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理论及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十二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

十二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

十二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作者:管傲然管薇薇丁丽玲等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年第08期关键词:十二经筋;作用意义;经络辨证;临床运用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53-03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由于它的循行、分布、病候及作用等,都着重于“筋肉”,所以称为“经筋”。

1十二经筋的特点1.1经筋的循行特点,是只在四肢、躯体和胸郭、腹腔,并不入属内脏,突出了经络系统在体表的组织功能。

它与十二经脉或内或外;十二经别之着重内部脏腑的循行方式,均不相同。

1.2经筋的分布特点,可概括为“结聚散络”。

“结”,是指经筋的结合,多在关节、肌肉部位。

“聚”,是指经筋的聚拢,主要指肌腱部位。

“散”,是指经筋的散布,主要指肌肉纹理部位。

“络”,是指经筋的联缀作用,约束四肢百骸,利于关节屈伸活动。

经筋的循行分布规律是都起于四肢末端,盘旋而结聚于腕、肘、腋、肩、踝、膝、髀等关节处,而后布于胸背,终于头身。

1.3按《灵枢·经脉》篇记载,十二经筋的排列次序是:足三阳,足三阴,手三阳,手三阴。

这说明经与经之间,不仅有整体循环与阴阳表里等关系,而且在三阳经与三阴经之间,还存在着经筋之间的联络关系,这就是由经筋组成的“四结”:①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頄(面颧部);②足三阴经筋,结合于阴器(生殖器);③手三阳经筋,结合于角(侧头部);④手三阴经筋,结合于贲(胸膈部);经筋的循行分布方式,既不同于十二经脉以阴阳手足传注而成循环整体;也有异于十二经别以表里两经的出入离合;经筋以它独特的结聚散络分布方式,构成经络统中的筋肉体系。

2十二经筋的作用2.1经筋的作用其一,有联系百骸维系周身的功能。

人体有刚柔筋肉的区分,刚筋都分布在四肢项背骨骼附近,坚强而有力,可以联缀四肢百骸;柔筋分布在胸腹头面,柔而纤细,有相互维系的作用,手足三阳之筋行于外,刚者较多;手足三阴之筋行于内,柔者较多。

经筋疗法的原理是什么

经筋疗法的原理是什么

经筋疗法的原理是什么
经筋疗法是一种中医疗法,其原理基于中医学的经络理论。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有一套经脉,这些经脉贯穿全身,类似于一个网络系统,通过这些经脉,气血可以流动。

经筋疗法认为,当人体的经络系统发生堵塞、疲劳、扭曲等问题时,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病症。

经筋疗法的目的就是通过刺激和调节经络,使气血恢复正常的流动。

它主要通过按摩、推拿、拔罐、针灸等手法来刺激经络和相应的穴位,以增强血液循环、舒缓肌肉、调整身体的能量平衡。

此外,经筋疗法还认为,人体的筋络与经络密切相关,筋是人体腱肌的主要成分,与经络相通。

经筋疗法还可以通过调整筋与经络的关系,来治疗肌肉和骨骼系统的疾病。

总之,经筋疗法通过刺激和调节人体经络和筋络系统,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和调整身体的能量平衡,达到治疗病症和保护健康的目的。

《黄帝内经》关于筋的理论及研究

《黄帝内经》关于筋的理论及研究

4、案例分析
以下是两个临床案例,旨在分析筋膜在疾病诊断和康复中的价值。
案例一:一名颈椎病患者由于长期坐姿不正确,导致颈部肌肉紧张、僵硬。 通过筋膜检查发现,患者颈部筋膜有明显的增厚和粘连。经过一段时间的筋膜放 松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颈部活动范围也得到了改善。
案例二:一名慢性腰痛患者长期遭受腰痛困扰,多方求医效果不佳。经过筋 膜检查,发现患者腰部筋膜存在明显的高张力区域,且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在 接受筋膜放松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逐渐减轻,腰部活动功能也逐渐恢复。
6、总结与展望
本次演示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了筋的理论及研究现状。通过对筋膜的 解剖、生理功能以及在现代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深刻理解筋在人体 健康中的重要性。然而,当前筋膜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望未来,筋膜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临床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讨 筋膜病变与各种疾病的关联,发掘更有效的筋膜治疗方法。现代研究应筋膜的生 物力学特性、细微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将筋膜理论应用于运动 训练、整形手术和生命科学等领域。
2、筋膜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外对于筋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解剖学、生理学和 临床医学等领域,研究者们对筋膜的结构、功能以及与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广泛探 讨。然而,关于筋膜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例如筋膜的细微结构和功能、筋 膜与疾病的关联等方面的研究仍需深入探讨。
3、筋膜理论在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筋膜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对筋膜的检查,可以发现筋 膜的病变和异常,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此外,筋膜放松作为一种独特的疗 法,可以有效缓解肌肉紧张、疼痛和活动障碍等症状。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筋 膜放松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和副作用小等优点。

