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1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一、技术工具选择在选择技术工具时,需考虑工具的适用性、易用性和互动性。
例如,对于语文学科,可以选择使用电子图书、在线数据库等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对于数学学科,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数学软件等工具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可视化学习。
二、学科内容分析首先需要对所教授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哪些内容与信息技术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也需要关注信息技术本身所蕴含的学科知识,如计算机科学原理、信息技术应用等。
三、教学目标设定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应明确体现对学生信息素养和学科知识的双重培养。
例如,除了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意义理解。
可以采取的教学策略包括案例教学、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
五、学生需求分析在进行教学设计前,需要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学科基础进行深入了解,以便为学生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教学资源和活动。
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点,以便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六、活动与任务规划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规划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任务。
活动可以包括在线讨论、实践操作、作品制作等,任务则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如数据分析、文献综述等。
七、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并根据反馈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案。
评价可以通过作品评价、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进行,反馈则可以采取口头反馈、书面反馈或在线反馈等形式。
八、教学资源整合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视频、案例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同时,还需要关注资源的更新和维护,确保资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通过以上八个方面的综合考虑和规划,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融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1.引言(200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教育领域,为学科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机遇。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旨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本文将以其中一学科为例,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
2.目标和背景(200字)本文选择历史学科作为融合的学科,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教科书和课堂讲解来学习历史。
但是,由于历史教学的抽象性和抽象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较低。
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可以提供更多的实例和互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
3.教学内容和工具(300字)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科的内容和信息技术工具来设计教学活动。
在历史学科中,学生可以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如使用引擎来获取历史事件的详细资料,使用电子地图来了解古代的地理位置,使用多媒体展示工具来呈现历史画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历史事件,在电脑上进行在线,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学生使用电子地图软件,将历史事件的地理位置标注在地图上,并通过展示给其他同学分享。
-学生使用多媒体呈现工具,制作历史主题的演示文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
4.教学过程(400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并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这些工具。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提供示范和实践机会: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特定的信息技术工具,并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
-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分为小组,共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和创作。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篇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教育作为人类文化传递的重要手段,必须在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社会的形势下肩负起传播现代文化和科技的职责。
这次有幸参加了信息技术的培训,使我收获颇丰,感悟颇深。
各位专家和老师的讲座使我认识到,要有所发展,就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使自己不断地在学习中进步,在教学实践中成长。
专家们精彩的讲解,为一线教师提供了许多技术上的指引,让我们从理论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Flash动画的制作,让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原来那些看着遥不可及的绚丽动画,是这样一帧一帧制作出来的。
因为有了老师详细的讲解,我这个门外汉也可以做一点点动画出来。
虽然做出来的都是最基本、最原始的,但是心中还是那么的兴奋。
毕竟,我也开始略知皮毛了。
但是通过实践还是发现,有许多老师讲过的内容,在课堂上好像就听懂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找不着要用的工具,一碰键盘也不知哪儿就不听话了。
究其原因,还是练得太少,不熟悉。
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我会加强业务上的学习,多进行一些实际操作,争取让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在工作中,我承担了学校很多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比如网站管理、摄影照相等相关工作等,经常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打杂的,没有太多的发展,在本次培训中,看到名师的讲座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他的经历使我对自身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信息技术教师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只要我们能认识自身的优势,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投入到教育教学科研中,学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时总结和反思,就能更好更快地提升自我,促进专业化成长。
我感到自身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我会把这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身的工作和学习中,通过学习和实践巩固学到的知识,利用学到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活动、不断开拓,为信息技术教育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通用10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初三认识分数,是对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从整数到分数,学生的数学学习建立新的数学概念,是对数的认识质的飞跃。
在小学阶段,分数单元将在三年级和五年级进行教学。
三年级学期主要从操作、直观、部分-整体的角度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
五年级下学期,学生从感性认识到合理认识,总结分数的意义,在表现部分-整体的意义的基础上,从测量、比和商等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性质和四种运算方法。
【单元结构】:【学情分析】: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和其理解方式的多样性,正是孩子理解分数概念的困难。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必须结合生活状况,利用几何学的直观和操作,逐渐通过行为表现图形表现符号表现这个认知过程,加深学生对分数表现的部分-整体关系的认识。
【教育设计构想】:第一部分:初步认识。
这里主要介绍几分之一的教育构想:教育几分之一时,从认识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到几分之一的顺序进行教育。
关于一半,以下想法进行教育教育二分之一时,运用丰富的表象支持,初步理解分数的意思。
也就是说,从行为表征切蛋糕开始,使用希沃屏幕和授课助手工具进行实际操作的同步视频展示,使学生的手工操作更加明确地表现给每个学生。
之后,通过展示各种图形的二分之一来表现图形表征,让学生明确形状、大小不同的物体有其二分之一。
最后转移到抽象分数的二分之一,结合以前的例子,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意思。
到了四分之一,主要是让学生打折,表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通过实践操作,展示报告,让学生感受到表示同一物体的四分之一,有不同的分法。
学生展示报告时,使用希沃授课助手,展示学生不同方法,比较评价。
总结: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叫几分之一。
本部分练习题巧妙地结合信息技术,使练习题的表现形式更加生动直观。
练习20个第一个问题:从学生到一体机,一边拖动图形,一边说能否用分数表现的理由,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现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是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相结合,设计出富有活力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
1.教学目标设计:根据学科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同时考虑到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学科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的信息技术要求和学科要求。
2.教学内容设计:根据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设计出相关的教学内容。
