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的常识
周围性面瘫-复旦精品课程

图3. 小于90%变性,预后良好;大于90%变性,预后不良。
面神经损伤的程度需要重复进行神经电图检查来确定,变 性速度和变性百分比是同样需要考虑的预后因素。变性速 度快,预后不好;变性百分比高,预后也不好。
肌电图:通过插入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内的电极,要求患者做有力的 收缩动作,检测面肌的电活动。
周围性面瘫分级
House-Brackmann分级 ➢ 静态不对称:V级;不能闭眼:IV级;联动:III级。 Fisch评分 ➢ 静态20分,抬眉10分,闭眼30分,露齿30分,鼓腮10分
;按照程度加权0%,30%,70%和100%。正常者为满 分100分。 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瘫痪.mp4 ➢ 00:14:00 周围性面瘫1 ➢ 00:18:22 周围性面瘫2
医源性面瘫,5天内变性达到90%考虑再次探查手术。 外伤性面瘫,1周内变性达90%考虑面神经探查术。 贝尔面瘫,2-3周内变性达90%考虑面神经减压术。 亨特综合征,3周内变性达90%考虑减压术。
谢谢!
UGO FISCH A head and neck surgeon/otologist who developed the infartemporal fossa approach.
贝尔面瘫(Bell’s paralysis)
定义:指原因不明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病因:神经缺血学说,免疫学说,病毒感染学说。 诊断:颞骨CT/MRI,面神经电图。 治疗:激素治疗和手术治疗。
颌缘支和颈支)。
小脑桥脑角段,内耳道段,迷路段
鼓室段,锥曲段和乳突段
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
面神经分支
岩浅大神经:自膝状神经节前方分出,分布到泪 腺。
镫骨肌支:自锥隆起后方分出,支配镫骨肌。 鼓索神经:自镫骨肌支以下到茎乳孔之间分出,
面瘫的健康教育

面瘫的健康教育面瘫即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中医称“面瘫”、“口僻”等,属“中风”范畴。
为神经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最为多见。
一般起病急,突然出现一侧耳后、耳内、乳突或面部轻微疼痛,清晨洗漱时发现口角流水,面部活动不灵,口角歪斜;或于进食时发现食物存积于一侧齿颊间隙,并有口水从口角淌下;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能或不全,泪液分泌减少,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做闭目、蹙眉、皱额、鼓气、噘嘴、露齿等动作均不能。
一般护理:宜避风寒,外出戴口罩,注重面部保暖,用毛巾浸热水(约70摄氏度)后湿敷患侧颜面,每天5-6次,每次10分钟。
也可用热水袋热敷面部,温度宜70摄氏度左右,每日3-4次,每次20-30分钟,还可用红外线照射,照时用湿纱布遮掩不能闭合的一侧眼睛,灯距30cm,每次照射15-20分钟,每天2次。
照射后用手下轻柔面部,促进血液循环,使之效果更佳。
由于本病影响咀嚼,进食咀嚼时食物易滞留在患侧齿颊之间,故应做好口腔护理,饭后用3%苏打水或温开水漱口,睡前刷牙。
眼睑不能闭合睡前涂敷眼药膏,并用生理盐水湿纱布盖眼保护角膜。
调整饮食:因本病使味觉与咀嚼功能减退影响食欲,所以要尽量鼓励病人进食,给予适合病人的口味,并富有营养、可口清淡、易消化半流质或软质饮食,忌辛辣生冷刺激产品。
预防为主:面神经麻痹主要为在劳累和体力下降的情况下,“正气”相对虚于内,头面部受风寒之邪侵袭,导致筋脉失养而致。
所以,平时注意劳逸结合,增强体质,尤其酒后、出汗等情况下避免直面风、穿堂风的侵袭。
发病期间应避免局部遭受风寒之邪侵袭外出时戴口罩保护患部。
积极治疗:患病后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
中医根据辩证分型给以祛风、活血、通络;西医以改善局部微循环、营养神经、促进局部炎症、水肿的消退和吸收及神经功能恢复为主。
物理疗法:急性期可以在耳后茎乳突孔附近进行热敷、红外线照射,或短波照射,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减轻或缓解局部疼痛症状。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通常由病毒感染、创伤、寒冷等因素引起。
02
病因及病理机制
中枢性面瘫病因及病理机制
病因
多为脑干病变,如脑梗死、脑出 血、脑炎等,也可由外伤所致。
病理机制
病变位于大脑皮质下的锥体束, 导致面部肌肉失去上位神经的支 配,从而发生面瘫。
周围性面瘫病因及病理机制
病因
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带状疱疹、膝 状神经节炎等。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汇报人: 2023-12-11
目录
• 概述 • 病因及病理机制 • 症状及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及预后 • 预防及日常护理
01
概述
中枢性面瘫定义
病变部位
中枢性面瘫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及内 囊等区域。
症状表现
中枢性面瘫患者往往出现病灶对侧下半部表情肌的瘫痪, 伴有病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腮和吹口哨时病变侧漏气等表现。
THANKS。
周围性面瘫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面部肌肉瘫痪,口角向 病灶对侧歪斜,但额纹不消失,仍能皱眉。