经筋理论治疗颈肩腰腿痛

经筋理论治疗颈肩腰腿痛

经筋理论治疗治疗颈肩腰腿痛薛立功教授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经筋病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经筋疾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多年。

薛教授通过对肌肉、韧带、骨关节疾病深入探讨和研究,最终确立经筋理论体系。

对临床疼痛机制与痛证论治提出新的理论,发掘整理出“长圆针疗法”,对中医经筋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贡献卓著。

一、经筋概念薛教授认为《黄帝内经·灵枢》专立“经筋”篇,其与“经脉”篇相映对举,其在书写风格、主病、治则诸方面均分别对应描述,充分体现了“经筋”与“经脉”的独立地位和各自的相应学术体系和应用范围。

《内经》时代以后,对经筋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是不够的,尤其是与经脉理论的研究相比较,就更显欠缺。

然而经筋痹痛是多发病、常见病。

经筋痹痛有其特殊的发病机制和发生、发展、传变规律。

经筋理论终将成为中医学辩证论治体系的一门新学科。

中医经筋可作如下的表达:十二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学知识,用当时的医学术语,以十二条运动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其中十二经筋系统包括: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太阴经筋、足少阴经筋足厥阴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手太阴经筋、手心主(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

经筋分布特点概括有五:向心性、不入脏腑、结聚关节、中无有孔、伏行经脉。

(一)经筋与肌学(1)经筋的“筋”字是一个惯用的会意字,分析它的部首可以推断出它的解剖学的组织学内容。

筋字从竹、从力、从月(肉)旁。

竹者节也,说明为筋之物可以有竹节样的外形变化。

从力,指出了随着筋出现竹节样外形变化的同时,可以产生力量。

从月肉旁者,则更明确了筋是肉性组织。

在人体中,筋可随人的意志伸缩变形并产生力量,有牵拉肢体产生相应活动的组织,毫无疑问,就是现代医学所指的骨骼肌。

(2)在肌组织中,受到主动收缩力或被动牵拉力时,其应力点基本在肌的起止点(即肌在骨骼的附丽点,《灵枢》经称“尽筋”处,可称作筋结点。

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课件

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课件

经筋
四肢
躯干
头面
━━━━━━━━━━━━━━━━━━━━━━━━━━━━━━━━
手阳明 食指、腕、肘外、肩髃 肩胛、夹脊、颈 颊、颧、额
角、颔
手少阳 四指、腕、肘
肩、颈
额角、曲颊、 舌本、耳前、 外眦
手太阳 小指上、腕、肘内锐骨 眦
腋下 肩胛
颈、完骨、耳中、 耳上、颔、外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概述
经筋是经络系统在机体外周的连属部分, 即筋肉系统。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依赖经络气血的濡养来维持正常 的生理功能。
《灵枢·经筋》篇对经筋的组成、分布和 病变有了较为详尽的记述,并提出了一 些经筋病的治疗方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经筋总的分布特点
1.经筋分别联属于十二经脉。 2.起于四肢末端,行于体腔外。 3.不络属于任何脏腑。 4.结聚于关节骨骼,阳经筋行于肢体外侧,
阴经筋行于肢体内侧。 5.阴器为宗筋之所聚。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3、肝主宗筋,阴器为宗筋之所聚。 阴器为宗筋之所聚,足三阴之经筋与
足阳明之经筋均结聚于阴器。 《灵枢. 经筋》:足厥阴之筋:“上循
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 阴器有病,多从足三阴经取穴治疗;宗
足三阴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经筋理论治疗颈肩腰腿痛

经筋理论治疗颈肩腰腿痛

经筋理论治疗颈肩腰腿痛经筋理论是中医学术中,研究经筋的分布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防治,康复的理论,是中医学经络学说的组成部分。

软组织疼痛是一种人们熟知但难以治疗的世界性疾病。

在软组织疼痛的研究中,人们对这类疾病的本质缺乏整体认识,至今还未掌握可靠的检查手段和诊断技术。

临床上颈肩腰腿痛为常见病、多发病,医学界历来将该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归纳“骨伤科”范畴。

