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针灸科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试行版)

针灸科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试行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

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

面瘫诊疗方案

面瘫诊疗方案

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方案一、病名(一)中医病名:面瘫。

(二)西医病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二、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一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治疗方案(-)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

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中医院针灸科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中医院针灸科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ⅩⅩ县中医院针灸科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定义1、中医定义:由于风邪直中面部闭经脉,经筋瘫痪;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或素有风痰瘀血内蕴,或耳周及耳内疾病影响,面部经脉阻滞而发病。

2、西医定义:与冷空气刺激有关。

局部受到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是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

二、诊断1、中医诊断:面瘫2、西医诊断:面神经炎依据:中医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针灸治疗学》(石学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西医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三、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2、西医诊断标准: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分期诊断:1)早期(急性期):1-7天2)静止期:7-14天;2)中期(恢复期):15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3、辅助检查:(1)必查项目:三大常规、肝肾功、、B超、心电图、HIV。

(2)选查项目:胸片、风湿三项、血沉、凝血分析、血脂、两对半、电解质、心肌酶谱。

四、治疗方案1、基本治疗:中医辨证论治: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方案沈艳平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中医病名:面瘫、吊线风、口僻、歪嘴风症状: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第一版(杨期东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西医病名:面神经麻痹诊断依据:(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

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

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

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二)疾病分型面瘫可分成两型:(1)中枢型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

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

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

(2)周围型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

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此外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说话不清晰等。

(三)辨证分型(1)风寒袭络:常有受寒史,急性起病,一侧面部板滞,闭眼不能,口角歪斜。

舌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弦。

(2)风热袭络:常有患侧耳内、耳后完骨及面颊部疼痛及发热,起病较缓,一侧面部板滞,闭眼不能,口角歪斜,口苦,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可伴恶风,头痛。

200针灸科(面瘫病、肩凝症)中医诊疗方案()

200针灸科(面瘫病、肩凝症)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中医观点: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主要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多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二、诊断:(一)中医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患者面部表情失常,表现为面部肌肉麻痹,眼睑不能闭合,口角歪斜等症状。

中医认为,面瘫病是由于外感风寒、湿热、气血不足等引起的,治疗面瘫病需要根据病情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医诊疗方案,采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下面将介绍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的具体内容。

首先,针灸治疗是面瘫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通过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面部神经的修复。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阳辅、合谷、迎香、四白等,针刺后配合良好的操作技术,可以有效改善面部肌肉的麻痹情况,恢复面部表情的正常功能。

其次,中药治疗也是面瘫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中医药认为,面瘫病的发生与气血不足、风寒湿热等因素有关,因此可以采用益气活血、祛风散寒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芎、黄芪、桂枝等,这些药物可以调理气血,祛除风寒湿热,促进面部神经的修复。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理患者的情志和饮食。

面瘫病患者常常伴有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情况,中医认为,这些因素会影响病情的恢复,因此建议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保持饮食的清淡和规律,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总之,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通过针灸、中药治疗以及情志调理和饮食调理等手段,可以有效缓解面瘫病的症状,促进病情的康复。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守医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加速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在实际临床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运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重视中医诊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健康。

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

新晃中医院针灸科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稿)面神经炎是指面神经管内段的非化脓性炎症。

本病原因尚不明了,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后的一种变态反应性损害,或因寒冷刺激导致面神经营养性血管收缩、缺血,而后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压迫面神经所致。

人群患病率约40/10万,多见于青壮年。

我们从中医角度认为,本病由于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或风热,邪入脉络,或风痰阻络所致。

依据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诊断定为“口僻”(“面瘫”)。

一.临床诊断与分期(一)临床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证候诊断方面分为四型:1)风寒袭络证2)风热袭络证3)风痰阻络证4)气虚血瘀证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内科手册》:1)急性起病,病前可有着凉“感冒”史。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症状与体征:如患侧闭眼无力,额纹消失;口角歪向健侧,患侧鼻唇沟变浅,流涎,鼓腮无力,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残渣滞留于颊部等。

3)可能出现下列伴随症状: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分泌减少,乳突部疼痛,听觉过敏,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

以上诊断要点中,根据急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的症状与体征,如闭眼无力、口角向健侧歪斜等,排除其他周围性面瘫的可能,一般即可确诊本病。

