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探讨

合集下载

温针灸联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47例临床体会

温针灸联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47例临床体会
2 结 果
1 . 2 诊断标 准 参 照 《 神经 病学 》 中周 围性面神 经麻 痹 的诊断标 准 :① 起病 较 急 ,发 病前 可 能有 感 冒或 受 风史 ,
少数可 出现耳 前或 耳后 疼痛 ;② 临床 症状 表现 为 :单 侧 表 情肌活动僵 硬 ,额 纹消失 ,眼裂 增大 ,鼻唇 沟变 浅 ,口角 下垂 ,不能完 成鼓 腮 或吹 哨动 作等 ,少数 可 出现 舌前 2 / 3
4 7例患者经 4个疗 程治 疗后 ,有 3 4例 ( 占7 2 . 3 4 %) 患者 痊 愈 ,显 效 8例 (占 1 7 . 0 2 %) ,有 效 4 例 (占 8 . 5 1 %) ,无 效 1 例 (占 2 . 1 3 %) 。 治 疗 总 有 效 率
达9 7 . 8 7 %。
主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 ,留针期间 ,温针灸下关及颧器两穴 ,同时配合内服牵正散 ,观察其疗效 。结果 :4 7例患者中有 3 4例痊愈 ,8例显
效 ,4 例有效 ,总有效率达 9 7 . 8 7 %。结论 : 温针灸联合 内服牵正散治疗周 围性面瘫的具有一定临床疗效 ,值得推广使用 。 【 关键词 1 周围性面瘫 ;温针灸 ; 牵 正散
纹及鼻唇 沟不 对 称 ,口角 向左 侧歪 斜 ,鼓 腮 时 出现 漏 气 , 伸舌居 中。舌 脉 诊 :舌 红 ,苔 薄 、 白,根 部 稍 厚 ,脉 弦。 诊断为 :周 围性面瘫 ( 右侧 ) 。该病 因风邪入络 、寒凝 经脉 所致 ,治宜疏 风散寒 、温经 通络 。治 疗选 取右 侧 阳 白、攒
【 中图分类号 】R 4 2 9 . 7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8 5 1 7( 2 0 1 5 )1 3— 0 1 5 1 — 0 2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0例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0例疗效分析

的颧 肌 、 肌 、 肌 、 唇 提 肌 等 口角 周 围 的肌 肉 。诸 穴 配 颊 笑 上
2 1 疗 效 评 定标 准 … 痊 愈 : 床 症 状 和 体 征 全部 消 失 , . 临 面肌 功 能恢 复 正 常 。好 转 : 床 症 状 和 体 征 基 本 消 失 , 临 外 观大 致 正 常 , 作 表 情 时 稍 有 偏 歪 。 无 效 : 疗 前 后 临 床 但 治 症 状 体 征无 变 化 。 2 2 治疗 结 果 .
率 9% 。 5
3 讨论
伍, 可改善面部 的 血液 循环 , 使肌 肉、 经取 得充 分 的 营 神 养, 同时也加速 对代谢产 物 的吸收 , 轻组织 水肿对 神经 减 的压迫 ,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针灸洽疗周 围性 面神经麻 痹疗效确切 , 无毒副作用 , 现临床已广泛应用 。
大 , 唇沟变浅 , 鼻 口角 下 垂 。 不 能 完 成 蹙 额 、 眉 、 腮 及 皱 鼓
存内 , 邪不可 干” 目的。针灸治疗面瘫历史悠 久 , 的 效果肯
定 。中医认为周围性 面神经 麻痹病 因是 由于人体 正气不 足, 络脉空虚 , 风邪 夹痰 , 乘虚侵入 阳明脉络 , 致使 气血痹 阻, 筋脉失养而发 , 久病则风 、 、 互结 , 至伤及正气而 痰 瘀 甚 发病 。由此可见, 围性 面神经麻 痹多 为虚证 , 周 针灸 治疗
又称 为 周 围 性 面 瘫 , 临 床 上 一 种 常 见 病 、 发 病 。 周 围 是 多 性 面 神 经麻 痹 发 病 突 然 , 口眼 歪 斜 为 主要 特 点 。 中 医 学 以 称为“ 口僻 ” “ 、 口眼 歪 斜 ” 它 也 属 于 广 义 “ 风 ” 范 畴 。 , 中 的
本病 的发生 。周围性 面神经 麻痹 中医学 称为“口僻” “口 、 眼歪斜 ” 它也属于广义 “ , 中风” 的范畴 。常在 睡眠醒来时

