的,如感染、外伤、肿瘤等,根据病因不同,选择的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西医常用的面瘫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应用抗病毒药物、抗炎药物等来缓解症状并促进面神经的恢复。

物理治疗可以包括按摩、热敷、电刺激等方法,可以改善面瘫患者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

在某些严重的情况下,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例如对于因肿瘤、组织压迫等引起的面瘫。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中医和西医在面瘫的解释和治疗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倡导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治疗面瘫。

面瘫中医护理方案

面瘫中医护理方案

面瘫中医护理方案引言面瘫,也被称为面肌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面瘫患者的脸部肌肉失去了正常的运动功能,导致面部表情不自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作为一种综合疗法,在面瘫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面瘫的中医护理方案,帮助患者恢复脸部的运动功能。

中医护理方案中医辨证施治面瘫的发病原因复杂,根据中医理论,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常见的中医辨证有阳虚、气滞、湿热等。

面瘫的辨证施治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中药治疗1.养血活血方:采用当归、赤芍、白芍等补血活血的中草药,可以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恢复功能。

–当归:具有活血调经,补血养颜的作用;–赤芍:能够活血散瘀,舒筋活络;–白芍:有生津止痛,活血散瘀的作用。

2.理气祛湿方:针对气滞和湿热等辨证,使用柴胡、茯苓等中草药。

–柴胡:能疏肝理气,解郁止痛;–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和胃化湿的功效。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面瘫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进行刺激,调整气血运行,刺激面部神经,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

1.扶阳法:刺激足三阳经的阳经穴位,如阳白穴、合谷穴等,可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阳气。

2.疏风法:通过刺激头部的风府穴、风池穴等,能够疏通脑神经,改善面瘫患者的面肌神经麻痹症状。

中医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作为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瘫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推拿按摩可以刺激面部的穴位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恢复面部神经和肌肉功能的目的。

1.拇指轻按法:以拇指轻柔地按压患者的面部,以中医理论中的。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面瘫病西医病名:面神经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四、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面瘫中药医案分析报告

面瘫中药医案分析报告

面瘫中药医案分析报告患者患有面瘫已有一段时间,经过多次西医治疗无效后,前来中医门诊求诊。

以下为该患者的中药医案分析报告。

患者基本情况:男性,55岁。

主诉左侧面部口眼歪斜,不能闭合左眼,言语不清。

判断与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舌脉情况,判断患者属于寒湿外袭引起的面瘫。

寒湿外袭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面部肌肉受到影响而出现口眼歪斜等症状。

因此,治疗重点应放在祛寒湿,活血化瘀,提升面部肌肉功能上。

治疗方案:1. 中药组方: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拟定以下方剂:- 陈皮10克,干姜6克,白芍12克,茯苓15克,白羌活10克,白芷10克,当归12克,丹参10克,红花10克,三七10克。

- 方剂药材按照比例混合,煎服。

2. 治疗方法:- 患者每日取以上方剂煎服3次,每次服用半小时后,按摩面部肌肉5分钟,重点在鼻唇沟、颧颌沟、明目穴进行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肌肉张力。

- 患者需要避免寒湿的环境和食物,保持局部干燥,避免受凉。

3. 随访及调整:- 患者每周到中医门诊进行一次随访,记录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剂配方和剂量。

- 根据病情变化,可以适当加减药材,提高治疗效果。

疗效评估:根据患者每次随访的情况,面瘫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言语清晰度有所提高,左眼能够稍微闭合。

根据中医辩证施治原则,治疗面瘫需要时间积累,目前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总结:该患者的面瘫主要是由寒湿外袭引起的,通过中药治疗,可以有效祛除寒湿,活血化瘀,提升面部肌肉功能。