注意与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枢性面瘫、吉兰-巴雷综合征、桥小脑角肿瘤、腮腺病变等相鉴别。

可据情况选作以下检查: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头部CT;面肌电图,(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基本治法为祛风通络,疏调经筋,至中后期据情况加用补益气血、濡养经筋之法。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牵正、地仓、承浆、合谷、太冲。

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风热袭络证加曲池;风痰袭络证加丰隆;气虚血瘀证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目合困难加鱼腰、申脉(或昆仑);流泪多者加睛明。

面瘫_中医治疗方案

面瘫_中医治疗方案

一、病因病机1. 风寒侵袭:患者素体虚弱,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导致脉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发为面瘫。

2. 气血瘀滞: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久病体虚,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面部经络受阻,发为面瘫。

3. 脉络不通:外伤、手术、肿瘤等因素导致面部经络受损,气血运行受阻,发为面瘫。

二、中医治疗方案1. 内治法(1)风寒侵袭型治法: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桂枝汤加减。

方中桂枝、白芍调和营卫,祛风散寒;生姜、大枣温中补气,调和脾胃;甘草和中缓急。

加减:若头痛明显者,可加川芎、白芷;若畏寒肢冷者,可加附子、干姜;若面部肌肉拘挛者,可加全蝎、蜈蚣。

(2)气血瘀滞型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牛膝、桔梗、枳壳、柴胡、甘草调和气血。

加减:若头晕头痛者,可加天麻、钩藤;若胸闷胁痛者,可加香附、郁金;若肢体麻木者,可加桑枝、鸡血藤。

(3)脉络不通型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方中黄芪、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益气活血;地龙、牛膝、地鳖虫通络止痛。

加减:若腰膝酸软者,可加杜仲、桑寄生;若耳鸣耳聋者,可加枸杞子、菟丝子。

2. 外治法(1)针灸疗法取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足三里。

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选用毫针进行针刺。

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足三里穴各针刺1~2寸,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2)推拿疗法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术者站在患者一侧,以轻柔的手法按摩面部,从上至下,从内至外,反复操作,每次约10分钟。

(3)穴位贴敷取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

操作:将中药膏剂贴于穴位上,每日更换1次。

3. 饮食调养(1)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适量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3)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柑橘、柠檬、草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面瘫病西医病名:面神经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 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 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四、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 .体针⑴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1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

针刺0. 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第2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

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等,针刺0. 8〜I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随症配穴:舌前2/3味觉丧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

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 5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 一10针),留针30分钟。

(2)恢复期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

循经取穴、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

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1寸。

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

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从神庭、印堂、水沟至承浆,这些穴位在人体面部正中线上称为中线;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在面前旁正中一条线上,称为旁线;太阳、下关、颊车在面部侧面的一条线上,称为侧线。

始终以三条基本线上的穴位为主穴。

随症配穴:眼睑闭合不全取攒竹、鱼尾穴,鼻翼运动障碍取迎香穴,颏肌运动障碍取夹承浆穴。

针刺0.5〜1.5寸,采用平补平泻、间断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200转/分,捻针2分钟,间隔留针8分钟,重复3次,留针30分钟。

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

(3)联动期和痉挛期治法: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

采用循经取穴配用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针灸治疗: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

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 8--1寸。

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

若面肌跳动选行间、阳陵泉,采用泻法;若面肌萎缩则选用脾俞、三阴交穴针灸治疗,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

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缪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等穴,还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或者热敏灸治疗。

随证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列缺;风热袭络证加大椎、曲池;风痰阻络证加足三里、丰隆;气虚血瘀证足三里、膈俞。

2.电针适用于面肌萎软瘫痪者。

一般选取阳白一太阳、下关一巨髎、颊车一地仓三对穴位。

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

波形为连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

电针时间约30分钟。

3 .灸法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巨髎、夹承浆等面部穴位,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或者热敏灸等方法。

每次施灸约20分钟。

4.拔罐适应于风寒袭络证各期患者。

选取患侧的阳白、下关、巨髎、地仓、颊车等穴位。

采用闪火法,于每穴位区域将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约1秒钟,不断反复,持续5分钟左右,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