鉴别其他原因引起的面瘫:如莱姆病、糖尿病、酒精中毒、病毒感染等 引起的面瘫。
05
治疗及预后
中枢性面瘫治疗及预后
治疗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脑梗塞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等治疗 ,脑出血患者需要进行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同时可辅以针灸、理疗等康复治疗,以促进面神经功能 的恢复。
周围性面瘫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急性起病,一侧面神经麻痹,额纹消失且不能皱眉,眼裂增大且不能闭合,鼻唇沟 变浅,口角下垂且向病灶对侧歪斜。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面瘫,虽然它们都涉及面部肌肉的运动受限,但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首先,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病因不同。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脑干)的损伤或疾病导致的面部肌肉功能障碍。
常见的原因包括中风、颅脑损伤、脊髓疾病等。
而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七对脑神经中的第七对面神经)本身受损或受压导致的面部肌肉麻痹。
常见的原因包括病毒感染、面部肿瘤、外伤等。
其次,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症状有所不同。
中枢性面瘫患者面部麻木、下垂,并且往往伴随着半边面部的运动缺失,即面部肌肉无法做出自然的表情。
患者可能无法闭眼、皱眉或吹气。
而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麻痹,但没有面部肌肉运动缺失的问题。
患者可能无法抬眉、闭眼或挤压嘴唇。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来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
康复治疗包括肌肉锻炼、面部按摩和热敷等,以促进神经再生和肌肉恢复。
物理治疗包括使用电刺激、超声波、冷热疗法等,以刺激面部肌肉的活动。
而周围性面瘫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口服激素或抗病毒药物来减轻炎症和促进神经恢复。
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面部神经重建手术来修复面部神经的功能。
此外,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对患者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中枢性面瘫患者由于面部肌肉无法自然运动而可能导致社交障碍和心理困扰。
他们可能感到自卑、焦虑或抑郁。
周围性面瘫患者则由于面部肌肉麻痹而影响到咀嚼、吞咽和言语等功能。
这可能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困扰和不便。
在预防方面,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也有一些差别。
由于不同病因,预防方法也不尽相同。
对于中枢性面瘫,保持身体健康,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远离脑外伤是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的重要措施。
而对于周围性面瘫,避免病毒感染、接种疫苗、及时处理面部创伤等是预防面神经受损的重要手段。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
文章来源:北京二院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面瘫是指面部肌肉的瘫痪,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常被人们称之为“毁容病”。
面瘫带给患者的伤害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那么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看看文章中是怎说的。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惹起的面瘫。
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
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
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
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惹起的面瘫。
有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以上介绍的就是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大家可以当做常识
了解一下。
如果得了面瘫一定要在最佳的时间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尽早的治愈。
关于面瘫病的科普知识

关于面瘫病的科普知识王奶奶今年71岁,患脑血管疾病多年,某天在家吃饭时,突然出现口角下垂的现象,嘴里的食物无法正常咀嚼。
家人连忙将其送至医院,医生经过诊断,认为可能是面瘫疾病,并开了一些用于治疗面瘫的药物,叮嘱家人注意患者的保暖,若有问题,随时进行复查,很快就能痊愈。