针灸推拿中药外敷治疗26例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针灸推拿中药外敷治疗26例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的症状,而且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减少疼痛,更容易配合积极治疗。
通过对针灸推拿中药外敷治疗与仅通过针灸配合推拿和仅通过针
灸治疗对比分析,发现仅通过针灸治疗的病人的愈显率只有 69%,仅
通过针灸配合推拿治疗病人愈显率达到 74%,然而通针灸推拿中药外
敷治疗病人愈显率达到 96%。通过中药外敷面瘫部位,其目的是搜剔
【关键词】针灸 推拿 中药外敷 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 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歪嘴巴”“歪歪嘴”“吊
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 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 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本病大部分可以症愈,早 期治疗则是关键,治疗正确能防止病情传变,使病及早症愈。如果早期治疗 不当,则会导致病情迁延难愈,给患者造成身心伤害。笔者经过长期观察, 针灸配合推拿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比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
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其早期的病理改变为神
经的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有轴突变性。
中医认为本病患者多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
风热乘虚入侵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而中药组外敷(红
参、何首乌、蕲蛇、麝香、制草乌、天麻、防风、全蝎、乳香、僵蚕为
T 理论探讨 heoretic discussion
针灸推拿中药外敷治疗26例周围性面瘫
疗效观察
■ 文 李年珍
【摘要】目的 :观察针灸配合推拿及中药外敷治疗面瘫的疗效。方法 : 将 79 例周围面瘫的患者随机分为 3 组,治疗组 26 例(针灸配合推拿中 药外敷),对照 1 组 27 例(针灸配合推拿治疗),对照 2 组 26 例(针灸)。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 1 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 < 0.05),治疗组和对 照 2 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 0.01)。结论 :针灸配合推拿中药外敷治 愈率达到 96%,可以显著缩短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病程,减少后遗症,减 轻病人痛苦,有较好疗效。

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

1.额纹变浅或消失 2.眼睛闭合不全,眼裂变 大 3.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4.人中沟歪、露齿时口角 歪向健侧 5.皱眉、吹口哨、鼓颊困 难
4
精选2021最新课件
鉴别
周围性
中枢性
相同点
均有面部表情肌瘫痪
不 发病部位 核下(局部)

额纹 患侧变浅或消失

全身症状 仅局部变化
核上(伴肢体变化) 无变化 病灶对侧肢体瘫痪
地仓、承浆、水沟、迎香
12
精选2021最新课件
注意事项
1.本病初起针刺量不宜过强;
2.治疗期间避免风吹受寒,面部可做按摩和热 敷;
3.防止眼部感染,可用眼罩和眼药水;
4.适当运动、加强身体锻炼、常听轻快音乐、 心情平和愉快、保证充足睡眠;
5.功能性锻炼如:抬眉、双眼紧闭、鼓气、张 大嘴、努嘴、示齿耸鼻等。
5
精选2021最新课件
分期(四期)
发病1 周内则为急性期; 发病时间1 周 ~ 1 个月则为稳定期; 发病时间为 1 ~ 3 个月则为恢复期; 发病时间大于3 个月则为后遗症期
6
精选2021最新课件
分型
1.风寒证 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 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证 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 兼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3.气血不足 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 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
7
精选2021最新课件
治疗
急性期 治则: 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处方:一般以浅刺手法为主,穴位宜少,不
宜用电针,留针约20~25min;同时还需结 合辨证分型取穴和局部TDP神灯照射;若耳 后疼痛明显,可局部刺络拔罐放血。

浅谈阳白四透为主穴治疗周围性面瘫

浅谈阳白四透为主穴治疗周围性面瘫

浅谈阳白四透为主穴治疗周围性面瘫马显军【摘要】"阳白四透"是石学敏院士"经筋刺法"理论中治疗面瘫的主要穴位,经筋刺法明确指出: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散布结聚之处,凡面部与经筋有关的疾病皆可从经筋论治.此穴位具有补气血、通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供氧,加速神经水肿吸收,从而是使面肌恢复其功能.而周围性面瘫正是由于正气不足、劳累过度等原因,使风邪乘虚而入,经脉闭阻,经筋功能失调而导致的疾病.在基层临床工作中,此病为常见病、多发病,应用"阳白四透"为主的经筋刺法治疗此病,临床效果显著.【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31)011【总页数】3页(P149-151)【关键词】阳白四透;经筋刺法理论;周围性面瘫【作者】马显军【作者单位】天津市宁河区中医医院糖尿病心血管科,天津 301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2“阳白四透”为主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是石学敏院士“经筋刺法”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筋刺法明确指出: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散布结聚之处,凡面部与经筋有关的疾患皆可从经筋论治。