我们临床治疗观察应属于“软组织损伤”范畴。

经筋理论即软组织损伤与肌筋膜解剖、腱性筋膜劳损是运动糸统主要劳损之一,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肌筋膜劳损病理机制,对软组织急、慢性劳损病理提供了现代解剖学依据,同时印证祖国医学“经筋理论”有现代解剖学的基础,是沿用千年有效而不衰的中医软组织损伤的经典。

1、概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筋肉损伤,通过简单地处理,依靠其自愈能力,可使部分轻型损伤得以缓解。

但是,绝大部分筋肉损伤,尤其是与生活,劳动相关的慢性劳损性疾病(职业病),常常不能完全恢复并留有后遗症。

以手按压祛痛已难于解决那些深在或己形成顽固病灶的筋性疾病。

经筋损伤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难于避免的疾病,早在两千年前的《内经》时代古医家就认识了从手、肘、膝、趾,几乎遍及四肢关节的各种经筋疾病,对筋性损伤的认识已十分深刻。

随着医疗工具的发明改进,更使诊治经筋疾病的广度与深度讯速展开。

总结出外伤,外感,劳损等诸多因素。

在病理方面提出“风寒湿邪杂至”和“横络盛加于大络之上”的两种病机。

指出了因此而产生“津液涩渗”迫切而为沬“的致痛基础,和“排分肉,肉裂而痛”的病理。

在治疗针具上,提出用圆针以治分肉之疾,长针治疗骨解间筋性损伤性疾病。

在治疗原则方面提出“针至病所”的原则。

在操作方面提出了“关刺、恢刺、短刺、输刺、燔针劫刺”等“解结”之法。

但是在《内经》时代以后,对经筋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是不够的。

尤其是与经脉理论的研究相比较,就更显欠缺。

经脉理论应用在针灸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占居了主导地位,后世医家把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经脉研究而致,由于医治经络之病,可采用纤细的毫针,容易被人接受,而治疗经筋疾病,则需要针身粗挺,针未锋利的长针,因其创伤较大,反应重,不易被人接受所致。

十二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

十二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

十二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标签:十二经筋;作用意义;经络辨证;临床运用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由于它的循行、分布、病候及作用等,都着重于“筋肉”,所以称为“经筋”。

1十二经筋的特点1.1经筋的循行特点,是只在四肢、躯体和胸郭、腹腔,并不入属内脏,突出了经络系统在体表的组织功能。

它与十二经脉或内或外;十二经别之着重内部脏腑的循行方式,均不相同。

1.2经筋的分布特点,可概括为“结聚散络”。

“结”,是指经筋的结合,多在关节、肌肉部位。

“聚”,是指经筋的聚拢,主要指肌腱部位。

“散”,是指经筋的散布,主要指肌肉纹理部位。

“络”,是指经筋的联缀作用,约束四肢百骸,利于关节屈伸活动。

经筋的循行分布规律是都起于四肢末端,盘旋而结聚于腕、肘、腋、肩、踝、膝、髀等关节处,而后布于胸背,终于头身。

1.3按《灵枢·经脉》篇记载,十二经筋的排列次序是:足三阳,足三阴,手三阳,手三阴。

这说明经与经之间,不仅有整体循环与阴阳表里等关系,而且在三阳经与三阴经之间,还存在着经筋之间的联络关系,这就是由经筋组成的“四结”:①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頄(面颧部);②足三阴经筋,结合于阴器(生殖器);③手三阳经筋,结合于角(侧头部);④手三阴经筋,结合于贲(胸膈部);经筋的循行分布方式,既不同于十二经脉以阴阳手足传注而成循环整体;也有异于十二经别以表里两经的出入离合;经筋以它独特的结聚散络分布方式,构成经络统中的筋肉体系。

2十二经筋的作用2.1经筋的作用其一,有联系百骸维系周身的功能。

人体有刚柔筋肉的区分,刚筋都分布在四肢项背骨骼附近,坚强而有力,可以联缀四肢百骸;柔筋分布在胸腹头面,柔而纤细,有相互维系的作用,手足三阳之筋行于外,刚者较多;手足三阴之筋行于内,柔者较多。

十二经筋概括了肌肉、肌腱筋膜等功能,组成经络系统中着重循行浅表的连属部分。

2.2经筋的作用其二,对周身各部分的组织脏器起着保护作用,《灵枢·经脉》篇说:“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