1什么是面瘫?人体的颜面肌包含表情肌与咀嚼肌两大类,顾名思义,可以引导人做表情,行使咀嚼功能。
其中,表情肌由面神经牵引支配,咀嚼肌由三叉神经运动牵引支配。
通常面瘫患者主要表现为面神经麻痹,依照症状体征差异,可以用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进行区分。
其中,中枢性面瘫受损趋于为侧皮质-脑桥束,由于上组面肌没有受累现象,因此瘫痪主要集中于病变对侧下组面肌,同时在其一侧会有偏瘫表现。
周围性面瘫这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脑神经型,一般会体现为双侧病变,很多都会有脑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脑脊液也会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的情况。
第二,脑桥病变。
由于脑桥处存在面神经运动核,展神经核会有神经运动核纤维缠绕,脑桥病变患者不仅会存在周围性面瘫现象,而且也会损害脑桥内部周围结构,导致患者出现面部感觉障碍。
第三,小脑脑桥角损害。
患者不仅有周围性面瘫,还会出现眩晕、耳聋、耳鸣、面部感觉障碍等。
2面瘫病因面瘫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该病因在临床上也有Bell麻痹的别称,占患者综述的70%左右,以单侧面神经麻痹为主要病症类型,依照程度差异,可以用完全性和不完全性麻痹进行区分。
第二,感染因素。
细菌、病毒、螺旋体等,都可以成为面神经麻痹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相对常见。
感染导致的面瘫患者,超过患者总体的10%,前庭神经或蜗神经会有受累情况。
同时,中耳炎等感染病症,同样会成为面神经麻痹的重要诱因。
第三,肿瘤因素。
面瘫患者中,5%左右的患者是因为肿瘤因素发病,颈静脉球肿瘤、原发性胆汁瘤、腮腺瘤、听神经瘤等,都是常见的肿瘤类型。
第四,神经源性因素。
神经外科业务学习

学习内容:周围性面瘫主讲人:学习时间:参加人员:周围性面瘫也称面神经炎(Bell麻痹),俗称歪嘴病,是茎乳孔以上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在脑神经疾患中较为多见。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面神经管是一条狭窄的骨性管道,面神经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很容易损伤,但此病的详细病因至今未明,临床上多数因头面部受凉引起,其次推测可能与局部血管病、病毒感染有关,还有人提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可能较正常人口发病率高。
其病理改变为面神经水肿、脱髓鞘,严重者出现轴索变性,后者往往是不可逆的。
(二)临床表现任何年龄均可见,20~40岁最为常见,男性多于女性。
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以夏、冬多见。
急性起病,多为单侧,长于几小时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发病前几天感患侧耳周疼痛不适,个别有疱疹出现(Hunt综合征),多数患者在晨起洗脸时发现两侧面部不对称,一侧面肌活动不灵,患侧眼裂变大、口角下垂、流口水,进食时感到食物滞留于患侧齿颊间隙内等。
(三)特殊检查头颅CT和MRI可排除脑干(脑桥)病变;肌电图示患侧面神经潜伏期M波幅降低或消失。
感染引起者周围血中白细胞可偏高。
(四)鉴别诊断1.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面瘫常为双侧性,绝大多数伴有其他颅神经及肢体对称性瘫痪,脑脊液检查示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等。
2.脑干病变(桥脑损害):可出现周围性面瘫,但常伴有桥脑内部邻近结构损伤,表现眼球外展不能,面部感觉异常以及耳鸣、耳聋,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和对侧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痪等症状。
以上多见该部肿瘤、炎症、血管病所致。
3.面神经邻近结构病变:常见中耳炎、腮腺炎、化脓性下颌淋巴结炎也可侵袭面神经。
4.外伤性面神经损伤:可有明显的头面部外伤史,以此较易鉴别。
(五)病程及预后经及时正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在一到二周开始恢复,一到两个月内痊愈,约80%~90%患者可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
但半年内不能完全恢复者预后较差,可留永久后遗症,并且部分可出现面肌痉挛。
202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治全文

202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治(全文)周围性面瘫是指发生在面神经核及核以下部位损伤导致的面神经麻痹,致同侧面神经所支配的上、下面部表情肌瘫痪。
临床表现为睑裂增宽、鼻唇沟及额纹变浅或消失、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等,支配味觉及泪腺分泌的纤维受损时,可伴舌前2/3味觉障碍、泪液分泌障碍。
成人周围性面瘫发病率约每年17/100000-35/100000。
周围性面瘫病因众多,以急性起病多见,特发性面瘫最多,其次为亨特综合征(RHS )。
在未处理的情况下,绝大部分患者面神经功能可有好转,但预后仍主要取决于具体病因、治疗方案及时机。
目前对周围性面瘫的处理仍存在争议,本文依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瘫的接诊、处理进行阐述。