周围性面瘫在西医学中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石院士指出本病发病责之于经筋病变,病本在经脉,病标在经筋,正气内虚、腠理疏松、经脉空虚、风邪乘虚侵袭手足三阳经脉,经气阻滞,致使气血失和、经脉失养,筋肉弛缓不收,发为本病[1]。

1.1 阳白穴起源、含义有学者研究认为阳白穴最早见于《黄帝明堂经》,书中论述了阳白的定位、治法及主病[2]。

另有学者认为阳白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3]。

综合各家记载,得出阳白穴的含义:阳对阴言;白,明也。

因其位高,为日光所照之处,善治头面疾患,故名阳白。

1.2 阳白穴的定位《医经理解》记载“在眉上1寸,直瞳子,足少阳、阳维之会,四面光白之地也”。

西医解剖位置:本穴位于额肌中,面神经颞支支配之处。

而额肌起于帽状腱膜,止于额部眉弓处皮肤,由面神经颞支支配。

探讨牵正散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

探讨牵正散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

探讨牵正散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摘要】目的研讨牵正散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温针灸+康复训练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效果。

方法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我院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3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15例)。

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牵正散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温针灸+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H-B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牵正散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温针灸+康复训练的效果显著,可提升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对其面部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显著。

【关键词】牵正散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温针灸;康复训练;顽固性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又被称作周围性面神经炎、神经麻痹,在临床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且各个年龄段均有着发生可能[1]。

患病后,患者的面部神经会出现明显的水肿现象,且伴有缺氧缺血症状,随着疾病的持续发展,患者还会出现神经变性或脱髓鞘改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均有着不利影响[2]。

在临床中,患者的面部会有明显的歪斜现象,不能进行正常的抬眉、鼓腮、闭眼等操作,因此必须及时进行该疾病的治疗。

常规西医治疗时,会进行营养神经、抗病毒、循环改善、抗炎等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治疗下可能引发各种不良反应。

因此,我国逐渐开始了中医疗法的研究,认为通过中医治疗不仅能够取得显著疗效,同时也有更好的安全性。

鉴于此,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出发,分析牵正散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温针灸+康复训练在顽固性周围面瘫中的作用。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取我院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3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

组间资料对比后,见:P>0.05,符合研究所需。

具体如表1。

表1 资料比较(n,%;±s)组别选取时间例数(n)女性男性年龄范围(岁)平均年龄(岁)对照组2021年7月-2022年7月157(46.67)8(53.33)26-7252.48±3.15观察组158(53.33)7(46.67)26-7152.68±3.41x2/t0.133-0.167 P0.715-0.869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

