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针灸治疗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心理护理配合功能训练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心理护理配合功能训练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疗效 有 显 著 影 响 。 关键词: 周 围性 面瘫 ; 功 能训 练 ; 心理 护 理
中图 分类 号 : l 7 3 . 3 文献 标 识码 : B 文 章 编号 : 1 0 0 6 — 6 4 1 1 ( 2 0 1 3 ) 1 2 — 0 0 9 5 — 0 2
周 围性 面瘫 是 由 于 面神 经 核 或 核 以下 周 围神 经 受 损 所 致 的
8 Ke r n H,Bo ne o mpa g n i S ,Ro s s i n i K,e t a 1 .L o n g -t e r m d e ne r v a t i o n
用机 制 【 J 】 . 中 国康 复 医学 杂志 , 2 0 0 7 , 2 2 ( 2 ) : 1 0 3  ̄ 1 0 6 .
2 田德 虎 , 赵峰, 张 英 泽, 等. 分 米波 对 大 鼠周 围神 经慢 性卡 l p a r a l y s i s [ J ] .N e u r o s c i R e s , 2 0 0 4 , 5 0 ( 2 ) : 1 5 3 - 1 5 9 .
上, 转 圈按 摩或 上 下按 摩 各5 m i n , 会有 更 明 显的 效果 。 2 . 1 . 2 恢 复 期 的功 能 训 练 当神 经 功 能开 始 恢 复 时 , 即 可对 镜 练
程忠美 : 女, 中专, 主管护师
收稿 曰期 : 2 0 1 3 — 0 1 — 0 4
当代护 士2 0 1 3 年1 2 月 下 旬 刊
. - 9 7. .
心 理 护 理 配 合 功 能 训 练 在周 围性 面瘫 中的应 用
程忠 美 刘学军 李凤 云
摘要 总 结 了4 0例 周 围性 面 瘫 患 者运 用 心 理 护 理 配 合 功 能训 练 的 治 疗 效 果 。认 为运 用心 理 护 理 及 功 能 训 练 对提 高周 围性 面 瘫 患 者

护理因素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疗效评价

护理因素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疗效评价

护理因素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疗效评价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许多因素会影响面瘫的治疗效果,其中护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护理因素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疗效进行评价,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一、面瘫的护理原则1. 保持病人心情舒畅,减少不良情绪对病情的不良影响。

2. 每天给予面部按摩,增加面部肌肉血液循环。

3. 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疲劳。

4.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粮。

5. 避免外界刺激,维持环境安静。

二、护理因素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疗效1. 心理护理面瘫患者常常因为面部不能表情丰富而情绪低落,情绪不稳定。

护士应该通过耐心地开导、鼓励和安慰,帮助面瘫患者树立自信心,调整心理状态。

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面瘫的康复至关重要,心理护理是面瘫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 面部按摩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肌肉麻木、僵硬是常见症状。

定期进行面部按摩有助于增加面部肌肉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恢复和修复,提高面部肌肉的灵活性。

面部按摩还可以有效减轻面瘫疼痛,改善面部肌肉的张力,减少肌肉萎缩。

面部按摩是周围性面瘫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 营养支持营养不良会影响面部肌肉恢复,阻碍面瘫的康复。

护士应该合理安排病人的饮食,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增加面瘫患者的抗病能力,为面部肌肉恢复提供营养支持。

护士还需要引导患者饮食上的注意事项,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胃肠道的健康。

4. 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加重面瘫的症状,护士应该引导患者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护士还需要指导患者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加面部肌肉的营养供应和康复速度。

5. 定期康复评估面瘫康复过程中,护士需要定期对病人进行康复评估,了解病人的康复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康复方案,确保病人的康复效果。

定期康复评估还可以帮助护士及时发现病人康复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康复出现倒退现象。