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设计虚拟实验平台等。
3.教学方法设计:针对不同的学科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同时,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例如,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实验教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外拓展等。
4.教学资源设计: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
例如,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学科相关的资料,设计出在线学习平台等。
同时,也要考虑到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估。
5.教学评估设计:根据学科的教学要求,设计出相应的教学评估方式和评价标准。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利用在线作业系统进行自动评分,利用网络调查问卷进行课程评估等。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又要保持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避免过分依赖技术而忽视学科的本质。
在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学科知识。
同时,也要保持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是一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工作。
通过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参与,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的教学设计背景介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引入信息技术并将其与学科融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设计一个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的教学模块,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和研究;2.改变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入,让学科知识更加生动和具体;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以数学学科为例,设计一个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教学模块。
1.知识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工具,引入实际问题,设计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应用场景,如利用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工具,让学生掌握统计和概率相关知识。
比如,通过模拟抛硬币的实验,让学生了解概率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
2.学习活动(1)信息获取与处理: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收集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信息,并学习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2)实践活动:设置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解决。
比如,在一个虚拟的购物场景中,学生需要通过处理大数据来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倾向和喜好。
(3)合作学习: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
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可以远程协作,共同解决复杂的问题。
3.教学评价(1)定期的测试和作业,检测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
(2)项目展示和报告,让学生展示他们的项目成果,并对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3)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三、教学手段1.信息技术工具的运用,如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教学软件等;2.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管理工具,如在线协作平台、虚拟学习空间等;3.实际问题和情境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将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4.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教学,又可以进行面对面的教学互动。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踏入新世纪,我国教育体系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在此时期,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已经成为现阶段备受关注的教育模式之一。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就是在启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与主题所涉及的学科内容深入结合,有机融合在一起。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以实现学习的促进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保障教师话语权、实现学习内容的有效整合和学习结果的理解应用为目的,将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和英语学习的三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更大的改变,实现了更加有趣、更加生动的课堂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也有不同的实施方法。
如在数学授课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来与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的学习实施;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运用视听说等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成果等。
此外,也可以使用电子原件,进行各学科教学,让学生自学自练。
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做好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要灵活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努力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及课后训练;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引导,实现学生深层次学习目标。
最后,要将融合教学与各种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表现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对实现学生有效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其实施应具体设计好的教学模式、科学的授课流程,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期实现学科融合的有效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在这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
于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教学便应运而生。
我们要探讨一下这背后的意义和方法。
首先,咱们聊聊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融合教学。
你看,学生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社交媒体、各种应用层出不穷。
他们习惯了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学习也不能再单靠课本了。
融合教学就像给了他们一把钥匙,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1.1 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可以为课堂注入活力。
想象一下,老师在讲解物理公式时,用视频展示一个飞行器的飞行轨迹。
通过动画,学生们能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
就像在看一场精彩的电影,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课堂上,笑声和讨论声此起彼伏,知识的种子在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
1.2 其次,信息技术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如今的学生,手里一部手机就能接入无穷无尽的资源。
通过在线课程、互动软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节奏进行学习。
老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引导者”。
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性,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再来说说融合教学的具体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云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老师可以上传课件、作业、视频等资料,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访问。
比如,有的老师会把课程录音上传,学生在复习时可以反复听。
这样,知识的理解就不再局限于课堂那几个小时。
灵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其中。
2.1 另外,在线讨论组也是个好主意。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思想碰撞。
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有的学生可能在课上比较害羞,但在网络上,他们更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变化,让每一个声音都被听到,促进了学习的多样性。
2.2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游戏化学习。
把学习内容融入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某些科学课上,老师会设计一些实验游戏,学生们分组进行比赛。
通过这种形式,学习变得像是在玩乐,竞争与合作交织在一起,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本课的关键单词和主要句型,帮助学生获取对话大意)
教学反思
《陋室铭》 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1. Key points(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表达年月、谈论出生年月和出生地点的表达方式;
正确读、写关于年份、月份的表达。
教学难点
2. Difficult points(教学难点)
Be动词was, were在一般过去时中的应用;
英语中十二个月份的读、写。
教学方法
Ⅳ.Teaching methods(教学方法):
B:He/She was born in…
A:Where was he/she born?