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

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
类天然耐药 , 在临床上治疗无效 , 因此对此类药物应避免使用 。真菌 对两性霉素 B和制霉 菌素较 敏感 , 对其它抗 生素耐药性都较高 。但
两性霉素 B不良反应大 , 患者可能会m现严重的肝 、 肾功能损害 、 低 血钾 、 贫血等I I , 故 临床应慎用。 综上所述 ,我院外科手 术切 口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多且 耐药性 严 重, l l 缶 床医师应根据分泌物培养和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
参 考 文献 :
3讨 论 【 1 】 俞 莹, 陈志 勇 医院 外 科 手 术切 口感 染 病 原 菌 的 分 布 及 其 耐 药性 研 究 U 】中 华 医 院 感 染 学 杂志 . 2 0 1 2 . 2 2 ( 6 ) : 1 2 8 2 —1 2 8 4 [ 2 1张媛 媛 , 陈 志 勇 医 院手 术 切 口感 染 病 原 菌 的 分 布 及 其 耐 药性 研 究 【 I I . 中国
报道有差异I 。 。 。 从表 2 、 表3 可 见, 铜绿假 单胞菌 、 大肠埃 希菌和肺 炎克雷伯菌 仅对亚胺培南 、 头孢哌N/ 舒 巴坦 、 哌拉 两林/ 他 唑巴坦较敏感 ( 耐药 率0 . 0 %~ 1 1 . 1 %) 对常用 的三代头孢及氨基糖苷类 、 喹诺酮类 的耐药 率都较高( 耐药率 2 2 . 2 %~ 1 0 0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较 高的原 冈 可能与产生 B 一 内酰胺酶 、 外膜通透性下降及青 霉素结 合蛋 白位点的 改变有关。大肠埃希菌 和肺炎克雷伯菌易产 生超广谱 B 一 内酰胺 酶 , 这类 酶可水解 内酰胺药物 的酰胺键从 而使抗生素 失去杀菌 活性 。 革兰 阳性球菌对替考拉宁和万古霉 素 1 0 0 . 0 %敏感 , 对其它抗茼药物 耐药较 严重 。由于肠球菌对头孢 菌素 、 氨基糖苷类 、 克林 霉素 、 磺胺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140例疗效观察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140例疗效观察
乳 突炎 致 使 面 神 经 受 伤 或 血 液 循 环 障 碍 , 致 面 神 经 麻 痹 。而 西 导
到祛风活络 , 温经散寒 , 强身健体 , 促使 面瘫逐渐恢 复。对 照组 :
青 霉 素 静 点 8 0万 U加 入 地 塞 米 松 l , 毒 唑 5 0mg 每 0 5mg 病 0 , 天 一 次 , 般 静 点 7~l 。 激 素 逐 减 至 停 止 , 合 维 生 素 B 一 0d 配 , 10mg 维 生 素 B2 0 g 每 日肌 注 1次 。 O , .5 0 t , x
针 灸 治 疗 20例 周 围 性 面 瘫 患 者 , 效 满 意 , 报 道 如下 。 6 疗 现 1 资 料 与 方法 11 一 般 资 料 . 20例 患 者 均 为 笔 者 所 在 医 院 20 6 06年 ~20 08
口角明显不对称。无效 : 自觉症状 改善 , 面部静止时不对称 , 额 上
参 考 文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医药行业标 准 ・中医病症诊 断疗效标准.
中医 药 管理 杂 志 ,9 4 6 5 :3 19 ,( )2 .
损害性 不对称 , 可观察到并不 严重的联带 运动 , 挛缩 和半 侧 面肌 痉挛 , 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 ; 上额运 动微 弱 , 眼用力 可完 全闭合 ,
0 0 ) .1 。 3 讨 论
年 门诊针灸科患者 , 符合周围性面瘫诊 断标 准, 随机分为两组 : 治 疗组 10例 , 8 4 男 2例 , 5 , 龄 9— 6岁 , 女 8例 年 7 对照组 10例 , 2 男 6 8例 , 5 女 2例, 平均年 龄 3 . , 4 2岁 病程 2天 一2年不等。 I2 治疗方法 . 治疗组 : 手足 阳明经地 仓 、 取 颊车 、 自 、 四 下关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探讨发表时间:2012-02-21T11:03:05.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4期供稿 作者: 陈晓琴 李瑛 冮志秀[导读] 祖国医家对面瘫的病名、发病原因及发病机理、治疗方面都做了详细记载。

陈晓琴1 李瑛1*(通讯作者) 冮志秀2 (1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610075;2四川省彭州市中医医院 611930)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4-0394-03 【摘要】 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方法及其机理;根据前期研究结果总结出临床上针灸治疗本病常选穴位及其经脉;并根据本病在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不同的病理特点,探讨不同的针刺手法,以最佳的治疗方案促进该病的恢复。【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针灸 1 周围性面瘫概述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病理尚未完全阐明。

现代医学认为多数由于外界因素,如寒冷、机体应激状态引起面神经不同部位小动脉痉挛,而引起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为主要症状[1,2]。由于该病的病因病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主要采用药物和手术,至今没有特异性的有效疗法。药物治疗常用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抗病毒治疗、血管扩张剂治疗、维生素治疗、推拿按摩治疗、功能训练以及面神经减压术等方法;对于手术治疗,目前普遍认为疗效尚难肯定,只宜在严重病例试用[2],且外科面神经减压有并发症, 严重的包括永久性听力损失[2,3],难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祖国医家对面瘫的病名、发病原因及发病机理、治疗方面都做了详细记载。面瘫病名又名“口眼喎斜”、“口僻”、“口病”等。对该病的病因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导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如张仲景《金贵要略·中风篇》曰:“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肉不仁[4]”;如《千金要方·诸风·风懿》曰:“治卒中风口僻方: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即差,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传,耳病亦灸之” [5]。 2 针刺疗法 2.1 常用针刺方法