治疗的过程中需注意随访调整,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剂配方和剂量。

医生和患者可以共同努力,提高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时正确的中医护理是治疗面瘫患者的重 要措施,面瘫患者病程长,恢复慢,通过疏导 患者,建立信心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治疗 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各种并发症,对 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谢谢……
临床中医护理
1.1 心理疏导 患者大多突然起病,导致患者心 情紧张,担心难以治愈及留后遗症,产生焦虑不 安、恐惧等不良情绪。尽量将患者安排单间或其 他面瘫患者房间,应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多与其 交谈,多谈成功案例,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这 对缩短康复时间有很重要的作用。护士应积极帮 助适应医院环境,病房提供电视,可分散患者对 自己疾病的注意力。
急性期针刺风池、翳风可疏散风邪,颊车、地
仓以疏通面部气血,合谷祛风通络,善治头面诸疾, 并采用浅刺、远端取穴为主,避免强刺激,禁止面 部穴位电针和灸法,以避免加重水肿;静止期由于 外邪已祛,病情进入稳定期,以直刺的透刺为主, 以达到疏通面部经络的效果,并采用电针加强面肌 的收缩力。

电针治疗要把握好度,当患者稍有面部肌 肉触动感,当即停用,以避免出现面肌痉挛或 倒错现象。TDP照射和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是 使面部热敷和按摩,以达到活血化瘀,通经络 的效果。
①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 能分散精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
②体位在舒适、自然、穴位要准确,一般取患侧脸部 的攒竹、丝竹空、阳白、四白、地仓、颊车、迎香、 听宫、印堂、人中、水沟等穴,每个穴位灸5~7min;
③施灸过程中要随时询问病人对温度的感受, 以病人感觉舒适局部皮肤轻微红晕为度,对于 皮肤感觉迟钝者和小儿,艾条距离穴位要稍远 一些,做到既不烫伤皮肤,又能收到较好的效 果,施灸完毕30min内,避免外出或迎风受寒 而加重病情。
另外,不能闭眼的患者必须注意眼睛的清 洁卫生,避免粉尘等人眼,不用脏手帕擦泪, 擦拭眼泪时尽量闭眼由上眼睑内侧向外下侧轻 轻擦拭,每晚入睡前使用金霉素眼膏,以防止 角膜炎或暴露性角膜炎。
1.4 艾灸的护理 艾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常用的一种 有效方法,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 的优点。但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烫伤病人 脸部,所以在对病人施灸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护士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保持微笑,对 面瘫患者认真负责,做到反复解释、反复疏导, 主动多次巡视患者及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耐心 细致地给患讲解发病原因、针灸治疗的原理及 疗效,使患者清楚认识自己的病情。最终达到 消除疑虑和恐惧心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从 而加速疾病的康复。
1.2 起居及饮食 嘱患者多休息、减少外出、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吹风及感冒,外出戴口罩、 每天咀嚼口香糖3~5次。每次15~30min,避 免咀嚼过度导致咀嚼肌疲劳。合理安排饮食结 构,多食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禁烟、酒,忌生冷及辛辣食物,嘱餐后注意口 腔卫生。
面瘫的中医治疗及护理
面瘫(又称为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面 神经炎),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 所致,以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 的疾病。临床表现为突发性一侧口歪眼斜,闭 目不能,口角下垂或耳后疼痛,耳鸣,流泪。 患侧面部表情运动丧失,额纹消失,不能皱眉 和闭目,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鼓腮 漏气,双侧面瘫时,面部呆板,无表情。
1.3 脸部护理 注意针刺后的针眼清洁,严格消毒, 避免感染,在每次针刺或电针结束后再酒精棉球 及生理盐水进行面部清洁消毒。在恢复期电针治 疗结束后配合使用大小鱼际按揉患侧面部5~ 10min,由内向外提捏患侧上眼睑3~5次,护士在 进行上述操作前进行手部消毒清洁处理,手法以 轻柔、患者舒适为度,每天可进行2~3次;恢复 期还应时时鼓励患者练习病侧的各种随意运动, 如皱眉、闭眼、张口、鼓腮、吹气等锻炼。

周围性面瘫多与病毒感染和寒冷刺激有关,从 脑桥面神经核发出直至面肌的周围神经通路任何部 位受损均可引起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瘫属祖国医学“口眼歪斜”的范 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学认为面 瘫是因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挟痰乘 虚入中面部脉络,致使气血闭阻,筋脉失养, 肌肉迟缓不收,而发生口眼歪斜。因此,其形 成以风、痰、瘀为表,以虚为本,按照疾病的 分期,辨证施治,分别采用祛风化痰、活血通 络、补虚益气等基本大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