B:He/She was born in …
3.Answer the question: I was born...
4.Practice the sentences in1cand survey the birthday and birthplace of your group members. Then one student in every group reports it to the class.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习,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所以,我从预习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能正确地读出年份和十二个月份;
能正确地朗读对话,并能注意语音语调;
能正确书写出年份以及表示月份的单词。
3. Emotional aims(情感目标)
通过相关活动,培养学生关注名人的生平事迹并向他们学习的习惯;
能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Ⅲ. The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5.Do2a. Talk about the rule of reading different years. Read the first six years and write the rest in English.
6.Do 2b. Listen to the tape and write down the year or month in each conversation. Check the answers by yourselve
presentation
1.Do 1b. Answer the questions together and fill in the blanks in 1b individually.
2.Practice the sentences in pairs:
A:When was he/she born?
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本课的关键单词和主要句型,帮助学生获取对话大意)
Consolidation
(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对话和巩固对话。通过让学生听力填空,使学生进一步学习1a对话, 然后再阅读1a对话,理解对话,最后听录音模仿1a对话语音语调,巩固对话。)
Step 4
1. Do3a. Try to read the words by yourselves.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能够用英语熟练应用关于询问和回答某人的出生地和出生年月的表达方式,如:
(1)—Where was/ were ...born?
—In…
(2) —When was/ were ...born?
—…was/ were born in…
能够掌握字母组合ou, ow, ph 及辅音字母p的读音及读音规则;
能识别出相同字母或字母组合的不同读音;
邵武第四学2017—2018学年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刘国和
学科
英语
班级
七(3)
课题
Unit 7 Topic 1
教材分析
Ⅰ. Material analysis(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七单元话题一的第一课时。本话题主要学习关于日期、出生时间、出生地点、物体形状特征的表达方式、be动词的一般过去时和序数词。本课的主要活动是1a, 1c和3a。通过Kangkang和Michael谈论英国作家J.K.Rowling展开学习,对话主要涉及到J.K.Rowling的作品、出生地点及出生年月。通过人物对话,学生将学习关于询问和回答出生年月与地点的表达方式并初步了解be动词的一般过去时;还能通过一系列听、读、写的练习活动掌握年份和十二个月份的表达法及其书写形式。语音板块通过听说让学生掌握字母组合ou, ow, ph 及辅音字母p的发音,并根据发音规则正确拼读和辨认单词。
情景教学法,功能交际法,任务型教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Warming up
Duty report
1.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 teacher.
2.Do duty report. Introduce his/her favorite persons, such as writer, singer, etc.
学情分析
新课程明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和学都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思维。 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恰到好处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寓意
能够正确使用be动词的一般过去时was/ were,如:
—When were you/was he/she born?
—I/He/She was born in January, 1999.
2. Skill aims(能力目标)
能听懂有关年月、出生年月和出生地点的语段;
能根据图文就表达年月、谈论出生年月和出生地点的表达方式进行简单的交流;
教学目标
1. Knowledge aims(知识目标)
能根据已学语音、音标及发音规则,正确朗读下列词汇并运用于情景对话中:
writer, was, were, born, novel, thousand, fan
能够熟练读、写表示年份和月份的单词:
January, February, March, April, May 等;
A:Who is he/she?
B:…
A:Where is he/she from?
B:…
3.Do1c. Read after the teacher for several times to learn 12 months.
4.Read the word one by one.
设计目的:在于简单回顾和复习上个单元所学重点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