针灸护理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针灸护理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药, 2 0 1 2 , 2 3 ( 9 ) : 2 3 5 1 .
果 ,缓 解患 者不 良情绪 发生 ,提 高患 者生 活质 量 ,具有 显著 的 临床效 果 ,值得 推广 。 f 关键 词】 周 围性 面瘫 ;针 灸护 理 ;临床 效果 ;分 析 选择2 0 0 4 年9 月一 2 0 1 2 年9 月 就 诊并 治 疗 的周 围性 面 瘫 患 者 1 0 6 例 ,对 其 中5 3 例 在常 规 护理 的 基 础上 给 予针 灸 护理 ,取 得 了 较 好 的 临床效 果 ,现报 告 如下 。 2 . 3 两组患 者不 良隋绪 的 比较 :对两 组患者不 良情 绪的分析发现 ,
表 1两组 患者治疗 效果的 比较分析【 例 ( %) ]
了更好的临床效果。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在针
灸 护理 前 ,首先 了解 患 者是 否有 针刺 禁忌 、疲 劳 、饥饿 等情 况 , 另 外将 针灸 的过 程 告 知 患 者 ,使 其 处 于 舒适 体 位 ,减 轻 其 心理 压 力 ,心平 气 和 的接 受治 疗 [ 5 ;② 针灸 过 程 中 ,为 防止扎 针 处受 风 ,为 患者加 盖 毛 巾。并 且 实时 监测 患者 由 于疼痛 、出血及 其他
2 结 果
3 讨论
周围性 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的面神经损伤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
现 为 口眼歪 斜 、额纹 消失 、眼睑 闭合不 全等 症状 [ 2 _ 。主要 是 由于 患 者受 到风 寒或 者 病毒 感染 后 引起 的气 血麻 痹 、脉络 失养 导致 的 面瘫 ,严 重 影响着 患者 的正常 生活 和工作 。 在 本研 究 中发现 ,和对 照组 相 比 ,采取 针灸 护理 的患 者取得
评分 和治 愈 时间 的分 析发现 ,对 照组 5 3 例 患者 中 ,p o t r ma n  ̄分 为 ( 9 . 0 2 + 2 . 3 6 ) 分 ,治愈时间为 ( 1 6 . 9 5 - 2 . 6 7 ) d ;观察 组5 3 例 患者 中 ,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干预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干预

2 . 2药物治 疗 : 代研 究认 为 面瘫 多 由病 毒引 起[ 现 3 应用 抗 病毒 1 。① 药物: 阿昔洛 韦 、 毒唑 。 应用 神经 营养 药 : 生素 B、 ③应 4 小 结 病 ② 维 B 。 用激 素治疗 : 的松 , 塞米 松 。 应 用扩 血管 药 物 , 善微循 环 : 强 地 ④ 改 中 医认 为 , 围性 面 瘫 多 因面 部 经脉 感 受 风寒 之 邪 , 血 运 周 气 复方丹 参 、 血栓 通 。 行不 畅 , 脉 失于 濡 养 , 不 收 所致 , 经 纵缓 治疗 当以祛 风散 寒 , 经 通 2 . 3中药治 疗 : 寒 型选牵 正散 加 减 ; 风 风热 型 选小 柴胡 汤 加减 。每 活络 , 益气 活血 为原 则 。以针 灸 为主 , 以药物 治疗 。护理方 面加 辅 E 1 , 煎服 。 t 剂 水 强症 状 护理 , 节 情 志 , 意饮 食 调 节 , 康 指 导工 作 , 患者 掌 调 注 健 使 3 护 理 握一 些 自我 防护知 识 , 配合 治疗 和 护理 。 过临床 实践 , 积极 通 笔者 31 . 情志 护理 : 者大 多 突然起 病 , 外貌 的 改变 、 言 障碍 、 患 因 语 进食 认 为 , 期 积 极治 疗 是关 键 , 优 质 的护 理 是提 高 面瘫 病 人 临床 早 而 困难、 社会能力下降 , 担心疾病预后等多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焦虑、 治愈 率 、 少并 发症 的重要 措施 。 减 恐惧、 忧郁、 紧张心理。 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年龄 、 文化程度、 参考 文献 病情 轻重 , 针对 性地 耐心 向患者 解 释本 病 的病 因 、 程 、 病 的 … 有 病 疾 1田永泉. 鼻咽 喉科 学『 】 京 : 民卫生 出版社 . 0. 4 35 耳 M. 北 人 2 1 8— 8. 0 3 预后 , 关心病 人 , 同情 以缓解 患 者 的恐 惧 心理 , 强 战胜疾 病 的信 [ 陆 国琴 , 伟. 增 2 】 张建 面瘫 的针 灸治 疗 与 心理 护 理m . 放 军护 理杂 解 心, 以最佳 的心理 状态 , 主 动配 合治 疗 。 积极 志 ,0 32 ( ) 3 2 0 ,0 4 : . 9 【 黄 选 兆 . 鼻 咽 喉 科 学【 ] 四 版 . 京 : 民 卫 生 出版 社 . 3 ] 耳 M. 第 北 人 无锡 市 中西 医结 合医 院耳鼻 喉科 (10 1 244 )