经筋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_侯春福

经筋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_侯春福

经筋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侯春福,韦嵩(广州军区总医院,广东广州510010)[关键词]经筋理论;经筋疗法[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49(2013)16-1819-04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内经·灵枢》中详细记载了十二经筋的走行、病因病机、病理特点和治疗。

经筋理论指导经筋疗法运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使经筋理论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掌握经筋理论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各位医家对经筋的实质、经筋病候及对经筋病的治疗方法有着不同的看法,为更好地理解及应用经筋理论,本文将现代学者对经筋的渊源、走行、经筋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的认识进行了粗略的总结。

1经筋理论源流经筋理论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人们主要靠自己的临床经验对针刺有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就奠定了经筋理论的形成。

《说文解字》中说:“筋,肉之力也;腱,筋之本,附着于骨”,这是这个时期对经筋的最早的认识。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筋体系的成熟,该书论述了十二经筋循行、生理、经筋病的特点与治法。

此后经筋理论在后世医家的深入研究中不断完善与成熟,张仲景提出“阳证宜针,阴证宜灸”对筋伤疼痛的辨证论治及针药并举的学术思想,丰富了经筋理论。

魏晋时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补充与发展了《内经》对经筋论述的不足。

唐代孙思邈独创“阿是穴”,阿是穴是内经“以痛为输”理论的发展。

《医学纲目》明确提出了“诸筋病者皆属于节”的观点,扩展了前人对经筋病病位的观点。

2经筋的实质经筋最早见于《内经》,对于经筋的实质阐述,历代医学争论不休,张介宾认为:“愚按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所谓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