每日闪罐1次,每周治疗3-5次,疗程以病情而定。

根据病情,亦可辨证选取面部以外的穴位,配合刺络拔罐治疗。

5.割治治疗采用本专业名老中医孙学全经验方:患侧口腔粘膜轻微割刺,少量出血,以祛邪通络,主要用于急性期。

6.穴位贴敷治疗辩证选用院内制剂“紫苏正容膏”穴位贴敷以温经散寒通络。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组成:炙麻黄9g 熟附子6g 细辛3g 荆芥防风12g 白芷10g 藁本12g 桂枝15g甘草6g次服。

2. 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组成:秦艽15g各15g金银花9g9g地龙6g 次服。

特色协定方:采用本科自拟“正容三花汤”加减: 组成: 菊花 10g 银花20g 红花10g防风 30g薄荷 10g ,羌活10g 曼荆子10g 党参 20g茯苓 20g夏枯草30g 甘草3g 水煎至400ml ,早晚分次服12g水煎至400ml ,早晚分蝉蜕10g 赤白芍 防风10g 板蓝根 石膏20g水煎至400ml ,早晚分当归12g 连翘10g 生地15g3.风痰阻络证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方药:牵正散加减。

组成:白附子9g 白芥子3g 僵蚕6g 全蝎6g防风12g 白芷12g 天麻15g 胆南星6g陈皮9g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组成:黄芪20g 当归12g 赤芍10g 地龙6g 川芎12g 桃仁12g 红花9g 全蝎6g僵蚕10g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三)辨证选择中成药根据辩证选择大活络丸、芪龙胶囊、疏血通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灯盏花等中成药口服或静滴。

(四)其他疗法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亦可采用微波、激光等疗法。

五、疗效评价评价标准1 .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评定。

1级:面部运动功能正常,没有无力及联带运动。

2级:面部运动功能仅有轻度不对称,可能有轻度的联带运动。

3级:有明显的不对称及明显的继发性缺陷(即并发症),但是额部有运动,额部运动的出现表示神经功能没有完全变性。

4级:明显不对称,没有额部运动,面部无力伴有毁容性联带运动或集团性运动。

5级:面部仅有轻微的运动,额部没有运动,面部功能没有恢复到出现继发性缺陷。

6级:患面部没有任何的运动或肌张力消失。

2.中医症状疗效标准:采用面瘫自身健侧对照评分法。

3.面部残障(FDI)评分法。

六、难点分析:面瘫病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在中医古籍中,面瘫病(面神经炎)属“口僻”、“ 口眼喎斜”、“吊线风”、“卒口僻”等范畴。

《灵枢.经脉》记载:“足阳明之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

”也即《诸病源候论》所谓“偏风口,是体虚受风,使其筋急而不调故令人口僻也。

”金元时期,张子和提出:“口眼歪斜是经非窍”论,从发病部位上指出本病与中风病的不同,强调本病主要损伤手阳明经和足太阳经。

明•楼英在《医学纲目•口眼喎斜》中说:“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喁斜,亦有无半身不遂而喁斜者。

”从临床表现对本病与中风病进行了鉴别。

古代医家认为:风邪客脉或者气血不足体虚受风可导致面瘫。

《灵枢.经筋》云: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即足阳明经筋被热邪壅滞使筋肉弛缓,不能收持,致使口眼偏斜。

《扁鹊心书》谓:“贼风入耳,口眼歪斜。

”《类证治裁》云:“口眼斜,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

综上所述,面瘫多由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

本病临床治疗难点及解决思路如下:难点一:重症面瘫患者由于病位较深,或者前期治疗不当,导致病情恢复较慢。

解决思路与措施:患侧面部连续闪罐法,口腔内割治疗法(民间特色疗法)、远端穴位刺络拔罐等特色疗法,增加局部的活血化瘀通络作用。

难点二:面瘫日久或者是由于早期失治、误治,致面肌倒错等面瘫后遗症。

解决思路与措施:依据其正气亏虚、余邪阻滞、经络不通的基本病机,采用000主任医师的通经排刺针法以增温经通络之效,使“气至病所”,发挥针刺“通经脉,调气血”的作用。

难点三:针灸治疗面部取穴较多,疗程较长时治疗疼痛明显,部分患者惧怕针刺治疗。

解决思路与措施:做好解释工作,针刺手法轻柔,远道取穴等,开发无创替代疗法,如艾灸、穴位贴敷等,并充分使用现代科技成果,如微波、激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