针灸配合心理干预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

针灸配合心理干预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

本 组 7 例 均为住 院 患者 , 中男 3 7 其 6例 , 4 女 1例 ;
年龄 1  ̄6 4 3岁 , 均 3 平 8岁 ; 程 1 3 , 均 1 ; 病 ~ 0d平 2d
进针、 安全无 痛 的情 况下 进 行 的 , 患者 不 必 担 心 ; 接下 来 的 针灸 过 程 医师 会 用 力 轻 柔 、 作 迅 速 , 动 以减 少 疼 痛 ; 患 者 看 所 用 的 针灸 针 具 , 患 者更 加直 观 的印 给 给
以 不 同手 法 , 以 起 祛 风 通 络 , 和 气 血 之 效 , 效 确 可 调 疗
切 。
1 2 2 针灸 治疗 ..
1 2 2 1 取 穴 取 患 侧 穴 位 阳 白 、 白 、 谬 、 仓 、 . . . 四 颧 地
颊 车 、 正 、 池 、 风 、 关 、 香 、 维 、 阳 , 谷 牵 风 翳 下 迎 头 太 合 ( 侧取 穴) 风寒 型 加风 池 、 谷 、 缺 、 双 ; 合 列 外关 ; 风热 型
为主 , 1次/ , d 每次 留针 3 i, 灸诸 穴 ; 止期 和恢 0r n 悬 a 静
复期 : 深刺 可 透 穴 , 加 电 针 ( 8 5针 灸 治 疗 仪 ) 1 酌 G6 O , 次/ , d 每次 留针 3 n 悬 灸 诸 穴 ; 遗 症 期 : omi, 后 针后 选 择 3 ~5个穴 位 隔姜灸 , 1次/ , 次 留针 3 i。 d每 0r n a
B l麻 痹 , e l 可发生 于任何 年龄 , 是临 床上 常见病 和多 发
疗组 按 心理需 求进 行 心 理 干预 , 照组 常 规 针 灸 治疗 对
准备 。
病 。据流 行病 学调查 , 围性 面瘫 在 我 国 的发 病 率 高 周

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评价探讨

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评价探讨

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评价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一侧肌肉麻痹或无力,造成面部表情不对称。

这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针灸已经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随着对中医药和针灸疗法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中医药结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机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评价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研价值。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中医药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临床应用与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中医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传统观点,总结其疗效和不足之处,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

2. 探讨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作用机制,深入理解针灸对面瘫病理产生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3. 分析中医药与针灸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对患者的影响和疗效,为日常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4. 探讨中医药与针灸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规范治疗过程,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分析,我们希望为中医药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并展望其未来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1.3 研究意义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麻痹,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药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疗效,进一步总结和完善中医药与针灸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操作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效果。