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接诊后,首先需鉴别患者是否为周围性面瘫。
由于前额肌肉受双侧运动皮质束支配,中枢性面瘫前额通常不受累,可通过嘱皱额、观察额纹是否变浅或消失来进行判断。
当脑桥病变损伤面神经核时,患者表现为周围性面瘫。
本型常伴临近颅神经麻痹,需与核下型周围性面瘫相鉴别。
确诊为周围性面瘫后,应采用House-Brackmann量表、SUnnybrook面部分级系统等进一步评估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判断面瘫严重程度,以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及随访、疗效评价。
2 .周围性面瘫病因鉴别周围性面瘫常见疾病鉴别见表2β肿瘤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常有其他伴发症状,如听神经瘤引起的周围性面瘫表现为面瘫伴听力丧失、耳鸣、不稳定步态等。
部分表现为贝尔麻痹的患者为莱姆病所致,病史询问应侧重于莱姆病高危因素,如流行病学区域、流行高峰季节、游走性红斑、双侧面瘫、前驱发热史;面瘫也可能是莱姆病的首发表现。
近期有学者报道了仅表现为单侧孤立性周围性面瘫的中央前回梗死,故应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脑血管事件进行鉴别。
另外,Avellis综合征伴脑桥受损、梅罗综合征也可表现为周围性面瘫,需加以鉴别。
3 .相关检查通常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可诊断贝尔麻痹,无需实验室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围性面瘫的常识
文章来源:北京二院
面瘫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困扰着广大患者朋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然而,随着人们对神经科疾病的重视,许多人开始关注面瘫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周围性面瘫。
了解周围性面瘫的常识是治疗和发现疾病的关键步骤。
那么,周围性面瘫常识有哪些?以下是李晓荣专家的详细介绍:
周围性面瘫,对一般人来讲是个陌生的字眼。
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
平常,会见到一些人嘴歪了,眼也闭合不严,吃饭后想漱漱口也很困难,或感到脸部麻木,尤其在笑时,脸部两侧就显得极不对称,这就是周围性面瘫。
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瘫。
二者的具体临床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
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
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
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
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每年的发病率为0.8%,目前我国约有600万人数,其中有一小部分的人可以自愈,但仍有大部分的人,因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等原因没有康复,并迁延不愈,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
周围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
由于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因此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周围性面瘫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男性略多。
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
1~2天内达高峰。
病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
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
出白色巩膜,称贝耳现象。
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歪向健侧,因口轮匝肌瘫痪而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因颊肌瘫痪而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
病变在鼓索参与面神经处以上时,可有同侧味觉丧失。
周围性面瘫的表现:患者在发生病变时,对侧表情肌瘫痪,口角下垂且向健侧偏斜,流泪或流涎,鼻唇沟变浅,或眼裂增大,额纹消失,或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腮、吹口哨等。
若久治不愈,新血不生,血虚不能濡养筋脉肌肉,而成抽搐、挛缩的内风之象。
本病常因受凉、过劳、精神紧张、心情抑郁而诱发。
此外,李晓荣提醒患者朋友,在面瘫急性期间,患者应适当休息,面部要持续保暖,不能用冷水洗脸,外出时可戴口罩,睡眠时勿靠近窗边,避免直接吹风,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服用药的患者要严格按医嘱执行,不可随意增减药量,并注意观察有无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