现代医家主要有2种认识。

一种解释认为经筋是肌肉、肌腱、韧带等肌肉的附属结构,如《中医筋伤学》认为“筋”相当于解剖学中四肢与躯干部位的软组织,主要指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腱鞘、滑液囊、椎间盘等软组织[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寸口外、肘中、腋下 季胁、膈
手厥阴 中指、肘内侧、 臂阴、腋
前后挟胁、胸中、膈
手少阴 小指内侧、锐骨、 肘内侧、
乳里、胸中、膈、脐
十二经筋均起于四肢末端,与所属经脉部位基本一致, 并从四肢末端向上走行。阴经筋达到胸腹,阳经筋到达头 面。多布于缺盆、肩、颈项与头面部。
1、躯干头面部: 阴经筋
布于胸腹腔内壁,或连接于膈,而不与脏腑相联;
经筋理论及临床意义
一、概述
经筋是经络系统在机体外周的连属部分,即筋肉系统。是经络系 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赖经络气血的濡养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 能。
《灵枢·经筋》篇对经筋的组成、分布和病变有了较为详尽的记 述,并提出了一些经筋病的治疗方法。
什么是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根据十二经脉划分的筋肉系统。 中医将全身的筋肉,按照十二经脉分别濡养的不同范围,划
结于胸里、循贲、 伏乳里、系于脐
(神阙)
手三阳
━━━━━━━━━━━━━━━━━━━━━━━━━━━━━━━━━━━
━━━━━━━━━━━━━━━━━━━━━━━━━━━━━━━
手阳明 结于腕
结于肘外 结于肩髃
结于頄
(阳溪)
(曲池)
(肩髃)
(颧髎)
手少阳 结于腕 (阳池)
三、经筋的所“结”部位和腧穴
经筋所“结”之处多是人体大关节 足经筋多结聚于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 手经筋多结聚于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 阳经筋还结聚于头面的某些部位。 经筋所结部位均有一些腧穴,这些腧穴能够治疗所结经筋的病变。
经筋所“结”部位参考表
手三阴
━━━━━━━━━━━━━━━━━━━━━━━━━━━━━━━━━━━━
足厥阴 大趾、内踝前、胫、 内辅骨下、阴股
阴器
足少阴 小趾下、内踝下、内 阴器、脊内、夹膂 辅骨下、阴股
项、枕骨
手三阴
━━━━━━━━━━━━━━━━━━━━━━━━━━━━━━━
经筋
四肢
躯干
头面
━━━━━━━━━━━━━━━━━━━━━━━━━━━━━━
手太阴 大指上、鱼后(腕) 缺盆、肩髃、胸里、
二、经筋总的分布特点
1.经筋分别联属于十二经脉。 2.起于四肢末端,行于体腔外。 3.不络属于任何脏腑。 4.结聚于关节骨骼,阳经筋行于肢体外侧,阴经筋行于肢
体内侧。 5.阴器为宗筋之所聚。
十二经筋分布简表
足三阳
━━━━━━━━━━━━━━━━━━━━━━━━━━━━━━━━━━━
经筋
四肢
躯干
头面
经 筋 腕关节
肘关节
肩关节
躯干、头
━━━━━━━━━━━━━━━━━━━━━━━━━━━━━━━━━━━━
手太阴 结于鱼后
结肘中
结肩前髃
结缺盆、结胸里
(太渊)
(尺泽) (肩髃) (缺盆)
手厥阴 同太阴 (大陵)
结于肘内廉 结腋下 散胸中、结于贲
(曲泽)
(天泉) (膻中)
手少阴 结于锐骨 (神门)
结于肘后廉 (少海)
━━━━━━━━━━━━━━━━━━━━━━━━━━━━━━━━━━━
足阳明 中三趾、跗上、胫 髀枢、阴器、腹、脊 颈、口、鼻、颧
膝外侧、膝、外辅骨 胁、缺盆
耳前、下睑
伏兔、髀
足少阳 四趾、外踝、膝外侧、 尻、季胁、腋、膺乳、 耳后额角、颠上、
外辅骨、伏兔、髀
缺盆
颔、颧、目外眦
足太阳 小趾、外踝、踵、膝 夹脊、肩髃、缺盆 臀、
结于肘 (天井)
结于角 (颔厌)
手太阳
结于腕 结于肘内锐骨之后 入结于腋下 结于耳后完骨
(阳谷)
(小海)
(肩贞)
(完骨)
下结于颔(天容)
上属目外眦(瞳子髎 )
足三阴
手太阳 小指上、腕、肘内锐骨 腋下 肩胛
颈、完骨、耳中、 耳上、颔、外眦
足三阴
━━━━━━━━━━━━━━━━━━━━━━━━━━━━━━━━
经筋
四肢
躯干
头面
━━━━━━━━━━━━━━━━━━━━━━━━━━━━━━━━━
足太阴 大趾内侧、内踝、
阴器、腹、脐、腹里
膝内辅骨、阴股、髀 肋、脊、胸中
3、肝主宗筋,阴器为宗筋之所聚。
阴器为宗筋之所聚,足三阴之经筋与足阳明之经筋均结聚于阴 器。
《灵枢. 经筋》: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
阴器有病,多从足三阴经取穴治疗;宗筋有病,多从肝经取穴 治疗。
4、经筋结聚于关节骨骼
经筋在分布上具有结聚于关节骨骼的特点。各经筋所结聚之处 多为四肢的大关节,与肢体的正常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胸胁腹壁的经筋病变与阴经筋关系密切,表现于体腔内部疼痛或 膈肌的病变,治疗多从阴经着手,如深层胸痛、胁痛、腹壁痛、 呃逆等,应从阴经取穴治疗。如膈肌痉挛所至之呃逆,临床可用 内关、气海、肾俞等穴治疗。
阳经筋
布于体腔外壁,不入于内。
如属外伤引起的体腔外部经筋疼痛等症,多从阳经取穴治疗;
肩颈头面的经筋病变与阳经筋的关系密切,故肩、颈、头面的 经筋病变多从阳经筋着手,如面瘫、面肌痉挛、肩臂疼痛屈伸 不利、头项强痛等。
项、舌本、枕骨、 头、鼻、上睑、颧 完骨
手三阳
━━━━━━━━━━━━━━━━━━━━━━━━━━━━━━━━━ 经

四肢
躯干
头面
━━━━━━━━━━━━━━━━━━━━━━━━━━━━━━━━
手阳明 食指、腕、肘外、肩髃 肩胛、夹脊、颈 颊、颧、额
角、颔
手少阳 四指、腕、肘
肩、颈
额角、曲颊、 舌本、耳前、 外眦
经筋连属骨骼,结聚于关节,具有“主束骨, 而利机关”的生理功能。
《说文解字》 :
“筋”,“肉之力也”,是指能产生力量的部分;
“筋之本”则名为“腱”,是筋附着于骨骼的部 分。
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知识,以十二 经脉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 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完全不同于 经脉、络脉和经别的另一种组织结构。
分为十二个部分,并分属于十二经脉,故称为十二经筋。 肉:肌肉 筋:肉之力也 腱:筋之本也
明·张介宾:“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 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 虽经筋所盈之处,则唯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 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 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 筋有刚柔,亦犹经之有络,纲之有纪,故手足项背,直行附骨之筋皆坚 大,而胸支别横络之筋皆柔细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