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对象,均接受针灸治疗。

将其随机分组,针灸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情绪状态和针灸治疗效果。

结果采用t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期间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可改善患者情绪状态,有利于积极配合治疗,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护理效果周围性面瘫又称贝耳麻痹,是一种急性发作的特发性单侧面神经麻痹,其具体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已有的临床研究认为与受凉、劳累、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采用针灸治疗可促进面部肌肉、神经功能的恢复[1]。

针灸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效果的疗效产生直接的影响。

本研究分析了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对象,包括男性44例,女性54例;年龄21岁~65岁,平均年龄(43.64±11.75)岁;病程1d~15d,平均病程(6.52±1.76)d;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例、大专20例、高中34例、初中24例、小学19例。

所有患者均有突发性面部肌肉瘫痪症状,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进行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动作,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

研究对象剔除精神异常、智力低下、交流障碍、严重皮肤疾病、控制不良的糖尿病、妊娠期妇女等患者。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49例,实验组患者49例。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其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良好。

针灸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周围性面瘫48例

针灸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周围性面瘫48例

组 。结 论
针 灸 配合 心 理 干 预 治 疗 周 围性 面 瘫 可 明 显 缩短 病 程 , 降低 致 畸 率 , 效 优 于 单 纯 针 灸治 疗 , 一 种 值 得 推 疗 是
广的治疗方法。
[ 键 词 ] 周 围性 面 瘫 ; 理 干 预 ; 灸 疗 法 ; 理 关 心 针 护 [ 图 分 类 号 】 R 7 . 中 435 [ 献标 识 码 ] B 文
救 。安 全型 静 脉 留置 针 的 针 刺 伤 的 发 生 率 很 低 , 具 有 自动 它
启 动 的保 护 夹 , 针 芯 从 留 置 针 导 管 中 拔 出 时 可 以 自行 封 锁 当 针 头 , 以 最 大 限 度 地 减 少 可 能 出 现 的针 刺 伤 , 降 低 针 刺 伤 可 对
滑 出 , 全 性 等 , 适 合 于 在 急 诊 抢 救 中使 用 。 安 更
3 1 普 通 金 属 头 皮 针 本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通 头 皮 针 发 生 皮 . 普 下 血 肿 和 针 头 脱 出 的几 率 均 大 于 静 脉 留 置 针 。普 通 头 皮针 的 材 质 是 钢 质 , 面 锋 利 、 直 , 刺 破 血 管 , 成 穿 刺 局 部 损 斜 笔 易 造 伤 ; 情 骤 变 时还 可 能 因为 没 有 有 效 的 静 脉 通 路 而 导 致 抢 病

22・ 1
现 代 中西 医结 合 杂 志 M dr ora o Itg tdTaioa C ieeadWetr Mei n 0 2Jn 2 ( ) oenJunl fner e r t nl hns n s n d ie2 1 a , 1 2 a di e c
表 1 2组 静 脉 穿 刺 的效 果 比较 例 可 以 在 血 管 中 保 留 , 手 术 、 重 抢 救 患 者 可 以 做 到 随 时 输 对 危 液 , 留 静 脉 通 道 的 作 用 , 利 于 院 内 临 床 用 药 和 紧 急 抢 保 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护理在针灸治疗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4-01-09T10:56:36.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作者:刘琼
[导读] 周围性面瘫是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刘琼(长沙市中医医院针灸科 410002)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3-0147-02 周围性面瘫是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系常见病。

祖国医学称 “口眼歪斜”,西医称“周围性面神经炎”,其发病与受凉、等因素有关[1]。

从中医辨证的角度看,本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入阳明、少阳之脉,以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面部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

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

我院
采取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 其中男38 例, 女22 例。

年龄 16~ 62 岁。

诊断标准:(1)起病突然, 初起有耳后或乳突区疼痛, 继而出现面颊部表情肌瘫痪。

(2) 病侧口角歪向健侧, 额纹消失,眼裂扩大, 眼睑不能闭合; 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 不能作蹙眉、蹙额、闭目、漏齿等动作, 鼓腮漏气。