针灸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几千年的历史。针刺治疗面瘫历史悠久,治疗方法多样。以毫针刺法和灸法、电针为主、罐法、穴位注射、穴位敷帖以及综合疗法等亦是临床常用之法。 2.1.1 毫针针刺、灸法机理

现代医学从微循环、神经电生理以及免疫等角度对针灸治疗面瘫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李坚强等[6]认为针刺可以使局部和全身的组织代谢增强,循环加快,面部和全身微循环改善,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张栋等[7]根据针刺面部后皮肤温度的变化认为,针刺引起的升温不仅仅是单纯的血液变化,其内在的机制还包括神经功能的改善和局部组织代谢的增强。

张彤等[8]从神经免疫学的角度研究发现,免疫功能的紊乱可能参与了面瘫的发生机制,面瘫患者存在免疫力低下的病理状态,经灸法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CD3、CD4细胞显著上升,表明了灸法能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从而起到调节免疫的功能[10]。

2.1.2 电针机理

电针刺激可激发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主动收缩,保持肌细胞固有的收缩和舒张特性,激发强有力的收缩,促进了细胞内的新陈代谢,减缓了肌蛋白因失神经支配后的变性过程,减少肌糖元的丧失。减轻麻痹的肌肉内的瘀血和淋巴液的淤积,改善了血液循环,减弱肌纤维变性和肌细胞的结缔组织增生[9,10]。电针是周围性面瘫临床常用方法。 2.2 刺法灸法特点 2.2.1 多采用平补平泻法,如李瑛[11]、陈颖等[12]治疗中强调用平补平泻手法。 2.2.2 强调得气和气至病所。如《古今医统大全·针灸直指·诸证针灸经穴》曰:“艾炷如麦大,频频灸之,口眼正为止”。又如陈颖[12]、李常度等[13]强调通过捻转手法使针刺得气,李瑛等[11]强调通过提插、捻转手法使针刺得气。

2.2.3 采用缪刺法疏通经气,如《普济方·针灸门·口眼?》载:“治偏风口喎,目不得闭,失音不语,饮食不收,水浆漏落,病右治左,左治右……”。

3 选穴 3.1 常用穴位

根据前期对古代研究证据统计结果显示常用穴位依次为地仓,颊车,水沟,合谷,承浆,巨髎,颧髎;常用经络是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任脉,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可见古人治疗面瘫经验穴均是以面部六阳经流注的所在处为主,加刺足三里穴,足三里为胃经经脉,此经多血多气,为五脏六腑之海。

现代高质量文献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常用穴位是地仓,颊车,合谷, 迎香,风池,下关,头维,阳白,太阳,翳风。常用经络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

比较古代和现代研究证据,两者在取穴和针灸方法上高度一致。 3.2 取穴特点 3.2.1 局部取穴。多选取头面部穴位,最常用的是地仓、颊车、承浆、下关、迎香、翳风等。 3.2.2 循经取穴。①多取阳明经穴,足阳明经、手阳明经两经经穴,常用穴位为地仓、颊车、合谷、迎香等。②多取少阳经穴,手、足少阳两经经穴,常用穴位为翳风、阳白、风池等。③多取任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穴,故常取承浆、水沟、攒竹等。 3.2.3 对症取穴。古代医籍《千金要方•针灸下•头面》载:“承泣、四白、巨髎、禾髎、上关、大迎、颧骨、强间、风池、迎香、水沟,主口歪僻不能言;水沟、龈交,主口不能禁水浆”。

3.2.4 健侧面部取穴。如王寿彭等[14]采用急性期面瘫取健侧穴位。 3.2.5 合谷多取双侧穴位。 4 分期

由于周围性面瘫的病程有不同分期的临床特点,在急性期(发病后1-7天)、静止期(发病后8-20天)和恢复期(发病后21-90天)[15-18,19-25],其病理变化是不一样的。许多研究报道分期针刺比不分期针刺效果好。笔者在临床中对分期治疗有以下体会:

中医认为急性期患者络脉空虚,外邪始中络脉,邪在卫表,病轻邪浅;西医认为贝尔面瘫早期主要表现为神经水肿、血管受压、小静脉充血,偶有小灶性、新鲜的神经内出血。在此期给予良性刺激,能促进细胞新陈代谢,从而改善面神经水肿、减轻血管受压[2],因此急性期治疗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该病的发展和恢复。根据中医理论,急性期病变部位表浅,此期应给予轻度刺激,刺激量小、手法轻、留针时间短,且在留针过程中不宜行针,这一刺法既可防病深入,又可激发经气,调节经络气血,促进疾病的转归。

静止期病邪逐渐深入,病情继续发展或渐趋稳定;恢复期正气渐复,病情好转。西医认为贝尔面瘫中后期变化:神经变细、萎缩,周围结缔组织增生[26,27]。

在静止期及恢复期采用透刺法能使气至病所,发挥通经调络的作用。根据中医理论透刺法还可起到“阴阳相求”和通经接气的作用。透刺法还能一针取两穴,避免多针取穴的不足,减轻病人的痛苦。

因此在周围性面瘫静止期和恢复期时,针刺手法应轻重适度, 选用透刺能使气至病所,发挥疏通经络的作用,适当延长留针时间,以疏通、调和经络气血,促使经络功能恢复正常。恢复期,由于病邪的深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在治疗过程中,针刺双侧足三里,可补益气血,濡养经筋。参 考 文 献 [1]李世绰,程学铭,王文志,等主编.神经系统疾病流行病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65-268. [2]王维治主编.神经病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3. [3]Fisch U. Surgery for Bell’s palsy. 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 1981; 107 (1):1–11. [MEDLINE: 81133041]. [4]张仲景.金匮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56年. [5]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69-170. [6]李坚强,刘辉.针灸治疗面瘫及对口唇.甲皱微循环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2001;20(2):16-18. [7]张栋.针刺合谷对面瘫治疗作用的红外线观察.中医杂志,1989;(5):32-34. [8]张彤,戴国华.重灸翳风治疗青少年面瘫及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针灸,2000;(10):587-589. [9]金完成,李路草,詹欣荣,等.针刺、敷药综合治疗重症面瘫160例临床与实验观察.中国针灸,1991(4):9-11. [10]潘华,李守然.电针与常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照研究.中国针灸,2004,24(8):531-533. [11]LI Ying,AN Xiu-li,LIYi,XIA Xiao-hong.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reating Bell’s palsy:a multicenter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in China. 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4,117(10):1502-1506. [12]陈颖,王麟鹏,刘志凌.Bell’s面瘫急性期电针灸与激素治疗临床对照观察.北京中医,2004,4(23-24):105-107. [13]李常度,黄信勇,杨娟娟,等.面瘫神经损伤定位和治疗方法选择相关关系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国针灸,2004; 24(1):7. [14]王寿彭.面神经炎急性期针刺的疗效对比观察.上海针灸杂志,2004,23(4):10-11. [15]黄志勇,阮惠红.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31例.针灸临床杂志,2007;23(9):33-34. [16]任红梅.分期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62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6):351. [17]林兵宾.针刺三步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86例.针灸临床杂志,2005;21(6):37. [18]邓永志,李振,宁飞,等.多针浅刺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6;22(1). [19]刘宜军,周友龙.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4;24(10):677-678. [20]韩宝杰.分期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06;33(2):212-213. [21]朱荣英,穆黎春,张燕.不同方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5;25(6):393-394. [22]王子臣,王声强,武连仲.“分期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31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5;22(7):453-454. [23]许佩群,许双虹,陈治珍,等.分期辨证手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广东医学,2002;23(8):876-877. [24]宿绍敏,周围性面瘫针药分期分型论治,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2):97-98. [25]许荣正,王美萍,周围性面瘫的辩证选穴与辨病分期治疗.中医杂志,2007,48(4):360-361. [26]Yanagihara N. Intratemporal facial nerve paralysis-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Ehime. Japan: 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Ehim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1986:43-58. [27]Ylikoski J. Pathological feature of the facial nerve in patients with facial palsy of varying aetiology: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icstudy. J Laryngol Otol, 1990;104:294-3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