(3)可伴有多泪, 舌前 2/ 3 部味觉障碍。

(4) 排除中枢性面瘫。

1. 2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均按中医辨证施治,给予中药汤剂口服,以牵正散加减;配合“三通四联”综合疗法治疗为主,取穴以患侧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针灸并用。

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足三里、关元等穴采用补法,面部采用斜刺,躯干四肢采用直刺。

处方如下: 四白、丝竹空、鱼腰、地仓、承浆、颊车、承泣、风池、阳白、迎香、人中、合谷, 关元、气海等上穴予以平补平泻手法, 每日一次;结合温针,隔姜灸以温通经络、祛风散寒。

面部穴位采用隔姜灸法,躯干部位穴位采用温针治疗
1.3 护理方法
(1) 一般护理: 所有患者予以面瘫护理常规,告其注意面部保暖、避受风寒、适当休息,避免劳累,进食营养和易吸收食物,忌烟酒及辛辣刺激之品;眼睛闭合不全者,注意避免强光照射,并予珍珠明目液点眼。

( 2) 心理护理干预:
①入院后员应仔细问询患者病史,耐心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解答其关于疾病诊疗的疑惑,选择合适的语言向其进行疾病知识宣教,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
②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分析,观察并记录其情绪变化,针对患者紧张、恐惧、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予以相应的心理疏导,指导患者正确掌握放松训练的方法,释放焦虑情绪,保持轻松愉快的健康心态,以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③出院后。

健康教育的工作对病人的病情恢复及防治复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此病好发于冬春两季,因这两季的气候较冷且变化无常,病人容易着凉以至生病故要嘱咐病人局部避免受寒吹风必要时可戴口罩防护面部注意保暖,用热水洗脸及刷,牙耳后部及病侧面部行温热敷早晚各一次。

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病情及心理变化,积极疏导患者心理,严重者可建议配合心理治疗
1.4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病诊断标准 [2] 。

痊愈: 双侧额皱纹、鼻唇沟恢复对称, 闭眼正常, 鼓腮时口角不漏气, 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 说话时口角不歪斜, 面部表情正常。

好转: 双侧额皱纹、鼻唇沟基本对称, 闭眼欠实, 鼓腮时口角不漏气, 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 说话时口角略有歪斜。

无效: 未达到上述标准。

1.5 统计方法统计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出现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 以 P<0. 01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 疗效痊愈42例,好转18例,无效 0 例。

2. 2 不良情绪统计治疗过程配合心理护理干预,干预之后患者的不良情绪出现率比干预之前明显降低。

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不良情绪统计见表 1。

表 1 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不良情绪统计 [ 例( % ) ]
3、讨论
面瘫即周围面神经麻痹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研究发现,与病毒感染或局部营养精神的血管受风寒有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 20~40 岁多见,起病急,患者常于第 2 天起床时发现一侧面部麻木,继而出现耳后疼痛或“歪嘴”等症状。

突然的容颜改变使患者感到惊恐,难以接受现实;病情的发展使患者工作或学习能力下降,加上一些外界因素的作用,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不良情绪可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免疫系统, 导致面瘫病情加剧, 并延缓受损神经的恢复。

《内经》云 “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本文临床观察也发现,由于面瘫起病急骤,患者发病后,多因视物、咀嚼困难,面部表情畸形等问题出现恐慌、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导致面瘫病情加剧,影响到受损神经的恢复。

故我们对于面瘫患者临床上除积极有效的基础治疗外,对面瘫患者存在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有对性地加以心理疏导,进行疾病健康教育,使患者接受已病的事实,并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使其积极配合尽早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疗效[3]。

参考文献
[1]黄冬娥,吴强,陈传红.吴炳煌教授针刺治疗面瘫经验撷要[J].中国针灸[J].2008,28(3):225-227.
[2]程永红.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713-1714.
[3] 孙毅.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及心理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 2013,7(3):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